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机械压实酸化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0
1
作者 罗俊 林兆里 +7 位作者 李诗燕 阙友雄 张才芳 杨仔奇 姚坤存 冯景芳 陈建峰 张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96-613,共18页
探讨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微生物和甘蔗产量的影响,对机械压实后酸性土壤改良策略的制定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设置添加松土精(B2)、添加生物菌肥(B3)、添加有机肥(B4)、添加生石灰(B5)4种土壤改良处理,以不添... 探讨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微生物和甘蔗产量的影响,对机械压实后酸性土壤改良策略的制定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设置添加松土精(B2)、添加生物菌肥(B3)、添加有机肥(B4)、添加生石灰(B5)4种土壤改良处理,以不添加土壤改良剂作为对照(B1),连续2个作物季对蔗地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微生物和甘蔗产量构成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B4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紧实度、贯入阻力和抗剪强度,提高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和毛孔孔隙度,其固相容积率显著低于对照,液相容积率显著高于对照,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得到显著提升, B2、B3处理紧实度和总孔隙度降低,土壤物理性状得到一定改善, B5处理土壤pH值显著提升,土壤酸性得到改善, B3、B5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得到显著提升。4种土壤改良措施土壤细菌和真菌Shannon指数、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高于对照,均能提升土壤耕层细菌和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降低土壤细菌中Proteobacteria (变形菌门)和Acidobacteria (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真菌中Basidiomycota (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细菌中Actinobacteria (放线菌)和Chloroflexi (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真菌中Ascomycota (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并改变其他真菌群落组成。4种土壤改良措施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成熟期甘蔗有效茎数和单茎重,从而增加甘蔗产量;效果以添加有机肥最好,生物菌肥其次。本研究为筛选适合改良和培肥机械压实酸性土壤措施,提高甘蔗产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蔗地 土壤改良 土壤物理性状 产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丘陵红壤蔗区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异特征 被引量:35
2
作者 黄智刚 李保国 胡克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8-63,共6页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甘蔗连作19年(1980~1999年)的低丘陵红壤蔗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土壤侵蚀和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1980年的土壤有机质与地形坡度为极显著负相关。在长期甘蔗连...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甘蔗连作19年(1980~1999年)的低丘陵红壤蔗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土壤侵蚀和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1980年的土壤有机质与地形坡度为极显著负相关。在长期甘蔗连作下,地形坡度对1999年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已没有影响,而有机肥施用的侧重方向使得土壤有机质与经纬度、海拔高度都有相关性。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异与蔗区耕作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有关,精细化程度高的高产蔗区的土壤有机质平均降幅为11%,而精细化程度低的低产蔗区土壤有机质则平均增幅为50%。大量施用源自甘蔗的有机肥已造成蔗区土壤兼分的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蔗区 地形 时空变异
下载PDF
13种除草剂对甘蔗田恶性杂草香附子的防除效果试验及评价 被引量:24
3
作者 覃建林 龙丽萍 +2 位作者 梁卫忠 许开林 梁武业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5年第4期359-362,共4页
利用13种除草剂对棚栽香附子进行芽后茎叶喷雾药效对比试验,并对药效较好的除草剂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豆磺隆、甲磺草胺、太阳星、灭草松、2甲4氯在剂量较高时药效较好,达75%以上;宝成、秀百宫、百垄通等对香附子... 利用13种除草剂对棚栽香附子进行芽后茎叶喷雾药效对比试验,并对药效较好的除草剂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豆磺隆、甲磺草胺、太阳星、灭草松、2甲4氯在剂量较高时药效较好,达75%以上;宝成、秀百宫、百垄通等对香附子的防治效果最好,达90%以上,且能杀灭再生根茎。在防效最好的除草剂中,秀百宫的药害较轻,宝成的药害较重。百垄通的药害最重,使甘蔗难以恢复生长。一些混用的组合表现较高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田 恶性杂草 香附子 化学防除
下载PDF
耕作深度对蔗地土壤物理性状及甘蔗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罗俊 林兆里 +5 位作者 阙友雄 李诗燕 姚坤存 姜永 张华 陈建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5-412,共8页
探讨蔗地机械化耕作深度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及甘蔗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阐明深松作业的针对性土壤区位和障碍因子,可为甘蔗良好耕层的构建和土壤改良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设置3种深松作业深度(35、40和45 cm),以不深松为对照,... 探讨蔗地机械化耕作深度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及甘蔗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阐明深松作业的针对性土壤区位和障碍因子,可为甘蔗良好耕层的构建和土壤改良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设置3种深松作业深度(35、40和45 cm),以不深松为对照,对蔗地土壤物理性状(紧实度、容重、含水率、孔隙度、三相容积率)和甘蔗产量构成因素及蔗茎产量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耕作作业深度与蔗地土壤结构特性及甘蔗产量的改善提升效应呈显著正相关.深松能够打破犁底层,显著降低土壤紧实度和容重,减小机械作业相应的贯入阻力和抗剪强度,尤其对20~30 cm土层的上述因子具有显著改善效应,对甘蔗高产意义重大.深松显著提高了30 cm以内土层的液相容积率,增大了土壤水分库容,使10~30 cm土层的水分指标显著改善.10~30 cm土层是深松对耕层土壤固相容积率改善效应最显著的区位.耕作深度的增加对甘蔗有效茎数、株高、蔗茎产量及蔗糖含量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鉴于蔗区当前较普遍的机具装备水平,我国适宜蔗区实施机械化深松的作业深度标准应不小于4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蔗地 深松 土壤物理性状 产量
原文传递
甘蔗田间废弃物及制糖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丽 游向荣 +2 位作者 孙健 李志春 何雪梅 《食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70-173,共4页
甘蔗叶和甘蔗渣、糖蜜、糖泥是甘蔗收获和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废弃物和副产物。对甘蔗田间废弃物及制糖副产物的研究及利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甘蔗田间废弃物及制糖副产物的开发利用前景。通过阐述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甘蔗叶和甘蔗渣、糖蜜、糖泥是甘蔗收获和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废弃物和副产物。对甘蔗田间废弃物及制糖副产物的研究及利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甘蔗田间废弃物及制糖副产物的开发利用前景。通过阐述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甘蔗产业开展副产物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新途径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田间废弃物 蔗渣 糖蜜 综合利用
原文传递
甘蔗地定量施用糖厂酒精废液技术体系多点试验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杨瑞 朱秋珍 王维赞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749-756,共8页
通过新鲜酒精废液直接定量在甘蔗地施用,结合地膜覆盖建立了甘蔗地定量施用糖厂酒精废液技术体系,并于2005年在广西6个不同蔗区进行新植和宿根蔗不同酒精废液施用量对比试验。结果显示,3个施用酒精废液的处理(45、75、105 t/hm2),甘蔗... 通过新鲜酒精废液直接定量在甘蔗地施用,结合地膜覆盖建立了甘蔗地定量施用糖厂酒精废液技术体系,并于2005年在广西6个不同蔗区进行新植和宿根蔗不同酒精废液施用量对比试验。结果显示,3个施用酒精废液的处理(45、75、105 t/hm2),甘蔗平均产量分别为92.3、102.5、93.7 t/hm2,分别比不施肥处理(CK1)增产13.24%、17.55%和14.92%,比常规施肥处理(CK2)增产7.66%、11.75%和9.25%;甘蔗平均蔗糖分分别为14.66%、14.85%和14.83%,分别比CK1提高0.06%、0.25%和0.23%,比CK2提高0.11%、0.30%和0.28%。表明新鲜酒精废液直接定量在甘蔗地施用是可行的,尤以75 t/hm2的处理效果最佳。推广酒精废液直接还田与地膜覆盖相结合的技术,既可增产增糖,降低甘蔗生产成本,提高蔗糖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对消除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发展蔗糖业循环经济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酒精废液 定量 还田
下载PDF
基于CT技术的甘蔗地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甘磊 张静举 +4 位作者 黄太庆 陈晓冰 马蕊 张金莲 陈廷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43-1848,共6页
【目的】开展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为土地合理耕作及耕地水土保持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甘蔗地为研究对象,在常规耕作和三年免耕条件下,利用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技术,通过相关插件计算获得甘蔗地土壤孔隙数量、... 【目的】开展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为土地合理耕作及耕地水土保持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甘蔗地为研究对象,在常规耕作和三年免耕条件下,利用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技术,通过相关插件计算获得甘蔗地土壤孔隙数量、孔隙体积和表面积,土壤弯曲度、孔隙连通性和水力半径等孔隙结构,并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结果】耕作区的孔隙面密度大于免耕作区;耕作区的孔隙度均值(1.069%)和孔隙数均值(1194个)都小于免耕区的孔隙度均值(1.195%)和孔隙数均值(1519个);由弯曲度和连通性的均值数据可知,耕作区(1.374、0.512)大于免耕作区(1.333、0.299)。翻耕破坏土壤原有结构,导致土壤中的大孔隙数量和孔隙度减少,但增加中小孔隙的数量。使得在二维分布中耕作区的孔隙面密度大于免耕区,而在土壤表层三维形态特征中免耕区土壤孔隙较耕作区分布更密集;翻耕破除了土壤孔隙之间的孤立性,增加了土壤的连通性,使得耕作区的弯曲度、连通性大于免耕区。【结论】适当耕作比免耕有助于土壤内部的连通和导水,促进作物吸水以减少土壤水分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技术 土壤孔隙结构 三维重建 甘蔗地 免耕 广西
下载PDF
基于养分丰缺分级的蔗田土壤肥力主成分综合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少春 张跃彬 +7 位作者 郭家文 刀静梅 李如丹 崔雄维 樊仙 邓军 高欣欣 方志存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1-617,共7页
采集22个代表区域的206份蔗田土样,结合土壤养分丰缺分级,采用主成分综合评价分析了12个土壤养分指标。结果表明,土壤p H总体较低;超过一半的地块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处在低级至甚缺水平;部分地块铁、锰含量较高,... 采集22个代表区域的206份蔗田土样,结合土壤养分丰缺分级,采用主成分综合评价分析了12个土壤养分指标。结果表明,土壤p H总体较低;超过一半的地块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处在低级至甚缺水平;部分地块铁、锰含量较高,铁不缺,铜、锰、锌普遍缺乏。主成分分析表明,在主成分1上,p 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以及有效锰,有效锌、有效铜、有效铁起主要作用;在主成分2上,有效钾、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锰起主要作用;在主成分3上,有效磷、全磷、有效锰起主要作用;在主成分4上,有机质、全磷、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效铁起主要作用;在主成分5上,有机质、全钾、速效钾、有效锰起主要作用。22个研究区域的土壤肥力划分为5类,其中肥力水平较低的3类和4类居多,总体肥力水平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田 土壤肥力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1SG-230型甘蔗地深松旋耕联合作业机的设计 被引量:17
9
作者 韦丽娇 董学虎 +5 位作者 李明 张家明 李少龙 李荣 黄敞 卢敬铭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77-179,共3页
为解决传统甘蔗地深松功耗大、作业成本高等问题,在研究分析传统国内外耕整地联合作业机的基础上,研制出可与大型轮式拖拉机相配套的1SG-230型甘蔗地深松旋耕联合作业机。该机具通过在一般旋耕机前增加一组深松装置,一次作业能够同时完... 为解决传统甘蔗地深松功耗大、作业成本高等问题,在研究分析传统国内外耕整地联合作业机的基础上,研制出可与大型轮式拖拉机相配套的1SG-230型甘蔗地深松旋耕联合作业机。该机具通过在一般旋耕机前增加一组深松装置,一次作业能够同时完成深松和旋耕作业。结果表明:深松深度比一般铧犁深耕约深5 cm,作业效率提高约40%,而单位面积燃油消耗量相对增加不大,旋耕作业质量也能保证,可节能降低作业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地 联合作业 深松 旋耕
下载PDF
2013年广西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效果调查报告 被引量:15
10
作者 袁曦 李敦松 +3 位作者 赵云龙 冯新霞 左翀 李世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0-634,共5页
为了明确广西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效果和经济效益,优化甘蔗螟虫田间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虫孔和蛀道为主要为害症状,分别比较了放蜂区和对照区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蔗糖糖分和产量。结果显示,放... 为了明确广西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效果和经济效益,优化甘蔗螟虫田间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虫孔和蛀道为主要为害症状,分别比较了放蜂区和对照区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蔗糖糖分和产量。结果显示,放蜂区的螟害株率和平均每株虫孔、蛀道数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甘蔗糖分提高1.89%,从而带来350万元/667公顷的经济效益。两种调查方法获得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和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具有较大差异。结果表明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显著,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蛀道调查法是国内首次报道的甘蔗螟虫调查方法,优于虫孔调查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赤眼蜂 甘蔗螟虫 田间调查
下载PDF
甘蔗主要亲本自然条件下抗甘蔗花叶病测定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杨荣仲 周会 +6 位作者 肖祎 吕达 廖红香 陈道德 刘昔辉 雷敬超 林垠孚 《中国糖料》 2020年第2期47-52,共6页
选用国内外102份甘蔗亲本连续3年在甘蔗花叶病高发病生态区测试其抗性表现,以了解甘蔗常用亲本对甘蔗花叶病的抗性,为甘蔗抗花叶病育种亲本选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甘蔗花叶病发病症状以长条纹线条花叶病为主,其次是褪绿花叶病、褪绿花... 选用国内外102份甘蔗亲本连续3年在甘蔗花叶病高发病生态区测试其抗性表现,以了解甘蔗常用亲本对甘蔗花叶病的抗性,为甘蔗抗花叶病育种亲本选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甘蔗花叶病发病症状以长条纹线条花叶病为主,其次是褪绿花叶病、褪绿花叶病+长条纹线条花叶病混合类型;花叶病发病率属遗传力中等偏高性状,受到调查时期、年度和植期的影响,随着花叶病发病率的升高,甘蔗株高、有效茎数和蔗产量都将明显下降,耐寒性也将减弱。抗性评价表明102份测试亲本中,GT03-2309、GT02-761和ROC26等8份亲本表现高抗,占7.84%;GT03-713、LC03-296和GT03-557等47份亲本表现抗病,占46.08%;CP09-4257、FN39和GT04-2679等44份亲本感病,占43.14%;GT04-2724、YT93-373和YG24三份亲本高感花叶病,占2.94%。与20年前相比,抗病亲本数量增多,说明抗甘蔗花叶病育种取得了较为良好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花叶病 田间测试 广义遗传力
下载PDF
粉垄耕作对平地和坡耕地蔗田土壤有机碳矿化和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仕林 胡钧铭 +6 位作者 黄忠华 李婷婷 郑佳舜 黄俞铭 罗维钢 何铁光 韦翔华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99-307,共9页
2018-2019年在广西南宁丘陵山区甘蔗田采用雨养模式,设置粉垄耕作与常规耕作两种耕作方式,开展平地和坡耕地甘蔗田间试验。试验在甘蔗全生育期不进行人工灌溉,收获期采集0-15cm耕层及15-30cm耕层土壤样品,用土壤紧实度仪多点位测定0-45c... 2018-2019年在广西南宁丘陵山区甘蔗田采用雨养模式,设置粉垄耕作与常规耕作两种耕作方式,开展平地和坡耕地甘蔗田间试验。试验在甘蔗全生育期不进行人工灌溉,收获期采集0-15cm耕层及15-30cm耕层土壤样品,用土壤紧实度仪多点位测定0-45cm深度土壤紧实度,利用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应用室内恒温培养-碱液吸收法测定土壤有机碳矿化量,以探索粉垄耕作对坡耕地雨养蔗田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及土壤团聚体与紧实度结构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平地蔗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始终高于坡耕地,粉垄耕作处理下,平地0-15cm和15-30cm耕层土壤有机碳矿化量较坡耕地分别提高0.32倍和1.05倍;坡耕地蔗田土壤0-15cm和15-30cm耕层有机碳7日累积矿化量粉垄耕作比常规耕作升高81.7%和降低7.5%,平地上则降低8.4%和升高2.6%;(2)与常规耕作方式相比,粉垄耕作提高了蔗田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平地和坡耕地分别增加5.53%和2.30%,平地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为坡耕地的1.00~1.03倍,粉垄耕作降低了蔗田土壤中小、微团聚体含量。同时,粉垄耕作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与常规耕作相比,平地和坡耕地MWD分别提高15.6%和58.7%,GMD分别提高31.4%和48.1%。同种耕作模式下平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MWD值和GMD值均高于坡耕地,平地常规耕作和粉垄耕作土壤MWD值较坡耕地分别提高1.19和0.60倍,平地常规耕作和粉垄耕作土壤GWD值较坡耕地分别提高0.99和0.77倍;(3)粉垄耕作方式对坡耕地蔗田土壤紧实度的影响比平地大,粉垄耕作降低了蔗田土壤紧实度,且15-30cm耕层影响较明显。因此,粉垄雨养甘蔗提高了平地和坡耕地土壤耕层碳存储,可降低土壤紧实度,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形成,优化土壤耕层结构,该模式可作为南方蔗田土壤干旱逆境调控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垄 坡耕地 土壤矿化 土壤团聚体 蔗田
下载PDF
建水蔗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崔雄维 张跃彬 +2 位作者 刘少春 郭家文 赵丽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3-127,共5页
通过对建水蔗区92份土样的分析研究表明,建水蔗区土壤大部分呈微酸性和酸性,有机质含量适中;氮、磷含量偏低,速效氪含量适中,有效磷含量极为缺乏,钾含量适中,有效钾含量较高;有效铜和有效锰含量丰富,有效锌极为缺乏。依据建水... 通过对建水蔗区92份土样的分析研究表明,建水蔗区土壤大部分呈微酸性和酸性,有机质含量适中;氮、磷含量偏低,速效氪含量适中,有效磷含量极为缺乏,钾含量适中,有效钾含量较高;有效铜和有效锰含量丰富,有效锌极为缺乏。依据建水土壤基础养分,分析提出两类甘蔗专用复混肥配方模式,既基肥型N:P2O5:K2O=12:18:10,新植蔗底肥施用复混肥600kg/hm^2;追肥型N:P2O5:K2O=28:12:5,追肥施用750~1050kg/hm^2,其中高产田施下限,低产田施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水 甘蔗 土壤养分 施肥
下载PDF
80%莠灭净防除蔗田杂草药效评价 被引量:11
14
作者 韦桥现 廖世纯 林健乾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6年第5期548-550,共3页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80%莠灭净可湿性粉剂对蔗田禾本科及阔叶杂草有较好防除作用,按1950~3000g/hm^2用量于杂草2~5叶期喷施,药后30d,综合防效达95%以上,能有效控制蔗田中各种杂草的为害。
关键词 莠灭净 蔗田 杂草 田间药效
下载PDF
地下滴灌条件下甘蔗根系和蔗地土壤速效养分分布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徐林 黄海荣 +3 位作者 黄玉溢 陈桂芬 杨丽涛 李杨瑞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8-80,共3页
为探讨甘蔗地下滴灌条件下甘蔗根系和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分布规律,从垂直和水平方向上进行分层取样测定。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上,根重和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都呈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0~15cm土... 为探讨甘蔗地下滴灌条件下甘蔗根系和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分布规律,从垂直和水平方向上进行分层取样测定。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上,根重和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都呈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0~15cm土层其含量显著高于30~60 cm土层,0~30 cm土层含量也都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水平方向上,甘蔗根系主要分布在15~30cm处,距离滴灌带0~15 cm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较高,各速效养分含量明显降低,随后较缓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蔗地 速效磷
下载PDF
甘蔗机械化田管试验与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朱振恒 《热带农业工程》 2012年第3期52-56,共5页
结合国家甘蔗技术体系试验示范要求,通过运用机械手段与人工对比的方法,开展甘蔗在种植与收获期间的生产阶段——包括芽前封闭除草、农药喷施除虫、喷施叶面肥、中耕松土、培土施肥等进行田间管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的每... 结合国家甘蔗技术体系试验示范要求,通过运用机械手段与人工对比的方法,开展甘蔗在种植与收获期间的生产阶段——包括芽前封闭除草、农药喷施除虫、喷施叶面肥、中耕松土、培土施肥等进行田间管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的每公顷蔗地的经济效益为:管理成本减少288元,平均增产甘蔗3.76t(按500元/t算),则利润增加2168元;另外,机械作业的工效要比人工少39.7hm2/人.班次:即在一定情况下,机械作业可以减少甘蔗田管作业成本和达到解决"民工荒"的问题,并起到增收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机械化 田管 试验 分析
下载PDF
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甘蔗螟虫的活性及防治效果 被引量:11
17
作者 孙东磊 赵欢欢 +5 位作者 安玉兴 付建涛 卢颖林 陈立君 戴思行 龚恒亮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6期109-113,共5页
甘蔗螟虫是现阶段甘蔗种植过程中最主要的害虫,为了探究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等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颗粒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采用玻片浸渍法和沟施法测定3种药剂对甘蔗螟虫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3种颗粒剂对... 甘蔗螟虫是现阶段甘蔗种植过程中最主要的害虫,为了探究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等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颗粒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采用玻片浸渍法和沟施法测定3种药剂对甘蔗螟虫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3种颗粒剂对螟虫都有很好的活性,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对条螟的LC50值分别为0.3239、0.2003、0.1056 μg/m L,对照药剂克百威的LC50值为0.1477 μg/m L,噻虫胺对甘蔗条螟的生物活性高于克百威。2年2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45 d,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均好于呋喃丹,噻虫胺的防治效果好于吡虫啉和噻虫嗪,噻虫嗪略好于吡虫啉,防治效果与施用剂量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杀虫剂 毒力测定 田间药效
下载PDF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Related Nutrients in Continuous-cropping Sugarcane Field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桂芬 刘忠 +7 位作者 黄雁飞 谭裕模 唐其展 黄太庆 杨绍锷 廖青 邢颖 黄玉溢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2期256-261,324,共7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ound the fertility improvement effect in continuous-cropping sugarcane field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establishment of rational sugarcane fertilization system and improvemen...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ound the fertility improvement effect in continuous-cropping sugarcane field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establishment of rational sugarcane fertilization system and improvement of soil quality in continuous-cropping sugarcane field. [Method] The soil in the experimental region is latosolic red soil which was planted with sugarcane for 11 years continuously, and 8 treatments including sole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sole application of organ- ic fertilizer, and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measure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related fertility factors were determined. [Result}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all showe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 C and P and activities of soil acid phosphatase, catalase, sucrase and urease higher than the CK.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 increased by 5.56%-67.13%,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increased by 4.01%-20.40%, and soil mi- crobial biomass P increased by 6.39%-67.02%. The activity of acid phosphatase was improved by 12.96%-35.19%, the activity of catalase was improved by 18.24% -78.93%, the activity of sucrase was improved by 3.00%-42.00%, and the activity of urease was improved by 1.21%-23.43%. However, the soil nutrien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increased non-significantly (P〉0.05).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 C and P and activities of acid phosphatase, catalase and urease were in significant (P〈0.05) or ver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P〈0.01) with contents of soil rapidly available P, rapidly available K and total N. [Conclusion] The evaluation of improvement of soil fertility in continuous-cropping sugarcane field using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enzyme activities as indexes i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ensi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uous-cropping sugarcane field FERTILIZATI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Soil enzyme activity NUTRIENT
下载PDF
AM菌剂对大田甘蔗根际土壤AM真菌种群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金莲 黄振瑞 +7 位作者 车江旅 谭裕模 王维赞 李冬萍 龙艳艳 卢文祥 李松 陈廷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9-273,共5页
为了探讨在酸性赤红壤条件下,大田甘蔗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菌剂对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种群以及对甘蔗生长的影响,进行酸性赤红壤大田甘蔗接种AM菌剂的试验,初步分析其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AM真菌种群结构及其对甘蔗生长的效应。... 为了探讨在酸性赤红壤条件下,大田甘蔗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菌剂对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种群以及对甘蔗生长的影响,进行酸性赤红壤大田甘蔗接种AM菌剂的试验,初步分析其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AM真菌种群结构及其对甘蔗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施AM菌剂能促进甘蔗根系对养分的吸收,特别是对钾的吸收;提高土壤的p H值。原土壤存在4种不同类型的土著AM真菌:A.sp.1、A.sp.2、G.sp.4和G.sp.5,施用AM菌剂和化肥分别影响G.sp.5和A.sp.2种群。此外,凡施复合肥的处理,在根系中检测到较多的DSE有隔菌丝和微菌核。大田甘蔗施用AM菌剂,能增加甘蔗有效茎数,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大田 AM菌剂 根际土壤 AM种群
下载PDF
甘蔗地面激励对砍蔗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赖晓 李尚平 +2 位作者 麻芳兰 周敬辉 李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7-101,共5页
以虚拟仪器采集到的典型蔗地路谱为基础,通过虚拟仿真分析以及试验验证,探索甘蔗地特有的丘陵地貌路谱激励对砍蔗质量的影响。试验表明蔗地路谱激励对砍蔗质量有一般显著的影响,并且随着激励频率的增大砍蔗质量有降低的趋势。
关键词 甘蔗 地面激励 砍蔗质量 仿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