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运动学分类、模型与勘探领域 被引量:37
1
作者 管树巍 何登发 +1 位作者 雷永良 陈竹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6-78,共13页
根据冲断系统内断层位移传递和消减的方式,将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划分为4类:①Ⅰ型前陆冲断带,断层位移沿滑脱面全部传递至盆地内部,根据冲断构造规模和结构,又可分为库车型、川西南型和酒泉型3个亚类;②Ⅱ型前陆冲断带,以准噶尔盆地... 根据冲断系统内断层位移传递和消减的方式,将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划分为4类:①Ⅰ型前陆冲断带,断层位移沿滑脱面全部传递至盆地内部,根据冲断构造规模和结构,又可分为库车型、川西南型和酒泉型3个亚类;②Ⅱ型前陆冲断带,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代表,冲断带内既存在向盆地方向传递的位移,也存在向造山带方向消减的位移;③Ⅲ型前陆冲断带,以塔西南甫沙冲断带为代表,断层位移全部沿着深部构造楔顶部的反冲断面向造山带方向消减;④复杂边界制约下的前陆冲断带,主要发育在柴西南和柴北缘,冲断系统内断层位移的传递受柴达木盆地形态和周缘边界限制,以至没有形成稳定的前陆区和前陆盆地特有的楔形沉积结构。通过中西部前陆冲断带运动学分类和复杂构造建模,提出并论证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叠加构造楔形体、川西北寒武系倒转推覆体下的晚古生代被动陆缘层序、库车中段—东段的煤下构造以及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盘掩伏构造4个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冲断带 复杂构造解析 运动学分类 构造模型 恢复应变 中国中西部
下载PDF
南天山前陆冲断带中段乌什-温宿地区构造分析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25
2
作者 苗继军 贾承造 +2 位作者 戴金星 王招明 张君峰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28-432,共5页
建立了乌什-温宿地区的地质结构模型,恢复了其新生代演化历史,探讨了油气远景。指出乌什-温宿地区由乌什凹陷和温宿凸起2个构造单元组成,乌什凹陷为具有挤压性质的断陷,温宿凸起为受基底卷入逆冲断裂控制的古隆起,构造样式侧向变化显著... 建立了乌什-温宿地区的地质结构模型,恢复了其新生代演化历史,探讨了油气远景。指出乌什-温宿地区由乌什凹陷和温宿凸起2个构造单元组成,乌什凹陷为具有挤压性质的断陷,温宿凸起为受基底卷入逆冲断裂控制的古隆起,构造样式侧向变化显著;该区新生代主要变形期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和上新世-早更新世2期,水平挤压缩短量13~21km,缩短率14%~20%,平均变形速率0.56~0.9mm/a;受多旋回演化背景的控制,乌什-温宿地区形成多种有利的圈闭类型,具有早、晚两期成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南天山
下载PDF
复杂构造建模的理论与技术架构 被引量:23
3
作者 管树巍 何登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1-1000,共10页
复杂构造建模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模型内部的约束机制,其中以反映褶皱形态、断层形态和断层位移之间定量关系的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最为成熟,其分析方法对于上地壳、低温和非变质条件下的脆性构造变形的建模具有最普遍和最有效的约束。... 复杂构造建模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模型内部的约束机制,其中以反映褶皱形态、断层形态和断层位移之间定量关系的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最为成熟,其分析方法对于上地壳、低温和非变质条件下的脆性构造变形的建模具有最普遍和最有效的约束。规范的技术流程不仅有助于降低构造建模的多解性,也是合理认识构造和解释构造的有效手段。构造模型可以在剖面、二维和三维空间建立,剖面建模主要用于确定构造解释方案,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二维面模型和三维体模型则能更直观的描述构造,尤其在体模型内填充地层的力学参数后建立的介质模型,已非常接近真实的地质体。通过面模型和介质模型的恢复计算,可获得二维和三维空间的恢复应变场,既提供了构造变形机理研究所必须的参数,也可用于油气储集体构造裂缝发育方位、发育密度和发育强度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建模 技术流程 剖面建模 二维建模 三维建模 恢复应变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勘探的3个潜在领域——来自构造模型的论证 被引量:23
4
作者 管树巍 陈竹新 方世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4,共8页
将定量化构造解析技术引入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地震精细解释与三维地质建模中,提出并论证了未来油气勘探的3个潜在领域:①叠加楔形体,主要发育在第2排背斜带核部,由相互叠置的第三系构造楔组成,通常造成同一背斜的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的油气... 将定量化构造解析技术引入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地震精细解释与三维地质建模中,提出并论证了未来油气勘探的3个潜在领域:①叠加楔形体,主要发育在第2排背斜带核部,由相互叠置的第三系构造楔组成,通常造成同一背斜的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的油气水特征;②深层中生界构造,由白垩系和侏罗系内的断层转折褶皱组成,与上覆第三系构造楔是不同层次和不同序次的冲断构造;③横向转换构造,主要发育于第2排背斜带,由相邻背斜之间的构造转换作用形成。上述3类构造的识别和落实应立足于有针对性的地震部署和成像处理,如果埋藏较深,则需要通过建立三维介质模型,基于地层力学结构计算构造内部应变状态,以评估深部储集层构造裂缝发育方位、发育强度和发育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体 深层构造 构造转换带 恢复应变 准噶尔盆地南缘
下载PDF
平衡剖面技术及其在济阳坳陷桩海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荣强 吴时国 +3 位作者 周雁 余朝华 冯德勇 于正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5-142,共8页
平衡剖面技术在研究盆地演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编制盆地发育演化剖面,广泛地用于研究石油构造分析。平衡剖面的最基本原理就是在地层变形前后物质的总量是不变的。利用2DMove软件对济阳坳陷桩海地区的两条地震剖面进行构造恢复,... 平衡剖面技术在研究盆地演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编制盆地发育演化剖面,广泛地用于研究石油构造分析。平衡剖面的最基本原理就是在地层变形前后物质的总量是不变的。利用2DMove软件对济阳坳陷桩海地区的两条地震剖面进行构造恢复,编制了构造发育剖面,恢复该区的构造演化史。桩海地区在三叠纪—中侏罗世由于印支运动的强烈挤压作用而抬升剥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在中国东部发生了强烈的伸展作用,发育了大量的断裂和接受了巨厚的沉积地层;在晚白垩世,由于郯庐断裂的左行走滑作用,桩海地区抬升并遭受剥实;在古近纪,受区域构造伸展作用,桩海地区发育成为断陷盆地。古近纪末,发生右行走滑运动和构造抬升。新近纪以来该区表现为稳定的坳陷沉积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 构造演化 构造复原 构造解释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基于显著结构重构与纹理合成的图像修复算法 被引量:12
6
作者 朱晓临 陈晓冬 +2 位作者 朱园珠 陈嫚 李雪艳 《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6-342,共7页
文章结合结构修复算法及纹理修复算法各自的优点,并考虑显著结构对图像修复的巨大影响,提出结合显著结构重构与纹理合成的图像修复算法。算法先利用形态学算子剥离待修复图像中细小结构与大块区域;然后利用快速结构修复算法对图像进行处... 文章结合结构修复算法及纹理修复算法各自的优点,并考虑显著结构对图像修复的巨大影响,提出结合显著结构重构与纹理合成的图像修复算法。算法先利用形态学算子剥离待修复图像中细小结构与大块区域;然后利用快速结构修复算法对图像进行处理;再利用插值对待修复图像进行显著结构重构;最后利用基于改进优先级的加权匹配图像修复算法进行后续修复。实验结果表明,对既有显著结构同时又包含丰富纹理的待修复图像,与传统算法相比,本文的算法不但有更好的修复效果,而且耗时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修复 结构修复 纹理合成 形态学算子 显著结构 优先级
下载PDF
顺德某片区截污管网CCTV检测与修复技术 被引量:10
7
作者 柯友青 王圣杰 +1 位作者 易聪 向闯 《施工技术》 CAS 2020年第13期98-101,共4页
顺德某片区已建截污管网年代久远、长期缺乏管养。应用CCTV检测技术开展普查,根据检测结果统计,发现管道存在不同程度的破裂、脱节、渗漏及腐蚀等结构性缺陷和树根、障碍物、沉积及结垢等功能性缺陷,已经严重影响到管网的运行。结合现... 顺德某片区已建截污管网年代久远、长期缺乏管养。应用CCTV检测技术开展普查,根据检测结果统计,发现管道存在不同程度的破裂、脱节、渗漏及腐蚀等结构性缺陷和树根、障碍物、沉积及结垢等功能性缺陷,已经严重影响到管网的运行。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优先解决3级以上结构性缺陷和所有功能性缺陷。应用非开挖修复技术,对管道采取整体修复和局部点状修复。修复后管道恢复正常运行,极大提升了该片区的截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污管网 CCTV检测 结构性缺陷 功能性缺陷 非开挖修复
下载PDF
天井山古隆起的“前世今生”:论古隆起的构造复原 被引量:10
8
作者 何登发 伍顺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6-101,共16页
古隆起是地质历史时期地表的正向构造单元,是该时期地球内、外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复原其构造-沉积面貌,将为探索地球演化历史及资源、能源矿产的赋存规律奠定重要基础。文中以龙门山北段的天井山古隆起为例,分析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及其... 古隆起是地质历史时期地表的正向构造单元,是该时期地球内、外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复原其构造-沉积面貌,将为探索地球演化历史及资源、能源矿产的赋存规律奠定重要基础。文中以龙门山北段的天井山古隆起为例,分析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及其演化、改造特征,探讨古隆起复原的思路、方法及意义。天井山古隆起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被人们发现并提出,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天井山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及其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一直存在争议。基于天井山地区的地层与构造分布,文中建立其浅表地质结构模型,应用构造复原方法重建其形成与演化过程,恢复出天井山古隆起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空间展布特征。研究认为,天井山古隆起发育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第四系等5套构造地层层序,沿构造走向划分为北、中、南3段。天井山古隆起北段总体表现为两背斜夹一向斜构造,中段表现为一紧闭的背斜构造,南段表现为一逐渐倾伏的背斜构造;天井山古隆起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幕式隆升、泥盆纪—石炭纪持续隆升、二叠纪—三叠纪整体埋藏与侏罗纪—现今为破坏改造等4个演化阶段;天井山古隆起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古隆起核部呈现出向南东迁移的特征。天井山古隆起为改造残余古隆起,反映了龙门山北段的多幕伸展-挤压构造事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北段 天井山古隆起 地质结构 构造复原 伸展-聚敛旋回
下载PDF
既有砖木结构建筑修复更新施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燕 《建筑施工》 2024年第3期302-304,共3页
结合上海市歇浦路8号工业遗存建筑项目的砖木结构修复更新,针对既有建筑的保护性拆除、砖木结构的修缮、施工场地受限等难题,形成了既有结构拆除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实现了结构形式由黏土砖外墙+木柱+木构架调整为钢柱+钢梁+自承重... 结合上海市歇浦路8号工业遗存建筑项目的砖木结构修复更新,针对既有建筑的保护性拆除、砖木结构的修缮、施工场地受限等难题,形成了既有结构拆除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实现了结构形式由黏土砖外墙+木柱+木构架调整为钢柱+钢梁+自承重木桁架的结构形式,完成了木屋架的加固、防腐和重新安装,实现了外立面的复原修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木结构建筑 城市更新 清水砖墙 结构修复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forecasting structural cracks technique of 3DMove in Chengdao buried hill 被引量:5
10
作者 WU Shiguo1, 2, WANG Xiuling2, JI Yuxin2, LIU Yuzhen2 & HAN Wengong2 1.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ingdao 266071, China 2. 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Shengli Oil Field, Dongying 257002,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9期1403-1410,共8页
3DMove software,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 structural model of geologic inter- pretation, can forecast reservoir crack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al ge- ology,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 3DMove software,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 structural model of geologic inter- pretation, can forecast reservoir crack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al ge- ology,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acks. 3DMove software dominates in forecasting cracks. We forecast the developments and directions of the cracks in Chengbei buried hill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forecasting technique in 3DMove software, and obtain the chart about strain distributing on top in buried hill and the chart about relative density and orientation and the chart about the analysis of crack unsealing. In Chengbei 30 buried hill zone, north-west and north-east and approximately east-west cracks in Cenozoic are very rich and the main directions in every fault block are different. Forecasting results that are also verified by those of drilling approxi- mately accord with the data from well logging, the case of which shows that the technique has the better ability in forecasting cracks, and takes more effects o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crack reservoir beds in ancient buried hill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Move structural crack BURIED hill structural restoration.
原文传递
不同恢复途径对大兴安岭森林沼泽群落结构与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牟长城 杨明 +2 位作者 倪志英 孙晓新 张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7-31,共5页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和标准木解析法,研究了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森林沼泽群落、演替森林沼泽群落和人工森林沼泽群落的树种组成结构、径级分布、蓄积量、生物量、生产力及其沿过渡带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定量评价了人工造林途径和自然演替...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和标准木解析法,研究了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森林沼泽群落、演替森林沼泽群落和人工森林沼泽群落的树种组成结构、径级分布、蓄积量、生物量、生产力及其沿过渡带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定量评价了人工造林途径和自然演替途径的恢复效果,以探讨退化森林沼泽群落的有效恢复途径,为退化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演替群落与天然群落建群种沿森林沼泽过渡带环境梯度具有明显更替规律性,人工森林沼泽群落建群种却比较单一;演替群落与天然群落的径级分布均以较小径级林木占绝对优势,人工群落径级分布却以较大径级林木占优势地位;演替群落(6.006~1.316m3/hm2)与天然群落(6.690~2.137m3/hm2)的蓄积生产力沿沼泽至森林方向过渡带环境梯度呈递减趋势,人工群落蓄积生产力(4.350~6.991m3/hm2)则呈递增趋势;演替群落(453.7~113.0g·a-1·m-2)与天然群落(335.7~195.6g·a-1·m-2)的生产力沿沼泽至森林方向过渡带的环境梯度呈递减趋势,人工群落(198.8~334.0g·a-1·m-2)的生产力呈递增趋势。干扰森林沼泽群落生产力与天然沼泽林群落生产力有所不同,并与干扰后的恢复途径和森林沼泽过渡带的环境梯度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森林沼泽群落 结构特征 生产力 恢复途径
下载PDF
邾国故城西岗M1墓内棚架设施复原研究
12
作者 杨镇 王青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30,共9页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战国墓葬M1形制特殊、结构完整,为研究周代墓葬的修建、下葬等关键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墓室内的柱龛、柱洞以及墓道隔墙上的凹槽等遗迹,可复原为连接墓室与墓道的竖井式木构平台,其性质应是专门服务于墓葬修...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战国墓葬M1形制特殊、结构完整,为研究周代墓葬的修建、下葬等关键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墓室内的柱龛、柱洞以及墓道隔墙上的凹槽等遗迹,可复原为连接墓室与墓道的竖井式木构平台,其性质应是专门服务于墓葬修建或墓主下葬的临时性棚架设施。此类竖井式木构平台设施是周代针对深埋竖穴墓采用的一项高效且实用的工程技术,同时为解释文献所载“君封以衡”的下葬设施及下葬过程提供了重要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邾国故城 西岗M1 墓内棚架设施 下葬设施 结构复原
原文传递
失衡与修复:文化生态结构下的当代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发展
13
作者 赵勇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51-155,共5页
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在中华舞蹈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代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生态结构面临大众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冲击及挑战,从文化生态学的学理视角出发,运用“结构化”理论知识与方法,认知当代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文化生态在物质、精... 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在中华舞蹈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代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生态结构面临大众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冲击及挑战,从文化生态学的学理视角出发,运用“结构化”理论知识与方法,认知当代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文化生态在物质、精神、制度、艺术维度的结构失衡问题。结构失衡修复策略:保护倡导舞蹈生态可持续发展;弥合民族文化心理堕距;提升显性与隐性制度的约束力;构筑薪火相传的艺术展演舞台,以期对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艺术 传统舞蹈 结构失衡 生态修复
下载PDF
From single to combinatorial therapies in spinal cord injuries for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restoration
14
作者 Ernesto Doncel-Pérez Gabriel Guízar-Sahagún Israel Grijalva-Otero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3期660-670,共11页
Spinal cord injury results in paralysis, sensory disturbances, sphincter dysfunction, and multiple systemic secondary conditions, most arising from autonomic dysregulation. All this produces profound negative psychoso... Spinal cord injury results in paralysis, sensory disturbances, sphincter dysfunction, and multiple systemic secondary conditions, most arising from autonomic dysregulation. All this produces profound negative psychosocial implications for affected people, their families, and their communities;the financial costs can be challenging for their families and health institutions. Treatments aimed at restoring the spinal cord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which have been tested in animal models or clinical trials, generally seek to counteract one or more of the secondary mechanisms of injury to limit the extent of the initial damage. Most published works on structural/functional restoration in acute and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stages use a single type of treatment: a drug or trophic factor, transplant of a cell type, and implantation of a biomaterial. Despite the significant benefits reported in animal models, when translating these successfu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to humans, the result in clinical trials has been considered of little relevance because the improvement, when present, is usually insufficient. Until now, most studies designed to promote neuroprotection or regener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have used single treatments. Considering 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secondary mechanisms of injury in the acute and sub-acute phases of spinal cord injury, it is reasonable to speculate that more than one therapeutic agent could be required to promot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restoration of the damaged spinal cord. Treatments that combine several therapeutic agents, targeting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injury, which, when used as a single therapy, have shown some benefits, allow us to assume that they will have synergistic beneficial effects. Thus, this narrative review article aims to summarize current trends in the use of strategies that combine therapeutic agents administered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seeking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restoration of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NEUROPROTECTION spinal cord injury repair spinal cord injury treatments structural restor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
粤剧变装中的“道袍变和尚袍”样本结构探析
15
作者 谢雨成 丁晓松 +1 位作者 李旰鹏 刘莉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6-301,共6页
“道袍变和尚袍”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粤剧变装新形式。对广州粤剧院所藏“道袍变和尚袍”样本主体结构与衬里结构进行研究,采用数据采集、测绘和平面结构复原等手段,分析“道袍变和尚袍”的结构原理以及西式剪裁的必要性,总结样... “道袍变和尚袍”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粤剧变装新形式。对广州粤剧院所藏“道袍变和尚袍”样本主体结构与衬里结构进行研究,采用数据采集、测绘和平面结构复原等手段,分析“道袍变和尚袍”的结构原理以及西式剪裁的必要性,总结样本结构改良后的优点。研究表明:“道袍变和尚袍”在整体结构上延续了粤剧戏服的传统“十”字型剪裁方法,为实现变装功能加入了“折叠衣”和“翻折袖”两种结构;分体式裁剪有利于两种结构在“道袍变和尚袍”上的组合使用;道袍主体结构采用西式裁剪,以增加整件戏服结构的美观性、隐秘性以及变装操作的便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变装 快速换装 服装结构 结构复原
下载PDF
三维构造演化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恒 郭建明 +2 位作者 郑建京 关宝文 郑有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04-112,共9页
构造演化研究目前正在由二维向三维过渡。三维构造演化研究作为本领域的技术前沿与发展趋势,在适用性、精确度、可视性及应用等方面都有着巨大优势。本文阐述了三维构造演化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从三维构造建模和三维构... 构造演化研究目前正在由二维向三维过渡。三维构造演化研究作为本领域的技术前沿与发展趋势,在适用性、精确度、可视性及应用等方面都有着巨大优势。本文阐述了三维构造演化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从三维构造建模和三维构造恢复两方面对研究现状进行重点介绍。三维构造演化研究将几何学与地质力学结合起来,使地质模型非常接近真实的地质体,构造恢复的准确性也大大提高。该方法在油气勘探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三维构造演化的研究难以在大范围区域内展开、对多条不同倾向断层的恢复会导致模型发生位移以及消除复杂断层的断距时会使断块发生水平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构造演化 二维构造演化 构造建模 构造恢复 应用前景
下载PDF
唐代女子服饰数字化复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晓杰 赵雪婧 《纺织科技进展》 CAS 2023年第11期41-43,49,共4页
为探索虚拟仿真技术在传统服饰数字化复原中的应用,梳理虚拟仿真技术在传统服饰复原中的现状。以唐代女子典型服饰襦裙服为例,结合文献资料、出土实物及图像分析方法,对襦裙服结构和纹样进行复原,在三维虚拟试衣软件中完成服饰虚拟效果... 为探索虚拟仿真技术在传统服饰数字化复原中的应用,梳理虚拟仿真技术在传统服饰复原中的现状。以唐代女子典型服饰襦裙服为例,结合文献资料、出土实物及图像分析方法,对襦裙服结构和纹样进行复原,在三维虚拟试衣软件中完成服饰虚拟效果展示,为唐代服饰的数字化复原提供思路和方法,实现传统服饰的数字化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襦裙服 结构复原 三维模拟
下载PDF
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构造特征及其对古地貌演化的控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润泽 王宏语 +3 位作者 樊太亮 侯云超 张斌 张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9-51,共13页
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勘探程度低,近年钻井显示的良好含油气性揭示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综合分析盆地构造和古地貌特征是研究盆地沉积充填与储层发育特征的前提。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综合钻测井与地震资料,对研究区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再利... 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勘探程度低,近年钻井显示的良好含油气性揭示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综合分析盆地构造和古地貌特征是研究盆地沉积充填与储层发育特征的前提。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综合钻测井与地震资料,对研究区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再利用层序地层学法和地震地层学厚度趋势法恢复剥蚀地层厚度,明确不同演化时期古地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拐子湖中凹表现为北北东走向、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样式,具有明显的断、坳双重结构,经历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坳陷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断陷期边界断裂的活动具有弱—强—弱的变化趋势;断陷早期呈现多个半地堑并存的地貌格局,断陷晚期逐渐演变成一个典型的箕状断陷湖盆,地貌逐渐变平缓;断坳转换期和坳陷期断裂的活动性减弱,地貌进一步变平缓;受构造控制的盆地结构、同沉积断裂、构造调节带和剥蚀作用4个方面对古地貌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研究结果为拐子湖凹陷沉积充填及油气储层发育分析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额盆地 拐子湖凹陷 构造演化 古地貌恢复 古地貌演化
下载PDF
南阳凹陷边界断层三维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智 张志业 +2 位作者 何登发 罗曦 熊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62,共15页
新野断层位于南襄盆地南阳凹陷南部的控凹边界断裂,研究其三维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分析南阳凹陷的形成演化至关重要。以2/3D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为基础,以正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构造复原理论为指导,深入剖析新野断层的三维几何学和运... 新野断层位于南襄盆地南阳凹陷南部的控凹边界断裂,研究其三维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分析南阳凹陷的形成演化至关重要。以2/3D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为基础,以正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构造复原理论为指导,深入剖析新野断层的三维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其对凹陷形成的控制作用。根据断层平面走向,结合倾角和断距变化,将新野断层分为西、中、东3段;空间上认为,新野断层是由多个等倾角面构成的复杂曲面,通过两个垂向轴面和4个横向轴面,将新野断层断面分为11个等倾角区。根据平衡地质剖面复原结果对比,认为新野断层西段、东段形成于晚白垩世,中段形成于始新世大仓房期并逐渐与西段、东段硬连接形成一条断层;断层及其上盘地层旋转程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强;断层反转强度自西向东亦逐渐变大。新野断层西段为“座椅式”正断层,中段由“转折式”正断层转“犁式”正断层,东段为“犁式”正断层。沿断层走向的差异沉降和断面形态差异是南阳凹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的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凹陷 新野断层 几何学特征 运动学特征 正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构造复原
下载PDF
Mesozoic Deformation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3
20
作者 ZHU Rongwei LIU Hailing +1 位作者 YAO Yongjian WANG Yi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835-845,共11页
The pre-Eocene history of the region around the present South China Sea is not well known. New multi-channel seismic profiles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probable Mesozoic history of this region. Detailed struc... The pre-Eocene history of the region around the present South China Sea is not well known. New multi-channel seismic profiles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probable Mesozoic history of this region. Detailed structural and stratigraphic interpretations of the multi-channel seismic profiles, calibrated with relevant drilling and dredging data, show major Mesozoic structural features. A structural restoration was done to remove the Cenozoic tectonic influence and calculate the Mesozoic tectonic compression ratio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wo groups of compressive stress with diametrically opposite orientations, S(S)E– N(N)W and N(N)W–S(S)E, were active during the Mesozoic. The compression ratio values gradually decrease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from west to east in each stress orientation. The phenomena may be related to the opening of the proto-South China Sea(then located in south of the Nansha block) and the rate at which the Nansha block drifted northward in the late Jurassic to late Cretaceous. The Nansha block drifted northward until it collided and sutured with the southern China margin. The opening of the present South China Sea may be related to this suture zone, which was a tectonic zone of weak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ESOZOIC DEFORMATION structure structural restoration proto-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