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1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气储层孔隙分类与表征 被引量:218
1
作者 于炳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1-220,共10页
页岩气储层作为一种非常规储集体,对于其孔隙类型,目前国际上尚没有统一分类方案。由于其孔隙结构的特殊性,常规孔隙表征方法也难以对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特征进行有效的表征。为此,在充分调研和系统总结国际上有关页岩气储层孔隙分类现状... 页岩气储层作为一种非常规储集体,对于其孔隙类型,目前国际上尚没有统一分类方案。由于其孔隙结构的特殊性,常规孔隙表征方法也难以对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特征进行有效的表征。为此,在充分调研和系统总结国际上有关页岩气储层孔隙分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页岩储层的特殊性,提出了页岩气储层孔隙的产状结构综合分类方案。该方案综合考虑了孔隙定性观察和定量测定的信息。根据定性观察的孔隙产状,把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类型划分为与岩石颗粒发育无关的和与岩石颗粒发育有关的两个大类。前者即为裂缝孔隙,后者为岩石基质孔隙。岩石基质孔隙大类又进一步分成了发育在颗粒和晶体之间的粒间孔隙、包含在颗粒边界以内的粒内孔隙和发育在有机质内的有机质孔隙。年轻的浅埋藏沉积物中只含有粒间和粒内孔隙,这些孔隙随着埋藏和压实而大大减少。随着埋深的增加,伴随着烃类的热成熟,有机孔隙开始发育,同时,随着烃类热成熟过程中有机酸的排放,导致溶解孔隙的形成。再结合定量测定的孔隙结构信息,把孔隙划分为微孔隙、中孔隙和宏孔隙。综合上述不同产状孔隙类型的结构特征,即构成了文中的产状结构综合分类。同时,鉴于页岩气储层的特殊性以及难以用研究常规油气储层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表征,文中介绍了目前最常用的页岩气储层孔隙表征的定性半定量观测和定量检测方法。前者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聚焦离子束抛光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方法,后者包括压汞分析、低压氮气吸附、低压二氧化碳吸附和核磁共振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孔隙结构 孔隙分类 孔隙表征
下载PDF
高压压汞法和氮气吸附法分析页岩孔隙结构 被引量:187
2
作者 杨峰 宁正福 +1 位作者 孔德涛 刘慧卿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50-455,共6页
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对页岩含气性评价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对于页岩孔隙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采用高压压汞实验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对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计算了页岩的孔隙结构参数,并结合微观孔隙结构图片分析... 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对页岩含气性评价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对于页岩孔隙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采用高压压汞实验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对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计算了页岩的孔隙结构参数,并结合微观孔隙结构图片分析了页岩孔隙结构对气体吸附和渗流的意义。研究表明,页岩孔隙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微孔和过渡孔提供了大部分孔体积。有机质中的微孔是页岩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构成了页岩气体的主要吸附空间。页岩的孔隙类型复杂,孔隙形态多样,存在一端封闭的不透气性孔、开放性的透气性孔和墨水瓶孔等多种孔隙,且孔隙之间的连通性较差。较高的微孔和过渡孔保证了页岩储层具有很高的吸附聚气能力,但中孔和大孔发育较差,不利于气体渗流和页岩气藏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孔隙结构 高压压汞 氮气吸附 孔体积 比表面积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页岩气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29
3
作者 张晓明 石万忠 +5 位作者 徐清海 王任 徐壮 王健 王超 袁琪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26-939 953,953,共15页
页岩气的生成和聚集具有不同于常规油气藏的独特规律,页岩气储层的研究是页岩气勘探与开发的核心问题。目前,对焦石坝地区页岩气储层的认识是相对有限的,需要对本区页岩气储层做进一步研究。基于大量实验室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上奥... 页岩气的生成和聚集具有不同于常规油气藏的独特规律,页岩气储层的研究是页岩气勘探与开发的核心问题。目前,对焦石坝地区页岩气储层的认识是相对有限的,需要对本区页岩气储层做进一步研究。基于大量实验室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目的层段总有机碳(TOC)含量介于0.55%~5.89%,平均为2.54%,且具有自上而下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的趋势;基于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页岩中黏土矿物含量介于16.6%~62.8%,平均为40.9%,自上而下逐渐减少,脆性矿物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增加,总量介于37.2%~83.4%,平均为59.1%;基于氦气注入法检测了目的层段的孔隙度,实测氦气孔隙度介于1.17%~7.98%,平均为4.61%,目的层段孔隙度呈现出'两高夹一低'的三分性特征;稳态法水平渗透率介于0.002~335.209 m D,平均为23.785 m D;通过高压压汞法对储层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大量的测试数据表明,介孔级别的孔隙发育,且介孔提供了主要的孔比表面积,而介孔和大孔对渗透率起主要的贡献;将氩离子剖光技术和扫描电镜(SEM)相结合对储层的孔隙类型进行了观察,总体表现为自上而下有机孔隙增加、无机孔隙减少;由解吸法测得总含气量介于0.44~5.19 m3/t,平均为1.97 m3/t,从上到下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研究表明,焦页1井海相页岩气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有矿物组成和有机质发育特征等。TOC是控制下部储层段的主要内在因素,也是提供页岩气储存空间的重要物质;成岩阶段晚期,黏土矿物组合发生变化,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变,形成新的微孔隙,增加了储层的孔隙度,对上部储层段有较大影响;脆性矿物含量大于50%,易于形成裂缝,可造成地层渗透性能的显著增强。总体来看,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的底部层段是优质储层,也是主要的产气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孔隙度 孔隙结构 孔隙类型 控制因素 上奥陶统 下志留统 焦石坝
下载PDF
氧化铝(拟薄水铝石)的孔结构研究 被引量:44
4
作者 赵琰 《工业催化》 CAS 2002年第1期55-63,共9页
本文阐述了负载型催化剂常用载体γ Al2 O3其前驱物拟薄水铝石的孔结构特征。这些初始粒子保留它们的相应结构 ,并对拟薄水铝石在 30 0℃以上焙烧转化为γ Al2 O3的孔分布有显著影响。介绍了如何区分无定形、拟薄水铝石和薄水铝石 ;考... 本文阐述了负载型催化剂常用载体γ Al2 O3其前驱物拟薄水铝石的孔结构特征。这些初始粒子保留它们的相应结构 ,并对拟薄水铝石在 30 0℃以上焙烧转化为γ Al2 O3的孔分布有显著影响。介绍了如何区分无定形、拟薄水铝石和薄水铝石 ;考察了制备方法 ,焙烧、水热处理条件 ,扩孔剂及改进挤条或成型对γ、θ Al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 拟薄水铝石 孔结构 孔分布 水热处理 载体
下载PDF
再生混凝土性能和孔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60
5
作者 张金喜 张建华 邬长森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用C30普通混凝土制备再生骨料,然后以再生骨料置换天然碎石制备再生混凝土.探讨了再生骨料对再生混凝土性能和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附着水泥砂浆的作用,再生骨料的品质较天然碎石有所降低,从而致使再生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抗压强度下... 用C30普通混凝土制备再生骨料,然后以再生骨料置换天然碎石制备再生混凝土.探讨了再生骨料对再生混凝土性能和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附着水泥砂浆的作用,再生骨料的品质较天然碎石有所降低,从而致使再生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抗压强度下降;当再生骨料置换率低于40%(质量分数)时,再生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具有相似的性能;再生骨料主要使混凝土毛细孔孔隙量和凝胶孔孔隙量有较大的增加,而对大于10μm的细孔孔隙量则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混凝土 再生利用 混凝土性能 孔结构 孔隙分布
下载PDF
上海软粘土微观特性及在土体变形与地面沉降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2
6
作者 龚士良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378-384,共7页
对上海软粘土的颗粒及集合体成分、孔径分布、微结构、孔隙溶液与阳离子交换性作了分析 ,对固结前后的孔径变化与人工回灌对土体性质可能带来的影响作了探讨 。
关键词 上海 软粘土 微结构 孔隙溶液 固结变形 地面沉降 孔径分布
下载PDF
土壤结构定量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53
7
作者 周虎 吕贻忠 李保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1-506,共6页
土壤结构是土壤中各种过程进行的物理框架,土壤结构的定量化对土壤水、气、热和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定量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讨论了土壤结构研究的内容,介绍了土壤结构研究的主要方法,对分形理论、布尔模型和孔隙网络模型等在... 土壤结构是土壤中各种过程进行的物理框架,土壤结构的定量化对土壤水、气、热和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定量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讨论了土壤结构研究的内容,介绍了土壤结构研究的主要方法,对分形理论、布尔模型和孔隙网络模型等在土壤结构中的应用作了简要的介绍,并且对未来土壤结构定量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结构 土壤孔隙 土壤切片 分形理论
下载PDF
活性氧化铝载体的孔结构 被引量:40
8
作者 张永刚 闫裴 《工业催化》 CAS 2000年第6期14-18,共5页
本文阐述了载体活性氧化铝孔的产生及类型 ,提出了孔结构的网络模型 ,讨论了影响氧化铝孔结构的几种因素 ,介绍了几种控制孔结构的方法 ,并综合考虑了氧化铝孔结构与其它物性间的关系而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孔结构 孔径 孔分布 活性氧化铝 催化剂 载体
下载PDF
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中-下白垩统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50
9
作者 邓虎成 周文 +5 位作者 郭睿 伏美燕 谢润成 陈文玲 彭先锋 肖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01-812,共12页
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中-下白垩统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类型划分及其差异性的受控因素和成因的认识是制约该类储层分类评价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综合运用了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常规物性、压汞分析、阴极发光、稳定... 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中-下白垩统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类型划分及其差异性的受控因素和成因的认识是制约该类储层分类评价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综合运用了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常规物性、压汞分析、阴极发光、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及统计分析方法对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喉道类型、喉道分布类型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高孔中渗细喉型、中高孔低渗细喉型、中高孔特低渗微喉型、低孔特低渗极微喉型四种孔隙结构类型及其划分依据和方案,同时指出了在该类储层中好的孔隙结构具有网络状、偏细型、分选较差的孔喉特征。通过分析明确了孔隙结构差异性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岩石组构和溶蚀作用,认为该套储层的孔喉空间及结构是以沉积形成的原生孔隙受同生期或准同生期的溶蚀改造为基础,并在后期表生岩溶作用下的改造而成;而先期受岩石组构控制下的溶蚀作用控制了储层孔隙结构的差异性。通过本文研究将对中东地区该类储层的形成及分类评价研究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哈代布油田 中-下白垩统 孔隙结构 孔隙成因
下载PDF
微纳米孔隙空间三维表征与连通性定量分析 被引量:47
10
作者 孙亮 王晓琦 +2 位作者 金旭 李建明 吴松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0-498,共9页
利用FIB-SEM(聚焦电子-离子双束扫描电镜)三维成像表征技术和数字岩石技术,开展非常规储集层孔隙连通性评价研究。利用FIB-SEM三维成像功能得到高分辨率的储集层数字图像,通过形状矫正、亮度矫正、景深矫正和物相区分等数字岩石技术将... 利用FIB-SEM(聚焦电子-离子双束扫描电镜)三维成像表征技术和数字岩石技术,开展非常规储集层孔隙连通性评价研究。利用FIB-SEM三维成像功能得到高分辨率的储集层数字图像,通过形状矫正、亮度矫正、景深矫正和物相区分等数字岩石技术将数字图像转换为可供进一步分析的孔隙结构数字模型,基于此模型提出一种孔隙连通性评价方法,将孔隙连通域进行分级:死连通域为孤立孔隙,1级连通域最差,3级连通域最好;在此基础上统计各级连通率并进行连通域提取,对特定连通域进行数量、体积和形状等参数的统计分析,从而实现孔隙空间的量化表征。实例应用表明纳米合成材料、页岩、致密碳酸盐岩连通率具有显著差异(分别为96%、22%和82%),连通域数量、体积和形状分布规律亦不同;通过上述量化指标(各级连通率、连通域数量、体积和形状参数),有效区分了此3类典型材料和储集层的孔隙空间特征,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孔隙 孔隙结构 孔隙连通性 非常规油气 四川盆地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蜀南双河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44
11
作者 胡琳 朱炎铭 +1 位作者 陈尚斌 杜志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9-82,共4页
基于分形理论和方法,以页岩样品压汞数据为基础,对页岩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化研究,计算了分维值D1和D2,探讨了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根据页岩孔隙分形曲线的特征,将蜀南双河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划分为渗透孔隙、凝聚-吸附孔隙和... 基于分形理论和方法,以页岩样品压汞数据为基础,对页岩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化研究,计算了分维值D1和D2,探讨了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根据页岩孔隙分形曲线的特征,将蜀南双河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划分为渗透孔隙、凝聚-吸附孔隙和吸附孔隙3大类,为页岩纳米级孔隙以及页岩气的赋存和运移机理研究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南地区 页岩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渗流孔隙 吸附孔隙
下载PDF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physical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tectonically deformed coals 被引量:45
12
作者 Yiwen Ju Kray Luxbacher +4 位作者 Xiaoshi Li Guochang Wang Zhifeng Yan Mingming Wei Liye Y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CAS 2014年第3期364-375,共12页
The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 of tectonically deformed coals(TDC)may be determined by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s of coal.Alterations of the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 change the pore structure of TDC and thereby impact p... The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 of tectonically deformed coals(TDC)may be determined by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s of coal.Alterations of the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 change the pore structure of TDC and thereby impact physical properties such as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This study focuses 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DC from the Huaibei and Huainan coal mining areas of southern North China.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 and the pore structure of TDC were analyzed using techniques such as X-ray diffraction,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copy,and the low-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rectional stress condition can cause the arrangement of basic structural units(BSU)more serious and closer.And,the orientation is stronger in ductile deformed coal than in brittle deformed coal.Tectonic deformation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 of coal and consequently results in dynamic metamorphism.Because the size of BSU in brittle deformed coal increases more slowly than in ductile deformed coal,frictional heating and stress-chemistry of shearing areas might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locally altering coal structure under stress,in brittle deformed coal.Strain energy is more significant in increasing the ductile deformation of coal.Furthermore,mesopores account for larger percentage of the nano-scale pore volume in brittle deformed coals,while mesopores volume in ductile deformed coal diminishes rapidly along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micropores and sub-micropores.This research also approved that the deformations of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s change nano-scale pore structures,which are very important for gas adsorption and pervasion space for gas.Therefore,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coal bed methane is promising for reservoirs that are subjected to a certain degree of brittle deformation(such as schistose structure coal,mortar structure coal and cataclastic structure coal).It also holds promise for TDC resulting fr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ally deformed coals Formation mechanisms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 pore structure Micro-structured evolution Coal bed methane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nano-scale deformation of coal structure and metamorphic-deformed environments 被引量:41
13
作者 JU Yiwen JIANG Bo +1 位作者 HOU Quanlin WANG Guili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16期1784-1795,共12页
There is a more consanguineous relation be-tween nano-scale deformation of coal structure and meta-morphic-deformed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metamor-phic-deformed environments, deformation in the coal struc-ture can ... There is a more consanguineous relation be-tween nano-scale deformation of coal structure and meta-morphic-deformed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metamor-phic-deformed environments, deformation in the coal struc-ture can occur not only at micro-scale, but also at nano-scale, and even leads to the change of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nano-scale pore (<100 nm) structure. The latter is the main space absorbing coalbed methane. Through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liquid–nitrogen absorption metho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molecular and nano-scale pore structures of coals in different metamorphic-deformed environments and deformational series of coals have been studied. By combin-ing with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copy (HRTEM), the macromolecular and nano-scale pore struc-tures are also directly observed.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tacking Lc of the macromolecular BSU in tectonic coals increases quickly from the metamorphic-deformed environment of low rank coals to that of high rank coals. For different deformed tectonic coals, in the same metamor-phic-deformed environment, the difference of Lc is obvious. These changes reflect chiefly the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stress effect of nano-scale deformation in tec-tonic coals. The factor of temperature plays a greater role in the increase of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 parameters Lc, the influence of stress factor is also important. With the stress strengthening, Lc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La /Lc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Therefore, Lc and La /Lc can be used as the indicator of nano-scale deformation degree of tectonic coals.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especially oriented stress, the orientation of molecular structure be-comes stronger, and ordering degree of C-nets and the ar-rangement of BSU are obviously enhanced. For the deforma-tion of nano-scale pore structure, in the same metamor-phic-deformed environment, along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stress, the ratio of mesopores to its total pores volume of tec-to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结构 纳米变形 大分子结构 地质环境
原文传递
膨胀石墨的孔隙结构—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日本学术振兴会联合研究项目报道(英文) 被引量:37
14
作者 稻垣道夫 丰田义雄 +2 位作者 康飞宇 郑永平 沈万慈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41-249,共9页
 通过对膨胀石墨膨化容积,石墨蠕虫之间和内部孔隙尺寸的测定,详细研究了膨胀石墨的孔结构,建立了一些估测孔结构的新技术;为了研究膨胀石墨的孔结构,发展了一些测量新技术:包括石腊浸渍法,将石墨蠕虫浸渍在液态石蜡中,石蜡就会填充石...  通过对膨胀石墨膨化容积,石墨蠕虫之间和内部孔隙尺寸的测定,详细研究了膨胀石墨的孔结构,建立了一些估测孔结构的新技术;为了研究膨胀石墨的孔结构,发展了一些测量新技术:包括石腊浸渍法,将石墨蠕虫浸渍在液态石蜡中,石蜡就会填充石墨间的大孔隙,通过断裂方法还可以看到蠕虫内部孔隙,这些方法均需要借助图像处理技术。本论文第一部分分析了市售膨胀石墨的孔隙结构,第二和第三部分分别讨论了胀化温度和插层剂对孔结构的一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石墨 孔隙结构 图像处理 膨化程度 孔隙尺寸 胀化温度 插层剂
下载PDF
深层页岩气储层孔隙特征研究进展——以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海相页岩层系为例 被引量:37
15
作者 刘树根 焦堃 +9 位作者 张金川 叶玥豪 谢国梁 邓宾 冉波 李智武 吴娟 李金玺 刘文平 罗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41,共13页
孔隙结构对于深层页岩气储层中异常高压的保持乃至页岩气的保存与富集均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是事关深层页岩气能否保存与富集的重要研究内容。为此,通过调研和分析国外深层页岩气储层孔隙特征,对比四川盆地深层、超深层页岩孔隙的最新... 孔隙结构对于深层页岩气储层中异常高压的保持乃至页岩气的保存与富集均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是事关深层页岩气能否保存与富集的重要研究内容。为此,通过调研和分析国外深层页岩气储层孔隙特征,对比四川盆地深层、超深层页岩孔隙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深层页岩气储层孔隙的非均质性和连通性,进一步明确了超压对深层页岩油气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总结了近年来深层页岩气储层孔隙特征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①典型深层、超深层页岩中的微孔段、介孔—大孔段孔隙具有多重分形的特征,多重分形谱相关参数α5--α5+值与多重分形维数相关参数H指数分别对深层页岩储层孔隙的非均质性及连通性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②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页岩储层孔隙的连通性、非均质性与埋藏深度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受页岩总有机碳含量、矿物含量、有机质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则较大;③高上覆地层压力所带来的机械压实作用对超深层页岩的影响显著,但其对深层页岩的孔径、孔隙形态等参数以及介孔体积/微孔体积、介孔比表面积/微孔比表面积等特征比值的影响则较为有限;④页岩层系超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上覆地层压力对孔隙(特别是微孔)的机械压实作用,可以延缓甚至改变孔隙度随埋藏深度加深而下降以及孔隙形状系数随埋藏深度加深而减小的趋势,对于页岩气的保存与富集具有积极意义;⑤深层页岩中固体沥青孔隙形状系数与其所处封闭流体系统超压特征具有中度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储集层 孔隙结构 孔隙形态 孔隙演化 页岩气保存 页岩气富集 四川盆地 下古生界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36
16
作者 谢武仁 杨威 +5 位作者 杨光 杨玉凤 谢增业 金惠 朱秋影 沈珏红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5-440,共6页
碎屑岩储层的孔隙特征是油气勘探开发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更是气藏精细描述、储层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采用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及压汞曲线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组合及孔... 碎屑岩储层的孔隙特征是油气勘探开发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更是气藏精细描述、储层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采用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及压汞曲线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组合及孔隙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区须家河组储层孔隙类型可分为原生残余粒间孔、次生粒间溶蚀孔、粒内溶孔、铸模孔、晶间孔和微裂缝6种主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可分为4种类型,即:Ⅰ类粗歪双峰式—大孔中粗喉型、Ⅱ类中歪双峰式—中孔中细喉型、Ⅲ类细歪双峰式—中小孔细喉型和Ⅳ类单峰式—小孔微细喉型,这4种孔隙类型分别对应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型、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型、溶孔+铸模孔型和微孔型孔隙组合类型;其中Ⅰ类粗歪双峰式和Ⅱ类中歪双峰式位于有利的峰点结构区,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为中高产能储层孔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上三叠统 岩石类型 孔隙结构 孔隙类型
原文传递
临南油田储集层孔隙结构模型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刘中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7-49,共3页
以现代地层学、沉积学及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 ,建立了临南油田沙河街组油藏地质模型 ;以储集层岩石学分析为基础 ,结合储集层敏感性分析 ,建立了三角洲储集层中影响孔隙结构的微观骨架模型 ;应用定量图像分析、扫描电镜等先... 以现代地层学、沉积学及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 ,建立了临南油田沙河街组油藏地质模型 ;以储集层岩石学分析为基础 ,结合储集层敏感性分析 ,建立了三角洲储集层中影响孔隙结构的微观骨架模型 ;应用定量图像分析、扫描电镜等先进的测试手段 ,采用图像形态学方法 ,建立了三角洲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模型 ,并对孔隙结构进行了综合分类 ,揭示了孔隙、喉道及孔隙结构的分布模式和控制因素。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临南油田各类储集层具有不同的剩余油微观分布形式 ,三角洲前缘亚相内的主力储集层中 ,剩余油分布形式主要为孤岛状、串珠状油珠 ,在三角洲平原亚相内 ,主要为簇状油块、油膜、油珠等 ;剩余油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微观指进导致的绕流和非活塞式驱油导致的卡断 )。②驱油效率主要受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的影响 ,与岩石物性参数之间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③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在微观上受孔隙结构的控制 ,宏观上受沉积微相的控制 ,不同微相带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 ,应根据不同储集层剩余油分布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经实践 ,应用效果显著。表 1参 8(刘中云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南油田 储集层 孔结构模型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焦煤孔隙结构形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5
18
作者 孟巧荣 赵阳升 +2 位作者 胡耀青 冯增朝 于艳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7-490,共4页
利用微焦点显微CT技术和压汞法分别对东曲2号焦煤的孔隙结构进行测试,综合分析两种方法所测结果,从孔隙连通性和尺度两个方面,全面研究了2号焦煤的孔隙结构和形态特征。研究表明:2号焦煤的孔隙率为17.2%,连通的开放孔隙占27.04%,封闭孔... 利用微焦点显微CT技术和压汞法分别对东曲2号焦煤的孔隙结构进行测试,综合分析两种方法所测结果,从孔隙连通性和尺度两个方面,全面研究了2号焦煤的孔隙结构和形态特征。研究表明:2号焦煤的孔隙率为17.2%,连通的开放孔隙占27.04%,封闭孔隙占72.96%;孔径大于0.64μm的孔占67.74%,孔径介于0.64μm和7.50 nm的孔占32.26%,但比表面积占总比表面积的93.4%,煤中微孔径的孔数量很大;大量微孔径孔和封闭孔的存在导致煤体渗透性、连通性很差。东曲2号煤的封闭孔多呈圆形、葫芦形和不规则形,孔隙壁厚,连通团呈镂空的雪片状,相互连通的吼道小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煤 孔隙结构 孔隙形态 微焦点CT 压汞法
下载PDF
石油焦制高比表面积粉状活性炭 被引量:30
19
作者 韩松 管正捷 +1 位作者 古可隆 刘军利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1-175,共5页
以石油焦为原料 ,用不同的催化剂和活化方法制备不同性能的粉状活性炭。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碱活化法 ,可对石油焦的紧密结构进行有效的侵蚀破坏 ,在一定的活化条件下 ,可制取比表面积 3 0 0 0m2 /g的超级活性炭。改变催化剂的用量及两... 以石油焦为原料 ,用不同的催化剂和活化方法制备不同性能的粉状活性炭。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碱活化法 ,可对石油焦的紧密结构进行有效的侵蚀破坏 ,在一定的活化条件下 ,可制取比表面积 3 0 0 0m2 /g的超级活性炭。改变催化剂的用量及两种催化剂的比例可以有效地改变活性炭的微孔结构及孔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焦 活性炭 微孔结构 高比表面积
下载PDF
苏里格致密砂岩气田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及储集性能特征 被引量:33
20
作者 王国亭 何东博 +1 位作者 王少飞 程立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0-666,共7页
基于覆压条件下储层渗透率的变化特征,分析认为苏里格气田整体为致密砂岩气田。在50~60 MPa的覆压下,渗透率相对变化量的1/3次方与常压渗透率的1/2次方表现为线性关系。储层孔隙度表现出一定的覆压敏感性,覆压孔隙度与常压孔隙度比值的... 基于覆压条件下储层渗透率的变化特征,分析认为苏里格气田整体为致密砂岩气田。在50~60 MPa的覆压下,渗透率相对变化量的1/3次方与常压渗透率的1/2次方表现为线性关系。储层孔隙度表现出一定的覆压敏感性,覆压孔隙度与常压孔隙度比值的1/3次方与常压孔隙度表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扫描电镜及常规压汞实验分析表明,储层孔隙半径表现为百微米级至纳米级尺度的连续分布,渗透率越小的储层微米级孔隙所占比例越少,纳米级孔隙越多;储层喉道半径总体小于1μm,表现为纳米级尺度的连续分布。束缚饱和度与渗透率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与特定渗透率值对应的束缚饱和度并非定值,而是一个数值范围。拟合分析表明常压孔隙度与单位厚度储能系数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由于物性越差的储层覆压敏感性越强,含气饱和度越低,其储气能力也越差,因此蕴含的天然气资源也越小,物性较好的储层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孔隙结构 纳米级孔隙 束缚水饱和度 储集性能 天然气资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