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at Storage/Heat Release of Phase-Change Filling Body with Casing Heat Exchanger for Extracting Geothermal Energy 被引量:2
1
作者 ZHANG Xiaoyan XU Muyan +2 位作者 LIU Lang YANG Qixing KI-IL Song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171-1189,共19页
Arranging heat exchanger in filling body to extract geothermal energ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s of high ground pressure and high ground temperature in deep resource exploitation.Filling body with c... Arranging heat exchanger in filling body to extract geothermal energ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s of high ground pressure and high ground temperature in deep resource exploitation.Filling body with casing heat exchanger was acted as research object,encapsulating 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s)in annular space.During heat storage and heat release process,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CMs on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phase-change process and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were studied.The result indicates:During heat storage process,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rapidly and the melting process is accelerated for the position closer surrounding rock.CaCl_(2)·6H_(2)O/EG can make filling body complete heat storage process in the shortest time because of its good thermal diffusivity.The heat storage capacity of PCMs backfill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rdinary backfill;it increases by 36.6%-67.3%at heat storage of 10 h.During heat release process,the closer to the heat exchange tube,the greater the temperature drop in filling body.The maximum value of heat release rate and heat release capacity is in CaCl_(2)·6H_(2)O/EG backfill,it can release 116.4%more heat than RT35backfill after heat release of 12 h,the maximum value of effectiveness and its heat transfer rate also is in CaCl_(2)·6H_(2)O/EG backfill.This paper provides the basic data for the selection of PCMs in phase-change thermal storage filling bo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ling body heat exchanger phase change material heat storage/heat release
原文传递
利用热网储能提高供热机组调频调峰能力的控制方法 被引量:70
2
作者 邓拓宇 田亮 刘吉臻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3626-3633,共8页
城市供热管网包含大量管道和换热设备,具有大容量的储能。为了提高供热机组调峰调频能力,利用热网储能,提出了一种带供热前馈的供热机组协调控制方案。经特性分析和现场数据验证,改变供热快关阀开度,能够利用热网蓄热快速改变机组发电... 城市供热管网包含大量管道和换热设备,具有大容量的储能。为了提高供热机组调峰调频能力,利用热网储能,提出了一种带供热前馈的供热机组协调控制方案。经特性分析和现场数据验证,改变供热快关阀开度,能够利用热网蓄热快速改变机组发电负荷。针对热网蓄热调节负荷迅速这一特点,采用速率限制非线性分解方法将机组负荷指令信号中的快变部分分解出来作为供热前馈加在快关阀开度指令上。在原有炉跟机协调控制系统中引入前馈信号不影响原有系统的稳定性,利于工程应用。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利用热网蓄热有效减少供热机组机前压力波动,从而使机组在运行允许范围内接受3%Pe/min的变负荷速率,提高了机组参与调峰调频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互联网 热网储能 供热机组 信号分解 前馈控制
下载PDF
热化学储能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21
3
作者 吴娟 龙新峰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21,23,共6页
综述了热化学储能方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并对几种有应用前景的热化学储能体系的研究现状及现存问题进行了评述,包括无机氢氧化物的热分解、甲烷-二氧化碳重整、氨基热化学储能、金属氢化物分解和水合盐分解。结果表明热化学储能方法由... 综述了热化学储能方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并对几种有应用前景的热化学储能体系的研究现状及现存问题进行了评述,包括无机氢氧化物的热分解、甲烷-二氧化碳重整、氨基热化学储能、金属氢化物分解和水合盐分解。结果表明热化学储能方法由于储能密度高且可长期无热损储存等独特优势在太阳能热力发电、高温余热回收等大规模兆瓦级储热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基于热化学储能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热化学储能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储能 能量转换 兆瓦级储热 太阳能发电 无热损储热
下载PDF
负荷指令非线性分解与供热机组协调控制 被引量:21
4
作者 刘吉臻 邓拓宇 田亮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6-452,共7页
随着风电等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火电机组原有的协调控制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复杂的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指令。将AGC指令分为3种基本模式,通过分析不同模式特点改进速率限制环节:输入信号变化速率大时,其... 随着风电等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火电机组原有的协调控制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复杂的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指令。将AGC指令分为3种基本模式,通过分析不同模式特点改进速率限制环节:输入信号变化速率大时,其等效于速率限制环节;变化速率小时,其等效于一阶惯性环节。该环节可减小负荷指令微分引起的燃料量波动。燃料调节发电负荷速度慢,但供热机组能够利用热网蓄热快速改变发电负荷。采用改进的速率限制环节分解负荷指令,分解后的指令分别作为燃料量和供热侧前馈,形成前馈-反馈综合协调控制方案。仿真实验证明在供热机组变负荷运行时,该方案控制效果优于以速率限制分解为前馈的控制,优势主要体现在机前压力和燃料量波动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热机组 速率限制 前馈控制 信号分解 热网蓄热
下载PDF
供热机组锅炉储能与热网储能空间时间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邓拓宇 田亮 刘吉臻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99-605,共7页
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使电力系统和热力系统的联系更加紧密,利用热网储能提高供热机组快速变负荷能力成为新的课题。通过小波时间多尺度分析发现,燃料提供的能量和锅炉储能在响应时间上的差异是造成传统炉跟机协调控制中机前压力波动大的主... 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使电力系统和热力系统的联系更加紧密,利用热网储能提高供热机组快速变负荷能力成为新的课题。通过小波时间多尺度分析发现,燃料提供的能量和锅炉储能在响应时间上的差异是造成传统炉跟机协调控制中机前压力波动大的主要原因。供热机组可以利用热网储能补偿机组所需能量。分析锅炉和热网储能时间空间特性发现热网储能容量大,但与锅炉储能响应时间接近。以储能时间特性分析为基础,设计供热前馈环节使热网储能在锅炉储能消耗大,但燃料尚未补充能量时发挥作用。仿真实验表明,带供热前馈的协调控制方案下机组能够接受3%Pe/min的变负荷速率,相比1.5%Pe/min速率,可以使AG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调节偏差积分减小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热机组 锅炉储能 热网储能 多尺度 小波分析 协调控制
下载PDF
路用相变材料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涛 郭乃胜 +2 位作者 谭忆秋 尤占平 金鑫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23179-23189,共11页
相变材料(PCMs)作为调温材料出现在人们视野以来,其多样性及功能性不断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领域,调温和节能效果十分显著。PCMs具有智能性和自发性,能有效调节基体材料的温度范围,这一特点也适用于交通材料领域,用于道路的调温从... 相变材料(PCMs)作为调温材料出现在人们视野以来,其多样性及功能性不断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领域,调温和节能效果十分显著。PCMs具有智能性和自发性,能有效调节基体材料的温度范围,这一特点也适用于交通材料领域,用于道路的调温从而减少温度病害。此外,采用合适的PCMs还可赋予路面更多的功能性,如融雪、抵抗冻融循环及城市热岛效应等,十分契合我国智能交通、绿色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然而,PCMs在交通材料领域的研究尚不成熟,从路面应用形式到材料的选取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PCMs种类繁多,根据相变形态分为固固和固液型两大类。固固型具有极高的相变温度,难以满足道路环境所需的温度需求,而固液型相变过程出现的液相形态和体积变化会破坏路面的结构,均难以满足相变路面关于调温效果和力学特性的要求。目前提出的解决方案引入了其他材料弥补的方式。具有较好前景的方案包括复合相变材料(CPCMs)、封装包覆、化学桥联、微胶囊等。其中CPCMs具有多样性,可根据需求选取合适的基体材料和固液型相变材料(SLPCMs),通过物理吸附将两者结合;封装包覆是在PCMs外侧形成包覆外壳防止液相PCMs流动并提供足够的力学性能,如溶胶-凝胶工艺;化学桥联通过分子桥加强了基体材料和PCMs之间的联系;而微胶囊类似于封装包覆的原理,但主要针对液相PCMs且具有较小的粒径,可减轻对路面的不利影响。此外,聚氨酯固固相变材料也具有较好的路面适用性,可通过调整化学反应对其相变特性进行调节。本文综述了路用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首先明确了相变沥青路面的工作原理,确定了相变沥青路面系统的最佳应用形式,基于此提出了路用相变材料的技术要求;其次根据要求对纯相变材料进行筛选并分析了路用前景,引入复合相变材料(C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相变材料 智能路面 自愈合 储能放热 自融雪
下载PDF
供热机组负荷指令多尺度前馈协调控制方案 被引量:14
7
作者 邓拓宇 田亮 刘吉臻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53,共6页
利用热网储能能够动态改变供热机组发电和供热负荷的比例,从而提高机组快速变负荷能力。根据燃料量和热网储能两者调节速度不同的特点,选择速率限制多尺度分解方法,将负荷指令分为慢变信号和快变信号,将两种信号分别叠加在燃料量指令和... 利用热网储能能够动态改变供热机组发电和供热负荷的比例,从而提高机组快速变负荷能力。根据燃料量和热网储能两者调节速度不同的特点,选择速率限制多尺度分解方法,将负荷指令分为慢变信号和快变信号,将两种信号分别叠加在燃料量指令和汽轮机供热调节蝶阀开度指令上,形成供热侧闭环多尺度前馈协调控制方案。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机组快速变负荷时,相较于带动态前馈的炉跟机控制方案(基本方案),本文方案能够有效减小燃料量波动,从而提高机组变负荷速率;在供热抽汽压力允许变化范围内,本文方案中分解速率越小,越有利于机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热机组 热网储能 协调控制 多尺度前馈 燃料量
下载PDF
固体蓄热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朱卫东 任志远 +2 位作者 向成兵 钟卫华 徐卿涛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8年第9期77-79,共3页
国家提出燃煤替代的环保计划,提倡清洁能源利用,固体蓄热技术作为一项清洁能源利用技术,逐渐成为煤改电领域的"主力军"。本文结合实际工程经验,针对固体电蓄热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并对技术相关细节做出量化分析,提出一系列概念... 国家提出燃煤替代的环保计划,提倡清洁能源利用,固体蓄热技术作为一项清洁能源利用技术,逐渐成为煤改电领域的"主力军"。本文结合实际工程经验,针对固体电蓄热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并对技术相关细节做出量化分析,提出一系列概念性数据,旨在为设计者提供必要的经验数据参考。同时,针对各行业电能替代需求,结合现场实际应用,列举常规的应用案例及组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电蓄热 氧化镁砖 储热体 复合式保温 储热与放热 换热器
下载PDF
蓄能型太阳能热泵用复合相变材料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薇 陈黎 +3 位作者 王晓宇 顾敏芬 戴苏洲 孟志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06-212,共7页
为了满足蓄能型太阳能热泵系统在不同季节太阳辐射强度下的储能需求,该文提出一种分季节蓄能型复合相变材料,可实现对太阳能的最大化利用。根据前期研究基础,以48#石蜡、62#石蜡和癸酸(capric acid,CA)配制了48/62和CA/62两种复合相变材... 为了满足蓄能型太阳能热泵系统在不同季节太阳辐射强度下的储能需求,该文提出一种分季节蓄能型复合相变材料,可实现对太阳能的最大化利用。根据前期研究基础,以48#石蜡、62#石蜡和癸酸(capric acid,CA)配制了48/62和CA/62两种复合相变材料,对不同配比时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分别进行了DSC试验和蓄热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比复合材料的潜热和最高吸热峰对应温度均随着62#石蜡含量的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复合相变材料的蓄热过程均分为固态显热蓄热、相变蓄热、液态显热蓄热3个阶段;CA/62复合相变材料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曲线出现了明显的2个固-液相变峰,其蓄热曲线中相变蓄热过程又分成2段,分别对应癸酸和62#石蜡的固-液相变过程。因此CA/62复合相变材料可用于蓄能型太阳能热泵系统实现分季节蓄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蓄能 热效率 蓄能型太阳能热泵
下载PDF
高效蓄能互联热泵系统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周珏 罗凡 +3 位作者 罗庚玉 陈建平 余承霖 周强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7年第6期25-28,共4页
在目前国家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背景下,针对我国严寒地区及寒冷地区无法使用水地源热泵或地埋管热泵问题,以及使用空气源热泵存在能效比低、故障率高等问题,提出蓄能互联热泵系统清洁采暖方案,通过综合技术创新突破单一技术运用的客观限制... 在目前国家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背景下,针对我国严寒地区及寒冷地区无法使用水地源热泵或地埋管热泵问题,以及使用空气源热泵存在能效比低、故障率高等问题,提出蓄能互联热泵系统清洁采暖方案,通过综合技术创新突破单一技术运用的客观限制,打造"不打井、不做地埋管"的水-水热泵系统,使得常规空气源热泵的使用边界扩大、稳定性增强、投资减少、故障率降低,并且能够在暖气片供暖系统改造中稳定提供60℃热水。以国网兰州建西变电站家属楼暖气片改造项目为例,进行了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和运行效果分析,验证了蓄联热泵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能互联热泵系统 清洁供暖 节能减排 暖气片采暖改造
下载PDF
矿山蓄热/储能充填体的热-力性能与传热过程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小艳 文德 +5 位作者 赵玉娇 刘浪 张波 郇超 王美 屠冰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158-3171,共14页
我国地下矿山储存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深部矿井资源的开采为地热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将充填采矿与地热资源开采相结合,利用蓄热/储能功能性充填体提取地热,借助深部矿井开采已有条件为地热开发的动力供应和管路布设提供保障,可有... 我国地下矿山储存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深部矿井资源的开采为地热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将充填采矿与地热资源开采相结合,利用蓄热/储能功能性充填体提取地热,借助深部矿井开采已有条件为地热开发的动力供应和管路布设提供保障,可有效节约地热资源开发所需的钻探和开采成本,促进矿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蓄热/储能功能性充填的总体实施方案包括充填材料制备、采热管路布置、充填体蓄热/释热3个阶段,本研究在材料制备方面提出了适宜于矿山蓄热/储能功能性充填的材料特性及优化目标,并测试了使用石蜡作为相变材料替代部分骨料(如尾矿)的充填材料热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灰砂比或料浆质量浓度的增加,充填体的抗压强度增大,同时相变材料的加入会使充填体的抗压强度、导热系数下降,而比热容明显增大。采用实验测试的方法对不同管路布置及不同换热工况下采热系统的性能展开研究,并基于热平衡计算了系统的总能效系数,得到了最优的采热管路布置方式及设计参数,当采用蛇形管路布置,载热流体入口速度为0.7 m/s,围岩温度为35℃时,采热系统具有更高的总能效系数,其值为0.48。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添加石蜡的充填体蓄热/释热行为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蓄热/释热过程中(20 h),添加质量分数10%石蜡的充填体比不添加石蜡的充填体多蓄存55.5%的热量,但释热量大幅减少,总能效系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开发 充填采矿 蓄热/释热 充填材料
下载PDF
鱼雷罐耐材蓄热及散热模型的铁水温降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亚竹 郭亚祥 +3 位作者 张瑞 毕春宝 石少元 黄军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9-84,共6页
基于某炼铁厂鱼雷罐热周转过程,建立鱼雷罐热周转耐材蓄热及散热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鱼雷罐运输铁水的散热量,进一步获得铁水温降.利用该方法对影响铁水温降的主要因素即空罐时间、重罐时间、周转次数、铁水质量和铁水初始温度进... 基于某炼铁厂鱼雷罐热周转过程,建立鱼雷罐热周转耐材蓄热及散热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鱼雷罐运输铁水的散热量,进一步获得铁水温降.利用该方法对影响铁水温降的主要因素即空罐时间、重罐时间、周转次数、铁水质量和铁水初始温度进行全因子组合试验分析,对试验结果进行多元线性拟合,获得鱼雷罐运输铁水温降的预测模型,并用该模型与现场生产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误差控制在8.1%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雷罐 耐材蓄热及散热 温降预测
下载PDF
固体电蓄热装置蓄热过程的实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成 罗勇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26-28,共3页
由于现实对电固体蓄热锅炉的迫切需要,那么对其蓄热规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对蓄热装置进行了简单介绍,对蓄热和放热过程进行了传热分析;在电固体蓄热装置上,对其蓄热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相同条件下蓄热体内温度分布规律,温度延... 由于现实对电固体蓄热锅炉的迫切需要,那么对其蓄热规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对蓄热装置进行了简单介绍,对蓄热和放热过程进行了传热分析;在电固体蓄热装置上,对其蓄热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相同条件下蓄热体内温度分布规律,温度延迟的原因;最后通过实验得到了蓄热体的近似蓄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蓄热 蓄热和放热 温度分布 传热分析 蓄热量
下载PDF
热网蓄热特性及其对机组调峰能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茂乾 乔磊 +3 位作者 宋明曙 刘圣冠 雷琪安 种道彤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485,共11页
为了提高热电联产机组调峰能力,利用热网蓄热实现机组的“热电解耦”。建立了某350 MW热电联产机组及其热网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研究了热网及其热用户在蓄/放热阶段的动态特性及环境温度对机组调峰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热用户滞后... 为了提高热电联产机组调峰能力,利用热网蓄热实现机组的“热电解耦”。建立了某350 MW热电联产机组及其热网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研究了热网及其热用户在蓄/放热阶段的动态特性及环境温度对机组调峰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热用户滞后时间随着热用户与换热首站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也受自身热负荷的直接影响和其余热用户热负荷的间接影响;热网相对蓄/放热功率在改变抽汽质量流量后先迅速变化再缓慢变化;热用户温度近似呈线性变化,其变化速率随着抽汽质量流量变化幅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开始变化时间也随之提前;机组最大调峰能力随着环境温度降低而略有增加,环境温度从0℃下降至-15℃时,机组调峰能力从23.8 MW增加至29.7 MW;增加蓄热时长,提高蓄热温度,降低放热温度均有利于提高机组调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热网蓄热 调峰 动态特性
下载PDF
塑膜保水集热对马铃薯试管苗移栽适应性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柳永强 张武 +4 位作者 王一航 张丽 高彦萍 齐恩芳 张勇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年第5期38-40,共3页
试验研究了塑膜保水集热条件下,处理天数对马铃薯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保护酶活性、逆境受害程度、光合色素含量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2 d处理下试管苗移栽成活率高,地上部生长速度快,S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Pro含量较对照低,叶绿... 试验研究了塑膜保水集热条件下,处理天数对马铃薯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保护酶活性、逆境受害程度、光合色素含量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2 d处理下试管苗移栽成活率高,地上部生长速度快,S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Pro含量较对照低,叶绿素b/a比值、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高;处理对根的伸长和叶绿素总量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保水集热 试管苗 移栽 成活率 适应性
下载PDF
空气源热泵除霜用相变蓄热器蓄放热特性影响因素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黄挺 姜益强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09年第5期11-15,共5页
介绍了空气源热泵蓄能除霜新系统,建立除霜用相变蓄热器的数学模型,以Na2SO4·10H2O为相变材料(PCM),从蓄热器内换热流体的入口温度、流速、制冷剂入口干度三个方面,模拟分析了影响其蓄放热特性的主要因素,并利用结果对蓄热器参数... 介绍了空气源热泵蓄能除霜新系统,建立除霜用相变蓄热器的数学模型,以Na2SO4·10H2O为相变材料(PCM),从蓄热器内换热流体的入口温度、流速、制冷剂入口干度三个方面,模拟分析了影响其蓄放热特性的主要因素,并利用结果对蓄热器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热器 相变材料 影响因素
下载PDF
600MW亚临界机组多蓄能协同调度的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珍柱 《电力学报》 2021年第6期573-586,共14页
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两个细则”性能考核的实施,对电网调峰调频的要求越来越高,现阶段火电机组调节能力成为平抑新能源电力随机波动性的关键。在对锅炉、制粉、回热、冷端以及热网等系统蓄能的控制响应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系... 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两个细则”性能考核的实施,对电网调峰调频的要求越来越高,现阶段火电机组调节能力成为平抑新能源电力随机波动性的关键。在对锅炉、制粉、回热、冷端以及热网等系统蓄能的控制响应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多蓄能协同调度控制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火电机组多蓄能协同调度系统。该系统在综合考虑电网“两个细则”性能要求和机组运行稳定性要求的基础上,根据锅炉、制粉、回热、冷端以及热网等部分的蓄能状态和特性,开发了机炉协调优化、制粉送粉优化、凝结水节流、冷却工质节流、供热抽汽节流等蓄能控制子系统可进行分布式蓄能控制,并构建了适应各子系统蓄能响应特性的协同调度指令,可实现供热机组的多蓄能系统调度;此外,综合考虑了各子系统蓄能响应特性及安全边界,选择主汽压力、磨电流、除氧器水位、机组背压、热网供水温度等指标对火电机组各蓄能控制子系统的响应速率和响应能力进行在线评估,可为火电机组多种蓄能的协同调度提供评估支撑。所建系统在控制层面,可深入挖掘各系统蓄能潜力;在调度层面,通过各子系统蓄能协作,可提升火电机组的快速爬坡能力;在评估层面,可对系统的响应能力进行评估。以山西华光发电有限公司的两台600 MW亚临界汽包炉抽汽式发电机组(3^(#)、4^(#)机组)为工程应用对象,对所提的多蓄能协同调度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该厂的两台机组未参与热网供热,因此应用所提控制方案时,仅采用锅炉蓄能、制粉系统蓄能、回热系统蓄能以及冷端系统蓄能来分析其提升机组爬坡速率的效果。经过某中调公司公布的一个月的AG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性能指标和ACE考核收益统计可知,此两台机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机组 多蓄能协同调度控制 制粉系统蓄能 锅炉系统蓄能 回热系统蓄能 热网系统蓄能 冷端系统蓄能 调节速率 回热调节
下载PDF
地源热泵与水蓄冷蓄热联合设计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胜康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9年第12期65-67,87,共4页
本文通过分析西安地区的地质情况,根据该地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对地源热泵进行了适用性和经济性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地源热泵和水蓄冷蓄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冷热源系统多能源联合、互补的设计,并分析了系统的节能性。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水蓄冷蓄热 大型公共建筑 经济性 多能源互补 节能 中央空调
下载PDF
小型蓄冷蓄热型热泵干燥装置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吕金虎 张平湖 +2 位作者 邓玉艳 李金成 陈嘉澍 《热带农业工程》 2016年第4期1-5,共5页
针对在农副产品干燥加工中传统的封闭式热泵干燥装置存在的不足,介绍了一种蓄冷蓄热型热泵干燥装置,提出了蓄热时间数与蓄冷时间数的概念,以及采用控制蓄热剂温度来控制制冷压缩机的开机与停机的控制方式;并以小型装置为例,计算出采用... 针对在农副产品干燥加工中传统的封闭式热泵干燥装置存在的不足,介绍了一种蓄冷蓄热型热泵干燥装置,提出了蓄热时间数与蓄冷时间数的概念,以及采用控制蓄热剂温度来控制制冷压缩机的开机与停机的控制方式;并以小型装置为例,计算出采用石蜡作为蓄冷剂与蓄热剂时所需的最小用量,给出了高温中间换热器与低温中间换热器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冷蓄热型 热泵干燥装置 蓄热时间数 蓄冷时间数
下载PDF
太阳能供暖用蓄热-散热复合型睡床热特性研究
20
作者 于翔宇 于国清 +1 位作者 胡悦 沈洁翔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4年第2期23-29,共7页
为了研究太阳能在蓄热和建筑供暖方面的应用,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集蓄热与散热于一体的复合型睡床,其特征是在床下设置蓄热水箱并在水箱上表面与床板之间设置可启闭的水平空气层。对复合型睡床进行动态热特性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 为了研究太阳能在蓄热和建筑供暖方面的应用,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集蓄热与散热于一体的复合型睡床,其特征是在床下设置蓄热水箱并在水箱上表面与床板之间设置可启闭的水平空气层。对复合型睡床进行动态热特性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基本条件下(水箱尺寸长为2 m、宽为1.2 m、高为0.3 m,水箱表面温度35℃,床板与水箱之间的水平空气层厚度为20 mm),睡床总散热量为289.8 W,其中水箱上表面散热占比47.6%,侧面散热占比52.4%。床板上表面温度为21.1℃;(2)睡床总散热量随着水平空气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床板上表面温度随着水平空气层厚度的增加而降低,水平空气层厚度由20 mm升至50 mm时,总散热量增加了36.0%,床板上表面温度降低了2.1℃;(3)睡床总散热量与床板上表面温度均随着水箱表面发射率的增加而增加,水箱表面发射率由0.3升至0.9时,总散热量增加了30.5%,床板上表面温度提高了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热-散热复合型睡床 太阳能供暖 散热状态 散热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