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视频平台中农村女性的实践主体性建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连芙蓉 朱玮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2,共11页
快手类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给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主体行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带来多种改变,为农村女性重新建构自己的主体性提供了机会。从实践主体性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农村女性的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研究发现:线上,农村女性的实践主... 快手类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给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主体行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带来多种改变,为农村女性重新建构自己的主体性提供了机会。从实践主体性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农村女性的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研究发现:线上,农村女性的实践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我呈现与自我消费;线下,农村女性的实践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我组织与关系重建。线上与线下围绕快手,既内外有别,又相互影响,互相强化。但是,农村女性的主体性依然面临社区情理难以改变的问题,在公共领域的呈现依然十分有限,对乡村公共生活的参与也明显不足。乡村振兴、乡土重建需要重建女性群体与村庄公共生活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快手 农村女性 主体性实践
下载PDF
作为“成年新礼”的“间隔年”:过渡仪式、认同重构与主体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建军 王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1,共9页
“间隔年”(gap year)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的一种新兴行为和社会心态,具有青少年“成年新礼”的特征,而“过渡礼仪”成为其重要的过程机制。“分隔礼仪”体现的是和先前世界的隔离,其核心要义是冲破理性化世界后的自主选择。在迷... “间隔年”(gap year)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的一种新兴行为和社会心态,具有青少年“成年新礼”的特征,而“过渡礼仪”成为其重要的过程机制。“分隔礼仪”体现的是和先前世界的隔离,其核心要义是冲破理性化世界后的自主选择。在迷茫与机遇、兴奋与惆怅并存的状态下,个人层面上极具张力的重大决定与社会层面充满道德意义的新仪式促成了新的自我认同的形成。“间隔年”及青年“认同重构”已不再属于“边缘仪式”的亚文化范畴,而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社会心态,标志着新的自我认同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成年新礼” 过渡仪式 自我认同 主体实践
下载PDF
论劳动立法的理论根基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强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103,共14页
弱势地位理论作为劳动立法理论根基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无论在内容、价值还是目标上,该理论都面临范式性的危机,劳动立法难以继续以此为根本。对此,调和论逐渐兴起,该理论主张增加劳动制度的弹性,却抽去了劳动的历史向度;主张社... 弱势地位理论作为劳动立法理论根基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无论在内容、价值还是目标上,该理论都面临范式性的危机,劳动立法难以继续以此为根本。对此,调和论逐渐兴起,该理论主张增加劳动制度的弹性,却抽去了劳动的历史向度;主张社会结构的稳定,却祛除了价值评判。这种理论实质上乃是共时性结构主义下的功能论,用无历史性的公式取代具有历史性的价值,会造成人们意识历史连续性的萎缩,这是不能作为劳动立法的理论根基的。面对这种局面,应当以维护、促进劳动者的主体性实践为目标构建劳动立法。在构造的框架上要脱离市民社会范畴,树立区别于民法的社会法架构;在构造的对象上要突出劳动的共性,实现劳动对资本的主宰;在构造的方式上要维护劳动者实质的意志自由,克服劳动对人的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法 弱势地位理论 调和论 主体性实践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研究的视域拓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马知遥 王明月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376-382,共7页
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的复兴是传统工艺以现代生活为落足点进行创造性转化,焕发新的生命力的过程。在此进程中,传统工艺逐渐表现出文化变迁剧烈化、工匠个体异质化、发展领域多元化等新趋势。传统工艺研究亟待进行视域拓展,对这些新趋势作... 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的复兴是传统工艺以现代生活为落足点进行创造性转化,焕发新的生命力的过程。在此进程中,传统工艺逐渐表现出文化变迁剧烈化、工匠个体异质化、发展领域多元化等新趋势。传统工艺研究亟待进行视域拓展,对这些新趋势作出深入解释。文化维度,需从文化关系研究向文化实践研究拓展,以民众的主体实践为主线,深度解释工艺文化的动态演变过程。语境维度,需回归民众跨语境文化实践的事实,兼顾语境间的边界与关联,深化解释传统工艺多元语境共生的发展状态。人的维度,需从工匠群体研究向工匠个体研究延伸,在集体模式与个体策略之间深化解释工匠的主体性与文化地位。作为三个视域拓展的理念内核,回归民众的主体实践,或将有利于深化阐释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理路,助推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工艺 文化 语境 工匠 主体实践
下载PDF
文化记忆的体化实践:传统节日儿童传承的人类学基础与路径 被引量:2
5
作者 杨丽嘉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7-13,共7页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传播文化记忆、凝聚民族力量、确立民族文化身份的文化功能与价值。当代中国,重建民众集体文化记忆,激发文化认同感,成为传统节日传承的主要任务。童年社会学研究表明,儿童并非被动地接受社会文...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传播文化记忆、凝聚民族力量、确立民族文化身份的文化功能与价值。当代中国,重建民众集体文化记忆,激发文化认同感,成为传统节日传承的主要任务。童年社会学研究表明,儿童并非被动地接受社会文化的建构,他们也是能动性的主体。传统节日的传承,应该重视发挥儿童的文化主体性。传统节日的儿童传承和成人传承的区别在于体化实践理应成为主导性实践。挖掘传统节俗活动资源,以家庭、社区为场域,以游戏精神贯穿庆祝活动,增强传统节日对儿童的吸引力,以传统节日的儿童传承促进节日遗产的世代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体化实践 传统节日 儿童传承 节日遗产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与环境美学话语批判 被引量:1
6
作者 裴萱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4-124,共11页
环境美学作为建立在"自然美"基础上并且融合主体对环境审美感性体验的理论学科,伴随启蒙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和审美现代性的话语批判而不断延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环境问题的出现源自主体实践能力的"异化"以及资... 环境美学作为建立在"自然美"基础上并且融合主体对环境审美感性体验的理论学科,伴随启蒙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和审美现代性的话语批判而不断延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环境问题的出现源自主体实践能力的"异化"以及资产阶级建立在"利益论"基础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在此语境中,空间正义思想成为分析环境问题的良好策略,并在空间区隔、空间失衡等维度表征出环境正义话语,围绕主体形成环境、空间、审美等众多元素融合的"空间场"。从"空间场"中凸显出来的审美经验和美学知识构成当代环境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涵盖了主体对自然空间的审美感知,另一方面构建了从"身体"感性经验,再到"空间"环境伦理的理论谱系,恢复了美学作为一门研究主体感性之学的"原初"意义。与此同时,"空间场"塑造了具有公共性意义和批判价值的美学形态,并表征呈现为城市空间的环境反思、民族与边缘群体的环境理念以及另类空间中的自然环境3个维度,推动环境美学延展出一条从边缘到核心、从异质到共生的理论谱系。环境美学将在后现代文化空间中继续焕发理论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主体实践 空间正义 环境美学 城市
下载PDF
交融与结构的交替——中国穆斯林朝觐及圣人花园仪式过程的主体性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建福 张宇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26,共4页
中国穆斯林远离家乡近40天的朝觐过程,并不是与日常生活的错位,而是严格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的程序进行时间安排、完成"五功"的日常化行为。本文通过对朝觐过程、朝觐归来的迎接、朝觐之后的生活以及圣人花园的仪式过程等文化事... 中国穆斯林远离家乡近40天的朝觐过程,并不是与日常生活的错位,而是严格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的程序进行时间安排、完成"五功"的日常化行为。本文通过对朝觐过程、朝觐归来的迎接、朝觐之后的生活以及圣人花园的仪式过程等文化事项进行分析,表明穆斯林朝觐的仪式过程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秩序化体现,而不存在交融和阈限状态,也没有结构与反结构的意义象征,更没有脱离与回归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融与结构 圣人花园 仪式过程 主体性实践
原文传递
论数学奇异美
8
作者 殷启正 徐本顺 杨耕文 《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 1992年第1期75-77,共3页
本文给出数学奇异美的定义,指出了数学奇异美的作用,论述了它是主客观对立统一,是主体实践与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数学奇异美 主体实践 客观现实
下载PDF
论奈格里社会本体论逻辑的演进之路
9
作者 阿里安娜·波芙 张福公(译)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1-20,共10页
安东尼奥·奈格里在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实践与理论探索中一直致力于对社会本体论逻辑的研究。1960—1977年,奈格里基于泰勒制-福特制生产方式与工人斗争实践重新反思了阶级斗争、阶级构成和国家形式,确立了一种主体实践哲学。1977—1... 安东尼奥·奈格里在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实践与理论探索中一直致力于对社会本体论逻辑的研究。1960—1977年,奈格里基于泰勒制-福特制生产方式与工人斗争实践重新反思了阶级斗争、阶级构成和国家形式,确立了一种主体实践哲学。1977—1983年,奈格里在反思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借鉴马基雅维利、斯宾诺莎、莱奥帕尔迪和马克思的内在性唯物主义逻辑重新探索了超越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1983—1997年,流亡法国的奈格里深受福柯、德勒兹和加塔里等人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新社会主体理论。而新世纪以来,他与哈特合著的《帝国》系列三部曲则将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推向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格里 社会本体论 主体实践
下载PDF
现代性批判视域下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主体性实践关系考察
10
作者 景月楼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5期94-99,共6页
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问题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矛盾性就一直被社会理论家们感知和思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在批判现代性问题上发展起来的。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明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人类以往的社会存在方式,... 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问题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矛盾性就一直被社会理论家们感知和思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在批判现代性问题上发展起来的。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明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人类以往的社会存在方式,但也使主体自身原本具有的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成为不可能,物化阻断了人们与世界之间的真正关联,以错误的实践形式代替原有的真正实践形式来表达主体的生存状态。怎样冲破这种已经被物化的生命意识的束缚将是一个艰难的进程,而对人们实践活动形式的美好期许正是对现存物化状态的否定。因此,对卢卡奇物化思想的探究对我国社会思想和文化建设仍有其重要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批判 物化批判 卢卡奇 主体性实践
下载PDF
论客体实践本体与主体实践本体辩证互动规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与自然关系的细读 被引量:2
11
作者 贺天忠 杨丽娟 《孝感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21-25,30,共6页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有机和无机的身体。人的本质力量是吸入自然力量和能源外化于自然对象而显现的自然力与人力的重组优化复合力,形成了实践自由与审美自由的辩证互动性提升,构成了"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有机和无机的身体。人的本质力量是吸入自然力量和能源外化于自然对象而显现的自然力与人力的重组优化复合力,形成了实践自由与审美自由的辩证互动性提升,构成了"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互动规律;共产主义作为彻底的自然主义和彻底的人道主义的统一体是人的本质力量和客体自然的本质力量辩证融合的创造性的完美统一。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极端自私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消极无为地顺应自然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主体实践本体与客体实践本体辩证互动的螺旋上升的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主体实践本体 人的本质力量 客体实践本体 宇宙自然本质 力量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研究的进程
12
作者 冯建华 李冰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8-72,共5页
中国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研究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发展而兴起、转型、式微。实践本体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中,其目的是呼唤和论证市场经济,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精神。其前期形态是主体性实践本体论,它以主体性... 中国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研究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发展而兴起、转型、式微。实践本体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中,其目的是呼唤和论证市场经济,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精神。其前期形态是主体性实践本体论,它以主体性为根本原则,高扬人的个性独立和自由、弱化了传统物质本体论;其后期形态是生存论实践本体论,它流行于新旧世纪更替的十余年中,基本追求是凸显人的生命意义、价值意义,以缓解市场经济初期带来的意义迷茫问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深入推进、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新内涵的确立,实践本体论研究式微,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重新回归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以聚焦中国道路,提炼时代精神,凸显马克思哲学内含的历史维度、现实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本体论 研究进程 历史唯物主义 主体性实践本体论 生存论实践本体论
下载PDF
李泽厚主体性实践美学思想的五个关键词
13
作者 江飞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1年第2期90-104,253-254,共17页
通过深入发掘和整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等思想资源并对它们进行"转换性创造",李泽厚建立起"人类学本体论哲学"体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主体性实践美学思想,尽管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确... 通过深入发掘和整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等思想资源并对它们进行"转换性创造",李泽厚建立起"人类学本体论哲学"体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主体性实践美学思想,尽管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确实为"中国实践美学"的发展壮大和"现代中国美学"的真正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学界对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美学思想一直存在着种种误解,因此有必要通过"实践""主体性""积淀""新感性"和"情本体"等五个最核心的关键词,来厘清和阐释其主体性实践美学思想的要义,以期正确理解和借鉴,服务于当下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泽厚 主体性实践美学 实践 主体性 积淀 新感性 情本体
下载PDF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动性”研究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56
14
作者 杨茜好 朱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共11页
在新全球秩序中,流动性及其所衍生的人类诸多新的生存方式逐渐成为解开全球化运转机制问题的密码,西方人文地理学对于流动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20世纪60、70年代乃至90年代,以计量化和"利益"导向性为主要研究范式的交... 在新全球秩序中,流动性及其所衍生的人类诸多新的生存方式逐渐成为解开全球化运转机制问题的密码,西方人文地理学对于流动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20世纪60、70年代乃至90年代,以计量化和"利益"导向性为主要研究范式的交通地理学和当代城市地理学研究引发了学界对于"流动"问题的反思,认为空间的流动具有更丰富的意义,而不仅是时空成本的测算,随之推动了"新流动性范式"的转向与发展,促进了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融合.通过梳理和分析西方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流动性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将西方人文地理学中的主要议题总结为:以汽车、自行车、机场和火车站为代表的流动性实践与空间意义的塑造;以"身份意义"、"关系生产"、"权力博弈与协商"为代表话题的流动性过程中社会关系与文化意义的建构等内容,重点阐释了这些议题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西方人文地理学流动性研究的特征和局限.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复杂的现实社会背景出发,展望了国内人文地理学流动性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主体实践 流动空间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实践型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新形态 被引量:31
15
作者 柳夕浪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19,34,共7页
实践型课程是由情境、活动、工具等要素构成的新型课程形态。它注重围绕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来设计课程,把自下而上的体验经历与自上而下的观念(概念)预设结合起来,从先知后行的旧框架中走出来,让学生在做事中... 实践型课程是由情境、活动、工具等要素构成的新型课程形态。它注重围绕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来设计课程,把自下而上的体验经历与自上而下的观念(概念)预设结合起来,从先知后行的旧框架中走出来,让学生在做事中获得关于事理的真知,克服“惰性知识”和“配方性知识”的局限,实现知行合一。实践型课程具体包括学科实践和综合实践两类。它要能不被知行二分的惯习所肢解,不被纸笔方式主导的应试所蚕食,不被以物为对象的劳作所挤压,真正走到人的培育的核心地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型课程 课程形态 学科实践 综合实践
下载PDF
新课标呼唤新教学——新时代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被引量:22
16
作者 余文森 《教师教育学报》 2023年第2期43-49,共7页
一场以新课标为支点的改革已经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拉开帷幕,这场改革的任务是促使“知识教育”向“素养教育”转型升级。以核心素养为纲的新课标呼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教学。“新教学”的核心要点表现为: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以... 一场以新课标为支点的改革已经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拉开帷幕,这场改革的任务是促使“知识教育”向“素养教育”转型升级。以核心素养为纲的新课标呼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教学。“新教学”的核心要点表现为: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以素养培育为教学目标;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构建学习中心课堂;以学科实践为抓手,构建实践型学科育人方式;以学科大概念为支点,推进大单元大主题教学。新课标驱动下的教学改革是对三维目标改革的传承发展和超越创新。它不是对传统教学的修修补补,而是致力于推进育人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本位 学习中心课堂 学科实践 大概念
下载PDF
学科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育人路径 被引量:16
17
作者 徐鹏 王彤彦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20,共7页
学科实践是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运用与转化学科知识的一种学科学习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的学科实践以理解本位的学科知识观、整合取向的学科学习观为理论支点,以语文学习任务群为内容载体,以建构实践型... 学科实践是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运用与转化学科知识的一种学科学习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的学科实践以理解本位的学科知识观、整合取向的学科学习观为理论支点,以语文学习任务群为内容载体,以建构实践型育人路径为功能指向,体现了核心素养时代语境下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以学科实践为抓手,能够建构出具有语文学科特色的实践型育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实践 语文课程 学习任务群 学科育人
下载PDF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学理依据与实施策略 被引量:13
18
作者 荣维东 唐玖江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19,共9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是:凝练了课程核心素养,构建了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构建了整合化的语文课程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描述了各学段学生学业成就表现;修订完善了课程实施,新增了教研和培训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是:凝练了课程核心素养,构建了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构建了整合化的语文课程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描述了各学段学生学业成就表现;修订完善了课程实施,新增了教研和培训内容。修订背后的学理依据表现在五个方面: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变革,核心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变革的主流方向,情境认知学习是其心理学基础,内容统整是其课程论基础,强化学科实践是其教学论基础。基于新课标的教学实施策略为:立足核心素养,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立足学习任务群,整合学习内容和资源;加强情境任务设计,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利用信息科技,赋能语文教学;加强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核心素养 情境认知 内容统整 学科实践
下载PDF
论教师专业发展主体性的缺失与建构 被引量:11
19
作者 付光槐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4-47,共4页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关注的重点领域,而如何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性发展成为其中的难点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发展主体性的缺失而导致的教师内源性发展动力不足。纵观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脉络,在价...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关注的重点领域,而如何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性发展成为其中的难点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发展主体性的缺失而导致的教师内源性发展动力不足。纵观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脉络,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了从教师被动发展到主动发展的转向,其实质是对教师专业发展主体性的呼唤。在实践中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只有成为主动的研究者、实践者、创新者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构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主体性,应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主体性意识的觉醒、教师专业发展主体能力的获得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主体性实践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主体性意识 立体性能力 主体性实践
下载PDF
新课标引领新教学的实践逻辑及其推进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济洲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6-113,共8页
课程标准的迭代更新,为已进入深水区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以核心素养为纲的新课标召唤新教学。新教学之所以“新”,是因其变革了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科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两翼,实现基础教育改革育人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实践转向。... 课程标准的迭代更新,为已进入深水区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以核心素养为纲的新课标召唤新教学。新教学之所以“新”,是因其变革了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科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两翼,实现基础教育改革育人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实践转向。落实新课标必然遭遇传统教学实践的抵制,教学活动的衰减效应、内卷化、定式化会阻碍新教学体系的建立。新课标引领新教学,亟须打通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路径,夯实教学改革的实践基础,实现课程标准从“文本”到“行动”的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标 新教学 学科实践 综合学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