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蔗螟虫主要优势天敌及其生物防治意义 被引量:45
1
作者 潘雪红 黄诚华 辛德育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9年第1期49-52,共4页
甘蔗螟虫是甘蔗害虫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通、生产上较难防治的一类害虫,发展可持续甘蔗螟虫生物防治技术意义重大。文章简述了6种甘蔗螟虫优势天敌的生物防治特点、国内外应用概况及应用优势天敌防治甘蔗螟虫的应用前景,提出借鉴国外... 甘蔗螟虫是甘蔗害虫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通、生产上较难防治的一类害虫,发展可持续甘蔗螟虫生物防治技术意义重大。文章简述了6种甘蔗螟虫优势天敌的生物防治特点、国内外应用概况及应用优势天敌防治甘蔗螟虫的应用前景,提出借鉴国外甘蔗螟虫生物防治的成功经验,以促进发展我国的生物防治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天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云南蔗区甘蔗螟虫发生危害特点与防治 被引量:30
2
作者 黄应昆 李文凤 +4 位作者 申科 尹炯 罗志明 王晓燕 单红丽 《中国糖料》 2014年第2期68-70,共3页
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确保甘蔗生产安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云南蔗区甘蔗螟虫发生危害特点,并根据其发生危害特点,结合甘蔗生产实际,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云南蔗区 甘蔗螟虫 发生与危害 防治措施
下载PDF
云南蔗区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动态与防控对策 被引量:28
3
作者 李文凤 尹炯 +4 位作者 黄应昆 申科 罗志明 王晓燕 单红丽 《农学学报》 2014年第8期35-38,共4页
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笔者在查阅历史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云南蔗区甘蔗螟虫的种类、种群结构及动态,明确了云南蔗区甘蔗主要螟虫的分布区域、发生危害,揭示了影响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动态和猖獗的原因,并根据其发生危害特点... 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笔者在查阅历史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云南蔗区甘蔗螟虫的种类、种群结构及动态,明确了云南蔗区甘蔗主要螟虫的分布区域、发生危害,揭示了影响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动态和猖獗的原因,并根据其发生危害特点,提出通过建立健全甘蔗检疫制度,切实加强甘蔗引种检疫,深入系统研究甘蔗螟虫新种群,建立甘蔗螟虫预警监测体系,积极开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切实加强天敌资源保护利用等对策措施,可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减少为害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蔗区 甘蔗螟虫 种群结构 发生动态 防控对策
下载PDF
我国蔗螟性诱剂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24
4
作者 管楚雄 《甘蔗糖业》 2001年第6期8-12,共5页
甘蔗螟虫是为害甘蔗较为普遍而严重的一类钻蛀性害虫。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了对蔗螟性外激责的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发现并合成了6种蔗螟的性引诱剂,并在蔗螟的预测预报及防治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应用性诱... 甘蔗螟虫是为害甘蔗较为普遍而严重的一类钻蛀性害虫。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了对蔗螟性外激责的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发现并合成了6种蔗螟的性引诱剂,并在蔗螟的预测预报及防治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应用性诱剂迷向法防治甘蔗条螟的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预计,经过进一步研究,性诱剂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在蔗螟的综合防治、环境保护、维待生态平衡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性外激素 性引诱剂 预测预报 迷向法 防治
下载PDF
0.06%噻虫胺药肥混剂防治甘蔗螟虫效果初报 被引量:19
5
作者 唐静 杨卫斌 谭贤勇 《中国糖料》 2013年第3期64-65,共2页
对0.06%噻虫胺药肥混剂防治甘蔗螟虫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0.06%噻虫胺药肥混剂使用剂量与防治效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即防治效果随使用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处理剂量a.i 180 g/hm2、270 g/hm2和360 g/hm2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57.73%~78.33%、8... 对0.06%噻虫胺药肥混剂防治甘蔗螟虫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0.06%噻虫胺药肥混剂使用剂量与防治效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即防治效果随使用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处理剂量a.i 180 g/hm2、270 g/hm2和360 g/hm2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57.73%~78.33%、83.61%~89.84%和86.80%~92.55%。显著优于常规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噻虫胺 药肥混剂 防治效果
下载PDF
几种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18
6
作者 覃振强 邓展云 +4 位作者 黄冬发 黄伟华 韦金菊 颜梅新 林善海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72-74,共3页
采用拌细沙撒施法,于2011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两个蔗区进行了几种杀虫剂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康宽悬浮剂225 mL/hm2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61%和79.11%,30%度锐悬浮剂600 mL/hm2的防效分别为97.34%和73.09%,5%... 采用拌细沙撒施法,于2011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两个蔗区进行了几种杀虫剂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康宽悬浮剂225 mL/hm2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61%和79.11%,30%度锐悬浮剂600 mL/hm2的防效分别为97.34%和73.09%,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的防效分别为61.68%和74.95%,明显优于其他药剂的防效。说明20%康宽悬浮剂和30%度锐悬浮剂对甘蔗螟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杀虫剂 防治效果
下载PDF
30%度锐悬浮剂防治宿根蔗螟虫和绵蚜的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16
7
作者 罗亚伟 覃振强 +2 位作者 梁阗 邓展云 王维赞 《中国糖料》 2015年第1期28-30,共3页
以3.6%杀虫双颗粒剂为对照药剂,研究30%度锐悬浮剂不同施用量对宿根蔗甘蔗螟虫和绵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度锐悬浮剂450 m L/hm^2、600 m L/hm^2、750 m L/hm^2处理在药后15 d、30 d、60 d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均高于3.6%杀虫双... 以3.6%杀虫双颗粒剂为对照药剂,研究30%度锐悬浮剂不同施用量对宿根蔗甘蔗螟虫和绵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度锐悬浮剂450 m L/hm^2、600 m L/hm^2、750 m L/hm^2处理在药后15 d、30 d、60 d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均高于3.6%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其中以度锐750 m L/hm^2处理的防治效果最高且差异显著。30%度锐600 m L/hm^2处理药后30 d、60 d的防治效果与3.6%杀虫双颗粒剂的防治效果差异达显著水平。30%度锐3个不同处理,于药后130 d、160 d、190 d对宿根蔗绵蚜的防治效果均达到100%,而杀虫双的防治效果只有27.81%-8.20%,且防治效果随着时间延长递减。30%度锐3个不同处理间的甘蔗平均锤度和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与杀虫双和空白对照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本研究说明30%度锐悬浮剂对甘蔗螟虫和绵蚜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施用量建议为600-750 m L/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根蔗 甘蔗螟虫 甘蔗绵蚜 30%度锐悬浮剂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甘蔗螟虫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继虎 管楚雄 +1 位作者 安玉兴 许汉亮 《甘蔗糖业》 2011年第4期81-86,共6页
甘蔗螟虫是甘蔗害虫中较为普遍而且严重的一类钻蛀性害虫。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甘蔗螟虫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主要从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和性诱剂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我国的甘蔗螟虫防治工... 甘蔗螟虫是甘蔗害虫中较为普遍而且严重的一类钻蛀性害虫。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甘蔗螟虫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主要从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和性诱剂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我国的甘蔗螟虫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天敌昆虫 病原微生物 性诱剂
下载PDF
甘蔗螟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许汉亮 林明江 +3 位作者 李继虎 胡玉伟 黄志武 管楚雄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9-594,共6页
根据甘蔗螟虫发生与危害特点,协调应用各单项绿色防控技术。在甘蔗生长前期施用高效低毒杀虫剂,中期及中后期实施以性诱剂和赤眼蜂协调应用为主的防治螟虫关键技术,并加强田间管理。在广东遂溪县、翁源县和广西扶绥县两省区三地技术集... 根据甘蔗螟虫发生与危害特点,协调应用各单项绿色防控技术。在甘蔗生长前期施用高效低毒杀虫剂,中期及中后期实施以性诱剂和赤眼蜂协调应用为主的防治螟虫关键技术,并加强田间管理。在广东遂溪县、翁源县和广西扶绥县两省区三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结果表明:螟害防控效果明显,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性诱剂 赤眼蜂 绿色防控
下载PDF
2013年广西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效果调查报告 被引量:15
10
作者 袁曦 李敦松 +3 位作者 赵云龙 冯新霞 左翀 李世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0-634,共5页
为了明确广西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效果和经济效益,优化甘蔗螟虫田间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虫孔和蛀道为主要为害症状,分别比较了放蜂区和对照区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蔗糖糖分和产量。结果显示,放... 为了明确广西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效果和经济效益,优化甘蔗螟虫田间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虫孔和蛀道为主要为害症状,分别比较了放蜂区和对照区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蔗糖糖分和产量。结果显示,放蜂区的螟害株率和平均每株虫孔、蛀道数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甘蔗糖分提高1.89%,从而带来350万元/667公顷的经济效益。两种调查方法获得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和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具有较大差异。结果表明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显著,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蛀道调查法是国内首次报道的甘蔗螟虫调查方法,优于虫孔调查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赤眼蜂 甘蔗螟虫 田间调查
下载PDF
崇左甘蔗螟虫种群动态及螟黄赤眼蜂防治效果评价 被引量:15
11
作者 施泽升 陈海生 +12 位作者 覃振强 郭强 闭德金 江清梅 黄珍玲 唐利球 彭崇 马文清 秦昌鲜 张秀芬 何洪良 韦金菊 师翱翔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6-662,共7页
本文阐明了崇左甘蔗螟虫发生规律和探索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蔗螟的田间效果,为应用该天敌控制螟虫危害提供参考。在崇左市龙州县连续两年开展了甘蔗螟虫人工合成性诱剂诱集成虫,监测其种群动态和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蔗螟的田间试验。结果... 本文阐明了崇左甘蔗螟虫发生规律和探索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蔗螟的田间效果,为应用该天敌控制螟虫危害提供参考。在崇左市龙州县连续两年开展了甘蔗螟虫人工合成性诱剂诱集成虫,监测其种群动态和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蔗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崇左市诱集到的甘蔗螟虫种类以条螟和二点螟为主,黄螟少;2016年条螟成虫高峰期分别在3月下旬、5月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下旬,2017年条螟成虫的高峰期在3月中旬、5月中旬、6月中旬和8月中旬;而二点螟主要诱集到第1代成虫,2016和2017年二点螟第1代成虫的高峰期分别在4月中旬和3月中旬,其他时期诱蛾数量少。释放螟黄赤眼蜂两年后,甘蔗田螟虫造成的枯心苗率和死尾率均控制在1.56%~8.76%,螟害节率控制在4.45%~7.39%,两年平均挽回产量和减少损失为15194.4 kg/hm2和18.68%,糖分含量增加1.18%~2.25%,甘蔗产糖量增加3529.9~3879.3 kg/hm2,可挽回蔗农经济损失7293.31元/hm2,平均每公顷可增加纯收入6873.25元。本研究表明释放螟黄赤眼蜂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螟黄赤眼蜂 种群动态 防治效果 产量
下载PDF
古巴蝇生物学及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邓展云 何为中 +8 位作者 谭裕模 陈引芝 梁朝旭 王伯辉 黄冬发 李松 黄诚华 潘雪红 颜梅新 《中国糖料》 2008年第4期4-6,共3页
为了探索古巴蝇防治甘蔗螟虫在广西蔗区应用的可行性,广西甘蔗研究所于2004~2005年从古巴引进古巴蝇并进行了相应研究。结果表明:古巴蝇能寄生二点螟、条螟、黄螟和玉米螟等甘蔗害虫,化蛹率为70%~90%,羽化率在80%~90%。不能寄生桑蚕... 为了探索古巴蝇防治甘蔗螟虫在广西蔗区应用的可行性,广西甘蔗研究所于2004~2005年从古巴引进古巴蝇并进行了相应研究。结果表明:古巴蝇能寄生二点螟、条螟、黄螟和玉米螟等甘蔗害虫,化蛹率为70%~90%,羽化率在80%~90%。不能寄生桑蚕。能用非自然寄主大蜡螟人工繁殖古巴蝇,平均化蛹率为100.46%,平均羽化率为86.32%。古巴蝇喜欢温暖潮湿,在26~28℃、相对湿度75%~85%时,生长发育最佳,生物学周期为25~40d。接种(寄生)至化蛹为8~10d,蛹期为6~10d,雄蝇寿命3~6d,雌蝇寿命20~30d。0℃以下的低温和42℃以上的高温对古巴蝇的生长发育、化蛹和羽化不利,古巴蝇蛹在8~10℃保存5~10d羽化率不受影响,但蛹期相应延长。本研究对指导广西蔗区应用古巴蝇防治甘蔗螟虫,促进广西蔗糖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古巴蝇 生物学 生态学
下载PDF
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的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龚恒亮 安玉兴 +8 位作者 管楚雄 孙东磊 杨俊贤 许汉亮 刘玉彩 林明江 黄志武 陈立君 李继虎 《甘蔗糖业》 2012年第4期27-32,共6页
本文就SP003(新烟碱类)在使用剂量与防治效果、与几种常用药剂之间的比较以及持效期等方面进行了防治甘蔗螟虫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SP003使用剂量与防治效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即防治效果随使用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处理剂量ai 600 g/hm2、90... 本文就SP003(新烟碱类)在使用剂量与防治效果、与几种常用药剂之间的比较以及持效期等方面进行了防治甘蔗螟虫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SP003使用剂量与防治效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即防治效果随使用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处理剂量ai 600 g/hm2、900 g/hm2和1200 g/hm2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9.06%~71.83%、76.21%~83.23%和83.35%~84.07%。与常用药剂的防治效果相比,SP003显著优于辛硫磷和毒死蜱等2种低毒有机磷类杀虫剂;优于或相当于高毒有机磷类杀虫剂特丁硫磷;显著优于高毒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呋喃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杀虫剂 SP003颗粒剂 甘蔗螟虫
下载PDF
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大田示范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何志强 岑延新 +1 位作者 陆驰 黄立平 《中国糖料》 2015年第2期61-62,共2页
为评价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在贵港市覃塘区设立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基地,进行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大田示范。通过对春植蔗田间释放赤眼蜂,甘蔗生产吨蔗成本下降12.9%,省工省时,为在甘蔗生产上推广应... 为评价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在贵港市覃塘区设立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基地,进行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大田示范。通过对春植蔗田间释放赤眼蜂,甘蔗生产吨蔗成本下降12.9%,省工省时,为在甘蔗生产上推广应用这一生物防治技术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赤眼蜂 生物防治 效益
下载PDF
8种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及评价 被引量:11
15
作者 方峰 赖开平 +3 位作者 叶一强 黄科林 莫炳荣 龚明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5期17549-17550,共2页
采用沟施方法研究了8种杀虫剂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0.3%氟虫腈颗粒剂0.1 kg a.i./hm2,8%毒死蜱.杀螟单颗粒剂2.25 kg a.i./hm2,3%呋喃丹颗粒剂1.8 kg a.i./hm2对甘蔗螟虫的防效均超过80%,10%二嗪磷颗粒剂3.0 kg a.i./hm2... 采用沟施方法研究了8种杀虫剂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0.3%氟虫腈颗粒剂0.1 kg a.i./hm2,8%毒死蜱.杀螟单颗粒剂2.25 kg a.i./hm2,3%呋喃丹颗粒剂1.8 kg a.i./hm2对甘蔗螟虫的防效均超过80%,10%二嗪磷颗粒剂3.0 kg a.i./hm2,3%氯唑磷颗粒剂2.7 kg a.i./hm2对甘蔗螟虫的防效均低于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杀虫剂 防效
下载PDF
几种新农药防治甘蔗害虫效果 被引量:10
16
作者 薛晶 何文志 +1 位作者 黄应昆 罗志明 《中国糖料》 2012年第2期23-24,26,共3页
试验结果表明,3.6%加强型杀虫双GR、3.6%普通型杀虫双GR和8%杀螟丹.辛硫磷GR 3种农药对甘蔗螟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对螟害枯心率防效均达80%左右,对螟害株率防效均达69%以上;5%辛硫磷GR、3.6%加强型杀虫双GR和5%新型甲拌磷GR 3种... 试验结果表明,3.6%加强型杀虫双GR、3.6%普通型杀虫双GR和8%杀螟丹.辛硫磷GR 3种农药对甘蔗螟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对螟害枯心率防效均达80%左右,对螟害株率防效均达69%以上;5%辛硫磷GR、3.6%加强型杀虫双GR和5%新型甲拌磷GR 3种农药对金龟子田间残留虫口数防效最佳,防效均达80%以上。它们可作为防治甘蔗螟虫、金龟子的替换农药,田间使用剂量以60~90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金龟子 农药筛选
下载PDF
甘蔗螟虫捕食性天敌昆虫利用前景 被引量:9
17
作者 林明江 安玉兴 +3 位作者 管楚雄 许汉亮 李继虎 梁瑞波 《甘蔗糖业》 2012年第3期29-33,共5页
简要介绍了捕食性天敌昆虫在生物防治中的地位和甘蔗螟虫捕食性天敌昆虫研究应用概况,分析捕食性天敌昆虫和蔗田生态环境的特点,探讨在甘蔗生产中利用捕食性天敌昆虫防治甘蔗螟虫的可行性。
关键词 甘蔗螟虫 天敌昆虫 捕食性天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低纬高原甘蔗螟虫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黄应昆 张荣跃 +6 位作者 尹炯 王晓燕 单红丽 李婕 李文凤 罗志明 仓晓燕 《中国糖料》 2019年第4期58-62,共5页
本研究针对低纬高原灾害性蔗螟防控难题,历时10年协同攻关,系统攻克了蔗螟综合防控瓶颈,形成了一批核心产品技术,促进了甘蔗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并取得几方面的创新性成果:首次明确了低纬高原蔗区灾害性螟虫种类、种群结构及灾害特性,... 本研究针对低纬高原灾害性蔗螟防控难题,历时10年协同攻关,系统攻克了蔗螟综合防控瓶颈,形成了一批核心产品技术,促进了甘蔗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并取得几方面的创新性成果:首次明确了低纬高原蔗区灾害性螟虫种类、种群结构及灾害特性,为制定综合防控技术与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构建了低纬高原蔗区螟虫种群监测技术体系和预警监测网点,实现了蔗螟种群动态精准监测,为综合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开发了低纬高原蔗区螟虫无人机飞防施药技术且大面积成功应用,为有效防控螟虫成功开辟了一条轻简高效新途径;研究形成灯诱和性诱诱杀成虫技术规模化应用,推进了螟虫绿色防控技术进步;在低纬高原蔗区集成无人机飞防、生物制剂、理化诱控、性诱剂诱捕等综合防控技术,制定了标准化技术规程,显著提高了大面积整体防控效果;多年来在低纬高原蔗区云南8个主产州(市)组织进行了甘蔗螟虫综合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控制了危害,防控效果显著。2017—2018年累计推广应用278 khm2(无人机飞防13 334 hm^2),共挽回甘蔗损失3.666 Mt,增加蔗糖469 kt,新增销售额39.79亿元,新增利润12.51亿元,增税1.88亿元。研究成果技术集成度高、实用性强、转化程度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为低纬高原蔗区蔗糖业持续稳定发展、减损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贫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低纬高原 综合防控 应用
下载PDF
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试验 被引量:9
19
作者 任阿芳 耿鹏 +1 位作者 安国栋 胡美英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2-103,共2页
应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在使用量分别为30、45、60 g(ai)/hm2时,药后8、15、30 d总体防效在61.04%~89.30%,与对照相比,药效优异,持效期长。试验期间未发现该药剂... 应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在使用量分别为30、45、60 g(ai)/hm2时,药后8、15、30 d总体防效在61.04%~89.30%,与对照相比,药效优异,持效期长。试验期间未发现该药剂在供试剂量下对甘蔗产生药害,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虫苯甲酰胺 甘蔗螟虫 防治效果
下载PDF
21个甘蔗品种对螟虫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罗志明 尹炯 +5 位作者 黄应昆 李文凤 王晓燕 张荣跃 单红丽 仓晓燕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7-673,共7页
【目的】明确甘蔗品种对甘蔗螟虫的抗性,以期为抗虫品种推广应用和抗性基因发掘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自然种群接虫方法,研究不同甘蔗品种苗期和生长中后期螟害水平。运用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不同甘蔗品种对螟虫的抗性。【结果】不... 【目的】明确甘蔗品种对甘蔗螟虫的抗性,以期为抗虫品种推广应用和抗性基因发掘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自然种群接虫方法,研究不同甘蔗品种苗期和生长中后期螟害水平。运用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不同甘蔗品种对螟虫的抗性。【结果】不同甘蔗品种对螟虫危害造成的螟害枯心率、螟害株(节)率和株虫孔数等存在显著差异。21个甘蔗品种分为4个抗性等级。第1级1个品种(ROC10),螟害枯心率、螟害株(节)率、株虫孔数低;第2级包括4个品种(粤糖60号、柳城05-136、桂糖29号、粤糖55号),表现为螟害枯心率低、螟害株(节)率中等、株虫孔数中等;第3级包括9个品种(福农38号、桂糖31号等),表现为螟害枯心率中等、螟害株(节)率中等、株虫孔数中等;第4级包括7个品种(福农39号、德蔗03-83等),表现为螟害枯心率、螟害株(节)率、株虫孔数高。【结论】甘蔗品种和生育期影响螟虫的发生,不同品种对甘蔗螟虫抗性水平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甘蔗品种 抗性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