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 被引量:246
1
作者 冯建军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6-31,共6页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分模式 ,后者的产生诉诸于主—主交往模式。当今研究主体教育 ,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主体间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教育交往 主体教育 教育关系 占有式教育 交往式教育
原文传递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84
2
作者 曾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34-139,共6页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通过对主体间和主体间性的讨论 ,揭示了主体性教育中教育活动实质是人和人的交往实践活动 。
关键词 主体 主体性 主体间性 教师 学生 主体性教育 交往 教育活动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教育哲学思考 被引量:47
3
作者 张刚要 梁青青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64,共7页
人工智能对构成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主体、交往、知识等等都有自己的理解与重构。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对"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哲学假定进行了"拆卸",使得教育主体(人)"降格"成了客体,教育客体(物)&q... 人工智能对构成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主体、交往、知识等等都有自己的理解与重构。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对"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哲学假定进行了"拆卸",使得教育主体(人)"降格"成了客体,教育客体(物)"升格"成了主体。人工智能所建构的"人与非人的交往"因遭遇到"理解难题"而行走在教育交往的"模糊地带",致使学生极有可能丧失自我,变得和机器一样机械,其独立性和自主性终将消磨殆尽。人工智能参与知识生产的逻辑是一种基于知识库和逻辑规则(算法)的"计算与表征"系统,虽然这为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提供了支持,但依旧没有摆脱"客观主义"的窠臼,甚至还隐藏着潜在的教育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育思想 主体 知识 交往
下载PDF
自媒体视域下的科学传播模式研究 被引量:39
4
作者 王国华 刘炼 +1 位作者 王雅蕾 徐晓林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8-92,117,共6页
基于科学传播的既有理论,从科学传播的传播内容、参与主体和传播方向三个方面,研究自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传播模式。研究发现,自媒体时代科学传播参与主体包括科学信息生产者、政府、传统媒体和普通公众,传播方向主要为双向。自媒体平台... 基于科学传播的既有理论,从科学传播的传播内容、参与主体和传播方向三个方面,研究自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传播模式。研究发现,自媒体时代科学传播参与主体包括科学信息生产者、政府、传统媒体和普通公众,传播方向主要为双向。自媒体平台使得交流和互动的科学传播得以实现。此外,研究得出自媒体时代科学传播具有传播方式多样化,更多互动使得传播效果更优,中介弱化使得沟通方式更直接,基于理解的二次传播使得科学信息影响范围更广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 科学传播 传播模式 传播主体 传播方向
下载PDF
论教育管理中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20
5
作者 景晓娜 刘薇 郑天坤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57-59,共3页
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既包括管理者,也应该包括被管理者,管理者主体与被管理者主体之间构成主体间,而且具有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关系中的内在属性,即相关性与统一性。教育管理中所体现的主体间性具有4个特征:受制性、平等性、... 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既包括管理者,也应该包括被管理者,管理者主体与被管理者主体之间构成主体间,而且具有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关系中的内在属性,即相关性与统一性。教育管理中所体现的主体间性具有4个特征:受制性、平等性、交互性和主动性。在主体间性研究的视角中,提出未来教育管理的新构想———走向交往式的教育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间性 教育管理 交往
下载PDF
基于“人—机”关系视角的具身传播再认识——一种媒介现象学的诠释 被引量:21
6
作者 赵海明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26,116,117,共15页
当前学界对于“具身”概念存在望文生义的挪用和误解。从认知科学革命中的具身认知转向以及回溯现象学的具身概念,可以发现身体是具身认知与实践的本源。机器作为传播主体则打破了“传播是人类所独有”的观点假设,通过人机交互的具身传... 当前学界对于“具身”概念存在望文生义的挪用和误解。从认知科学革命中的具身认知转向以及回溯现象学的具身概念,可以发现身体是具身认知与实践的本源。机器作为传播主体则打破了“传播是人类所独有”的观点假设,通过人机交互的具身传播实践,创造情境化的意义空间与传播情境,这将深刻地影响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与行动方式。仅从身体或媒介的单一维度讨论“具身”无异于在空中建楼阁,而以人机传播为切入视角能够兼顾身体与技术两个维度,使“具身”不再是孤悬的理论。基于此,具身传播是不同传播主体间并行的、高度互动的耦合现象,主体间的意义创造构建着全新的传播情境,从而也会重塑人的身体经验和具身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传播 认知科学 传播主体 具身传播 后现象学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效果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钟俊 林国清 王明军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1期1764-1768,1774,共6页
本研究基于跨文化传播理论框架和英语网络媒体大数据,通过文本深度分析考察“一带一路”沿线英语国家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真实现状。研究发现:1)欧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热土,临床疗效、中西医比较等议题是... 本研究基于跨文化传播理论框架和英语网络媒体大数据,通过文本深度分析考察“一带一路”沿线英语国家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真实现状。研究发现:1)欧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热土,临床疗效、中西医比较等议题是传播的焦点;2)英媒对针灸、拔罐、青蒿素持肯定态度,而质疑中医药的科学性及其疗效,批评中药生产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因此,要提升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效果,就应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入手,构建新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医药文化 海外传播效果 传播模式 传播主体 传播内容 临床疗效 科学性
下载PDF
个人主体教育的反思与类主体教育的建构 被引量:11
8
作者 冯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60-66,共7页
从个人主体到类主体,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育作为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也必须由个人主体教育向类主体教育转变。这就是在教育目的上,由个人主义转变为共同体主义;在教育过程中,由主客体间的对象化活动转变为主体间的... 从个人主体到类主体,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育作为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也必须由个人主体教育向类主体教育转变。这就是在教育目的上,由个人主义转变为共同体主义;在教育过程中,由主客体间的对象化活动转变为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在教育内容上,由片面的分裂的教育内容转变为全面的整合的教育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主体 类主体 教育 共同体主义 交往
下载PDF
师生关系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被引量:3
9
作者 龚跃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26-128,共3页
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思维模式,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主体———客体"的"对象化"模式:从交往行动哲学理论和语言化哲学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对话、理解的交往关系。
关键词 师生关系研究 认识论 交往关系 教育价值 哲学理论 教育主体 教育客体
下载PDF
图书馆IC^2创新支持服务的有效拓展——上海交通大学“创新交流社区”的建设实践 被引量:10
10
作者 付佳佳 黄敏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9-72,共4页
针对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创新交流社区"建设实践,包括创新交流沙龙、创新俱乐部、创新竞赛和成果展示、学习分享中心、个性化创新支持、创新深层服务等八大板块的活动,使上... 针对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创新交流社区"建设实践,包括创新交流沙龙、创新俱乐部、创新竞赛和成果展示、学习分享中心、个性化创新支持、创新深层服务等八大板块的活动,使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IC2创新支持服务的内涵得以有效的拓展和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2 学科化服务 创新 交流 社区
下载PDF
主体性回归:论智能传播的界限问题及控制方向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静宜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58,共7页
从传统大众媒介传播到社交媒体传播,传播系统的控制始终以媒介为中心,将媒介视为控制的主导力量或中介力量,对传播主体实施绝对可控的控制措施,从而忽略了主体对媒体或系统的反向控制作用。智能技术的进步引发了全新的智能传播现象,特... 从传统大众媒介传播到社交媒体传播,传播系统的控制始终以媒介为中心,将媒介视为控制的主导力量或中介力量,对传播主体实施绝对可控的控制措施,从而忽略了主体对媒体或系统的反向控制作用。智能技术的进步引发了全新的智能传播现象,特别是机器主体成为重要的参与者,不仅使传播主体的反控制地位日益崛起,更带来了诸如未知主体传播、传播无节制扩张以及传播系统螺旋式进化等全新问题。文章认为,智能传播时代的控制策略应该从发展的人类主体性与人类需求出发,在平衡其与可能存在的他者传播主体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从分级控制与动态控制的不同视角,发挥智能传播系统的巨大价值,同时也规避潜在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传播 传播控制 传播主体 传播进化 分级控制
下载PDF
增强馆员能力 培育创新服务——访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启示与思考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洁 仲汇慧 +1 位作者 冯吉 郭晶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8-92,共5页
通过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的研修与考察,立足信息环境变革大背景中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分析其以人为核心,增强馆员能力以推进转型的策略,解读其以新技术为工具,培育学术传播和新媒体服务的实践,讨论这些趋势与实践对中国高校图书... 通过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的研修与考察,立足信息环境变革大背景中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分析其以人为核心,增强馆员能力以推进转型的策略,解读其以新技术为工具,培育学术传播和新媒体服务的实践,讨论这些趋势与实践对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意义,提出深化学科馆员资质标准、引入与加强创新服务内容、营造多元空间设施与空间创新服务等建议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学科馆员 资质标准 创新服务 新媒体 学术传播
下载PDF
图书馆学科服务情境下用户感知价值与参与意愿:服务沟通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娜 侯光辉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30-235,共6页
基于全国范围30所高校的762名学科用户的问卷调查,探讨用户感知价值对参与意愿的直接影响,以及学科馆员服务沟通在其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用户感知功能价值、感知情感价值和感知社会价值均能显著提升参与意愿,而感知牺牲则显著降低... 基于全国范围30所高校的762名学科用户的问卷调查,探讨用户感知价值对参与意愿的直接影响,以及学科馆员服务沟通在其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用户感知功能价值、感知情感价值和感知社会价值均能显著提升参与意愿,而感知牺牲则显著降低参与意愿。同时,专业沟通能显著增强感知功能价值对参与意愿的正效应,而削弱感知牺牲的负效应。人际沟通能显著提升感知情感价值、感知社会价值的正效应,而削弱感知牺牲的负效应。结合实证研究结论,得出了若干管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服务 服务沟通 感知价值 参与意愿 学科用户 学科馆员
下载PDF
传播主体与中国法治传播实践的变迁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晶晶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7-158,共12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法治"经历了从观念到专业话语再到治理方式和政治理论的变迁。变迁的过程既有理论的论争,也有实践的推演,更有二者的互动。但二者的互动一直未引起学界的重视。对改革开放以来立法者、司法者、执法...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法治"经历了从观念到专业话语再到治理方式和政治理论的变迁。变迁的过程既有理论的论争,也有实践的推演,更有二者的互动。但二者的互动一直未引起学界的重视。对改革开放以来立法者、司法者、执法者等与公民的互动即法治传播实践轨迹的研究发现,中国法治传播实践的变迁是在传播规律的作用下不断回应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并与之互动的过程。其中,传播主体是首要的和基础性要素,传播主体的变化及其对传播客体、媒介与受众的选择促成了传播模式的更迭,产生了不同的传播效果。但无论各要素如何增减变化,追求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考量不会变,也不应变。尊重传播规律、遵循法治价值引导,用传播理性提升法治传播效果,这是变迁中的中国法治传播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传播 普法 传播主体 传播模式 传播效果
下载PDF
5W理论视角下打造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思考 被引量:5
15
作者 白艳丽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38-42,共5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以传播学的5W理论为基础,打造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提高传播主体的素养是关键,把握传播内容的精髓是根本,探索多元传播渠道是纽带,抓住传播受众的实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以传播学的5W理论为基础,打造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提高传播主体的素养是关键,把握传播内容的精髓是根本,探索多元传播渠道是纽带,抓住传播受众的实际是前提,创新传播效果的评价及运用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W理论 高质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 传播主体 传播内容 传播渠道 传播受众 传播效果
下载PDF
网络政治群体传播与政治生态形塑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爱军 赵泽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网络传播主体多元化的群体传播导致网络政治生态的改变。网络政治生态在现实政治生态延伸的基础上发生位移和变异。多元群体传播形成多元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观念结构和政治行为结构。加强网络政治生态的治理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网络传播主体多元化的群体传播导致网络政治生态的改变。网络政治生态在现实政治生态延伸的基础上发生位移和变异。多元群体传播形成多元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观念结构和政治行为结构。加强网络政治生态的治理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有利于防止网络政治生态极化,实现网络政治生态与现实政治生态的和谐共生,进而推动社会稳定与政治稳定。加强网络主流政治传播的控制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平衡力是治理网络政治生态的基本要求;加强技术治理、法治治理、差序治理、协同治理是网络政治生态治理的基本措施;营造良好的网络政治生态治理的外部环境是网络政治生态治理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政治 传播主体 群体传播 政治生态
下载PDF
数字化背景下博物馆文物传播的创新与发展
17
作者 叶诗琪 陈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0期96-100,共5页
数字化为博物馆文物传播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该文在系统梳理我国博物馆文物传播“以物为本”“线上线下”“数字化转型”三大阶段实践历程的基础上,剖析数字化对博物馆文物传播模式、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功能的具体影响。... 数字化为博物馆文物传播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该文在系统梳理我国博物馆文物传播“以物为本”“线上线下”“数字化转型”三大阶段实践历程的基础上,剖析数字化对博物馆文物传播模式、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功能的具体影响。发现数字化背景下博物馆的文物传播存在复合型人才偏少、数字化转型资金使用效率过低、数字化建设物力支撑不足等内部阻碍,以及欠发达地区数字化技术运用不足、文物传播受众偏好差异大等外部阻碍,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发展路径,即内培外引、市场驱动、上下联动、受众导向等,以此提升博物馆文物传播效率,更好地担负起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博物馆 文物传播 传播模式 传播主体 传播内容 传播功能
下载PDF
从自信到他信: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的使命与路径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红梅 王晓微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6-122,共7页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体育在国际传播中的价值也日益凸显,实现体育自信到体育他信的历史转变是传播工作和体育发展的需求。基于这一现实要求,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明确中国体育自信与...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体育在国际传播中的价值也日益凸显,实现体育自信到体育他信的历史转变是传播工作和体育发展的需求。基于这一现实要求,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明确中国体育自信与他信在国际传播中的内涵与表现;梳理中国体育自信与他信在国际传播中的互动逻辑:中国体育自信的生成逻辑是源于他信的自信、中国体育自信的发展逻辑是源于自我认同的自信、中国体育自信与他信的融通逻辑是基于自信的他信,并结合时代发展契机确定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的新时代使命是实现体育自信到他信的转变,具体表现为体育国际形象、体育国际地位、体育国际话语3个维度的转变。最后,结合国际传播的活动过程,从5个方面提出使命达成的实现路径:1)传播主体控制:坚持中国特色和智慧,多主体协同配合;2)传播内容建构:传递中国体育符号,回应中国体育问题;3)传播媒介创新:抓住技术契机,创新传播方式;4)传播受众考量:结合全球视角,完善体育叙事表达;5)传播效果保障:挖掘、培养传播人才,完善体育人才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国际传播 体育自信 体育他信 传播主体 传播内容 传播媒介
下载PDF
论水伦理构建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建明 王爱桂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33-36,42,共5页
构建人水和谐的水伦理是破解全球性水危机的重要理论前提。人与水的关系主要有三大类型:即被动地依附和顺从关系、任意地征服和冲突关系、自觉的伙伴与和谐关系。第一大类型的人水关系源于先民们形成的"以水为本、以水为师、人水... 构建人水和谐的水伦理是破解全球性水危机的重要理论前提。人与水的关系主要有三大类型:即被动地依附和顺从关系、任意地征服和冲突关系、自觉的伙伴与和谐关系。第一大类型的人水关系源于先民们形成的"以水为本、以水为师、人水合一、和谐共生"的水伦理观念,它是建立在前现代以主张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为特征的自然客体中心论哲学基础之上的;第二大类型的人水关系是与人水交往中缺乏水伦理密切相关,而这归根结底是由近现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单一主体中心论所致。建设第三大类型的人水关系有待于重构水伦理。后现代生态中心主义主张人们对水要怀有敬畏平等之心、履行关爱之责的水伦理观。但是,其赖以建立的泛主体论哲学依然难以彻底解答水伦理何以可能的难题;只有倡导和坚持以"主体—客体—主体"为关系结构的唯物主义交往实践论,方能合理构建起当代水伦理,进而为倡导人水和合、协同发展的水伦理走向实践,提供合法性、合理性和持久性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伦理 客体中心论 主体中心论 泛主体论 交往实践论
下载PDF
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沟通管理 被引量:6
20
作者 叶小青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年第12期44-45,共2页
阐述了沟通在学科馆员工作中的作用,分析了有效沟通的原则,提出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管理。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学科馆员 沟通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