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潜江凹陷隐蔽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40
1
作者 方志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04-812,共9页
潜江盐湖潜江组-荆河镇组沉积时期,经历了断陷期、断坳期和隆升剥蚀定型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各阶段古构造面貌各不相同。受古构造面貌、物源、古气候、水体条件等因素控制,潜江凹陷潜江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盐湖两大沉积体系和... 潜江盐湖潜江组-荆河镇组沉积时期,经历了断陷期、断坳期和隆升剥蚀定型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各阶段古构造面貌各不相同。受古构造面貌、物源、古气候、水体条件等因素控制,潜江凹陷潜江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盐湖两大沉积体系和断坡带、弯折带、盐湖密度流、南部缓坡膏盐4种盐湖沉积充填模式。潜江凹陷潜江组古构造面貌控制了沉积充填,今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成藏,水介质条件影响了砂体延伸及展布,砂体成因类型控制了油藏类型和规模。凹陷中部是构造-岩性油藏,东部斜坡带是区域上倾尖灭型岩性油藏,向斜周缘是局部上倾尖灭型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构造 古构造面貌 沉积充填 盐湖密度流 隐蔽油藏 潜江组 潜江凹陷
下载PDF
基于结构性能的建筑设计简史 被引量:22
2
作者 袁烽 胡永衡 《时代建筑》 2014年第5期10-19,共10页
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看,基于结构性能的建筑设计的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可以被划分为三个时代:在静力学图解时代中,由于图解静力学理论的建立和应用,建筑师能够清楚地表达结构概念并试图寻求结构性能的最优方案;在力学建构时代,由于社会经... 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看,基于结构性能的建筑设计的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可以被划分为三个时代:在静力学图解时代中,由于图解静力学理论的建立和应用,建筑师能够清楚地表达结构概念并试图寻求结构性能的最优方案;在力学建构时代,由于社会经济需求和结构性能设计的发展,高结构性能的特殊结构原型被广泛应用,但由于方法的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重复性,建筑师亟需新的设计计算工具辅助:在结构性能生形时代,建筑师充分应用电脑计算及模拟技术,为之前的实践方法和理论注入新的血液,更重要的是,建筑师创造了许多更为科学、准确以及创新的设计方法。文章以建筑视角对基于结构性能的建筑设计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比较和分析目前的结构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并评估其对当下建筑实践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能 静力学图解 力学建构 结构性能生形
下载PDF
怎么了,构造地质学 被引量:3
3
作者 万天丰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16-222,共7页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近来显得不大景气。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此学科在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学术气氛和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笔者拟在构造变形的年代学、变形机制,大地构造演化问题,流变学与...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近来显得不大景气。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此学科在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学术气氛和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笔者拟在构造变形的年代学、变形机制,大地构造演化问题,流变学与流体的作用问题,过多的术语创新问题,以及大力发展应用构造地质学推进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抛砖引玉,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流变学 机制
下载PDF
“构造地质学”发展方向的一些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侯泉林 LU Lucy Xi 程南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271-2275,共5页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核心基础学科,其发展方向是目前构造地质学家面临的挑战之一。本文从构造作用的本质出发,试图对构造地质学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构造作用本质上是岩石和矿物对应力作用的响应,包括物理响应和化学响应,进而用数学方...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核心基础学科,其发展方向是目前构造地质学家面临的挑战之一。本文从构造作用的本质出发,试图对构造地质学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构造作用本质上是岩石和矿物对应力作用的响应,包括物理响应和化学响应,进而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达:(1)物理响应主要表现为变形,包括脆性变形和韧性变形。岩石的力学性能决定了其变形特征。岩石圈力学性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一性一直是研究岩石圈变形行为的巨大挑战。需要结合野外观测、岩石力学和流变学研究,并借助多尺度模拟方法来建立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下岩石的变形行为和变形准则。(2)化学响应主要指构造应力作用下岩石和矿物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即应力化学作用。变形变质作用、剪切带成矿作用、剪切带石墨化、应力生气和生烃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应力化学过程,但其详细过程和反应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探究。(3)运用数值模拟、量子计算对以上这些构造过程进行数学表达,也是构造地质学未来发展值得关注的方向。总之,构造地质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与物理学、化学乃至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 岩石流变 应力化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辛勤耕耘培育英才 科研奋进求实创新——记国家级教学名师颜丹平教授 被引量:1
5
作者 邱亮 吕崧 +1 位作者 张翼西 许延波 《中国地质教育》 2011年第4期29-34,F0004,共7页
本文记述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颜丹平教授20多年来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倾注心血、潜心探索的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绩。颜丹平教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不断探索完善启发式教学、... 本文记述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颜丹平教授20多年来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倾注心血、潜心探索的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绩。颜丹平教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不断探索完善启发式教学、分层次地学实践教学体系和科研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主要致力于构造解析学有关的构造地质学基础理论及其在矿产资源与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为地质教育和科学研究作出了贡献。2011年,颜丹平教授荣获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丹平 构造地质学 地球科学 教学名师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被引量:274
6
作者 贾承造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77-183,共7页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具有古老陆壳基底和多次沉降隆升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古生界油气聚集受克拉通古隆起和斜坡构造控制,中、新生界油气聚集受喜马拉雅期逆冲构造控制。...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具有古老陆壳基底和多次沉降隆升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古生界油气聚集受克拉通古隆起和斜坡构造控制,中、新生界油气聚集受喜马拉雅期逆冲构造控制。此外油气分布还受油气系统、区域盖层、断裂及不整合等因素控制。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个油气系统、多套储盖组合、油气多源多期多种类型的特点。储集层条件好、天然气资源丰富和整体勘探程度低是在盆地进行油气勘探时不可忽视的三个特点。塔里木盆地已成为我国三大天然气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油气聚集
下载PDF
论反转构造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功 成金利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83-90,共8页
反转构造指同一断裂面出现两期力学性质和运动方向都相反的构造组合。依反转构造的尺度有断层的反转,盆地的反转及盆地系的反转。负反转包括三类型式,发生在裂谷期的正反转有三类型式,发生在后裂谷期的有四种型式。反转构造的成因有... 反转构造指同一断裂面出现两期力学性质和运动方向都相反的构造组合。依反转构造的尺度有断层的反转,盆地的反转及盆地系的反转。负反转包括三类型式,发生在裂谷期的正反转有三类型式,发生在后裂谷期的有四种型式。反转构造的成因有应力型、重力型和热力型。大型的负反转与裂陷作用复合可以使地壳厚度显著减薄。小型的反转常是重力作用的结果。正反转构造的变形序列依此为隐伏型断展褶皱、穿透型断展褶皱、断弯褶皱、截弯取直型复式反转、复杂构造如双重构造等。反转构造和油气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构造样式 构造尺度 构造序列
下载PDF
祁连-柴达木构造域盆地-造山带耦合构造体系 被引量:15
8
作者 周炎如 李相博 袁剑英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87-390,共4页
提出了祁连-柴达木构造域主要盆地与周边山系“既是构造变形间的相互约制,又是物质间的相互补给的双重耦合关系”的新立论。其基本内容为:盆地-造山带耦合构造体系以壳内拆离伸展为动力;盆地深层拆离伸展向造山带楔入(俯冲),为... 提出了祁连-柴达木构造域主要盆地与周边山系“既是构造变形间的相互约制,又是物质间的相互补给的双重耦合关系”的新立论。其基本内容为:盆地-造山带耦合构造体系以壳内拆离伸展为动力;盆地深层拆离伸展向造山带楔入(俯冲),为盆地拉张坳陷创造条件;造山带的浅层则以倒退式依次变新向盆地多期次、多层次逆冲-推覆(仰冲)并伴随走滑控制盆地浅层构造变形。壳内物质随水平拆离伸展,沿低速高导层由盆地向造山带转移,由于受造山带地壳增厚效应的约制,物质也随之转为垂直伸展方向转移。形成了盆地深部物质向造山带补给,造山带浅层向盆地提供沉积物源,从而达到盆地-造山带体系的物质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区域构造 盆地 造山带 耦合构造体系
下载PDF
大庆长垣构造体系的变形序列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均亮 林春华 杭文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共6页
为了搞清大庆长垣的发育过程,根据断层走向的统计结果和三维地震相干数据体的分析,从大庆长垣的构造特征、变形序列及应力分布出发,论述了大庆长垣的变形序列及形成机制。研究认为:北东向的局部构造、近南北向的大庆长垣、北东向的逆断... 为了搞清大庆长垣的发育过程,根据断层走向的统计结果和三维地震相干数据体的分析,从大庆长垣的构造特征、变形序列及应力分布出发,论述了大庆长垣的变形序列及形成机制。研究认为:北东向的局部构造、近南北向的大庆长垣、北东向的逆断层和北西向的正断层,均为白垩纪末期北西一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不同序列及不同方向的具有成生关系的各结构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有规律地按一定序列排列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大庆长垣构造体系;大庆长垣构造体系经历了北东向局部构造发育、近南北向大庆长垣统一、北东向逆断层发育和北西向正断层发育的过程,整体来看具有递进变形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长垣 构造体系 挤压应力 递进变形 北东向局部构造 北西向正断层
下载PDF
黔西六枝-大窑地区复合叠加褶皱及构造应力场遥感图像分层解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武年 乐光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S1期13-21,共9页
贵州西部构造变形强烈,存在多组不同方位的褶皱及断层,各发育一套节理系,呈现为复杂的复合构造变形格局。本文应用“区域构造变形及应力场遥感图像分层解析新方法”,利用遥感图像对研究区宏观构造及有关的横张大节理系统进行了详细... 贵州西部构造变形强烈,存在多组不同方位的褶皱及断层,各发育一套节理系,呈现为复杂的复合构造变形格局。本文应用“区域构造变形及应力场遥感图像分层解析新方法”,利用遥感图像对研究区宏观构造及有关的横张大节理系统进行了详细解译,建立了该区三期构造变形场,并据此反演了各时期构造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信息场分层解析 构造复合 遥感大节理 应力场 变形场 贵州西部
下载PDF
南秦岭造山带武当地区构造变形及构造复合 被引量:7
11
作者 雷世和 唐桂英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278-284,共7页
位于扬子地台北缘的武当推覆体是南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构造演化历程。该区的层固性结构和加里东—晋宁期的伸展滑脱作用造成了武当群构造堆垛岩系的形成,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在印支运动期间的会聚、碰撞造山作用... 位于扬子地台北缘的武当推覆体是南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构造演化历程。该区的层固性结构和加里东—晋宁期的伸展滑脱作用造成了武当群构造堆垛岩系的形成,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在印支运动期间的会聚、碰撞造山作用使武当巨型推覆体逐渐形成,至喜山运动时期完全定位。本文分析了这些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变形效应及构造变形的复合关系,揭示了本区变形环境由低温高压或高应变速率环境向中温低压及低温低压过渡的特征,阐述了武当推覆体的形成、武当群岩系的变形效应与动力作用方式、变形岩石的边界条件、变形岩石的结构构造以及力学性质的关系,把武当群的形成、武当推覆体的演化分为三期五个阶段,其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为沿大陆边坡的重力滑动和陆-陆碰撞的挤压作用,其应力作用方式为由上述动力所产生的近南北向伸展和近南北向挤压两大地应力场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推覆体 武当地区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大港歧口沿岸带前第三系构造体系探讨 被引量:6
12
作者 郝银全 潘懋 +1 位作者 常毓文 谢培工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3-228,共6页
大港歧口沿岸带位于太行山基底和鲁西基底接触的断裂带上———聊兰断裂北延段,沿海岸线呈NNE向展布。该带不仅是一个地理界线,而且是一个由基底断裂带控制的前第三系雁列褶皱带和第三系构造转换带。本文从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入手,详细探... 大港歧口沿岸带位于太行山基底和鲁西基底接触的断裂带上———聊兰断裂北延段,沿海岸线呈NNE向展布。该带不仅是一个地理界线,而且是一个由基底断裂带控制的前第三系雁列褶皱带和第三系构造转换带。本文从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入手,详细探讨了该带前第三系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形成和演化过程。大港歧口沿岸带前第三系雁列褶皱带在平面上是由一系列NE向左阶排列的褶皱组成的左阶雁列构造,垂向上具有正花状断裂组合特征;是在印支期NEE向大型舒缓隆起的背景上,受燕山早期(晚三叠世到中侏罗世)深断裂的左旋压扭作用和燕山晚期的走滑作用形成,并在后期受到了喜马拉雅期伸展裂陷作用的强烈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第三系 构造体系 沿岸 区域构造背景 喜马拉雅期 演化过程 体系特征 雁列构造 组合特征 走滑作用 燕山晚期 中侏罗世 晚三叠世 燕山早期 裂陷作用 断裂带 褶皱带 基底 太行山 海岸线 转换带 印支期 深断裂 鲁西 展布
下载PDF
南海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构造演化与变形机制 被引量:7
13
作者 袁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99-203,共5页
利用海上地震、钻井资料,从关键控制因素——构造应力场及转变出发,运用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分析方法,重新分析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构造样式和断裂系统,探讨凹陷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迈陈凹陷经历了两期构造应力场的重要转变:①早... 利用海上地震、钻井资料,从关键控制因素——构造应力场及转变出发,运用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分析方法,重新分析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构造样式和断裂系统,探讨凹陷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迈陈凹陷经历了两期构造应力场的重要转变:①早渐新世,区域构造应力场由早期断陷NW-SE向伸展顺时针旋转为近S-N向伸展,凹陷区由简单伸展变形转变为斜向伸展变形;②中新世以来,凹陷由断拗转变为拗陷。根据构造应力场的转变,将迈陈凹陷新生代由早而晚划分为早期断陷、中期断拗过渡和晚期拗陷三个构造演化阶段。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地层展示了构造样式和断裂体系的差异性与规律性,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控制了油气成藏要素及其配置条件,中期断拗过渡阶段的渐新统涠洲组具有最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构造应力场 简单伸展 斜向伸展 迈陈凹陷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南沙中部海域沉积地层特征及其构造成因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朝华 赵美松 刘海龄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53-860,共8页
为了深入了解南沙中部海域的沉积特征及构造演化过程,选取了该区具代表性的02N02测线对其进行详细的构造和地层解释.发现研究区南部存在一整套厚度较大的中生代甚至更老的地层,该地层普遍发生了强烈的褶皱作用,褶皱翼部存在一系列NE-NE... 为了深入了解南沙中部海域的沉积特征及构造演化过程,选取了该区具代表性的02N02测线对其进行详细的构造和地层解释.发现研究区南部存在一整套厚度较大的中生代甚至更老的地层,该地层普遍发生了强烈的褶皱作用,褶皱翼部存在一系列NE-NEE向断裂,控制沉积明显,背斜顶部多被剥蚀,翼部为充填沉积.新生代地层Tg(中始新世)到T40(中中新世)界面之间,为裂谷充填和披覆沉积,层内控制沉积的断裂普遍发育,而T40界面之上为平整的盖层沉积,断裂作用极少,地层厚度变化不大.结合以上特征对比区内与02N02测线相交的87N4测线、临近的90N9等测线,以及横穿该区的94N2测线,分析了南沙中部海域中、新生代地层的构造成因,并进一步探讨了其中、新生代地层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中部海域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沉积学 披覆沉积 中一新生代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利民煤矿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构造条件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汪禄生 曹运江 +3 位作者 谭西德 刘新华 徐望国 黄华林 《焦作工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251-255,共5页
在对湖南利民煤矿煤与瓦斯弱突出区域、强突出区域和未突出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作详细分析后 ,发现煤层顶底板断 褶构造发育不协调、边界条件不一样 ,引起Ⅰ、Ⅱ、Ⅲ、Ⅳ各区的应力分布不均匀 ,构造复杂程度具一定的差异性 ;同时探讨了... 在对湖南利民煤矿煤与瓦斯弱突出区域、强突出区域和未突出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作详细分析后 ,发现煤层顶底板断 褶构造发育不协调、边界条件不一样 ,引起Ⅰ、Ⅱ、Ⅲ、Ⅳ各区的应力分布不均匀 ,构造复杂程度具一定的差异性 ;同时探讨了构造应力场和煤与瓦斯突出的关系 ,认为构造应力决定着突出强度的大小 ,进而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区域、密度、强度的差异性 .所得结论为矿区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突出 地质构造 构造应力区 煤突出 边界条件
下载PDF
以芬兰为代表的北欧建筑结构美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星 《华中建筑》 2013年第2期147-150,共4页
有一类建筑用建造语言来实现理念,对结构和构造直接表现,将自然意象转化成空间,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深含在结构形与力的塑造中,让人深感建筑结构之美。在将自然意象转化成空间的建构中,新的结构分类能更好的揭示理性结构和感性体验的关联... 有一类建筑用建造语言来实现理念,对结构和构造直接表现,将自然意象转化成空间,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深含在结构形与力的塑造中,让人深感建筑结构之美。在将自然意象转化成空间的建构中,新的结构分类能更好的揭示理性结构和感性体验的关联:树或森林结构、肋骨结构、羽翼结构、云结构,以4种常见意象为例,可试论地域化建筑结构美的形式源头。芬兰现代建筑实例众多,是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兰 北欧建筑 建筑结构美 建构
下载PDF
松辽盆地莫霍面地震识别技术
17
作者 刘磊 王彦春 陈玉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7-130,共4页
利用叠前深度偏移地震剖面对松辽盆地的深层结构特征进行解释和综合地质分析。在论述地壳内部莫霍面、拆离带、地幔柱的形态特征及结构特征的同时,探讨了深部地质因素对上地壳沉积、构造特征的控制作用,同时探讨了莫霍面的深度分布特征... 利用叠前深度偏移地震剖面对松辽盆地的深层结构特征进行解释和综合地质分析。在论述地壳内部莫霍面、拆离带、地幔柱的形态特征及结构特征的同时,探讨了深部地质因素对上地壳沉积、构造特征的控制作用,同时探讨了莫霍面的深度分布特征与中生代构造特征的相互关系。在没有相关露头信息及岩心资料的情况下,对元古代、古生代相关地层的残留结构模型进行了探索性解释,对地壳结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莫霍面 拆离带 地幔柱 构造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