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西部未来强震危险性预测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屠泓为 张小香 +1 位作者 万秀红 吴进 《高原地震》 2008年第2期4-10,3,共8页
主要研究中国大陆西部(E107°以西)区域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和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文中选用了可靠时段地震目录,应用震级—频度关系,计算6级以上各震级段年优势发生次数,对近100年以来的7级以上地震的地震波能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利用... 主要研究中国大陆西部(E107°以西)区域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和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文中选用了可靠时段地震目录,应用震级—频度关系,计算6级以上各震级段年优势发生次数,对近100年以来的7级以上地震的地震波能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利用近30年来地震震源机制解计算应力场的方向。结合断裂构造、应力场方向、缺震次数及不同区域的能量释放情况,认为中天山南北区域、中印巴三国交界区域、青甘藏川交界区域及祁连地震带(即南北地震带中段和北段)等几个区域应为未来的重点监测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西部 强震 地震预测 危险性分析
下载PDF
嘉峪关断层气氡对祁连山西段中强地震的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曹喜 张占斌 张彩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8年第1期50-53,共4页
主要利用嘉峪关断层气氡对1992年以来发生在祁连山中西段的一些中强地震进行分析探讨,说明嘉峪关断层气氡对发生在距嘉峪关地震台300km范围内的地震反映较灵敏。利用气氡主样五日均值与标准年动态对比图、日测值曲线,给甘肃省地震局提... 主要利用嘉峪关断层气氡对1992年以来发生在祁连山中西段的一些中强地震进行分析探讨,说明嘉峪关断层气氡对发生在距嘉峪关地震台300km范围内的地震反映较灵敏。利用气氡主样五日均值与标准年动态对比图、日测值曲线,给甘肃省地震局提交了几次较成功的短临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气氡 中强地震 预测
下载PDF
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的地震物理预报展望 被引量:7
3
作者 邵志刚 王武星 +6 位作者 刘琦 潘正洋 刘晓霞 王芃 魏文薪 冯蔚 尹晓菲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362-1377,共16页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包括:从板块到断层应力加载动力学过程、区域强震活动时空演化动力学过程、大陆强震原地复发动力学过程等.上述问题在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基本研究方向可分为周边板块边界动力加载、活动地块划...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包括:从板块到断层应力加载动力学过程、区域强震活动时空演化动力学过程、大陆强震原地复发动力学过程等.上述问题在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基本研究方向可分为周边板块边界动力加载、活动地块划分及其变形机制、活动地块边界带与区域强震演化、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动力学模型.相应地,中国大陆型强震物理预测研究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从板块到断层应力的加载过程,明确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动力来源;(2)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研究大陆型强震变形机制,为强震地点和震级预测提供支持,可称之为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的综合概率预测;(3)大陆型强震复发动力学过程以及强震破裂动力学过程,为时间物理预测提供依据,可称之为强震动力学概率预测;(4)区域断裂系统与强震时空演化,分析区域强震成组时空演化及动力机制,实现区域强震成组活动和单个断层强震的物理预测.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国地震预报业务现状,对我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现象或规律进行梳理与总结,尝试描述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的地震物理预报工作方向,期望能为我国地震物理预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大陆强震 物理预报 强震孕育发生机制
原文传递
区域选取对图像信息法可预测性的影响
4
作者 田唯熙 张永仙 +1 位作者 张盛峰 张小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25,共18页
图像信息(PI)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方法,因其对中长期地震预测有较好的效果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PI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对选取区域的所有网格参量进行了归一化,因此不同的区域选取会产生PI热点结果的变化。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 图像信息(PI)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方法,因其对中长期地震预测有较好的效果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PI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对选取区域的所有网格参量进行了归一化,因此不同的区域选取会产生PI热点结果的变化。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自1970年以来的全国M_(S)≥3.0地震目录,采用5年尺度的“异常学习时段”和“预测时间窗”以及1年尺度的滑动时间步长,以南北地震带2016年以来发生的M_(S)≥6.0地震的回溯性预测检验为例,研究了不同空间范围的选取对PI方法地震预测效能的影响。地震预测效能检验采用R值评分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检验方法。结果显示:①在其它计算参数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区域选取对PI预测结果有较大影响;②利用R值评分和ROC检验方法对不同研究区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时,区域内部地震活动性差异小的区域预测效果较好,而对于地震活动性存在较大差异的区域,地震活动性高的区域内发生的地震更容易被预测,推测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出现的异常更显著,而算法里的归一化过程会抑制地震活动性较低区域出现的异常,从而造成漏报;③对于具体的目标地震,震中附近的PI热点图像会经历演化,因此利用PI方法向前预测时要结合多个时间窗口进行综合预测;④不同于其它天然构造地震的热点演化趋势,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和2021年四川泸县M_(S)6.0地震震中附近热点反复出现、消失,可能与人工活动有关;⑤滇西南地区、海原断裂中东部附近、小江断裂中部地区、龙门山断裂南部和小江断裂东北部地区存在持续出现的PI热点,这些区域为值得关注的M_(S)≥6.0地震发震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信息(PI)法 南北地震带 地震可预测性 强震预测 R 值评分 ROC 检验
下载PDF
基于改进图像信息方法的地震电离层异常信息提取 被引量:1
5
作者 田唯熙 张永仙 +1 位作者 琚长辉 张盛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102-105,共4页
1研究背景。图像信息方法(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简写为PI)是由Rundle等(2000,2002)基于复杂性物理提出的应用于地震活动研究的统计物理方法,在测震学的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中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效能。武安绪等(2011)在地壳岩石破裂... 1研究背景。图像信息方法(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简写为PI)是由Rundle等(2000,2002)基于复杂性物理提出的应用于地震活动研究的统计物理方法,在测震学的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中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效能。武安绪等(2011)在地壳岩石破裂过程中可能辐射电磁信号的理论基础上对PI算法在空间归一化、阈值形式、累计方式、空间概率等改进后得到MPI方法,并基于DEMETER卫星电离层观测资料进行震例回溯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图像信息法(MPI) 地震—电离层异常 地震可预测性 强震预测
下载PDF
减轻地震灾害的物理学问题
6
作者 吴忠良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6-180,共5页
  减轻地震灾害的研究通常包括地震危险性评估、地震危害预测、地震灾害的减轻三个环节.物理学在减轻地震灾害的研究与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强地面运动与地震的工程灾害、复杂系统与地震的社会灾害、地球应力场的变化与地震预测...   减轻地震灾害的研究通常包括地震危险性评估、地震危害预测、地震灾害的减轻三个环节.物理学在减轻地震灾害的研究与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强地面运动与地震的工程灾害、复杂系统与地震的社会灾害、地球应力场的变化与地震预测等三个不同的侧面,介绍了在减轻地震灾害的实际工作中提出的一些重要的物理问题.这些问题既是目前地震学家、工程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普遍关注的基础科学问题,也同时与当代物理学研究的一些前沿领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工程地震学 强地面运动 地震危害 地震危险性 地震学家 地球 学问 物理问题 前沿领域
原文传递
区域选取对图像信息法的地震预测效能影响分析
7
作者 田唯熙 张永仙 +1 位作者 张盛峰 张小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478-480,共3页
1研究背景图像信息方法(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简写为PI)是一种用于地震研究的统计物理方法,在地震的中长期预测研究中效果较好。该方法由Rundle等(2000a,2000b)基于复杂性物理提出,近年来在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Zhang等(2017)... 1研究背景图像信息方法(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简写为PI)是一种用于地震研究的统计物理方法,在地震的中长期预测研究中效果较好。该方法由Rundle等(2000a,2000b)基于复杂性物理提出,近年来在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Zhang等(2017)利用PI方法,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强震活动(含南北地震带部分M_(S)≥7.0强震)进行回溯性研究,发现在7-10年的中长期尺度上,PI方法对强震活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并提出区域的选择可能会影响预测效能的设想。基于此,本工作围绕区域选取,对图像信息法在地震研究中的预测效能影响展开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信息法(PI) 南北地震带 地震可预测性 强震预测 ROC检验
下载PDF
不同构造环境蕴震形变背景异常的共性与差异性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双绪 张四新 +3 位作者 张希 薛富平 蒋锋云 张晓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共6页
利用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区域水准网重复观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和监测区发生的多次6级及以上震例,分析位于不同构造环境的祁连山-河西走廊和川滇等多震区强震前后垂直形变背景异常分布状态,并与大华北地区几次典型... 利用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区域水准网重复观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和监测区发生的多次6级及以上震例,分析位于不同构造环境的祁连山-河西走廊和川滇等多震区强震前后垂直形变背景异常分布状态,并与大华北地区几次典型震例进行比较。总结和归纳不同构造环境下与强震蕴育有关的区域性垂直形变背景异常的共性和差异性,探讨其形成机理和对强震地点预测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不同构造环境 地震形变异常 共性与差异性 强震预测
下载PDF
华东地区地震空区预报效能评估 被引量:1
9
作者 汤兰荣 曾新福 +4 位作者 董非非 罗丽 查小惠 郭雨帆 曾文敬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6-146,共11页
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的地震空区进行了预报效能评估。结果表明:ML≥3.0地震空区的报准率为0.45,虚报率为0.55,漏报率为0.57,R值为0.26;ML≥3.5地震空区的报准率为0.31,虚报率为0.69,漏报率为0.75,R值为0.08;ML≥4.0地震空区无对应的MS... 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的地震空区进行了预报效能评估。结果表明:ML≥3.0地震空区的报准率为0.45,虚报率为0.55,漏报率为0.57,R值为0.26;ML≥3.5地震空区的报准率为0.31,虚报率为0.69,漏报率为0.75,R值为0.08;ML≥4.0地震空区无对应的MS5.5以上地震。ML≥3.0地震空区的R值高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0值,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ML≥3.5和ML≥4.0地震空区不具有预报能力。主震一般发生在空区内部边缘,震前空区一般不会被打破;空区的持续时间、空区尺度、震级下限与主震震级无明显线性关系;空区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及附近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强地震 地震空区 预报效能评估 华东地区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强震形变异常特征与预测指标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双绪 张希 +3 位作者 祝意青 张晓亮 张四新 薛富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5-113,共9页
利用南北地震带北段及附近地区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区域水准、跨断层短测线和90年代以来的GPS、流动重力等监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和监测区发生的几次6级左右及以上震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了与地震有关的构造形变异常的... 利用南北地震带北段及附近地区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区域水准、跨断层短测线和90年代以来的GPS、流动重力等监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和监测区发生的几次6级左右及以上震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了与地震有关的构造形变异常的基本特征及可能的机理,初步总结了基于这些不同尺度(类型)的构造形变异常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一些指标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强震形变异常特征 预测判据
下载PDF
GNSS在中国大陆的地震预测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0
11
作者 江在森 武艳强 +4 位作者 邹镇宇 方颖 魏文薪 刘晓霞 赵静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3-707,共15页
GNS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尺度、高精度的观测结果,为强震变形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观测约束。本文针对GNSS技术在中国大陆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系统梳理了断裂带滑动特征描述、变形场动态演化解析、应变集中... GNS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尺度、高精度的观测结果,为强震变形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观测约束。本文针对GNSS技术在中国大陆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系统梳理了断裂带滑动特征描述、变形场动态演化解析、应变集中过程识别、潜在震源危险程度判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典型震例总结了GNSS资料在长、中、短临不同的地震预测阶段的应用。针对地震中长期预测,基于构造动力过程给出了强震危险性时空逼近的科学思路,即"板块边界动力作用—大-中尺度动态形变场—应力应变增强/集中区—孕震危险段中短期危险性的时空逼近"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GNSS监测能力提升、地震孕育过程相关的多尺度地壳形变动态信息获取、GNSS多参量动力学模型构建及产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发展展望。总体而言,GNSS技术的应用显著增强了我国地震预测的地壳形变观测基础支撑,丰富了对大陆地震孕育发生物理过程的科学认识,推动了大陆地震预测科学思路和预测方法的发展,并促进了地震预测由经验预测向物理预测的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变形过程 GNSS应变率场 断层闭锁程度 强震孕育晚期 强震物理预测
下载PDF
两强震涡中点的“拍涡”引发致洪暴雨初探 被引量:4
12
作者 汤懋苍 廖留峰 +1 位作者 梁丰 郭维栋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241-2246,共6页
两个强震震涡中心连线的中点处,因为共振和“拍”的作用,会形成“地热涡”,它使得位于其上的地幔与地壳抬升,地温升高(3.2m地温亦升高),因此将其称为“拍地热涡”(简称“拍涡”).本文对近30年出现在我国的“拍涡”进行了统... 两个强震震涡中心连线的中点处,因为共振和“拍”的作用,会形成“地热涡”,它使得位于其上的地幔与地壳抬升,地温升高(3.2m地温亦升高),因此将其称为“拍地热涡”(简称“拍涡”).本文对近30年出现在我国的“拍涡”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凡两个强震符合下述条件者:1)两强震的震级差≤1.5级,其最强地震≥6.5级(除1982年12月6.4级例外);2)两强震的震中距相差1500-6000km;3)两强震的时间差≤2个月.半年之内在其“拍涡”的数百公里范围内会出现一块R’%〉100%的强大多雨区,这为水灾预测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少数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个例进行了成因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拍地热涡 强降水区 外核脉冲 致洪暴雨预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