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文视角下典籍重译的共性与个性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文中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共11页
本文利用《道德经》首章177个英译文本所组成的微型专题语料库,基于内文性假设,分析《道德经》首章的意义构建过程与英语复译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及其呈现方式。研究发现,文本的主题意义是通过四个组要元素交互作用而构建的:在结构上通过&q... 本文利用《道德经》首章177个英译文本所组成的微型专题语料库,基于内文性假设,分析《道德经》首章的意义构建过程与英语复译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及其呈现方式。研究发现,文本的主题意义是通过四个组要元素交互作用而构建的:在结构上通过"交锁平行"的论题布局形成意义协调和对比空间,在词语短语层通过重复和对应构建语义贯通和互释,在话语层通过标记词或指涉词维持话题的衔接与连贯,以及在词语使用型式中蕴含一致性话态度和感情;在文本的复译中,重复的强型式具有显著的共性特征,其个性特征往往通过具有不同语义倾向的词语选择呈现出来;而变异型式首先是多样化意义解读的结果,多出高频的复译并不呈现翻译质量的线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文性假设 复译 《道德经》 强型式
原文传递
基于跳跃显露模式挖掘算法的癌症分类 被引量:3
2
作者 乔媛 廖小平 邵开霞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8年第5期100-105,共6页
分类问题是数据挖掘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对于癌症数据的分类研究还相对较少。近年来提出的强跳跃显露模式SJEP是一种具有很强区分能力的新模式,对于癌症数据的分类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了使癌症数据的分类精确度得以进一步提升,本... 分类问题是数据挖掘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对于癌症数据的分类研究还相对较少。近年来提出的强跳跃显露模式SJEP是一种具有很强区分能力的新模式,对于癌症数据的分类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了使癌症数据的分类精确度得以进一步提升,本文引入集成学习的思想,对原有的Boosting算法做出一些改进,并将改进后的Boosting算法与SP-树分类算法相结合,提出一种以SP-树分类算法作为基学习算法的SP_Boost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算法 强跳跃显露模式 集成学习
下载PDF
黑潮大弯曲内(左)侧的温度锋
3
作者 孙湘平 金子郁雄 《黄渤海海洋》 CSCD 1992年第2期1-11,共11页
本文按多年平均,强型大弯曲和弱型大弯曲三种情况,分别对黑潮大弯曲内(左)侧的温度锋作了探讨.主要结果:(1)日本以南海域黑潮流轴内侧存在着明显的呈带状分布的温度锋.当黑潮发生大弯曲时,温度锋也出现 U 字型弯曲.锋宽10~20n mile,强... 本文按多年平均,强型大弯曲和弱型大弯曲三种情况,分别对黑潮大弯曲内(左)侧的温度锋作了探讨.主要结果:(1)日本以南海域黑潮流轴内侧存在着明显的呈带状分布的温度锋.当黑潮发生大弯曲时,温度锋也出现 U 字型弯曲.锋宽10~20n mile,强度0.1~0.2℃/n mile,锋长285~442n mile.该锋随黑潮流轴的摆动而产生变异,季节性差异明显.(2)强型大弯曲和弱型大弯曲期间,温度锋的位置明显不同:前者位置偏南、偏西;后者偏北、偏东.(3)温度锋大致位于50~500m 水层内.冬季,温度锋下沉,其余三季上浮.随着深度的增加,锋面有明显的向右(南)倾斜移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型 黑潮 大弯曲 温度锋
下载PDF
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及前兆分布特征与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4
作者 梅世蓉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2-22,共21页
概述了“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建立与前兆时空分布机制”项目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6个方面:(1)从深部构造、力学分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等方面系统考察坚固体孕震模式的证据;(2)强震孕育过程和前兆机理数值模拟;(3)短临阶段的震源过程数... 概述了“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建立与前兆时空分布机制”项目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6个方面:(1)从深部构造、力学分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等方面系统考察坚固体孕震模式的证据;(2)强震孕育过程和前兆机理数值模拟;(3)短临阶段的震源过程数值模拟;(4)根据岩石膨胀—热物质侵入模式,对重力、形变、电阻率、地下水前兆给出了统一解释;(5)岩石刚度对岩体破裂和粘滑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讨论及地震与响应比关系多样性分析;(6)根据图象动力学方法,揭示了近源区与震源区形变场的差异及地壳形变场图象动力参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兆模式 坚固体模式 地震层析成象 深部构造 岩石非弹性膨胀
下载PDF
On the physical model of earthquake precursor fields and the mechanism of precursors'timespace distribution──origin and evidences of the strong body earthquake──generating model 被引量:16
5
作者 梅世蓉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5年第3期337-349,共13页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project 'Establishment of the Physical Model of Earthquake PrecursorFields',this paper elucidates the train of thinking for research on the project and some scientific probl...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project 'Establishment of the Physical Model of Earthquake PrecursorFields',this paper elucidates the train of thinking for research on the project and some scientific problems whichmust be studied i, the elucidation emphasizes that the core of this project is to study the conditions and processesof the gener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The paper first outlin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trong-bodyearthquake-generating model' proposed by the author in the 1980;and then proves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model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deep structures, mechanical analysis and rock fracture experiments. Bystudying the tomographic image for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sources of strongearthquakes are all distributed in high-velocity bodies,or in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high-velocity and lowvelocity bodies but nearer to the high-velocity body. It has been affirmed through studies of the mechanical modelsof hard and soft inclusions that the existence of a hard inclusion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large amounts of strain energy. A lot o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have been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conditions for rock instability; the results have consistently indicated that rock instability,sudden fracture and stress drop would be possible only if the stiffness of the source body is greater than the environmentalstiff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lusion theory pattern strong-body pattern stress concentration layered block structure highand low-velocity body fracture instability
下载PDF
新疆及邻区强震发生的深部条件与坚固体孕震模式的新证据 被引量:10
6
作者 梅世蓉 《内陆地震》 1997年第2期97-102,共6页
根据新疆及其邻近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最新研究结果,联系这个地区的强震(M≥7.0)震源分布,剖析强震孕育、发生的深部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浅源强震与中源强震的震源均位于地壳或上地幔速度结构横向、纵向非均匀性... 根据新疆及其邻近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最新研究结果,联系这个地区的强震(M≥7.0)震源分布,剖析强震孕育、发生的深部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浅源强震与中源强震的震源均位于地壳或上地幔速度结构横向、纵向非均匀性较明显的地区,且位于相应层内的高速扰动区或高低速过渡带中,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坚固体孕震模式”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强震 深部条件 坚固体 孕震模式
下载PDF
我国大陆及其邻区6级以上地震的“缺震事件”——一种大地震中期预测指标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黄圣睦 《内陆地震》 1991年第3期237-246,共10页
在内陆强震活动的起伏中,6级以上地震的大范围长时间缺震,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的研究者已将其作为将发生7级地震前的标志之一。作者系统地清理了1897—1988年8月间中国大陆及其邻区6级以上地震“缺震事件”的始末,较多的震例表明,限定“... 在内陆强震活动的起伏中,6级以上地震的大范围长时间缺震,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的研究者已将其作为将发生7级地震前的标志之一。作者系统地清理了1897—1988年8月间中国大陆及其邻区6级以上地震“缺震事件”的始末,较多的震例表明,限定“缺震事件”起止的地震具有中期预报意义。它们在地震构造上的原因可能是代表区域最活跃的破裂,突然处于阻碍、闭锁状态,其持续时间大于10个月,再次发生6级以上地震为解锁,并随即出现新的一轮大地震活动。故可以作为一种大地震中期预测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图象 缺震事件 中期预测 地震
下载PDF
体操运动员的一般心理训练 被引量:1
8
作者 包格日乐图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3期335-336,共2页
利用一般心理训练来提高体操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 ,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更有利于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 。
关键词 心理训练 强活动型 强惰性型 弱惰性型 体操运动员
下载PDF
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模式探讨
9
作者 贾兆魁 董锁成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3年第1期21-25,39,共6页
中国西部地区具有多重非均衡属性。因此应当采取“非均衡系统协调”的发展模式,包括非均衡重点突破的主导战略、全区系统协调的战略思想、结构优化的战略核心和资源转换的战略方式。全区12个重点开发区域之条件各有优劣,因而,选择了不... 中国西部地区具有多重非均衡属性。因此应当采取“非均衡系统协调”的发展模式,包括非均衡重点突破的主导战略、全区系统协调的战略思想、结构优化的战略核心和资源转换的战略方式。全区12个重点开发区域之条件各有优劣,因而,选择了不同的开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协调 资源 开发 中国 西部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