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松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7
1
作者 郭志军 佟金 +1 位作者 周志立 任露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69-174,共6页
深松作为农业土壤加工技术愈来愈受到重视 ,工作阻力大是深松作业的一大特点。该文阐述了深松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现状以及深松部件—土壤接触过程中部件的动力响应、表面处理技术和最终土壤状态等问题的研究进展。认为研究与开发耕作部... 深松作为农业土壤加工技术愈来愈受到重视 ,工作阻力大是深松作业的一大特点。该文阐述了深松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现状以及深松部件—土壤接触过程中部件的动力响应、表面处理技术和最终土壤状态等问题的研究进展。认为研究与开发耕作部件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 ,进一步优化深松部件几何形状 ,采用合适的表面处理技术 ,是减小深松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深松技术 工作阻力 磨损 表面技术 耕作
下载PDF
基于土壤扰动与牵引阻力的深松铲结构参数优化 被引量:47
2
作者 刘俊安 王晓燕 +3 位作者 李洪文 何进 王庆杰 李问盈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0-67,共8页
针对目前深松铲作业阻力大的问题,以3种深松铲(凿形、箭形、翼形)为研究对象,以深松铲的铲形、入土角α和张角β为试验因素,在辽宁省春玉米垄作区,进行了田间正交试验。检测了深松沟土壤扰动等指标和深松阻力F,计算了深松沟形面积与牵... 针对目前深松铲作业阻力大的问题,以3种深松铲(凿形、箭形、翼形)为研究对象,以深松铲的铲形、入土角α和张角β为试验因素,在辽宁省春玉米垄作区,进行了田间正交试验。检测了深松沟土壤扰动等指标和深松阻力F,计算了深松沟形面积与牵引阻力比值即沟形面积比阻。结果表明,α、β对耕后土壤特性、深松沟形面积和沟形面积比阻没有显著影响。α对阻力F有显著影响,F随α先减小,再增大,当α为21°时阻力最小。铲形对耕后土壤特性、深松沟形面积、阻力F和沟形面积比阻有显著影响,凿形铲、箭形铲和翼形铲作业对土壤扰动面积依次增大,翼形铲的扰动面积分别比凿形铲和箭形铲大49.8%、30.0%,箭形铲扰动面积比凿形铲大15.3%(P<0.05);但翼形铲所受阻力分别比箭形铲和凿形铲大123.6%和36.6%,箭形铲比凿形铲所受阻力大63.7%(P<0.05)。从凿形铲到翼形铲,沟形面积比阻依次增大,凿形铲的沟形面积比阻分别较箭形铲和翼形铲小42.4%和50.2%(P<0.05),箭形铲的沟形面积比阻较翼形铲小5.4%(P<0.05)。综合深松铲对土壤扰动疏松效果、牵引阻力及沟形面积比阻分析,入土角α为21°的凿形铲是相对最优的铲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铲形 入土角 土壤扰动量 牵引阻力
下载PDF
土壤深松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3
作者 朱凤武 王景利 +1 位作者 潘世强 张盛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7-461,共5页
论述了深松机具的种类以及深松部件减阻节能的技术措施,分析了土壤-深松部件接触系统的相互 关系,提出了基于典型土壤动物的脱附减阻和深松碎土机理的仿生深松部件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 土壤深松技术 深松机具 土壤-深松部件接触系统 脱附减阻 深松碎土机理 仿生深松部件 设计 有限元方法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凸圆刃式深松铲减阻效果仿真分析与试验 被引量:43
4
作者 马跃进 王安 +5 位作者 赵建国 郝建军 李建昌 马璐萍 赵伟博 吴月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23,共8页
针对深松作业阻力大、能耗高等问题,该文在深松铲铲尖顶部设计了一种能有效减阻降耗的凸圆刃。以安装凸圆刃的凸圆刃式深松铲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土壤模型。为提高土壤模型的准确性,选用非线性粘结弹性塑形接触模型(edinburgh elasto-plas... 针对深松作业阻力大、能耗高等问题,该文在深松铲铲尖顶部设计了一种能有效减阻降耗的凸圆刃。以安装凸圆刃的凸圆刃式深松铲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土壤模型。为提高土壤模型的准确性,选用非线性粘结弹性塑形接触模型(edinburgh elasto-plastic adhesion model,EEPA),对凸圆刃式深松铲进行耕作阻力虚拟仿真。利用插件将颗粒与深松铲接触作用力导出,分析凸圆刃式深松铲应力和形变,校验其结构强度;采用EDEM软件分析不同耕深和速度对深松耕作阻力的影响,并以国标深松铲为比较对象,分析了凸圆刃式深松铲的减阻效果;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土壤模型和凸圆刃式深松铲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国标深松铲相比,凸圆刃式深松铲耕作阻力平均降低了10.24%。仿真结果与实测值较为接近,数值误差在3%~10%,证明土壤模型基本符合土壤的力学特性,能近似代替真实的土壤环境。该研究证明了采用离散元法分析深松耕作阻力可行性,可为进一步优化深松铲结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离散元法 深松 试验 凸圆刃 耕作阻力
下载PDF
深松耕作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减阻策略 被引量:21
5
作者 杭程光 黄玉祥 +1 位作者 李伟 朱瑞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02-208,共7页
【目的】识别深松耕作阻力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深松减阻技术与装备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7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和单因变量方差分析方法,研究深松机铲形(箭形、凿形)、铲距(300,400,500mm)、入土角(18°,23°,28°... 【目的】识别深松耕作阻力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深松减阻技术与装备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7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和单因变量方差分析方法,研究深松机铲形(箭形、凿形)、铲距(300,400,500mm)、入土角(18°,23°,28°)、土壤含水率(10%,15%,20%)、土壤坚实度(1 000,1 500,2 000kPa)、耕深(250,300,350mm)及牵引速度(2,3,4km/h)对深松耕作阻力的影响。【结果】铲形、铲距、入土角、土壤含水率、土壤坚实度、耕深、牵引速度的检验概率依次为0.613,0.057,0.056,0.495,0.013,0.001和0.797;不同因素对耕作阻力影响程度的排序为耕深>土壤坚实度>入土角>铲距>土壤含水率>铲形>牵引速度,且耕深、土壤坚实度、入土角、铲距对深松耕作阻力变化影响显著。【结论】为减小深松耕作阻力、提高耕作质量,建议在满足农艺要求的前提下,深松深度的确定应以"耕作层+犁底层"的厚度为主要依据;深松作业间隔年限的确定应将土壤坚实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合理配置深松铲的入土角和铲距有助于减小深松作业阻力和提高作业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保护性耕作 耕作阻力 减阻策略
下载PDF
带翼深松铲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甄文斌 杨丹彤 黄世醒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9-122,共4页
通过深松铲在南方砂壤土的深松试验,研究带翼深松铲和不带侧翼深松铲的耕作阻力及深松后的土壤剖面。结果表明,深松铲前进方向的阻力随安装角的增加而加大,由于深松铲侧翼的宽度比铲头宽,使土壤内部形成分层构造,扩大深松铲的松土范围,... 通过深松铲在南方砂壤土的深松试验,研究带翼深松铲和不带侧翼深松铲的耕作阻力及深松后的土壤剖面。结果表明,深松铲前进方向的阻力随安装角的增加而加大,由于深松铲侧翼的宽度比铲头宽,使土壤内部形成分层构造,扩大深松铲的松土范围,同时提高土壤的保墒蓄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铲 侧翼 耕作阻力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分层深松铲型配置参数对牵引阻力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赵艳忠 杨阳 +2 位作者 张晨光 齐关宇 刘林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2-108,共7页
分层深松采用前后铲分层作业方式,深松后土壤更松碎,土层不发生改变。文章利用深松铲阻力测试装置,研究分层深松铲型配置参数对牵引阻力影响。结果表明,后铲25 cm深松深度,铲型组合为箭型-凿型时,分层高度差为11.5 cm、铲距为34.5 cm时... 分层深松采用前后铲分层作业方式,深松后土壤更松碎,土层不发生改变。文章利用深松铲阻力测试装置,研究分层深松铲型配置参数对牵引阻力影响。结果表明,后铲25 cm深松深度,铲型组合为箭型-凿型时,分层高度差为11.5 cm、铲距为34.5 cm时牵引阻力最小;通过凿型、箭型、双翼型不同铲型组合及单层深松牵引阻力对比分析表明,深松深度相同时,分层深松前后铲型面积和越大阻力越大,分层深松阻力一般大于单层深松;分层深松交换前后铲型试验得出,深度相同时,凿型-双翼型、箭型-双翼型组合阻力分别小于双翼型-凿型、双翼型-箭型组合,而箭型-凿型组合阻力却与凿型-箭型组合十分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深松 牵引阻力 铲型配置 深松铲
下载PDF
深松作业深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祺睿 邓敏 +3 位作者 马宇翔 王一鸣 杨丹彤 郑丁科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85,91,共7页
为了更好地监测深松作业过程中的深度,增加深松作业深度的均匀性,提高作业质量,提出了通过测定深松耕作阻力来获得深松深度的方法,并通过GPS定位功能记录机具行走轨迹,以获取田块整体的深松作业质量全貌。在确定的深松铲、牵引速度等条... 为了更好地监测深松作业过程中的深度,增加深松作业深度的均匀性,提高作业质量,提出了通过测定深松耕作阻力来获得深松深度的方法,并通过GPS定位功能记录机具行走轨迹,以获取田块整体的深松作业质量全貌。在确定的深松铲、牵引速度等条件下建立了“深松阻力-深松深度-土壤坚实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即y=-6.32×10^(-5)x_(1)+1.47 x_(2)=18.24,并基于该模型建立了深松作业深度监测系统。通过安装具有仿形功能的随行轮研制了监测系统的标定机构,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模型得到的深松深度与随行轮实测的作业深度平均误差为2.27%,深度监测系统的精度和可行性高;通过深松作业得到的坐标与作业深度相结合获得的深松作业三维图,系统可以进行作业稳定性的直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深度 监测系统 深松阻力 随行机构
下载PDF
深松参数对双翼深松铲耕作阻力影响的仿真分析
9
作者 孙坤鹏 李吉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6期204-207,共4页
利用离散元建立了双翼深松铲的深松仿真模型,分析了深松参数对双翼深松铲耕作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翼深松铲对土壤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前进过程中对土壤的切削和抬升2个方面;双翼深松铲主要阻力来源于土壤对其前进的阻碍作用,竖直方向... 利用离散元建立了双翼深松铲的深松仿真模型,分析了深松参数对双翼深松铲耕作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翼深松铲对土壤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前进过程中对土壤的切削和抬升2个方面;双翼深松铲主要阻力来源于土壤对其前进的阻碍作用,竖直方向上土壤对深松铲抬升作用的阻碍作用也是深松阻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双翼深松铲侧方向上的受力非常小;在深松速度0.4~1.2 m/s与深松深度220~300 mm时,深松速度和深松深度对双翼深松铲前进方向的受力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深松深度和速度的不断增加,前进方向的阻力不断增大;深松深度对双翼深松铲竖直方向的受力有较大影响,竖直方向的受力随着深松深度的增加而变大,而深松速度对双翼深松铲竖直方向的受力基本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翼深松铲 离散元 深松阻力
下载PDF
液压强迫式振动深松单体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明军 于家川 +3 位作者 王仁兵 邵蓉蓉 董敏 张爱民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0-101,共12页
为解决目前深松作业过程中牵引阻力较大的问题,应用液压振动技术,设计一种液压强迫式振动深松单体。该深松单体主要由机械部分和液压振动系统2部分组成。采用理论设计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深松单体的关键部件进行选型与参数分析,运用So... 为解决目前深松作业过程中牵引阻力较大的问题,应用液压振动技术,设计一种液压强迫式振动深松单体。该深松单体主要由机械部分和液压振动系统2部分组成。采用理论设计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深松单体的关键部件进行选型与参数分析,运用SolidWorks simulation模块对深松单体机架进行模态分析,研究其固有频率和振型。模态分析结果表明:深松单体机架在工作时不会与外部激励频率发生共振现象。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单体的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与常规深松作业相比,深松单体牵引阻力平均降幅为31.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强迫式 振动深松 深松单体 牵引阻力
原文传递
基于离散元法的双翼深松铲耕作行为的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吉成 孙坤鹏 +1 位作者 张永华 张天会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67-75,共9页
分析双翼深松铲耕作行为是探究双翼深松铲耕作机理和优化深松效果的前提。本文采用离散元法建立了双翼深松铲的耕作模型,分析了深松过程中土壤扰动、土壤运动及双翼深松铲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在双翼深松铲的工作过程中,各层的扰动程... 分析双翼深松铲耕作行为是探究双翼深松铲耕作机理和优化深松效果的前提。本文采用离散元法建立了双翼深松铲的耕作模型,分析了深松过程中土壤扰动、土壤运动及双翼深松铲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在双翼深松铲的工作过程中,各层的扰动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耕作层、犁底层和心土层;双翼深松铲对土壤的扰动呈“扇形”分布,对土壤的扰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土壤抬升、土壤的破碎和不同层土壤的混合等方面,犁底层与耕作层的混合程度大于犁底层与心土层;土壤颗粒最大运动速度下各方向数值从大到小依次为z方向、x方向、y方向;双翼深松铲在0.8 m/s耕作速度、300 mm工作深度的工况下,其土壤扰动系数为63.9%,土壤膨松度为11.1%,地表平整度为22.43 mm;双翼深松铲受到的阻力主要来源于土壤对深松铲前进的阻碍作用,双翼深松铲向上抬升土壤也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土壤对双翼深松铲的侧面挤压作用力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翼深松铲 离散元 土壤扰动 土壤运动 深松阻力
原文传递
Optimization of Specific Draft Requirement and Hitch Length for an Animal Drawn Sub-Soiler: A Case of Sandy Clay Loam Soils
12
作者 Nicodemus K. Mwonga Ayub N. Gitau +1 位作者 Joackim M. Mutua Simon T. Mwangi 《Open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2019年第3期83-99,共17页
This study aimed at optimizing tillage depth and hitching length for optimal draft requirement in sandy clay loam soils for animal drawn subsoiler.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collect draft datasets using the ... This study aimed at optimizing tillage depth and hitching length for optimal draft requirement in sandy clay loam soils for animal drawn subsoiler.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collect draft datasets using the MSI 7300 digital dynamometer communicating remotely with MSI-8000 RF data logger connected to a laptop through the serial port. To determine the numeric values of soil parameters pertinent to subsoiling, field experiments, laboratory tests and numerical analysis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For a specified speed, a combination of three hitch lengths of 2.5 m, 3.0 m and 3.5 m and three depths from 0 cm to 30 cm with a range of 10 cm interval was used. Soil bulk density was found to vary between 1.52 to 1.37 g/cm3 and 1.44 to 1.67 g/cm3 for Machakos and Kitui experimental plots respectively.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depth ranging from 3.53% to 9.94% for Machakos site and from 4.15% to 9.61% for Kitui site. Soil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ranged between 21.71 and 29.6 kPa between depths of 0 - 20 cm and decreased to 28.07 kPa for depths beyond 20 cm at Machakos experimental plot;while for Kitui experimental plot, it ranged between 30.02 and 39.29 kPa between depths of 0 - 30 cm. A second-order quadratic expression of the form y = ax2 + bx + c was obtained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draft and depth at given hitching length as well as specific draft against hitching length at a given depth. The optimal hitching length and tillage depth for Machakos experimental plot were obtained as 2.9 m (~3 m) and 16.5 cm respectively. In Kitui experimental site, the optimal hitching length was obtained as 2.9 m (~3 m) and the optimal tillage depth was 15.4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resistance SPECIFIC DRAFT Hitching LENGTH subsoiling Depth ANIMAL Power
下载PDF
弹性与刚性深松部件对深松机牵引阻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星 邱立春 韩春成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45-450,共6页
为了研究弹性与刚性深松部件对牵引阻力的影响,以弹齿式深松铲和刚性深松铲为研究对象,对两种深松铲进行牵引力及振动参数测试,对比振动式深松铲和非振动式深松铲对牵引阻力的影响,通过对两种深松铲的受力分析可知,弹齿式深松铲的牵引... 为了研究弹性与刚性深松部件对牵引阻力的影响,以弹齿式深松铲和刚性深松铲为研究对象,对两种深松铲进行牵引力及振动参数测试,对比振动式深松铲和非振动式深松铲对牵引阻力的影响,通过对两种深松铲的受力分析可知,弹齿式深松铲的牵引阻力比刚性深松铲牵引阻力降低9.95%,深松比阻减小14.52%,有较好的减阻效果。正交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当选用弹齿式深松铲、前进速度为1m·s-1、耕深为25cm时,牵引阻力、功耗均出现最小值。弹齿式深松铲适用于耕作层土壤的疏松,而刚齿式深松铲适用于深松犁底层坚硬的土壤。弹齿式深松铲的振动主频率为5.86Hz,刚性深松铲的振动主频率为4.39Hz。说明土壤阻力变化是引起弹齿式深松铲的振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铲 牵引阻力 土槽试验 振动
下载PDF
错位布置深松铲距对土壤扰动和耕作阻力的影响
14
作者 张帅磊 王学振 +2 位作者 姚毓香 朱瑞祥 黄玉祥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1-146,共6页
铲距是深松机的关键布置参数,对深松耕作阻力和土壤扰动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借助田间试验的方法,通过分析错位布置深松铲在不同横向和纵向铲距作业下土壤坑形宽度、土壤垄型高度、土壤扰动面积、耕作阻力及比阻等的差异,研究不同... 铲距是深松机的关键布置参数,对深松耕作阻力和土壤扰动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借助田间试验的方法,通过分析错位布置深松铲在不同横向和纵向铲距作业下土壤坑形宽度、土壤垄型高度、土壤扰动面积、耕作阻力及比阻等的差异,研究不同布置铲距对土壤扰动和耕作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前铲的土壤扰动作用大于后铲,前铲的土壤垄型高度和坑形宽度大于后铲;横向与纵向铲距较小时,土壤易堆积且双铲的土壤扰动作用会发生部分抵消;铲距较大时,双铲协同作用较小且力矩较大;二者均导致土壤的坑形宽度变小,垄形高度和耕作阻力变大,降低耕作效果;当横向铲距和纵向铲距布置分别为35cm和30cm时,垄形高度最低、比阻最小,土壤扰动及耕作阻力的综合效果较好。本研究可为深松铲的优化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铲距 错位布置 土壤扰动 耕作阻力
下载PDF
“旋松一体”耕作对潮土和砂姜黑土物理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蒋发辉 王玥凯 +2 位作者 郭自春 张中彬 彭新华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01-810,共10页
为改善潮土和砂姜黑土容重大,穿透阻力强,犁底层紧实等结构障碍。研究提出一种"旋松一体"耕作方式,并在山东德州的典型潮土和安徽怀远的典型砂姜黑土进行试验。其中,潮土设置旋耕15 cm、旋松一体30 cm两个处理;砂姜黑土设置旋... 为改善潮土和砂姜黑土容重大,穿透阻力强,犁底层紧实等结构障碍。研究提出一种"旋松一体"耕作方式,并在山东德州的典型潮土和安徽怀远的典型砂姜黑土进行试验。其中,潮土设置旋耕15 cm、旋松一体30 cm两个处理;砂姜黑土设置旋耕15 cm、深翻30 cm和旋松一体30 cm三个处理,研究旋松一体耕作对两种土壤0~40 cm土层土壤容重、紧实度、水分动态和小麦玉米根系及产量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旋耕相比,旋松一体耕作显著降低了潮土和砂姜黑土容重和穿透阻力,与深翻相比,旋松一体耕作也显著降低了砂姜黑土容重和穿透阻力。旋松一体耕作显著提高了降水后土壤水分下渗速度、下渗量及下渗深度,进而提高潮土深层,砂姜黑土小麦季表层及玉米季深层土壤体积含水量。与旋耕相比,旋松一体耕作分别增加潮土和砂姜黑土小麦产量11.4%和7.1%,玉米产量6.7%和37%(受涝害胁迫),提高直接经济收益1748和3277元hm-2。旋松一体耕作有效改善了潮土和砂姜黑土物理性质,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可作为华北平原土壤耕层结构改良的新型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性质 旋松一体耕作 土壤紧实度 小麦产量 玉米产量
原文传递
振动深松改土蓄水效果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彦君 司振江 +1 位作者 应杰 滕云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7-70,77,共5页
振动式深松的深度是影响土壤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深松部分占总量的多少也是不可轻视的主要因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秋整地和春播前进行深松,以深松深度在35~50cm,深松部分占总量的70%~80%为基本实施指标,才能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振动式深松的深度是影响土壤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深松部分占总量的多少也是不可轻视的主要因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秋整地和春播前进行深松,以深松深度在35~50cm,深松部分占总量的70%~80%为基本实施指标,才能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和有效的蓄保农田降水,增加抗旱天数,高效利用农田的天然降水。深松作业时,既要保证一定的深松深度,还要使深松与原状土形成虚实并举,这样既能增加土壤含水率,又能保证作物根系的稳固,达到提高抗旱能力,增加抗旱天数,为增产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式深松 改良土壤 蓄水效果 抗旱节水
下载PDF
双翼式深松铲的仿生设计及其离散元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汲文峰 刘涛 +1 位作者 张青松 黄小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80-182,共3页
深松铲是保护性耕作中进行深松的主要工具,其品质直接影响深松的效果。在对双翼式深松铲改型设计的基础上,应用仿生技术研究成果设计出仿生深松铲,并通过Pro/E软件对改型深松铲和仿生深松铲进行三维建模。而后应用离散元软件EDEM对两种... 深松铲是保护性耕作中进行深松的主要工具,其品质直接影响深松的效果。在对双翼式深松铲改型设计的基础上,应用仿生技术研究成果设计出仿生深松铲,并通过Pro/E软件对改型深松铲和仿生深松铲进行三维建模。而后应用离散元软件EDEM对两种形式深松铲进行仿真分析,得出速度为0.4、0.6、0.8、1.0、1.2 m/s时两种深松铲所受的耕作阻力。离散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深松铲在触土过程中耕作阻力变化趋势相同。虽然仿生深松铲具有较好的土壤脱附和耐磨性能,但平均耕作阻力较之改型深松铲稍大。本研究方法为新型深松铲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翼式深松铲 仿生设计 离散元分析 耕作阻力
下载PDF
仿生几何结构表面深松铲铲尖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晓阳 潘睿 +3 位作者 强华 张智泓 武时会 薛忠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共6页
深松铲在西南红壤坡耕地作业过程中,由于土壤黏附性强且板结严重,造成土壤过度扰动和耕作阻力过大的问题。采用工程仿生的技术方法,将具有减阻优异特性的克氏原螯虾和砂鱼蜥体表作为仿生原型,以深松铲铲尖为研究对象,设计仿生凸包、微... 深松铲在西南红壤坡耕地作业过程中,由于土壤黏附性强且板结严重,造成土壤过度扰动和耕作阻力过大的问题。采用工程仿生的技术方法,将具有减阻优异特性的克氏原螯虾和砂鱼蜥体表作为仿生原型,以深松铲铲尖为研究对象,设计仿生凸包、微刺—凸包、仿生鳞片、微刺—鳞片和微刺—凸包—鳞片混合表面5种仿生几何结构表面。通过室内土槽试验,考察深松过程中铲尖在含水率18.11%和12.57%,深松速度为0.2 m/s,0.4 m/s,0.6 m/s的牵引阻力与降阻率变化趋势,并与传统铲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含水率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深松速度的增加,牵引力逐渐减小;含水率18.11%时,具有微刺—凸包几何结构表面的铲尖减阻能力最优,降阻率达20%以上;含水率12.57%时,具有微刺—凸包—鳞片混合表面的铲尖减阻能力最优,降阻率达15%以上。该研究提出西南地区红壤黏性土深松过程减阻的仿生设计思路,为在西南地区红壤土工作环境下设计和研发新装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 深松 减阻 红壤 土槽试验 降阻率
下载PDF
隔年深松对土壤性质、根系活性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闫伟平 张丽华 +5 位作者 徐晨 赵洪祥 谭国波 孙宁 李斐 边少锋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306-314,共9页
通过定位研究探明隔年深松对土壤结构、根系活性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以促进该地区农田土壤综合生产能力和产量的提升。在2015-2016年进行,试验设置春季播种前行间深松30 cm(SS-30)、春季播种前行间深松40 cm(SS-40)、秋季收获后行间深松30... 通过定位研究探明隔年深松对土壤结构、根系活性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以促进该地区农田土壤综合生产能力和产量的提升。在2015-2016年进行,试验设置春季播种前行间深松30 cm(SS-30)、春季播种前行间深松40 cm(SS-40)、秋季收获后行间深松30 cm(AS-30)、秋季收获后行间深松40 cm(AS-40)和不深松(CK)5个处理,探讨隔年深松对土壤的穿透阻力、容重、水分、根系活力、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隔年深松显著降低了土壤的穿透阻力和容重,显著提高了深松部位到地表的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了根系活力,显著增加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与CK相比,AS-40、SS-40、AS-30和SS-30的活跃比表面积,分别增加2.47%,1.85%,1.32%,0.62%;AS-40、SS-40、AS-30和SS-30的根系活力,分别增加20.37%,18.23%,7.83%和5.92%;SS-40、SS-30、AS-40和AS-30的WUE,分别增加2.02%,6.05%,7.26%,12.90%。间隔深松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干旱地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秋季深松对土壤改良的效果最好,适当增加深松深度,能有效提升深松的效果,但深松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土壤穿透阻力 土壤容重 根系活力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拟合曲线型深松铲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36
20
作者 赵淑红 王加一 +2 位作者 陈君执 杨悦乾 谭贺文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2-92,共11页
针对东北地区深松整地作业中,深松铲土壤扰动量和耕作阻力大的问题,以离散元(EDEM)软件仿真分析铲尖对土壤的作用为依据,设计了拟合曲线型深松铲。采用离散元软件模拟深松铲铲尖在土壤中的运动,获得铲尖上方土壤颗粒运动轨迹的拟合曲线... 针对东北地区深松整地作业中,深松铲土壤扰动量和耕作阻力大的问题,以离散元(EDEM)软件仿真分析铲尖对土壤的作用为依据,设计了拟合曲线型深松铲。采用离散元软件模拟深松铲铲尖在土壤中的运动,获得铲尖上方土壤颗粒运动轨迹的拟合曲线和拟合方程,采用线元设计法对线形优化,获得铲柄外形曲线;同时设计了刃部、切削刃角、入土角,并通过铲柄与铲尖的互作效应试验验证了分层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土槽对比试验表明,拟合曲线型深松铲有效降低了土壤扰动量和耕作阻力,比折线式深松铲土壤扰动量减少了53.6%,耕作阻力减少了36.23%;比圆弧式深松铲土壤扰动量减少了66.18%,耕作阻力减少了29.18%。田间对比试验表明,拟合曲线型深松铲比折线式深松铲回土面积增加了81.03%,比圆弧式深松铲的回土面积增加了146.95%。土槽和田间试验表明,拟合曲线型深松铲土壤扰动量小、耕作阻力小,满足深松作业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铲 拟合曲线 土壤扰动 耕作阻力 离散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