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riamycin induces H2AX phosphorylation in human spermatozoa 被引量:1
1
作者 Zhong-Xiang Li Ting-Ting Wang +4 位作者 Yan-Ting Wu Chen-Ming Xu Min-Yue Dong Jian-Zhong Sheng He-Feng Huang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5期749-757,共9页
Aim: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driamycin induces DNA damage and the formation of γH2AX (the phosphorylated form of histone H2AX) foci in mature spermatozoa. Methods: Human spermatozoa were treated with adriamycin a... Aim: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driamycin induces DNA damage and the formation of γH2AX (the phosphorylated form of histone H2AX) foci in mature spermatozoa. Methods: Human spermatozoa were treated with adriamycin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γH2AX was analyzed by 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 and flow cytometry and doublestrand breaks (DSB) were detected by the comet assay. Results: The neutral comet assay revealed that the treatment with adriamycin at 2 μg/mL for different times (0.5, 2, 8 and 24 h), or for 8 h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0,4, 2 and 10 μg/mL), induced significant DSB in spermatozoa. Immunofluorent staining and flow cytometry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γH2AX was increased in a dose-dependent and time-dependant manner after the treatment of adriamycin. Adriamycin also induced the concurrent appearance of DNA maintenance/repair proteins RAD50 and 53BP 1 with γH2AX in spermatozoa. Wortmannin, an inhibitor of the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 family, abolished the co-appearance of these two proteins with γH2AX. Conclusion: Human mature spermatozoa have the same response to DSB-induced H2AX phosphorylation and subsequent recruitment of DNA maintenance/ repair proteins as somatic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RIAMYCIN human spermatozoa DNA double strand-breaks γH2AX
下载PDF
Acanthus ilicifolius plant extract prevents DNA alterations in a transplantable Ehrlich ascites carcinoma-bearing murine model 被引量:2
2
作者 Tridib Chakraborty Dipak Bhuniya +9 位作者 Mary Chatterjee Mosiur Rahaman Dipak Singha Baidya Nath Chatterjee Subrata Datta Ajay Rana Kartick Samanta Sunil Srivastawa Sankar K Maitra Malay Chatterje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8期6538-6548,共11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hemopreventive efficacy of the Indian medicinal plant Acanthus ilicifolius L Acanthaceae in a transplantable Ehrlich ascites carcinoma (EAC)- bearing murine model.METHODS: Male Swiss albin...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hemopreventive efficacy of the Indian medicinal plant Acanthus ilicifolius L Acanthaceae in a transplantable Ehrlich ascites carcinoma (EAC)- bearing murine model.METHODS: Male Swiss albino mice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Group A was the untreated normal control; Group B was the EAC control mice group that received serial, intraperitoneal (ip) inoculations of rapidly proliferating 2 × 10^5 viable EAC cells in 0.2 mL of sterile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Group C was the plant extract-treated group that received the aqueous leaf extract (ALE) of the plant at a dose of 2.5 mg/kg body weight by single ip injections, once daily for 10, 20 and 30 consecutive days following tumour inoculation (ALE control); and Group D was the EAC + ALE- treatment group. The chemopreventive potential of the ALE was evaluated in a murine model by studying various biological parameters and genotoxic markers, such as tumour cell count, mean survival of the animals, haematological indices, hepatocellular histology, 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 of liver metallothionein (MT) protein, sister-chromatid exchanges (SCEs), and DNA alterations.RESULTS: Treatment of the EAC-bearing mice with the ALE significantly (P 〈 0.001) reduced viable tumour cell count by 68.34% (228.7 × 10^6 ± 0.53) when compared to EAC control mice (72.4 × 10^6 ± 0.49), and restored body and organ weights almost to the normal values. ALE administration also increased (P 〈 0.001) mean survival of the hosts from 35 ± 3.46 d in EAC control mice to 83 ± 2.69 d in EAC + ALE-treated mice. Haematological indices also showed marked improvement with administration of ALE in EAC-bearing animal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BC count (P 〈 0.001), hemoglobin percent (P 〈 0.001), and haematocrit value (P 〈 0.001) from 4.3 ± 0.12, 6.4 ± 0.93, and 17.63 ± 0.72 respectively in EAC control mice to 7.1 ± 0.13, 12.1 ± 0.77, and 30.23 ± 0.57 respectively in EAC + ALE-t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anthus ilicifolius CHEMOPREVENTION DNA strand-breaks Ehrlich ascites carcinoma Haematological indices Medicinal plants METALLOTHIONEIN 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 Transplantable tumour
下载PDF
DNA同源重组修复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邱宇凡 胡蕴慧 张瑾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10-914,共5页
双链断裂是真核细胞最严重的DNA损伤类型,主要依赖同源重组途径进行修复。BRCA1/2是该修复通路中的关键因子,以其为核心组成的BRCA肿瘤抑制因子网络中多种致病性突变均可损伤基因组完整性和稳定性,增高乳腺癌易感性。该文结合最新研究进... 双链断裂是真核细胞最严重的DNA损伤类型,主要依赖同源重组途径进行修复。BRCA1/2是该修复通路中的关键因子,以其为核心组成的BRCA肿瘤抑制因子网络中多种致病性突变均可损伤基因组完整性和稳定性,增高乳腺癌易感性。该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DNA同源重组修复网络中关键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易感性及个体化治疗策略进行综述,旨在促进相关突变携带者的乳腺癌早期预防、分子诊断和精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双链断裂 同源重组修复 乳腺肿瘤 易感基因 抑癌基因 BRCA 化疗
下载PDF
一种提高质粒DNA凝胶电泳检测灵敏度的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邵春林 齐藤真弘 余增亮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38-238,F003,共2页
比较了凝胶电泳法检测质粒 D N A 时不同激发波长对 D N A E B荧光强度的影响,发现短波长激发光可增加 D N A 的探测灵敏度。采用 260nm 作为激发光时可探测到少至 07ng 的线性 D N A,且在很广的 D N ... 比较了凝胶电泳法检测质粒 D N A 时不同激发波长对 D N A E B荧光强度的影响,发现短波长激发光可增加 D N A 的探测灵敏度。采用 260nm 作为激发光时可探测到少至 07ng 的线性 D N A,且在很广的 D N A 质量范围内, D N A E B荧光强度与 D N A 量成正比。以此改进方法检测电离辐射诱导的 D N A 单、双链断裂,可得到与其它研究结果相一致的 G( S S B)和 G( D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电泳 质粒DNA 链断裂 检测灵敏度
下载PDF
甲醛对豚鼠肺巨噬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33
5
作者 董红燕 刘君卓 陈冠英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53-255,共3页
为探讨甲醛对呼吸道的遗传性损伤和致肺癌机理,本研究以豚鼠的肺巨噬细胞为研究材料,采用碱洗脱膜过滤荧光分析方法,检测了甲醛对DNA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甲醛的急性细胞毒性较小,但能引起豚鼠肺巨噬细胞DNA-蛋白质交链和... 为探讨甲醛对呼吸道的遗传性损伤和致肺癌机理,本研究以豚鼠的肺巨噬细胞为研究材料,采用碱洗脱膜过滤荧光分析方法,检测了甲醛对DNA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甲醛的急性细胞毒性较小,但能引起豚鼠肺巨噬细胞DNA-蛋白质交链和DNA单链断裂,并且交链和断裂的程度与甲醛浓度呈线性关系。说明甲醛对呼吸系统深部的细胞具有遗传性损伤,并进一步证实了甲醛具有遗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肺巨噬细胞 DNA 豚鼠 呼吸道损害 生物监测
下载PDF
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的遗传和非遗传毒性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旻 付娟玲 +4 位作者 何凌燕 王芸 胡敏 朱彤 周宗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7-340,共4页
用胞质阻断微核试验与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北京市大气PM2.5无机提取物与有机提取物对Balb/c 3T3细胞微核形成与DNA链断裂的影响;通过划痕染料示踪技术(SL/DT)观察PM2.5无机提取物与有机提取物对Balb/c3T3细胞间通讯的影响.发现PM2.5有... 用胞质阻断微核试验与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北京市大气PM2.5无机提取物与有机提取物对Balb/c 3T3细胞微核形成与DNA链断裂的影响;通过划痕染料示踪技术(SL/DT)观察PM2.5无机提取物与有机提取物对Balb/c3T3细胞间通讯的影响.发现PM2.5有机提取物可引起双核微核细胞率显著增加(P<0.01)及导致慧星细胞率和DNA迁移长度显著增加(P<0.01);PM2.5有机提取物引起细胞间通讯的抑制; PM2.5无机提取物未见明显毒作用.结果表明,PM2.5可引起染色体损伤和原发性DNA损伤,抑制细胞间通讯,其毒作用主要由其有机成分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双核微核 DNA链断裂 细胞间通讯
下载PDF
“彗星”分析法测定人癌体外培养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被引量:8
7
作者 高远红 杨伟志 +3 位作者 闫洁 袁智勇 刘新帆 徐国镇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7-219,共3页
目的 探讨“彗星”分析法在检测人癌体外培养细胞放射敏感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彗星”法对人鼻咽高分化鳞状细胞癌CNE 1和肺腺癌 973细胞进行检测 ,以尾力矩作为定量评价指标 ,检测细胞照射后的DNA初始损伤和损伤后的修复能力 ... 目的 探讨“彗星”分析法在检测人癌体外培养细胞放射敏感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彗星”法对人鼻咽高分化鳞状细胞癌CNE 1和肺腺癌 973细胞进行检测 ,以尾力矩作为定量评价指标 ,检测细胞照射后的DNA初始损伤和损伤后的修复能力 ;同时 ,用经典的克隆形成方法测算CNE 1和 973细胞的D0 值和Dq值 ,并对两种实验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彗星”法测定显示 ,CNE 1细胞的初始DNA损伤大于 973细胞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提示CNE 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高于 973细胞 ;细胞存活曲线检测显示 ,CNE 1细胞的D0 值为 1.6 31,973细胞的D0 值为 1.82 2 ,提示CNE 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高于 973细胞。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所反映细胞放射敏感性的趋势一致。(2 )“彗星”分析法检测显示 ,973细胞DNA损伤的半修复时间为 33min ,CNE 1细胞的半修复时间为 4 1min ,提示 973细胞对DNA损伤的修复能力强于CNE 1细胞 ;细胞存活曲线显示 ,973细胞的Dq值为2 .15 2 ,CNE 1细胞的Dq值为 0 .6 2 6 ,提示 973细胞的亚致死损伤修复能力大于CNE 1细胞。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所反映的损伤修复能力的差异也一致。结论 “彗星”分析法检测CNE 1和 973细胞的DNA初始损伤及修复所反映的放射敏感性 ,与经典细胞存活曲线法所测的放射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彗星”分析法 放射敏感性 体外培养 DNA损伤 肿瘤细胞
原文传递
小檗胺对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中DNA损伤修复及致障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何浩 何海鹰 +1 位作者 张家萍 张昌颖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00-303,共4页
利用链脲佐菌素(STZ)引起的大鼠糖尿病性实验性白内障模型,观察小檗胺对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损伤、修复及致障过程的影响.发现STZ对照组在腹腔注射STZ后3~4d开始出现有显著意义的DNA单链断裂(singlestr... 利用链脲佐菌素(STZ)引起的大鼠糖尿病性实验性白内障模型,观察小檗胺对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损伤、修复及致障过程的影响.发现STZ对照组在腹腔注射STZ后3~4d开始出现有显著意义的DNA单链断裂(singlestrandbreaks,SSB),并持续存在于发病全程直至晶状体完全混浊.而在注射STZ后12h再腹腔注射3.48mg/kg体重,1.74mg/kg体重小檗胺后,一周后才出现有显著意义的SSB.3.48mg/kg体重组在5周后白内障形成率明显低于STZ组的同时,SSB也恢复到对照水平,而1.74mg/kg体重组第7周才恢复到对照水平.提示抗氧化药物小檗胺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白内障发生过程中的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 小檗胺 糖尿病 白内障 病理学
下载PDF
ZFNs、TALENs和CRISPR-Cas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9
作者 廖鹏飞 聂旺 +3 位作者 余雅心 童普国 李绍波 朱友林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2-451,共10页
锌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ZFNs)、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s nucleases,TALENs)和RNA介导的CRISPR-Cas系统是当今三种主要的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ZFNs和TALENs由特异性的DNA结合蛋白... 锌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ZFNs)、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s nucleases,TALENs)和RNA介导的CRISPR-Cas系统是当今三种主要的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ZFNs和TALENs由特异性的DNA结合蛋白融合一个非特异性的核酸酶FokⅠ组成,DNA结合蛋白特异识别并结合靶DNA序列,然后在FokⅠ的作用下引起靶位点的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而CRISPR-Cas系统,则是由小分子向导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靶基因组序列结合,而引导Cas核酸酶切割靶位点而引起DSBs。DSBs通过真核细胞DNA修复机制(非同源末端连接和同源重组)进行修复,从而实现基因组靶向编辑。本综述着重介绍这三种技术的基本结构及其基因组靶向编辑的原理和特点,对三种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介绍并对其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 ZFNs TALENs CRISPR/Cas 基因打靶 DNA双链断裂(DSBs)
原文传递
“彗星”法分析人肿瘤细胞DNA放射损伤和修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吕长兴 杨伟志 +2 位作者 殷蔚伯 董秀 李艳春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4-118,共5页
探讨“彗星”分析法 (CA)在检测体外培养人肿瘤细胞DNA放射损伤与修复和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碱性CA检测鼻咽高分化鳞癌上皮细胞系 (CNE 1)、食管鳞癌上皮细胞系 (Ec 10 9)、肺腺癌细胞系 (GLC)和胃低分化腺癌细胞系 (BGC 82 3)... 探讨“彗星”分析法 (CA)在检测体外培养人肿瘤细胞DNA放射损伤与修复和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碱性CA检测鼻咽高分化鳞癌上皮细胞系 (CNE 1)、食管鳞癌上皮细胞系 (Ec 10 9)、肺腺癌细胞系 (GLC)和胃低分化腺癌细胞系 (BGC 82 3)经 6MVX射线照射后单细胞内DNA单链断裂 (SSB)程度及其与放射剂量的关系 ,以及CNE 1和GLC细胞系在分别接受了 16GyX射线照射后的自身修复情况 ,同时与相应的细胞存活曲线比较。结果 碱性CA可以检测出 4个细胞系DNA的SSB ,并与放射剂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16Gy剂量下各细胞系的SSB程度依次为CNE 1>Ec 10 9>GLC >BGC 82 3。CNE 1,Ec 10 9,GLC和BGC 82 3细胞系的Do值分别为 1.2 5 ,1.2 7,1.88和 1.5 6。 16Gy诱导CNE 1和GLC细胞系的DNA损伤后 ,其半修复时间分别为 7.4,17.8min。结论 采用碱性CA能确切反映 4种人肿瘤细胞系DNA的定量损伤程度及其与放射剂量的关系 ,并能确切反映辐射损伤后自身修复能力 (CNE 1和GLC)在受测时间中的定量变化情况。自身修复能力的大小在鳞癌和腺癌细胞系间与放射敏感性的大小 (Do值 )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彗星分析法 肿瘤细胞 DNA损伤 DNA修复
原文传递
姜黄素拮抗亚砷酸钠所致的DNA链断裂损伤 被引量:11
11
作者 魏雪涛 蒋建军 +1 位作者 吴涛 张宝旭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833-836,共4页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亚砷酸钠诱发小鼠体内免疫器官细胞DNA链断裂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结果 亚砷酸钠单独染毒后的DNA链断裂损伤的高峰期各器官不同 ,脾脏为染毒后 1h ,胸腺和骨髓在染毒后 3h。姜黄素拮抗亚砷酸...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亚砷酸钠诱发小鼠体内免疫器官细胞DNA链断裂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结果 亚砷酸钠单独染毒后的DNA链断裂损伤的高峰期各器官不同 ,脾脏为染毒后 1h ,胸腺和骨髓在染毒后 3h。姜黄素拮抗亚砷酸钠引起的各器官DNA链断裂损伤的作用在高峰期明显 ,表现为彗星细胞百分比降低 ,并有量效关系。结论 姜黄素可以预防亚砷酸钠诱发的小鼠脾脏、胸腺和骨髓细胞的DNA链断裂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亚砷酸钠 DNA链断裂损伤
下载PDF
烹调油烟冷凝物对DNA链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成秋 张朝晖 李东阳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7-138,共2页
目的 探讨烹调油烟冷凝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不同浓度的烹调油烟冷凝物处理 6 0min后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单链断裂、双链断裂及DNA -蛋白交联的情况。结果 各剂量的烹调油烟冷凝物均... 目的 探讨烹调油烟冷凝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不同浓度的烹调油烟冷凝物处理 6 0min后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单链断裂、双链断裂及DNA -蛋白交联的情况。结果 各剂量的烹调油烟冷凝物均可引起DNA单、双链断裂 (与对照组比较 :P <0 0 5 ) ,10 0 μg/ml及其以上浓度的烹调油烟冷凝物可诱导DNA -蛋白交联的形成 (与对照组比较P <0 0 5 ) ,交联率分别为 2 1 35 %、2 7 2 0 %、34 30 %,并存在着明显的剂量 -反应关系。结论 烹调油烟冷凝物能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 ,DNA的损伤可能是烹调油烟致细胞恶性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烹调油烟冷凝物 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单/双链断裂 DNA-蛋白交联 COFC
下载PDF
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黄敏 缪泽鸿 丁健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5-300,共6页
多种内源或外源因素都能造成细胞基因组DNA损伤,细胞内建立了复杂的修复系统来应对不同形式的损伤。其中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作为最严重的损伤形式,主要激活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和非... 多种内源或外源因素都能造成细胞基因组DNA损伤,细胞内建立了复杂的修复系统来应对不同形式的损伤。其中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作为最严重的损伤形式,主要激活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通路。这两条通路都是由多个修复元件参与、经过多步反应的复杂过程。两者各具特点、协同作用,共同维护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对其分子机制的阐明为肿瘤放化疗的辅助治疗提供了潜在的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双链断裂 修复通路 同源重组修复 非同源末端连接
下载PDF
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外照射诱导DNA单链断裂和双链断裂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军宁 洪承皎 朱寿彭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0-224,共5页
分别应用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不同剂量γ射线外照射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 ,γ射线外照射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彗星细胞百分率显著增加 ,DNA电泳迁移 。
关键词 检测 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双链断裂 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单链断裂 淋巴细胞 Γ射线照射 放射生物学 损伤效应
下载PDF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小鼠成纤维细胞DNA的氧化损伤及修复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忻 西田浩志 小西徹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观察小鼠成纤维细胞由过氧化氢(H2O2)引起的DNA损伤及其修复,并详细介绍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方法培养NIH3T3细胞,H2O2造成细胞氧化损伤,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Comet Assay)检测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①建立了H2O2致NIH3T3细胞... 目的观察小鼠成纤维细胞由过氧化氢(H2O2)引起的DNA损伤及其修复,并详细介绍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方法培养NIH3T3细胞,H2O2造成细胞氧化损伤,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Comet Assay)检测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①建立了H2O2致NIH3T3细胞DNA损伤的分级图谱;②H2O2引起的小鼠成纤维细胞DNA单链断裂与H2O2的浓度呈依赖性关系;③细胞在除去H2O2后15 min已出现明显修复,多数修复可在1 h内完成,但少数修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结论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是一种简便、敏感的检测DNA氧化损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单链断裂 DNA氧化损伤 DNA修复
下载PDF
五氯酚钠诱导小鼠遗传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魏雪涛 蒋建军 +1 位作者 林静芳 张宝旭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950-952,共3页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五氯酚钠 (Na -PCP)在不同处理后引发小鼠体内免疫细胞的DNA链断裂损伤和微核形成作用。方法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 (SCGE)分别测定ICR小鼠灌胃染毒 0 ,2 5 ,5 0和 10 0mg/kg后 3和 2 4h脾细胞、胸腺细胞和巨噬细胞...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五氯酚钠 (Na -PCP)在不同处理后引发小鼠体内免疫细胞的DNA链断裂损伤和微核形成作用。方法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 (SCGE)分别测定ICR小鼠灌胃染毒 0 ,2 5 ,5 0和 10 0mg/kg后 3和 2 4h脾细胞、胸腺细胞和巨噬细胞的DNA链断裂损伤。同时观察了连续灌胃染毒 1个月 ,剂量分别为 0 ,6 2 5 ,12 5和2 5mg/kg时脾细胞DNA链断裂损伤情况 ;微核试验观察染毒 2 4和 4 8h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形成。结果 在不同剂量五氯酚钠染毒 3h后 ,脾细胞出现DNA链断裂损伤的频率以及迁移距离在 5 0和 10 0mg/kg组明显高于对照 ;巨噬细胞在 10 0mg/kg时出现明显的DNA损伤 ;但胸腺细胞在研究剂量范围内未见明显变化 ;染毒 2 4和 4 8h后 ,所有观察细胞均未出现明显的DNA链断裂损伤。五氯酚钠处理 1个月未诱发脾细胞明显的DNA链断裂损伤。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在研究剂量范围内未明显增高。结论  10 0mg/kgNa-PCP可诱发小鼠体内脾脏细胞和巨噬细胞的DNA链断裂损伤 ,5 0mg/kgNa -PCP可诱导脾脏细胞DNA链断裂损伤 ,Na -PCP对胸腺细胞DNA损伤作用不明显 :Na-PCP连续 1个月作用未诱导脾细胞出现明显的DNA链断裂损伤。 2 5~ 10 0mg/kgNa-PCP未诱导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氯酚钠 免疫细胞 DNA链断裂 微核
下载PDF
Genome engineering using the CRISPR/Cas system 被引量:10
17
作者 Takuro Horii Izuho Hatada 《World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2014年第3期69-76,共8页
Recently, an epoch-making genom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using clustered regularly at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 and CRISPR associated(Cas) nucleases, was developed. Previous technologies for genome ... Recently, an epoch-making genom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using clustered regularly at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 and CRISPR associated(Cas) nucleases, was developed. Previous technologies for genome manipulation require the time-consum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genome-engineered nucleases for each target and have, therefore, not been widely used in mouse research where standard techniques based on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are commonly used. The CRISPR/Cas system only requires the design of sequences complementary to a target locus, making this technology fast and straightforward. In addition, CRISPR/Cas can be used to generate mice carrying mutations in multiple genes in a single step, an achievement not possible using other methods. Here, we review the uses of this technology in genetic analysis and manipulation, including achievements made possible to date and the prospects for future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ustered regularly at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lustered regularly at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ssociated 9 Genome engineering Double-strand breaks 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 Homology-directed repair
下载PDF
氧化型染发剂主要成分对大鼠皮肤角朊细胞DNA损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吕冬梅 浦跃朴 +4 位作者 尹立红 李云晖 戴修道 杨薇 周德灏 《中国公共卫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905-906,共2页
应用大鼠皮肤角朊细胞的原代培养技术并结合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氧化型染发剂的两种主要成分双氧水(H2 O2 )、对苯二胺 (PPD)及二者混合物致大鼠皮肤角朊细胞DNA的单链断裂作用。结果表明 ,染发剂及其组分均能使大鼠角朊细胞DNA发生单... 应用大鼠皮肤角朊细胞的原代培养技术并结合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氧化型染发剂的两种主要成分双氧水(H2 O2 )、对苯二胺 (PPD)及二者混合物致大鼠皮肤角朊细胞DNA的单链断裂作用。结果表明 ,染发剂及其组分均能使大鼠角朊细胞DNA发生单链断裂 ,染毒剂量与慧尾长度呈剂量 反应关系 (rH2 O2 =0 978,rPPD=0 993,rH2 O2 -PPD=0 996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型染发剂 皮肤角朊细胞 DNA损伤 遗传毒性
下载PDF
DNA双链断裂损伤反应及它的医学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宋宜 孙志贤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29-934,共6页
DNA损伤应激反应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基石.细胞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由损伤监视、周期调控、损伤修复、凋亡诱导等在内的自稳平衡机制.一方面,借助感应、识别并启动精细而复杂的修复机制修复损伤;另一方面,通过DNA损伤应激活化的细胞周... DNA损伤应激反应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基石.细胞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由损伤监视、周期调控、损伤修复、凋亡诱导等在内的自稳平衡机制.一方面,借助感应、识别并启动精细而复杂的修复机制修复损伤;另一方面,通过DNA损伤应激活化的细胞周期检查点机制,延迟或阻断细胞周期进程,为损伤修复提供时间,使细胞能安全进入新一轮细胞周期;损伤无法修复时则诱导细胞凋亡.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是真核基因组后果最严重的损伤类型之一,其修复不利,同肿瘤等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新进展揭示:DSBs损伤反应信号分子ATM-Chk2-p53、H2AX等的组成性活化,是肿瘤形成早期所激活的细胞内可诱导的抗癌屏障,其信号网络的精确、精细调控在基因组稳定性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HIV病毒整合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的过程也依赖于宿主细胞中ATM介导的DSBs损伤反应信号转导;ATM特异性的小分子抑制剂在抗HIV感染中显示重要的功能意义.文中重点讨论调控DSBs损伤应激反应信号网络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抗HIV感染中的新医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反应 DNA双链断裂(DSBs) ATM P53 DNA损伤检查点
下载PDF
哺乳动物细胞DNA非同源末端连接及其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严雨倩 周平坤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9-72,共4页
DNA双链断裂是发生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水平上最严重的损伤。双链断裂得不到修复,细胞将会死亡或发生染色体断裂、丢失,若是错误修复将导致基因突变或基因组不稳定,增加癌症的风险度。哺乳动物细胞有两种重要的DNA双链断裂修复方式:非... DNA双链断裂是发生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水平上最严重的损伤。双链断裂得不到修复,细胞将会死亡或发生染色体断裂、丢失,若是错误修复将导致基因突变或基因组不稳定,增加癌症的风险度。哺乳动物细胞有两种重要的DNA双链断裂修复方式:非同源末端连接和同源重组。非同源末端连接途径除了在DNA双链断裂修复中起重要作用外,在V(D)J重组、HIV-1病毒整合宿主基因,以及假基因和重复序列的插入上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非同源末端连接参与了机体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因而其研究受到极大关注,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双链断裂 非同源末端连接 DNA依赖蛋白激酶 端粒 病毒整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