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0年北半球冬季臭氧总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平流层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刚 谭言科 +4 位作者 李崇银 陈书驰 白涛 杨道勇 张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75-1491,共17页
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显著影响,随着臭氧资料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有必要对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1979—2013年的全球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平流... 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显著影响,随着臭氧资料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有必要对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1979—2013年的全球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平流层温度场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Morlet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N以北的北半球冬季(12—2月)臭氧总量异常的主要空间分布结构与时间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主要模态与平流层上层(2hPa)、中层(30hPa)以及下层(100hPa)温度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北半球冬季臭氧总量异常变化最显著的区域主要有5个,分别位于极地地区(75°N—90°N,0°—360°)、北半球副热带地区(20°N—40°N,0°—360°)、阿拉斯加地区(60°N—75°N,180°—260°E)、北大西洋地区(45°N—60°N,310°E—360°E)及西伯利亚地区(50°N—65°N,80°E—130°E).5个区域的冬季臭氧总量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80年代后期是各个区域的臭氧总量异常由年代际偏多转为偏少的转换时段.此外,各区域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周期,而且各个区域的年际周期存在明显的差异.臭氧总量异常变化与平流层温度异常变化的关系表明,臭氧总量异常的增加(减少)能够导致平流层上层温度异常偏冷(暖)和平流层中、下层温度异常偏暖(冷),其中平流层中层温度异常的偏暖(冷)程度要比下层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总量 平流层温度 分布特征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下载PDF
新疆1961-2000年高空温度变化的若干事实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广兴 赵玲 孙淑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08-914,共7页
采用1961—2000年新疆12个探空站逐日观测资料,利用经过5点平滑处理的曲线趋势对比和线性相关的研究方法,分析了40 a来12个探空站边界层、对流层、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从2 m和850 hPa至10 hPa的探空标准层各层的温度变化趋势;对流层和平流... 采用1961—2000年新疆12个探空站逐日观测资料,利用经过5点平滑处理的曲线趋势对比和线性相关的研究方法,分析了40 a来12个探空站边界层、对流层、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从2 m和850 hPa至10 hPa的探空标准层各层的温度变化趋势;对流层和平流层各典型层间的相关关系;年际温度距平的垂直分布;并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了突变检验。研究表明:新疆平流层以20世纪80年代初为界,之前温度升高,之后温度降低,曲线呈"∧"型;对流层温度经历先降后升变化,曲线呈"V"型,两层温度表现为反位相变化趋势。其中30 hPa和300 hPa温度、50 hPa和400 hPa温度均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负相关。对流层顶的200 hPa、250 hPa两个层次温度变化平稳。新疆年代际垂直方向温度分布特征70年代整层均为负距平,80年代对流层为负距平而平流层为正距平,曲线呈现镜像"S"型;60年代和90年代对流层为正距平,平流层为负距平,曲线呈现一个上下一致的"S"型。30 hPa、50hPa和70 hPa温度在80年代初发生由升转降的突变;250 hPa温度在80年代初,500 hPa和700 hPa在1987年,2m在1973年均发生由降转升的显著突变,显著水平达到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温度 对流层温度 变化趋势 突变分析 新疆
下载PDF
用瑞利散射激光雷达探测平流层中上部温度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永华 胡欢陵 +1 位作者 胡顺星 周军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7-140,共4页
介绍了一台用于平流层中上部温度探测的双波长激光雷达 ,分析了数据处理方法及其过程。该激光雷达获得的结果与NOAA NMC及MSISE 90模式资料对比表明 ,在 30~ 40km高度范围内三者反映了较一致的温度分布特征。一般情况下 30~ 40km范围... 介绍了一台用于平流层中上部温度探测的双波长激光雷达 ,分析了数据处理方法及其过程。该激光雷达获得的结果与NOAA NMC及MSISE 90模式资料对比表明 ,在 30~ 40km高度范围内三者反映了较一致的温度分布特征。一般情况下 30~ 40km范围内它们的温度偏差小于 3K ;低层 30km以下很可能主要受气溶胶的影响 ,相对偏差小于 6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平流层温度 NOAA/NMC 瑞利散射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Meridion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s on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Circulation 被引量:7
4
作者 HU Dingzhu TIAN Wenshou +2 位作者 XIE Fei SHU Jianchuan Sandip DHOMS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888-900,共13页
Using a state-of-the-art chemistry-climate model,we analyzed the atmospheric responses to increases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creases in SST and the SST meridional gradient could int... Using a state-of-the-art chemistry-climate model,we analyzed the atmospheric responses to increases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creases in SST and the SST meridional gradient could intensify the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s and significantly weaken the northern polar vortex.In the model runs,global uniform SST increases produced a mor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outhern stratosphere than the northern stratosphere,while SST gradient increases produced a mor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northern stratosphere.The asymmetric responses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polar stratosphere to SST meridional gradient changes were found to be mainly due to different wave properties and transmissions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atmosphere.Although SST increases may give rise to stronger wav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SST increases on the vertical propagation of tropospheric waves into the stratosphere will vary with height and latitude and be sensitive to SST meridional gradient changes.Both uniform and non-uniform SST increases accelerated the large-scale Brewer-Dobson circulation (BDC),but the gradient increases of SST between 60°S and 60°N resulted in younger mean age-of-air in the stratosphere and a larger increase in tropical upwelling,with a much higher tropopause than from a global uniform 1.0 K SST incr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simulation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Brewer-Dobson circulation
下载PDF
南极臭氧洞的影响因子和变化趋势 被引量:8
5
作者 卞林根 林忠 +2 位作者 郑向东 马永锋 陆龙骅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2期90-96,共7页
利用卫星和台站观测的南极臭氧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极臭氧近年来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探讨了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臭氧突变过程与大气动力的作用。结果显示,平流层氯和溴的卤化物当量(EESC)和平流层温度是影响南极臭氧... 利用卫星和台站观测的南极臭氧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极臭氧近年来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探讨了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臭氧突变过程与大气动力的作用。结果显示,平流层氯和溴的卤化物当量(EESC)和平流层温度是影响南极臭氧洞面积的关键因子。臭氧总量与EESC和平流层温度均具有显著相关,表明两站虽然都位于臭氧洞边缘,EESC和平流层温度对臭氧总量的变化仍然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验证了EESC参数在东南极大陆沿岸具有适用性。EESC的年代际变化与臭氧变化趋势相似,臭氧的年际变化与平流层温度关系密切。回归结果表明,2010年后臭氧洞面积逐渐减小,在2070年左右可能恢复到1980年前的水平,但其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臭氧洞 平流层氯和溴的卤化物当量(EESC) 平流层温度 趋势
下载PDF
北半球冬季平流层温度和Brewer-Dobson环流对11 a太阳循环的响应 被引量:8
6
作者 施春华 蔡娟 +2 位作者 郭栋 徐婷 陆晏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5-281,共7页
采用北京气候中心大气辐射模式(BCC-RAD)、日本气象厅JRA-5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半球冬季低纬度平流层上、下两个温度异常区对太阳周期的响应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偏强年,低纬度的上平流层温度暖异常是由臭氧短波加热异常... 采用北京气候中心大气辐射模式(BCC-RAD)、日本气象厅JRA-5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半球冬季低纬度平流层上、下两个温度异常区对太阳周期的响应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偏强年,低纬度的上平流层温度暖异常是由臭氧短波加热异常引起的,它在中纬度的上平流层激发出异常强西风,阻碍行星波正常上传,由波破碎驱动的Brewer-Dobson环流也减弱,该环流上升支减弱的动力加热作用导致了低纬度的下平流层暖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周期 臭氧短波加热 平流层温度 行星波 Brewer-Dobson环流
下载PDF
两种再分析资料平流层温度场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徐菊艳 王盘兴 吴洪宝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9-435,共7页
在Lorenz环流分解基础上,比较了全球平流层低层ECMWF和NCEP/NCAR两种再分析资料月平均温度场的差异。结果表明:(1)纬向的平均温度无论DJF季度还是JJA季度100 hPa,30°S^30°N纬带都是冷中心;在该冷纬带ECMWF资料温度均值显著低... 在Lorenz环流分解基础上,比较了全球平流层低层ECMWF和NCEP/NCAR两种再分析资料月平均温度场的差异。结果表明:(1)纬向的平均温度无论DJF季度还是JJA季度100 hPa,30°S^30°N纬带都是冷中心;在该冷纬带ECMWF资料温度均值显著低于NCEP资料,ECWMF资料的年际方差显著小于NCEP资料。(2)30 hPa以上NCEP资料的定常波比较杂乱,在中纬大陆上出现与事实不符的高低中心,而ECMWF资料反映的气温定常波则比较合理。(3)ECMWF资料在100 hPa和10 hPa上气温异常未能充分地反映近50 a来3次强的火山喷发引起的平流层增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温度 ECMWF再分析资料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南极臭氧柱总量的时空变化特性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唐超礼 郝德卫 +2 位作者 魏圆圆 戴聪明 魏合理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01-213,共13页
利用大气本底站监测数据验证了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反演数据(2003年3月―2021年2月),在此基础上基于AIRS数据分析了南极臭氧柱总量时空分布以及变化特性,并进而利用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结合平流层温度和海冰数据,分... 利用大气本底站监测数据验证了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反演数据(2003年3月―2021年2月),在此基础上基于AIRS数据分析了南极臭氧柱总量时空分布以及变化特性,并进而利用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结合平流层温度和海冰数据,分析了南极臭氧柱总量变化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AIRS反演数据与大气本底站监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均在0.945以上,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平稳性。南极臭氧柱总量的时间变化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谷值与谷值交替约为12个月。通过小波时-频结合分析发现,南极臭氧柱总量明显存在时间尺度为2、4、6、8~10、13年的周期,其中震荡最剧烈的第一主周期13年又以10年为周期变化,第二主周期6年又以4年为周期变化,2003―2021年内第一主周期经历了2次高-低变化期,第二主周期经历了4次高-低变化期。臭氧柱总量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是南极臭氧柱总量最高的季节,冬季、夏季、秋季依次次之。南极臭氧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较大,总体来看纬度越高,臭氧柱总量越低,并在85°S附近达到最低值。南极洲大部分区域平流层温度与臭氧柱总量呈显著正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当平流层温度小于189K时会出现臭氧洞;南极海冰范围与南极臭氧柱总量变化基本一致,两者皆存在2、6~8、12~14年的变化周期,但海冰范围变化要早一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臭氧柱总量 小波分析 平流层温度 海冰范围
下载PDF
瑞利激光雷达探测南京上空平流层大气温度 被引量:4
9
作者 卜令兵 郭胜利 +2 位作者 田力 郜海阳 黄兴友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6-310,共5页
为了解平流层大气温度变化规律,利用瑞利-拉曼-米散射激光雷达对南京上空平流层温度进行长期观测,对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夜晚平流层温度受到重力波的影响,重力波破碎会导致局部温度升高,温度相对变化可以达到12%;在季节变化的过渡月份(... 为了解平流层大气温度变化规律,利用瑞利-拉曼-米散射激光雷达对南京上空平流层温度进行长期观测,对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夜晚平流层温度受到重力波的影响,重力波破碎会导致局部温度升高,温度相对变化可以达到12%;在季节变化的过渡月份(4月和10月),平流层中低层温度会有所升高,对应的平流层高层温度降低;平流层温度月变化方面,除局部由于行星星际波的影响外,各月份平流层温度整体上相对比较稳定,激光雷达所测大气温度与大气模式温度具有一定的差别。最后,利用平流层温度廓线提取了重力波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探测 瑞利激光雷达 平流层大气温度 重力波
下载PDF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solar variations on stratospheric ozone and temperature 被引量:2
10
作者 SHANG Lin TIAN WenShou +3 位作者 DHOMSE Sandip CHIPPERFIELD Martyn P LIU Yi WANG WuK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31期3840-3846,共7页
We have used a fully coupled chemistry-climate model(WACCM)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11a solar variations on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ozone.Although the model do... We have used a fully coupled chemistry-climate model(WACCM)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11a solar variations on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ozone.Although the model does not contain a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QBO)and uses fix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it is able to produce a second maximum solar response in tropical lower stratospheric(TLS)temperature and ozone of approximately 0.5 K and 3%,respectively.In the TLS,the solar spectral variations in the chemistry scheme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solar spectral variations in the radiation scheme in generating temperature and ozone responses.The chemistry effect of solar variations causes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Brewer-Dobson(BD)circulation resulting in ozone anomalies in the TLS.The model simulations also show a negative feedback in the upper stratosphere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and ozone responses.A wavelet analysis of the modeled ozone and temperature time series reveals that the maximum solar responses in ozone and temperature caused by both chemical and radiative effects occur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the upper stratosphere.The analysis also confirms that both the direct radiative and indirect ozone feedback effects are important in generating a solar response in the upper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s,although the solar spectral variations in the chemistry scheme give the largest solar cycle power in the upper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变化 臭氧变化 下平流层 太阳能 直接和 间接 化学效应 耦合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扫描F-P标准具的高光谱分辨低平流层温度探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上官明佳 夏海云 +8 位作者 舒志峰 窦贤康 王冲 裘家伟 韩於利 赵若灿 张飞飞 郭洁 高园园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6-32,共7页
报道了一种基于扫描F-P标准具的高光谱分辨低平流层大气温度探测技术.通过扫描F-P标准具,获得大气分子瑞利后向散射的透过率分布.对该透过率进行非线性拟合,由拟合得到的谱宽计算大气温度分布.为了减小频率不稳定引起的系统误差,采用静... 报道了一种基于扫描F-P标准具的高光谱分辨低平流层大气温度探测技术.通过扫描F-P标准具,获得大气分子瑞利后向散射的透过率分布.对该透过率进行非线性拟合,由拟合得到的谱宽计算大气温度分布.为了减小频率不稳定引起的系统误差,采用静态的F-P标准具实时监测激光出射频率,并在数据处理中进行补偿.由时间分辨率2000 s的激光雷达原始信号的信噪比,根据最大似然估计误差分析,该方法在30km以下的探测误差小于1.9K,50km以下的探测误差小于9.8K.在对比实验中,在18~36km高光谱分辨激光雷达与探空气球探测的温度廓线最大偏差4.7K;在27~34km,高光谱分辨激光雷达与瑞利积分激光雷达探测的温度最大偏差2.7K.在15~27km,由于气溶胶的污染,瑞利积分激光雷达的温度明显偏离其他两种探测结果,最大偏差达22.8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平流层温度 高光谱分辨激光雷达 瑞利散射 F-P标准具
下载PDF
RCP8.5情景下未来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海表温度的响应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元元 雒佳丽 +1 位作者 王飞洋 李申涛 《干旱气象》 2022年第5期804-813,共10页
热带太平洋是大气对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响应最活跃的地带之一,了解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SST异常响应的变化特征有助于全面了解大气环流、ENSO、季风爆发、台风活动甚至平流层的物理、动力学过程。利用CMIP5的GFD... 热带太平洋是大气对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响应最活跃的地带之一,了解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SST异常响应的变化特征有助于全面了解大气环流、ENSO、季风爆发、台风活动甚至平流层的物理、动力学过程。利用CMIP5的GFDL-ESM2G和CMCC-CESM模式研究未来RCP8.5排放情景下,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SST异常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2006—2100年热带太平洋SST逐年增加,而2080—2100年热带太平洋SST与对流活动、200 hPa位势高度异常、垂直速度异常的相关性较2006—2030年明显减弱,预示未来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SST异常的响应可能减弱。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SST异常的响应减弱进一步导致平流层温度对未来热带太平洋SST增加的响应减弱。CAM5的敏感性试验结果亦证实了未来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SST变暖的响应可能减弱。进一步研究发现热带太平洋区域平均SST从2006—2030年的27.4℃增加至2080—2100年的29.4℃。已有研究表明,当热带太平洋SST在27.5℃附近时,深对流活动会随着SST增加而线性加强,而当SST超过28℃时,SST的增加对对流活动的影响变小。因此,未来热带太平洋SST超过28℃,SST的持续增加对对流活动的影响变小,从而导致大气对SST异常的响应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海表温度 大气 平流层温度
下载PDF
我国气候变暖特征及其与对流层顶的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付志嘉 董保举 张成稳 《干旱气象》 2011年第2期182-188,共7页
对我国1980~2007年120个观测站的探空资料进行处理后,分别计算得出对流层顶高度、对流层温度和平流层低层温度。在对温室效应引起我国气温变化进行研究的同时,重点分析对流层温度和平流层低层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 对我国1980~2007年120个观测站的探空资料进行处理后,分别计算得出对流层顶高度、对流层温度和平流层低层温度。在对温室效应引起我国气温变化进行研究的同时,重点分析对流层温度和平流层低层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球性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我国对流层温度1980~2007年增加了近3.9℃,其中夏季增温较冬季明显,而平流层低层温度则呈降低趋势,降幅约7.0℃;28 a来我国对流层顶高度总体上升约45 m,高度变化范围在8~16 km左右;从平均对流层顶高度的年变化看来,对流层顶高度与平流层低层温度呈负相关,与对流层温度呈正相关,且存在季节差异。对流层的增暖和平流层的冷却作用共同导致了我国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效应 对流层顶高度 对流层温度 平流层低层温度
下载PDF
一个诊断极区平流层温度变化的近似方程的检验及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仁强 付焱焱 +2 位作者 吴国华 王咏青 Wright J S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4-879,共6页
根据一个诊断极区平流层温度变化的近似方程及其滑动累加计算方案,采用19802000年的MERRA-2再分析日资料计算了北半球极区低平流层100 hPa逐月的温度增量项、动力加热项和非绝热加热项,以及各项的线性趋势。结果表明,各月温度增量项与... 根据一个诊断极区平流层温度变化的近似方程及其滑动累加计算方案,采用19802000年的MERRA-2再分析日资料计算了北半球极区低平流层100 hPa逐月的温度增量项、动力加热项和非绝热加热项,以及各项的线性趋势。结果表明,各月温度增量项与累积的动力和非绝热加热之和在气候平均的年循环意义上接近平衡,而且它们的趋势也近似平衡。进一步通过多元回归,得到了动力和非绝热加热作用对当前月温度趋势的分别贡献,动力作用是北极低平流层冬季温度趋势的主导因素并且在冬季内不一致,而非绝热作用在其他季节是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温度变化 热通量近似 动力加热 非绝热加热
下载PDF
低平流层涡动热通量近似的最佳参考纬度
15
作者 杨丰华 刘仁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29-1535,共7页
通常基于准地转的变换的欧拉平均框架下提出的涡动热通量近似理论计算极区平流层温度变化的动力和非绝热加热贡献,但是这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误差。本文根据Liu and Fu(2019)提出的欧拉平均框架下新形式的面积加权平均的热力学能量方程,通... 通常基于准地转的变换的欧拉平均框架下提出的涡动热通量近似理论计算极区平流层温度变化的动力和非绝热加热贡献,但是这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误差。本文根据Liu and Fu(2019)提出的欧拉平均框架下新形式的面积加权平均的热力学能量方程,通过滑动累加得到逐月的温度变化方程。再利用1980-2019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fifth reanalysis data,ERA5),计算北半球极区低平流层100 hPa在全时段(1980-2019年)和两个分时段(1980-1999年、2000-2019年)各月温度增量、动力加热、非绝热加热和对流加热项(W项)的气候平均值,进而讨论涡动热通量近似理论成立的最佳参考纬度。结果表明,新导出的W项使得极区累积的动力和非绝热加热项之和与温度增量项之间的误差在冬春季减少了一半。在100 hPa上,W项随月份和纬度变化,尤其在冬春季节对温度变化贡献明显,由此得到涡动热通量近似成立的最佳参考纬度应该在W项的零等值线附近。进一步验证表明参考纬度可以取在50°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温度变化 动力加热 非绝热加热 涡动热通量 参考纬度
下载PDF
A New Weighting Function for Estimating Microwave Sounding Unit Channel 4 Temperature Trends Simulated by CMIP5 Climate Models
16
作者 张选泽 郑小谷 +1 位作者 杨赤 骆三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779-789,共11页
A new static microwave sounding unit (MSU) channel 4 weighting function is obtained from using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 historical multimodel simulations as inputs into the fast Radi... A new static microwave sounding unit (MSU) channel 4 weighting function is obtained from using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 historical multimodel simulations as inputs into the fast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 for TOVS (RTTOV v10). For the same CMIP5 model simulation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mputed MSU channel 4 brightness temperature (T4) trends 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over both the globe and the tropics using the proposed weighting function are equivalent to those calculated by RTTOV, but show more cooling than those computed using the traditional UAH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Huntsville) or RSS (Remote Sensing Systems in Santa Rosa, California) static weighting functions. The new static weighting function not only reduces the computational cost, but also reveals reasons why trends using a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using a traditional static weighting function. This study also shows that CMIP5 model simulated T4 trends using the traditional UAH or RSS static weighting functions show less cooling than satellite observations over the globe and the tropics. Although not completely removed, this difference can be reduced using the proposed weighting function to some extent, especially over the tropics. This work aim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trend differences and to see to what extent they are related to the inaccurate weighting functions. This would also help distinguish other sources for trend errors and th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limate change 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RTTOV MSU weighting function lower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下载PDF
低平流层温度对银河系宇宙线强度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秦国泰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45-250,共6页
选用芬兰中子堆监测站从lop年7月至1989年3月的宇宙线强度月平均曲线数据,和在相对应期间我国境内海拉尔等4个高空气象观测站的30hPa和100hPa等位势高度上常规气温观测月平均资料,经统计分析,取得初步结果:低... 选用芬兰中子堆监测站从lop年7月至1989年3月的宇宙线强度月平均曲线数据,和在相对应期间我国境内海拉尔等4个高空气象观测站的30hPa和100hPa等位势高度上常规气温观测月平均资料,经统计分析,取得初步结果:低平流层气温与银河系宇宙线辐射强度之间呈现负相关的特性;与银河系宇宙线辐射强度峰区和谷区相对应会在低平流层中引起幅值为2—3℃的温度变化;不同纬度观测站所得观测数据表明,上述增温幅值随纬度降低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平流层温度 宇宙线 银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