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率自行车下肢亚极量运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影响的临床报告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浩 孙兴国 +4 位作者 顾文超 齐广生 周伟菊 袁亚平 邓国平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82-384,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功率自行车下肢亚极量运动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30例门诊COPD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康复前后均完成常规肺功能(PFT)、心肺运动试验(CPET)、血气分析(ABG)、呼吸困难Borg评分和COPD...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功率自行车下肢亚极量运动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30例门诊COPD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康复前后均完成常规肺功能(PFT)、心肺运动试验(CPET)、血气分析(ABG)、呼吸困难Borg评分和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并比较前后变化。康复组采用功率自行车锻炼,以CPET80%峰值功率强度,每次运动30 min,每周3次,完成12周。结果:康复组在康复后IC显著提高(P<0.01),peak W和peak V4O2也显著提高(P<0.01);Borg评分和CAT评分显著降低(P<0.01)。末次运动持续时间较首次明显延长(P<0.01)。而对照组的这些指标均无显著改变(P>0.05)。两组在康复前后的PFT指标和血气分析等参数无明显变化。结论:COPD患者可以安全有效地进行运动康复治疗。功率自行车下肢亚极量运动康复能使COPD患者整体功能改善、运动时间延长、生活质量提高、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功率自行车 运动康复 亚极量运动
下载PDF
基于风险源辨识的我国戒毒人员体质测评标准构建 被引量:11
2
作者 边宇 黄善彬 +3 位作者 李润森 马廉祯 吕红芳 刘彤彤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2-81,共10页
为构建我国第一套针对戒毒人员的体质测评标准,以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为样本,采用实验与数据分析方法,揭示《国民体质测定标准(2014)》在戒毒人员体质测评中的局限性,指出风险源辨识在戒毒人员针对性测评标准构建中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 为构建我国第一套针对戒毒人员的体质测评标准,以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为样本,采用实验与数据分析方法,揭示《国民体质测定标准(2014)》在戒毒人员体质测评中的局限性,指出风险源辨识在戒毒人员针对性测评标准构建中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基于由外部风险源确定测评指标、由内部风险源确定测试项目权重和评分常模的逻辑,通过戒毒人员与普通国民的体质数据比较,确定戒毒人员体质健康外部风险源为心肺适能、肌力适能、肌耐力适能、神经适能,形成测评指标;通过实验和自编去量纲差异度算法,确定构成内部风险源的各测试项目及权重(男/女)为6 min步行测试(0. 167)、握力(0. 067/0. 246)、纵跳(0. 154/0. 186)、俯卧撑(男,0. 248)、1 min仰卧起坐(女,0. 063)、选择反应时(0. 086/0. 211)、闭眼单脚站立(0. 278/0. 126);通过地域性因素分析、年龄与性别交互效应因素分析,确定不同性别、年龄戒毒人员的具体评分常模,形成完整的我国戒毒人员体质测评标准,为戒毒人员各类运动干预研究的开展提供科学的评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 体质测评标准 风险源辨识 体质评价常模 次极量运动
原文传递
次极量运动对视觉诱发电位P_(100)潜伏期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车广伟 冯玉娟 赵敬国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83-86,共4页
跟踪观察8周次极量运动对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的影响.采用NDI-200(海神号)神经电检诊仪跟踪记录4名男大学生志愿者每次训练前安静时的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运动方式采用Monark 839E进行Bruce增量运动,目标心率为85%HRmax,每周3次.... 跟踪观察8周次极量运动对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的影响.采用NDI-200(海神号)神经电检诊仪跟踪记录4名男大学生志愿者每次训练前安静时的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运动方式采用Monark 839E进行Bruce增量运动,目标心率为85%HRmax,每周3次.结果显示:在8周训练期间,受试者运动持续时间延长;视觉诱发电位P100的潜伏期(ms)呈缩短趋势;运动持续时间与运动次数呈显著性相关(r=0.350)(P<0.01),P100的潜伏期与运动次数呈显著性相关(r=-0.225)(P<0.05).从中可见,经过8周的次极量训练,受试者的运动能力逐渐增加,而视觉诱发电位P100的潜伏期则呈缩短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诱发电位 潜伏期 P100 次极量运动
下载PDF
急性亚极量运动24h后机体血清免疫抑制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玉周 王蕊 +1 位作者 矫玮 宋德懋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4-56,共3页
探讨急性亚极量运动诱发机体免疫抑制蛋白(Immune Suppressive Protein of Stress,ISPS)出现的最短时间。方法: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8名健康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急性亚极量强度跑台运动,受试者分别于运动前、运动后24 h无菌采集静脉... 探讨急性亚极量运动诱发机体免疫抑制蛋白(Immune Suppressive Protein of Stress,ISPS)出现的最短时间。方法: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8名健康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急性亚极量强度跑台运动,受试者分别于运动前、运动后24 h无菌采集静脉血进行指标测定。结果发现,急性亚极量运动后24 h机体内ISPS水平升高,证实在急性运动后短至24 hISPS就能在人体内被诱导出现。结论:与运动前相比,急性亚极量运动应激24 h后,受试者血清对正常小鼠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是血清中ISPS蛋白水平升高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亚极量运动 免疫抑制蛋白 跑台运动
原文传递
中等强度主观感觉等级与心率预测最大耗氧量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勇 魏明涓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7-93,F0003,共8页
目的:研究采用中等强度范围一次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过程中的主观感觉等级(RPE)和心率(HR)来预测最大耗氧量(VO2max)的可靠性。方法:体育专业大学生22名(男生10名,女生12名)在中等强度范围完成跑台递增负荷运动,测定不同运动负荷阶段的RPE... 目的:研究采用中等强度范围一次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过程中的主观感觉等级(RPE)和心率(HR)来预测最大耗氧量(VO2max)的可靠性。方法:体育专业大学生22名(男生10名,女生12名)在中等强度范围完成跑台递增负荷运动,测定不同运动负荷阶段的RPE等级、心率以及耗氧量(VO2),分别采用RPE等级9和13及其对应VO2、RPE等级9和15及其对应的VO2建立RPE等级与VO2的线性模型,然后,以此线性模型确定RPE20和RPE19所对应的VO2即为VO2max预测值;同样,在中等强度范围内,分别采用RPE等级9和13、RPE等级9和15所对应的心率与VO2建立心率与VO2之间的线性模型,然后,确定最大心率所对应的VO2即为VO2max预测值,其中,最大心率分别采用220-年龄和206.9-0.67×年龄来计算。结果:1)从预测值与测试值的比较来看,RPE9-13(RPE20)(表示线性方程采用RPE9和RPE13来建立,预测点为RPE20,下同)、RPE9-15(RPE20)、RPE9-15(RPE19)、HR9-13(220-年龄)、HR9-13(206.9-0.67×年龄)、HR9-15(220-年龄)的VO2max预测值与实际测试值均无显著差异。2)从Pearson相关来看,RPE9-13(RPE20)、RPE9-13(RPE19)、RPE9-15(RPE20)和RPE9-15(RPE19)的VO2max预测值与实际测试值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其中,RPE9-13(RPE20)和RPE9-13(RPE19)的VO2max预测值与实际测试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r>0.90,P<0.001);而心率VO2max预测值与实际测试值的相关系数较低(r<0.60)。3)从组内相关结果来看,RPE9-13(RPE20)、RPE9-13(RPE19)、RPE9-15(RPE20)、RPE9-15(RPE19)的VO2max预测值与实际测试值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均在0.80以上(P<0.01),其中,RPE9-13(RPE20)和RPE9-13(RPE19)的VO2max预测值与实际测试值之间的组内相关系数较高(ICC>0.90,P<0.001),而心率VO2max预测值与实际测试值的组内相关系数较低。4)Bland-Altman法及一致性限度(limits of agreement,95%LoA)分析结果表明,心率预测值与实际测试值的一致性限度范围较大,而RPE预测值与实测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强度运动 主观感觉 心率 预测 VO2 MAX
下载PDF
Neuromuscular fatigue and recovery profiles in individual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6
作者 Rihab Borji Firas Zghal +3 位作者 Nidhal Zarrouk Vincent Martin Sonia Sahli Haithem Rebai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2019年第3期242-248,共7页
Purpose: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neuromuscular fatigue and recovery profiles im individual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ID) after exhausting submaximal contraction.Methods: Ten men with ID were compared to 10 men... Purpose: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neuromuscular fatigue and recovery profiles im individual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ID) after exhausting submaximal contraction.Methods: Ten men with ID were compared to 10 men without ID. The evaluation of neuromuscular function consisted in brief(3 s) isometric 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IMVC) of the knee extension superimposed with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before, immediately after, and during33 min after an exhausting submaximal isometric task at 15% of the IMVC. Force, voluntary activation level(VAL), potentiated twitch(Ptw), and electromyography(EMG) signals were measured during IMVC and then analyzed.Results: Individuals with ID developed lower baseline IMVC, VAL, Ptw; and RMS/M_(max) ratio(root-mean-square value normalized to the maximal peak-to-peak amplitude of the M-wave) than controls(p < 0.05). Nevertheless, the time to task failure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in ID vs. controls(p < 0.05). The 2 groups presented similar IMVC decline and recovery kinetics after the fatiguing exercise. However. individuals with ID presented higher VAL and RMS/M_(max) ratio declines but lower Ptw decline compared to those without ID. Moreover, individuals with ID demonstrated a persistent central fatigue but faster recovery from peripheral fatigue.Conclusion: These differences in neuromuscular fatigue profiles and recovery kinetics should be acknowledged when prescribing training programs for individuals with 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FATIGUE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NEUROMUSCULAR FATIGUE Peripheral FATIGUE SUSTAINED sub-maximal exercise TWITCH interpolation techniqu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