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2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效应与经济效益研究 被引量:200
1
作者 何进 李洪文 高焕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2-67,共6页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适应中国北方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可以通过深松作业来消除因多年免耕出现的土壤变硬问题。目前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的效应和经济效益缺乏深入的研究,在玉米深松过程中还出现的伤苗,功耗大和经济效益低等...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适应中国北方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可以通过深松作业来消除因多年免耕出现的土壤变硬问题。目前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的效应和经济效益缺乏深入的研究,在玉米深松过程中还出现的伤苗,功耗大和经济效益低等问题。该文试验研究了在中国北方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上,从1993年开始,通过10多年的时间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深松效应,测定了传统耕作、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容重、含水率,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等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每4年对土壤深松一次可以解决土壤变硬问题,持续保持作物高的水分利用率和产量,并不需要年年深松。相对深松覆盖(年年深松),4年免耕覆盖+1年深松的耕作方式能提高25%左右的经济效益。同时,针对玉米深松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玉米免耕播种和深松联合作业的方案,试验表明,玉米免耕播种和深松联合作业能有效解决玉米深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建议在中国北方玉米产区推广这一联合作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深松 效应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149
2
作者 秦红灵 高旺盛 +2 位作者 马月存 马丽 尹春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8-85,共8页
【目的】研究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提高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方法】土壤免耕第3年的基础上深松40cm,2005~2006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试验观测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深松保墒增产的机理。【结果】莜麦... 【目的】研究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提高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方法】土壤免耕第3年的基础上深松40cm,2005~2006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试验观测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深松保墒增产的机理。【结果】莜麦作物生育期0~100cm土壤贮水量,深松显著高于对照。在0~100cm的土层剖面上,50~100cm土壤水分含量深松显著高于对照,干旱少雨时,土壤水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降雨集中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与对照相比,深松减少了0~50cm的作物耗水量,促进根系对50~100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土壤深松处理比对照两年平均增产18.29%,水分利用效率增加9.68%。保墒增产效果受降水量的影响,分布均匀的降雨有利于增产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深松降低了表层土层容重,增加接纳雨水的能力,增强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结论】在免耕的基础上深松,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有效增加水分利用效率的保护性轮耕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深松 保墒 增产
下载PDF
玉米-小麦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 被引量:105
3
作者 刘立晶 高焕文 李洪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0-73,共4页
采用将夏玉米、冬小麦两季作物作为整体来研究适合华北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确定了耕作和覆盖两个因素,包括免耕、深松、耙地、翻耕4种耕作方法,以及100%秸秆覆盖,50%秸秆覆盖和0覆盖3种秸秆覆盖水平。筛选设计了8种保护性... 采用将夏玉米、冬小麦两季作物作为整体来研究适合华北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确定了耕作和覆盖两个因素,包括免耕、深松、耙地、翻耕4种耕作方法,以及100%秸秆覆盖,50%秸秆覆盖和0覆盖3种秸秆覆盖水平。筛选设计了8种保护性耕作和2种传统翻耕共10种体系的试验方案。试验中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容重、地温等参数和根系、产量等作物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我国华北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有利于节约用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试验得出最适合的两种保护性耕作体系是:玉米-小麦全程免耕100%秸秆覆盖体系、玉米深松100%秸秆覆盖+小麦免耕100%秸秆覆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一年两熟 深松 耙地
下载PDF
深松土壤扰动行为的离散元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105
4
作者 黄玉祥 杭程光 +2 位作者 苑梦婵 汪博涛 朱瑞祥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0-88,共9页
分析深松土壤的扰动行为是深入研究深松铲-土壤互作用规律的基础。采用离散元方法建立深松工作模型,结合高速摄影技术及室内土槽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位置深松土壤的微观运动及宏观扰动行为。结果表明,土壤的扰动范围随土壤与深松铲之间... 分析深松土壤的扰动行为是深入研究深松铲-土壤互作用规律的基础。采用离散元方法建立深松工作模型,结合高速摄影技术及室内土槽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位置深松土壤的微观运动及宏观扰动行为。结果表明,土壤的扰动范围随土壤与深松铲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不同位置土壤的扰动范围由大到小依次为:浅层、中层、深层;在深松范围内,土壤的运动速度随土壤与深松铲之间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等速度土壤颗粒的分布曲线与深松铲的铲柄弧线基本吻合;不同深度土层土壤颗粒在不同方向上的平均运动速度为:在x方向上由大到小依次为浅层、中层、深层,在y方向上由大到小依次为中层、浅层、深层,在z方向上由大到小依次为深层、中层、浅层;离散元仿真能够较准确模拟深松土壤的扰动行为,仿真与试验获取的土壤扰动截面轮廓形状基本吻合,土壤膨松度、土壤扰动系数的仿真值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3.21%、17.38%;地表土壤纵向堆积角的仿真值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为9.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土壤扰动 离散元 高速摄影 试验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技术研究 被引量:97
5
作者 李洪文 陈君达 李问盈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2-45,共4页
根据保护性耕作的地表状况和对深松作业的要求 ,对比单柱凿铲式和可调翼铲式深松机的工作性能 ,并在玉米和小麦地进行了 7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可调翼铲式深松机在间隔深松底层土壤的同时 ,能够全面疏松表层土壤 ,而且不需使用大功... 根据保护性耕作的地表状况和对深松作业的要求 ,对比单柱凿铲式和可调翼铲式深松机的工作性能 ,并在玉米和小麦地进行了 7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可调翼铲式深松机在间隔深松底层土壤的同时 ,能够全面疏松表层土壤 ,而且不需使用大功率拖拉机。对于旱地小麦 ,利用可调翼铲式深松机深松后 ,可以增加播种前土壤含水量 ,改善播种质量 ,提高作物产量 ;对于旱地玉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深松 旱地
下载PDF
深松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0
6
作者 张瑞富 杨恒山 +4 位作者 高聚林 张玉芹 王志刚 范秀艳 毕文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8-84,共7页
为研究深松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旋耕(R)、深松加旋耕(S+R)2个处理,于2012和2013年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可以显著提高2个品种春玉米实测产量(P<0.05)、春玉米乳熟期和完熟... 为研究深松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旋耕(R)、深松加旋耕(S+R)2个处理,于2012和2013年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可以显著提高2个品种春玉米实测产量(P<0.05)、春玉米乳熟期和完熟期根干质量(P<0.05)且40 cm以下土层尤为明显。2个品种春玉米30 cm土层处的株、行间根幅均表现为S+R小于R处理,其中行间根幅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单株根条数和比根长均表现为S+R显著高于R处理(P<0.05)。乳熟期60 cm以下土层根系活力S+R高于R处理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差异逐渐增大,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物酶活性在吐丝期和乳熟期各土层S+R均高于R处理,而丙二醛含量低于旋耕处理。深松促进根系特别是下层根系干质量的增加,增加根系纵深分布,春玉米根系重心下移,并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是其能够增产的重要原因。该文可为春玉米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生理 深松 春玉米 根系
下载PDF
半干旱区中耕深松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9
7
作者 肖继兵 孙占祥 +3 位作者 杨久廷 张玉龙 郑家明 刘洋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09-714,共6页
为了提高半干旱区旱作农田对天然降雨的利用率,打破犁底层,增加雨水入渗,达到蓄水保墒、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2008-2009年在朝阳半干旱区对旱地玉米和大豆进行中耕深松试验。研究表明,深松能打破犁底层,降低表层土壤容重和根系穿透阻力,... 为了提高半干旱区旱作农田对天然降雨的利用率,打破犁底层,增加雨水入渗,达到蓄水保墒、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2008-2009年在朝阳半干旱区对旱地玉米和大豆进行中耕深松试验。研究表明,深松能打破犁底层,降低表层土壤容重和根系穿透阻力,提高土壤孔隙度。与对照相比,深松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并可以提高水分入渗深度,深松区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可达80 cm左右,未深松区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只有40 cm左右。深松使玉米根干重增加幅度为3.6%-6.1%,使大豆根干重增加15.1%,并使大豆主根系入土深度增加3 cm,玉米增产幅度1.9%-11.3%,在干旱年份增产效果明显,大豆增产19.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深松 土壤水分 玉米 大豆 产量
原文传递
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6
8
作者 战秀梅 彭靖 +4 位作者 李秀龙 李亭亭 韩晓日 宋涛 潘全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4-209,共6页
通过进行2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秸秆还田方式均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秸秆连年还田方式最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玉米... 通过进行2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秸秆还田方式均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秸秆连年还田方式最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玉米增产幅度最大;秸秆连年还田配施尿素处理及秸秆隔年还田处理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深翻、深松耕作方式与普通旋耕相比,可显著降低深层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及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促进春玉米产量提高。深翻耕作方式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玉米产量方面的效果显著优于深松,并且这种优势在秸秆连年还田条件下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深翻 深松 秸秆还田 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深松免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8
9
作者 宫秀杰 钱春荣 +4 位作者 于洋 赵杨 姜宇博 王俊河 马军韬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4-137,共4页
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及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深松免耕技术对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免耕保护性耕作后,土壤耕层10~40cm土壤容重比对照(传统中耕)下降11.8个百分点;... 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及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深松免耕技术对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免耕保护性耕作后,土壤耕层10~40cm土壤容重比对照(传统中耕)下降11.8个百分点;深松的土壤耕层0~40cm含水量比对照高出10.4个百分点;土壤耕层15~25cm田间持水量比对照高出21.7个百分点。玉米产量比对照增产1556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深松 免耕 土壤物理性状
下载PDF
深松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7
10
作者 郭志军 佟金 +1 位作者 周志立 任露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69-174,共6页
深松作为农业土壤加工技术愈来愈受到重视 ,工作阻力大是深松作业的一大特点。该文阐述了深松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现状以及深松部件—土壤接触过程中部件的动力响应、表面处理技术和最终土壤状态等问题的研究进展。认为研究与开发耕作部... 深松作为农业土壤加工技术愈来愈受到重视 ,工作阻力大是深松作业的一大特点。该文阐述了深松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现状以及深松部件—土壤接触过程中部件的动力响应、表面处理技术和最终土壤状态等问题的研究进展。认为研究与开发耕作部件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 ,进一步优化深松部件几何形状 ,采用合适的表面处理技术 ,是减小深松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深松技术 工作阻力 磨损 表面技术 耕作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深松对小麦玉米产量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60
11
作者 郑侃 何进 +2 位作者 李洪文 王庆杰 李问盈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7-15,共9页
为了研究中国北方地区不同地域、作物、气候类型、试验年限下,深松旋耕(subsoiling and rotary tillage,SSRT)、深松免耕(subsoiling and no tillage,SSNT)对小麦玉米作物产量的影响,该文以旋耕(rotary tillage,RT)作为深松旋耕(SSRT)对... 为了研究中国北方地区不同地域、作物、气候类型、试验年限下,深松旋耕(subsoiling and rotary tillage,SSRT)、深松免耕(subsoiling and no tillage,SSNT)对小麦玉米作物产量的影响,该文以旋耕(rotary tillage,RT)作为深松旋耕(SSRT)对照;以免耕(no tillage,NT)作为深松免耕(SSNT)的对照,根据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不同因素对SSRT与RT、SSNT与NT处理中作物产量相对变化率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与RT、NT相比,SSRT、SSNT分别使玉米小麦总体增产8.62%和10.17%;深松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均能提高玉米小麦产量;SSNT年降雨量≥600 mm和年平均气温>12℃时能显著提高作物增产量;持续深松免耕2~3 a比≥4 a增产显著。因此,在中国北方免耕农业区年降雨量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地区,采用深松免耕有利于作物的增产,并建议可隔年或2a深松1次。该研究成果可为深松技术在中国北方地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分区 降雨 深松 产量 META分析
下载PDF
湿粘水稻土深松过程离散元分析 被引量:58
12
作者 丁启朔 任骏 +3 位作者 BELAL Eisa Adam 赵吉坤 葛双洋 李杨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48,共11页
湿粘水稻土的深耕松对作业机具设计与作业参数的要求不同于旱作制,为探究水稻土条件下土壤深松扰动过程及其内在相互作用机理,本文结合田间实测土壤物理参数,借助离散元EDEM软件,建立适用于粘性水稻土的深松耕作离散元模型。利用粘性水... 湿粘水稻土的深耕松对作业机具设计与作业参数的要求不同于旱作制,为探究水稻土条件下土壤深松扰动过程及其内在相互作用机理,本文结合田间实测土壤物理参数,借助离散元EDEM软件,建立适用于粘性水稻土的深松耕作离散元模型。利用粘性水稻土模型对水稻土的机械深松耕作过程进行离散元模拟仿真,并结合田间试验结果对机具耕作阻力、土壤宏观扰动进行对比验证,进一步从仿真的角度揭示深松土壤扰动的微观过程、土壤失效破碎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该模型下深松耕作阻力平均误差为6.63%,土壤扰动的起垄宽度平均误差为4.39%,起垄高度平均误差为19.22%;DEM仿真对土壤的微观扰动过程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宏观试验测试结果及假说的正确,并且能够从土颗粒接触力学层面表达土壤扰动的边界生成、土体内部破碎等过程;结合DEM仿真角度提出的反映土体破碎程度指标——断裂系数,与传统试验的指标参数碎土系数对比两者误差为3.46%,该指标更有利于对土壤破碎过程微观机理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土壤扰动 离散元 水稻土
下载PDF
旱坡地麦田夏闲期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33
13
作者 王小彬 蔡典雄 +9 位作者 金轲 吴会军 白占国 张灿军 姚宇卿 吕军杰 王育红 杨波 Roger Hartmann Donald Gabriels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044-1049,共6页
麦田夏闲期末 ,免耕覆盖和深松留高茬处理的土壤蓄水量各增加 12~ 33和 9~ 2 4mm。土壤水分蒸发量(E)在 1999和 2 0 0 1年夏休闲期间分别减少 7~ 8和 34~ 36mm ,然而 ,小麦生育期的水分蒸散量 (ET) ,尤其是在2 0 0 0~ 2 0 0 1年期... 麦田夏闲期末 ,免耕覆盖和深松留高茬处理的土壤蓄水量各增加 12~ 33和 9~ 2 4mm。土壤水分蒸发量(E)在 1999和 2 0 0 1年夏休闲期间分别减少 7~ 8和 34~ 36mm ,然而 ,小麦生育期的水分蒸散量 (ET) ,尤其是在2 0 0 0~ 2 0 0 1年期间较传统耕翻处理提高约 4 7mm。连续采用保持耕作措施的第 2年冬小麦产量增加 ,少耕、免耕和深松处理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 3%、5 %和 8%。深松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 ;免耕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采用保持耕作措施 ,尤其免耕和深松 ,对于增加土壤蓄水、减少蒸发损失、提高水分有效性、节省能耗以及改善作物产量显示出最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坡地 麦田 夏闲期 耕作措施 土壤水分 有效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半湿润偏旱区旱地麦田保护耕作技术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蔡典雄 张志田 +2 位作者 高绪科 王小彬 张镜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7-74,共8页
研究表明,在半湿润偏旱区,旱地麦田夏闲期采用免耕、深松结合秸秆覆盖能增加雨水的入渗,提高土壤贮水量。其中免耕秸秆覆盖夏闲期2m土体比传统耕法多蓄水9.9~11.5mm,增产12.1%;深松秸秆覆盖夏闲期比传统耕法多蓄... 研究表明,在半湿润偏旱区,旱地麦田夏闲期采用免耕、深松结合秸秆覆盖能增加雨水的入渗,提高土壤贮水量。其中免耕秸秆覆盖夏闲期2m土体比传统耕法多蓄水9.9~11.5mm,增产12.1%;深松秸秆覆盖夏闲期比传统耕法多蓄水25.8~34.9mm,增产14.3%。在相应耕法夏闲的基础上麦播后再采用秸秆连续覆盖,则能降低土壤水的蒸发损失,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传统耕法比较,免耕和深松播后覆盖分别增产9.7~46.8%和12.3~51.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14~0.26kg/(mm·亩)和0.18~0.29kg/(mm·亩)。说明采用深松秸秆覆盖夏休闲是本区旱地麦田蓄保降雨十分有效的耕作措施,夏闲期和麦播后连续秸秆覆盖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稳产增产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 保护耕作 麦田
下载PDF
深耕及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花后碳氮积累及根系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9
15
作者 战秀梅 李秀龙 +3 位作者 韩晓日 李亭亭 杨劲峰 刘小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1-466,共6页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中连年采用旋耕的耕作方式以及过分依赖化肥,使得耕层变浅、犁底层变硬、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的现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旋耕、深松和深翻耕作方式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和花后碳氮积累及根系特征的...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中连年采用旋耕的耕作方式以及过分依赖化肥,使得耕层变浅、犁底层变硬、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的现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旋耕、深松和深翻耕作方式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和花后碳氮积累及根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和深翻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的产量、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其占总生物量比例和氮素吸收量;促进了根系的发育,尤其有利于30~60cm土层根系的发育,使根系在玉米生育后期保持相对较高的活力;但减少了花后干物质和氮素从营养体向籽粒转移的效率。深松和深翻相比,对产量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但两种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其他方面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秸秆还田后当季春玉米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根长及生育后期深层根系根长显著提高,但秸秆还田对花后氮素吸收、氮素及干物质转移有抑制作用,并且对开花后根系活力的保持不利。在进行秸秆还田的同时,采取适当的深耕措施,可以缓解秸秆还田对当季玉米产量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深耕 秸秆还田 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 根系特征
下载PDF
基于土壤扰动与牵引阻力的深松铲结构参数优化 被引量:47
16
作者 刘俊安 王晓燕 +3 位作者 李洪文 何进 王庆杰 李问盈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0-67,共8页
针对目前深松铲作业阻力大的问题,以3种深松铲(凿形、箭形、翼形)为研究对象,以深松铲的铲形、入土角α和张角β为试验因素,在辽宁省春玉米垄作区,进行了田间正交试验。检测了深松沟土壤扰动等指标和深松阻力F,计算了深松沟形面积与牵... 针对目前深松铲作业阻力大的问题,以3种深松铲(凿形、箭形、翼形)为研究对象,以深松铲的铲形、入土角α和张角β为试验因素,在辽宁省春玉米垄作区,进行了田间正交试验。检测了深松沟土壤扰动等指标和深松阻力F,计算了深松沟形面积与牵引阻力比值即沟形面积比阻。结果表明,α、β对耕后土壤特性、深松沟形面积和沟形面积比阻没有显著影响。α对阻力F有显著影响,F随α先减小,再增大,当α为21°时阻力最小。铲形对耕后土壤特性、深松沟形面积、阻力F和沟形面积比阻有显著影响,凿形铲、箭形铲和翼形铲作业对土壤扰动面积依次增大,翼形铲的扰动面积分别比凿形铲和箭形铲大49.8%、30.0%,箭形铲扰动面积比凿形铲大15.3%(P<0.05);但翼形铲所受阻力分别比箭形铲和凿形铲大123.6%和36.6%,箭形铲比凿形铲所受阻力大63.7%(P<0.05)。从凿形铲到翼形铲,沟形面积比阻依次增大,凿形铲的沟形面积比阻分别较箭形铲和翼形铲小42.4%和50.2%(P<0.05),箭形铲的沟形面积比阻较翼形铲小5.4%(P<0.05)。综合深松铲对土壤扰动疏松效果、牵引阻力及沟形面积比阻分析,入土角α为21°的凿形铲是相对最优的铲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铲形 入土角 土壤扰动量 牵引阻力
下载PDF
土壤深松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7
作者 朱凤武 王景利 +1 位作者 潘世强 张盛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7-461,共5页
论述了深松机具的种类以及深松部件减阻节能的技术措施,分析了土壤-深松部件接触系统的相互 关系,提出了基于典型土壤动物的脱附减阻和深松碎土机理的仿生深松部件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 土壤深松技术 深松机具 土壤-深松部件接触系统 脱附减阻 深松碎土机理 仿生深松部件 设计 有限元方法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入渗、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4
18
作者 杨永辉 武继承 +3 位作者 张洁梅 潘晓莹 王越 何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8-266,共9页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剖面结构、水分入渗过程等的作用机理,采集田间长期定位耕作措施(常规耕作、免耕、深松)试验中的原状土柱(0~100 cm)及0~10 cm、10~20 cm、…、90~100 cm环刀样、原状土及混合土样,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进行了0~100...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剖面结构、水分入渗过程等的作用机理,采集田间长期定位耕作措施(常规耕作、免耕、深松)试验中的原状土柱(0~100 cm)及0~10 cm、10~20 cm、…、90~100 cm环刀样、原状土及混合土样,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进行了0~100 cm土层土壤入渗过程和饱和导水率的测定,分析了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从土柱顶部开始供水(恒定水头)到水分全部入渗到土柱底部的时间为:常规耕作>免耕>深松;土柱土壤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为:深松>免耕>常规耕作;土柱累积蒸发量为:常规耕作>免耕>深松。土壤的饱和导水率表现为:0~10 cm和50~60 cm土层,免耕>深松>常规耕作;20~50 cm和60~100 cm土层,深松>免耕>常规耕作。随土层的加深,>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先增加(10~20 cm)再降低的趋势。在0~40 cm土层和80~100 cm土层,均以深松处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在60 cm以上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免耕>深松>常规耕作,而60 cm土层以下土壤有机碳显著降低,均低于4 g·kg?1,且在70 cm以下土层,常规耕作>免耕>深松。综上,耕作措施能够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蓄水保墒;深松更利于水分就地入渗,而免耕则更利于有机碳的提升和水分的储存,其作用深度在0~60 cm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耕作 深松 免耕 水分入渗 土壤有机碳 土壤结构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凸圆刃式深松铲减阻效果仿真分析与试验 被引量:43
19
作者 马跃进 王安 +5 位作者 赵建国 郝建军 李建昌 马璐萍 赵伟博 吴月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23,共8页
针对深松作业阻力大、能耗高等问题,该文在深松铲铲尖顶部设计了一种能有效减阻降耗的凸圆刃。以安装凸圆刃的凸圆刃式深松铲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土壤模型。为提高土壤模型的准确性,选用非线性粘结弹性塑形接触模型(edinburgh elasto-plas... 针对深松作业阻力大、能耗高等问题,该文在深松铲铲尖顶部设计了一种能有效减阻降耗的凸圆刃。以安装凸圆刃的凸圆刃式深松铲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土壤模型。为提高土壤模型的准确性,选用非线性粘结弹性塑形接触模型(edinburgh elasto-plastic adhesion model,EEPA),对凸圆刃式深松铲进行耕作阻力虚拟仿真。利用插件将颗粒与深松铲接触作用力导出,分析凸圆刃式深松铲应力和形变,校验其结构强度;采用EDEM软件分析不同耕深和速度对深松耕作阻力的影响,并以国标深松铲为比较对象,分析了凸圆刃式深松铲的减阻效果;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土壤模型和凸圆刃式深松铲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国标深松铲相比,凸圆刃式深松铲耕作阻力平均降低了10.24%。仿真结果与实测值较为接近,数值误差在3%~10%,证明土壤模型基本符合土壤的力学特性,能近似代替真实的土壤环境。该研究证明了采用离散元法分析深松耕作阻力可行性,可为进一步优化深松铲结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离散元法 深松 试验 凸圆刃 耕作阻力
下载PDF
旱地麦田蓄水保墒耕作措施的研究 被引量:29
20
作者 高绪科 王小彬 +2 位作者 汪德水 曾令文 王文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9,共9页
在半湿润偏旱雨养农业区的3年试验表明,旱地小麦产量高低与土壤底墒的多少有关,在有限降水的条件下,提高土壤底墒是旱地小麦增产的重要环节。深耕休闲能破除犁底层、加厚耕层,并改善其物理性状,提高雨季水分下渗速率,使麦播期2m土体有... 在半湿润偏旱雨养农业区的3年试验表明,旱地小麦产量高低与土壤底墒的多少有关,在有限降水的条件下,提高土壤底墒是旱地小麦增产的重要环节。深耕休闲能破除犁底层、加厚耕层,并改善其物理性状,提高雨季水分下渗速率,使麦播期2m土体有效水含量较普耕增加13.8~48.9mm;如果在不同耕法基础上再进行秸秆覆盖,播前有效水含量(仅0~60cm)较不盖者平均增加19.1mm。据估算,播种时每增加10mm有效水,可提高小麦产量8.2~11.8kg/亩。研究表明,深耕休闲及秸秆覆盖是旱地麦田蓄水保墒和挖掘降水潜力的重要节水措施。休闲地深耕可隔年进行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蓄水保墒 耕作 秸秆覆盖 栽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