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构流充填料浆管道输送阻力特性 被引量:43
1
作者 吴爱祥 刘晓辉 +3 位作者 王洪江 王贻明 焦华喆 刘斯忠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325-4330,共6页
基于结构动力学理论,结合宾汉流体模型,探讨膏体充填料浆管道输送阻力特性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某铅锌矿充填膏体的泵送环管试验数据对结论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流速v增加,管道摩阻损失im呈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存在一最佳流速vx,... 基于结构动力学理论,结合宾汉流体模型,探讨膏体充填料浆管道输送阻力特性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某铅锌矿充填膏体的泵送环管试验数据对结论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流速v增加,管道摩阻损失im呈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存在一最佳流速vx,在此条件下管阻损失im(vx)有最小值;vx受浆体流变性质及管径影响,管径越大,vx越大。当采用全尾砂+水淬渣物料配比,管径178 mm,输送流速0.7-0.8 m/s时,系统能耗较低且满足充填要求,为合理输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尾砂 结构流 絮网结构 剪切速率 管阻损失
下载PDF
初论“构造流体动力学” 被引量:20
2
作者 孙雄 马宗晋 洪汉净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38-144,共7页
研究发现地壳中存在着大量的流体,它们以气体、液体、岩浆的形式存在于地壳的不同深度,甚至地幔中。这些流体夹杂在地壳之中,既是各种构造活动的环境因素,也是一种活跃的动力因子;既是物质和能量转移和传递的载体,也是多种能源和... 研究发现地壳中存在着大量的流体,它们以气体、液体、岩浆的形式存在于地壳的不同深度,甚至地幔中。这些流体夹杂在地壳之中,既是各种构造活动的环境因素,也是一种活跃的动力因子;既是物质和能量转移和传递的载体,也是多种能源和矿液的实体。对于地壳这个固、液、气多相共存体,受动力作用而呈现出来的非线性运动过程的种种力学问题,已无法用传统的构造地质学知识或经典的渗流力学来解释。很多现象促使我们去探索一种新的方法或思路,从新的角度去研究这一课题。文章提出“构造流体动力学”这一概念,作为研究地壳浅部流体与地壳构造关系的学科,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勾画出一个初步的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流体 动力学 地下流体 渗流 地震前兆
下载PDF
高温深井非交联无残渣加重压裂液性能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袁学芳 刘通义 +3 位作者 杨向同 赵众从 刘辉 林波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0-353,共4页
加重压裂液是解决施工压力过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普通胍胶加重压裂液存在残渣含量高、管路摩阻大、不抗剪切等缺点,而一般VES类压裂液使用温度受限。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了密度达到1.3g/cm^3,耐温达到140℃的新型加重压裂液体系,压裂... 加重压裂液是解决施工压力过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普通胍胶加重压裂液存在残渣含量高、管路摩阻大、不抗剪切等缺点,而一般VES类压裂液使用温度受限。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了密度达到1.3g/cm^3,耐温达到140℃的新型加重压裂液体系,压裂液配方为:0.6%GRF-1H+0.3%稠化辅剂GRF-2+37.05%加重剂JZ12,并评价了该体系的动态携砂性能、耐温耐剪切性、滤失性及对裂缝导流能力的伤害。实验表明:新型加重压裂液黏度达到22mPa·s以上时就具有良好的携砂性能,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抗温、抗剪切性能,而且随着密度的上升,体系具有显著的盐增稠效应。使用真实岩心评价了该体系的静态滤失性能,该体系没有滤饼但却具有良好的控制滤失能力。该体系对裂缝导流能力的伤害率仅为8.94%,远小于硼交联HPG压裂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重压裂液 缔合 结构流体 动态携砂
下载PDF
全尾砂-人工砂结构流体胶结充填配比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友志 薛振林 +2 位作者 刘志义 孙光华 甘德清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9-23,共5页
针对贵州某金矿矿体及围岩在断层和裂隙带中产出、易垮塌且遇水泥化等问题,分别设计了单轴压力机试验与环管试验,对全尾砂-人工砂结构流体胶结充填的充填体强度和充填料浆流动性能进行检验与分析。单轴压力机试验结果表明:在打底充填中... 针对贵州某金矿矿体及围岩在断层和裂隙带中产出、易垮塌且遇水泥化等问题,分别设计了单轴压力机试验与环管试验,对全尾砂-人工砂结构流体胶结充填的充填体强度和充填料浆流动性能进行检验与分析。单轴压力机试验结果表明:在打底充填中,料浆质量浓度为75%~76%、水泥掺量为20%、人工砂与尾砂质量比为2.9时为最优配比;在非打底充填中,质量浓度为75%~76%、水泥掺量为12%、人工砂与尾砂质量比为2.9时为最优配比。该金矿在370 m水平充填倍线最大,为5.7。经过环管试验测定并分析,在2种最优配比情况下,充填料浆均可以实现自流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尾砂-人工砂 充填 结构流体 配比优化
下载PDF
上向进路全尾砂胶结充填法在某铜钼矿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欧阳志平 钮阳春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11年第3期4-5,9,共3页
某铜钼矿原采用上向水平分层尾砂充填法开采,由于3号矿体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为保证回采安全,充分回收资源,通过对原有采矿方法和胶结充填系统的改造,上向进路全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在该矿获得了成功应用,基本达到了安全、高效、环保... 某铜钼矿原采用上向水平分层尾砂充填法开采,由于3号矿体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为保证回采安全,充分回收资源,通过对原有采矿方法和胶结充填系统的改造,上向进路全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在该矿获得了成功应用,基本达到了安全、高效、环保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 进路回采 全尾砂胶结充填 尾砂造浆 活化搅拌 结构流
下载PDF
镜铁山矿铜矿全尾砂结构流胶结充填工艺研究及应用
6
作者 陈大佼 《酒钢科技》 2019年第1期21-25,共5页
针对镜铁山矿铜矿的开采现状及生产要求,通过研究采用全尾砂结构流体胶结充填工艺,并进行充填系统的设计及建设。通过运行,充填料浆的浓度稳定在68%~69%,充填料浆的灰砂比1:4~1:20灵活可调,充填料浆制备输送能力达到60~80m3/h,采矿... 针对镜铁山矿铜矿的开采现状及生产要求,通过研究采用全尾砂结构流体胶结充填工艺,并进行充填系统的设计及建设。通过运行,充填料浆的浓度稳定在68%~69%,充填料浆的灰砂比1:4~1:20灵活可调,充填料浆制备输送能力达到60~80m3/h,采矿揭露的一步骤充填体的强度达到了3.0MPa以上,能够满足二步骤矿柱回收的要求,为镜铁山矿铜矿二步骤矿柱的回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尾砂 结构流 胶结充填 稳定可靠
下载PDF
构造应力场转换与界面成矿 被引量:78
7
作者 邓军 吕古贤 +3 位作者 杨立强 郭涛 方云 舒斌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4-250,共7页
构造应力场转换与界面成矿是成矿作用动力学的关键和核心,它决定着矿床的形成与分布。构造应力场转换表现为不同层次的构造叠加作用和韧-脆性变形的转换,以及同一构造层次不同时期、不同构造部位应力的转换。成矿界面是物理化学条件... 构造应力场转换与界面成矿是成矿作用动力学的关键和核心,它决定着矿床的形成与分布。构造应力场转换表现为不同层次的构造叠加作用和韧-脆性变形的转换,以及同一构造层次不同时期、不同构造部位应力的转换。成矿界面是物理化学条件突变的空间和场所,是成矿流体停积而发生矿质沉淀、富集、成矿之所在,主要表现为岩性、温度、压力、pH、Eh等方面的突变性,其力学性质及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是控制矿体形态、产状、规模,矿石组构,甚至矿石成分的重要因素。它们与构造应力作用大多有相关性,而与构造-流体的脉动性及空间分布关系尤为密切。作者在矿石构造多呈张裂状态,而矿脉、矿体及蚀变带多表现为压剪变形性质的地区详细填图成果基础上,探讨了构造-流体脉动规律与界面成矿机制,提出剪压变形构造岩相向剪张变形构造岩相转换而发生金属硫化物成矿作用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转换 界面成矿 矿床成矿 软流圈
下载PDF
全尾砂结构流体胶结充填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38
8
作者 姚中亮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0期15-18,48,共5页
随着对矿产资源不可再生性的认识加深及环境保护要求的日趋严格,全尾砂充填在金属矿山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论述了国内外全尾砂充填现状,提出了全尾砂结构流体充填方法。在实验室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尾砂结构流体流变参数的测定及输送... 随着对矿产资源不可再生性的认识加深及环境保护要求的日趋严格,全尾砂充填在金属矿山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论述了国内外全尾砂充填现状,提出了全尾砂结构流体充填方法。在实验室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尾砂结构流体流变参数的测定及输送性能的理论分析计算。结合矿山充填实践,介绍了该种充填方式的工艺流程及其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尾砂肢结充填 全尾砂结构流 流变参数 工程实例
下载PDF
胶东金牛山金矿床构造—流体—成矿作用体系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申萍 沈远超 +3 位作者 李光明 刘铁兵 曾庆栋 李厚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2-283,共12页
通过对胶东金牛山金矿床构造变形和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探讨了矿床的形成过程和流体成矿机理 ,认为本区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演化 ,并伴有多次脉动式热液活动 ,金牛山断裂总体上控制流体来源、运移和沉淀。第二构造变形期早阶段 ,热液来源... 通过对胶东金牛山金矿床构造变形和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探讨了矿床的形成过程和流体成矿机理 ,认为本区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演化 ,并伴有多次脉动式热液活动 ,金牛山断裂总体上控制流体来源、运移和沉淀。第二构造变形期早阶段 ,热液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 ,而中 晚阶段为大气降水和岩浆水 ;断裂带中流体异常活跃 ,局部有高压流体存在 ,产生水压致裂作用 ;构造变形引起流体的沸腾、混合和相分离作用 ,并使流体成份和性质发生变化 ,导致金的沉淀。因此 ,构造和流体的共同作用控制了矿床的形成 ,而异常流体叠加控制了富矿体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金牛山金矿床形成的构造—流体—成矿作用体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矿床构造 流体 成矿作用
下载PDF
简单输液管系的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正翔 张维衡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1期38-45,共8页
研究了工程中常见的支承在多个弹性支座上的输液管系,用Hamilton原理和有限元法建立管道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通过求解带有陀螺矩阵的振动方程组的特征值问题,考察了这种管系的稳定特性。结果表明,管系不但存在静力失稳状态... 研究了工程中常见的支承在多个弹性支座上的输液管系,用Hamilton原理和有限元法建立管道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通过求解带有陀螺矩阵的振动方程组的特征值问题,考察了这种管系的稳定特性。结果表明,管系不但存在静力失稳状态而且在更高的流速下还存在动力失稳状态,同时也得到一些与单跨管不同的结果;考察了管系失稳状态下的位移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失稳状态可以是若干失稳模态的合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路系统 稳定性 临界流速 液固耦合
下载PDF
湿载耦合条件下结构性黄土的压缩变形模式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存礼 曹程明 +1 位作者 王晋婷 褚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9-45,50,共8页
对不同含水率的杨凌、青海结构性黄土进行压缩试验,依据变形等效原则,用同一固结孔隙比下非饱和黄土与相同干密度饱和黄土的应力之差定义了结构流体等效应力,提出了压缩应力条件下结构性黄土的有效应力原理。探讨了结构流体等效应力与... 对不同含水率的杨凌、青海结构性黄土进行压缩试验,依据变形等效原则,用同一固结孔隙比下非饱和黄土与相同干密度饱和黄土的应力之差定义了结构流体等效应力,提出了压缩应力条件下结构性黄土的有效应力原理。探讨了结构流体等效应力与饱和度(含水率)及应力之间的关系,发现含水率较低时黄土的结构流体等效应力与应力之间呈线性关系,并基于此结构流体等效应力,提出了湿载耦合时结构流体等效应力的表达式。依据压缩应力条件下结构性黄土的有效应力原理,引入能够反映结构性变化的结构流体等效应力,在饱和黄土压缩曲线的基础上建立了结构性黄土压缩曲线模式,根据此模式可以确定湿载耦合时的总应力压缩曲线和有效应力压缩曲线,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为计算其增湿湿陷变形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黄土 压缩试验 结构流体等效应力 有效应力 湿载耦合
下载PDF
川西北马脑壳金矿床构造-流体-金成矿作用系统演化模式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可勇 姚书振 吕新彪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4-175,共12页
基于对马脑壳金矿床构造变形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探讨了马脑壳金矿床形成过程和热液成矿机制 ,认为自印支运动以来 ,该区先后经历了韧性、韧 -脆性及脆性等多期构造变形演化过程 ,并伴有多次热液活动。热液的来源及性质与构造变形作... 基于对马脑壳金矿床构造变形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探讨了马脑壳金矿床形成过程和热液成矿机制 ,认为自印支运动以来 ,该区先后经历了韧性、韧 -脆性及脆性等多期构造变形演化过程 ,并伴有多次热液活动。热液的来源及性质与构造变形作用密切相关 ,早期韧性构造变形期 ,热液来源以地层建造水和变质水为主 ,而韧 -脆性变形期以来大气降水不断加入并逐渐占据优势。由韧性→韧 -脆性和韧 -脆性→脆性构造变形机制的转变 ,引起热液发生混合及相分离作用 ,并导致热液体系 T、p H、fo2 、fs2 等物化条件降低变化 ,造成热液中含金络合物溶解度大幅度下降而发生沉淀成矿作用。概括总结了马脑壳金矿床构造 -流体 -金成矿作用系统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流体混合作用 分离作用 系统演化模式 构造流体-金成矿作用
下载PDF
无限长输液管弯曲波的传播特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正翔 江松青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87-89,共3页
从结构振动波的角度探讨了无限长输液管中结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在无阻尼条件下,弯曲波可分成两组,一组为沿正、反方向的传播波,另一组为沿正、反方向的衰减波.在有阻尼条件下,弯曲传播波变为沿正、反方向的远场波,同时衰减波... 从结构振动波的角度探讨了无限长输液管中结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在无阻尼条件下,弯曲波可分成两组,一组为沿正、反方向的传播波,另一组为沿正、反方向的衰减波.在有阻尼条件下,弯曲传播波变为沿正、反方向的远场波,同时衰减波成为正、反方向的近场波.研究了它们随阻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液管 振动特性 波传播 液固耦联振动 弯曲波
下载PDF
ADAM数据采集网络在过程测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阎鸿 常慧玲 《山西科技》 2000年第3期42-43,共2页
文章介绍了ADAM— 40 0 0数据采集网络的性能、特点以及由ADAM— 40 0 0模块组成数据采集与临近的RS— 485总线结构系统的组成。
关键词 数据采集 过程监控 总线结构 ADAM数据采集网络
下载PDF
多跨输液管的稳定性及动力响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正翔 张维衡 《海洋工程》 CSCD 1997年第4期2-9,共8页
本文研究了在工程中常见的支承在多个弹性支座上的输液管系,用Hamilton原理和有限元法建立管道系统的运动方程,通过求解带有陀螺矩阵的振动方程组的特征值问题计算了这种管系的临界流速,结果表明,前两阶模态的临界流速相同... 本文研究了在工程中常见的支承在多个弹性支座上的输液管系,用Hamilton原理和有限元法建立管道系统的运动方程,通过求解带有陀螺矩阵的振动方程组的特征值问题计算了这种管系的临界流速,结果表明,前两阶模态的临界流速相同,且明显高于单跨管的最低临界流速;用威尔逊-θ逐步积分法考察了管系在临界流速附近对扰动的响应,结果表明,当小于临界流速时,响应主要是低频周期振动;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系 稳定性 临界流速 振动响应 液固耦合
下载PDF
舰船载流管道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崧 赵留平 江能军 《船海工程》 2004年第1期10-13,共4页
分析计算载流管道在外部激振力和流体激励下的动态响应 ,比较在不同激振力频率和不同管内流速情况下的管道动态响应 ,根据舰船管道的实际情况 。
关键词 船舶工程 舰船载流管道 动态响应 基础振动 流固耦合 动态分析 振幅变化 船舶动力学
下载PDF
固-液耦合系统的广义变分原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志飞 吴萱 章梓茂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85-388,共4页
采用变分原理的一种新方法———变积方法。
关键词 固-液耦合系统 变积方法 广义变分原理 振动
下载PDF
Synchronous structure control of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18
作者 翟裕生 邓军 +2 位作者 宋鸿林 程小久 彭润民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8年第S1期7-12,共6页
The control of synchronous structures on formation of superlarge stratabound ore deposits is immense. Based on studies of ore deposits in South Qinling, northern Guangdong, Langshan and other areas, three new ideas in... The control of synchronous structures on formation of superlarge stratabound ore deposits is immense. Based on studies of ore deposits in South Qinling, northern Guangdong, Langshan and other areas, three new ideas in comparison with examples of ore control of synchronous structures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are proposed: (i) multi order ore control of synchronous structures, which means that synchronous structures of different orders display different controls on ore deposits; (ii) synchronous structur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basin evolution display different controls on basin fluid system and ore forming system; (iii) synchronous structure accompanying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as a preexisting weak surface in earth crust often reactivate in later tectono thermal event to be a channelway for magma or thermal fluids which superimposed on and reformed preexisting ore beds to form large or superlarge composite ore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CHRONOUS FAULT SUPERLARGE ORE DEPOSIT ORE control of multi order structures structure fluid MINERALIZATION system superimposed reformed mineralization.
原文传递
辽宁四道沟金矿床的脉动构造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成信 许民权 杜祖权 《国土资源》 1992年第4期303-312,共10页
辽宁四道沟金矿床内直接控制矿化的主要为一系列不规则的小型微型裂隙,这些控矿裂隙形成于叠加褶曲作用晚期,是一种脉动构造。叠加褶曲轴都是脉动构造发育的良好地段。根据流体包裹体特征,可将脉动作用划分为四个阶段,表明了成矿的多阶... 辽宁四道沟金矿床内直接控制矿化的主要为一系列不规则的小型微型裂隙,这些控矿裂隙形成于叠加褶曲作用晚期,是一种脉动构造。叠加褶曲轴都是脉动构造发育的良好地段。根据流体包裹体特征,可将脉动作用划分为四个阶段,表明了成矿的多阶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道沟 金矿床 脉动构造 流体包裹体 塑性流动变形
下载PDF
The Formation of the Jiaodong Gold Province 被引量:16
20
作者 DENG Jun WANG Qingfei +7 位作者 LIU Xuefei ZHANG Liang YANG Liqiang YANG Lin QIU Kunfeng GUO Linnan LIANG Yayun MA Y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801-1820,共20页
Gold deposits in Jiaodong,termed Jiaodong-type,are tectonically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Their major feature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o highligh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Jiaodon... Gold deposits in Jiaodong,termed Jiaodong-type,are tectonically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Their major feature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o highligh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Jiaodong deposits and other genetic types of gold deposits.The mineralization was synchronized with asthenosphere upwelling indicated by synore OIB-like mafic dike and large-scale crustal thinning suggested by decrease of Sr/Y from pre-ore to syn-ore granites.Asthenosphere upwelling induced by the roll-back of Paleo-Pacific Plate drove partial melting of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devolatilization,which induced the release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In concomitant with magmatic records,mineralization migrated from the western Jiaobei terrane(133–127 Ma)to the eastern Sulu orogenic belt(114–108 Ma),corresponding to the eastward roll-back of Paleo-Pacific Plate.Gold mineralization in Jiaodong formed in the transitions of ductile to brittle deformation,rapid to slow crustal uplift,and regional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In the regional-scale,the gold deposits in the Jiaobei terrane are mostly situated at intersections between NE-trending faults and EW-trending basement faults,and gold orebodies dominantly controlled by the lithologic contacts between Precambrian metamorphic rocks and Mesozoic granites.The mineralization was dominated by the disseminated-veinlet ores related to quartz–sericite alteration in strong cataclasite-breccia zone,with subsidiary thick quartz-sulfide veins developed in secondary fault zones.The ore-forming fluids belong to a H_(2)O–CO_(2)–NaCl±CH_(4)system and show minor variations in salinity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ore.Structure-fluid feedback involving fluid-rock reaction and hydrofracturing triggered the fluid phase separation and resultant gold deposition.The Jiaodong gold deposits are distinct from orogenic and intrusion-related gold deposits in terms of tectonic setting,origin of ore-forming fluids,and mechanism of gold de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odong-type geodynamic trigger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ore-forming fluids structure-fluid feedback mineralization mode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