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2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对缺血性卒中预后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231
1
作者 谈颂 常思远 +3 位作者 宋波 高远 卢甲盟 许予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索卒中发生早期不同时间段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mNIHSS)评分对缺血性卒中后6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病例并记录卒中发生后3d内、4—6d、7~9d的mNIHSS评分及卒中后6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mR... 目的探索卒中发生早期不同时间段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mNIHSS)评分对缺血性卒中后6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病例并记录卒中发生后3d内、4—6d、7~9d的mNIHSS评分及卒中后6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mRS)。使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161例患者。发病3d内、4—6d、7—9d的mNIHSS评分和卒中后6个月时的mRS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2、0.597、0.595,均P〈0.01。发病6个月时曲线下面积(AUC)在卒中后3d内、4~6d、7~9d分别为0.789(95%CI0.708~0.856)、0.792(95%CI0.712—0.857)、0.799(95%CI0.721~0.864)。发病6个月时不同时间段AUC两两比较,3d内和4—6d(z=0.93,P=0.14)、3d内和7—9d(z=0.94,P=0.52)、4—6d和7~9d(z=0.96,P=0.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测6个月预后的最佳界值在3d内、4~6d和7—9d分别为8、7和6分。在相应时间段评估mNIHSS时高于最佳界值则预后不良,低于或等于最佳界值则预后良好。不同时间段mNIHSS预测卒中6个月预后的阴性预测值由3d内的0.847渐增至第7—9天的0.867,而阳性预测值由3d内的0.601渐减至第7~9天的0.533。总体的一致率由3d内的0.753渐减至第7—9天的0.709。结论卒中发生9d内mNIHSS评分对卒中6个月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但在卒中早期的不同时间段使用mNIHSS评分预测6个月预后的最佳界值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预后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预测
原文传递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信度与效度 被引量:167
2
作者 巫嘉陵 王纪佐 +1 位作者 王世民 安中平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评价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信度和效度。方法22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别由不同评定者于入院当天、入院第14天、发病后第90天对同一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重测信度与评定者间信度用Kappa值表示... 目的评价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信度和效度。方法22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别由不同评定者于入院当天、入院第14天、发病后第90天对同一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重测信度与评定者间信度用Kappa值表示,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用Cronbachα值表示。同时效度、预测效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构效度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其中脑梗死患者根据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评定3种不同梗死类型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结构效度。结果所有条目重测信度均〉0.6,评定者间信度中条目“步行能力”为0.542,分半信度0.911,Cronbachα值为0.886,不同评定方式间信度显示“上肢肌力”、“手肌力”的信度分别为0.393、0.386。其与NIHSS评定结果呈正相关(均P=0.000),不同OCSP分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NIHSS评分结果均相关,且与发病后90d的Barthel指数和改良Rankin评分均相关。结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其与NIHSS有同时效度,对脑卒中预后有预测效度;对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的结构效度最好,可以用来评定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脑卒中,但并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预后
原文传递
11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估 被引量:131
3
作者 孙伟平 阿依古丽.艾山 +1 位作者 王欣华 黄一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4期282-284,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入院24 h内进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了解有无吞咽困难;在住院期间行头部CT或MRI检查判定病变部位,以发病3个月和6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入院24 h内进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了解有无吞咽困难;在住院期间行头部CT或MRI检查判定病变部位,以发病3个月和6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卒中预后指标,分别对影响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和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卒中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62.6%,不同病变部位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2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是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OR=5.841,95%CI:1.562~21.837),吞咽困难是3个月时卒中预后不良(mRS 3~6分)的独立危险因素(OR=5.570,95%CI:1.052~29.496),但未显示其对6个月预后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急性期的常见问题,也是3个月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入院时NIHSS评分是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困难 脑卒中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02
4
作者 郑峥 陈兴泳 +3 位作者 程琼 李永坤 刘君鹏 汪银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2-326,共5页
目的观察和评价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卒中(P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2014年于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PS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各70例。研究过程... 目的观察和评价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卒中(P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2014年于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PS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各70例。研究过程中失访6例,其中丁苯酞组2例,对照组4例,将其删除。丁苯酞组给予基础治疗+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首诊时、进展后、治疗后14 d和治疗后90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NIHSS评分进展幅度评估神经功能障碍程度;治疗后14 d和治疗后90 d采用NIHSS评分演变情况评估神经功能转归情况;治疗后14 d和治疗后90 d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90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障碍康复程度,将mRS评分≤2.0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0分定义为预后不良事件。对两组脑梗死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mR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观察有无皮疹等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均低于进展后,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后14 d(P<0.05)。丁苯酞组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降低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丁苯酞组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 Barthel指数、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90 d 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共发现61例(45.5%)脑梗死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性病变,其中丁苯酞组29例(42.6%),对照组32例(48.5%)。丁苯酞组脑梗死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低于进展后,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低于治疗后14 d(P<0.05)。丁苯酞组脑梗死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治疗后14 d Barthel指数、治疗后90 d Barthel指数、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恶化 丁苯酞 预后 药物毒性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77
5
作者 许南燕 江先娣 《现代康复》 CSCD 2000年第9期1230-1231,共2页
目的 探讨脑卒中抑郁状态与病程、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144例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状态随访 1年( I期, 1个月内; II期, 3~ 6个月; III期, 1年以上),并同时测评抑郁心理评分( CES-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CNFD)、 Fugl-Me... 目的 探讨脑卒中抑郁状态与病程、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144例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状态随访 1年( I期, 1个月内; II期, 3~ 6个月; III期, 1年以上),并同时测评抑郁心理评分( CES-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CNFD)、 Fugl-Meyer指数( 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 ADL)。结果 II期中抑郁症患病率最高,其 CES-D计分明显高于 I、 III期,而 CNFD、 FAM和 ADL表现则是 II、 III期明显好于 I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症 预后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预后研究 被引量:81
6
作者 周宝玉 孙启良 +2 位作者 桂德超 李旭东 郭京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269-27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安全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发病1周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一般治疗相同,早期康复组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给予系统的康复训练。...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安全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发病1周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一般治疗相同,早期康复组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给予系统的康复训练。采用临床功能缺损评分表、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修订的巴氏指数(MBI)定期对两组进行康复评价。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MBI评价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早期康复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可以防止和减轻废用综合征的产生,促进功能恢复,对患者预后有良好的影响。监测病情、康复方案个化及康复训练循序渐进,可使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安全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康复 预后 FMA MBI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2
7
作者 曹猛 宋学梅 +4 位作者 梁丽 麦静慧 吴亚男 朱丽娜 张晓梅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病率、危险因素及预后,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入院48h内,采用洼田饮水试验结合容积-黏度吞咽测试完成吞咽功能评估,收集年龄、性别、既往史、卒中部位、肌力、Bart...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病率、危险因素及预后,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入院48h内,采用洼田饮水试验结合容积-黏度吞咽测试完成吞咽功能评估,收集年龄、性别、既往史、卒中部位、肌力、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资料,并随访患者出院后1、3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542例患者,吞咽障碍发病率为37.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年龄、肌力及Barthel指数是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P<0.01);吞咽障碍患者与吞咽正常患者出院后死亡率、肺部感染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病率较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神经功能、年龄及肌力是影响因素,吞咽障碍的发生显著影响患者预后;需系统和针对性开展吞咽障碍筛查,早期进行护理干预,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 洼田饮水试验 容积-黏度吞咽测试 肌力 自理能力 预后
下载PDF
卒中后便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4
8
作者 苏永静 张小燕 +2 位作者 张振路 谭坚铃 曾进胜 《护理学报》 2007年第9期4-6,共3页
目的分析卒中后便秘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探讨便秘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7d以内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录包括各种危险因素在内的病史、体征以及12周内的死亡率等。发病1、4周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 目的分析卒中后便秘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探讨便秘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7d以内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录包括各种危险因素在内的病史、体征以及12周内的死亡率等。发病1、4周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行神经功能评定,用Barthel生活指数(BI)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并于12周时再次测评BI、MRS。便秘的评定方法依据罗马Ⅱ标准。采用4周及12周时的NIHSS、BI及MRS和12周内的死亡率作为评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主要指标。结果入选的122例患者发生便秘63例(51.6%)。发病1周时便秘组NIHSS、MRS和BI分别为(10.05±6.38)、(4.10±0.84)和(38.41±23.64)分,与非便秘组的(4.36±4.34)、(3.12±0.79)和(70.25±20.01)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协方差分析后,便秘组4周NIHSS、MRS评分改善程度及12周MRS评分改善程度均低于非便秘组(P<0.05或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发病12周时便秘组、非便秘组的死亡率分别为8%、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病1周时BI是影响患者发生便秘的因素(P<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便秘发生率较高,发病1周时的日常生活能力状况是主要影响因素;卒中后便秘可能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差,遗留病残程度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便秘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早期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5
9
作者 李小好 尚桂莲 +1 位作者 周志斌 姜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6期3006-3008,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免疫肠内营养组(研究组)和标准肠内营养组(对照组),分别进行免疫肠内营养和标准肠内营养,于患者入院第1天和营养支持... 目的探讨早期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免疫肠内营养组(研究组)和标准肠内营养组(对照组),分别进行免疫肠内营养和标准肠内营养,于患者入院第1天和营养支持第10天分别检测营养相关指标: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红蛋白(Hb);评分指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免疫指标:IgG、IgM、IgA、CD4、CD8、CD4/CD8。结果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各项营养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10天研究组TP、PA、Hb、T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各项免疫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10天两组各项免疫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GCS、A-PACHEⅡ、CPI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10天两组GCS、APACHEⅡ、CPI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早期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满足患者营养需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肠内营养 卒中 营养状况 免疫 预后
下载PDF
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9
10
作者 杜敢琴 黄丽娜 +1 位作者 富奇志 尚学兰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脑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首发脑卒中住院的急性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人口特征,脑卒中危险因素,最初脑卒中严重性如眼球运动障碍、失语、吞咽困难、尿失禁(UI)、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目的探讨影响脑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首发脑卒中住院的急性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人口特征,脑卒中危险因素,最初脑卒中严重性如眼球运动障碍、失语、吞咽困难、尿失禁(UI)、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及脑卒中类型;3月后随访其功能康复情况:牛津残障评分(OHS),并分析影响脑卒中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GCS,UI 和NIHSS独立地与脑卒中后3个月预后不良显著相关。结论脑卒中急性期尿失禁、GCS评分高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是脑卒中后3个月死亡或严重残疾的独立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预后 相关危险因素 GCS 尿失禁 评分 吞咽困难 记录 发现 独立
原文传递
基于CT灌注成像评估侧支循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前后脑梗死进展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72
11
作者 张哲宇 徐良额 +5 位作者 江秉泽 张圣 史宗杰 王鹏 耿昱 徐彬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5,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CT灌注成像(CTP)评估的侧支循环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取栓前后脑梗死进展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10例发病24 h以内的急性前循大动脉闭塞患者的资料。... 目的探讨基于CT灌注成像(CTP)评估的侧支循环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取栓前后脑梗死进展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10例发病24 h以内的急性前循大动脉闭塞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取栓手术,采用区域性软脑膜侧支(rLMC)评分对四维CT血管造影(4D-CTA)上的全时相融合像(tMIP)进行侧支循环评估;根据CTP的核心脑梗死体积和术后1周内头颅MR的DWI影像结果,计算进展梗死体积;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时预后情况。结果(1)侧支循环好组患者56例,侧支循环差组患者54例。年龄(OR=0.951,95%CI:0.910~0.993,P=0.023)、心功能不全(OR=0.116,95%CI:0.018~0.731,P=0.022)、基线空腹血糖(OR=0.788,95%CI:0.646~0.961,P=0.019)、觉醒性卒中(OR=0.093,95%CI:0.023~0.380,P=0.001)及颈内动脉段闭塞(OR=7.604,95%CI:2.650~21.821,P=0.000)是侧支循环的独立影响因素。(2)侧支循环评分(95%CI:-2.947~-1.474,P=0.000)、缺血半暗带体积(95%CI:0.065~0.126,P=0.000)、脑组织水肿评分(95%CI:2.952~7.600,P=0.000)、出血转化(95%CI:8.966~23.114,P=0.000)及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5%CI:0.606~1.248,P=0.000)是进展梗死体积的独立影响因素。(3)预后良好组患者共59例,预后不良组患者共51例。出血转化(OR=0.019,95%CI:0.001~0.275,P=0.004)及进展梗死体积(OR=0.824,95%CI:0.756~0.897,P=0.000)是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取栓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基于4D-CTA的rLMC侧支循环评分对发病24 h内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取栓患者的进展梗死体积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并可通过进展梗死体积进一步预测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CT灌注成像 侧支循环 进展梗死体积 预后
原文传递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70
12
作者 刘鹏 黄东锋 +2 位作者 毛玉瑢 江沁 陈少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9-100,共2页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 48小时选择 1 0 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其中早期康复组 58例 ,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相结合的...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 48小时选择 1 0 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其中早期康复组 58例 ,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 ;对照组 51例 ,仅进行一次性康复指导。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简式Fugl Meyer运动评分 (FMA)和改良巴氏指数 (MBI)在治疗前后进行康复评价。 结果 :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上下肢FMA和MBI入选时两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出院时两组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 (P <0 .0 1 ) ,早期康复组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大 (P <0 .0 5)。结论 :早期康复可促进功能恢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疗法 神经功能缺陷 运动再学习法 BOBATH法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3
13
作者 霍阳 高智玉 高旭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180例,对其1年内死亡风险预测量表中的排尿障碍、吞咽困难、双侧大脑受累、发病时伴有高热、缺血性心脏病史、周围血管病史、意识不清、糖尿病史8项预测因素进行生存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180例,对其1年内死亡风险预测量表中的排尿障碍、吞咽困难、双侧大脑受累、发病时伴有高热、缺血性心脏病史、周围血管病史、意识不清、糖尿病史8项预测因素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3.2±1.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和≥65岁、有无排尿障碍、有无吞咽困难、是否双侧大脑受累、发病时有无高热、有无缺血性心脏病史、是否意识不清、能否抬起上肢、能否独立行走等指标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排尿障碍、吞咽困难和缺血性心脏病史是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年龄、是否排尿障碍、是否吞咽困难和有无缺血性心脏病史是影响脑卒中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排尿障碍 吞咽障碍 心肌缺血 年龄因素 预后
下载PDF
老年男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性因子血清学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8
14
作者 刘润 周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95-799,809,共6页
目的分析老年男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雌激素(E2)在血清中的动态变化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1年4月—2012年... 目的分析老年男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雌激素(E2)在血清中的动态变化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1年4月—2012年6月收治的49例老年男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的38名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分别以E2、IL-6和hs-CRP为研究指标,观察男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的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30天的血清IL-6、hs-CRP与E2水平以及NIHSS评分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各观察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急性期(第1天、第3天、第7天)两组患者组别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IL-6以及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E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2)恢复期两组患者交互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和不同组别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20);组别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24),时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46)。(3)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IL-6以及hs-CRP水平变化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E2水平变化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1)IL-6、hs-CRP与E2参与脑损伤与修复的某些环节。(2)E2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利预后密切相关,对男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恢复有积极意义。(3)IL-6、hs-CRP水平的动态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IL-6、hs-CRP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具有不利影响。(4)E2、IL-6、hs-CRP的血清学水平变化可以作为反映患者病情变化的有意义的临床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男性 雌激素类 白细胞介素6 高敏C反应蛋白 预后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不良、卒中后并发症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6
15
作者 邓晓清 黄丽华 +6 位作者 蒋红焱 张立湘 向平 周琦 王晓磊 雷英 金佩文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不良、卒中后并发症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2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营养状况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分析各因素与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不...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不良、卒中后并发症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2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营养状况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分析各因素与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不良、卒中后并发症及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随访结束时,共91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年龄及NIHSS评分为入院时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0.001);年龄、高胆固醇血症、入院营养不良、鼻饲为7 d时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营养不良为7 d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OR=14.15,95%CI:3.32~61.76,P<0.001)。年龄、入院NIHSS评分、入院营养不良、鼻饲、7 d时NIHSS评分、7 d时营养不良及营养状况恶化为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及入院营养不良为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OR=1.11,95%CI:1.04~1.48,P<0.05;OR=6.56,95%CI:1.18~42.72,P<0.05)。年龄、入院NIHSS评分、7 d时NIHSS评分、7 d时营养不良及营养状况恶化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7 d时营养不良及7 d时NIHSS评分为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OR=4.32,95%CI:1.15~18.89,P<0.05;OR=1.81,95%CI:1.21~2.43,P<0.01)。结论入院营养不良为7 d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NIHSS评分及营养不良为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7 d时营养不良及NIHSS评分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营养不良 并发症 不良预后
下载PDF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6
16
作者 陈海恋 何超明 +3 位作者 庞明武 林康 王景 蒲传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及临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依据临床症状及头颅CT结果分为非出血性转化组81例和出血性转化组21例。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临床预...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及临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依据临床症状及头颅CT结果分为非出血性转化组81例和出血性转化组21例。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临床预后,预后良好组46例(0~2分),预后不良组56例(3~6分)。溶栓前及溶栓后24h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及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转化组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h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P<0.05,P<0.01)。预后不良组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hNIHS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OR=1.253,95%CI:1.162~1.335,P=0.013)及溶栓后24hNIHSS评分(OR=1.427,95%CI:1.374~1.526,P=0.006)是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0.956,95%CI:0.863~1.125,P=0.042)、溶栓前NIHSS评分(OR=1.072,95%CI:0.984~1.186,P=0.038)、溶栓后24hNIHSS评分(OR=1.516,95%CI:1.383~1.762,P=0.01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hNIHSS评分高是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hNIHSS评分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栓溶解疗法 出血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预后
下载PDF
尿激酶静脉溶栓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4
17
作者 刘彬 王荣 +4 位作者 屈洪党 张宏 张万龙 张树叶 董晓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653-2658,共6页
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后临床疗效不确切,易反复。寻求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 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后临床疗效不确切,易反复。寻求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分为试验组(即采用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和对照组(即单用尿激酶治疗)。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心房颤动患病率、入院时血糖、脑卒中发病至治疗的时间(OTT)、入院时及入院第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7 d内发生出血、系统性出血、出血性脑梗死1型(HI-1)、出血性脑梗死2型(HI-2)、脑实质出血1型(PH-1)、脑实质出血2型(PH-2)的例数,入院3个月内死亡例数,以及治疗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以治疗3个月时mRS评分进行预后判定,≤1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整个研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控制混杂因素。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PSM前,对照组57例,试验组32例。PSM后,对照组26例,试验组26例。两组患者PSM后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心房颤动患病率、入院时血糖、OTT、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采用PSM后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试验组患者入院第7天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Z=-2.754,P=0.006)。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入院第7天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321、-4.121,P均<0.05)。两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替罗非班 药物不良反应 预后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致出血性转化及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2
18
作者 苏敏 杨卫新 +5 位作者 王万华 曹勇军 卢涛声 江选飞 孔岩 刘春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54-758,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这些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6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选取溶栓前临床和实验室...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这些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6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选取溶栓前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通过比较HT组与非HT组之间的差异,筛选与HT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并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T及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8例溶栓患者有29例继发HT(22.66%),其中16例为症状性脑出血(12.50%),死亡2例,占HT的6.9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房颤(OR=1.293,95%CI1.224~1.589,P=0.001)、早期CT改变(OR=2.452,95%CI1.132~3.309,P=0.034)、基线舒张压≥100mm Hg(1mmHg=0.133kPa,OR=9.265,95%CI1.435~59.836,P=0.019)、基线血糖≥11.1mmol/L(OR=3.037,95%C10.252—57.593,P=0.047)、NIHSS评分〉15分(OR=8.752,95%CI1.035—30.285,P=0.023)和溶栓时间窗〉3h(OR=98.74,95%CI5.067~186.120,P=0.002)6项为HT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基线血糖≥11.1mmol/L(OR=3.265,95%C10.435~59.863,P=0.045)、NIHSS评分〉15分(OR=10.453,95%CI5.647~38.185,P=0.003)和溶栓时间窗〉3h(OR=2.541,95%CI1.098~51.086,P=0.017)影响了HT患者的预后。结论溶栓前的舒张压、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T低密度改变或水肿占位效应、房颤和溶栓时间窗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基线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溶栓时间窗影响了溶栓后HT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预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H型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0
19
作者 王海利 谈颂 +5 位作者 宋波 苗旺 高远 赵璐 卢甲盟 许予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183-1186,共4页
目的研究H型高血压即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30日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经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人院当天使用美国国立卫... 目的研究H型高血压即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30日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经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人院当天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和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可能相关的因素。在患者发病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改良的Rankin(MRS)量表评分。统计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634例,6个月随访失访32例(5%),女197例(32.7%),男405例(67.3%),年龄:(19-92)岁,平均年龄为(59±13)岁;入院后同型半胱氨酸平均水平为(19±11)μmol/L;患者中高血压病343例(57%);MRS≥3分者145例(31%)。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界值为15μmol/L,H型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有关(P=0.012,OR=2.56695%CI:1.299-5.357),高血压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之间存在正相加的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和交互作用指数(S)分别为:0.683、26.61%、1.59],其他影响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因素有:年龄、卒中史、入院NIHSS、人院舒张压。结论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界值为15μmol/L,H型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相关,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高血压与高同型半胱氨酸共存时对缺血性脑卒中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表现为正相加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交互作用 预后
原文传递
脑卒中常用量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预测的价值 被引量:50
20
作者 张江 王大力 +3 位作者 彭延波 赵晓晶 常莉莎 张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08-1111,共4页
目的评价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APACHEⅢ)、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欧洲卒中评分(ESS)、既往史和伴发疾病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441... 目的评价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APACHEⅢ)、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欧洲卒中评分(ESS)、既往史和伴发疾病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4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24 h内分别进行APACHEⅡ、APACHEⅢ、CSS、NIHSS、ESS、既往史和伴发疾病评分,并据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的预后分为生存组279例和死亡组162例,对2组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ROC曲线评定分析6个量表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APACHEⅡ、APACHEⅢ、CSS、NIHSS和伴发疾病评分高于生存组(P<0.01),ESS评分低于生存组(P<0.01)。2组既往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APACHEⅢ、CSS、NIHSS、ESS和伴发疾病评分6个量表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0.858、0.896、0.876、0.886和0.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预测界值分别为12、31、15、26、33和10分。结论 APACHEⅡ、APACHEⅢ、CSS、NIHSS、ESS和伴发疾病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预测准确度在7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梗死 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 危险性评估 预后 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