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立新 倪俊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12期1342-1351,共10页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死的常见且重要的病因,尤以亚洲人群多见。与脑小血管病所致腔隙性梗死比较,BAD相关梗死灶直径、形态学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BAD相关卒中急性期更...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死的常见且重要的病因,尤以亚洲人群多见。与脑小血管病所致腔隙性梗死比较,BAD相关梗死灶直径、形态学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BAD相关卒中急性期更易出现症状波动或神经功能恶化,早期预后不良。目前BAD仍缺乏统一的临床影像诊断标准,使得BAD临床研究及精准诊疗面临挑战。近期应用高分辨及高场强磁共振技术可同时显示载体动脉管壁和穿支动脉形态,未来有望突破BAD的发病机制研究的瓶颈。本文对BAD临床影像特征、诊断标准及防治策略等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的重视和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脑小血管病 穿支动脉 皮层下梗死 单发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下载PDF
皮质下脑梗死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凯歌 吴雄枫 +4 位作者 郑惠文 丁素菊 李海龙 黎佳思 毕晓莹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9期740-745,共6页
目的分析皮层下脑梗死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subcortical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SVCI)脑白质变性与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组皮层下脑梗死患者91例,根据神经心理学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 目的分析皮层下脑梗死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subcortical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SVCI)脑白质变性与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组皮层下脑梗死患者91例,根据神经心理学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分为皮层下脑梗死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subcortical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SVCI)组(49例)和无认知障碍的皮质下梗死(subcortical infarcts,SI)组(42例),分析其临床、认知障碍、神经影像学特征,并探讨认知障碍与白质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SVCI组糖尿病发病率高于SI组(38.78%vs 16.67%,P=0.02),SVCI组脑白质病变患者37例(75.51%)。脑白质损害程度与MOCA执行功能(Rs=-0.415,P=0.028)、瞬时记忆(Rs=-0.577,P=0.001)、注意(Rs=-0.382,P=0.001)、延迟记忆(Rs=-0.389,P=0.041)等4个分量表以及MOCA量表总分(Rs=-0.495,P=0.002)成负相关。结论 SVCI患者糖尿病比例高于SI患者,白质病变多见,且白质病变的程度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认知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脑梗死 脑白质变性 认知评估
下载PDF
皮层下脑梗死病变与轻度认知障碍及供血动脉狭窄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秀菊 宋迎 +1 位作者 马晨 史万超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170-173,共4页
目的就皮层下脑梗死病变、轻度认知障碍,及供血动脉狭窄三者之间的相互的关联展开初步分析。方法本研究中纳入分析的685例近年来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皮层下梗死病变患者,分析皮层下梗死患者中认知障碍构成情况以及供血... 目的就皮层下脑梗死病变、轻度认知障碍,及供血动脉狭窄三者之间的相互的关联展开初步分析。方法本研究中纳入分析的685例近年来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皮层下梗死病变患者,分析皮层下梗死患者中认知障碍构成情况以及供血动脉狭窄状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结果本研究中皮层下梗死病变患者中轻度意识障碍者占9.20%;供血血管狭窄病例占49.34%。供血血管狭窄者发生皮层下梗死并轻度意识障碍的概率为非狭窄者的2.138倍,比值比(odds ratio,OR=2.138);年龄大于70岁、皮层下梗死病程长、饮酒史和痴呆家族史也都与皮层下梗死并轻度意识障碍呈现正向关联;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还提示高血压以及脑血管病家族史也是危险因素。此外,轻度认知障碍能使皮层下梗死并供血血管狭窄的发生概率增高,OR值为2.077;年龄大于70岁、皮层下梗死病程长、高血压以及脑血管病家族史均为皮层下梗死并供血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中,轻度认知障碍、皮层下梗死病程长、超重肥胖以及高血压均为皮层下梗死并供血血管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供血动脉狭窄与皮层下梗死并发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同时轻度认知障碍的存在又与皮层下梗死并供血动脉狭窄的风险增加存在关联,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同时年龄、皮层下梗死病程以及相关家族史等因素也潜在影响三者之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梗死 轻度认知障碍 供血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PDF
HTRA1突变新位点所致的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一家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秦晓洪 刘雪梅 +3 位作者 屈先凤 王富民 肖军 李洁颖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7-400,共4页
目的分析并总结HTRA1突变新位点所致的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一家系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对1例CARASIL患者进行病史和临床资料收集,并对部分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检测,观察其HTRA1位点突变情况... 目的分析并总结HTRA1突变新位点所致的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一家系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对1例CARASIL患者进行病史和临床资料收集,并对部分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检测,观察其HTRA1位点突变情况。结果先证者表现为认知障碍、可疑腰椎病变、脱发,头颅影像学发现广泛脑白质病变和多发微出血灶。先证者的母亲有精神症状并曾发生脑卒中,六妹有痴呆病史和高血压病。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和两个儿子携带HTRA1基因杂合突变c.888C>G(p.I296M),两个儿子已出现脱发。结论c.888C>G(p.I296M)突变位点可能是CARASIL的致病突变新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梗死 白质脑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HTRA1基因 认知障碍
原文传递
腔隙性梗死与皮质、皮质下梗死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大建 聂鹏 +1 位作者 LU Jie LU Dalei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23-725,共3页
目的:研究腔隙性梗死(腔梗)与皮质、皮质下梗死(皮梗)患者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差异及与多种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的差异.方法:设腔梗组(81例)和皮梗组(87例),以调查表方式调查患者一般状况及血管危险因素;晨起空腹采血分离... 目的:研究腔隙性梗死(腔梗)与皮质、皮质下梗死(皮梗)患者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差异及与多种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的差异.方法:设腔梗组(81例)和皮梗组(87例),以调查表方式调查患者一般状况及血管危险因素;晨起空腹采血分离血清,测血糖、血脂,并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法测定患者ApoE基因型.结果:①2组基因分布:腔梗组ε3/4+ε4/4型频率(25.9%)明显高于皮梗组(11.5%);ε4频率(17.9%)高于皮梗组(9.8%),P均<0.05.ε3/4及ε4/4的携带者发生腔梗危险度高于皮梗,OR=2.77,95%CI 1.21~6.38,P<0.05.②腔梗组高血压患者多于皮梗组,高血压患者患腔梗,危险度大于皮梗,OR=2.02,95%CI 1.07~3.80,P<0.05,.腔梗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高于皮梗组,P<0.05.结论:ε3/4和ε4/4携带者发生腔梗的危险度大于皮梗,这可能和ε4增高TC水平,加速脑小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梗死 皮质梗死 皮质下梗死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血管危险因素
下载PDF
皮质下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凯歌 刘敏 +5 位作者 吴涛 李海龙 丁素菊 沈雷 邓本强 毕晓莹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27-733,共7页
目的分析皮质下梗死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者的颅内血管病变情况,探讨VCI可能的病因与机制。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我院皮质下梗死的住院患者,排除影响认知测评的患者,根据VCI诊断标准分... 目的分析皮质下梗死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者的颅内血管病变情况,探讨VCI可能的病因与机制。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我院皮质下梗死的住院患者,排除影响认知测评的患者,根据VCI诊断标准分为VCI组49例、无认知障碍组(NVCI)42例,收集临床资料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评分,头颅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评估脑供血动脉。结果皮质下梗死的VCI患者TOAST分型V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4例(48.98%),NV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2例(52.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或MRA评估血管提示VCI组血管狭窄患者37例(75.51%),颅内血管狭窄占75.25%,其中大脑中动脉28.71%;单一血管病变患者18.37%,多血管病变患者57.14%。NVCI组血管狭窄患者34例(80.95%),其中颅内血管病变占60%(大脑中动脉32%);单一血管病变患者26.19%,多血管病变患者54.76%,病变血管类型与V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I患者每例颅内血管狭窄数分别为0~6支,平均狭窄数为(1.51±1.67)支,患者认知评分与血管狭窄数负相关(rs=-0.283,P=0.048)。结论与常见的小血管病因不同,皮质下梗死伴认知障碍患者多见大动脉粥样硬化,提示进一步研究小梗死灶的大动脉病因有利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梗死 皮质下梗死 血管性认知障碍 颅内动脉硬化
下载PDF
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丁苯酞干预不同区域脑梗死疗效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侯立军 秦绍敏 +4 位作者 马立 马兴美 肖玮 胡德尧 王春芳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5期38-42,共5页
目的通过回顾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评估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丁苯酞干预下脑梗死位置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 目的通过回顾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评估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丁苯酞干预下脑梗死位置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207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接受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丁苯酞的患者为观察组(127例),仅接受标准内科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80例)。依据脑梗死位置分为皮质区梗死和皮质下梗死。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结果,并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不同位置脑梗死的预后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组患者皮质区梗死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2组患者皮质下梗死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结论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丁苯酞可更好地改善皮质区梗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丁苯酞 皮质梗死 皮质下梗死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8
作者 吕艳 吴时燕 +5 位作者 张杉 朱旭红 朱宏文 何祥英 刘涛 文国强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9年第6期633-643,共11页
目的报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病例,加深对CADASIL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以偏头痛为首发症状、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CADASIL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患者及其女儿行NOTCH3基因、H77M1基... 目的报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病例,加深对CADASIL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以偏头痛为首发症状、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CADASIL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患者及其女儿行NOTCH3基因、H77M1基因突变热区基因测序和家系调查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女性,59岁。因头痛34年,认知功能障碍11年加重,伴意识障碍2 h入院。头颅CT、MRI示左侧额颛叶数个急性期腔隙性梗死灶,双侧小脑半球、脑干、双侧大脑半球多发对称性异常信号,考虑脑白质病,血管性病变所致?基因测序提示N0TCH3基因第4、18外显子突变、H77141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结论偏头痛为CADASIL的常见首发临床表现,N0TCH3基因突变是中国CADASIL患者的主要突变基因,临床应结合病程及家族发病情况综合考虑,基因检测可协助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梗死 白质脑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 偏头痛 N0TCH3基因测序
原文传递
皮层下脑梗死运动功能自发恢复的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史洁 耿同超 +4 位作者 乔立艳 王英 谢静晖 黄方杰 左焕琮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09-812,共4页
目的评价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早期运动相关的脑激活部位及其与Fugl—Meyer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发病后14d内的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和志愿者进行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检查。实验采用模块设计、抓握任务,经数据处理、统计和脑功能区定位,比... 目的评价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早期运动相关的脑激活部位及其与Fugl—Meyer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发病后14d内的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和志愿者进行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检查。实验采用模块设计、抓握任务,经数据处理、统计和脑功能区定位,比较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激活区域的差别。结果对照组仅激活右侧大脑半球初级感觉运动皮层,脑梗死组还激活左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和前额叶,激活范围较对照组广泛(P〈0.01)。Oxy—Hb数据与Fugl—Meyer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发生后早期即可出现皮层功能重组,fNIRS适用于监测卒中后运动相关的脑激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脑梗死 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 脑功能重组
原文传递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被引量:2
10
作者 裴咏桢 徐格林 刘新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9期853-856,共4页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是一种影响青、中年的神经血管性疾病,由位于1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Notch3基因突变引起。其临床表现有偏头痛、精神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和痴...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是一种影响青、中年的神经血管性疾病,由位于1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Notch3基因突变引起。其临床表现有偏头痛、精神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和痴呆。其病理特点包括典型的动脉壁变性和血管中层非动脉粥样硬化、非淀粉样物质沉积,电镜下发现嗜锇颗粒(GOM)可作为诊断依据。作者从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等方面对CADASIL进行简要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病 皮质下梗死 白质脑病 NOTCH3基因
下载PDF
皮层下脑梗死体积演变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的MRI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燕翔 卢洁 +5 位作者 李坤成 张苗 戎冬冬 赵志莲 赵澄 马青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9期1251-1255,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测量皮层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体积变化,及其对于判断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搜集40例首次单发皮层下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19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组21例。全部研究对象均在症状出现后<7天、<15天、1月、3月、... 目的:探讨磁共振测量皮层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体积变化,及其对于判断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搜集40例首次单发皮层下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19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组21例。全部研究对象均在症状出现后<7天、<15天、1月、3月、6月进行五次MRI检查。患者每次MRI检查前或检查后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医师,应用NIHSS量表对患者进行临床评分。比较腔隙性脑梗死组及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组内不同时间点脑梗死灶体积、NIH-SS评分的差异;对腔隙性脑梗死组及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组病灶体积与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体积,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不同时间点的体积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的NIHSS评分,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的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体积,虽然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但不同时间点的体积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的NIHSS评分,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的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第1次检查的病灶体积,与随访的NIHSS评分均无明显相关(P>0.05)。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第1次检查的病灶体积,与随访第4次和第5次的NIHSS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磁共振成像对监测皮层下脑梗死灶体积演变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体积测量 预后
下载PDF
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双双 周雄俊 +1 位作者 聂琬琬 刘纯星 《中国民康医学》 2019年第18期139-141,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分水岭脑梗死(CWI)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急性CW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病情状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为病情进展,各体征指标持续恶化患者,对照组为病情稳定,但各体征指标未恢复至... 目的:分析急性分水岭脑梗死(CWI)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急性CW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病情状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为病情进展,各体征指标持续恶化患者,对照组为病情稳定,但各体征指标未恢复至正常标准患者。比较两组临床相关信息,总结导致CWI病情进展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史、血压降低、皮质型CWI、皮质下型梗死、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颅内外动脉多发中重度狭窄、颈部血管易损斑块、白细胞增高、入院NIHSS评分、吸烟史为急性CWI病情进展的独立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质下型梗死、颅内外动脉多发中重度狭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颈部血管易损斑块、血压降低、合并糖尿病史为CWI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CWI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为皮质下型梗死、颅内外动脉多发中重狭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颈部血管易损斑块、血压降低和合并糖尿病病史,临床可针对性给予干预措施,以稳定患者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卒中 分水岭脑梗死 皮质下型梗死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伴高血压及脑出血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合并NOTCH3基因新突变的临床特点分析(附1家系报告)
13
作者 杨婷婷 严翠华 +5 位作者 方熙勤 吴玉娇 姜荆 靳阳 向淇 刘学伍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伴高血压及脑出血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合并NOTCH3基因位点新突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1例CADASIL患者的病例资料、家系情况及致病基因,... 目的探讨伴高血压及脑出血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合并NOTCH3基因位点新突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1例CADASIL患者的病例资料、家系情况及致病基因,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先证者以反复发生脑出血、进行性记忆力和计算力下降及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家系调查发现该家系4代10人中4人有轻重不等的CADASIL症状。先证者头颅MRI+MRA+SWI示右侧枕叶及邻近胼胝体亚急性血肿、脑内多发出血灶、脑白质高信号、左侧脑室增大,基因检测提示NOTCH3基因存在一处杂合变异(c.517dupAchr19:15302932p.T173Nfs*23)。结论CADASIL不仅可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而且可合并高血压及脑出血。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先证者符合CADASIL的诊断,该家系携带的NOTCH3基因的突变位点c.517dupAchr19:15302932p.T173Nfs*23可能为其家系发病的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皮质下梗死 白质脑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NOTCH3基因
下载PDF
伴有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脑动脉病(CADASIL)临床分析
14
作者 姜玉莲 赵晓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20期225-226,共2页
目的分析CADASIL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治。方法对3例确诊为CADASIL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CADASIL表现为皮质下缺血事件,并导致进行性痴呆伴假性球麻痹、严重情感障碍,而最早的临床表现可为有先兆的偏头痛。结论当患者有TIA或卒... 目的分析CADASIL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治。方法对3例确诊为CADASIL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CADASIL表现为皮质下缺血事件,并导致进行性痴呆伴假性球麻痹、严重情感障碍,而最早的临床表现可为有先兆的偏头痛。结论当患者有TIA或卒中、严重情感障碍、伴先兆的偏头痛、痴呆等表现,MRI或CT显示皮质下白质、基底节广泛异常改变时,要考虑CADASIL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梗死 白质脑病 脑动脉病
下载PDF
皮质下梗塞所致失语的SPECT显像研究
15
作者 陆相东 冯惠茹 +5 位作者 李亚明 孔繁振 遇彬 于杨杰 于芳 解小芬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6年第6期350-352,共3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梗塞所致失语的发生与脑血流改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间的关系。方法对37例临床确诊为单侧皮质下梗塞的患者行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判定局部脑血流(rCBF)改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并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汉语成套测验(aphasia... 目的探讨皮质下梗塞所致失语的发生与脑血流改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间的关系。方法对37例临床确诊为单侧皮质下梗塞的患者行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判定局部脑血流(rCBF)改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并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汉语成套测验(aphasiabatteryofChinese,ABC)进行检测。结果30例有失语表现,SPECT显像示患者的rCBF降低部位多位于基底节区前部、上部、外侧部及丘脑。皮质下失语的患者rCBF降低部位多累及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χ2=8.87,P<0.005雪。病灶区的rCBF及rCBF降低的百分比与失语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1(t=-1.59,P>0.05)和0.64(t=2.71,P<0.05);病灶的范围、病灶数与失语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t=3.81,P<0.01)和0.67(t=3.16,P<0.01)。结论皮质下梗塞所致失语患者rCBF降低部位多累及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灶区的rCBF与失语程度的相关性较小,而病灶的rCBF降低的百分比、病灶范围、病灶数与失语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梗塞 失语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局部脑血流
下载PDF
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特征-整合工作记忆的动态观察
16
作者 刘中华 袁小敏 曾进胜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88-490,共3页
目的 探讨单一病灶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分别从事特征工作记忆和整合工作记忆时的认知行为特点.方法 28例单一病灶皮层下脑梗死患者,25名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在实验期间进行一次相同任务测试.... 目的 探讨单一病灶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分别从事特征工作记忆和整合工作记忆时的认知行为特点.方法 28例单一病灶皮层下脑梗死患者,25名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在实验期间进行一次相同任务测试.在发病基线(W1)、发病3个月(M3)以及发病6个月(M6)分别从事颜色、空间和颜色-空间整合3种工作记忆延迟匹配样本任务,计算机记录其行为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并统计学分析.结果 W1与M3比较,3种记忆任务的正确率[(61.06±7.78)%,(64.92±5.47)%;(90.59±2.95)%,(92.88±2.98)%;(77.06±5.58)%,(82.35±7.44)%]均有提高,其反应时间[(914.02±110.53) ms,(868.31±118.91) ms;(859.89±139.94)ms,(833.37±120.99)ms;(1150.17 ±92.02) ms,(918.72±101.28)ms]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6与M3比较,空间任务的正确率[(93.91±2.86)%;(92.88±2.98)%]进一步提高,反应时间[(813.24±119.54)ms;(833.37±120.99) ms]缩短,而颜色任务的正确率[(64.50±4.49)%;(64.92±5.47)%]和反应时间[(866.47±123.87)ms; (868.31±118.91)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合任务的正确率[(78.49±7.85)%;(82.35±7.44)%]却有显著性下降(P<0.05),几乎降至发病基线水平[(77.06±5.58)%];与对照组相比,除M6时空间记忆指标[(93.91±2.86)%;(813.24±119.54)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一病灶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特征及整合记忆均有不同程度损害,半年时空间记忆基本恢复至正常,但整合记忆存在继发性损害,这可能与脑梗死后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脑梗死 继发性损害 整合记忆 工作记忆
原文传递
孤立脑干受累PRES合并皮质下梗死4 例报告及文献回顾分析
17
作者 贺忠延 陈静 +1 位作者 朱旭贞 任永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916-920,共5页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一种临床影像综合征,从急性到亚急性起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视觉异常、癫痫发作、意识及精神障碍等,特征影像表现为顶枕叶对称性血管源性水肿,通常...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一种临床影像综合征,从急性到亚急性起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视觉异常、癫痫发作、意识及精神障碍等,特征影像表现为顶枕叶对称性血管源性水肿,通常发生在高血压危象、子痫前期/子痫、肾功能受损和免疫抑制治疗中[1]。随着对这一疾病认识的增加,临床和放射学特征的范围被认为比最初描述的要广泛得多,血管源性水肿并不总是位于后部,病灶可以是不可逆的[2],尤其是一些不常见的影像学特征,如孤立的后颅窝(脑干和或小脑)受累、弥散受限和颅内出血。PRES仅孤立的累及幕下结构,没有相关的典型顶枕叶病变,称之为中央变异型PRES[3]、孤立脑干/幕下受累PRES[4]或高血压脑干脑病[5],是罕见的,既往文献报道,在所有PRES类型中不足4%[6]。孤立脑干受累PRES易被误诊,导致不必要的辅助检查或治疗,虽多数预后良好,但对于合并梗死和(或)出血往往预后不良。为进一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回顾分析2018年6月-2021年11月我科收治的4例孤立脑干受累PRES合并皮质下梗死的临床及影像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回顾,旨在为本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高血压 皮质下梗死 脑出血
下载PDF
皮质下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18
作者 杨茜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6期54-55,62,共3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14例皮质下梗死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皮质下梗死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CI)诊断标准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为无认... 目的:探讨皮质下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14例皮质下梗死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皮质下梗死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CI)诊断标准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为无认知障碍,观察组57例为有认知障碍,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因TOAST分型、脑血管狭窄情况,分析认知障碍与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大动脉硬化型、小血管闭塞型、心源性、其他原因、原因不明的分型概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血管狭窄率、狭窄血管数、颅内血管狭窄数、多支血管病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单一血管病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认知损害程度与颅内血管狭窄数目有关(r=-0.281,P <0.05);认知损害与血管狭窄程度无统计学意义(r=-0.043,P> 0.05)。结论:皮质下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供血动脉狭窄有明显相关性,大脑中动脉硬化造成的颅内血管狭窄继发的小动脉闭塞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梗死 认知障碍 供血动脉狭窄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观察皮层下脑梗死后海马相关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中华 吴文军 +1 位作者 曾进胜 杨昂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91-395,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测皮层下脑梗死后不同时期海马相关神经纤维的动态弥散变化,探讨有无继发性损害及意义。方法连续收集经头颅MRI扫描证实为单侧脑室体旁辐... 目的应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测皮层下脑梗死后不同时期海马相关神经纤维的动态弥散变化,探讨有无继发性损害及意义。方法连续收集经头颅MRI扫描证实为单侧脑室体旁辐射冠区和/或半卵圆中心的急性期(病程<7d)首次发病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5例和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13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每例患者均在发病后第1周、3个月及6个月进行1次MRI的T1/T2/FLAIR/3D/DTI序列检测,测量并计算双侧海马相关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POI)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和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值。每次MRI检测之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assessment,MoCA)评分。结果在发病后6个月时病灶侧海马体、海马尾、海马旁回头、海马旁回体、扣带和穹窿处感兴趣区的FA值较发病后第1周、3个月、对照组以及同时间点的病灶对侧有统计学差异(P<0.05),FA值明显减小,MD值却无明显变化。在观察期间,患者发病3个月时的NIHSS评分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0.05),至6个月时无显著变化(P>0.05)。MoCA评分随时间延长一直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存在梗死后病变同侧海马相关神经纤维的继发性远隔损害,并可能会影响其认知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脑梗死 海马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探讨高分辨血管壁成像在单发皮质下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20
作者 胡航佳 邓巧 +8 位作者 唐露 彭鹏飞 岳汛 蒲倩 明悦 杨慧义 吴波 姜帅 孙家瑜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颅内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在豆纹动脉区域单发皮质下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豆纹动脉区域的单发皮质下梗死患者,并在卒中后7 d内行颅内HR-VWI检查,根据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 目的探讨颅内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在豆纹动脉区域单发皮质下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豆纹动脉区域的单发皮质下梗死患者,并在卒中后7 d内行颅内HR-VWI检查,根据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梗死灶大小、豆纹动脉形态学参数和载体动脉斑块特征,探讨与预后不良相关的影像学指标。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57例(45.24%),预后良好组患者69例(54.76%)。预后不良的患者豆纹动脉平均长度更短[21.32(18.99~24.55)mm vs 27.20(22.05~29.29)mm;P<0.001],豆纹动脉分支数更少[7(5~9)vs 9(7~11);P<0.001],近端斑块越多(68.4%vs 40.6%,P=0.002)。结论HR-VWI技术可以早期识别单发皮质下梗死预后不良的患者,为临床提前干预提供重要影像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斑块 豆纹动脉 单发皮质下梗死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