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自主发明的伦理挑战与治理对策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鑫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85,共6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全新自主发明模式,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挑战,既涉及本身作为人类创造物的人工智能在自主发明过程中扮演发明主体角色的伦理争议,也涵盖了人工智能脱离人类干预与控制自主生成发明客体过程中由算法失灵、...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全新自主发明模式,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挑战,既涉及本身作为人类创造物的人工智能在自主发明过程中扮演发明主体角色的伦理争议,也涵盖了人工智能脱离人类干预与控制自主生成发明客体过程中由算法失灵、数据失准等情况所造成的技术伦理风险。因此,为有效应对人工智能自主发明模式的伦理挑战,有必要从人工智能的本质特征与运转机制入手厘清人工智能自主发明的伦理定位,并遵循以人为本基本伦理价值理念下算法向善与数据向善的伦理准则,通过人工智能工具性虚拟人格的创设和人工智能算法监测与数据评定指标体系的确立,建构人工智能自主发明模式的治理体系与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自主发明 伦理挑战 发明主体 发明客体
下载PDF
国家科技计划成果之政府介入权初探 被引量:4
2
作者 贾无志 吴希 《中国基础科学》 2014年第3期27-32,36,共7页
政府介入权是政府依据法律或协议保留的在特定条件下对项目承担者保有的政府资助发明进行干预的权力。美国法律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对政府介入权做了较为完善的规定,并已经发生了数起申请行使政府介入权的案例。反观我国的政府介入权制... 政府介入权是政府依据法律或协议保留的在特定条件下对项目承担者保有的政府资助发明进行干预的权力。美国法律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对政府介入权做了较为完善的规定,并已经发生了数起申请行使政府介入权的案例。反观我国的政府介入权制度,只有实体规定而无程序规定,并且实体规定也不完善,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政府介入权的行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框架下,从实体规定和程序规定两个方面着手完善我国政府介入权制度,对于平衡公共利益与项目承担者利益之间的关系、促进政府资助科技成果的转移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科技计划成果 隶属发明 政府资助发明 政府资助专利 政府介入权
原文传递
国家科技计划成果信息披露制度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贾无志 《中国基础科学》 2014年第6期29-35,28,共8页
项目(课题)承担单位主动披露其在执行政府资助科技项目过程中完成的发明成果信息,对于项目管理部门及时、有效地获取各种必要的科技成果资料和数据,提升政府创新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从立法的角度考虑,建立完善的国家科技计划成果信息... 项目(课题)承担单位主动披露其在执行政府资助科技项目过程中完成的发明成果信息,对于项目管理部门及时、有效地获取各种必要的科技成果资料和数据,提升政府创新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从立法的角度考虑,建立完善的国家科技计划成果信息披露制度,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实体法方面,既要规定项目承担单位披露政府资助发明成果信息的时间、内容、形式,也要规定违反披露义务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二是需要制定与实体规定相配套的程序规定,以保障实体规定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科技计划成果 隶属发明 政府资助发明 披露
原文传递
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可专利主题 被引量:1
4
作者 唐丽莎 余龙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7-49,共3页
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的产业,在各种筹集资金、规避风险的方案中,申请专利成为各国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家的首选。要成功的获得专利权,首先要了解哪些主题是能够得到专利保护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专利授权的标准不尽相同,通过... 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的产业,在各种筹集资金、规避风险的方案中,申请专利成为各国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家的首选。要成功的获得专利权,首先要了解哪些主题是能够得到专利保护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专利授权的标准不尽相同,通过分析原因和举例说明的方式详细阐述了我国对生物技术领域不予授权的主题。只有不属于这些不可授权主题的发明创造,才有可能成功地获得专利授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 生物技术 授权 主题 发明创造
下载PDF
医药生物领域中国专利申请中优先权制度的应用探讨
5
作者 酒向飞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7年第5期70-73,共4页
探讨医药生物领域的专利申请人合理利用优先权的方式,并引发专利审查中对判断优先权是否成立的思考;通过实例分析总结了可利用优先权制度克服首次申请中的某些缺陷,并完善在后申请的情况;可利用优先权制度对在先申请中的明显失误进行补... 探讨医药生物领域的专利申请人合理利用优先权的方式,并引发专利审查中对判断优先权是否成立的思考;通过实例分析总结了可利用优先权制度克服首次申请中的某些缺陷,并完善在后申请的情况;可利用优先权制度对在先申请中的明显失误进行补救,进一步完善技术方案,或对在先申请的数据进行补强;尝试合理利用优先权制度能够充分保护申请人的利益,争取权利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先权 相同主题的发明 首次申请 在后申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