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色链霉菌发酵产红霉素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 被引量:11
1
作者 华承伟 于江傲 谢凤珍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728-731,736,共5页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对红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erythreus)发酵产红霉素培养基进行优化。方法利用Design-Expert 8的Min Run Res IV多因子两水平设计,对发酵培养基的有机碳源和氮源的组成进行因素的效应评价,利用最峭攀登搜索法为响应面...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对红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erythreus)发酵产红霉素培养基进行优化。方法利用Design-Expert 8的Min Run Res IV多因子两水平设计,对发酵培养基的有机碳源和氮源的组成进行因素的效应评价,利用最峭攀登搜索法为响应面分析的中心组合设计确定中心区,利用响应面分析得到优化培养基组成。结果淀粉、糊精、豆饼粉和玉米浆因素对红霉素产量有显著影响,其最佳组成为:淀粉5.24%,糊精1.43%,豆饼粉4.56%,玉米浆1.47%。结论利用响应面法已成功优化了红霉素发酵培养基组成的碳源和氮源,摇瓶发酵产红霉素化学效价为6 192 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链霉菌 红霉素 发酵 培养基 响应面 优化
原文传递
红霉素摇瓶发酵实验工艺条件 被引量:10
2
作者 范代娣 党政 +4 位作者 孙晓红 尚龙安 米钰 马沛 藩新岭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3-46,共4页
主要研究了红霉素摇瓶发酵工艺条件对发酵水平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优化的发酵温度为 :前期温度 35℃ ,中期温度 31℃ ,后期温度 ( 2 9± 0 .5)℃。同时 ,得到优化的前期和中期 p H值均为 6.8。利用均匀设计 ,得出了优化补料... 主要研究了红霉素摇瓶发酵工艺条件对发酵水平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优化的发酵温度为 :前期温度 35℃ ,中期温度 31℃ ,后期温度 ( 2 9± 0 .5)℃。同时 ,得到优化的前期和中期 p H值均为 6.8。利用均匀设计 ,得出了优化补料配方 ,使效价提高约 3.8% ,同时得到了效价与各基质浓度的回归方程。由实验得到了一组优化的摇床转速控制方式和优化的前体添加水平。通过以上的工艺条件优化 ,使摇瓶发酵红霉素效价提高约 4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链霉菌 发酵工艺 优化设计 红霉素
下载PDF
红霉素链霉菌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树勋 吴建梅 《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 2006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筛选红霉素链霉菌抗噬菌体菌株。方法以红霉素链霉菌B-27#为出发菌株,采用经过紫外诱变过的孢子悬浮液与噬菌体接触的方法进行处理。结果筛选到一株抗噬菌体高产菌株。通过噬菌体的侵染试验和摇瓶发酵生产能力验证,其抗噬菌体能力... 目的筛选红霉素链霉菌抗噬菌体菌株。方法以红霉素链霉菌B-27#为出发菌株,采用经过紫外诱变过的孢子悬浮液与噬菌体接触的方法进行处理。结果筛选到一株抗噬菌体高产菌株。通过噬菌体的侵染试验和摇瓶发酵生产能力验证,其抗噬菌体能力十分稳定,红霉素发酵摇瓶效价比对照有所提高。该菌株经纯化后投入生产,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了噬菌体的污染。结论采用经过紫外诱变过的孢子悬浮液与噬菌体接触的方法进行处理,可以有效的获得抗噬菌体菌株。在试验中我们还发现,在紫外灯(253.7 nm、15 W、30 cm)下照射120 s,菌株出现抗噬菌体突变的几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霉素链霉菌 噬菌体 紫外诱变 抗噬菌体菌株
下载PDF
红霉素高产株SIPI 2—13的推理选育和工业生产
4
作者 宋友礼 陈瑞英 周维 《武夷科学》 1992年第1期345-352,共8页
本文对红霉素产生菌的推理选育和高产株的工业生产进行了研究。出发亲株86—610经紫外线诱变后,选得一些对红霉素前体丙酸抗性突变型菌株,所有这些菌株皆为正变株,其中一株SIPI 2—13比亲株增产34%。这一高产菌株的形态和生理特性与亲... 本文对红霉素产生菌的推理选育和高产株的工业生产进行了研究。出发亲株86—610经紫外线诱变后,选得一些对红霉素前体丙酸抗性突变型菌株,所有这些菌株皆为正变株,其中一株SIPI 2—13比亲株增产34%。这一高产菌株的形态和生理特性与亲株不同;在工业生产中比原来的菌株14—74增产24%,最高水平达到7830u/ml;终产物的主要组分红霉素A在94%以上,效价为940u/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霉素 红色链霉菌 推理选育 丙酸抗性突变型菌株
下载PDF
离子注入红霉素产生菌诱变高产菌株及其机理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陈宇 林梓鑫 +5 位作者 张峰 毛应俊 柳襄怀 汤建中 朱卫民 黄勃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10-414,441,共6页
用40~60keV、剂量1×1011~5×1014ions/cm2的N+离子注入红霉素产生菌后可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在一定范围内红霉素产生菌的正向突变分布百分数与离子注入剂量正相关,离子注入后红霉素产生菌的菌落... 用40~60keV、剂量1×1011~5×1014ions/cm2的N+离子注入红霉素产生菌后可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在一定范围内红霉素产生菌的正向突变分布百分数与离子注入剂量正相关,离子注入后红霉素产生菌的菌落形态和孢子颜色发生变化,经筛选得到了高产突变菌株,摇瓶发酵表明高产突变菌株产量可提高20%以上。与紫外线诱变相比,离子注入诱变具有突变范围广和突变程度高的特点。ESR测试表明离子注入产生的自由基对生物效应基本上无影响,离子注入生物效应主要应由注入离子与生物分子的直接作用引起。对离子注入诱变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红霉素产生菌 突变 诱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