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态与篇章语义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凤英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9-64,共6页
情态不仅属于语言范畴,同时也属于篇章范畴。情态参与篇章构建。其篇章建构整合功能可以划分为两类:组合功能与聚合功能。情态意义的篇章组合功能在俄语中主要通过词汇手段、语法形式——谓词的式和时间体现。情态意义的篇章聚合功能主... 情态不仅属于语言范畴,同时也属于篇章范畴。情态参与篇章构建。其篇章建构整合功能可以划分为两类:组合功能与聚合功能。情态意义的篇章组合功能在俄语中主要通过词汇手段、语法形式——谓词的式和时间体现。情态意义的篇章聚合功能主要由语法形式和插入成分以及其他手段表达。情态是篇章语义整合的重要手段,与篇章的指称、命题、主题一起从4个维度构成篇章的语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态 客观情态 主观情态 篇章语义
原文传递
主观极量同语复现构式“X中的X”
2
作者 代宗艳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15,共8页
“X中的X”构式是整体表达式,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极量评价义。其中的“X”可由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充当,具有[+指称]、[+可量度]的语义特征。“X中的X”在句中主要充当宾语,也可充当主语、定语、状语、补语或分句、独立成句。从表... “X中的X”构式是整体表达式,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极量评价义。其中的“X”可由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充当,具有[+指称]、[+可量度]的语义特征。“X中的X”在句中主要充当宾语,也可充当主语、定语、状语、补语或分句、独立成句。从表义类型看,构式可分为内涵凸显、形象比喻、事件指称等。构式主观极量义的生成机制主要有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语用推理与主观凸显、构式压制与语用类推等。在语用方面,“X中的X”构式主要具有强调功能、评价功能以及表情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中的X” 主观极量 语义 语用
下载PDF
主观视点对“不是所有X都叫Y”句义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沈威 杨刚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1年第1期71-80,共10页
“不是所有X都叫Y”的语表形态较为丰富,句中X和Y在成分、音节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二者的逻辑关系只能是包含或交叉关系,是交叉关系时可以相互易位而不影响句义。从逻辑上的等价形式来看,该句式的解读路径有两条:常规解读路径和潜藏解... “不是所有X都叫Y”的语表形态较为丰富,句中X和Y在成分、音节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二者的逻辑关系只能是包含或交叉关系,是交叉关系时可以相互易位而不影响句义。从逻辑上的等价形式来看,该句式的解读路径有两条:常规解读路径和潜藏解读路径。常规解读路径通向客观指异功能;被流行语激活的潜藏解读路径通向主观凸显功能。言者的主观视点是解读其句义的关键,视点变化会影响对解读路径的选择,进而导致语用功能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视点 逻辑语义 理解路径 功能分化 思维方式 广告语言
下载PDF
汉语主观极量构式“再X不过”
4
作者 代宗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14-121,共8页
主观极量构式“再X不过”中,变量“X”以A(P)和V(P)为主,少量N(P)也可以进入构式。构式有其明显的语义特征,即评述性、极量性、高情态性等。“再X不过”的构式义可以概括为:基于说话人的主观认知,说话人对某一认知主体具有的“X”所及... 主观极量构式“再X不过”中,变量“X”以A(P)和V(P)为主,少量N(P)也可以进入构式。构式有其明显的语义特征,即评述性、极量性、高情态性等。“再X不过”的构式义可以概括为:基于说话人的主观认知,说话人对某一认知主体具有的“X”所及程度的主观极量评判。构式有“再X1X2不过”、“再X也不过”、“再也X不过”等变体形式。构式的衍生机制主要有“不过”的语法化与语用推理。从适用语境看,“再X不过”构式主要用于现实语境和虚拟语境中,具有意外功能、评价功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X不过” 主观极量 语义 语用
下载PDF
现代日语陈述副词的陈述功能与语义构造
5
作者 柳晓东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37,共6页
本文在对日语陈述副词的陈述功能进行界定,认为陈述副词的主客体语义构造对其陈述功能具有诱发作用。进而,以现代日语陈述副词まさか为例,从主客体结合语义论的角度出发,对まさか的主客体语义构造与陈述功能进行考察。本文揭示出陈述副... 本文在对日语陈述副词的陈述功能进行界定,认为陈述副词的主客体语义构造对其陈述功能具有诱发作用。进而,以现代日语陈述副词まさか为例,从主客体结合语义论的角度出发,对まさか的主客体语义构造与陈述功能进行考察。本文揭示出陈述副词まさか的主客体结合语义构造,以及包含程度性语义在内的まさか的主客体结合语义构造在与不同类型、不同程度陈述形式呼应时,在对命题的极限预想外的属性界定、表达说话人对命题事态极限预想外性评价、表达说话人对命题事态成立可能性的概率性否定判断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语义分化,这种语义分化直接衍生出まさか陈述功能多样性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述副词 陈述功能 まさか 客体性语义 主体性语义
原文传递
从语义-语用界面看汉语[数-形-量-名]格式 被引量:10
6
作者 金晶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2-96,共5页
[数-形-量-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见表达,要想准确、全面地把握该结构的使用特点,除了句法、语义层面的研究,语义-语用界面的考察也不可或缺。从根本上讲,不论所含量词具体属于何种类别,[数-形-量-名]中的形容词在语义上总是指向量词,其... [数-形-量-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见表达,要想准确、全面地把握该结构的使用特点,除了句法、语义层面的研究,语义-语用界面的考察也不可或缺。从根本上讲,不论所含量词具体属于何种类别,[数-形-量-名]中的形容词在语义上总是指向量词,其作用是在某一可由视觉直观感知、且涉及程度差异量级(scale)的外延性物理属性上,对量词单位的规格做限定和说明。此处形容词的允准不单涉及词汇语义的问题,还会受到具体语境下量词、名词语义互动的影响。[数-形-量-名]中形容词的语义功能与人们对量词属性的认知方式,共同决定了[数-形-量-名]在语用层面一定表达主观评价(subjective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容词 量词 主观评价 语义-语用界面
原文传递
论排除义范围副词主观量表达的语用迁移——以“光、净”和四川方言的“只有”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张耕 陈振宇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34,共17页
文章首先详细描写了四川方言特有的表主观大量的"只有",然后联系普通话排除义范围副词"光、净"的相关问题,考察从主观小量到主观大量的语用迁移规律。概括为"质"和"量"两条路径:前者由事件的... 文章首先详细描写了四川方言特有的表主观大量的"只有",然后联系普通话排除义范围副词"光、净"的相关问题,考察从主观小量到主观大量的语用迁移规律。概括为"质"和"量"两条路径:前者由事件的同质重复造成主观大量,后者由量的最大值解读得到主观大量。最后讨论了四川方言的"只有"在语用负迁移中的规约化表现:"只有"必须重读、与语气词"了"共现,早先语用层面的语境条件发展成了当前语法层面的形式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净” “只有” 主观量 语用迁移 语用-语义接口
原文传递
语篇和互动中的主观量触发语——以“本来、按说”为例
8
作者 张耕 李宇涵 姜毅宁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91,共12页
主观量意义来源于实际量与预期量的对比,但以往研究很少注意到预期量的不同参项对主观量的影响。文章以“本来、按说”为例讨论主观量的触发规律,包括引出后续句表达和暗示听话人解读两方面规约。基于语篇分布和互动语感两项调查发现:... 主观量意义来源于实际量与预期量的对比,但以往研究很少注意到预期量的不同参项对主观量的影响。文章以“本来、按说”为例讨论主观量的触发规律,包括引出后续句表达和暗示听话人解读两方面规约。基于语篇分布和互动语感两项调查发现:当“本来、按说”句中的量性焦点没有决定性的语义标记时,主观量的触发倾向是由语用导致的,制约因素包括强/弱预期、预存/渐生论元;但语用推理可以取消,常见的取消策略有加标记、加后续句、取极值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量触发语 语义和语用 预存论元和渐生论元 意愿预期
原文传递
非主谓句语法分析
9
作者 陆昌萍 《巢湖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26-132,共7页
汉语单句句型划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具有充分的科学和实际根据。非主谓句是主谓句以外的句子,其属性并非全然为谓语性质。在对非主谓句进行下位小类划分时应该坚持句法结构标准,并依第一层次结构关系名之。非主谓句的语义指向不同于主... 汉语单句句型划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具有充分的科学和实际根据。非主谓句是主谓句以外的句子,其属性并非全然为谓语性质。在对非主谓句进行下位小类划分时应该坚持句法结构标准,并依第一层次结构关系名之。非主谓句的语义指向不同于主谓句,句中某个成分语义指向的对象可能在句内,也可能在句外。非主谓句的主题也存在可能存于句外的情形,但句子的重点或焦点则只能在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主谓句 三个平面理论 评价言语
下载PDF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与展望 被引量:6
10
作者 方环海 高明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19,81,共8页
近十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在理论演绎与描写分析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认知语言学虽然已成为自然语言分析与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但缺乏更为深入的个案研究,在对认知语言学的本体认识方面也尚有欠缺。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的学科界定、认... 近十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在理论演绎与描写分析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认知语言学虽然已成为自然语言分析与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但缺乏更为深入的个案研究,在对认知语言学的本体认识方面也尚有欠缺。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的学科界定、认知属性等角度的述评,可以较为系统地整理出其研究方式和理论特征;通过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的比较,也能够对其理论导向与发展趋势作出分析与推测。目前认知语言学在理论与方法上还远远没有成为一个统一的稳固的理论系统,仍然是一个动态的研究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学科特性 认知 语境 语义
下载PDF
主体与人称:利科新主体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莫伟民 贾其臻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16-25,共10页
笛卡尔在“第二沉思”中确立了第一人称单数我思自我的主体地位,开启了近现代西方哲学探讨主体与人称关系问题的序幕。保罗·利科的《作为他者的自身》以语言哲学研究为开篇,包含了语用学和语义学两条进路,人称问题则始终贯穿于整... 笛卡尔在“第二沉思”中确立了第一人称单数我思自我的主体地位,开启了近现代西方哲学探讨主体与人称关系问题的序幕。保罗·利科的《作为他者的自身》以语言哲学研究为开篇,包含了语用学和语义学两条进路,人称问题则始终贯穿于整个研究之中。在语用学进路上,话语表达的主体在其言语中自称为“我”,并以此预设了对话中的“你”“我—你”的极性将第三人称“他”排除在外;在语义学进路上,“人”则作为基本殊相成为了我们所谈论的“他”,主体由各种谓词界定,“我”和“你”甚至无需出现。面对人称问题,语用学和语义学展现出了全然不同的态度,这也造成了两者对待主体有着不同的态度。利科的新主体理论采取“迂回”方式,致力于促成上述两条进路的交互融合,尝试在作为话语主体的“我”与作为基本殊相的“人”的交汇处,在“我—你—他”的融合处给出关于“谁”的问题的合适答案。为此,利科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阐明主体应当如何被认识,还应从语言角度回答“作为他者的自身”如何可能的问题。利科的语言哲学研究对其阐发新的主体理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并始终与其回应主体疑难的目标相呼应。因此,聚焦作为他者的自身而非自我,并从主体与人称关系入手探究新主体理论,利科自身解释学中的语言哲学研究不仅为探讨自身与他者关系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路径,还为沟通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的主体理论做出了创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主体 人称 自身 他者 语用学 语义学 新主体理论
下载PDF
现代俄语中形式与意义的非对称性问题 被引量:2
12
作者 杜桂枝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2-36,共5页
本文试图根据现代俄语语言学中关于句子各个层面的非对称性这一重要理论,对句子形式结构中的主语、意义结构中的主体之间非对称性的表现形式、句法特征和逻辑语义功能进行研究和描述,以揭示语言形式与意义非对称性的本质。
关键词 主语 形式结构 逻辑语义
原文传递
文化与人的互为主体性关系研究--马尔库什关于文化概念的历史语义学阐释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国学 尚人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0-45,共6页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技术理性主义文化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文化日益冲击并消解着人的历史主体性,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已经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对现代文化进行了批判研究,但是...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技术理性主义文化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文化日益冲击并消解着人的历史主体性,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已经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对现代文化进行了批判研究,但是在众多文化批判视角中并没有一个集中的文化批判对象,致使各个文化批判理论之间呈现出散乱甚至矛盾的状态。而马尔库什则是从文化的四重维度进行文化概念的历史语义学阐释,以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文化概念,也为文化批判理论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批判对象。马尔库什对文化四重维度的溯源分析不仅重新阐释了复杂多变的文化概念,而且厘清了文化与人的双重主体性关系,对技术理性主义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与修正,为现代文化批判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前进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库什 文化 主体性关系 历史语义学
下载PDF
论译者主体性与中医术语英译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裘禾敏 《中国科技术语》 2012年第1期24-27,共4页
作者以中医术语为例,从语义学的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与术语翻译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译者不仅要把握与权衡中医术语的字面含义与学术含义,而且要掌握足够的语义学、术语学与中医学等跨文化与跨学科知识,才能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创造出成... 作者以中医术语为例,从语义学的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与术语翻译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译者不仅要把握与权衡中医术语的字面含义与学术含义,而且要掌握足够的语义学、术语学与中医学等跨文化与跨学科知识,才能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创造出成功的中医术语译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中医术语 语义学 字面含义 学术含义
下载PDF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扩展模式谈汉语的主语和主语结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宣维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26-132,共7页
本文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扩展模式为出发点,尝试解决汉语的主语和主语结构问题,认为主语是底层及物性语义关系中的主导参与者在语法形式层面的具体体现,从而说明汉语主语和英语等印欧语句的主语的同质性;主语分基本主语和准主语;... 本文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扩展模式为出发点,尝试解决汉语的主语和主语结构问题,认为主语是底层及物性语义关系中的主导参与者在语法形式层面的具体体现,从而说明汉语主语和英语等印欧语句的主语的同质性;主语分基本主语和准主语;典型小句只有一个主语;小句到复句的过渡现象可能有两个或以上的主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扩展模式 及物性 汉语 主语 主语结构 语义 语法
下载PDF
无标记工具范畴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4年第3期159-163,共5页
工具范畴是一种重要的语法语义范畴,它反映工具论元与动作行为之间的关系。工具范畴分为有标记的工具范畴和无标记的工具范畴两种。工具主语和工具宾语属于无标记工具范畴,它们在语言中客观存在,但是使用频率不高。工具主语和工具宾语... 工具范畴是一种重要的语法语义范畴,它反映工具论元与动作行为之间的关系。工具范畴分为有标记的工具范畴和无标记的工具范畴两种。工具主语和工具宾语属于无标记工具范畴,它们在语言中客观存在,但是使用频率不高。工具主语和工具宾语是语义层面的概念,典型范畴理论可以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而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原则是它们存在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主语 工具宾语 语义
下载PDF
英语IT非人称构式中主语的认知语义研究
17
作者 杨朝军 《英语研究》 2023年第1期123-139,共17页
阿沙尔(Achard,2015:66)认为,主语“it”的句法作用和意义是解释英语IT非人称构式的关键,但关于该主语的讨论却莫衷一是,既没有说清楚其意义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明确其意义是如何产生的。以往的研究表明,代词“it”存在三种不同的意义,即... 阿沙尔(Achard,2015:66)认为,主语“it”的句法作用和意义是解释英语IT非人称构式的关键,但关于该主语的讨论却莫衷一是,既没有说清楚其意义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明确其意义是如何产生的。以往的研究表明,代词“it”存在三种不同的意义,即道具、预指和指称。弗雷格(Frege,1884)认为,语言结构的意义来自其构成成分及其构成方式,研究IT非人称构式的形成过程发现,生成语言学存在移位、基础产生、合并产生三种说法;基于兰盖克(Langacker)的自主-依存联结理论的分析则发现,在IT非人称构式的组配过程中存在三种不同的解释可能,因此本文认为,非人称构式中主语“it”的意义是由其认知组配方式造成的,它既有功能性的作用,也具有实体性的意义,是一个由虚指到实指、由宽泛到具体的连续统,其消显施事的特征弱化了概念化者的介入程度,从而强化了构式中述谓结构的评价功能及其普遍的可接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非人称构式 主语 认知语义 自主-依存联结 组配过程
下载PDF
学科导航系统语义化研究与探讨
18
作者 邰峻 李博 +1 位作者 李福林 王庆民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7年第3期26-31,44,共7页
为提升学科服务效能,促进学科资源的有效组织与整合,针对学科导航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领域本体技术构建语义化学科导航。在分析领域本体语义表示机制和学科导航语义关系的基础上,给出了语义化学科导航构建方法和流程,并以中北大学... 为提升学科服务效能,促进学科资源的有效组织与整合,针对学科导航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领域本体技术构建语义化学科导航。在分析领域本体语义表示机制和学科导航语义关系的基础上,给出了语义化学科导航构建方法和流程,并以中北大学兵工学科导航建设为例,验证了可行性,经导航功能测试,可以实现语义导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导航 语义 学科资源 领域本体
下载PDF
一个在英语语法范畴内无法解决的语法问题——论疑问代词在"疑问代词(+N)+BE+NP"中作主语或主语补语
19
作者 邹必成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78-82,共5页
疑问代词(+N)在"疑问代词(+N)+be+NP"中的成分,这一语法问题,迄今仍未得到解决。这是由于英语有一个独特的惯例———疑问代词(+N)无论是作主语或主语补语一律置于句首,导致判别主语和主语补语的英语语法规则失去效用。因此,... 疑问代词(+N)在"疑问代词(+N)+be+NP"中的成分,这一语法问题,迄今仍未得到解决。这是由于英语有一个独特的惯例———疑问代词(+N)无论是作主语或主语补语一律置于句首,导致判别主语和主语补语的英语语法规则失去效用。因此,疑问代词(+N)是作主语或主语补语不能依靠英语的语法规则来判定,即是说,这是一个在英语语法范畴内无法解决的语法问题。但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语义分析解决,即疑问代词(+N)在"疑问代词(+N)+be+NP"中作主语补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语 主语补语 逻辑学 语义学
下载PDF
无主句和不确定主语的理论释疑和教学探索
20
作者 于梦 褚一格 《科教文汇》 2021年第6期180-183,共4页
在葡萄牙语语法中,无主句和不确定主语之所以值得比较,是因为二者在概念、结构和语义方面存在诸多交叉和需要释疑的部分。该文从无主句和不确定主语的理论入手,对无主句和不确定主语的概念和语义内涵进行释疑,并通过三个角度(葡萄牙语... 在葡萄牙语语法中,无主句和不确定主语之所以值得比较,是因为二者在概念、结构和语义方面存在诸多交叉和需要释疑的部分。该文从无主句和不确定主语的理论入手,对无主句和不确定主语的概念和语义内涵进行释疑,并通过三个角度(葡萄牙语语法构建、汉葡语法对比、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以对比教学为主要理论指导,剖析无主句和不确定主语的教学需要,重构无主句和不确定主语的教学思路,提供具体的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主句 不确定主语 概念和语义 对比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