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ttern of stress change and its effect on seismicity rate caused by M_s8.0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17
1
作者 XIE ChaoDi ZHU YuanQing +2 位作者 LEI XingLin YU HaiYing HU XiongL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9期1260-1270,共11页
We use five published source models to calculate the Coulomb failure stress changes induced by the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analyz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ress changes and the subsequent earthquakes. Based on... We use five published source models to calculate the Coulomb failure stress changes induced by the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analyz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ress changes and the subsequent earthquak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ncertainties resulting from source models, we determine the stress changes on nearby faults caus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Moreover, we focus on the seismicity rate change as a function of time on every faul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tress chang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aftershocks correlate well with the regions where stress is calculated to increase using the related models. The largest lobes of dropped stress lie in the west and east sides of source fault. The largest lobes of increased failure stress close to southern and northern ends of the source fault extend into the whole source failure plane. In addition, another region of increased stress lies in the Wenchuan-Yingxiu zone close to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source fault, where a large number of aftershocks have occurred. And subsequent earthquakes seem to extend to even more remote distances; therefore, this area also has a high risk of seismic hazard. We find that the positive stress changes on nearby faults impos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produce an encouraging effect on seismicity rate. The effect is most significant on the Pengxian-Guanxian fault and Qingchuan fault, the value of seismicity rate maintains two times greater than the value before the mainshock for the next hundred years on these faults, and the time needed for the aftershock rate to recover to the pre-mainshock seismicity rate can reach up to 800-900 yr. The influence is not significant on the western Qinling fault, the Longquanshan fault, the Xianshuihe fault, the Yulongxi fault, the Anninghe fault, the Minjiang fault, and the Aba fault. Compared with the seismicity rate on these faults before the mainshock, the aftershock rate is raised by less than two times, and the time of perturbation duration is not long. The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optimally oriented fault COULOMB stress change SEISMICITY rate
原文传递
煤层群下行开采底板应力演化规律与合理巷道错距研究
2
作者 丁自伟 巩欣伟 +4 位作者 张杰 李宇龙 蔡敏博 姬东 康萌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为解决近距离煤层开采遗留煤柱下伏回采巷道合理布置工程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半无限平面体理论建立遗留煤柱底板岩层应力分布力学模型,系统研究了遗留煤柱下伏底板岩层应力分布特征及减压区相对位... 为解决近距离煤层开采遗留煤柱下伏回采巷道合理布置工程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半无限平面体理论建立遗留煤柱底板岩层应力分布力学模型,系统研究了遗留煤柱下伏底板岩层应力分布特征及减压区相对位置关系,提出遗留煤柱非均布载荷影响的底板水平/垂向距离判别方法,揭示了遗留煤柱水平/垂向间距对下伏煤层回采巷道应力变化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垂直应力集中是导致下伏巷道失稳的主控因素,以垂直应力变化量0.2γH作为评判应力影响程度的临界指标,探究了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应力扰动程度,随着遗留煤柱尺寸、煤层间距、埋深与岩层垮落角逐渐减小,底板岩层应力影响深度呈递减趋势;随着水平错距增大,巷道围岩垂直应力值、应力变化率差值不断减小,界定两者数值低于0.2γH与0.01时,围岩达到可控稳定状态;现场试验21320回风巷采用外错式25 m进行实测验证,优化布置后巷道顶板相对位移量控制在45 mm以内,服务期间巷道围岩工况稳定,验证了所得安全错距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遗留煤柱 非均布载荷 集中应力 应力变化率 合理巷道错距
下载PDF
2021年3月19日那曲M6.1地震震源区应力应变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玉江 邵志刚 +3 位作者 胡幸平 石富强 刘皓晴 陈连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73-685,共13页
2021年3月19日在西藏那曲发生M6.1地震,震源区应力应变环境与应力演化对于理解该地震的孕育背景与发震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地震发生后,快速收集震中周边的实测应力数据、震源机制解和GPS观测数据,开展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与应变率场解算... 2021年3月19日在西藏那曲发生M6.1地震,震源区应力应变环境与应力演化对于理解该地震的孕育背景与发震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地震发生后,快速收集震中周边的实测应力数据、震源机制解和GPS观测数据,开展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与应变率场解算.基于历史强震位错模型,利用PSGRN/PSCMP程序计算周边历史强震引起的M6.1地震震源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那曲地震震中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北北东向,与发震断层面的走向近乎平行,使得地震表现为以正断活动性质为主的特征.最大主压应变率的方向与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基本一致,地震处于最大剪应变率的梯度带上.1950年察隅M8.7地震的发生造成那曲地震震源处明显的应力增加,同震和震后应力变化分别为1.91×10^(4)Pa和8.27×10^(4)Pa.1411年当雄南M7 2/3地震以来9次历史强震的发生造成震源处累积库仑应力增加9.06×10^(4)Pa,意味着那曲M6.1地震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挤压的动力学背景下发生的,区域历史强震活动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认识那曲地震的发震背景和动力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曲M6.1地震 构造应力环境 库仑应力变化 应变率场
下载PDF
数值地震预测的关键物理问题 被引量:5
4
作者 马腾飞 吴忠良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6-262,共7页
数值地震预测是地震物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基础性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文章介绍了数值地震预测的三个关键物理问题——地震发生率与应力变化的关系、地震断层的摩擦函数、地球中应力的传递问题,讨论了这些问题的意义、... 数值地震预测是地震物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基础性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文章介绍了数值地震预测的三个关键物理问题——地震发生率与应力变化的关系、地震断层的摩擦函数、地球中应力的传递问题,讨论了这些问题的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地震预测 应力变化 地震断层 状态—速率摩擦函数
原文传递
考虑应力变化速率的岩石脆性评价指标 被引量:3
5
作者 匡智浩 李邵军 +3 位作者 杜灿勋 邱士利 吝曼卿 杜三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93-300,共8页
脆性作为岩石的重要的力学指标,对深部岩体性态评价以及灾害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岩石应力-应变曲线能够很好地表征岩石的脆性。考虑到现有基于应力-应变曲线的脆性指标大多都只对曲线的一部分进行分析,且少有指标能够准确地应用于岩石Ⅱ... 脆性作为岩石的重要的力学指标,对深部岩体性态评价以及灾害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岩石应力-应变曲线能够很好地表征岩石的脆性。考虑到现有基于应力-应变曲线的脆性指标大多都只对曲线的一部分进行分析,且少有指标能够准确地应用于岩石Ⅱ类曲线中,对整体判断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工程应用上适应性及可靠性不足的情况。针对现有脆性指标普遍存在的物理意义模糊、评估结果与岩石脆性的关系非连续等问题,综合考量岩石应力-应变曲线中峰前应力上升速率、峰后应力跌落速率以及峰值点应变值对岩石脆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物理意义明确、计算结果与岩石脆性之间的关系是单调且连续的岩石脆性指数计算方法。选取国内外常用脆性指标对锦屏Ⅱ级水电站大理岩和某铁路隧道花岗岩、变质砂岩以及片麻岩的单轴压缩试验数据进行脆性评价后进行比较,验证了指标的适用性。进一步将提出的指标应用于常规三轴试验条件下大理岩脆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指标不仅能够量化和分类不同岩石的脆性特征,还能表征围压对岩石脆性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脆性指标 锦屏Ⅱ级水电站 铁路隧道 全应力-应变曲线 应力变化速率
下载PDF
基于沥青混合料接触应力测试的旋转压实嵌锁点判定
6
作者 张德 程志强 +3 位作者 谢胜加 陆青清 蒋曦 黄宝山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19-1930,共12页
基于智能颗粒传感器测试旋转压实过程中沥青混合料内部颗粒接触应力,提出了应力变化率指标R_(s)以及应力嵌锁点(LPS)判定方法。选取AC-13、AC-20与SMA-13这3种沥青混合料,进行旋转压实成型,测试粗集料接触应力,从细观力学角度识别混合... 基于智能颗粒传感器测试旋转压实过程中沥青混合料内部颗粒接触应力,提出了应力变化率指标R_(s)以及应力嵌锁点(LPS)判定方法。选取AC-13、AC-20与SMA-13这3种沥青混合料,进行旋转压实成型,测试粗集料接触应力,从细观力学角度识别混合料宏观力学嵌锁状态,并与传统基于旋转压实高度变化识别嵌锁点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位于试件上部与底部智能颗粒的测试信号存在频谱混叠和谐波干扰,建议将智能颗粒布置于受干扰小的试件中部进行测试;②对于AC悬浮密实型沥青混合料,存在3个压实阶段:压实初始粗细集料相互接触挤压,R_(s)快速增大,进入快速压实阶段;随着悬浮在粗骨料周围的细集料与沥青胶结料开始承担荷载,R_(s)相对减小,进入蠕变阶段;当各组分间形成稳定内部结构,应力达到嵌锁状态;③对于SMA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可分为2个压实阶段:粗集料在初始压实作用下快速形成咬合骨架,并在外荷载作用下接触应力不断增强,进入紧固压实阶段,应力幅值与R_(s)呈增长趋势;当集料形成稳定骨架受荷结构时,达到应力嵌锁状态;④SMA-13混合料压实可能会受温度离析影响,在拌和温度170℃条件下,颗粒应力幅值在紧固压实阶段产生波动,并非线性增加;⑤与传统基于试件高度变化的嵌锁点判定结果对比,基于R_(s)判定的LPS均滞后于体积嵌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旋转压实 智能颗粒 接触应力变化率 嵌锁点
下载PDF
长平矿下保护层开采上覆煤岩体卸压变形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宏伟 金宝圣 +3 位作者 霍丙杰 朱峰 付兴 路洋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5-230,共6页
为研究长平矿下保护层开采问题,依据长平矿的地质条件制作相似材料物理模型,在下保护层开采过程中,分析上覆岩层的运动规律和被保护层的应力分布,并用面积膨胀变形率考察被保护层的膨胀变形效果.保护层开采完毕后,得出垮落带和裂隙带高... 为研究长平矿下保护层开采问题,依据长平矿的地质条件制作相似材料物理模型,在下保护层开采过程中,分析上覆岩层的运动规律和被保护层的应力分布,并用面积膨胀变形率考察被保护层的膨胀变形效果.保护层开采完毕后,得出垮落带和裂隙带高度分别为保护层采高的6倍和20倍,且被保护层位于裂隙带的中上部.随工作面的推进,被保护层的应力依次呈"V"、"U"和"W"型分布,最大卸压系数为47%;根据上覆岩层的应力变化得出保护层开采完毕沿走向的卸压角为60°.被保护层的最大膨胀变形率为7.7‰,模型开采完毕后,在工作面后方25~125 m被保护层的膨胀变形率均大于3‰.试验为长平矿下保护层开采被保护层卸压效果分析、巷道布置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保护层 卸压角 覆岩运动 应力变化 膨胀变形率
下载PDF
汶川地震对龙泉山断裂地震发生概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钱琦 韩竹军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89-497,共9页
通过构建汶川M_s8.0级地震震源断层模型和龙泉山断裂模型,计算龙泉山断裂在汶川地震后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汶川地震使龙泉山断裂北部(A区)库仑应力增大0.46~0.58 bars,中部(B区)库仑应力增加0.12~0.17 bars,南部(C区)基本上无库... 通过构建汶川M_s8.0级地震震源断层模型和龙泉山断裂模型,计算龙泉山断裂在汶川地震后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汶川地震使龙泉山断裂北部(A区)库仑应力增大0.46~0.58 bars,中部(B区)库仑应力增加0.12~0.17 bars,南部(C区)基本上无库仑应力变化.汶川地震后至2010年1月龙泉山断裂沿线的M_s≥1.6级小震活动频度变化与库仑应力变化量分布特征相一致,汶川地震对龙泉山地区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触发作用.应用速率/状态摩擦定律,计算了汶川地震后龙泉山断裂未来10年的预期地震发生概率.其中,A区5.0≤M_s<6.0级地震发生概率为63~77%,汶川地震前为18~32%;B区未来10年5.0≤Ms<6.0级地震发生概率为33~50%,汶川地震前为18~32%;C区在汶川地震前后5.0≤M_s<6.0级地震发生概率基本无变化,为18~28%.龙泉山断裂沿线的库仑应力变化量明显地改变了该地区不同区段未来地震的发生概率.通过预期地震活动率与背景地震活动率的比值图像分析,表明汶川地震后该区域94.2%的小震都发生在地震活动率增加区,这也部分地验证了未来10年地震发生概率预测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泉山断裂 库仑应力变化 速率/状态摩擦定律 地震活动率 地震发生概率
下载PDF
断层相互作用与地震触发机制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9
作者 贾科 周仕勇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年第5期477-497,共21页
断层相互作用与地震触发关系研究是震源物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能够帮助认识强震的孕育过程与物理机理,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与预测研究中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前人的综述文章从应力触发的基本原理、方法、适用性及多个震例研究的角度,提供了... 断层相互作用与地震触发关系研究是震源物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能够帮助认识强震的孕育过程与物理机理,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与预测研究中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前人的综述文章从应力触发的基本原理、方法、适用性及多个震例研究的角度,提供了详细的阐述,然而从地震活动性分析这一角度对地震触发的介绍并不详尽,也未对这两个角度的结合和互补提供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从物理模型和统计模型两个角度,综述了过去几十年针对断层相互作用和地震触发机制研究的成果与进展;通过介绍速率-状态摩擦律,展现这一科学问题的内在统一性,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进行了梳理和展望.从物理模型角度,着重分析了断层相互作用来源的几个重要机制:静态应力触发、动态应力触发和黏弹性应力触发,以及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统计模型方面,介绍了地震活动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分析了ETAS模型和b值在断层相互作用和地震触发机制中的应用.从两个模型结合的角度,指出两者互相验证的统一内涵以及速率-状态摩擦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指出通过库仑应力计算和ETAS模型这两种不同的角度,可以综合研究多断层或地震之间的应力相互作用,并提供交叉验证,增加结果的可靠性;应用速率-状态摩擦律可以回溯性地研究地震序列的发生过程,为认识地震触发关系和断层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相互作用 地震触发关系 库仑应力变化 ETAS模型 速率-状态摩擦律
下载PDF
M_s8.0汶川地震对M_s7.0芦山地震成核失稳的影响Mw 被引量:6
10
作者 解朝娣 雷兴林 +3 位作者 吴小平 虎雄林 赵小艳 朱荣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25-1835,共11页
依据速率-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并结合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以震后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和同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计算为基础,模拟了两种应力变化对芦山地震断层的失稳发震时间的影响,研究了2008年Ms8.0汶川地震与2013... 依据速率-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并结合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以震后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和同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计算为基础,模拟了两种应力变化对芦山地震断层的失稳发震时间的影响,研究了2008年Ms8.0汶川地震与2013年Ms7.0芦山地震之间的触发关系.计算得到,汶川地震在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的峰值为0.127 MPa;此外,经过近5年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受到的震后应力变化值为0.025 MPa.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震源断层在应力积累逐渐接近临界状态的某一特定时期内,受到了汶川地震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静态应力变化以及黏弹性松弛效应造成应力变化的共同触发作用,且动态应力的延迟触发作用可能更为显著.最后对芦山地震之后研究区域的应力变化场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速率-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
下载PDF
Failure time variation derived from R–S relation: the role of the static stress perturbation
11
作者 Qiu Zhong Wenhao Shen Baoping Shi 《Earthquake Science》 2014年第1期37-46,共10页
In general, earthquake cycle related to earthquake faulting could include four major processes which could be described by (1) fault locking, (2) self-acceleration or nucleation (possible foreshocks), (3) cose... In general, earthquake cycle related to earthquake faulting could include four major processes which could be described by (1) fault locking, (2) self-acceleration or nucleation (possible foreshocks), (3) coseismic slip, and (4) post-stress relaxation and afterslip. A sudden static stress change/perturbation in the surrounding crust can advance/ delay the fault instability or failure time and modify earth- quake rates. Based on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spring-sli- der block model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rate-and-state- dependent friction relation, in this study, we have approxi- mately derived the simple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clock advance/delay of fault failures caused by a sudden stat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applied in the different temporal evolution periods during an earthquake faulting. The results have been used in the physics-based explanation of delayed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 in Parkfield region, California, in which the next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 of M 6.0 after 1966 occurred in 2004 instead of around 1988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 return period of 22 years. At the same time,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time advance/ delay in Coulomb stress change derived by the dislocation model has a certain limitation and fundamental flaw. Fur- thermore, we discussed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rate- and state-variable constitutive (R-S)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model used commonly in current earthquake triggering study, and demonstrated that, in fact, the Coulomb stress model could be involved in the R-S model. The results, we have obtained in this study, could be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ime-dependent fault interaction model and the probability calculation related to the time-dependent and renewal earthquake prediction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ywords Earthquake triggering Fault frictionCoulomb stress change (ACFF) Clock advance/delay rate-and-state-dependent friction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W7.0地震源区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和地震活动率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立波 赵连锋 +2 位作者 谢小碧 曹俊兴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732-3743,共12页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W7.0地震源区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与西昆仑块体的连接部位,东西向拉张构造发育,距离2008年3月21日于田MW7.1地震震中位置约100km.根据有限断层地震破裂过程模型,计算了2008年新疆于田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W7.0地震源区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与西昆仑块体的连接部位,东西向拉张构造发育,距离2008年3月21日于田MW7.1地震震中位置约100km.根据有限断层地震破裂过程模型,计算了2008年新疆于田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此次地震的断层面呈北偏东方向,在断层两端出现3个应力加载区,2014年于田主震位于破裂前端的库仑应力加载区.这一结果表明,2008年于田地震可能对2014年地震事件起到了触发作用.2008和2014年新疆于田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事件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大多数余震位于应力加载区,发生在卸载区的余震较少.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序列吻合较好.2014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地震之后40天,在北西方向发生MW5.2强余震,其震中位置的应力增量达到0.63×105Pa.通过比较,发现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和地震活动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地震活动率较高的区域与静态库仑应力加载区相对应,如康西瓦断裂东段、贡嘎错断裂中段和东北段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余震 地震活动率
下载PDF
杏品种花器官耐寒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郝丽娟 姚月俊 +1 位作者 王智君 姚延梼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342-344,共3页
以沙金红、兰州大接杏和串枝红三个耐寒力不同的杏品种为材料,通过对花蕾期和盛花期人工模拟霜害处理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同一品种的不同花器官的耐寒力大小为花瓣>雄蕊>雌蕊,花不同时期的抗寒性强弱为蕾期>... 以沙金红、兰州大接杏和串枝红三个耐寒力不同的杏品种为材料,通过对花蕾期和盛花期人工模拟霜害处理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同一品种的不同花器官的耐寒力大小为花瓣>雄蕊>雌蕊,花不同时期的抗寒性强弱为蕾期>盛花期;MDA含量呈“S”曲线型。SOD酶活性先升后降,POD酶活性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升-降”,说明这种变化与耐寒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金红 低温胁迫 褐变率 MDA POD SOD
下载PDF
给定初始预压应力水平混凝土不同超低温下有效预压性能试验研究
14
作者 时旭东 韩源海 田佳伦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共5页
通过给定初始预压应力水平混凝土经历0℃、-20℃、-40℃、-60℃、-80℃、-100℃、-120℃、-140℃和-160℃的低温作用试验,探讨不同低温作用下混凝土的预压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作用的低温降低,混凝土的降温点和温均点预压应力损失... 通过给定初始预压应力水平混凝土经历0℃、-20℃、-40℃、-60℃、-80℃、-100℃、-120℃、-140℃和-160℃的低温作用试验,探讨不同低温作用下混凝土的预压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作用的低温降低,混凝土的降温点和温均点预压应力损失率均呈先快速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下降时前者很平缓、后者则较明显;而降温段和恒温段预压应力变化率有所不同,但作用的低温较低时均呈下降变化态势.混凝土恒温时相较于降温时的预压应力损失率和预压应力变化率均较小,达降温点后的恒温阶段混凝土的预压应力损失还有所恢复.较低初始预压应力水平混凝土的预压应力损失率和变化率均高于较高初始预压应力水平,并且与作用的低温有关.试验结果可为低温储罐类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温 混凝土 应力水平 预压应力损失 预压应力变化率
下载PDF
基于多评价指标的输电铁塔构件重要性分类方法
15
作者 姜岚 王茜雯 唐波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222-1229,共8页
铁塔构件重要性的合理分类是保证输电铁塔力学性能监测方案经济合理的前提。目前的分类方法存在分类依据考虑不全面,难以适用输电铁塔结构高冗余度特征的问题。本文基于改变路径法拆除铁塔构件,综合考虑剩余结构的最大应力均值变化率和... 铁塔构件重要性的合理分类是保证输电铁塔力学性能监测方案经济合理的前提。目前的分类方法存在分类依据考虑不全面,难以适用输电铁塔结构高冗余度特征的问题。本文基于改变路径法拆除铁塔构件,综合考虑剩余结构的最大应力均值变化率和可靠度两个评价指标,采用熵权—优劣解距离决策法构造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一种针对高压输电铁塔的构件重要性分类方法,并进行了算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铁塔构件重要性分布呈现非线性特征,不同工况下构件重要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根据本文的构件重要性分类方法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际工程经验结果基本一致,能够定量判定输电铁塔结构中的关键构件,研究成果可为输电铁塔智能监测领域的传感器布置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铁塔 构件重要性系数 最大应力均值变化率 可靠度 重要性分类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