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磷农药的使用与污染 被引量:58
1
作者 汤亚飞 王焰新 +1 位作者 蔡鹤生 Broder J.Merkel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1-14,共4页
有机磷农药是一类高效、广谱的杀虫剂,广泛地用于农业的防害以及家庭、仓储等的杀虫,但其大量的使用已对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普遍污染.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有机磷农药使用状况以及对食物、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状况.
关键词 有机磷农药 环境污染 地下水
下载PDF
水驱小油藏合理采液速度、合理井网密度及布井方式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赵向宏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5-79,共5页
本文从油藏工程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具有充足水驱小油藏合理的采液速度等于油藏保持稳定压力开采时,边底水侵入速度的概念,并研究出合理采液速度的确定方法。根据其合理的采液速度确定合理的井网密度,并采取合理的布井方式。该方... 本文从油藏工程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具有充足水驱小油藏合理的采液速度等于油藏保持稳定压力开采时,边底水侵入速度的概念,并研究出合理采液速度的确定方法。根据其合理的采液速度确定合理的井网密度,并采取合理的布井方式。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物质平衡法,通过理论推导及油田实际开采证明,此结论是正确的,此方法简单、实用、操作性强,也是可取的,对指导具有充足水驱小油藏的合理开发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井 水压驱动 石油开采
下载PDF
涝渍兼治农田排水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沈荣开 王修贵 张瑜芳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36-39,47,共5页
涝渍型的农田 ,灾害发生在雨季 ,农田先受涝 ,地表水排除后 ,由于地下水回降过慢而受渍 ,因此 ,作物减产是由涝渍双重作用的结果 ,在经济评价中 ,既不能单纯按受涝减产或按受渍减产进行分析 ,也不能分别将两者造成的减产损失进行简单的... 涝渍型的农田 ,灾害发生在雨季 ,农田先受涝 ,地表水排除后 ,由于地下水回降过慢而受渍 ,因此 ,作物减产是由涝渍双重作用的结果 ,在经济评价中 ,既不能单纯按受涝减产或按受渍减产进行分析 ,也不能分别将两者造成的减产损失进行简单的叠加 .本文介绍了作者对在淮北地区开展棉花涝渍试验成果的分析 ,论证了以等效淹渍历时作为反映涝渍程度的综合指标的可能性 ,并提出确定涝渍兼治农田排水设计标准的新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涝渍兼治 农田排水 综合指标 排水标准 设计标准
下载PDF
开拓供水新领域施工天然滤床渗流井取水工程 被引量:18
4
作者 陈台智 周志彰 《探矿工程》 CAS 1995年第1期11-13,共3页
开拓天然滤床渗流井取水,根据江河流量不同,取水量达1~5万m ̄3/d或更大。与传统的地面钻水井、挖大井或直接取江河水净化的方法有本质的区别。取水技术是以岩土钻凿综合新技术为依托,从河床砂卵砾石层底部通过集水竖井、导井... 开拓天然滤床渗流井取水,根据江河流量不同,取水量达1~5万m ̄3/d或更大。与传统的地面钻水井、挖大井或直接取江河水净化的方法有本质的区别。取水技术是以岩土钻凿综合新技术为依托,从河床砂卵砾石层底部通过集水竖井、导井、江底隧硐(输水平巷)和钻进渗流井群取潜流水。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维护简便,利于后续延伸工程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滤订 渗流井 生物泥膜 取水工程 水井
下载PDF
中国水文循环与水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5
作者 储开凤 汪静萍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8-474,共7页
根据2002-2005年中国公开发表的关于水科学研究的论文及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报告,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在水文循环诸要素如降水、径流、蒸发,水文模型,河流与泥沙、湖泊、沼泽与湿地、冰川与冻土以及地下水与土壤... 根据2002-2005年中国公开发表的关于水科学研究的论文及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报告,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在水文循环诸要素如降水、径流、蒸发,水文模型,河流与泥沙、湖泊、沼泽与湿地、冰川与冻土以及地下水与土壤水等方面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循环 地表水 地下水 土壤水 研究 进展 中国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海域次表层水与中层水之流径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胄 陈庆生 《热带海洋》 CSCD 1997年第2期24-41,共18页
1992年春季以及1994年夏季,台湾海峡两岸曾同时出动多艘研究船在南海东北部海域协力执行了两次较大区域的水文调查作业。根据温盐曲线之类聚情形,发现盐温变率比(即温盐曲线斜率之倒数)是除了盐度极大值与盐度极小值外另一个简单又... 1992年春季以及1994年夏季,台湾海峡两岸曾同时出动多艘研究船在南海东北部海域协力执行了两次较大区域的水文调查作业。根据温盐曲线之类聚情形,发现盐温变率比(即温盐曲线斜率之倒数)是除了盐度极大值与盐度极小值外另一个简单又好用的温盐特征参数。此值乍视之下仅与温盐曲线之形状有关,但因其隐涵了时间的效应,故可有效反映出水团之变性程度,对分析、推断水团之流径甚有助益。经分析、对比温盐参数与动力高度之水平分布,发现1992年春季观测时之地转流场与温盐参数二者趋势不甚一致,但1994年夏季之测情却有很好的共通性,似乎表示后者之流况系处于稳定状态,因此观测现象应较具代表性。资料亦显示:不论春、夏,在吕宋岛西北角与东沙群岛之间的广大海域主要是受成群的气旋型环流所控制,此气旋群之范围因季节而异,夏季时其势力较向东、向北扩展,因而在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阻挡住黑潮区之外洋次表层与中层水团向西伸展,但外洋水团仍可在台湾岛南端逸入南海东北部,然后被南海内部流系辗转带往南海腹地。春季时,外洋水团虽可占据气旋群环流场东北方之台湾西南外海,但并未见能长驱直入南海内部者,仅有部分经变性后之外洋水被气旋群西侧之环流带往南海中部,表示逸入过程是南海与西菲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水 表层水 中层水 径流
下载PDF
上海市浅层地下水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值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夏晨 李金柱 何中发 《上海地质》 2006年第1期24-28,共5页
文章就文章在简要介绍上海市浅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就上海市浅层地下水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方法进行了论述。针对浅层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进行分析,指出本市浅层地下水环境的主要污染类型属综合性有机污染。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地球化学背景值 氨氮离子 亚硝酸根离子 硝酸根离子 综合性有机类污染
下载PDF
利用瞬变电磁和多频电磁方法监测地下水位及其对Hawara遗址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0
8
作者 Usama MASSOUD A.M.ABBAS +2 位作者 H.S.A.MESBAH El Said A.RAGAB Λyman TAHA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38-645,共8页
利用瞬变电磁(TEM)和地面电磁(GEM)方法,本文研究了埃及Hawara遗址区的地下水对遗址的影响.这个遗址包括Hawara金字塔、北区墓地、以及被称作"迷宫"的南区墓葬场所.现今Hawara遗址已经完全荒废,被耕作区和Bahr Wahba运河包围... 利用瞬变电磁(TEM)和地面电磁(GEM)方法,本文研究了埃及Hawara遗址区的地下水对遗址的影响.这个遗址包括Hawara金字塔、北区墓地、以及被称作"迷宫"的南区墓葬场所.现今Hawara遗址已经完全荒废,被耕作区和Bahr Wahba运河包围.地表水和地下水会破坏Hawara金字塔和"迷宫"遗址的地基,现在金字塔入口已被淹没至地面下约6 m深处.本文在耕作区、金字塔以及"迷宫"等三个地区进行了TEM勘察;在"迷宫"地区进行了GEM勘察.综合分析以上两种勘察数据,我们发现,农业灌溉是浸入到地下的水的主要来源;本地区地下水位随着观测点及海拔的不同,在地面以下2~7 m之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地面电磁资料 地下水 Hawara遗址 埃及
下载PDF
Origins and pathways of the subsurface and intermediate water masses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derived from historical and Argo data 被引量:4
9
作者 ZHANG Yanhui YU Xiaolin WANG F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17-25,共9页
On the basis of Argo data and historic temperature/salinity data from the World Ocean Database 2001 ( WOD01 ), origins and spreading pathways of the subsurface and intermediate water masses in the Indonesian Through... On the basis of Argo data and historic temperature/salinity data from the World Ocean Database 2001 ( WOD01 ), origins and spreading pathways of the subsurface and intermediate water masses in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ITF) region were discussed by analyzing distributions of salinity on representative isopyenal layers. Results were shown that, subsurface water mostly comes from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while the intermediate water originates from both the North and South Pacific Ocean, even possibly from the Indian Ocean. Spreading through the Sulawesi Sea, the Makassar Strait, and file Flores Sea, the North Pacific subsurface water and the North Pacific Intermediate water dominate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Indonesian Archipelago. Furthermore as the depth increases, the features of the North Pacific sourced water masses become more obviou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waters, high sa- linity South Pacific subsurface water is blocked by a strong salinity front between Halmahera and New Guinea. Intermediate water in the eastern interior region owns salinity higher than the North Pacific intermediate water and the antarctic intermediate water ( AAIW), possibly coming from the vertical mixing between subsurface water and the AAIW from the Pacific Ocean, and possibly coming from the northward extending of the AAIW from the Indian Ocean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onesian Throughflow subsurface water intermediate water ORIGIN PATHWAY
下载PDF
大洋硅藻席沉积与冰期旋回中的碳-氮循环
10
作者 蔡雯沁 黄恩清 +1 位作者 柳双权 田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8,共13页
成席硅藻勃发与沉积埋藏过程链接了海洋有机碳生成-输出-埋藏以及大洋深部溶解无机碳的生成与储存的全过程,该过程及其对大洋碳-氮循环的潜在重大影响正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通过搜集整理一系列文献及数据,对成席硅藻在细胞层面的特殊功... 成席硅藻勃发与沉积埋藏过程链接了海洋有机碳生成-输出-埋藏以及大洋深部溶解无机碳的生成与储存的全过程,该过程及其对大洋碳-氮循环的潜在重大影响正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通过搜集整理一系列文献及数据,对成席硅藻在细胞层面的特殊功能、勃发机制以及硅藻席沉积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尝试讨论硅藻席沉积对轨道时间尺度上全球碳-氮循环的潜在影响。由于成席硅藻具有一系列特点,包括在弱光条件下生存、利用大液泡来存储营养盐和调控浮力、与固氮蓝细菌共生、尿素循环等,导致成席硅藻在寡营养的层化水体中或者大洋锋面处容易获得生存竞争优势并发生勃发。根据沉积记录,在第四纪冰期,热带-亚热带大西洋以及热带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出现大规模的Ethmodiscus rex硅藻席勃发并向海洋内部输出大量有机碳。有机碳中的绝大部分都在水柱中发生降解,只有少部分保存到海底沉积物中。推测硅藻席勃发贡献了冰期深海内部“呼吸碳库”的增长以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由于E.rex勃发加快了海洋上层营养盐的周转速率,因此也可能促进了冰期海洋氮储库的扩张。此外,氧同位素14/12期和4/2期间同时出现大洋无机碳碳同位素重值事件和热带-亚热带硅藻席勃发事件,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机制上的关联。因此,成席硅藻是耦合大洋碳-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厘清地质历史时期硅藻席勃发规模及其在海洋元素循环中的作用,有助于解开冰期旋回尺度上的全球碳-氮循环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席硅藻 藻类勃发 次表层水 海洋生产力 大洋呼吸碳库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斜坡水动力场演化特征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6
11
作者 许洪东 王朋岩 金曙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15,共3页
在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地下水物理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Basin2盆地模拟程序恢复了研究区地下水演化历史,探讨了地层水动力场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在地质历史时期的运移方向和强度是不断变化的,在压实水阶段西... 在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地下水物理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Basin2盆地模拟程序恢复了研究区地下水演化历史,探讨了地层水动力场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在地质历史时期的运移方向和强度是不断变化的,在压实水阶段西部斜坡区水动力场促进了油气运移,在淋滤水阶段则阻碍了油气运移并使原油稠化,压实水和淋滤水运动碰撞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盆地模拟 运移 油气聚集 水动力
下载PDF
森林小流域的降雨出流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唐常源 平田健正 村岡浩尔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87-96,共10页
本文简述了森林小流域中降雨—截流—下渗—地中水—地表水各个环节的作用。作者认为,在降雨出流过程中,下渗和土壤中的快速流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地表出流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小的。一般来说,森林土壤的下渗率比较大,森林流域的贮水能力... 本文简述了森林小流域中降雨—截流—下渗—地中水—地表水各个环节的作用。作者认为,在降雨出流过程中,下渗和土壤中的快速流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地表出流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小的。一般来说,森林土壤的下渗率比较大,森林流域的贮水能力也是很可观的。这些就决定了森林流域的产流不是霍顿产流,也不同于现在流行的许多产流理论和模式。在湿润地区形成产流区时的特点并非是表层土壤首先饱和,而是地下水位或被地下水支持的饱和毛细管带上升到表面附近使该区发生饱和,因而产生以及维持这种饱和状态所需的垂直下渗和地中水的侧向补给是流域是否发生产流的先决条件之一,而地表流可认为是回归流。此外,流域地中水产流对降雨响应过程可认为是由作用在毛细管带中的水的压力平衡受破坏而引起的,这个压力通过毛细管带传递到饱和带。作用在毛细管带中的水的压力平衡受破坏的原因可以是封存在土壤中的被瞬间压缩的空气压力作用,也可以是降雨直接接触到已发展至地表的非饱和毛细管带的上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流域 降水 出流
下载PDF
LGM热带西太平洋硅藻席古生产力定量评估 被引量:4
13
作者 熊志方 李铁刚 +1 位作者 翟滨 常凤鸣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32,共8页
巨型"树荫种"硅藻在成层化大洋中通过"秋季倾泻"勃发模式向深部大洋输出的有机碳通量等于甚至超过"春季勃发"硅藻,其在第四纪全球气候转型、大洋碳储库演变中的重要地位最近才予以重视.作为大洋碳循环系... 巨型"树荫种"硅藻在成层化大洋中通过"秋季倾泻"勃发模式向深部大洋输出的有机碳通量等于甚至超过"春季勃发"硅藻,其在第四纪全球气候转型、大洋碳储库演变中的重要地位最近才予以重视.作为大洋碳循环系统的重要参数,生产力无疑成为探索这一作用的有效窗口.以东菲律宾海的Ethmodiscus rex硅藻席(LDM,laminated diatom mats)岩心WPD-03为材料,以opal、TOC、bio-Ba等生源组分数据为基础,运用前人建立的各种生产力经验公式,试图估算LGM(last glacial maximum)热带西太平洋LDM的古生产力状况.结果显示,LDM沉积期初级生产力、有机碳雨率和埋藏生产力估算合理,平均分别为248.42g·m-2·a-1、61.93g·m-2·a-1和5.27g·m-2·a-1.估计的初级生产力与代表高生产力的世界大洋各上涌海区可比,纠正了成层化大洋生产力低下的传统观点,支持巨型"树荫种"硅藻对大洋有机碳生产与输出的充分贡献.然而,估算的输出生产力明显不合理,表明利用基于真光层建立的生产力模型评估次表层水中的巨型"树荫种"硅藻时应格外谨慎,加强了区别对待"深部"生产力和"表层"生产力的重要性.LGM热带西太平洋LDM的高生产力状况与风尘硅输入的E.rex勃发条件以及还原的沉积环境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产力 次表层水 硅藻席 热带西太平洋 LGM(last GLACIAL maximum)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黄海海水微表层和次表层中挥发性卤代烃的浓度和分布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桂朋 张亮 +1 位作者 陆小兰 尹士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77-1086,共10页
挥发性卤代烃(VHCs)是大气中的痕量气体,对臭氧层损耗和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海洋是大气中VHCs的重要自然排放源,开展海洋VHCs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海洋对大气VHCs和全球变暖的贡献。于2006年4月对中国黄海微表层、次表层中6种挥发性卤代烃... 挥发性卤代烃(VHCs)是大气中的痕量气体,对臭氧层损耗和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海洋是大气中VHCs的重要自然排放源,开展海洋VHCs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海洋对大气VHCs和全球变暖的贡献。于2006年4月对中国黄海微表层、次表层中6种挥发性卤代烃的浓度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表层中CHCl3,CCl4,C2HCl3,C2Cl4,CHBrCl2和CHBr2Cl的浓度分别为2.91~45.88(10.31±8.07),0.20~2.74(0.80±0.64),1.13~32.07(11.43±6.53),0.16~73.68(17.10±15.57),0.08~1.64(0.43±0.34)和0.22~14.20(4.35±3.53)pmol.dm-3;次表层中各浓度分别为2.02~38.55(10.38±7.80),0.12~2.14(0.80±0.54),1.50~26.80(11.90±6.74),0.96~73.45(16.58±14.97),0.06~1.88(0.42±0.34)和0.27~25.24(4.95±4.92)pmol.dm-3;总的来说,在微表层、次表层中CCl4,CHCl3,C2HCl3和C2Cl4浓度的水平分布由于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从近岸往远海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具有生物来源的CHBrCl2和CHBr2Cl在微表层和次表层中的浓度与叶绿素a(Chl-a)的分布相似,从近岸往远海呈现增高趋势。从微表层的结果来看,6种VHCs并未得到明显的富集,可能与微表层水与本体水的垂直混合有关。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6种VHCs在微表层和次表层的浓度与盐度、温度、风速、Chl-a等参数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本文估算出CCl4的海-气通量为-83.50×10-5g.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卤代烃 分布 黄海 微表层 次表层
下载PDF
赣东北低丘红壤坡地浅层地下水活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叶川 贺湘逸 +4 位作者 熊国根 吴水助 李慧斌 余喜初 贺思哲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12-18,共7页
对赣东北地区 (进贤、东乡、临川、余江 )低丘红壤坡地浅层地下水位的周年变化规律、水质情况及旱季供水能力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这一地区的浅层地下水位平均为 4.3 8m ,3~ 8月为高水位期 (平均水位 3 .42m) ,9月至次年 ... 对赣东北地区 (进贤、东乡、临川、余江 )低丘红壤坡地浅层地下水位的周年变化规律、水质情况及旱季供水能力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这一地区的浅层地下水位平均为 4.3 8m ,3~ 8月为高水位期 (平均水位 3 .42m) ,9月至次年 2月为低水位期 (平均水位 5.3 5m) ,水质呈酸性 ,硝态氮含量较高。降水量、地形、地质等因素对地下水位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旱季打井提水 ,只要井深达到贮水层 (砂卵石层 ) ,一般水量充足 ,可满足旱季果园灌溉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东北地区 红壤坡地 浅层地下水 活动规律 供水特点 灌溉水源
下载PDF
基于历史资料和Argo资料的印尼贯通流次表层和中层水起源与路径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艳慧 于晓林 王凡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Argo资料和《世界海洋数据集2001版》(WOD01)温盐历史资料,通过对代表性等位势面上盐度分布的分析,探讨了次表层和中层等不同层次上印尼贯通流(ITF)的起源与路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ITF的次表层水源主要来自北太平洋,中层水源地既... 利用Argo资料和《世界海洋数据集2001版》(WOD01)温盐历史资料,通过对代表性等位势面上盐度分布的分析,探讨了次表层和中层等不同层次上印尼贯通流(ITF)的起源与路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ITF的次表层水源主要来自北太平洋,中层水源地既包括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同时也不能排除有印度洋的可能性。在印度尼西亚海域西部,ITF的次表层和中层水源分别为北太平洋热带水(NPTW)和中层水(NPIW),经苏拉威西海、望加锡海峡到达弗洛勒斯海,层次越深特征越明显。在印度尼西亚海域东部,发现哈马黑拉-新几内亚水道附近存在次表层强盐度锋面,阻隔了南太平洋热带水(SPTW)由此进入ITF海域;中层水具有高于NPIW和来自南太平洋的南极中层水(AAIW)的盐度值,既可能是AAIW和SPTW在当地发生剧烈垂直混合而形成,也可能是来自印度洋的AAIW向北延伸进入ITF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贯通流 次表层水 中层水 起源 路径
下载PDF
河网水源生态湿地水氢氧同位素分异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婷 王阳 +2 位作者 徐静怡 吴萍 王为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695-3708,共14页
为揭示河网水源生态湿地中水力流程沿途和植物床-沟壕系统内部水同位素分异特征,于2019年8月夏季湿雨期,沿水力流程梯度采集嘉兴市石臼漾湿地、贯泾港湿地、海宁市长水塘湿地和泰山港湿地这4个根孔型水源生态湿地上层水样,于2020年1月... 为揭示河网水源生态湿地中水力流程沿途和植物床-沟壕系统内部水同位素分异特征,于2019年8月夏季湿雨期,沿水力流程梯度采集嘉兴市石臼漾湿地、贯泾港湿地、海宁市长水塘湿地和泰山港湿地这4个根孔型水源生态湿地上层水样,于2020年1月冬季干冷期采集泰山港湿地植物床-沟壕系统内部沟壕上层水样和植物床潜水样品.测定氘(δD)和δ18O丰度,运用同位素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解析湿地水体水同位素分布和组成特征,并探明植物床-沟壕系统对水同位素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网水同位素时空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同水源补给和蒸发富集作用的影响,湿地敞水区水线与邻近区域大气降水线相比,湿地区水氢氧同位素呈现富集特征;(2)通过多种数理统计手段结合散点图并做模型假设诊断分析,发现在4个湿地的区域尺度和每个湿地内部的局域尺度,水氢氧同位素丰度及组成在垂向维度和水平维度大多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变化,在区域尺度上,垂向维度的水位高程较水平维度的水力流程长度对水同位素的分布影响更大,而在局域尺度内,水力流程驱动的影响往往更大;(3)异质性较强的湿地根孔生态净化区相较于其他功能区其水同位素相对更加富集;(4)由芦苇等根系发达的植物所形成的地下大孔隙网络、富含粘土的基质土壤和植物床上的植物对湿地水氢氧同位素丰度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在植物床-沟壕系统内部,出水侧的低位小沟相较于进水侧的高位小沟其水同位素偏轻;(5)植物床-沟壕系统中水同位素丰度的突变点可能预示着水体净化的拐点;(6)植物床-沟壕系统潜水中氘盈余(d-excess)明显高于沟水相应值,且潜水变异系数远大于沟水,湿地根孔生态净化区的氘盈余呈现夏季湿热雨季偏负、冬季干冷旱季偏正的季节性差异,反映了湿地水汽来源的季节性差异和内部同位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筑根孔湿地 植物床-沟壕系统 氢氧同位素 水力流程梯度 潜水 嘉兴河网地区
原文传递
Comparison of the Water Quality between the Surface Microlayer and Subsurface Water in Typical Water Bodies in Sichuan
18
作者 Jiang Yu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0年第10期854-859,共6页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water quality status in the surface microlayer (SML) and subsurface water (SSW) in several kinds of typical water bodies in Sichuan were carried out from May to June 2010.The results sh...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water quality status in the surface microlayer (SML) and subsurface water (SSW) in several kinds of typical water bodies in Sichuan were carried out from May to June 2010.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 P were enriched to some extent at SML in Xichi pool, Funan River and Longquan reservoir, which made concentrations of the indexes such as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us (TP),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of SML b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SSW (P<0.05), and the exceeding rates were up to 100%. The contents of TN,TP,COD of SML and SSW in Xichi pool, and Funan River exceeded III even Ⅳlevel of water quality standard, while these indexes in Longquan reservoir were lower than Ⅲ or Ⅱlevel of water quality standard. Though Chl. a mass concentration at SML and SSW in Funan River was promine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Xichi pool and Longquan reservoir, according to the eutrophic evaluation standard, the water bodies of SML and SSW in Funan River and Xichi pool were in middle eutrophication, the highest index of eutrophication (E value) was up to 66.78, while there was light entuophic in Longquan reservoir, and there had obvious difference with E value and COD, TP, TN (P<0.05).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water quality of Longquan reservoir is generally well. While Funan River is a middle eutrophication, and its pollution is more serious than Xichi pool, the two waters belong to national III even IV level, and SML has the capability of enrichment to the pollutants such as N,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MICROLAYER EUTROPHICATION subsurface water Funan River Assessment
下载PDF
Early Pleistocene formation of the asymmetric east-west pattern of upper water structure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被引量:1
19
作者 JIN HaiYan JIAN ZhiMin CHENG XinRong GUO JianQ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21期2251-2257,共7页
Surface-and subsurface-dwelling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from the upper 43 m of Hole A at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Site 807,which was recovered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during ODP Leg 130,were analyze... Surface-and subsurface-dwelling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from the upper 43 m of Hole A at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Site 807,which was recovered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during ODP Leg 130,were analyzed for stable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s.By comparing these results with data from ODP Site 851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this study has reconstructed the paleoceanographic changes in upper ocean water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since 2.5 Ma.During the period from 1.6-1.4 Ma,the oxygen isotopes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waters were found to markedly change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further confirming the final formation of the well-defined asymmetric east-west (E-W) pattern at that time.This feature was similar to the z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s higher in the west and lower in the east) and the asymmetric upper water structure (thermocline depth is deeper in the west and shallower in the east) in the modern equatorial Pacific.The zonal gradient change of subsurface water δ18O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surface water δ18O,indicating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asymmetric E-W pattern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should be much more related to the shoaled thermocline and markedly decreased sub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Moreover,since ~1.6 Ma,the carbon isotopic differences betwee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waters clearly decreased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and their long-term eccentricity periods changed from 400 ka to ~500 ka,reflecting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ocean carbon reservoir.This probably resulted from the deep water reorganization in the Southern Ocean at that time and its enhanced influence on the tropical Pacific (especially subsurface water).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tropical oce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太平洋 非对称 早更新世 结构模式 上层 水体 碳同位素分析 大洋钻探计划
原文传递
江西鄱阳湖地区地下水中钒元素的背景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曾昭华 《湖南地质》 1997年第4期253-255,共3页
根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本文论述了江西鄱阳湖地区地下水中钒元素的背景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与地下水含水介质成分、氧化还原环境以及酸碱度的关系。
关键词 地下水 背景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