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斜区脑膜瘤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吴震 李达 +7 位作者 郝淑煜 王亮 林久銮 汤劼 肖新如 贾桂军 张力伟 张俊廷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83-787,共5页
目的分析岩斜区脑膜瘤影像学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分析318例岩斜区脑膜瘤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岩尖型、海绵窦型、蝶岩型、岩斜型、岩斜海绵窦型、CPA型、斜坡型和广泛型,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结果入组248例,术前KPS评分73.7... 目的分析岩斜区脑膜瘤影像学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分析318例岩斜区脑膜瘤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岩尖型、海绵窦型、蝶岩型、岩斜型、岩斜海绵窦型、CPA型、斜坡型和广泛型,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结果入组248例,术前KPS评分73.7±10.3。主要入路包括乙状窦前入路(49.6%),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岩前Kawase入路(STrA/KA)(35.1%)。全切(SimpsonI、Ⅱ级)52.4%。前3型主要入路为STrA/KA(53.7%),而后5型则为乙状窦前入路(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461,P〈0.001)。乙状窦前入路的第Ⅵ、Ⅶ和Ⅷ脑神经并发症率较STrA/KA高。随访KPS评分为75.8±26.9,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1,P=0.188),改善57.7%,稳定19.0%。结论岩斜脑膜瘤分型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STFA/KA入路适于前3型,而乙状窦前入路则适于后5型,但仍需术前全面评估,实现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岩斜区 乙状窦前入路 颞下入路 分型
原文传递
前颞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兰青 康德智 +4 位作者 钱志远 陈坚 陆朝晖 刘士海 黄强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395-397,共3页
目的以“锁孔”微创的理念,改良常规颞下入路,以减少手术损伤。方法采用耳前方颧弓向上直切口4cm,铣开2.0~2.5cm左右直径骨窗,经颞下行海绵窦、脑干、岩斜区部位病灶的手术治疗13例。结果6例岩斜区脑膜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1例,大部切除1... 目的以“锁孔”微创的理念,改良常规颞下入路,以减少手术损伤。方法采用耳前方颧弓向上直切口4cm,铣开2.0~2.5cm左右直径骨窗,经颞下行海绵窦、脑干、岩斜区部位病灶的手术治疗13例。结果6例岩斜区脑膜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1例,大部切除1例;脑干转移癌、颞底胶质瘤各1例均全切除,海绵窦脑膜瘤、脑桥胶质瘤各1例次全切除,脑桥病灶出血1例予AVM切除、血肿清除,海绵窦内血栓1例予全切除,大脑后动脉瘤1例予夹闭。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耳漏,经原入路修补后痊愈。2例岩斜区脑膜瘤切除术后遗有轻度偏瘫。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可满足岩斜区、脑桥腹、侧方及海绵窦区的手术要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入路 锁孔手术 显微外科
下载PDF
Keyhole approach surgery for petroclival meningioma 被引量:9
3
作者 ZHU Wei MAO Ying ZHOU Liang-fu ZHANG Rong CHEN Li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6期1339-1342,共4页
Background In China, the feasibility of keyhole approach in surgical treatment of petroclival meningioma has not been well evaluated. This report summarized our experience in 25 patients with petroclival meningioma wh... Background In China, the feasibility of keyhole approach in surgical treatment of petroclival meningioma has not been well evaluated. This report summarized our experience in 25 patients with petroclival meningioma who had been treated with keyhole approach surgery. Methods From July 2000 to July 2005, 25 patients with petroclival meningioma were subjected to resection via subtemporal, retrosigmoid or combined keyhole approaches. The extent of tumor resection was evaluated by MRI 3 months after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maximum diameter of tumors ranged from 2 to 7 cm (mean, 4.5 cm). Gross total resection (GTR) was achieved in 14 patients, giving a GTR rate of 56%. Subtotal resection (STR) was carried out in 8 patients and partial resection in 3. Thirteen patients kept normal neurological status, whereas others suffered from cranial nerve deficits (Ⅶ, Ⅶ, Ⅲ and lower CN). One patient died in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 Conclusions Keyhole approach surgery, especially the combined keyhole approach is suitable for the treatment of petroclival meningioma. It provides easy and quick access to the supra- and infratentorial juxta-clival region without drilling of the petrous bone.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the approach can be minim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yhole surgery petroclival meningioma subtemporal approach retrosigmoid approach
原文传递
颞下经岩骨前部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喜安 钟世镇 +2 位作者 漆松涛 黄胜平 潘军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65-67,T001,共4页
目的 研究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Kawase入路)的解剖特点。方法 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显微解剖和测量。结果 岩骨前部切除后可暴露位于前外侧的颈内动脉管水平段,以及颈内动脉管和内听道之间的耳蜗基底转。岩骨前部切除... 目的 研究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Kawase入路)的解剖特点。方法 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显微解剖和测量。结果 岩骨前部切除后可暴露位于前外侧的颈内动脉管水平段,以及颈内动脉管和内听道之间的耳蜗基底转。岩骨前部切除可分别在岩尖上面和内侧面开出面积为2.6cm2和1.9 cm2的骨窗。与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相比,暴露范围在斜坡面向下扩大至斜坡上部、在脑干面扩大至椎基底动脉连接部和桥延沟水平。此入路暴露的岩斜坡区硬脑膜主要由脑膜垂体干和咽升动脉供血。结论 Kawase入路可同时暴露中后颅窝,其对后颅窝的暴露范围局限于岩斜坡区上半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经 岩骨前部手术入路 解剖学 研究 Kawase入路
下载PDF
颞下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张力 涂汉军 +5 位作者 朱志华 李新建 陈晟 秦军 黄宽明 王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研究颞下入路中小脑幕中切迹间隙的解剖结构,指导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颞下入路对10例经甲醛溶液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标本进行逐层解剖,并观察、测量重要神经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描述颞下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 目的研究颞下入路中小脑幕中切迹间隙的解剖结构,指导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颞下入路对10例经甲醛溶液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标本进行逐层解剖,并观察、测量重要神经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描述颞下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然后切开小脑幕,观察增加的暴露范围。结果颧弓至脑干和小脑幕游离缘的最短距离分别为(46.83±3.52)mm和(39.00±2.65)mm;天幕游离缘与滑车神经、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和三叉神经后根的距离分别为(1.90±0.55)mm、(5.12±2.20)mm、(3.28±1.67)mm、(0.80±0.20)mm。结论颞下入路手术治疗小脑幕中切迹间隙病变具有手术操作距离短、垂直视角大、对中切迹间隙的暴露范围广泛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入路 小脑幕 解剖学研究
下载PDF
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显露范围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玉海 兰青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的显露范围差异,及各入路的适用范围。方法对8例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湿标本,依次模拟颞下锁孔入路、保留颧弓颞下入路和去颧弓颞下入路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各入路的显露范围,再运用神经导航系... 目的探讨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的显露范围差异,及各入路的适用范围。方法对8例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湿标本,依次模拟颞下锁孔入路、保留颧弓颞下入路和去颧弓颞下入路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各入路的显露范围,再运用神经导航系统测量并比较各入路下重要结构的显露长度。结果在保留颧弓颞下入路中均可显露床突周围位置较低的结构,但2例标本因颞肌遮挡,显露下丘脑、中脑、大脑后动脉P2段等位置较高的结构困难,其中1例高位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大脑后动脉P1段显露困难。去颧弓颞下入路与颞下锁孔入路中上述所有结构,尤其是位置较高的结构均很容易显露。量化研究显示颞下锁孔入路中小脑幕缘显露长度与传统颞下入路无显著差异;脑干腹侧面显露长度与去颧弓颞下入路无显著差异,但大于保留颧弓颞下入路中的显露长度(P<0.05)。结论三种入路均可用于鞍区和岩斜区绝大多数病变手术,但中脑、下丘脑、高位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动脉瘤等手术在保留颧弓颞下入路中可能因显露不良而使手术操作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入路 锁孔 颧骨 神经解剖学
下载PDF
神经内镜颞下锁孔Kawase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被引量:7
7
作者 张绍林 顾晔 +3 位作者 谢涛 李宸 刘腾飞 张晓彪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68-72,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颞下锁孔Kawase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用内镜经颞下锁孔Kawase入路切除5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中4例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1例患者肿瘤次全切除;无... 目的探讨内镜颞下锁孔Kawase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用内镜经颞下锁孔Kawase入路切除5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中4例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1例患者肿瘤次全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复查CT示手术区域和手术路径均无脑组织挫伤。1例复发脑膜瘤患者术后出现嗜睡、右侧肢体偏瘫,经治疗后意识恢复正常、右侧肢体肌力改善;3例患者术后出现新发颅神经轻度损害表现,经治疗后2例好转、1例无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无任何并发症,且术前症状术后明显改善。术后随访13~20个月,患者均正常生活,未见肿瘤复发或快速生长。结论内镜颞下锁孔Kawase入路手术具有微创、暴露范围广、视野清晰等优点,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颞下入路 Kawase入路 锁孔 岩斜区脑膜瘤
下载PDF
神经导航辅助下经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丁哲曼 王清 +1 位作者 鲁晓杰 钱心炜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23-727,共5页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经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至鞍上区、岩斜区以及脑干腹外侧区的可行性,并探讨神经导航在Kawase入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成人尸头标本10具(20侧),模拟神经内镜经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随后在每例标本随机一侧模拟硬膜...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经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至鞍上区、岩斜区以及脑干腹外侧区的可行性,并探讨神经导航在Kawase入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成人尸头标本10具(20侧),模拟神经内镜经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随后在每例标本随机一侧模拟硬膜下Kawase入路(对照组),另一侧同时应用神经导航辅助(导航组)。通过内镜观察相关解剖结构,比较两组的Kawase菱形区磨除面积和部分残余骨质的厚度。结果采用神经内镜经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可观察到鞍上区、岩斜区以及脑干腹外侧区的大部分解剖结构,通过动眼神经-后交通动脉间隙可观察到鞍上绝大部分解剖结构。导航组的Kawase菱形区磨除面积大于对照组[分别为(276.84±14.6)mm^2和(244.8±12.6)mm^2,P〈0.05],而在内听道上壁[分别为(1.0±0.2)mm和(2.5±0.4)mm]、耳蜗内上壁[分别为(1.0±0.2)mm和(3.0±0.4)mm]、颈内动脉岩骨段上壁[分别为(1.2±0.2)mm和(3.4±0.4)mm]的残余骨质厚度方面,导航组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于鞍上区、岩斜区以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病变,采用神经内镜经颞下锁孔硬膜下人路可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利用神经导航可获得更大的手术视野及手术操作空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解剖学 神经导航 神经内镜 颞下入路 锁孔 Kawase入路
原文传递
前颞下锁孔入路开放脑神经池至上岩斜区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昊 周范民 +2 位作者 张荣 钟平 谭德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7-300,共4页
目的定量对比分析在前颞下锁孔入路中开放脑神经池前后至上岩斜区的显露面积和操作角度。方法采用导航工具,在20侧尸头标本上,测量并对比开放脑神经池前后上斜坡、脑干腹外侧显露面积,后岩床襞、基底动脉(BA)显露长度以及至BA顶端... 目的定量对比分析在前颞下锁孔入路中开放脑神经池前后至上岩斜区的显露面积和操作角度。方法采用导航工具,在20侧尸头标本上,测量并对比开放脑神经池前后上斜坡、脑干腹外侧显露面积,后岩床襞、基底动脉(BA)显露长度以及至BA顶端的操作角度。结果开放脑神经池后上斜坡、脑干腹外侧显露面积为(136.7±19.8)mm^2、(222.8±25.8)mm^2;后岩床襞、BA显露长度为(11.5±0,6)mm、(10.3±2.0)mm以及至BA顶端的垂直操作角度(13.7±1.7)°,均有显著增加(P〈0.05)。至BA顶端的水平操作角度前后无显著增加(P〉0.05)。结论开放脑神经池后能够增加上岩斜区的显露面积和操作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 锁孔手术 脑神经池 上岩斜区
原文传递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10
作者 程进超 王其福 +4 位作者 李陈 荣军 李廷政 李敏 白瑞军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0-296,共7页
目的研究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到脑干侧方的显微解剖结构,为脑干侧方、环池、岩斜区域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8例(16侧)发育正常成人尸头标本上进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解剖学研究,尸头偏向一侧以颧弓根部为最高点,耳廓上方行马蹄形切... 目的研究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到脑干侧方的显微解剖结构,为脑干侧方、环池、岩斜区域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8例(16侧)发育正常成人尸头标本上进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解剖学研究,尸头偏向一侧以颧弓根部为最高点,耳廓上方行马蹄形切口,以颧弓中点为切口前端,后缘达横窦中外侧三分之一处,皮瓣翻向颞部。去除骨瓣后,在显微镜下剔除蛛网膜及软脑膜,观察手术入路的暴露范围,明确途径中相关神经及血管的位置关系,对重要结构进行拍照及测量相关参数。结果颧弓根部上缘可准确定位中颅窝底,10例成年人颅骨标本的星点至乳突尖部、星点至外耳道上脊、顶乳突缝前角至外耳道上脊、顶乳突缝前角至星点的平均距离分别为47.23 mm、45.27 mm、26.16 mm、23.08 mm。颞下入路在切开小脑幕后可充分暴露上至后床突下至岩骨脊、弓状隆起的区域,可以处理中斜坡、环池、中脑和桥脑腹侧面或外侧面的病变,并可通过颧骨切除扩大幕上的显露区域,岩骨磨除技术扩大幕下的显露范围,其中滑车神经全长、距小脑幕缘的距离、在小脑幕夹层中走形长度、穿入幕下处距离岩骨脊的距离分别为(16.95±4.74)mm、(1.27±0.73)mm、(5.72±1.37)mm、(4.51±0.39)mm。通过后床突或弓状隆起作为定位安全打开小脑幕,动眼神经可作为解剖标志定位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结论通过显微解剖学研究,可明确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的暴露范围、术中的难点,有利于临床医师精准安全地规划手术方式,降低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入路 小脑幕 中颅窝 滑车神经 显微解剖
原文传递
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颞下入路治疗重症脑干出血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杨利辉 贾亚男 +3 位作者 宋纪宁 马克杰 苏建龙 宋志俊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颞下入路治疗重症脑干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重症脑干出血患者78例,根据家属意愿分为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手术组36例,保守组42例。手术组应用神经内镜经颞下入路清除...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颞下入路治疗重症脑干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重症脑干出血患者78例,根据家属意愿分为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手术组36例,保守组42例。手术组应用神经内镜经颞下入路清除血肿,保守组按脑出血的治疗指南对症治疗。对比两组并发症、临床预后及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钙结合蛋白(S100B)含量变化。结果两组并发症相比手术组重症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发生的人数均少于保守组,两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两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prognostic score,GOS)对比发现手术组中能正常生活、轻度残疾人数多于保守治疗组,重度残疾人数少于保守治疗,两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1周、2周后对比发现手术组血清中NSE、S100B含量较保守组明显降低,两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颞下入路治疗重症脑干出血能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颞下入路 临床预后 并发症
原文传递
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先祥 冯春国 +3 位作者 李长元 杨永富 韩卉 万经海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391-394,共4页
目的进行颞下锁孔入路解剖学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外科技术进行颞下锁孔手术解剖学研究。并采用该入路手术切除8例颅内肿瘤。结果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充分暴露鞍上区... 目的进行颞下锁孔入路解剖学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外科技术进行颞下锁孔手术解剖学研究。并采用该入路手术切除8例颅内肿瘤。结果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充分暴露鞍上区、脚间窝、岩斜区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神经、血管结构;岩骨尖最大磨除面积为306mm2。肿瘤全切除7例(87.5%)。结论经颞下锁孔入路能很好地处理鞍上、岩斜区、脚间窝以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 锁孔入路 显微解剖 神经内镜 肿瘤
下载PDF
颞下小骨窗入路显微手术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江常震 王晨阳 +2 位作者 吴喜跃 康德智 郑树法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改良常规颞下入路,以减少手术创伤达到微创的目的。方法采用耳前1cm颧弓向上向后弧形切口,绕行耳廓上方约1cm到达乳突,铣开4cm×2cm大小骨窗,平中颅底,经颞下行中颅底部位病灶的手术治疗l5例。结果9例三叉神经鞘瘤全切除8例,次... 目的改良常规颞下入路,以减少手术创伤达到微创的目的。方法采用耳前1cm颧弓向上向后弧形切口,绕行耳廓上方约1cm到达乳突,铣开4cm×2cm大小骨窗,平中颅底,经颞下行中颅底部位病灶的手术治疗l5例。结果9例三叉神经鞘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l例。4例岩尖区天幕下脑膜瘤和2例颞底胶质瘤均全切除。结论颞下小骨窗入路可以达到常规颞下入路的效果,可以满足中颅窝后部、颞叶底面及天幕区的肿瘤切除术的要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人路 微创 显微外科
下载PDF
颅中窝中央骨性突起的应用解剖
14
作者 石玉恒 晋材 +2 位作者 李佳艺 杨美凤 孟步亮 《解剖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 :探讨经颞下手术入路中,颅中窝底部中央骨性突起的临床应用。方法 :以成人颅骨为研究对象,观察和测量颅中窝骨性突起与其周围重要结构的数值关系。结果:颅中窝中央有2个较为恒定的骨性突起(从前向后,拟称为“第一突起”与“第二突... 目的 :探讨经颞下手术入路中,颅中窝底部中央骨性突起的临床应用。方法 :以成人颅骨为研究对象,观察和测量颅中窝骨性突起与其周围重要结构的数值关系。结果:颅中窝中央有2个较为恒定的骨性突起(从前向后,拟称为“第一突起”与“第二突起”)分别与嗅脑沟和颞下回相对应。获得第一突起的长、宽、高度及其与周围各标志性结构的距离。结论 :颅中窝的第一突起与第二突起可以作为颞下入路的安全骨性标志,对术者术中定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颞下入路 颅中窝 骨性突起
下载PDF
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虚拟现实微创化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周青 赵亚群 刘策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5年第4期358-360,F0003,共4页
目的:构建岩尖虚拟现实三维解剖模型,探讨颞下入路显露过程中的微创策略。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进行头颅CT和MRI扫描后获得影像数据,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利用影像数据建模。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手术路径... 目的:构建岩尖虚拟现实三维解剖模型,探讨颞下入路显露过程中的微创策略。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进行头颅CT和MRI扫描后获得影像数据,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利用影像数据建模。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手术路径,缩小手术路径体积进行微创设计,观察测量和比较微创化过程中路径中解剖结构的显露情况。结果虚拟现实模型清晰显示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手术路径中所包含的骨性和神经血管结构。伴随路径微创化,手术路径a、b、c和路径中所包含骨性结构、颞叶、三叉神经和静脉的体积逐渐减小,路径a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岩浅大神经和迷路的体积多于路径b,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仅路径a显露岩骨内颈内动脉。结论在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手术路径微创化过程中,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提供客观量化数据。该入路方向固定时,路径范围缩小导致手术创伤和靶点显露随之缩小,为手术微创化提供指导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入路 岩尖 三维解剖 虚拟现实 微创
原文传递
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辉 吴震 +5 位作者 贾桂军 王亮 郝淑煜 李达 张力伟 张俊廷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409-411,共3页
目的探讨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70.0%),近全切... 目的探讨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70.0%),近全切除10例(25.0%),大部分切除2例(5.0%)。40例病人随访3~15个月,术后6例发生动眼神经麻痹,均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10例展神经麻痹病人中,完全恢复4例,不同程度恢复4例,未恢复2例;8例轻度面瘫病人中,完全恢复6例,未恢复2例;12例面部麻木加重病人中,术后恢复至术前水平6例,较术前加重6例;偏瘫2例和失语3例,6个月内恢复至术前水平。无脑脊液漏和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并切除肿瘤基底位于中、上斜坡的岩斜区脑膜瘤,术后脑神经功能障碍、肢体偏瘫、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岩斜区 入路 颞下 耳前 入路 经岩骨 入路 经小脑幕 入路 硬膜下
下载PDF
改良颞顶部直切口颞下颅中窝底入路切除岩斜区和脑干病变 被引量:3
17
作者 汤劼 张俊廷 +4 位作者 吴震 张力伟 周大彪 肖新如 耿素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345-347,共3页
目的研究改良颞顶部直切口颞下颅中窝底入路对切除岩斜区和脑干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采用颞顶部直切口替代马蹄形切口的颞下入路的病例资料,记录开关颅时间,病变的病理类型和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结果病变全切除29... 目的研究改良颞顶部直切口颞下颅中窝底入路对切除岩斜区和脑干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采用颞顶部直切口替代马蹄形切口的颞下入路的病例资料,记录开关颅时间,病变的病理类型和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结果病变全切除29例,近全切除7例。面神经额支功能保存34例(94.4%)。术后随访9-24个月,颞肌无明显萎缩,外形美观效果良好。1例病人因术后脑内血肿急诊手术清除,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在安全和有效性方面,颞顶部直切口可替代传统马蹄形切口进行颞下颅中窝底入路切除脑干和岩斜区病变。这一改良可减少对皮肤、肌肉、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 颞下入路 颅中窝底入路 岩斜区
下载PDF
颞下入路显露岩骨段颈内动脉的一种改进的定位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毅兴 史继新 +5 位作者 樊友武 成惠林 印红霞 陈克非 李首春 邱永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29-532,共4页
目的根据岩骨段颈内动脉水平部(hpICA)的显微解剖特点,在颞下入路(STKA)中寻找并证实定位hpICA的新方法。方法观测20侧干颅骨的岩尖结构,用44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模拟STKA操作,测量有关定位参数并与三角形定位法进行比较。结果棘... 目的根据岩骨段颈内动脉水平部(hpICA)的显微解剖特点,在颞下入路(STKA)中寻找并证实定位hpICA的新方法。方法观测20侧干颅骨的岩尖结构,用44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模拟STKA操作,测量有关定位参数并与三角形定位法进行比较。结果棘孔到蝶岩沟的距离为(3.26±0.47)mm(2.44~4.32mm)。平行四边形定位法均能准确定位hpICA,此法显露的hpICA面积和有效利用系数均非常显著地大于其他两种三角形定位法(P<0.01)。结论在STKA中平行四边形定位法是迄今为止最准确、方便、安全的hpICA定位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入路 岩骨段颈内动脉 显微解剖
原文传递
颞下微骨窗入路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3
19
作者 邵雪非 王良伟 陶进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0-363,共4页
【摘要】目的研究颞下微骨窗入路的显露范围,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0%甲醛溶液同定并灌注好的尸头标本10例,在各个标本上模拟颞下微骨窗入路的切口,以颧弓为基线,做3.00/10×2.5cm大小的骨窗,在显微镜下观... 【摘要】目的研究颞下微骨窗入路的显露范围,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0%甲醛溶液同定并灌注好的尸头标本10例,在各个标本上模拟颞下微骨窗入路的切口,以颧弓为基线,做3.00/10×2.5cm大小的骨窗,在显微镜下观察显露的范围和测量重要结构的距离。结果颞下微骨窗人路,可以显露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小脑幕游离缘、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P1~P2段、三叉神经根水平以上的脑桥和中脑的腹外侧面、前、后床突以及后交通动脉和脉络丛前动脉、垂体柄上段。结论该人路可有效的保护颞浅动脉及面神经浅支,对颞肌的损伤小,可减少传统颞下入路在开颅过程中对头皮、颅骨及邻近组织的损伤;可较好的显露鞍上区、岩斜区、小脑幕切迹区以及脑干腹外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入路 颞浅动脉 面神经 小脑幕切迹区 显微解剖
原文传递
经颞下入路对基底动脉顶端区域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永汉 白锡波 +5 位作者 田耀辉 杜国良 贾林伟 李宗豪 王毅 张刚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通过尸头标本模拟颞下入路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显露范围,为临床基底动脉(BA)顶端区域病变手术入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0具(20侧)成人尸头标本,显微镜下模拟颞下入路解剖观察基底动脉顶端区域主要神经血管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到达基... 目的通过尸头标本模拟颞下入路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显露范围,为临床基底动脉(BA)顶端区域病变手术入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0具(20侧)成人尸头标本,显微镜下模拟颞下入路解剖观察基底动脉顶端区域主要神经血管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结果颞下入路颧弓(颧弓后根前1/3处的颅骨内板)至小脑幕游离缘的最短距离为39.24±1.27mm,发现滑车神经自后床突后外方15.72±3.81mm处穿入小脑幕游离缘,在幕中潜行6.82±1.81mm,在未切开小脑幕游离缘之前,可暴露中颅窝底,斜坡面可暴露后床突鞍背及基底动脉分叉部、大脑后动脉的后穿支动脉;切开部分小脑幕游离缘增加向下的暴露,可见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其主要分支,并扩大了对脑桥中部外侧面的视野。结论颞下入路可从侧方直视下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及P1段后方穿支动脉,利于对于动脉瘤顶部指向后和后下方动脉瘤的处理。在后床突后外方17mm以后切开小脑幕,是避免滑车神经损伤较为安全的方法。打开小脑幕后,增加了BA向下的暴露并扩大了对脑桥中部外侧面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颅内动脉瘤 显微解剖 颞下入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