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回顾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评估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丁苯酞干预下脑梗死位置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目的通过回顾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评估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丁苯酞干预下脑梗死位置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207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接受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丁苯酞的患者为观察组(127例),仅接受标准内科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80例)。依据脑梗死位置分为皮质区梗死和皮质下梗死。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结果,并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不同位置脑梗死的预后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组患者皮质区梗死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2组患者皮质下梗死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结论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丁苯酞可更好地改善皮质区梗死功能。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回顾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评估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丁苯酞干预下脑梗死位置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207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接受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丁苯酞的患者为观察组(127例),仅接受标准内科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80例)。依据脑梗死位置分为皮质区梗死和皮质下梗死。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结果,并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不同位置脑梗死的预后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组患者皮质区梗死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2组患者皮质下梗死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结论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丁苯酞可更好地改善皮质区梗死功能。
文摘目的应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测皮层下脑梗死后不同时期海马相关神经纤维的动态弥散变化,探讨有无继发性损害及意义。方法连续收集经头颅MRI扫描证实为单侧脑室体旁辐射冠区和/或半卵圆中心的急性期(病程<7d)首次发病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5例和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13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每例患者均在发病后第1周、3个月及6个月进行1次MRI的T1/T2/FLAIR/3D/DTI序列检测,测量并计算双侧海马相关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POI)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和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值。每次MRI检测之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assessment,MoCA)评分。结果在发病后6个月时病灶侧海马体、海马尾、海马旁回头、海马旁回体、扣带和穹窿处感兴趣区的FA值较发病后第1周、3个月、对照组以及同时间点的病灶对侧有统计学差异(P<0.05),FA值明显减小,MD值却无明显变化。在观察期间,患者发病3个月时的NIHSS评分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0.05),至6个月时无显著变化(P>0.05)。MoCA评分随时间延长一直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存在梗死后病变同侧海马相关神经纤维的继发性远隔损害,并可能会影响其认知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