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煤矿矿区井下地应力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77
1
作者 康红普 林健 +3 位作者 颜立新 张晓 吴拥政 司林坡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82-1792,共11页
采用煤矿井下专用的小孔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装置,在山西省的晋城、潞安、汾西、华晋、阳泉、平朔、大同等矿区,完成了1 60个测点的地应力测量,测点地质条件涵盖了山西省煤矿大部分条件.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地应力与测点埋深的关系,不... 采用煤矿井下专用的小孔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装置,在山西省的晋城、潞安、汾西、华晋、阳泉、平朔、大同等矿区,完成了1 60个测点的地应力测量,测点地质条件涵盖了山西省煤矿大部分条件.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地应力与测点埋深的关系,不同深度条件下煤矿矿区井下地应力状态;绘制出山西省煤矿矿区井下地应力分布图,并与震源机制解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山西省煤矿矿区井下地应力场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煤矿井下水平应力总体上随着埋深增加而增大,但由于各矿区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导致地应力测试数据离散性也较大;埋深小于250 m的岩层应力状态主要为σ_H>σ_h>σ_V型,埋深处于250~500 m的岩层应力状态以σ_H>σ_V>σ_h型为主,埋深较大的矿区主要为σ_V>σ_H>σ_h型;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直主应力的比值绝大部分集中在0.5~2.0之间,而且随着埋深增加,侧压比呈现减小的趋势,并向1附近集中;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的比值主要集中在1.5~2.0之间;平均水平主应力与垂直主应力的比值大多处于0.5~1.5,尤以0.5~1.0之间最多;山西省煤矿矿区从北到南,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发生了较大变化.北部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E,往南发生偏转到NNW;靠东部与西部偏向NW;靠东南部出现了多变的方向.井下实测数据与震源机制解相比在部分区域一致性较好,而在另一些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在受较大地质构造影响的区域,水平主应力方向往往发生明显的扭转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矿区 地应力测量 水压致裂 应力场 分布规律
下载PDF
褶皱区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其对冲击矿压的影响 被引量:69
2
作者 陈国祥 窦林名 +2 位作者 乔中栋 陆菜平 巩思园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51-755,共5页
为探讨褶皱构造区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其对冲击矿压的影响,采用FLAC2D数值模拟程序,研究了褶皱构造形成过程中的应力分布规律和工作面开采导致的局部应力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褶皱形成后,褶皱核部的最大水平应力比翼部大,翼部的最大水平应... 为探讨褶皱构造区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其对冲击矿压的影响,采用FLAC2D数值模拟程序,研究了褶皱构造形成过程中的应力分布规律和工作面开采导致的局部应力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褶皱形成后,褶皱核部的最大水平应力比翼部大,翼部的最大水平应力比背斜处大,褶皱构造区具有初始地应力场分布的非均匀性;与仰采推进相比较,从背斜往向斜的方向俯采推进时,煤岩体内应力集中程度更高,褶皱区具有开采后局部地应力场变化的方向性.褶皱向斜部分是水平应力集中区,采掘时冲击危险性较高,而翼部、背斜处的冲击危险性次之;褶皱区工作面最有利的推进方向应是自向斜起往背斜方向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构造 应力场分布 非均匀性 方向性 冲击矿压
下载PDF
汾西矿区地应力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康红普 颜立新 张剑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3-268,共6页
采用小孔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装置在汾西矿区进行了7个煤矿、24个测点的地应力测量.实测数据表明,汾西矿区地应力场有两种类型:σH>vσ>hσ及vσ>σH>hσ.埋藏相对较深的井区水平应力占明显优势,具有典型的构造应力场特征... 采用小孔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装置在汾西矿区进行了7个煤矿、24个测点的地应力测量.实测数据表明,汾西矿区地应力场有两种类型:σH>vσ>hσ及vσ>σH>hσ.埋藏相对较深的井区水平应力占明显优势,具有典型的构造应力场特征;所测区域属于低及中等地应力值矿区;最大与最小水平主应力值基本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部分测点存在明显的离散性;有些矿井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比较一致.但也有些矿井由于开采深度不同,地质构造分布与煤岩性质存在较大差异而出现明显的离散性.基于实测数据,采用回归方法得出地应力与埋藏深度的关系;分析了水平主应力与垂直主应力的比值随埋藏深度的变化.将地应力测量结果应用于巷道支护设计,显著提高了设计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巷道支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测量 水压致裂 应力场 分布特征 应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分布的构造控制作用 被引量:23
4
作者 曾联波 金之钧 +3 位作者 汤良杰 李京昌 由福报 张兵山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4-58,共5页
该区中新生代形成了伸展构造、扭动构造、逆冲 -褶皱构造等构造样式 .早、中侏罗世形成的正断层组合构造样式 ,可形成一些小规模油气藏 .老第三纪形成的压扭性构造对油气的聚集有重要控制作用 .而新第三纪—第四纪形成的逆冲 -褶皱构造... 该区中新生代形成了伸展构造、扭动构造、逆冲 -褶皱构造等构造样式 .早、中侏罗世形成的正断层组合构造样式 ,可形成一些小规模油气藏 .老第三纪形成的压扭性构造对油气的聚集有重要控制作用 .而新第三纪—第四纪形成的逆冲 -褶皱构造的含油气性差异很大 ,在早期断层基础上发育的逆冲 -褶皱构造有利于油气分布 ,而新形成的逆冲 -褶皱构造 ,通常不利于油气聚集 .构造应力对油气的运移聚集有重要影响 ,构造应力变化速率引起的应力驱动 ,是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的主要动力 ,在断层附近应力值适中、岩石扩容量较大、微裂缝发育的区域 ,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构造应力场 油气分布 柴达木盆地 控矿构造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巷道合理布局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黄万朋 邢文彬 +1 位作者 郑永胜 李超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028-3039,共12页
以翟镇煤矿六采区二、四煤层上行开采为工程背景,为解决上层煤工作面巷道的合理布局问题,采用覆岩组合结构理论、现场实测和仿真模拟的手段,对下层煤采动形成的裂隙带综合形态特征及围岩集中应力分布进行重点研究。结果表明:在组合顶板... 以翟镇煤矿六采区二、四煤层上行开采为工程背景,为解决上层煤工作面巷道的合理布局问题,采用覆岩组合结构理论、现场实测和仿真模拟的手段,对下层煤采动形成的裂隙带综合形态特征及围岩集中应力分布进行重点研究。结果表明:在组合顶板条件下,裂隙带应是以岩层组为单位呈阶梯状向上发育的,现场实测得到的裂隙带发育高度也验证了上述形成机制;裂隙带空间形态呈现出一个向采空区内侧倾斜的拱形马鞍态,裂缝角为75°~78°;裂隙带内自下向上的分区破裂现象明显,上层二煤处于裂隙带上部的一般开裂区,在该区域布置回采巷道具有较大的可行性;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二煤层的断裂位置位于采空区侧3~5 m,内应力场分布范围在采空区侧6~10 m。在对下层四煤采后形成的裂隙带发育高度、空间形态、破裂分区以及集中应力分布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上行开采巷道内错式和外错式两种布局方案,有效避开了裂隙带及集中应力影响范围,取得了较好地现场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上行开采 巷道布局 裂隙带形态 覆岩组合结构 应力场分布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储层裂缝特征及分布评价 被引量:24
6
作者 周文 张哨楠 +1 位作者 李良 苏付义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61,共8页
根据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地层完钻井的岩心、薄片裂缝观测、测井裂缝解释成果的分析,结合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历史、裂缝充填物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对研究区裂缝的成因类型进行确定,分析认为研究上古生界地层中的裂缝为典型的区域性裂缝,具有... 根据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地层完钻井的岩心、薄片裂缝观测、测井裂缝解释成果的分析,结合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历史、裂缝充填物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对研究区裂缝的成因类型进行确定,分析认为研究上古生界地层中的裂缝为典型的区域性裂缝,具有如下特征:1)岩心上表现为张性的高角度或垂直裂缝,成组出现;2)无论砂岩、泥岩均发育该类裂缝,砂岩比其他岩类相对发育;3)裂缝形成期次与最大燕山期构造活动期一致;4)裂缝产状稳定,走向与燕山期构造主应力方向基本相同;5)裂缝分布不受局部变形所制约。在总结了控制裂缝发育的地质因素后,利用有限元法古构造应力场模拟技术,结合地层特征,对研究区主要层位的区域性裂缝的分布特征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巴庙地区 上古生界储层 区域性裂缝 岩心裂缝特征 测并裂缝识别 古应力场 裂缝分布评价
下载PDF
岩体水力学基础(三)──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集中参数模型及连续介质模型 被引量:16
7
作者 仵彦卿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2期54-57,共4页
本文在分析了岩体系统的结构性和水力学特征后,提出了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数学模型的机理分析、混合分析及系统辨识建模方法。运用系统辨识方法建立了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集中参数模型,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机理分析和... 本文在分析了岩体系统的结构性和水力学特征后,提出了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数学模型的机理分析、混合分析及系统辨识建模方法。运用系统辨识方法建立了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集中参数模型,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机理分析和混合分析方法建立了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双场耦合及与温度场三场耦合的连续介质分布参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水力学 渗流场 应力场 耦合模型 集中参数
下载PDF
10kV XLPE电缆终端电场分布与调整 被引量:24
8
作者 马自伟 贾江波 +1 位作者 查玮 孙福 《高压电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4-306,309,共4页
以Maxwell2D为有限元法求解工具,建立工频电压下的XLPE电缆终端数值计算模型,同时考虑了介质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对电场分布的影响,计算分析了几种应力锥结构尺寸下电缆终端内部的电场分布,得到了应力锥结构尺寸与电缆终端内部电场分布的关... 以Maxwell2D为有限元法求解工具,建立工频电压下的XLPE电缆终端数值计算模型,同时考虑了介质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对电场分布的影响,计算分析了几种应力锥结构尺寸下电缆终端内部的电场分布,得到了应力锥结构尺寸与电缆终端内部电场分布的关系,为应力锥结构尺寸的合理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变电场 电缆终端 有限元 应力锥 电场分布
下载PDF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北山预选区新场岩体地应力场分布规律 被引量:24
9
作者 赵星光 王驹 +5 位作者 马利科 苏锐 金远新 陈群策 安其美 秦向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2期3750-3759,共10页
甘肃北山预选区是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首选预选区。为掌握区域岩体地应力大小、方向及其分布规律,在预选区新场岩体内进行4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基于钻孔岩芯编录和钻孔电视成像结果,在0-700 m范围内共开展81段压裂试验,并... 甘肃北山预选区是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首选预选区。为掌握区域岩体地应力大小、方向及其分布规律,在预选区新场岩体内进行4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基于钻孔岩芯编录和钻孔电视成像结果,在0-700 m范围内共开展81段压裂试验,并在19个测试段内进行印模定向试验,成功获得地应力量值和最大水平应力方向数据。根据压力–时间关系曲线,采用3种不同方法判读瞬时关闭压力参数,保证水平主应力测量结果的精度与可靠性。测量结果表明,新场岩体地应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测量深度范围内,最大水平主应力小于25 MPa,且最大水平主应力普遍高于垂直应力,揭示新场岩体应力场以构造应力为主导的特点。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比率随深度的变化规律表明,构造应力的作用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垂直应力作用加强。此外,最大水平主应力的优势方向为NEE,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从而证实应力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研究成果可为高放废物处置工程的开挖设计及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指导,并为我国西北地区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 北山 新场岩体 地应力 水压致裂法 应力场分布
原文传递
偶极横波各向异性特征及其在地应力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0
作者 赵军 秦伟强 +1 位作者 张莉 邓宁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57,共4页
钻井过程中井眼跨塌、水力压裂裂缝的形成与应力场的分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不对称应力所造成的裂缝、断裂等地层各向异性属性出发,根据横波在各向异性地层中传播时所导致的分裂现象,利用偶极横波成像测井(DSI)资料所提取的快、慢横... 钻井过程中井眼跨塌、水力压裂裂缝的形成与应力场的分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不对称应力所造成的裂缝、断裂等地层各向异性属性出发,根据横波在各向异性地层中传播时所导致的分裂现象,利用偶极横波成像测井(DSI)资料所提取的快、慢横波信息来指示地层的各向异性特性及其方向。利用现今地应力方向与有效裂缝展布方向关系,对研究区现今最大主应力的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该研究结果为钻井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储层改造措施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测井 偶极横波 地层各向异性 应力场 井眼 裂缝展布
下载PDF
喜马拉雅晚期构造应力场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凤奇 刘伟 +3 位作者 鲁雪松 刘阳 周路 曹秦智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3-439,共7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喜马拉雅晚期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恢复了研究区喜马拉雅晚期平面和剖面的构造应力值,总结了其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并对构造应力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进行了...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喜马拉雅晚期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恢复了研究区喜马拉雅晚期平面和剖面的构造应力值,总结了其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并对构造应力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侏罗系齐古组最大主压应力在不同构造带上分布不均,以红车断裂为界,东侧的最大主压应力整体上从东向西逐渐增大,西侧的最大主压应力向北西方向逐渐减小;同一地区最大主压应力随着埋深的增大而增大,最大主压应力在背斜/断背斜和断裂带处均比与其相邻的地层小;强烈构造挤压作用可以促使油气从构造应力大的区域向构造应力小的区域快速流动,在相对低应力区聚集成藏,第一排构造带的隐伏断背斜圈闭、第二排和第三排构造带下组合发育的背斜或断背斜圈闭均为油气的有利运聚指向区。研究成果对该地区油气勘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喜马拉雅晚期 数值模拟 油气分布 准噶尔盆地南缘
下载PDF
非静水压力条件下巷道围岩偏应力场分布特征与围岩破坏规律 被引量:17
12
作者 赵洪宝 程辉 +3 位作者 王磊 刘一洪 吉东亮 张一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0-381,共12页
通过理论分析对受三向应力非静水压力条件下的巷道围岩偏应力场与应变能密度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此来探究巷道围岩破坏规律,巷道塑性区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工程实例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①非静水压力条件下,不同... 通过理论分析对受三向应力非静水压力条件下的巷道围岩偏应力场与应变能密度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此来探究巷道围岩破坏规律,巷道塑性区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工程实例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①非静水压力条件下,不同的主导型应力场中,巷道围岩偏应力场分布规律差异较为明显。σ_(x)主导型应力场中,巷道顶底板偏应力大于两帮;σ_(y)主导型应力场中,巷道顶底板与两帮偏应力大小差别不大;σ_(z)主导型应力场中,巷道两帮处的偏应力大于顶底板。主导应力值的变化会引起巷道围岩偏应力分布数值上的变化,不引起偏应力分布形态的改变。②等p、等q时,在σ_(x)与σ_(y)主导型应力场中,巷道顶底板应变能密度大于两帮,而在σ_(z)主导型应力场中,巷道两帮应变能密度大于顶底板。等p、不等q情况下,3种主导型应力场中,巷道顶底板与两帮应变能密度均随偏应力比M的增大而增大;等q、不等p情况下,巷道顶底板与两帮应变能密度均随偏应力比M的减小而增大。③三向应力状态下,巷道围岩应变能密度分布规律可以反映塑性区形态。M<1时,任意主导型应力场中,巷道围岩应变能密度呈椭圆形分布,M>1时,巷道围岩应变能密度呈“8”字形或“X”形分布。处于σ_(x)主导型应力场中的巷道需注重巷道顶底板的支护;对于σ_(y)主导型应力场,巷道在围岩条件较差时,应注重全断面支护;对于σ_(z)主导型应力场,需注意围岩塑性区出现“X”形扩展。④回坡底1021巷围岩偏应力场与应变能密度均呈倾斜的“8”字形分布,工程现场与巷道围岩偏应力场及应变能密度分布规律相互验证。基于理论分析结果,对回坡底1021巷提出非对称性支护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静水压力 偏应力场 应变能密度 塑性区分布 巷道支护
下载PDF
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与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宋卫华 张宏伟 徐秀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41,共3页
以淮南潘一矿为工程背景,依据地质动力区划方法,进行I~V级活动断裂的划分,确定区域构造形式,研究了C13-1煤层构造格架、主要断裂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构造应力场的地质模型,结合地应力测量和岩体应力分析,确定区域岩体应力分布规律... 以淮南潘一矿为工程背景,依据地质动力区划方法,进行I~V级活动断裂的划分,确定区域构造形式,研究了C13-1煤层构造格架、主要断裂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构造应力场的地质模型,结合地应力测量和岩体应力分析,确定区域岩体应力分布规律。其结果表明,煤矿区域原岩应力分布状态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支配,断裂构造的叠加扰动使原岩应力场重新分布,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制约着潘一矿煤与瓦斯突出的区域性分布,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地质动力区划 数值模拟 区域性分布
下载PDF
预应力锚索锚固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赤云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84-88,共5页
本文用弹性半空间问题的Boussinesq解、Cerruti解和Mindlin解的叠加,给出了线弹性介质中,三维条件下预应力岩石锚索附加应力场的分布规律。由此得到的关于锚索间距与长度的比值、排距与长度的比值及锚索长度的选择结果与工程实际吻合.
关键词 预应力锚固 附加应力场 应力分布 布锚优化
下载PDF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for entry subjected to mining-induced stresses 被引量:11
15
作者 Hongpu Kang Yongzheng Wu Fuqiang Gao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2011年第3期207-219,共13页
The entry at Zhangcun coal mine in Lu'an coal mining area in Shanxi Province suffered from severe mining-induced stresses with the heading face driven oppositely to an adjacent working face.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 The entry at Zhangcun coal mine in Lu'an coal mining area in Shanxi Province suffered from severe mining-induced stresses with the heading face driven oppositely to an adjacent working face.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the entry were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the tempo-spatial relations between heading and working faces through field study and numerical model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finite difference models were built to investigate stresses, displacements and damages in the surrounding rocks of the entry and the working face. The field study includes selection of reinforcing methods and materials, design parameters, and determination of cable prestress. The monitoring data of entry deformation and stress along the cables during every stage were presented. The state of the reinforced entry wa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data.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before the heading face of the entry crosses the adjacent working face, the influence of advanced abutment pressure caused by adjacent working face upon the entry is not significant. After they cross each other, however, the lateral abutment pressure will have an evident impact on the entry. The displacement rate of the entry will be greatly increased and reaches a certain value within a certain distance between the heading face and the working face. Then, it will increase again with the presence of secondary mining-induced pressure on the entry when the present working face advances. The fully-grouted cable with short length, high strength and high prestres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inforce the entry suffering from severe mining-induced stresses, which greatly reduces the displacement and failure possibility of the entry. Finally, the principl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reinforcing design of entries suffering from severe mining-induced stresses we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field study, numerical modeling and experiences from other coal mines.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field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reinforce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ng engineering coal mine entry severe mining-induced stress stress distribution field study reinforcing principle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克深2气田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珂 戴俊生 +3 位作者 王俊鹏 田福春 赵力彬 郇志鹏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3-1135,共13页
塔里木盆地克深2气田是克拉苏构造带继克拉2气田和大北气田又一重点勘探领域,构造裂缝对改善该气田低渗透砂岩储层物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构造裂缝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力学模型,综合古今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以及构造裂缝参数... 塔里木盆地克深2气田是克拉苏构造带继克拉2气田和大北气田又一重点勘探领域,构造裂缝对改善该气田低渗透砂岩储层物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构造裂缝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力学模型,综合古今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以及构造裂缝参数定量计算模型,对克深2气田的构造裂缝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定量预测,最后综合构造裂缝的岩心描述、成像测井解释以及定量预测结果,总结了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断层带是构造裂缝的有利发育区,多发育充填程度较高的网状缝;背斜高部位的构造裂缝走向复杂,线密度较低,但开度和孔隙度等物性参数较高且充填程度低,整体发育程度较强,背斜翼部及构造低部位的构造裂缝整体发育程度较低;鞍部构造裂缝可密集发育,但较高的充填程度限制了该部位的天然气产量;垂向上随深度增加,构造裂缝线密度逐渐增大而物性参数逐渐减小,构造裂缝的整体发育程度逐渐降低。构造裂缝参数的定量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整体上一致,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仍然有一定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造裂缝 构造应力场 定量预测 分布规律 克深2气田
下载PDF
两种典型河谷应力场应力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田玉中 李攀峰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2年第3期60-63,共4页
地应力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地质条件之一 ,已得到较高重视 ,许多大型工程都开展了地应力的测试分析研究。本文选取两种典型的深切峡谷 ,运用三维有限元软件模拟河流下切、河谷形成过程 ,得到了现今的峡谷应力场。在此基础上 ,详细分析各... 地应力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地质条件之一 ,已得到较高重视 ,许多大型工程都开展了地应力的测试分析研究。本文选取两种典型的深切峡谷 ,运用三维有限元软件模拟河流下切、河谷形成过程 ,得到了现今的峡谷应力场。在此基础上 ,详细分析各自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将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切峡谷 地应力场 数值模拟 空间分布特征 地质条件
下载PDF
混凝土桥塔日照温度效应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定市 胡大琳 胡伟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3-149,共7页
在温度与应力、变形不耦合,混凝土热物理性能不随温度变化的假定条件下,利用天文参数和气象资料推导出混凝土桥塔热交换边界条件;以大型有限元通用软件ANSYS为平台编制相应的热力耦合分析程序,计算出混凝土桥塔在日照温度效应下的温度... 在温度与应力、变形不耦合,混凝土热物理性能不随温度变化的假定条件下,利用天文参数和气象资料推导出混凝土桥塔热交换边界条件;以大型有限元通用软件ANSYS为平台编制相应的热力耦合分析程序,计算出混凝土桥塔在日照温度效应下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分析其分布规律;并将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计算结果表明,温度的实测值和计算值差异较小,采用的计算方法能够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太阳辐射强度是影响截面温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桥塔截面上某点的温度分布日时程曲线大致呈S形;截面形状对温度场的分布影响较大,截面突变、畸角部位温度拉应力相对其它部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桥塔 日照效应 温度场 应力场 温度分布规律
下载PDF
平顶山矿区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郭德勇 揣筱升 +1 位作者 张建国 张浩权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08-1222,共15页
为探讨平顶山矿区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及分布特征,采集共轭剪节理、断层擦痕、矿区构造等数据,运用赤平极射投影法恢复研究区古构造应力的方向,分析矿区古构造应力场及演化规律;基于地应力和震源机制解资料,运用构造物理学和岩石力学方... 为探讨平顶山矿区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及分布特征,采集共轭剪节理、断层擦痕、矿区构造等数据,运用赤平极射投影法恢复研究区古构造应力的方向,分析矿区古构造应力场及演化规律;基于地应力和震源机制解资料,运用构造物理学和岩石力学方法解析现今构造应力的大小和方向,获得矿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分区图。古构造应力场重构表明,该矿区主要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三期构造应力场作用,印支期最大主应力方向近NS向,优选产状3°∠6°;早燕山期最大主应力方向NW向,优选产状313°∠13°;晚燕山期最大主应力方向NE向,优选产状54°∠9°;喜山期最大主应力方向NNE向,优选产状18°∠15°;在多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矿区形成了李口向斜控制下的一系列NWW~NW向褶曲和断裂,并伴生NNE~NE向次级断裂构造。现今构造应力场解析显示,该矿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具有分区特征,矿区整体为大地动力场型,西部矿区以正断层应力场型占主导,中部矿区以走滑断层应力场型占主导,东部矿区以逆断层应力场型和走滑断层应力场型占主导;矿区总体为高应力值区,从西向东应力值呈现升高趋势,应力场稳定性处于相对稳定与临界状态之间;矿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以NEE向为主,断裂附近主应力方向发生明显偏转;随埋深增加,主应力值逐渐增大、侧压比逐渐减小、应力场类型有从大地动力场型向准静水压力场型过渡的趋势。研究成果为矿井巷道布置和预防煤岩瓦斯动力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平顶山矿区 构造应力场 构造解析 演化规律 分布特征
原文传递
圆柱平面微动磨损接触状态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乐强 李欣 +2 位作者 杨建伟 田帅 张育轩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96-902,共7页
大多数针对微动磨损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具体材料的磨损特性,而对微动接触状态下的应力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然而,微动接触区的应力场分布却直接决定着接触区材料的磨损行为。针对微动磨损过程中关键微动参数对接触状态的影响问... 大多数针对微动磨损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具体材料的磨损特性,而对微动接触状态下的应力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然而,微动接触区的应力场分布却直接决定着接触区材料的磨损行为。针对微动磨损过程中关键微动参数对接触状态的影响问题,对微动磨损接触状态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首先,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圆柱-平面微动接触有限元模型,并对其关键微动参数的选取进行了分组规划,确定了具体的加载过程;然后,利用解析法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并对圆柱平面微动接触有限元模型的接触状态进行了有限元仿真;最后,根据仿真结果,分析讨论了法向载荷、位移幅值和摩擦因数等参数对接触区应力场分布规律和接触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法向载荷主要决定接触区接触宽度和切应力范围,摩擦因数主要影响局部滑移与全局滑移之间的界限范围,位移幅值决定着试件与微动垫的接触状态,在上述各因素中,位移幅值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多个变量的共同作用下,微动接触表现出不同的摩擦学行为,从而影响了微动磨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接触状态 微动磨损 接触力学 有限元分析模型 应力场分布 位移幅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