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测绘卫星对不同地表形貌探测能力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李鑫 廖鹤 +3 位作者 赵美玲 周文龙 曹水艳 周世宏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38-1244,共7页
针对斜坡地形、台阶地形和植被地貌、分界地貌建立了4种基本模型,研究了不同的地表空间起伏和反射率分布对回波信号时空分布特性的影响,并采用蒙特卡罗方法仿真了4种模型下Geiger探测模式星载激光雷达的高程测量精度,发现:地形起伏主要... 针对斜坡地形、台阶地形和植被地貌、分界地貌建立了4种基本模型,研究了不同的地表空间起伏和反射率分布对回波信号时空分布特性的影响,并采用蒙特卡罗方法仿真了4种模型下Geiger探测模式星载激光雷达的高程测量精度,发现:地形起伏主要影响回波信号的时间分布特性,统计条件下可以消除测量误差;回波信号空间分布特性变化主要由地貌(反射率)的变化引起,误差较小可以忽略。研究结果表明:激光三维测绘卫星对垂直陡变地形(如城市建筑)、斜坡地形(如山坡)、分界地貌(如水陆分界)和折射率起伏地貌(如植被地貌等)具有良好的探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测绘 卫星 地表形貌 台阶 斜坡 反射率 蒙特卡罗方法
原文传递
阶梯地形下坝-库水-地基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动力模型与多因素耦合模拟 被引量:5
2
作者 胡哲文 李建波 +1 位作者 李志远 林皋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43-856,共14页
为了更精细模拟阶梯地形坝址的混凝土坝在考虑材料非线性、库底吸收等多因素耦合下的地震响应,需要发展适用的坝-库水-地基非线性相互作用动力模型,其中合理的地震动输入是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波场分离原理和坡面应力自由条件... 为了更精细模拟阶梯地形坝址的混凝土坝在考虑材料非线性、库底吸收等多因素耦合下的地震响应,需要发展适用的坝-库水-地基非线性相互作用动力模型,其中合理的地震动输入是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波场分离原理和坡面应力自由条件,提出了求解阶梯地形地基自由场的计算方法和该场地条件下坝-基体系的地震动输入方法,可较为准确地反映阶梯地形对坝体动力响应的影响。通过构建坝-库水-阶梯地形地基全域分析模型,可全面考虑坝-库水、坝-复杂场址动力相互作用以及坝体混凝土、近场基岩的非线性力学特性,从而提高了重力坝整体抗震安全评价的合理性。通过场地反应分析和波动散射分析的数值算例,验证了输入方法的有效性。并以阶梯地形下某重力坝挡水坝段为例,研究了场址条件对静-动力组合作用下坝体损伤演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距坝踵约一倍坝高以外淤泥覆盖层的吸能作用对坝体损伤影响轻微;岩基的塑性主要从坝踵开始,导致坝踵损伤减轻,坝体位移响应改变,对水平方向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重力坝 阶梯地形 波动理论 非线性相互作用 损伤评价 库底吸收
下载PDF
连续不规则台阶环境四足机器人步态规划与控制 被引量:13
3
作者 孟健 李贻斌 +1 位作者 柴汇 李彬 《机器人》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5-93,共9页
为了实现四足机器人在无崎岖地形先验知识情况下的自主爬行,提出了一种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间歇爬行步态作为主步态,将爬行运动分解为若干任务分别进行控制:基于NESM(normalized energy stability margin)判据计算内外倾... 为了实现四足机器人在无崎岖地形先验知识情况下的自主爬行,提出了一种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间歇爬行步态作为主步态,将爬行运动分解为若干任务分别进行控制:基于NESM(normalized energy stability margin)判据计算内外倾的稳定裕度并根据其比值进行质心位置调整;使用坐标映射的方式调整足端坐标进行地面坡度适应;通过调整各腿长度控制机器人的高度;利用姿态传感器信息进行姿态恢复.仿真和实验表明,机器人仅依赖内部传感器即实现了在崎岖地形稳定行走,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足机器人 台阶 间歇爬行步态 崎岖地形
原文传递
振动频率对台阶地形岩体内振动波地形效应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云鹏 武旭 郭奇峰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1-76,共6页
台阶地形振动放大与衰减效应是岩质高边坡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台阶地形振动数值模拟,基于振动频率探究台阶地形岩体质点振动速度在传播过程中地形效应的产生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振动速度的高程效应并不随台阶高度... 台阶地形振动放大与衰减效应是岩质高边坡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台阶地形振动数值模拟,基于振动频率探究台阶地形岩体质点振动速度在传播过程中地形效应的产生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振动速度的高程效应并不随台阶高度的增加而单调增加,与输入振动波频率密切相关,竖直方向质点峰值振动速度随高程变化率先出现振动放大现象,放大系数到达最大值后随高程增加而逐渐降低;水平方向质点峰值振动速度随高程、频率的变化呈周期性的衰减特征。根据模拟计算结果,提出了台阶地形岩体内质点峰值振动速度的衰减模型,为边坡设计支护工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阶地形 高边坡 爆破振动 地形效应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数值预报模式垂直坐标发展与改进综述
5
作者 程锐 宇如聪 +2 位作者 徐幼平 黄静 沈晓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7,共12页
大气具有斜压性质和层结特性,对于大气三维运动及静止大气热力状态的刻画离不开垂直坐标的选择。垂直坐标更是构建数值预报模式的基础,经常根据不同的垂直坐标形式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大气动力框架,如几何高度框架、等压面框架和等熵面框... 大气具有斜压性质和层结特性,对于大气三维运动及静止大气热力状态的刻画离不开垂直坐标的选择。垂直坐标更是构建数值预报模式的基础,经常根据不同的垂直坐标形式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大气动力框架,如几何高度框架、等压面框架和等熵面框架等。伴随垂直坐标的发展,模式预报性能在不断提升,模式版本也在不断演进。本文简要回顾了垂直坐标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主要非静力业务模式垂直混合坐标的处理思路与方法,同时指出模式垂直分辨率及预报变量垂直分布形式的选择考量。最后对数值预报模式垂直坐标设计与应用进行总结,并给出未来发展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预报模式 垂直坐标 地形追随 阶梯地形 混合垂直坐标
下载PDF
The comparison of statistical features and synoptic circulations between the eastward-propagating and quasi-stationary MCSs during the warm season around the second-step terrain along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被引量:4
6
作者 Ruyi YANG Yuanchun ZHANG +1 位作者 Jianhua SUN Jun L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8期1209-1222,共14页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s) around the second-step terrain(106°–113°E, 28°–35°N), along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ere detected, tracked and classified using a black body t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s) around the second-step terrain(106°–113°E, 28°–35°N), along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ere detected, tracked and classified using a 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 dataset during May to August 2000–2016(except 2005). The MCSs were divided into eastward-propagating(EP) and quasi-stationary(QS) types, to compare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and convective intensities, and to identify the favorable synoptic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EP MC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MCS types occurred most often in July. The EP MCSs were mainly initiated over the eastern regions of the study area, while the QS type mainly originated in the western regions of the study area. Both MCS types mainly formed in the afternoon, but a second peak occurred in the early morning for QS MCSs. The EP MCSs had a larger cloud area at their mature stage and a lower clou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indicating more intense convection. Additionally, the longer lifetime and further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EP MCSs meant that they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ynoptic circulat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id-level low trough 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TP),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 favored the formation and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EP MCSs. The positive vertical relative vorticity and stronger vertical wind shear provided dynamic conditions favorable for convective org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a stronger low level jet imported warm and moist air to the eastern edge of, and the regions east of, the second-step terrain. The substantial convergence of water vapor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long-lived maintenance of the EP MC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step terrain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s.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Synoptic circulation
原文传递
Initiation and Evolution of Long-Lived Eastward-Propagating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over the Second-Step Terrain along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被引量:1
7
作者 Yuanchun ZHANG Jianhua SUN +1 位作者 Ruyi YANG Ruoyun M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763-781,共19页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s)over the second-step terrain along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eight representative long-lived eastward-propagating MCSs are selected for...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s)over the second-step terrain along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eight representative long-lived eastward-propagating MCSs are selected for model-based sensitivity testing to investigate the initi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se types of MCSs as well as their impact on downstream areas.We subject each MCS to a semi-idealized(CNTL)simulation and a sensitivity(NOLH)simulation that neglects condensational heating in the formation region.The CNTL experiment reveals convection forms in the region downstream of a shortwave trough typified by persistent southwesterly winds in the low-to midtroposphere.Upon merging with other convective systems,moist convection develops into an MCS,which propagates eastwar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id-tropospheric westerlies,and moves out of the second-step terrain.The MCS then merges with pre-existing local convection over the plains;the merged convection reinforces the cyclonic wind perturbation into a mesoscale vortex at 850 hPa.While this vortex moves eastward to regions with local vortex at 850 hPa,another vortex at 925 hPa is also intensified.Finally,the vortices at 850 and 925 hPa merge together and develop into a mesoscale convective vortex(MCV).In contrast,MCSs fail to form and move eastward in the NOLH experiment.In the absence of eastward-propagating MCSs,moist convection and mesoscale vortices still appear in the plains,but the vortex strength and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are significantly weakened.It is suggested the eastward-propagating MCSs over the second-step terrain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development and enhancement of moist convection and vortices in the downstream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second-step terrain mesoscale convective vortex numerical sensitivity simulation
下载PDF
中国两级阶梯地势区域冰雹天气的环境物理量统计特征 被引量:31
8
作者 曹艳察 田付友 +1 位作者 郑永光 盛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5-196,共12页
通过时空匹配2002-2010年逐年3月1日至9月30日中国海拔3 km以下地区671个国家站逐时冰雹观测资料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FNL(Final Analysis)资料,以海拔1 km作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梯区域(简称两级阶梯... 通过时空匹配2002-2010年逐年3月1日至9月30日中国海拔3 km以下地区671个国家站逐时冰雹观测资料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FNL(Final Analysis)资料,以海拔1 km作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梯区域(简称两级阶梯,并把两个区域分别简称为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对表征中国两级阶梯冰雹天气的水汽、热力和动力环境条件进行了统计分析。考虑气温0℃层高度对形成冰雹天气的影响,首先用0℃层高度对样本进行过滤,然后对两级阶梯冰雹天气的环境物理量特征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级阶梯冰雹环境的水汽、热力和不稳定能量差异显著,一级阶梯冰雹往往出现在具有更不稳定的层结结构、更多不稳定能量、更多水汽含量以及更强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一级阶梯冰雹的整层可降水量集中在15~41 mm,二级阶梯则集中在6~30 mm,无冰雹出现在整层可降水量超过56 mm的环境中。两级阶梯超过50%的冰雹均出现在最有利抬升指数为负值的不稳定环境中,最优对流有效位能分布则表明,超过75%的冰雹均出现在具有一定不稳定能量的环境中;但当最有利抬升指数大于2.8℃时,两级阶梯均不会出现冰雹天气;两级阶梯超过50%的冰雹均出现在强的垂直温度递减率环境中。多物理量的高概率密度区更显著地揭示了两级阶梯冰雹天气所需的物理量分布差异。这些结果为两级阶梯冰雹天气的主客观潜势预报提供了客观的统计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环境物理量 两级阶梯 统计特征
下载PDF
中国30°N、35°N线城市气候舒适度与地形三级阶梯的关系 被引量:23
9
作者 孙根年 余志康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7-457,共11页
我国地形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这种地形格局必然影响到气候要素及旅游气候舒适度的东西向分布。选取30°N和35°N线各19个城市,依据气候观测数据计算了各地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划分了气候舒适期和非舒适期,分析了气... 我国地形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这种地形格局必然影响到气候要素及旅游气候舒适度的东西向分布。选取30°N和35°N线各19个城市,依据气候观测数据计算了各地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划分了气候舒适期和非舒适期,分析了气候舒适度与地形三级阶梯的关系,结论如下:(1)地形三级阶梯对气候的影响首先是对月均温度的影响,以1月、4月、7月和10月为代表,分析地表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发现夏季温差较大,而冬季温差较小,并随纬度升高而温差幅度增大;(2)各城市典型月温湿指数与地形三级阶梯呈现相应的变化,在横断山海拔3 000 m处,各月温湿指数有一个明显的突变,夏季温湿指数差异较大,冬季温湿指数差异较小;(3)各城市气候舒适期、非舒适期呈反对称分布,东部一级阶梯因夏季高温,舒适期5~7个月、非舒适期4~6个月,中部二级阶梯舒适期长达6~8个月、非舒适期4~5个月,西部三级阶梯舒适期只有0~4个月,非舒适期达8~12个月。本研究揭示了我国旅游气候舒适度的东西差异,为宏观旅游开发提供了气候学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舒适度 地形三级阶梯 东西差异 旅游城市
下载PDF
基于抛物方程法的部分森林覆盖山区电波传播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郭建炎 王剑莹 +1 位作者 龙云亮 龚主前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5-1050,共6页
基于Fourier分步步进法的抛物方程模型求解了山区不规则地形部分森林覆盖环境的电波传播,并分析了森林对电波传播的影响。模型中为了简化边界条件,地形用分段线性函数来近似。然后预测了一个山区部分针叶林覆盖环境的电波传播,得到的结... 基于Fourier分步步进法的抛物方程模型求解了山区不规则地形部分森林覆盖环境的电波传播,并分析了森林对电波传播的影响。模型中为了简化边界条件,地形用分段线性函数来近似。然后预测了一个山区部分针叶林覆盖环境的电波传播,得到的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二者吻合很好。最后对算法的稳定性与误差进行了分析,本文的模型能处理不规则地形、森林等复杂环境且算法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物方程法 Fourier分步步进法 部分森林覆盖 电波传播 地形
下载PDF
电磁波地形抛物方程解的误差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小峰 黄思训 盛峥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8-232,共5页
为了研究电磁波的传播规律,分析地形起伏变化对近地面大气层中高频电磁波传播损耗的影响,借助地形抛物方程,采用混合分步傅里叶变换(mixed split-step Fourier transform),推导了考虑地形起伏与不考虑地形起伏时的误差。结合地形抛物方... 为了研究电磁波的传播规律,分析地形起伏变化对近地面大气层中高频电磁波传播损耗的影响,借助地形抛物方程,采用混合分步傅里叶变换(mixed split-step Fourier transform),推导了考虑地形起伏与不考虑地形起伏时的误差。结合地形抛物方程传播模式软件(terrain parabolic equation model software),分别计算了3种不同地形下的电磁波单程传输损耗,并给出相应的损耗图。误差分析结果表明:高频电磁波的传输损耗主要取决于地形高度函数对水平距离的二阶导数相对于大气折射率垂直梯度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抛物方程 混合Fourier分步变换 地形抛物方程模式 误差分析
下载PDF
基于变步长继承机制的遮蔽盲区算法
12
作者 王筱钧 赵英策 李玉玲 《飞机设计》 2021年第4期43-48,共6页
提出了一种变步长继承机制的雷达遮蔽盲区优化算法,可为低空作战的突防飞机规划任务航线提供可靠范围依据。该算法以接收的雷达辐射信息和地理高程数据信息为输入,以自适应变步长继承机制为核心思想,利用自然地形自底向上的特性,将雷达... 提出了一种变步长继承机制的雷达遮蔽盲区优化算法,可为低空作战的突防飞机规划任务航线提供可靠范围依据。该算法以接收的雷达辐射信息和地理高程数据信息为输入,以自适应变步长继承机制为核心思想,利用自然地形自底向上的特性,将雷达模型划分为不同高度的高度层,下一层的遮蔽范围终止点为上一层的采样起始点,利用地形高低缓陡的起伏特性,以可变的步长选取采样点,再将对应的地理高程信息和自适应系数采用双线性插值法进行计算和处理,得到全部高度层的地形遮蔽盲区范围,并给出了雷达三维可视化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变步长继承机制的雷达遮蔽盲区优化算法较传统遮蔽盲区算法的计算速度提升了数十倍,能够以更快的响应速度得到雷达探测威力图,为规划战机低空突防航线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具有一定的应用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步长 继承机制 地形遮蔽 雷达探测 低空突防
原文传递
抛物线方程算法在不规则地形电波传播中的应用
13
作者 孔勐 王驰骏 +2 位作者 胡金花 时晶晶 李雯雯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31-34,共4页
文章对标准抛物线方程(SPE)的分裂步傅里叶变换(SSFT)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引入一种适合SPE的不规则地形建模方式,利用SSFT算法计算自由空间与不规则地形的电波传播问题,与经典理论计算所得的结果相当吻合。
关键词 抛物线方程 分裂步傅里叶变换 不规则地形 电波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