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被引量:462
1
作者 张声生 李乾构 +1 位作者 魏玮 来要良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62-1065,共4页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在证候规律研究、辨证治疗方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泄泻 便秘 腹痛 诊疗 共识意见
原文传递
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之经验采撷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姝伶 王庆国 +5 位作者 程发峰 穆杰 李磊 王天秀 冯天意 王雪茜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445-4448,共4页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具有温阳降冲、化饮利水之功,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方。王庆国教授学宗仲景,术用经方。王师盖以症状为表象,抓准病机,行医五十余年,善用此方化裁治疗眩晕、心悸、胃痛等各科疾病,屡获良效。兹将王师应用此方...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具有温阳降冲、化饮利水之功,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方。王庆国教授学宗仲景,术用经方。王师盖以症状为表象,抓准病机,行医五十余年,善用此方化裁治疗眩晕、心悸、胃痛等各科疾病,屡获良效。兹将王师应用此方之经验撷取一二并附医案以飧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苓桂术甘汤 眩晕 心悸 胃痛 名老中医经验
原文传递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治疗胃痛的方剂用药规律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颖 王文苹 季旭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4-347,共4页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治疗胃痛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胃痛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软件,录入方剂信息,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治疗胃痛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胃痛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软件,录入方剂信息,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胃痛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则、核心组合及发现新方。结果:对筛选出的92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8个、新处方9个。结论:明确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胃痛方剂的用药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方剂大辞典》 胃痛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组方规律 数据挖掘
原文传递
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吴嘉瑞 张冰 杨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5,共5页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病案,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病案,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150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49个核心组合和29个新处方。结论: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丰富,多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品。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正华 胃脘痛 关联规则 聚类算法
原文传递
基于脾主运化水液理论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产生 被引量:18
5
作者 吕林 王静 +5 位作者 唐旭东 王凤云 黄穗平 陈婷 马祥雪 程正义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0-472,共3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症状与中医学"痞满""嘈杂""胃脘痛"相类似。脾主运化水液功能失调所致脾虚湿困证不仅会引起下消化道的泄泻,还与早饱、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痛和上腹部烧灼感等上消化道不适症状有关系... 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症状与中医学"痞满""嘈杂""胃脘痛"相类似。脾主运化水液功能失调所致脾虚湿困证不仅会引起下消化道的泄泻,还与早饱、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痛和上腹部烧灼感等上消化道不适症状有关系。因此,认为水液代谢紊乱能够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且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健脾理气的同时注重运用化湿药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水液代谢 痞满 嘈杂 胃脘痛 脾虚湿困
原文传递
国医大师治疗胃脘痛的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娟娟 王凤云 +3 位作者 吕林 曾恩锦 许琳 唐旭东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70-175,共6页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国医大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国医大师验案良方·脾胃卷》《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等9部著作以及CNKI中收录记载的首批国医大师治疗胃脘痛的医案处方。运用Microsoft Excel2016进行...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国医大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国医大师验案良方·脾胃卷》《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等9部著作以及CNKI中收录记载的首批国医大师治疗胃脘痛的医案处方。运用Microsoft Excel2016进行中药频数、性味归经统计,通过SPSS Clementine 12. 0软件所提供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利用SPSS 19. 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75首方剂,含230味中药。使用频数排名前五味的中药分别为甘草、白芍、半夏、白术、茯苓。排名前三位的药性分别为温、平、微寒,药味为甘、苦、辛,归经为脾、胃、肺经。按功效分类,使用频数排名前三位的药物为理气药、补气药、消食药。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置信度、支持度均最高的为白术→党参-茯苓,体现出国医大师以四君子汤为底方益气的治疗特点;共得到12条强关联药对,最常用的药对为白芍-甘草。因子分析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结论:国医大师治疗胃脘痛以调理气机、益气补虚为主,善用芍药甘草汤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痛 慢性胃炎 国医大师 用药规律 中药 数据挖掘 医案
原文传递
中医药治疗胃黏膜损伤研究概况 被引量:17
7
作者 许晓蓓 王威 +1 位作者 李瑞根 卜维静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7年第2期79-82,共4页
胃黏膜损伤是所有胃病共有的基本病理表现,中药可预防胃黏膜损伤及引起的相关疾病,不良反应较少。口服中药汤剂,可改善胃黏膜损伤引起的不适。实验研究证实中药能调整胃肠运动,抗溃疡、抗菌、抗炎,改善表皮生长因子影响,调节免疫功能,... 胃黏膜损伤是所有胃病共有的基本病理表现,中药可预防胃黏膜损伤及引起的相关疾病,不良反应较少。口服中药汤剂,可改善胃黏膜损伤引起的不适。实验研究证实中药能调整胃肠运动,抗溃疡、抗菌、抗炎,改善表皮生长因子影响,调节免疫功能,常用黄连、黄柏、苦参、蒲公英、甘草、鸡内金等。针刺可改善胃黏膜血流量、调整胃酸分泌,增强胃壁屏障、影响胃肠激素分泌,促进胃黏膜损伤后修复。艾灸可激活胃黏膜内源性保护因子,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和愈合,起到保护作用。中医药调整胃肠功能,激活保护胃黏膜相关因子,预防胃黏膜损伤引起相关疾病已被充分证明。脾胃健旺,元气充足,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能扶助正气,抵抗邪气,防止疾病发生,治胃病,可防未病,治未病,能防胃病,两者相辅相成。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心理刺激也可导致胃黏膜损伤,应根据个人体质,找到合适、安全有效的方法,预防胃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损伤 胃脘痛 嘈杂 痞满 中药汤剂 针刺 穴位注射 艾灸 胃肠运动 表皮生长因子 免疫功能 胃黏膜内源性保护因子 治未病 综述
下载PDF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及其症状条目库的构建和优化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宪华 侯政昆 刘凤斌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468-1471,共4页
目的基于文献检索结合人工评阅构建并优化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及症状条目库。方法收集相关组织机构制定的指南、共识及《中医内科学》中关于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症状,并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 目的基于文献检索结合人工评阅构建并优化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及症状条目库。方法收集相关组织机构制定的指南、共识及《中医内科学》中关于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症状,并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中医药数据库及《证素辨证学》中与慢性胃炎相关的症状条目,初步构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及症状条目库。采用仓储法、精选法、小组讨论法、专家定性评阅筛选、优化条目库,同时采用小组讨论法及专家定性评阅定义各中医证型及症状条目的证素归属。结果通过检索,初步构建的慢性胃炎中医证型条目库共计证型27个,筛选优化后共计证型14个;初步构建的慢性胃炎中医症状条目库共计症状365个,筛选优化后共计症状181个。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及症状的必备证素17个,其中病位证素5个(胃、脾、肝、大肠、小肠),病性证素12个(气虚、阳虚、阴虚、寒、外风、食积、痰、饮、湿、热、气滞、血瘀)。结论通过全面的文献搜索,采用仓储法、精选法、小组讨论法及专家定性评阅构建并优化了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症状条目库,形成包含症状条目181个、证型条目14个的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及症状条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胃痛 中医证型 条目库 概念框架
原文传递
湿热型胃脘痛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相关性 被引量:15
9
作者 潘万瑞 李榕萍 +3 位作者 吴和木 林晖 肖丽春 陈寿菲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湿热型胃脘痛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方法,选取湿热型胃脘痛(观察组)患者及非湿热型胃脘痛(对照组)患者各250例,通过临床表现,并结合胃镜所见的胃黏膜病变、胃内胆汁量和胆汁颜色,胃黏膜活检的病理检查情况... 目的探讨湿热型胃脘痛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方法,选取湿热型胃脘痛(观察组)患者及非湿热型胃脘痛(对照组)患者各250例,通过临床表现,并结合胃镜所见的胃黏膜病变、胃内胆汁量和胆汁颜色,胃黏膜活检的病理检查情况,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检测以及B超或CT对肝胆系统的检查等对比观察,探讨其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者194例,对照组19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中伴有口苦症状者均患有胆汁反流性胃炎,非胆汁反流性胃炎者则无口苦症状;伴有胆道系统疾病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均发生在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例中。病理活检示观察组病变程度比对照组严重。结论湿热型胃脘痛尤其伴有口苦症状者与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密切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反流 胃炎 胃脘痛 诊断
下载PDF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进展 被引量:15
10
作者 董月秋 李垚 +2 位作者 吴文笛 郑玉 姜莉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第9期34-36,共3页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临床多发常见的一个病证,临床上广泛运用中医、中药以温中补虚、和胃止痛为法进行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故将近年的治疗进展情况予以综述。同时提出其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寒自内生,寒凝气滞,不通则痛。若从温肾扶阳...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临床多发常见的一个病证,临床上广泛运用中医、中药以温中补虚、和胃止痛为法进行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故将近年的治疗进展情况予以综述。同时提出其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寒自内生,寒凝气滞,不通则痛。若从温肾扶阳,补火生土方向探究,可达及病之本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痛 脾胃虚寒 脾肾阳虚 中医 治疗进展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1
作者 朱倩倩 洪靖 谭辉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88-93,共6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疾病,属于中医"痞满""嘈杂""胃脘痛"等病范畴。近年来,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较难治愈。中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上有着独特的经验,临床上应...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疾病,属于中医"痞满""嘈杂""胃脘痛"等病范畴。近年来,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较难治愈。中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上有着独特的经验,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分析近五年相关文献,总结其在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针法、灸法以及实验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阐述中医药在治疗上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慢性萎缩性胃炎 辨证施治 综述 痞满 嘈杂 胃脘痛
下载PDF
中医辩证施治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静凌 《中医临床研究》 2011年第20期96-97,共2页
目的:观察中医辩证施治治疗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胃痛患者的病情分为食滞、寒凝、血瘀、肝气犯胃、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弱六个病症,分别辨证施治。结果:食滞、寒凝、血瘀、肝气犯胃、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弱胃痛患者有效率分别为96.77%,94... 目的:观察中医辩证施治治疗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胃痛患者的病情分为食滞、寒凝、血瘀、肝气犯胃、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弱六个病症,分别辨证施治。结果:食滞、寒凝、血瘀、肝气犯胃、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弱胃痛患者有效率分别为96.77%,94.12%,86.67%,100%,87.50%,85.72%。辨证施治治疗胃痛总有效率为93.33%(112/120)。结论: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胃痛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辨证施治 胃痛
下载PDF
吴茱萸汤加减配合穴位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62例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杨志明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22期108-110,共3页
目的:观察并探究吴茱萸汤加减配合穴位艾灸方法应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采用内服吴茱萸汤加减方剂与外用穴位隔姜灸联合治疗方法,... 目的:观察并探究吴茱萸汤加减配合穴位艾灸方法应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采用内服吴茱萸汤加减方剂与外用穴位隔姜灸联合治疗方法,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与处理。结果:入组研究的62例患者中,治愈32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1%;经治疗后,患者胃脘痛症状评分和治疗前相比较,有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采用内服中药、外用针灸联合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各类临床症状,优化治疗效果,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隐痛 中医疗法 吴茱萸汤加减 穴位隔姜灸
下载PDF
电子艾灸仪和温和灸治疗胃脘痛的比较 被引量:14
14
作者 余卫华 符文彬 +1 位作者 战晓农 邱翠琼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4-815,共2页
目的:观察电子艾灸仪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电子艾灸仪治疗胃脘痛,作为治疗组,并与温和灸组比较,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电子艾灸仪组与传统温和灸组疗效相比,无明显差异(P>... 目的:观察电子艾灸仪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电子艾灸仪治疗胃脘痛,作为治疗组,并与温和灸组比较,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电子艾灸仪组与传统温和灸组疗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子艾灸仪可替代传统艾灸用于治疗胃脘痛,还有能恒温、安全、使用方便、不污染空气、同时可灸多个穴位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痛 灸法 针灸器械 温和灸
下载PDF
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胃痛经验 被引量:14
15
作者 白海侠 张学文 李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92-1495,共4页
张学文教授认为郁怒伤肝而致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而致阴阳两虚、久痛入络而致血瘀痰滞、寒热错杂而致升降失常和毒瘀交结而致湿热熏蒸为胃痛的主要病因病机。辨胃痛要从辨部位,辨气血,辨寒痛、热痛及寒热错杂痛和辨虚实及兼夹等方面入手... 张学文教授认为郁怒伤肝而致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而致阴阳两虚、久痛入络而致血瘀痰滞、寒热错杂而致升降失常和毒瘀交结而致湿热熏蒸为胃痛的主要病因病机。辨胃痛要从辨部位,辨气血,辨寒痛、热痛及寒热错杂痛和辨虚实及兼夹等方面入手。肝胃不和证应疏肝理气止痛,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脾胃虚弱证应健脾益气,助阳养阴,若偏脾胃气虚者,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若偏阴虚者用一贯煎加减治疗;瘀阻胃络证应化瘀通络止痛,以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治疗;寒热错杂证应辛开苦降,升清泄浊,以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毒瘀互结证应健脾和胃,解毒化瘀,以六君子汤加清热解毒类和活血化瘀类药味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痛 名医经验 张学文
原文传递
单兆伟教授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浅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赵宇栋 单兆伟 +2 位作者 李秀源 汤佳崯 谭唱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610-612,共3页
[目的]探讨单兆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单兆伟教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认识和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的学术观点,总结单兆伟教授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经验,并分析其典型案例。[结果]单兆伟教授认为功能... [目的]探讨单兆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单兆伟教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认识和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的学术观点,总结单兆伟教授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经验,并分析其典型案例。[结果]单兆伟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为七情所伤及饮食失节,致"湿腐"胶浊难祛,气血不通致痞痛,病机在于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单兆伟教授主张在恢复脾胃气机的基础上,采用温清化浊、益气活血、疏肝和胃、通降导积的治疗方法,临床收效甚佳,以疏肝和胃为主治疗的案例亦效果满意。[结论]单兆伟教授继承和发扬孟河派中正平和、用药轻灵的治疗特色,提倡结合心理疏导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痞满 胃痛 调畅气机 单兆伟 医案 名医经验 孟河医派
下载PDF
130例胃痛患者中医证素辨证与红外热成像特征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许艳巧 黄碧群 +1 位作者 周娴 卿龙丽 《湖南中医杂志》 2017年第2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胃痛患者中医证素辨证与红外热像图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痛患者130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寒邪客胃、肝气犯胃、痰饮停胃、湿热蕴胃、瘀血阻胃、胃阴亏虚、脾胃虚寒与饮食停胃8个不同的证型组。受试者经中医证素辨... 目的:探讨胃痛患者中医证素辨证与红外热像图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痛患者130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寒邪客胃、肝气犯胃、痰饮停胃、湿热蕴胃、瘀血阻胃、胃阴亏虚、脾胃虚寒与饮食停胃8个不同的证型组。受试者经中医证素辨证诊断系统WF-Ⅲ中医(辅助)诊疗软件进行诊断,研究证素特征;并通过IR236M医用人体热像检测系统扫描,扫描范围为脘腹部、背部,记录脾俞、胃俞、肝俞、中脘、章门、期门、膻中的红外温度。结果:胃痛的病位证素以胃、脾、肝多见;病性证素出现频次为:阳虚>气滞>食积>热>阴虚>寒>湿>瘀血>痰饮,其中以阳虚、气滞、食积为主。红外热成像图研究结果显示,健康组左右两侧穴位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痛受试组左右两侧穴位温度均出现不对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穴位相对温度比较,寒邪客胃组、脾胃虚寒组脾俞、胃俞、中脘穴位温度均比健康组低(P<0.05),湿热蕴胃组、胃阴亏虚组脾俞、胃俞、中脘穴位温度均比健康组高(P<0.05),其余证型组穴位温度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寒证、热证胃痛患者的红外热成像表现与中医证素基本一致,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作为中医辅助诊断手段之一运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痛 红外热成像 证素辨证
原文传递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徐经世诊治胃脘痛临床经验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国梁 李艳 +6 位作者 赵进东 忻凌 张莉 韩宁林 李永攀 徐升 陶永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12-915,共4页
采集徐经世教授诊治的胃脘痛患者102例、220诊次,提取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症状、中医证型、方剂应用、中药使用及配伍情况。建立数据库,采用名老中医数据处理系统,通过频次统计、复杂网络分析等对数据进行挖掘。结果显示,胃脘痛患者常见... 采集徐经世教授诊治的胃脘痛患者102例、220诊次,提取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症状、中医证型、方剂应用、中药使用及配伍情况。建立数据库,采用名老中医数据处理系统,通过频次统计、复杂网络分析等对数据进行挖掘。结果显示,胃脘痛患者常见症状除胃脘痛外,出现频次最多的依次为睡眠欠佳、嗳气、反酸、胃胀;中医常见证型为肝郁脾虚、胃气不和、肝胃不和;常用治法为调肝和胃、开郁醒脾、扶木抑土;常用方剂为消化复宁汤、丹参饮、黄连温胆汤;常用药为竹茹、绿萼梅、枳壳。复杂网络分析图显示,竹茹、绿萼梅、黄连、枳壳、酸枣仁为核心处方,其中最核心药物为竹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痛 数据挖掘 消化复宁汤 名医经验 徐经世
原文传递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简况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杨晓璐 王垂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222-224,共3页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发生的溃疡。中医属"胃脘痛""嘈杂""反酸""胃痈"等范畴。分为肝气犯胃型、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弱型、气滞血瘀型、胃阴不足型等证型,根据病机特点及胃镜检查,溃疡活动期以肝胃郁...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发生的溃疡。中医属"胃脘痛""嘈杂""反酸""胃痈"等范畴。分为肝气犯胃型、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弱型、气滞血瘀型、胃阴不足型等证型,根据病机特点及胃镜检查,溃疡活动期以肝胃郁热证为主,表现为胃脘灼痛、口干口苦、反酸烧心。该文对肝胃郁热型消化溃疡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名老中医经验进行整理:现代医学以抑酸、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为纲,祖国医学治以清肝和胃,方用化肝煎加减。未来应基于现代化的检查技术与祖国医学辨证疗法,归纳标准、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重视中医药在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对于降低溃疡复发率促进作用的研究,完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得出更全面、可重复性更强、可大规模推广、患者依从性更高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胃郁热 活动期消化性溃疡 胃脘痛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 老中医经验
下载PDF
Analysis on Composition Rules of Chinese Patent Drugs Treating Pain-Related Diseases Based on Data Mining Method 被引量:11
20
作者 TANG Shi-huan SHEN Dan YANG Hong-jun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861-866,共6页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mposition rules of oral prescrip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headache, stomachache and dysmenorrhea recorded in National Standard for Chinese Patent Drugs(NSCPD) enacted by Ministry of Public ...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mposition rules of oral prescrip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headache, stomachache and dysmenorrhea recorded in National Standard for Chinese Patent Drugs(NSCPD) enacted by 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 of China and then make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to better understand pain treat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human body. Methods: Constructed NSCPD database had been constructed in 2014. Prescriptions treating the three pain-related diseases were searched and screened from the database. Then data mining method such as association rules analysis and complex system entropy method integrated in the data mining softwa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TCMISS) were applied to process the data. Results: Top 25 drugs with high frequency in the treatment of each disease were selected, and 51, 33 and 22 core combinations treating headache, stomachache and dysmenorrhea respectively were mined out as well. Conclusions: The composition rules of the oral 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headache, stomachache and dysmenorrhea recorded in NSCPD has been summarized. Although there wer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formula vari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locations of pain. It can serve as an evidence and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new drug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PATENT drug HEADACHE stomachache DYSMENORRHEA pa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formulating princip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