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车辆牌照上英文和数字字符的结构特征分析及提取 被引量:41
1
作者 宋加涛 刘济林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945-949,共5页
为了研制高性能的车辆牌照自动识别系统 ,在详细分析车辆牌照上英文和数字字符结构特点的基础上 ,选择字符图象中的闭合曲线作为其整体特征 ,将笔画端点、三叉点和四叉点作为其细节特征 ,同时将笔画中的拐角点作为其辅助结构特征 ,三者... 为了研制高性能的车辆牌照自动识别系统 ,在详细分析车辆牌照上英文和数字字符结构特点的基础上 ,选择字符图象中的闭合曲线作为其整体特征 ,将笔画端点、三叉点和四叉点作为其细节特征 ,同时将笔画中的拐角点作为其辅助结构特征 ,三者可分别用于字符的粗分类、细分类和相似字符区分 ;进而提出了基于图论和细节点特征的闭合曲线检测算法以及基于二值图象外边缘轮廓线的笔画拐角点检测算法 .将上述结构特征用于车辆牌照上英文和数字字符识别 ,测得识别率达 96 % ,用 P 5 5 0计算机完成结构特征抽取和字符识别所用时间约 2 0 ms/字符 ,表明这些结构特征适用于车辆牌照上英文和数字字符的快速识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牌照 提取 数字字符 英文字符 结构特征 模式识别 文字识别 自动识别系统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侏罗纪—第三纪陆相地层沉积特征 被引量:35
2
作者 余心起 舒良树 +2 位作者 邓平 王彬 祖辅平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4-263,共10页
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东南部地区中新生代地层的分布状况、沉积作用、构造特征 ,反映出地层分布总体上具 NE走向、SE— NW的分带现象 ,现今盆地的面貌有五种不同类型及相应的几何形态。分析认为 ,中国东南部早、中侏罗世普遍为拉张裂陷... 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东南部地区中新生代地层的分布状况、沉积作用、构造特征 ,反映出地层分布总体上具 NE走向、SE— NW的分带现象 ,现今盆地的面貌有五种不同类型及相应的几何形态。分析认为 ,中国东南部早、中侏罗世普遍为拉张裂陷沉积环境 ,在赣南、粤北、闽西一带发育双峰式火山岩 ;稍后可能受到区域性挤压 ,如皖南、浙西、赣东北等地有南东向北西逆冲的压性构造 ;早白垩世为火山喷发高峰期 ,研究区均不同程度发生了火山喷发 ,其中东南沿海发育大面积的火山岩 ;早白垩世以后华南全区转为拉张 ,发育大量中、小型断陷盆地等伸展型盆地 ;晚白垩世—第三纪地壳继续处于拉张松弛环境 ,形成以裂谷环境为主要特征的火山—沉积岩石组合。这些结果表明 ,早—中侏罗世受古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共同影响 ,中侏罗世之后太平洋板块占主导 ,上述现象主要系太平洋板块在晚中生代不同阶段对中国东南部俯冲作用的方位、俯冲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侏罗纪 第三纪 陆相地层 沉积特征 白垩纪 地层分布 太平洋扳块 中生代 区域地层单位
原文传递
华南陆区板块活动与构造体系的形成演化——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0周年 被引量:26
3
作者 杨明桂 王光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8-544,共17页
本文通过华南陆区中新元古代以来板块活动与构造体系的"一体化"融合研究,从构造体系形变特征、形成演化历史、形成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其与板块活动的成生联系。构建了区内以扬子反S型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南岭纬向带为主... 本文通过华南陆区中新元古代以来板块活动与构造体系的"一体化"融合研究,从构造体系形变特征、形成演化历史、形成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其与板块活动的成生联系。构建了区内以扬子反S型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南岭纬向带为主体的多体系复合构造格局。其中,新厘定的扬子反S型构造体系为扬子板块的主体构造,原属于华夏系,奠基于晋宁期扬子、华夏板块的陆陆碰撞,定型于燕山陆内活化造山时期。新华夏构造体系为滨西太平洋的主体构造,包括具有成生联系的北东向华夏式和北北东向新华夏式两种型式,共同经历了燕山期挤压扭动成型、造山后伸展和第四纪以来的弱挤压的演变过程。著名的南岭纬向带主要成型于燕山期的板内经向挤压,以东西向叠加褶皱-花岗岩带为主要特征,活动至今。在此基础上,简要论述了主要构造体系复合控制区域成矿区带和分级控制矿集区、矿田、矿床特征以及燕山期岩浆成矿大爆发的核幔式扩展模式。论证了区内燕山期陆内活化造山具有以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近南北向相对左行扭动为主导的多向汇聚、多因复合的动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构造体系 板块活动 资源环境 动力学
下载PDF
豆荚状铬铁矿:古大洋岩石圈残片的重要证据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江海 牛向龙 +1 位作者 黄雄南 冯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35-246,共12页
豆荚状铬铁矿为蛇绿岩的特征性矿产 ,保留了上地幔岩浆构造作用、高温变形以及岩石成因的重要信息。它们常见于方辉橄榄岩内 ,位于大洋岩石圈莫霍面下 1~ 2km的古深度范围内。豆荚状铬铁矿常被纯橄岩薄壳围限 ,保留特征的豆状、豆壳状... 豆荚状铬铁矿为蛇绿岩的特征性矿产 ,保留了上地幔岩浆构造作用、高温变形以及岩石成因的重要信息。它们常见于方辉橄榄岩内 ,位于大洋岩石圈莫霍面下 1~ 2km的古深度范围内。豆荚状铬铁矿常被纯橄岩薄壳围限 ,保留特征的豆状、豆壳状等构造。豆荚状铬铁矿的TiO2 含量较低 ,铂族元素 (PGE)的分布模式显示特征的负斜率。普遍认为 ,豆荚状铬铁矿形成于部分熔融条件下 ,涉及原始地幔熔体与亏损地幔橄榄岩的相互作用 ,伴随复杂的岩浆混合及结晶过程。狭窄的上地幔岩浆通道或孔穴为豆荚状铬铁矿理想的堆积部位。超俯冲带 (弧后盆地、岛弧、弧前 )、大洋中脊、转换断层均可能是豆荚状铬铁矿形成的理想环境。其中 ,洋脊扩张模式及大洋上俯冲带模式较好地解释了豆荚状铬铁矿成因。对于经历高级变质及多期变形的华北大陆基底 ,豆荚状铬铁矿是研究古老蛇绿岩最直接而有效的地质标志 ,对于研究古大洋岩石圈增生过程 ,上地幔演化 ,探索早期板块构造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豆荚状铬铁矿 构造类型 地质背景 板块构造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发展中的板块边界:天山-贝加尔活动构造带 被引量:19
5
作者 冯锐 马宗晋 +1 位作者 方剑 吴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7,共17页
亚洲内陆的强地震密集地发生在天山一贝加尔一线,但该处并不存在一条连续的大断裂,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长期相左。文中分析了这条地震带的时空分布、分区特点、应力状态和活动周期,计算了欧亚大陆的布格重力异常场、均衡重力异常... 亚洲内陆的强地震密集地发生在天山一贝加尔一线,但该处并不存在一条连续的大断裂,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长期相左。文中分析了这条地震带的时空分布、分区特点、应力状态和活动周期,计算了欧亚大陆的布格重力异常场、均衡重力异常场,反演了上地幔的密度分布和剪切波速分布。发现在这个部位的70~250b的深部有一条北东向的密度、速度陡变带,它是新生代的冷地幔和热地幔的交界带,与浅部构造存在立交关系,对亚洲大陆的现今构造运动和应力场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个带的地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板缘地震和板内地震,是一种因为深浅构造不同而造成的结构性地震,性质上为大陆内缘地震。文中还就深浅构造的空间立交关系、时间镜像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在南北地震带和伊朗东侧地震带的立交结构也与上地幔构造有关。天山-贝加尔活动构造带是正在发展中的板块边界,是大陆内部的一个典型构造,北侧为稳定的俄罗斯-西伯利亚次板块,南侧为活动的中国-东南亚次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交结构 结构性地震 重力场 上地幔构造 板块边界 欧亚大陆
下载PDF
水池结构设计概要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靖静 《山西建筑》 2005年第22期67-68,共2页
介绍了选择水池需要考虑的因素,从水池尺寸的确定、计算简图的确定、荷载组合、内力计算四方面分析了水池的结构设计要点,以提高水池设计的科学性和经济性,并满足水池质量的要求。
关键词 结构设计 池壁 顶板 底板
下载PDF
辽西豆荚状铬铁矿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江海 牛向龙 +2 位作者 陈征 冯军 黄雄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7-192,T001,T002,共8页
在辽西建平新太古代变质基底构造混杂带内首次识别出豆荚状铬铁矿。铬铁矿石显示特征的豆荚状构造、褶皱条带、透镜构造、豆状构造、拉长网孔构造等,它们可以与蛇绿岩内典型的豆荚状铬铁矿进行对比。依据同位素年龄制约,辽西豆荚状铬铁... 在辽西建平新太古代变质基底构造混杂带内首次识别出豆荚状铬铁矿。铬铁矿石显示特征的豆荚状构造、褶皱条带、透镜构造、豆状构造、拉长网孔构造等,它们可以与蛇绿岩内典型的豆荚状铬铁矿进行对比。依据同位素年龄制约,辽西豆荚状铬铁矿形成于2.50Ga前后。结合该区已报道的新太古代变基性火山岩具有大洋拉斑玄武岩成分特点、并广泛发育新太古代高压麻粒岩,可以认为辽西地区新太古代期间曾发生大规模的板块俯冲及碰撞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荚状铬铁矿 豆状构造 超镁铁岩块 构造带 板块构造 辽宁 蛇绿岩
下载PDF
鲁西地区燕山期构造变形: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构造响应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剑 李三忠 +5 位作者 李玺瑶 赵淑娟 付旭红 李少俊 兰浩圆 孙文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6-238,共13页
根据近几年对鲁西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本文阐述了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厘定出NE或NNE向宽缓褶皱和后期的同向逆冲断裂,揭示出一系列NW向张性断裂是由印支期形成的逆冲断裂发生构造反转所致并控制中生代盆地。这些燕山期的构造变形可能是I... 根据近几年对鲁西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本文阐述了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厘定出NE或NNE向宽缓褶皱和后期的同向逆冲断裂,揭示出一系列NW向张性断裂是由印支期形成的逆冲断裂发生构造反转所致并控制中生代盆地。这些燕山期的构造变形可能是Izanagi板块于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向华北地区NWW向俯冲的构造响应。随后,太平洋板块在早白垩世取代Izanagi板块,导致鲁西地区下地壳拆沉,能很好地解释鲁西地区大量130~125 Ma多源区的岩浆事件,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地区 燕山期 构造变形 太平洋板块 拆沉 岩浆事件
下载PDF
华北古陆的形成与构造演化史 被引量:8
9
作者 牛树银 孙爱群 张建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91-298,共8页
以华北古陆为例,论述了地球演化史中经历的三大阶段:(1)古陆的形成阶段(4600~1800Ma):地球形成早期,以地幔对流为主导作用,到早太古宙出现初始古陆核,地幔对流驱动的地体拼贴和板底垫托是陆壳形成的主要方式;中... 以华北古陆为例,论述了地球演化史中经历的三大阶段:(1)古陆的形成阶段(4600~1800Ma):地球形成早期,以地幔对流为主导作用,到早太古宙出现初始古陆核,地幔对流驱动的地体拼贴和板底垫托是陆壳形成的主要方式;中太古宙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坳陷盆地,发育了基性火山岩碎屑岩镁质碳酸盐岩等表壳岩,同时伴随着大量中基性、花岗质岩浆活动;晚太古宙和早元古宙是陆壳形成的主要时期,并已具现今板块活动特征。地幔热柱与板块构造共同控制着地壳运动。(2)古陆稳定发展阶段(1800~250Ma):地幔热柱活动较弱,古陆主要表现为缓慢的升降运动(造陆运动)。(3)地球新活动时期(250Ma至今):地幔热柱活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期。岩石圈发生明显的热减薄,地幔热柱表现为多级演化,并导致盆岭系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地幔热柱 板块构造 古陆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循环面内压缩载荷下方板的非弹性变形性能 被引量:10
10
作者 黄震球 陈齐树 +1 位作者 骆子夜 康少杰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9-42,共4页
介绍了循环面内压缩载荷下方板非弹性变形性能的理论与试验工作.采用箱形焊接方柱进行试验,重点研究不同初始挠度对板构件循环变形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循环加载与单调加载载荷-变形性能的比较.
关键词 结构工程 方板 非弹性分析 变形性能
下载PDF
青藏特提斯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 被引量:11
11
作者 付孝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07-516,524,共11页
青藏特提斯是由5大地壳块体、3条板块缝合带经多期碰撞拼合而组成的复杂构造系统,由于新生代以来的强烈陆内汇聚作 用,现今主要表现为2个构造结点、3条汇聚边界和2大剪切带的构造运动学特征,边界的强烈汇聚与板内的强烈隆升、挤压剪切... 青藏特提斯是由5大地壳块体、3条板块缝合带经多期碰撞拼合而组成的复杂构造系统,由于新生代以来的强烈陆内汇聚作 用,现今主要表现为2个构造结点、3条汇聚边界和2大剪切带的构造运动学特征,边界的强烈汇聚与板内的强烈隆升、挤压剪切、 伸展剥离组成复杂而统一的动力学系统,具有厚壳和热壳特点。青藏特提斯含油气盆地可划分为海相复合型、海陆叠复合型和陆相 上叠型等3种基本类型,多含油气层系的复合与叠置、多期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和岩浆热液活动的影响导致这些盆地具有地温场高、 地层压力低、储层致密和油气氧化界面深等显著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结点 汇聚边界 剪切系统 缝合带 地块 含油气盆地:板块构造 青藏特提斯
下载PDF
循环压缩-拉伸载荷下矩形板的极限强度 被引量:10
12
作者 黄震球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6-41,共6页
采用弹性大变形分析以及塑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讨论了循环压缩-拉伸载荷下长矩形板的非弹性载荷-变形性能。重点是探讨循环面内载荷下薄矩形板在后屈曲范围内的滞回特性。分析表明,板的面内压缩刚度和承载能力将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不... 采用弹性大变形分析以及塑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讨论了循环压缩-拉伸载荷下长矩形板的非弹性载荷-变形性能。重点是探讨循环面内载荷下薄矩形板在后屈曲范围内的滞回特性。分析表明,板的面内压缩刚度和承载能力将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不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工程 板元件 非弹性分析 极限
下载PDF
基于叶脉分枝结构的飞机盖板结构仿生设计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良宝 陈五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96-1600,共5页
针对薄壁件的轻量化设计要求,在对王莲叶脉分枝结构形态和构型规律分析基础上,以飞机盖板原型为对象,应用结构仿生设计方法,对盖板内部的筋板分布形式进行结构仿生设计,利用ANSYS 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建立仿生型结构的参数化模型并进行... 针对薄壁件的轻量化设计要求,在对王莲叶脉分枝结构形态和构型规律分析基础上,以飞机盖板原型为对象,应用结构仿生设计方法,对盖板内部的筋板分布形式进行结构仿生设计,利用ANSYS 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建立仿生型结构的参数化模型并进行筋板结构参数优化.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原型盖板,结构参数优化后的仿生型盖板质量减小,比强度结构效能有较大提高,静力学性能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脉 结构仿生 盖板 筋板分布 比强度效能
下载PDF
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几个重要问题 被引量:10
14
作者 万天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2-149,共18页
在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中,自从创立板块构造学说以来,尽管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重大的难题有待解决,也有一些极具争议的课题值得探讨,尤其是大陆岩石圈内的构造地质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区域地质调查中断层的多期... 在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中,自从创立板块构造学说以来,尽管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重大的难题有待解决,也有一些极具争议的课题值得探讨,尤其是大陆岩石圈内的构造地质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区域地质调查中断层的多期活动及其年代学的研究最为薄弱,对此必须大力加强;在构造地质研究中,必须将变形与变位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即应该把中、小型构造研究与大地构造研究结合起来。为促进深部能源的开发,盆地深部构造研究应大力加强。应认真关注碰撞带的定义、范围、内部结构及其与周边板块关系的研究。应扎实地推进岩石流变学与流体在各种地质条件下作用的研究。临震预报的探索与现代地球动力学研究十分重要,可能是中国为人类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所能做的一项巨大的贡献。大陆岩石圈内各个构造滑脱面及其相关断层的研究,对于构造-岩浆活动和板内地震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定量化的大陆动力学研究与深部成矿预测是当前很重要的课题。笔者建议大力加强对于上述课题的研究,科研决策部门也可考虑给予大力的资助。板块构造动力学机制的探讨是完善板块构造学说所必需的,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此课题很难有重大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板块构造学 构造岩浆作用 板内地震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构造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振荣 兰江华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共5页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映秀(北纬31.0°,东经103.4°)发生8级大地震,而后发生万余次余震,其最大震级为6.4级,此次地震属主震-余震型地震。通过构造分析认为,汶川大地震是构造地震,主要受龙门山断裂带的强烈活动控制。它是一种板...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映秀(北纬31.0°,东经103.4°)发生8级大地震,而后发生万余次余震,其最大震级为6.4级,此次地震属主震-余震型地震。通过构造分析认为,汶川大地震是构造地震,主要受龙门山断裂带的强烈活动控制。它是一种板内地震,其动力来源来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而成都平原处于稳定地块中,尽管离震中较近,然受地震的影响有限,是比较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构造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稳定地块 板块碰撞
下载PDF
基于应变模态变化率的弯曲薄板结构损伤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孙建刚 郭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319-1322,共4页
以应变模态变化率作为识别参数,以弯曲薄板为研究对象,采用改变单元厚度的方法模拟结构损伤,应用有限元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和瞬态分析.模态分析获取板结构应变模态,以对称位置应变模态变化率的改变确定损伤,以改变值的差值大小判断损伤... 以应变模态变化率作为识别参数,以弯曲薄板为研究对象,采用改变单元厚度的方法模拟结构损伤,应用有限元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和瞬态分析.模态分析获取板结构应变模态,以对称位置应变模态变化率的改变确定损伤,以改变值的差值大小判断损伤程度;瞬态分析以单元处应变模态变化率突变值,作为损伤定位和损伤程度判断.结果表明:应变模态改变率对于结构的损伤的敏感性强,易于定位.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通过模态变化率直方图进行损伤识别定位的新方法,与应变模态的损伤识别方法比较表明验证该方法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损伤 应变模态变化率 弯曲薄板
下载PDF
无柱地铁车站结构内力变形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兰胜林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18年第4期62-64,71,共4页
地铁车站有单、双柱、多柱、无柱等结构型式,无柱车站因其具有公共区开阔、宽敞的特性,在不少城市中已有应用。针对地下无柱车站,提出底板设抗拔桩减跨和厚板两种结构型式进行模型模拟,减跨抗拔桩采用弹性变形解析分析法模拟其弹簧刚度... 地铁车站有单、双柱、多柱、无柱等结构型式,无柱车站因其具有公共区开阔、宽敞的特性,在不少城市中已有应用。针对地下无柱车站,提出底板设抗拔桩减跨和厚板两种结构型式进行模型模拟,减跨抗拔桩采用弹性变形解析分析法模拟其弹簧刚度。通过实例计算,对无柱车站结构的内力、变形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地下无柱车站结构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柱车站 结构模型 抗拔桩 厚板
下载PDF
复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受力机理及承载力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玉芬 赵均海 张冬芳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88,共7页
为研究新型复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采用模型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钢梁翼缘受拉模型,通过分析竖向肋板和锚固腹板的传力机理,得到了竖向肋板与锚固腹板连接构造参数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提出了该新型... 为研究新型复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采用模型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钢梁翼缘受拉模型,通过分析竖向肋板和锚固腹板的传力机理,得到了竖向肋板与锚固腹板连接构造参数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提出了该新型节点设计改进建议,根据钢梁翼缘受拉模型推导出梁端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将计算结果与反复荷载试验得到的承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翼缘传来的拉力主要依靠竖向肋板和锚固腹板进行传递,可忽略钢管和核心混凝土的贡献;该新型节点能可靠地传递梁端弯矩、轴力和剪力,符合节点更强、整体性好的设计原则;理论计算与模型试验所得结构承载力的误差在2.16%~4.14%的范围内,证明了该模型适用性,但计算值偏保守;研究成果可为该新型节点今后的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工程 新型复式钢管混凝土节点 竖向肋板 锚固腹板 承载力
原文传递
典型飞机蒙皮破损结构损伤容限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昊 殷之平 +3 位作者 刘嘉鹏 丁国元 刘飞 何乐儒 《飞机设计》 2016年第2期30-33,共4页
针对一种典型的飞机蒙皮破损结构,利用加强板进行破损修补,并利用有限元计算,对比分析修补前后飞机蒙皮结构危险点位置,以及修补前后的疲劳寿命,对使用加强版修补受损蒙皮这一修理方式进行分析讨论。用具体的模型和数据分析,给出了该修... 针对一种典型的飞机蒙皮破损结构,利用加强板进行破损修补,并利用有限元计算,对比分析修补前后飞机蒙皮结构危险点位置,以及修补前后的疲劳寿命,对使用加强版修补受损蒙皮这一修理方式进行分析讨论。用具体的模型和数据分析,给出了该修补方法的实现手段、使用效果和特点的讨论说明,得出了该方法能显著提升结构的损伤容限特性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破损 结构修补 加强板 疲劳寿命 有限元
原文传递
Paleozoic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Bachu Uplift,Tarim Basin of Northwest China:Implications for Plate Drifting 被引量:4
20
作者 何光玉 何治亮 +6 位作者 张洪安 林璐 陈强路 钱一雄 顾忆 竺知新 竺国强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4期755-762,共8页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2D seismic profiles, the Paleozoic structural deformation char- acteristics of Bachu (巴楚) uplift of northwestern Tarim basin, NW China, are exhibited in this article. The deformation happe...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2D seismic profiles, the Paleozoic structural deformation char- acteristics of Bachu (巴楚) uplift of northwestern Tarim basin, NW China, are exhibited in this article. The deformation happened during three main geological periods: the end of Middle-Late Ordovician (O2-3), the end of Early-Middle Devonian (D1-2), and the end of Late Permian (P2). In the Bachu uplift, there developed a series of NW-trending thrust faults and imbricate structures due to the effect of the NW-SE compression stress towards the end of Middle-Late Ordovician (O2-3) (middle Caledonian movement), and there developed some NNE-trending thrust faults and fault block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NEE-SWW compression stress at the end of Early-Middle Devonian (D1-2) (early Hercynian movement). However, at the end of Late Permian (P2) (late Hercynian movement), some NE-trending thrust faults and associated folds developed as a result of the NE-SW compression stress. The first-stage (O2-3) deformation is obviously more violent than those of the latter two stages (D1-2 and P2), which implies that the Tarim plate drifted quickly to the north at around the same time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deformation PALEOZOIC plate drift Bachu uplift Tari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