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structure of cluster algebras of geometric type Ⅰ:In view of sub-seeds and seed homomorphisms 被引量:2
1
作者 Min Huang Fang Li Yichao Yang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CSCD 2018年第5期831-854,共24页
Our motivation is to build a systematic metho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of cluster algebras of geometric type. The method is given through the notion of mixing-type sub-seeds, the theory of seed homomorph... Our motivation is to build a systematic metho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of cluster algebras of geometric type. The method is given through the notion of mixing-type sub-seeds, the theory of seed homomorphisms and the view-point of gluing of seeds. As an application, for(rooted) cluster algebras, we completely classify rooted cluster subalgebras and characterize rooted cluster quotient algebras in detail. Also,we bui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tegorification of a rooted cluster algebra and that of its rooted cluster subalgebras. Note that cluster algebras of geometric type studied here are of the sign-skew-symmetric c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ed homomorphism mixing-type sub-seed rooted cluster morphism sub-rooted cluster algebra rooted cluster quotient algebra
原文传递
Reflection subgroups and sub-root systems of the imprimitive complex reflection groups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Li1,& SHI JianYi2 1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2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2010年第6期1595-1602,共8页
Based on a graph-theoretic analysis,we determine all the irreducible reflection subgroups of the imprimitive complex reflection groups G(m,p,n),and describe the irreducible subsystems of all possible types in the root... Based on a graph-theoretic analysis,we determine all the irreducible reflection subgroups of the imprimitive complex reflection groups G(m,p,n),and describe the irreducible subsystems of all possible types in the root system R(m,p,n) of G(m,p,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RIMITIVE complex REFLECTION group root SYSTEMS sub-root SYSTEMS
原文传递
下颌磨牙重度根分叉病变综合治疗保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令云 徐芳 李慧良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7期658-660,共3页
目的:探讨下颌磨牙Ⅲ、Ⅳ度根分叉病变行分根术及部分配合冠延长术、桩核修复后烤瓷联冠修复保存下颌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58例60颗下颌磨牙,其中57颗下颌第一磨牙,3颗下颌第二磨牙,均为Ⅲ、Ⅳ度根分叉病变,22例22颗为残冠合并有牙体... 目的:探讨下颌磨牙Ⅲ、Ⅳ度根分叉病变行分根术及部分配合冠延长术、桩核修复后烤瓷联冠修复保存下颌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58例60颗下颌磨牙,其中57颗下颌第一磨牙,3颗下颌第二磨牙,均为Ⅲ、Ⅳ度根分叉病变,22例22颗为残冠合并有牙体缺损至龈下,除行分根术外,加冠延长术,术后残根者先用桩核修复后做烤瓷联冠修复,追踪6~24月观察修复疗效。结果:60颗患牙成功56颗,咀嚼功能良好,无自觉症状,修复6个月后X线可见根间骨质轻度增生,边缘硬骨板形成,有效率达93.3℅。1例纵行根折拔除,2例烤瓷冠修复12个月后因反复牙周脓肿和骨吸收,松动而拔除,1例10个月后慢性尖周炎长期牙龈瘘管不愈拔除,失败率6.7%。结论:Ⅲ、Ⅳ度根分叉病变的下颌磨牙经分根术及部分加冠延长术后结合烤瓷联冠修复能恢复牙齿的美观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分叉病变 分根术 冠延长术 烤瓷联冠修复
下载PDF
一次性与多次根管填充术治疗牙髓炎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齐乃申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947-948,共2页
目的探讨一次性根管填充术治疗牙髓炎的方法和疗效,并与传统多次根管填充术进行对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在大连市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就诊的慢性牙髓炎患者126例(153颗患牙),按随机数字表分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一次性根管填充术治疗牙髓炎的方法和疗效,并与传统多次根管填充术进行对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在大连市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就诊的慢性牙髓炎患者126例(153颗患牙),按随机数字表分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64例患者(76颗患牙)采取一次性根管填充术治疗,对照组62例患者(77颗患牙)采取多次根管填充术治疗。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并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60例患者(71颗牙)完成随访,有效率为97.2%(69/71);对照组60例患者(74颗牙)完成随访,有效率为85.1%(63/74);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根管填充术是治疗牙髓炎的有效方法,与多次根管填充术比较,具有治疗时间少、治疗次数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性根管填充术 多次根管填充术 牙髓炎
下载PDF
成人龈下残根正畸后的临床修复体会 被引量:8
5
作者 钟万全 王军慧 +1 位作者 马晓梅 钱红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1期134-135,共2页
目的:探讨成人龈下残根采用正畸与修复联合保存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成人龈下残根患者20例,残根根面至少一侧位于龈下2~3mm。用正畸方法将残根进行牙合向伸长移动到龈上1mm以上,保持3个月后进行金属烤瓷桩冠修复。结果:残根修复后,修... 目的:探讨成人龈下残根采用正畸与修复联合保存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成人龈下残根患者20例,残根根面至少一侧位于龈下2~3mm。用正畸方法将残根进行牙合向伸长移动到龈上1mm以上,保持3个月后进行金属烤瓷桩冠修复。结果:残根修复后,修复体在形态、功能,美学均达到了较完美的效果。结论:正畸与修复联合保存治疗龈下残根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修复 龈下残根
下载PDF
前牙龈下残根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体会 被引量:6
6
作者 王艳梅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4年第10期1077-1079,共3页
目的探讨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前牙龈下残根的方法,分析正畸联合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0例可保留前牙龈下残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桩核烤瓷冠修复,研究组采用正畸联合烤瓷桩冠修复进... 目的探讨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前牙龈下残根的方法,分析正畸联合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0例可保留前牙龈下残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桩核烤瓷冠修复,研究组采用正畸联合烤瓷桩冠修复进行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的牙龈情况、断牙松动度等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的修复成功率为53.3%,研究组的修复成功率为93.3%,研究组的修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中有2例表现为牙龈情况Ⅰ度,其余28例均正常;对照组中有10例表现为牙龈情况Ⅰ度,4例牙龈情况表现为Ⅱ度,牙冠松动。研究组出现牙龈情况Ⅰ度和Ⅱ度的例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前牙龈下残根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牙龈下残根 正畸 修复 疗效
下载PDF
氟化泡沫治疗龈下刮治后牙齿敏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孙昌洲 黄晓曼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8-700,共3页
目的:比较龈下刮治后使用氟化泡沫对减轻牙齿敏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牙周洁治后患者100例,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在龈下刮治后1周连续使用2次氟化泡沫脱敏,对照组单纯进行龈下刮治,观察治疗后1、2、3个月两组PD、VA... 目的:比较龈下刮治后使用氟化泡沫对减轻牙齿敏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牙周洁治后患者100例,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在龈下刮治后1周连续使用2次氟化泡沫脱敏,对照组单纯进行龈下刮治,观察治疗后1、2、3个月两组PD、VAS值及牙髓电活力值的变化情况。结果:龈下刮治后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PD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VAS值显著降低(1.96±1.78)及牙髓电活力值显著增高(32.11±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化泡沫在龈下刮治后应用可以起到减轻牙本质敏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本质敏感 龈下刮治 氟化泡沫
下载PDF
奥敏清牙齿脱敏剂缓解SRP术后根面敏感疗效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谢淑娟 欧阳柳 +1 位作者 王林虎 周荣华 《中国药师》 CAS 2020年第10期1981-1983,共3页
目的:比较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SRP)后使用奥敏清牙齿脱敏剂缓解根面敏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SRP术后根面敏感的牙周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奥敏清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奥敏清组在SRP术后1周使用奥敏清牙齿脱敏剂脱敏治疗,后续居家继续... 目的:比较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SRP)后使用奥敏清牙齿脱敏剂缓解根面敏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SRP术后根面敏感的牙周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奥敏清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奥敏清组在SRP术后1周使用奥敏清牙齿脱敏剂脱敏治疗,后续居家继续使用;对照组使用普通牙膏处理根面。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测量牙齿敏感程度,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脱敏前,以及脱敏后即刻、1周、1个月时的VAS值变化。结果:两组脱敏前VAS值均较基线时明显增高,脱敏后即刻、1周、1个月,奥敏清组患者VAS值较脱敏前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同时点对照组(P<0.05)。结论:奥敏清牙齿脱敏剂应用于SRP术后能起到明显缓解根面敏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敏清脱敏剂 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 根面敏感 疗效
下载PDF
碘化钾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微量亚硝酸根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彩玲 《山西电力》 2004年第4期46-47,共2页
基于在盐酸介质中,NO-2与I-起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产物I2对波长287nm的光有灵敏的吸收,建立了碘化钾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微量NO-2的方法。该方法检出限为0.003mg/L;测定范围为0.01mg/L~0.1mg/L。所用试剂无污染,可用于自来水、矿泉水等... 基于在盐酸介质中,NO-2与I-起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产物I2对波长287nm的光有灵敏的吸收,建立了碘化钾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微量NO-2的方法。该方法检出限为0.003mg/L;测定范围为0.01mg/L~0.1mg/L。所用试剂无污染,可用于自来水、矿泉水等水体中微量亚硝酸根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化钾 外分光光度法 测定 微量亚硝酸根 电厂
下载PDF
全口一次龈下刮治与分区段龈下刮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昌洲 段晋瑜 黄晓曼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0年第9期565-566,共2页
目的:比较一次全口龈下刮治与分区段龈下刮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需进行牙周洁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实验组一次全口龈下刮治,对照组分四个区段进行龈下刮治,观察3个月内治疗前后PD、BI、PI的变化,并记... 目的:比较一次全口龈下刮治与分区段龈下刮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需进行牙周洁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实验组一次全口龈下刮治,对照组分四个区段进行龈下刮治,观察3个月内治疗前后PD、BI、PI的变化,并记录患者对治疗的主观感觉和治疗后是否有发热症状。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龈下刮治后3个月,PD、BI均显著降低,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个月时P(I1.09±0.57)和VAS值(0.37±0.26)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治疗后发热症状。结论:全口一次龈下刮治与分区段龈下刮治都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全口一次龈下刮治更利于菌斑控制和短期消除治疗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口一次龈下刮治 龈下刮治 牙周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