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特提斯的消减极性:西昆仑128公里岩体的启示 被引量:30
1
作者 袁超 孙敏 +3 位作者 肖文交 周辉 候泉林 李继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9-408,共10页
128公里岩体是西昆仑造山带中一个早古生代的花岗闪长岩体,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西昆仑构造演化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由于区域地质资料的不足和研究手段的不同,对该岩体的形成年代、源区性质以及构造背景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 128公里岩体是西昆仑造山带中一个早古生代的花岗闪长岩体,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西昆仑构造演化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由于区域地质资料的不足和研究手段的不同,对该岩体的形成年代、源区性质以及构造背景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明确128公里岩体的成岩时代和构造背景,进而制约西昆仑的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单颗粒锆石的U-Pb定年结果表明128公里岩体形成于471±5 Ma并含有可能形成于早期岩浆房或继承自源区的490 Ma左右的锆石。128公里岩体富Al_2O_3(15.7%~18.4%),Sr(470~864μg/g)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但相对亏损 高场强元素,相对富集轻稀土且具有低到中等的负铕异常(δEu=~0.7),显示出典型的Ⅰ型弧花岗岩特征。尽管其富集Al_2O_3、Sr、相对低的MgO含量和Y/Yb比值使其非常类似于埃达克岩,但其相对高的Yb(1.92~2.88μg/g)、Y(19.4~34.0μg/g)含量,低的Sr/Y(24.2~37.0)和Zr/Sm(7.3~21)比值以及相对高的初始Sr同位素组成(0.7075~0.7091)排除了消减板块在石榴石稳定区发生部分熔融的可能性。低的氧同位素组成(+5.7‰~+7.4‰)以及Sr-O同位素关系表明该岩体并非形成于地幔来源的岩浆与变质围岩间的同化混染。高的稀土含量、明显的稀土分馏以及相对高的Sr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火山弧型花岗岩 原特提斯 消减极性 活动大陆边缘 埃达克岩
下载PDF
东亚原特提斯洋(Ⅰ):南北边界和俯冲极性 被引量:31
2
作者 李三忠 赵淑娟 +9 位作者 李玺瑶 曹花花 刘鑫 郭晓玉 肖文交 赖绍聪 闫臻 李宗会 于胜尧 兰浩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09-2627,共19页
原特提斯洋是从新元古代Rodinia裂解到早古生代发育于滇缅泰/保山微陆块以北、塔里木-华北陆块以南的一个复杂成因的洋盆。长期以来对原特提斯洋的南、北边界及其早古生代末俯冲极性还存在争论,而这是恢复重建Pangea超大陆聚合前构造背... 原特提斯洋是从新元古代Rodinia裂解到早古生代发育于滇缅泰/保山微陆块以北、塔里木-华北陆块以南的一个复杂成因的洋盆。长期以来对原特提斯洋的南、北边界及其早古生代末俯冲极性还存在争论,而这是恢复重建Pangea超大陆聚合前构造背景的关键。本文综合利用野外地质、构造、岩浆、沉积学、地球化学、构造年代学和层析成像等最新成果,以期界定原特提斯域的南、北边界位置,确定原特提斯洋边界俯冲极性。集成分析结果表明,北界为古洛南-栾川缝合线(或宽坪缝合线)及其直至西昆仑的西延部分;南界为龙木措-双湖-昌宁-孟连缝合线。原特提斯洋北部在华北-阿拉善-塔里木陆块泥盆纪向南俯冲并与冈瓦纳大陆北缘拼合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巨型弯山构造,现保存在祁连-阿尔金-柴达木地区的中国中央造山带内。原特提斯洋南部分支也可能在泥盆纪闭合,使得包括羌北、若尔盖、扬子、华夏、布列亚-佳木斯等在内的大华南陆块、印支陆块等也向南俯冲与冈瓦纳北缘发生了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特提斯 边界断裂 早古生代 东亚 俯冲极性
下载PDF
华北东部印支期变形特征:对大陆深俯冲极性的启示 被引量:15
3
作者 兰浩圆 李三忠 +8 位作者 李玺瑶 郭玲莉 索艳慧 李瑾 王鹏程 赵淑娟 于胜尧 刘博 郭润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5-199,共15页
华北东部印支期沿苏鲁造山带的俯冲极性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为了解决印支期在华北地块东部的大陆俯冲极性问题,本文通过收集前人岩石学、年代学、地球物理等资料,同时结合野外调查工作,分析了印支期徐-淮弧形构造区,渤海湾盆地的黄骅、济... 华北东部印支期沿苏鲁造山带的俯冲极性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为了解决印支期在华北地块东部的大陆俯冲极性问题,本文通过收集前人岩石学、年代学、地球物理等资料,同时结合野外调查工作,分析了印支期徐-淮弧形构造区,渤海湾盆地的黄骅、济阳坳陷,辽东半岛南部以及鲁西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揭示:(1)印支期华北东部及其东北地区整体变形轨迹呈波浪状,在大别和渤海湾地区为近E-W向,徐-淮地区和长海地区则为NE向,辽东半岛南部及兴凯—佳木斯—布列亚呈近S-N向;(2)印支期华北地块东缘沿五莲—青岛—烟台断裂带向南东俯冲到华南地块之下;(3)华北板块向SE或向东俯冲过程中,在苏鲁造山带形成一系列向NW逆冲的推覆构造,而在靠近扬子地块一侧形成向SE逆冲的反冲断层;华北地块东南缘与俯冲带的距离不同,构造变形强度也略有不同,较近处(如徐-淮构造带)发育较强烈的逆冲推覆构造,较远处(如济阳、黄骅坳陷)则发育较宽缓的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期 华北东部 构造变形 俯冲极性
下载PDF
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的性质与演化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皓东 周建波 +3 位作者 李功宇 王斌 陈卓 王红燕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97-816,共20页
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作为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位置,其形成与演化特征一直以来都是中亚造山带相关研究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对于该缝合带形成时代以及俯冲极性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揭示中亚造山带的增生与演化历史,为古亚洲洋构... 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作为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位置,其形成与演化特征一直以来都是中亚造山带相关研究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对于该缝合带形成时代以及俯冲极性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揭示中亚造山带的增生与演化历史,为古亚洲洋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笔者等依据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内的大地构造背景、构造岩石组成、闭合方式和闭合时代的差异,自西向东将其分为4段:(1)南天山缝合带位于缝合带西段,形成于塔里木板块向北俯冲与哈萨克斯坦—伊犁地块发生拼贴的过程中,根据高压变质年龄、钉合岩体以及不整合盖层等证据来综合分析,其闭合时代应为晚石炭世;(2)北山缝合带位于缝合带中段,形成于敦煌地块和阿拉善地块向北俯冲与北部图瓦—蒙古板块发生拼贴的过程中,根据带内蛇绿岩的年代学证据限定其闭合时代应为早—中二叠世。阿拉善地块北缘的两条蛇绿岩带作为北山缝合带与索伦—长春缝合带之间的连接带,分别代表了古亚洲洋在该区域闭合时形成的缝合带和弧后盆地,其形成时代应当为中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3)索伦—长春缝合带位于缝合带中—东段,古亚洲洋在该地区同时发生了南北两侧的双向俯冲,两侧地块在中二叠世—早三叠世完成拼贴;(4)长春—延吉缝合带形成于中三叠世前后华北板块与佳木斯—兴凯地块的俯冲增生过程中,其较西侧索伦—长春缝合带的形成时间(270~250 Ma)晚20~30 Ma。因此长春—延吉缝合带与索伦—长春缝合带的形成时代与构造背景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属于其东延部分。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笔者等认为古亚洲洋沿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自西向东发生了4个阶段的演化过程,闭合时代自西向东逐渐变年轻,整个过程从晚石炭世一直持续到了三叠世,其中长春—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 分段演化 俯冲极性 构造域转换
下载PDF
新疆阿克苏前寒武纪蓝片岩中多硅白云母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黄文涛 于俊杰 +2 位作者 郑碧海 陈欣阳 朱文斌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8-344,共7页
新疆阿克苏蓝片岩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保存最好的前寒武纪蓝片岩之一。一般认为蓝闪石片岩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且与板块俯冲有密切联系。本文对阿克苏蓝片岩地体的泥质片岩和砂质片岩中的白云母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通过对得到的Si含... 新疆阿克苏蓝片岩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保存最好的前寒武纪蓝片岩之一。一般认为蓝闪石片岩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且与板块俯冲有密切联系。本文对阿克苏蓝片岩地体的泥质片岩和砂质片岩中的白云母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通过对得到的Si含量数据进行统计,探讨了蓝片岩地体不同区域所受压力的变化,进而用矿物组合、矿物形变、多硅白云母压力计等分析方法讨论了变质温压区间和温压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阿克苏蓝片岩带南侧岩石承受的变质压力明显大于北侧,这可能指示了古洋壳板块从北向南的俯冲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压条件 多硅自云母 蓝片岩 俯冲极性
下载PDF
中国东部苏鲁造山带的印支期俯冲极性及其造山过程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三忠 郑祺亮 +10 位作者 李玺瑶 赵淑娟 索艳慧 郭玲莉 王永明 周在征 刘晓光 兰浩圆 张剑 郭润华 李少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32,共15页
中国东部的苏鲁造山带印支期先后经历了大洋消减俯冲、大陆碰撞、陆壳深俯冲、陆内造山等复杂过程。综合苏鲁造山带的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年代学进展,发现以下事实用传统的华南向华北俯冲难以解释:(1)徐淮地区形成了明... 中国东部的苏鲁造山带印支期先后经历了大洋消减俯冲、大陆碰撞、陆壳深俯冲、陆内造山等复杂过程。综合苏鲁造山带的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年代学进展,发现以下事实用传统的华南向华北俯冲难以解释:(1)徐淮地区形成了明显的朝北西拓展的逆冲构造变形,此外,苏鲁造山带中还存在大量的北西向逆冲推覆构造;(2)苏鲁造山带中出露的白垩纪花岗岩中来自古元古代的继承锆石,以及Sr、Nd、Pb同位素示踪结果都显示与华北地块南缘地质体更为相似;(3)苏鲁造山带北侧的胶莱盆地以及胶北隆起缺乏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的弧后火山岩证据;(4)华北南缘三叠纪时期的古地理环境更接近被动大陆边缘。基于这些事实,本文认为,晚古生代-早三叠世早期苏鲁段的商丹洋可能向南东俯冲,不同于秦岭-大别段的商丹洋向北俯冲,消减到秦岭-大别微陆块苏鲁段之下,发生华北地块与该微陆块的拼合,华北地块整体向南东楔入秦岭-大别微陆块,导致大别-苏鲁超高压岩石垂向折返剥露;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勉略洋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华南地块向北秦岭-大别微陆块俯冲拼合,并逐渐将华南地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秦岭-大别微陆块向西、向北侧向挤出,到了中生代华北地块持续向南东俯冲并楔入华南地块,将苏鲁-大别造山带沿郯庐断裂错断并最终形成该区总体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造山带 俯冲极性 造山过程 印支期 剪刀式闭合
下载PDF
Arc magmatism as a window to plate kinematics and subduction polarity:Example from the eastern Pontides belt,NE Turkey 被引量:6
7
作者 Yener Eyuboglu M.Santosh +1 位作者 Osman Bektas Seda Ayhan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1年第1期49-56,共8页
The Eastern Pontides orogenic belt in the Black Sea region of Turkey offers a critical window to plate kinematics and subduction polarity during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tethys. Here we provide a brief synthesis on rec... The Eastern Pontides orogenic belt in the Black Sea region of Turkey offers a critical window to plate kinematics and subduction polarity during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tethys. Here we provide a brief synthesis on recent information from this belt. We infer a southward subduction for the origin of the Eastern Pontides orogenic belt and its associated late Mesozoic--Cenozoic magmatism based on clear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Late Cretaceous and Cenozoic arc magmatism, together with the exis- tence of a prominent south-dipping reverse fault system along the entire southern coast of the Black Sea. Our model is at variance with some recent proposals favoring a northward subduction polarity, and illus- 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arc magmatism in evaluating the geodynamic milieu associated with convergent margin o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KEY Eastern Pontides belt subduction polarity Arc magmatism PALEOMAGNETISM
下载PDF
造山带中增生楔识别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闫臻 付长垒 +3 位作者 牛漫兰 张继恩 肖文交 王宗起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0-448,共19页
增生楔主要由海沟复理石、远洋—半远洋沉积和洋岛/海山等大洋板块地层岩石及蛇绿岩共同构成,是汇聚板块边缘古俯冲带构造—沉积作用的综合产物,以发育叠瓦状逆冲断层、双冲断层和紧闭—倒转褶皱,以及片理、碎裂构造、小型褶皱、膝折等... 增生楔主要由海沟复理石、远洋—半远洋沉积和洋岛/海山等大洋板块地层岩石及蛇绿岩共同构成,是汇聚板块边缘古俯冲带构造—沉积作用的综合产物,以发育叠瓦状逆冲断层、双冲断层和紧闭—倒转褶皱,以及片理、碎裂构造、小型褶皱、膝折等不同尺度的构造为特征。增生楔组成包括连续单元和混杂岩两部分,严格受滑脱面位置控制。增生楔是增生型造山带最基本大地构造相,它与弧前盆地、岛弧/大陆边缘弧的时空配置关系可直接指示大洋板块俯冲极性、揭示洋盆演化与造山作用方式。准确识别增生楔,详细解剖其结构特征与组成特征,综合判别并恢复大洋板块地层,可为古板块边界与古大洋盆地消亡位置确定、造山带结构精细划分及造山作用过程重建提供基本依据。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研究增生楔结构和组成、以及大洋板块地层重建的有效手段。以南祁连拉脊山石灰窑增生楔为例,地质填图结果表明它是由中寒武世—早奥陶世洋壳物质构成,自北而南依次可分为海沟—大洋盆地—海山OPS和六道沟SSZ型蛇绿岩,被南倾逆冲断层分割成多个岩片。海沟—大洋盆地OPS岩片基本保留完整地层序列,海山OPS岩片包括连续单元和混杂岩两部分。顶帽山增生楔主要由海山OPS构成,内部结构层序相对完好,是南祁连构造带中保留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海山OPS岩石组合序列。上述不同类型OPS片段和六道沟SSZ型蛇绿岩组成的增生楔与其南侧岛弧带同时代。增生楔—岩浆弧的时空配置暗示寒武纪—早奥陶世时期原特提斯洋自北向南俯冲极性。这些认识为南祁连早古生代火山—岩浆—沉积构造演化以及是否存在古洋盆与古洋盆演化重建提供基本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楔 大洋板块地层 海山 俯冲极性 造山作用
下载PDF
东天山卡拉塔格复式岩体的时代、成因及构造意义
9
作者 袁鑫超 王毓婧 +1 位作者 杜龙 龙晓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81-1412,I0001-I0008,共40页
东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最南部,记录了中亚造山带晚期的俯冲增生过程,然而早古生代一些关键地质演化过程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大南湖-头苏泉带的构造属性、俯冲起始时间及俯冲极性。本文选取大南湖-头苏泉带北缘的卡拉塔格复式岩体开展了系... 东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最南部,记录了中亚造山带晚期的俯冲增生过程,然而早古生代一些关键地质演化过程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大南湖-头苏泉带的构造属性、俯冲起始时间及俯冲极性。本文选取大南湖-头苏泉带北缘的卡拉塔格复式岩体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工作,以揭示该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辉长闪长岩分别形成于434±4 Ma、442±2 Ma和445±4 Ma,表明该复式岩体主要形成于早志留世。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均显示低磷(P_(2)O_5<0.1%)、富钠(K_(2)O/Na_(2)O≤0.5)、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57~1.24,0.91~1.03)的钙碱性I型花岗岩特征。样品具有较低的Sr/Y(1.9~4.5,8.1~11.4)和(La/Yb)N值(1.6~2.4,2.4~3.0),较高的ε_(Hf)(t)(+12.7~+15.5,+11.0~+14.7)和ε_(Nd)(t)值(+7.0~+7.5,+7.1~+7.7),以及年轻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426~589Ma,485~722Ma)和Nd模式年龄(559~603Ma,555~598Ma),表明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是年轻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辉长闪长岩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高度不相容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显示典型的与俯冲相关的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其较高的MgO含量(5.26%~5.54%),亏损的ε_(Hf)(t)(+12.1~+15.7)和ε_(Nd)(t)值(+7.1~+7.3),说明母岩浆来源于亏损地幔。辉长闪长岩高的Ce/Nb(11.5~16.1)和低的Th/La值(0.11~0.13)指示地幔源区经历了板片流体的交代作用。综合前人对该地区早古生代岩浆活动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大南湖-头苏泉带岩浆弧早志留世处于康古尔洋向北俯冲的洋内弧环境,且俯冲开始时间不晚于早志留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早古生代 岛弧岩浆 康古尔洋 俯冲极性
下载PDF
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的俯冲极性:岛弧岩浆岩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3
10
作者 雷传扬 唐菊兴 +3 位作者 尹显科 宋扬 李威 袁华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8-941,共24页
阿翁错-盐湖复式岩体位于狮泉河-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北缘,为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碰撞造山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认识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阿翁错-盐湖复式岩体为研究对象,开... 阿翁错-盐湖复式岩体位于狮泉河-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北缘,为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碰撞造山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认识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阿翁错-盐湖复式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总结了复式岩体的时空分布规律,探讨了复式岩体的成因类型、源区特征和构造背景。复式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正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组成,为一套岛弧岩浆岩组合,成岩年龄集中在120-104 Ma,属于早白垩世末期,空间分布上具从南到北,由早到晚的趋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从石英闪长岩到二长花岗岩具有由钙碱性系列岩石向钾玄岩系列演化的趋势,主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轻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高,而重稀土近于平坦,具有弱的负铕异常;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具有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基于本次研究结果,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阿翁错-盐湖复式岩体形成于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北向俯冲的背景,来自俯冲板片的流体上升,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幔源岩浆,在密度差的作用下幔源岩浆向上运移,底侵至新生下地壳,致其发生部分熔融,并与之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阿翁错-盐湖复式岩体的母源岩浆,早白垩世末期(104.8±1.4 Ma)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壳仍持续向北俯冲,下白垩统竟柱山组磨拉石建造的沉积才意味着洋盆彻底关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翁错-盐湖复式岩体 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 俯冲极性 构造背景 藏北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中部精细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高锐 齐蕊 +5 位作者 黄兴富 陈宣华 熊小松 郭晓玉 刘晓惠 廖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57-2871,共15页
现今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地区是在早古生代构造格架的基础之上,于新生代在欧亚大陆与印度大陆碰撞拼合的远程影响下,重新活化进而隆起成为高原的组成部分.因此,该区域地壳结构的揭示不仅可以获得高原地壳变形方式的关键信息,而且也... 现今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地区是在早古生代构造格架的基础之上,于新生代在欧亚大陆与印度大陆碰撞拼合的远程影响下,重新活化进而隆起成为高原的组成部分.因此,该区域地壳结构的揭示不仅可以获得高原地壳变形方式的关键信息,而且也能对该区域早古生代晚期北祁连洋闭合时的相关构造演化提供重要证据.本文以一条穿过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中部地区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为基础,结合前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通过细致的地质构造解译,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中部地区的精细地壳结构.反射剖面图像揭示了海原断裂西段的深部延伸形态、中地壳的双重构造、以及中下地壳的祁连逆冲断裂系等精细的深部构造.结合前人的地质以及地球物理资料,我们提出早古生代晚期北祁连闭合时的南向俯冲以及新生代以来祁连山地区两次陆内俯冲作用可能造就了现今的祁连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祁连山 地壳结构 北祁连洋俯冲极性 陆内俯冲 新生代隆升机制
下载PDF
Northward subduction-related orogenesis of the southern Altaids:Constraints from structural and metamorphic analysis of the HP/UHP accretionary complex in Chinese southwestern Tianshan,NW China 被引量:5
12
作者 Mark Scheltens Lifei Zhang +1 位作者 Wenjiao Xiao Jinjiang Zh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91-209,共19页
The Chinese Tianshan belt of the southern Altaids has undergone a complicated geological evolution. Different theori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its evolution and these are still hotly debated. The major subductio... The Chinese Tianshan belt of the southern Altaids has undergone a complicated geological evolution. Different theori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its evolution and these are still hotly debated. The major subduction polarity and the way of accretion are the main problems. Southward, northward subduction and multiple subduction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tructural geology of two of the main faults in the region, the South Tianshan Fault and the Nikolaev Line. The dip direction in the Muzhaerte valley is southward and lineations all point towards the NW. Two shear sense motions have been observed within both of these fault zones, a sinistral one, and a dextral one, the latter with an age of 236-251 Ma. Structural analyses on the fault zones show that subduction has been northward rather than southward. The two shear sense directions indicate that the Yili block was first dragged along towards the east due to the cloclkwise rotation of the Tarim block. After the Tarim block stopped rotating, the Yili block still kept going eastward, inducing the dextral shear senses within the fault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geology Tianshan subduction polarity HP/UHP belt
下载PDF
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环境:火山岩约束 被引量:252
13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5 位作者 莫宣学 王立全 廖忠礼 赵志丹 董国臣 周长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4-546,共13页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笔者分析数据,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及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约束的火山活动时代以及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的性质、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和俯冲极性。冈底...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笔者分析数据,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及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约束的火山活动时代以及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的性质、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和俯冲极性。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南冈底斯、中冈底斯、北冈底斯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基本同期开始于早白垩世(大约120~130 Ma)并可能延续到晚白垩世,以冈底斯中北部地区规模最大为特征。已有数据显示中冈底斯则弄群火山岩包括部分中钾钙碱性系列的中基性岩石和占优势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火山岩,不同于传统岛弧火山岩,但与中安第斯厚地壳背景下的岛弧火山岩相似,北冈底斯主要为与传统岛弧火山岩相似的中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中冈底斯则弄群中基性火山岩很可能与来自消减沉积物和/或蚀变玄武质洋壳的含水流体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分离结晶作用和中上部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即AFC过程),长英质火山岩很可能主要与地壳重熔有关,但并不能完全排除镁铁质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目前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数据揭示的成分变化、地壳厚度、与俯冲带的距离以及冈底斯带同期火山岩的分布特点暗示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很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向南的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极性 岛弧火山岩 晚休罗世-早白垩世 冈底斯中北部 西藏
下载PDF
北山中部增生造山过程:构造变形和^(40)Ar-^(39)Ar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21
14
作者 宋东方 肖文交 +2 位作者 韩春明 田忠华 李咏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87-2098,共12页
北山造山带是诠释中亚造山带南缘增生构造过程的关键区域之一。北山中部变质杂岩及相关侵入岩经历了复杂变质变形作用,是解剖北山增生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本文在详细野外观察基础上,结合显微构造变形和黑云母^(40)Ar-^(39)Ar年代学研究... 北山造山带是诠释中亚造山带南缘增生构造过程的关键区域之一。北山中部变质杂岩及相关侵入岩经历了复杂变质变形作用,是解剖北山增生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本文在详细野外观察基础上,结合显微构造变形和黑云母^(40)Ar-^(39)Ar年代学研究,厘定北山中部相关岩石的变质变形时限。北山中部岩石普遍经历了韧性剪切变形。4个样品的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323.1±3.6Ma、296.0±3.7Ma、261.2±3.1Ma和209.2±4.0Ma,具有自北向南逐渐变年轻的特征。结合区域上岩石大地构造单元的展布特征,这些年龄反映了北山中部地区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古洋壳(牛圈子洋盆)向北俯冲、造山带往南增生的过程。北山最晚的增生造山事件可能延续到三叠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造山带 构造变形 (40)Ar-(39)Ar年代学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 俯冲增生极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