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下扬子地区多期构造格局叠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2
1
作者 姚柏平 陆红 郭念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0-13,共4页
下扬子地区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多期构造格局叠加,决定了海相古生界、中生界及其烃源岩的复杂保存情况及成藏条件。该地区早期受秦岭洋和华南洋( 两大缝合带) 演化控制,构造格局表现为“一台两盆”和“南台北盆”;印支期至早燕... 下扬子地区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多期构造格局叠加,决定了海相古生界、中生界及其烃源岩的复杂保存情况及成藏条件。该地区早期受秦岭洋和华南洋( 两大缝合带) 演化控制,构造格局表现为“一台两盆”和“南台北盆”;印支期至早燕山期受华北、华南两大板块之间北西南东向挤压对冲作用控制, 大致以沿长江的中央台地为对冲向斜带,形成北东向成带分布的推覆构造带,伴随近东西向左旋走滑活动,发育火山沉积盆地;燕山晚期,构造应力场转换,北东向、近东西向构造控制了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的断陷沉积,形成高、中、低台阶古地貌,区内北西分带、南北成块的构造格局定型。综合分析不同时期构造格局的特点,对下扬子地区构造区划、区带评价和勘探部署有重要指导意义。认为:中、低断块油气地质条件较好,其中推覆前缘山带、后缘凹陷可寻找多种类型油气藏,而对冲向斜带(无为、句容等地) 是海相中生界、古生界油气勘探的优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 下扬子地区 多期构造格局 叠加
下载PDF
北山—阿拉善地区白垩纪、侏罗纪盆地叠合特征 被引量:18
2
作者 郑孟林 李明杰 +1 位作者 曹春潮 张军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4-389,共6页
研究区发育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侏罗纪盆地受近东西向断裂的控制,为东西向展布的断陷湖盆。白垩纪盆地受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为北东向展布的断陷湖盆,经历早白垩世的伸展断陷及其以后的后期改造阶段。两大世代的盆地在空间上存在翘倾... 研究区发育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侏罗纪盆地受近东西向断裂的控制,为东西向展布的断陷湖盆。白垩纪盆地受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为北东向展布的断陷湖盆,经历早白垩世的伸展断陷及其以后的后期改造阶段。两大世代的盆地在空间上存在翘倾叠合、叠合保存、部分叠合改造等三种方式。盆地的叠合保存对侏罗系烃源岩的油气形成最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盆地 白垩纪盆地 构造特征 盆地叠合 北山-阿拉善地区
下载PDF
江汉盆地反转构造类型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郑天发 傅宜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6-38,共3页
江汉盆地在陆相发展阶段,经历了早期(燕山运动晚期至喜山运动早期)的构造负反转和晚期(喜山运动晚期)的构造正反转。早期构造负反转形成的拉张断陷叠加在先期压扭住断裂诏皱带上,受北东向剪切带控制发育的负反转构造一般成为半地... 江汉盆地在陆相发展阶段,经历了早期(燕山运动晚期至喜山运动早期)的构造负反转和晚期(喜山运动晚期)的构造正反转。早期构造负反转形成的拉张断陷叠加在先期压扭住断裂诏皱带上,受北东向剪切带控制发育的负反转构造一般成为半地堑式断陷,沉积的白垦系和下第三系是江汉盆地的陆相勘探目的层系;沿北西-北北西向挤压构造带分布的负反转构造成为地堑式断陷。喜山运动晚期江汉盆地发生构造正反转,时间东早西晚,反转程度东强西弱,反映区域性挤压作用力来自盆地以东。正反转构造划分为发育比较成熟的全正反转构造(褶皱剥蚀型,断裂上下皆逆型,断裂上逆下正型)和正反转程度弱的准正反转构造(地层上下皆凸型和上凸下凹型),简述其剖面鉴别特征和发育部位。江汉盆地的构造反转现象为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的反转构造研究提供了又一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构造演化 构造类型 石油勘探
下载PDF
空间结构三维风时程模拟及其小波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岱 马骏 +1 位作者 吴筑海 陈思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8-92,共5页
基于谐波叠加法和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出改进方法,用于大跨空间结构的三维相关风速时程模拟。风速功率谱被分解为频率谱函数和相干函数;研究表明在空间三个方向上模拟风速功率谱皆收敛于目标风谱。小波分析在时域和频域上同时具有良好局部... 基于谐波叠加法和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出改进方法,用于大跨空间结构的三维相关风速时程模拟。风速功率谱被分解为频率谱函数和相干函数;研究表明在空间三个方向上模拟风速功率谱皆收敛于目标风谱。小波分析在时域和频域上同时具有良好局部化特性。使用小波技术对模拟的风速时程进行时频分析,利用离散小波变换分解和重构风速时程,用小波系数描述风速信号特性。采用最大熵值法减少风速时程分析在时频域上的信息损失并提高效率。计算显示,改进方法速度快、精度高,弥补了传统手段模拟空间结构三维风速时程耗时冗长、精度低的缺陷,小波分析在风速时程分析中具有理想的可靠性和保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工程 风工程 小波分析 谐波叠加法 空间结构 快速傅里叶变换 风速时程模拟
下载PDF
渤海海域的郯庐扭断裂及含油气盆地的发育 被引量:13
5
作者 严俊君 马前贵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1-38,共8页
本文通过对横切郯庐断裂系统地震剖面的详尽研究,根据该断裂在本区的活动特征,将其划分为3段:北段、南段及中段,并描述了各段的特征:北段为典型的张扭性断裂;南段为强烈平移断裂,且具有拉分性质;中段则以拉张作用为主。在此基础上,指出... 本文通过对横切郯庐断裂系统地震剖面的详尽研究,根据该断裂在本区的活动特征,将其划分为3段:北段、南段及中段,并描述了各段的特征:北段为典型的张扭性断裂;南段为强烈平移断裂,且具有拉分性质;中段则以拉张作用为主。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断裂对本区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发展的控制和影响,并讨论了扭性盆地的油气聚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渤海 海域 含油 含气 盆地
下载PDF
襄樊—广济断裂湖北段构造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璘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6-191,共6页
襄樊—广济断裂是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最重要的边界断裂之一,长期以来,地质工作者对其属性有不同的认识。为了查明其属性,深化研究东秦岭大别南缘的地质结构特点,选择了青峰和三里岗一带白垩纪盆地进行解剖研究,结合近年的区域调查成果... 襄樊—广济断裂是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最重要的边界断裂之一,长期以来,地质工作者对其属性有不同的认识。为了查明其属性,深化研究东秦岭大别南缘的地质结构特点,选择了青峰和三里岗一带白垩纪盆地进行解剖研究,结合近年的区域调查成果,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和现代造山带研究方法,重新对其属性进行了认定:目前的襄樊—广济断裂形成于喜马拉雅期,是一条规模巨大的脆性断层,具由南向北逆冲的特点,地表上大致构成扬子台地区与秦岭区的分划,同时掩盖了燕山运动造山带和稳定陆台的边界,且它对元古代以来的沉积作用控制不明显;在青峰及以西的地区,与燕山造山期构造叠加在一起,造成其变形具有多期的构造特点,实属不同构造体系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系 喜马拉雅期 地表分界线 构造叠加 襄樊—广济断裂 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
下载PDF
黄骅坳陷褶皱分类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杜旭东 陆克政 +1 位作者 漆家福 陈福巨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1期1-5,共5页
黄骅坳陷内多数褶皱都是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并与正断层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褶皱枢纽与断层走向的位置关系,黄骅坳陷内褶皱样式基本类型大体可以分为纵向褶皱和横向褶皱。根据褶皱的形成机制,这两种褶皱又可进一步分为牵引... 黄骅坳陷内多数褶皱都是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并与正断层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褶皱枢纽与断层走向的位置关系,黄骅坳陷内褶皱样式基本类型大体可以分为纵向褶皱和横向褶皱。根据褶皱的形成机制,这两种褶皱又可进一步分为牵引褶皱、逆牵引褶皱、滚动褶皱、翘倾式背斜、断层位移褶皱、断线转向褶皱以及叠加形成的各种复式褶皱。这些褶皱受构造演化控制,可互相转化。另外,黄骅坳陷内还存在多种成因与反转断层相关的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褶皱样式 褶皱成因 构造叠加 油田构造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样式及叠合关系 被引量:9
8
作者 毛治国 胡望水 +2 位作者 余忠祥 官大勇 张文军 《海洋石油》 CAS 2005年第1期17-22,共6页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逆冲和走滑断裂活动、褶皱作用和区域性升降作用互相交织,彼此影响,造就了现今盆地西部地区复杂的变形格局,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构造样式。首先根据基底卷入程度划分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种样式,进一...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逆冲和走滑断裂活动、褶皱作用和区域性升降作用互相交织,彼此影响,造就了现今盆地西部地区复杂的变形格局,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构造样式。首先根据基底卷入程度划分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种样式,进一步根据其变形划分出7个类型。在燕山早期伸展构造的基础上,在喜山期多幕构造运动作用下,新生代构造样式发生多期次的叠加。在该地区发育有五种构造叠加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柴达木盆地 期次 燕山早期 褶皱作用 走滑断裂 伸展构造 西部地区 区域性 格局
下载PDF
埕东构造带构造演化及其对新近系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8
9
作者 罗霞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18,共5页
针对埕东构造带构造演化与成藏关系研究较少的现状,运用三维地震、钻井资料和区域应力场最新研究结果,探讨了埕东构造带演化过程及其对新近系油气成藏的控制。结果表明:埕东构造带经历了"逆冲褶皱、拉张反转、逆时针旋转、走滑—... 针对埕东构造带构造演化与成藏关系研究较少的现状,运用三维地震、钻井资料和区域应力场最新研究结果,探讨了埕东构造带演化过程及其对新近系油气成藏的控制。结果表明:埕东构造带经历了"逆冲褶皱、拉张反转、逆时针旋转、走滑—伸展和热沉降+顺时针旋扭"5个演化阶段;演化过程叠加控制了埕东构造带南高北低的恢复准确性、南北双向供烃的空间格局和构造带南、北新近系成藏的差异性,即南部地区埕南断层垂向输导形成馆上段披覆构造油藏和馆下段地层油藏;北部地区断层岩性输导形成馆上段岩性油藏。该研究成果为该区下一步精细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走滑运动 构造叠加 郯庐断裂 济阳坳陷 埕东构造带
下载PDF
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属性与层序地层格架下聚煤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辉 张峰 +2 位作者 王冰洁 尹卫军 刘池洋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4期92-101,共10页
依据近年来最新资料,通过对羌塘盆地南、北边界构造带构造属性、地球动力学机制及构造演化历程的讨论,剖析了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属性与盆地演化历程;在对盆地内部不同位置上三叠统岩性、岩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古地理背景下层序界... 依据近年来最新资料,通过对羌塘盆地南、北边界构造带构造属性、地球动力学机制及构造演化历程的讨论,剖析了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属性与盆地演化历程;在对盆地内部不同位置上三叠统岩性、岩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古地理背景下层序界面与体系域界面的识别,建立了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讨论了煤层在层序格架下的位置、聚煤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羌塘盆地晚三叠世为一复杂叠合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早、中期被动陆缘盆地,晚三叠世晚期羌北前陆盆地和羌南被动陆缘裂陷-坳陷盆地等不同的盆地演化历程;上三叠统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层序和两个三级层序,煤层位于高位体系域中上部,主要受控于高频率低级次海平面变化。具含煤岩系厚度大,煤层层数多,单层厚度小的特征;三角洲平原地带有利于煤层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沿分割羌南、羌北盆地的中央隆起带发育,进一步指出该带是羌塘盆地内今后重要的找煤方向,并得到新发现的赛包玛煤点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属性 叠合盆地 层序地层格架 聚煤特征 晚三叠世 羌塘盆地
下载PDF
辽河坳陷欧利坨子地区构造成因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董文波 李雅楠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72,共8页
欧利坨子地区是辽河油田稀油年产500×104t的重要资源接替区,石油地质储量近3000×104t。通过对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以及钻井、测井资料进行解释和构造发育史研究,分析了欧利坨子地区新生界古近系的构造特征及成因,并... 欧利坨子地区是辽河油田稀油年产500×104t的重要资源接替区,石油地质储量近3000×104t。通过对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以及钻井、测井资料进行解释和构造发育史研究,分析了欧利坨子地区新生界古近系的构造特征及成因,并探讨了其对油气运移、成藏的控制作用,指出了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研究认为:①古近纪为欧利坨子地区构造格局的定型期,其构造演化先后经历了拱张、裂陷、衰减、再陷4个阶段,主要构造运动为沙三段沉积时期的伸展运动和东营组沉积时期的走滑运动②研究区现今构造格局是伸展构造体系与走滑构造体系叠加而形成的,南、北构造差异演化是正、逆断层相间的特殊花状构造的形成原因并导致了同一条断层性质发生正逆转换;③主干断层在油气运移时期表现为封闭性,起遮挡作用,不利于油气的二次运移;④剧烈的构造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⑤花状构造高部位、依附于主干断层的断鼻等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区域,西部超覆带发育地层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坳陷 欧利坨子 构造叠加 走滑断层 花状构造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北缘阿恰基底卷入构造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庚 李本亮 +4 位作者 杨海军 陈竹新 王晓波 张朝军 雷永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40,共9页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为第四系不整合覆盖的古隆起,在其西北缘发育NW走向的阿恰断裂、萨拉姆布拉克背斜、向斜和隐伏的乔来麦提断裂。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显示,阿恰断裂为倾向南的基底卷入逆冲断裂,向北逆冲,错断层位从前寒武系基底一直到...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为第四系不整合覆盖的古隆起,在其西北缘发育NW走向的阿恰断裂、萨拉姆布拉克背斜、向斜和隐伏的乔来麦提断裂。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显示,阿恰断裂为倾向南的基底卷入逆冲断裂,向北逆冲,错断层位从前寒武系基底一直到中寒武统膏岩,从西向东逆冲断距减少。乔来麦提断裂则以中寒武统膏岩为滑动面,向南逆冲,并在断层端部发育萨拉姆布拉克断层扩展褶皱。这两种类型构造样式的断裂(基底卷入断裂和盖层滑脱断裂),在剖面上组成典型的楔形构造几何形态,平面上形成三角形构造。遥感影像解译指出阿恰断裂和萨拉姆布拉克向斜向北西方向延伸进入柯坪逆冲带,并在该带有相应方向的地表构造显现,与北东走向的柯坪逆冲带组成叠加构造。生长地层分析确定基底卷入构造形成于始新世—中新世,而柯坪逆冲带形成于第四纪,明显晚于巴楚隆起形成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楚隆起 基底卷入 楔形构造 构造叠加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利用地震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的走滑断裂活动及应力场演化
13
作者 梁承春 吴锦伟 +6 位作者 王代国 何学文 梁臣 刘小虎 王治磊 黄光明 雷克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328,共16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精细地震构造解释为基础,结合南缘秦岭和西缘六盘山的构造演化史,并采用有限差分软件开展两期构造叠加的大应变数值模拟实验,探讨红河油田的走滑断裂活动及应力场演化。结果表明,北西走向的玉都断裂带先活动,受... 以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精细地震构造解释为基础,结合南缘秦岭和西缘六盘山的构造演化史,并采用有限差分软件开展两期构造叠加的大应变数值模拟实验,探讨红河油田的走滑断裂活动及应力场演化。结果表明,北西走向的玉都断裂带先活动,受到基底断层控制而发育单断式左行走滑,应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活动,其动力学背景是秦岭北缘不同块体之间往北西方向的差异挤压,活动之时玉都断裂带附近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向;北东东向弥散式断层后活动,受到六盘山冲断带向东挤压过程中南北差异的影响而发生左行走滑,在早白垩世晚期或新生代活动,活动之时最大主应力为北东向(N36°~69°),平均N53°。研究结果对本地区的断裂预测提供了新的约束,亦可为鄂尔多斯盆地其他油田的断裂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走滑断裂 数值模拟 主应力 构造叠加
下载PDF
频段激励下结构阻尼系统的拓扑优化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旭奇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80-83,共4页
引入了结构阻尼系统简谐响应分析的高效计算新方法.在优化模型中,以工作频段内某一自由度位移振幅的积分作为目标函数,利用伴随变量法进行灵敏度分析.数值实验表明,相对比精确方法,本文的方法不仅显著减少了计算时间,并且保证了结果的... 引入了结构阻尼系统简谐响应分析的高效计算新方法.在优化模型中,以工作频段内某一自由度位移振幅的积分作为目标函数,利用伴随变量法进行灵敏度分析.数值实验表明,相对比精确方法,本文的方法不仅显著减少了计算时间,并且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优化 结构阻尼 模态叠加 自适应
下载PDF
河南省土门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忠 刘国华 许令兵 《矿产勘查》 2022年第5期616-622,共7页
河南省土门萤石矿赋存于上元古界栾川群煤窑沟组地层中,地层岩性、构造及岩浆岩对萤石成矿有较强的控制作用。白云质大理岩因其化学成分富镁钙、缺硅,有利于萤石成矿。叠加发育于岩性接触面之上的断裂构造是成矿的有利条件,既是含矿热... 河南省土门萤石矿赋存于上元古界栾川群煤窑沟组地层中,地层岩性、构造及岩浆岩对萤石成矿有较强的控制作用。白云质大理岩因其化学成分富镁钙、缺硅,有利于萤石成矿。叠加发育于岩性接触面之上的断裂构造是成矿的有利条件,既是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同时为成矿物质富集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矿区内正长(斑)岩脉可能是成矿母岩。研究认为土门萤石矿床为(低温)热液充填脉状矿床。矿区内存在多次成矿,总体而言,萤石成矿在先,之后又有多次的成矿热液活动叠加,并形成了Mo、Pb、Zn等金属矿化。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找矿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因素 构造叠加 萤石矿 方城土门
下载PDF
冀北和顺店火山构造控矿特征及找矿潜力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春雷 靳松 +3 位作者 荣桂林 刘新宇 林茜 许肖斌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1-467,共7页
丰宁县北部有大面积燕山期火山岩分布,通过航磁及物化探资料综合分析,和顺店附近存在一个隐爆火山角砾岩筒,伴随着火山—侵入活动,火山口附近及其周围形成一系列环形断裂构造,加上区域构造运动的叠加,为深部含矿热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和... 丰宁县北部有大面积燕山期火山岩分布,通过航磁及物化探资料综合分析,和顺店附近存在一个隐爆火山角砾岩筒,伴随着火山—侵入活动,火山口附近及其周围形成一系列环形断裂构造,加上区域构造运动的叠加,为深部含矿热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和储矿空间。近期的找矿实践证明,在火山构造的北部及东部已经发现了Ag、Pb、Zn多金属矿化,并有望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工业矿体,综合分析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在火山构造的南部及西部有望实现找矿工作的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构造 构造叠加 含矿热液 找矿潜力
下载PDF
峨眉断块山的形成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运生 王登攀 +2 位作者 王奖臻 傅荣华 杨艳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0-114,121,共6页
峨眉山为一断块山,因其宏伟、秀丽而著称,但峨眉断块山是如何形成的,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基于1∶25 000工程地质测绘,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峨眉山地质构造形迹及构造叠加特征,认为峨眉山抬升始于古近纪晚期,喜山运动第一幕(始新世中期末)... 峨眉山为一断块山,因其宏伟、秀丽而著称,但峨眉断块山是如何形成的,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基于1∶25 000工程地质测绘,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峨眉山地质构造形迹及构造叠加特征,认为峨眉山抬升始于古近纪晚期,喜山运动第一幕(始新世中期末)峨眉山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在北西西-南东东向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形成北北东向褶皱及北东向断层,并上升成为剥蚀区。上新世以来,在近东西向区域压应力场作用下,钝锥形大峨山断块沿北东向峨眉山断层及北缘的北西向边界断裂不断向东强力楔入,断块前缘早期的北北东向构造受推挤,地层走向及倾向出现明显偏转:锥顶前方龙门洞-报国寺一带地层由早期的北北东走向倾南东的中生代地层转为南北走向,地层出现倒转(西倾),而远离断块端部的地层仍然为正常产状。与此同时,锥顶北侧尖尖石背斜发生移褶,形成北西向褶皱和断层,而断块南侧峨眉山断层发生逆冲兼走滑活动。第四纪以来峨眉山间歇性强烈抬升,经历至少10次强烈抬升事件,逐渐形成现今地貌。新生代以来,峨眉山断层两盘地层水平位错累计达4km,垂直位错累计达6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峨山断块 构造特征 新生代 构造叠加 演化程式
下载PDF
对林甸地区地热资源的初步认识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妍 《油气井测试》 2003年第5期69-70,共2页
对影响地热资源分布因素、地热资源的储集和地热资源的分布进行了分析,针对松辽盆地北部林甸地区进行了地热资源的初步探讨,并绘制了林甸地区主要断层叠合图,构造叠合图,地热资源储集分布图,登娄库组和侏罗系沉积环境平面图,地热资源分... 对影响地热资源分布因素、地热资源的储集和地热资源的分布进行了分析,针对松辽盆地北部林甸地区进行了地热资源的初步探讨,并绘制了林甸地区主要断层叠合图,构造叠合图,地热资源储集分布图,登娄库组和侏罗系沉积环境平面图,地热资源分布图。通过目前资料的分析,说明了地热资源对油田开发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甸地区 地热资源 断裂叠合 构造叠加 物探 测试评价
下载PDF
论分布式陀螺柔性体结构的动力学建模问题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金 金栋平 刘福寿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4-81,共8页
针对含分布式控制力矩陀螺的柔性体结构动力学建模问题,研究了结构和陀螺之间相互耦合对结构固有振动的影响。通过基于有限元离散的建模思路,获得了含分布式控制力矩陀螺的结构动力学模型。对比模态叠加方法,提出原柔性体模态的概念。... 针对含分布式控制力矩陀螺的柔性体结构动力学建模问题,研究了结构和陀螺之间相互耦合对结构固有振动的影响。通过基于有限元离散的建模思路,获得了含分布式控制力矩陀螺的结构动力学模型。对比模态叠加方法,提出原柔性体模态的概念。结果表明,分布控制力矩陀螺对结构固有振动产生了本质的影响。基于原柔性体结构前几阶模态的模态叠加法,由于没有计入结构和陀螺之间的耦合效应,所得到结构动力学降阶模型具有较大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动力学 陀螺柔性体 模态叠加法 模型降阶 原柔性体模态
下载PDF
人朊病毒蛋白及其突变体的溶剂可及性和模拟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桂鸿 郭明雄 +4 位作者 龚睿 梅芳华 万云莲 肖庚富 田波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4年第2期158-162,F003,共6页
朊病毒是一种全新类型的致病因子,以一种全新的致病机制造成许多神经退化性疾病。它的致病性主要由于PrPC向PrPSc构象转变而造成。为了探讨PrPC向PrPSc转变过程中PrP分子构象变化的机制, 我们计算分析了人天然PrP分子及不同的单残基突变... 朊病毒是一种全新类型的致病因子,以一种全新的致病机制造成许多神经退化性疾病。它的致病性主要由于PrPC向PrPSc构象转变而造成。为了探讨PrPC向PrPSc转变过程中PrP分子构象变化的机制, 我们计算分析了人天然PrP分子及不同的单残基突变体(如M166V,S170N,E200K和R220K)的氨基酸残基溶剂可及性, 并对天然PrP分子及其突变体进行了结构重叠模拟和RMS偏量分析。结果表明:由于166位等单个残基的突变, 造成PrP突变体与天然蛋白的局部结构出现较大差别, 使得部分残基的溶剂可及表面积发生了较大变化, 并且部分残基改变了它们的位置, 同时也影响蛋白质表面的电荷分布, 这些改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次级相互作用的局部环境。分析表明PrP与一般球蛋白在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异, 说明PrP分子并不是一种稳定的球蛋白结构, 只是一种折叠中间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朊病毒 蛋白 突变体 可转移性海绵脑病 构象稳定性 结构重叠 神经退化性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