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量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穆心愿 赵霞 +8 位作者 谷利敏 冀保毅 丁勇 张凤启 张君 齐建双 马智艳 夏来坤 唐保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41,共13页
【目的】科学客观评价秸秆直接还田的综合效应,对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在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设置大田定位试验,探究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对秸秆还田量的响应,为该区秸秆还田技术的综合评... 【目的】科学客观评价秸秆直接还田的综合效应,对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在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设置大田定位试验,探究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对秸秆还田量的响应,为该区秸秆还田技术的综合评价和秸秆还田量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河南原阳进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秸秆还田量和基因型两个因素。秸秆还田因素为主区,设置4个秸秆还田量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半量秸秆还田(S1)、全量秸秆还田(S2)和倍量秸秆还田(S3);基因型为副区,供试品种分别为浚单20(XD20)和郑单958(ZD958)。分析2个品种在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性状的差异。【结果】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能维持玉米花后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基因型与秸秆还田量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玉米开花期,XD20和ZD958的LAI均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S3处理下最高。玉米成熟期,XD20和ZD958的LAI降幅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呈先降后升的趋势,XD20在S1处理下最低,ZD958在S2处理下最低;且2个品种成熟期LAI随秸秆还田量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XD20在S1处理下最高,ZD958在S2处理下最高。花后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有利于玉米花后维持较高的干物质生产能力,从而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优化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基因型和秸秆还田量互作显著影响花前营养器官的干物质转运量(DMR)和转运率(DMRE)、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干物质积累贡献率(DMRCG)、花后干物质积累量(DMAA)及其对籽粒干物质积累贡献率(DMAACG)。随秸秆还田量增加,XD20花前营养器官(茎鞘+叶片)的DMR、DMRE和DMRCG呈先降后升趋势,均在S1处理下最低,而花后DMAA和DMAACG则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S1处理下达到最高值;ZD958花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夏玉米 基因型 干物质 转运
下载PDF
小麦秸秆还田量和还田方式对砂姜黑土地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郭静 周可金 +2 位作者 刘芳 陈琳 査道贵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1-527,共7页
为了探究在砂姜黑土地上适宜的秸秆还田量和秸秆还田方式,试验设置了2因素不同水平组合9个处理,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株高、第四茎节单位茎长干物质量、光合参数、根系数量和干质量、穗部性状、产量等多项指标的影响... 为了探究在砂姜黑土地上适宜的秸秆还田量和秸秆还田方式,试验设置了2因素不同水平组合9个处理,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株高、第四茎节单位茎长干物质量、光合参数、根系数量和干质量、穗部性状、产量等多项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3秸秆量深耕翻还田的处理秸秆还田效应最好、产量最高,所有指标高于或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2/3秸秆量浅旋耕还田的处理;全量秸秆直接覆盖还田的处理产量最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砂姜黑土地上2/3秸秆还田量极显著(P<0.01)优于1/2秸秆还田量和全量还田量,全量还田量为最差还田量;深耕翻极显著(P<0.01)优于浅旋耕和粉碎后直接覆盖还田,直接覆盖还田为最差还田方式。在砂姜黑土地上应推广2/3秸秆量深耕翻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还田量 还田方式 砂姜黑土 玉米
下载PDF
秸秆一次性深埋还田量对亚表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丛萍 李玉义 +4 位作者 王婧 逄焕成 张莉 刘娜 高建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4-85,共12页
【目的】在以小麦–玉米轮作制为主的黄淮海北部地区,由于长期实施浅旋耕,亚表层土壤结构紧实、有机质匮乏,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倍量的粉碎秸秆深埋还田对亚表层土壤肥力的影响,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进行亚表层培肥提供理论依... 【目的】在以小麦–玉米轮作制为主的黄淮海北部地区,由于长期实施浅旋耕,亚表层土壤结构紧实、有机质匮乏,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倍量的粉碎秸秆深埋还田对亚表层土壤肥力的影响,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进行亚表层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在微区土池中进行,设置低(6000 kg/hm^2,T1)、中(12000 kg/hm^2,T2)、高(18000 kg/hm^2,T3) 3种不同量粉碎秸秆的一次性深埋还田试验,并与常规旋耕下的秸秆不还田处理(CK)进行对比,研究2013-2016年深埋还田条件下不同用量秸秆对土壤蓄水量、紧实度、有机碳、全氮、速效氮磷钾含量及作物根系生物量、籽粒产量等指标的影响,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秸秆增量深还对亚表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1) 0-40 cm土壤蓄水量随秸秆用量增加而提高,其中T3、T2处理下土壤蓄水量在冬小麦季平均分别提高了50.94%(P <0.05)和59.77%(P <0.05),夏玉米季增幅低于冬小麦季,这表明增加秸秆用量更有利于干旱季土壤水分的保蓄;增加秸秆用量能降低亚表层土壤紧实度高达60%,且能调节土壤pH使之趋于中性;2)中、高量秸秆深埋还田显著提高了亚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如T2、T3处理下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7%~20%(P <0.05),全氮含量显著提高7%~18%(P <0.05),速效养分含量显著提升10%~30%(P <0.05),并增加了亚表层土壤C/N及养分库容;3)主成分分析表明,T3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略优于T2处理,而以T1处理最差,一次性秸秆增量深还能够长时间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4)中、高量秸秆深埋还田可提高冬小麦及夏玉米籽粒产量及其根系生物量,以T2处理冬小麦、夏玉米3年平均籽粒产量最高,增幅分别为7.02%和5.11%(P <0.05),T2、T3处理冬小麦根系生物量平均提高21.9%和16.0%(P <0.05),提高夏玉米根系生物量18.4%和19.5%(P <0.05),然而对秸秆生物量的提高不显著,且T2处理在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表层 秸秆深还 秸秆还田量 土壤肥力质量 夏玉米 冬小麦 作物生物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培肥农田黑土氮素初级转化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霍海南 李杰 +5 位作者 袁磊 解宏图 朱同彬 Christoph Müller 何红波 张旭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109-4116,共8页
秸秆还田是土壤培肥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培肥后土壤对氮素循环的调控功能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与后续秸秆还田数量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对黑土旱地农田进行9年培肥处理后,设置了连续3年秸秆还田处理,秸秆还田量分别为年均秸秆产量(7500 ... 秸秆还田是土壤培肥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培肥后土壤对氮素循环的调控功能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与后续秸秆还田数量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对黑土旱地农田进行9年培肥处理后,设置了连续3年秸秆还田处理,秸秆还田量分别为年均秸秆产量(7500 kg·hm-2)的100%、67%、33%和0,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培肥土壤(0~10 cm)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通过影响氮素初级转化速率,控制培肥土壤NH4+-N和NO3--N的产生与消耗过程。当秸秆还田量低于67%时,NH4+-N生成速率显著降低,而其消耗速率显著提高,土壤保留NH4+-N的能力下降,而NO3--N生成速率增加,土壤NO3--N固持能力下降,增加NO3--N的积累及淋溶损失风险。对于东北旱地农田,利用秸秆归还进行黑土培肥,需要不低于67%收获量的秸秆持续还田才能维持土壤对氮素的保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15N成对标记 MCMC数值优化模型 氮素转化特征
原文传递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袁晓明 赵田芬 +4 位作者 杜斌 沈庆雷 韩根成 王美娥 林天杰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期207-208,共2页
以水稻品种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较秸秆半量还田水稻产量有所提升,但差异不显著;2种秸秆还田量,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有所提升,但秸秆全量还田效果较... 以水稻品种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较秸秆半量还田水稻产量有所提升,但差异不显著;2种秸秆还田量,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有所提升,但秸秆全量还田效果较好,有机质、速效磷含量提升率达10%以上,可有效培肥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量 产量 土壤养分 培肥地力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旱地土壤养分、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于淼 高晓梅 +1 位作者 刘晓辉 王智学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1-177,共7页
探讨常规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对玉米耕地土壤养分、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阐明养分及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趋势,为科学利用秸秆还田进行土壤微生态环境调节提供理论支持。试验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三个秸秆还田量0.5kg/m^(2)(BLC)、... 探讨常规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对玉米耕地土壤养分、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阐明养分及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趋势,为科学利用秸秆还田进行土壤微生态环境调节提供理论支持。试验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三个秸秆还田量0.5kg/m^(2)(BLC)、1.0kg/m^(2)(QLC)、1.5kg/m^(2)(GLC)进行深埋还田处理。在玉米收获期取耕层土壤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化学分析方法对细菌多样性、土壤养分等指标进行测试与分析。秸秆还田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含量,BLC、QLC、GLC分别较CK增加了13.48%、23.42%、25.45%。土壤养分与秸秆还田量符合一元三次方程关系,拟合度R^(2)均大于0.99。土壤中独有OTU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提高,GLC比CK、BLC、QLC分别提高160.78%、40.00%、64.19%。BLC提升了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QLC、GLC则起相反的作用。NMDS分析表明,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影响显著,不同秸秆量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门水平上丰度前10的菌群门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秸秆还田驱动改变了旱地玉米耕地土壤养分及微生态,不同还田量对土壤理化和微生物不同指标的贡献不同,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养分 细菌多样性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量对陇中旱作麦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永栋 武均 +1 位作者 蔡立群 张仁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2-239,249,共9页
为探明秸秆还田后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和作用机制,依托2019年布设于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秸秆还田试验,设置两种秸秆类型: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秸秆还田量分别为:0(CK)、3500(低量)、7000(中量)、14000 kg·hm^(-2)(... 为探明秸秆还田后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和作用机制,依托2019年布设于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秸秆还田试验,设置两种秸秆类型: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秸秆还田量分别为:0(CK)、3500(低量)、7000(中量)、14000 kg·hm^(-2)(高量),研究了秸秆还田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以>0.25 mm团聚体为主,且随土层加深粒径逐渐增大,水稳性团聚体均与之相反;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处理的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分别降低了3.53%~21.74%和2.73%~8.95%,土壤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的提升幅度最大分别达到16.29%、30.12%和20.93%、12.12%,团聚体破碎率PAD降低了2.53%~13.23%,在中量秸秆还田时效果最好,且玉米秸秆比小麦秸秆效果更明显。秸秆还田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且在表层土壤秸秆还田量越高,对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效果越显著,其中玉米秸秆高量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CK显著提高了31.37%;下层土壤小麦和玉米秸秆分别在中量和高量还田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幅度最大,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29.85%和36.31%。相关性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与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指数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PAD与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与GMD的拟合方程更适合描述土壤有机碳与团聚体稳定性间的关系。综上,本研究认为在玉米秸秆还田量为7000 kg·hm^(-2)时最适宜改良土壤团聚体结构和提升土壤固碳潜力,有效改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旱作麦田
下载PDF
不同灌水量和秸秆还田量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向午燕 董智 +4 位作者 冯晨 蔡倩 张哲 郑家明 白伟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6-134,共9页
通过连续两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和秸秆还田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与构成因素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秸秆还田量不同灌水量处理间差异明显,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均随着灌水量的增... 通过连续两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和秸秆还田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与构成因素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秸秆还田量不同灌水量处理间差异明显,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适宜秸秆还田量有利于提高春玉米成熟期株高与叶面积,灌水量和秸秆还田量互作显著影响成熟期穗重。不同灌水量下春玉米的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差异均显著,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的影响也差异显著,350 mm灌水量下秸秆还田3000 kg/hm^(2)处理、450 mm灌水量下秸秆还田6000 kg/hm^(2)处理产量具有显著优势。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播前土壤蓄水量、收获土壤蓄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显著,秸秆还田比不还田土壤蓄水量增加6.38%~9.8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67%~22.68%。在沈阳地区枯水年春玉米秸秆还田量3000 kg/hm^(2)、平水年秸秆还田量6000 kg/hm^(2)是区域最佳的秸秆还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灌水量 秸秆还田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量对旱地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侯慧芝 张绪成 +6 位作者 尹嘉德 方彦杰 王红丽 于显枫 马一凡 张国平 雷康宁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7-464,共8页
为了解半干旱区秸秆还田量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2018年在甘肃中部半干旱旱作区(35°35′N,104°36′E)开展大田试验,以陇春35号为供试品种,设置1500 kg·hm^(-2)秸秆还田(SRL)、3000 kg·hm^(-2)... 为了解半干旱区秸秆还田量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2018年在甘肃中部半干旱旱作区(35°35′N,104°36′E)开展大田试验,以陇春35号为供试品种,设置1500 kg·hm^(-2)秸秆还田(SRL)、3000 kg·hm^(-2)秸秆还田(SRM)、4500 kg·hm^(-2)秸秆还田(SRH)和无秸秆还田(CK)4个处理,测定和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300 cm土壤贮水量、0~300 cm土层阶段耗水量和WUE的特点。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量的秸秆还田均可提高春小麦播种到抽穗期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和拔节到灌浆期春小麦对0~300 cm土层的耗水量,降低拔节到成熟期冠层温度,显著增加春小麦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SRM处理的产量较SRH和SRL处理分别增加4.0%和17.4%,WUE分别提高4.8%和16.0%。因此,在甘肃中东部半干旱旱作区,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的适宜秸秆还田量为3000 kg·hm^(-2);秸秆还田能够改善春小麦生育前中期土壤墒情,有利于中后期水分利用,促进春小麦叶片光合物质生产,最终实现增产和水分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旱地 全膜覆土 春小麦 水分利用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春季稻虾田水质、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威 成永旭 +5 位作者 孙颖 刘小飞 刘明明 奚业文 李正友 李嘉尧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3-91,共9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稻-小龙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对稻虾田水质、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2019年通过田间试验,设秸秆不还田不施氮肥(对照,CK)、秸秆还田量为1500 kg·hm-2(S1N1)、秸秆还田量为3500 kg·...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稻-小龙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对稻虾田水质、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2019年通过田间试验,设秸秆不还田不施氮肥(对照,CK)、秸秆还田量为1500 kg·hm-2(S1N1)、秸秆还田量为3500 kg·hm-2(S2N2)以及秸秆还田量为4500 kg·hm-2(S3N3)4种处理,对水体水质、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水体溶氧在未使用增氧机充氧状态下为6.68~14.59 mg·L-1;不同秸秆还田处理相较CK处理增加了水体总磷和活性磷含量;还田95 d,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水体硝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不同处理下水体亚硝态氮、氨氮含量在还田95 d后总体呈下降趋势。秸秆还田后,S3N3处理土壤总磷含量增幅最大为36.86%;不同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在还田30 d后达到峰值,土壤硝态氮含量随还田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S3N3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3种秸秆还田处理降低了土壤脲酶活性,而增加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还田后CK、S1N1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幅较小,S3N3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幅最大(118.30%),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水质无不良影响,秸秆还田量为4500 kg·hm-2的处理在土壤养分、酶活性方面优于其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种养 秸秆还田量 土壤养分 土壤酶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灌水量对土壤水分运移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郑欣荣 王利书 +2 位作者 齐鸣 刘婧然 程东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23,28,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在灌水量下的水分运移规律,采用室内土柱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量和灌水量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分布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到达秸秆还田层与不还田层交界处,还田量0.5%、1.0%、1.5%、2.0%的处理与不还田...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在灌水量下的水分运移规律,采用室内土柱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量和灌水量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分布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到达秸秆还田层与不还田层交界处,还田量0.5%、1.0%、1.5%、2.0%的处理与不还田相比,累积入渗量多出0.96%、4.3%、7.31%、11.98%,表明秸秆还田量的增加使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加。在相同灌水量下,同一土层含水率主要表现为秸秆含量越高,土壤含水率越高;秸秆还田量相同时,在1.0 V灌水量基础上增大灌水量至1.5 V时,在秸秆还田层内,土壤含水率提高了2.53%,在秸秆还田层以下,土壤含水率提高了11.52%,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灌水量增大,秸秆还田层土壤中孔隙逐渐地被水分填充,土壤的导水率能力增大,促进了水分向下移动,从而改善了土壤入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运移 秸秆还田量 灌水量 入渗量 Kostiakov模型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持水性质影响的室内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程东娟 齐鸣 刘淙琮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0-32,38,共4页
为探求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持水特性影响,在室内将扰动土和玉米秸秆以一定比例混合后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试验以秸秆不还田处理为对照(CK),其他秸秆还田量处理分别为干土质量的1.0、3.0、5.0、7.0。结果表明:相同土壤水吸力下,土壤含水... 为探求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持水特性影响,在室内将扰动土和玉米秸秆以一定比例混合后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试验以秸秆不还田处理为对照(CK),其他秸秆还田量处理分别为干土质量的1.0、3.0、5.0、7.0。结果表明:相同土壤水吸力下,土壤含水量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大而增大,尤其在低、高吸力段范围内;秸秆还田使得土壤中的多余水量、难有效水量增加,但减小了易有效水量;秸秆还田没有改变比水容量随土壤水吸力的变化规律,但使得其比水容量的数值大小降低。试验研究结果可以为秸秆还田下合理地利用土壤水分、改善灌溉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土壤持水特性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吸力 土壤水分常数 土壤水分有效性
下载PDF
转双价基因棉SGK321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静 蔡连贺 +4 位作者 刘瑞华 风春 李刚 杨殿林 赵建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71-881,共11页
为了更好地监测转基因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转双价(Bt+CpTI)基因棉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土壤线虫密度、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以转双价(Bt+CpTI)基因棉SGK321和常规棉石远321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5... 为了更好地监测转基因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转双价(Bt+CpTI)基因棉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土壤线虫密度、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以转双价(Bt+CpTI)基因棉SGK321和常规棉石远321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5个还田量:不还田(对照)、半量还田1.0 g·kg^(-1)(2250 kg·hm^(-2))、全量还田2.0 g·kg^(-1)(4500 kg·hm^(-2))、1.5倍还田量3.0 g·kg^(-1)(6750 kg·hm^(-2))、2倍还田量4.0 g·kg^(-1)(9000 kg·hm^(-2)),取棉花蕾期和花铃期土壤进行线虫分离鉴定,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秸秆不还田时,两个棉花品种土壤线虫密度无显著差异;秸秆还田后,SGK321土壤线虫密度仅在蕾期3.0 g·kg^(-1)还田处理时高于石远321,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转双价(Bt+CpTI)基因棉SGK321土壤中鉴定出线虫19科34属,其中食细菌性线虫(Bacterivores)13属,食真菌性线虫(Fungivores)3属,植食性线虫(Plant-parasites)11属,杂食/捕食性线虫(Omnivores-predators)7属。常规棉石远321土壤中鉴定出线虫19科37属,其中食细菌性线虫13属,食真菌性线虫3属,植食性线虫12属,杂食/捕食性线虫9属。秸秆还田增加了食细菌性线虫的丰度,秸秆还田量超过3.0 g·kg^(-1)就会抑制植食性线虫的生长,使其丰度减小;从生态指标来看,两种棉花不同还田处理下的多样性指数(H′)、线虫通路指数(NCR)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转双价(Bt+CpTI)基因棉SGK321的种植没有改变土壤线虫的营养类群,并且土壤线虫密度也无显著差异,两种棉花不同还田处理下的多样性指数(H′)、线虫通路指数(NCR)也均无显著差异。秸秆还田量在一定范围内会使土壤线虫增多,增加丰富度。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相对于品种的影响,棉花生育期和秸秆还田量对线虫群落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双价(Bt+CpTI)基因棉 秸秆还田 土壤线虫 营养类群 生态指数
下载PDF
基于B/S架构的作物秸秆科学还田V1.0软件研发
14
作者 刘宇锋 莫辉德 范如芹 《现代信息科技》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为解决作物秸秆还田量和化肥配施量的理论计算问题,研发了一款基于网络B/S构架的作物秸秆科学还田专家系统V1.0应用软件。软件以养分平衡为理论基础,作物目标产量的需氮量与土壤供氮量的差值由还田秸秆和配施化肥提供,秸秆与化肥配施的... 为解决作物秸秆还田量和化肥配施量的理论计算问题,研发了一款基于网络B/S构架的作物秸秆科学还田专家系统V1.0应用软件。软件以养分平衡为理论基础,作物目标产量的需氮量与土壤供氮量的差值由还田秸秆和配施化肥提供,秸秆与化肥配施的碳氮比为条件构建计算模型,依托网络服务器的运算能力,计算秸秆还田量和化肥配施量。从软件架构、软件功能、操作流程等进行说明,为作物秸秆科学还田和本软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平衡理论 B/S架构 秸秆还田量 化肥配施量 软件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5
作者 廖荣华 吴文科 +2 位作者 曾文进 关心 胡文武 《农业工程与装备》 2021年第1期40-42,64,共4页
中国南方双季稻秸秆资源丰富,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有重要意义。试验于2017—2019年在湖南娄底进行,设置五个组别,分别为对照组CK,1/4还田组,半还田组,3/4还田组,全还田组。分析在不同秸秆... 中国南方双季稻秸秆资源丰富,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有重要意义。试验于2017—2019年在湖南娄底进行,设置五个组别,分别为对照组CK,1/4还田组,半还田组,3/4还田组,全还田组。分析在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水稻产量,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的差异。秸秆还田组别与CK相比,3年的水稻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也有一定的提高,因此采用秸秆还田可促进农民增收,改善耕地质量,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量 水稻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成都市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良玉 李毅 +6 位作者 韩庆新 龚财雄 刘银忠 蔡良俊 李兰 杨新梅 彭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期356-357,359,共3页
通过成都市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探索该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分析关于成熟期延迟、化学除草效果较差、田间杂株较多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注意水稻品种的选择、除草剂的选择与应用、前1年水稻收获时秸秆的及时处... 通过成都市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探索该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分析关于成熟期延迟、化学除草效果较差、田间杂株较多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注意水稻品种的选择、除草剂的选择与应用、前1年水稻收获时秸秆的及时处理等相对应的技术措施,最后阐明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茬 麦套稻 秸秆全量还田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基于秸秆全量还田和全程机械化的稻茬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冠军 《园艺与种苗》 CAS 2016年第3期10-12,15,共4页
介绍了基于秸秆全量还田和全程机械化的稻茬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包括适用范围、播前准备、秸秆处理及播种作业等方面,为稻茬小麦生产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秸秆全量还田 机械化 稻茬小麦
下载PDF
沿淮地区主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接茬作物轻简化播栽配套技术规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冠军 《园艺与种苗》 CAS 2016年第2期55-57,共3页
介绍了沿淮地区主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接茬作物轻简化播栽配套技术规程,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机械作业程序等方面,为该技术规程生产应用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机械化全量还田 接茬作物轻简化播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