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皮祖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血管支架相关疾病
1
作者 李清音 李林华 +1 位作者 张春乐 付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4091-4101,共11页
背景:随着干细胞研究的发展,成体干细胞如内皮祖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支架植入损伤并发症中的治疗效能逐渐被发现,由于静脉输注成体干细胞治疗疾病存在靶向性差、治疗效率低等问题,近年来对血管支架表面改性以实现内... 背景:随着干细胞研究的发展,成体干细胞如内皮祖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支架植入损伤并发症中的治疗效能逐渐被发现,由于静脉输注成体干细胞治疗疾病存在靶向性差、治疗效率低等问题,近年来对血管支架表面改性以实现内皮祖细胞或间充质干细胞的局部聚集与功能调节一直是研究的焦点。目的:论述内皮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在血管支架相关疾病中的治疗进展,以及基于内皮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的血管支架设计方面的研究现状。方法:在CNKI、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建库以来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内皮损伤,支架植入术,血栓,内膜增生,动脉粥样硬化,内皮修复,内皮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血管支架”;英文检索词“endothelial injury,stenting,thrombosis,intimal hyperplasia,atherosclerosis,endothelial repair,endothelial regeneration,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mesenchymal stem cell,vascular stent,vascular scaffold”。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对12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内皮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通过分化以及旁分泌作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支架植入损伤并发症,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保护内皮细胞、调节炎症细胞与炎症因子表达、调节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表型等。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应用中可能伴有血栓、血管钙化等不良反应,使用细胞外囊泡、联合使用肝素进行表面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方案。目前基于内皮祖细胞的支架研究较多,主要从内皮祖细胞的募集、捕获、增殖、分化与活性等方面进行支架表面改性;血管领域基于间充质干细胞捕获的支架研究较少,但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洗脱支架被发现具有极高的治疗效能。此外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可能会对成体干细胞活性造成影响,导致基于干细胞设计的支架失去效能,因而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球囊损伤 支架植入损伤 内膜增生 表面改性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肌钙蛋白I的释放及相关临床因素 被引量:4
2
作者 曾学寨 何青 +9 位作者 王玻 齐欣 孙福成 许锋 季福绥 赵迎 刘保逸 佟佳宾 于雪 钱贻简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4期245-247,276,共3页
目的近年来研究表明心肌损伤检测生化标志物中肌钙蛋白 I(c Tn I)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c Tn I的释放及相关临床因素。方法  6 1例进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12... 目的近年来研究表明心肌损伤检测生化标志物中肌钙蛋白 I(c Tn I)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c Tn I的释放及相关临床因素。方法  6 1例进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12小时、2 4小时检测磷酸肌酸激酶 (CK)、CK- MB、c Tn I,并采集临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手术过程、并发症等相关因素 ,并与 35例仅作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相比较。 CK>2 0 0 u/ l,CKMB>5 .6 ng/ m l,c Tn I>1.5 ng/ ml为心肌损伤临界值。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 c Tn I、CK、CK- MB均在正常范围。除 1例患者外其余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支架置入术 ,无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或死亡。术后 1例患者 CK升高 ,心电图证实为 Q波心肌梗死 ,其余患者 CK均在正常范围。成功进行支架置入术的 6 0例患者中术后 c Tn I及 CK- MB均升高 18例 ,c Tn I升高而 CK- MB正常 19例 ,CK- MB升高而 c Tn I正常 1例 ,CK- MB及 c Tn I均正常 2 2例。术后 c Tn I升高组同 c Tn I正常组比较 ,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无显著性差异 ,术前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及术中夹层、远端栓塞、急性闭塞并发症在 c Tn I升高组发生率相对较高 ,但无显著性差异。c Tn I及 CK - MB均升高组的术后 c Tn I、CK- MB水平较 c Tn I升高、CK- M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置入术 微小心肌损伤 肌钙蛋白Ⅰ
下载PDF
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系统和血清神经功能损伤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炜 佟俊萍 +2 位作者 张换立 高超 赵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5期960-964,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纤溶系统和血清神经功能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9月~2021年3月间接收的80例早期AC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纤溶系统和血清神经功能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9月~2021年3月间接收的80例早期AC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rt-PA动脉溶栓治疗)和研究组42例(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血管再通情况、纤溶系统和血清神经功能损伤指标变化、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两组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的血管完全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1 d、治疗后7 d、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7 d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低于对照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 PA)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7 d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再发脑梗死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早期ACI患者,可改善患者近远期疗效和预后,有效调节纤溶系统,减轻机体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PA动脉溶栓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早期急性脑梗死 纤溶系统 神经功能损伤
原文传递
降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缺血性脑损伤措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蒋芳 赵文博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66-271,共6页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缺血性脑损伤是认知功能下降及临床缺血事件的有效预测指标。目前,降低CAS术后缺血性脑损伤发生的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患者、控制危险因素以及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类降脂药、神经保护药物和非药物神经保护措...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缺血性脑损伤是认知功能下降及临床缺血事件的有效预测指标。目前,降低CAS术后缺血性脑损伤发生的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患者、控制危险因素以及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类降脂药、神经保护药物和非药物神经保护措施、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及栓塞保护装置等,对术者进行规范化培训也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尽管如此,CAS术后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率仍较高。因此,作者将该类治疗措施进行综述,以期降低CAS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缺血性脑损伤 综述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灌注损伤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5
作者 程曼 张雪芳 +3 位作者 秦慧兵 刘红钊 陈晓静 宋彦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5期478-482,共5页
目的 分析颈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构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灌注损伤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 2016年12月—2021年5月南阳市中心医院诊治颈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卒中患... 目的 分析颈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构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灌注损伤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 2016年12月—2021年5月南阳市中心医院诊治颈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310例,均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发生再灌注损伤36例为再灌注损伤组,未发生再灌注损伤274例为非再灌注损伤组。比较2组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颈动脉狭窄部位、狭窄程度、侧支循环情况及入院时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再灌注损伤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4.0“rms”包构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再灌注损伤的列线图模型,采用C指数、校准曲线评价模型性能,采用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净收益。结果 (1)再灌注损伤组高血压(83.33%)、冠心病(27.78%)、侧支循环不良(47.22%)、颈动脉重度狭窄(25.00%)比率及血清S-100β[(88.36±4.52)ng/L]、NSE[(10.80±1.36)μg/L]水平均高于非再灌注损伤组[65.33%、6.93%、17.15%、5.11%、(82.90±4.08)ng/L、(9.55±1.06)μg/L](P<0.05),性别比例、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颈动脉狭窄部位及血清TC、TG、LDL-C、HDL-C水平与非再灌注损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OR=8.033,95%CI:4.326~25.663,P<0.001)、侧支循环不良(OR=3.686,95%CI:1.121~12.118,P=0.032)、颈动脉重度狭窄(OR=7.087,95%CI:1.636~30.697,P=0.009)、S-100β≥84.9 ng/L(OR=15.448,95%CI:3.976~60.016,P<0.001)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再灌注损伤的危险因素。(3)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构建的列线图模型C指数为0.766(95%CI:0.719~0.786),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基本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再灌注损伤 列线图模型
原文传递
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流速度检测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剑平 叶萍 +3 位作者 季勇 吴涛 陈刚 龚铭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17期1895-1898,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血流速度检测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损伤(CHS)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为对象,均接受TCD检测。统计颈动脉支架置...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血流速度检测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损伤(CHS)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为对象,均接受TCD检测。统计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CHS发生情况,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冠心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史、血压、颈动脉狭窄程度等资料,分析影响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CHS发生的因素。并分析监测血流速度对CHS的诊断价值。结果80例接受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后7例(8.75%)出现CHS。单因素分析显示CHS组与非CHS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冠心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史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HS组患者年龄高于70岁、血压高于150 mmHg、颈动脉狭窄程度高于90%的占比高于非CHS组患者,CHS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血管搏动指数(PI)水平高于非C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OR=6.439;95%CI:1.548~20.137)、PSV(OR=5.063;95%CI:1.271~16.062)、PI(OR=4.448;95%CI:1.190~13.863)为影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CH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血压与CHS无明显相关(P>0.05)。PSV诊断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CHS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45(95%CI:0.747~0.917)、85.71%、78.08%;PI诊断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CHS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14(95%CI:0.711~0.892)、71.43%、89.04%;颈动脉狭窄程度诊断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CHS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69(95%CI:0.661~0.856)、85.71%、79.45%;联合监测诊断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CHS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24(95%CI:0.842~0.971)、100.00%、72.65%。联合检测诊断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CHS的AUC高于PSV、PI、颈动脉狭窄程度单独检测(P<0.05)。结论颈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血流速度 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 高灌注损伤
下载PDF
脑氧摄取分数与颈动脉支架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学丛 张跃其 +1 位作者 孔文婷 时宝林 《精准医学杂志》 2023年第6期507-510,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患者脑氧摄取分数(cOEF)的变化与CAS后脑高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9年8月于我院行C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212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HS分为...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患者脑氧摄取分数(cOEF)的变化与CAS后脑高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9年8月于我院行C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212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HS分为正常组(175例)及高灌注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术后cOEF值,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AS后患者CHS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两组患者术前颈动脉狭窄程度、术前及术后cOEF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89~5.94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颈动脉狭窄程度、术前cOEF和术后cOEF是CHS发生的影响因素(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cOEF预测CHS的AUC为0.734(cut-off=0.442),术后cOEF预测CHS的AUC为0.775(cut-off=0.521)。结论CAS术前cOEF>0.442及术后cOEF>0.521为CAS后患者发生CHS的危险因素,围术期监测cOEF对CHS的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脑高灌注综合征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脑氧摄取分数 再灌注损伤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置入后炎症因子与大脑缺血性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覃星悦 肖海 +1 位作者 樊金莲 梁妙玲 《广西医学》 CAS 2012年第12期1641-1643,1651,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CAS)后炎症因子及其与术后新发缺血性损伤的关系。方法 42例(共48条)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施行CAS前后分别检测主动脉根部血样(全身血)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处血(局部血)白介素-6(IL-6)、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CAS)后炎症因子及其与术后新发缺血性损伤的关系。方法 42例(共48条)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施行CAS前后分别检测主动脉根部血样(全身血)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处血(局部血)白介素-6(IL-6)、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MMP组织抑制因子(TIMP-1)水平,术后行MRI扫描检查有无大脑缺血性损伤。结果 CAS术后,局部血样IL-6水平为1.84~6.78 pg/ml,明显高于全身血样的1.02~3.41 pg/ml(P<0.01),局部血样与全身血样中的IL-18、TIMP-1、MMP-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例症状性狭窄患者局部血IL-6水平为4.6(2.7~11.2)pg/ml,明显高于全身样本的2.4(1.1~5.5)pg/ml(P<0.01)。局部IL-6高水平与新发缺血性血管损伤密切相关(P=0.02)。结论由粥样斑块释放的IL-6极有可能是CAS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白细胞介素-6 缺血性损伤
下载PDF
中药汤剂在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岁雪萍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0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分析中药汤剂在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血清脑损伤标记物、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脑血管支架置入术的11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则分为观... 目的:分析中药汤剂在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血清脑损伤标记物、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脑血管支架置入术的11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n=47)与对照组(n=64)。对照组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按常规临床路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脑损伤标记物水平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7.23%vs 7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较治疗前下降,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36项简明健康问卷调查(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NIHSS、NSE、S100B低于对照组,FMA评分、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症状。结论:中药汤剂应用于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更利于受损脑组织修复,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更显著,且安全性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汤剂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 血清脑损伤标记物 生活质量
下载PDF
^125I粒子覆膜支架对正常兔食管组织的放射性损伤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常波 吕宾 +2 位作者 包海标 倪桂宝 任永葆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8年第7期366-369,共4页
目的观察^125I粒子覆膜食管支架对于正常兔食管组织的放射性损伤。方法将实验用兔分两组,每组各6只,实验组置入^125I粒子支架(单颗粒子剂量22.2MBq×3颗粒子),对照组植入无放射粒子的支架。于支架植入后2、4、8周分别取实验... 目的观察^125I粒子覆膜食管支架对于正常兔食管组织的放射性损伤。方法将实验用兔分两组,每组各6只,实验组置入^125I粒子支架(单颗粒子剂量22.2MBq×3颗粒子),对照组植入无放射粒子的支架。于支架植入后2、4、8周分别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兔2只,行食管造影,观察支架、粒子移位情况,处死后取标本行肉眼、显微镜观察。结果支架释放过程及术后随访未发现^125I粒子脱落。所有动物未发现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实验组术后2周,食管中部仅为轻微的病理学损伤,鳞状上皮明显增生,黏膜下炎性细胞浸润。术后4周,出现肉芽组织增生,少量纤维组织增生。术后8周,肉芽组织、纤维结缔组织进一步增生。粒子相对处的食管组织损伤程度明显轻于粒子接触处食管组织。对照组支架中间部分食管与正常食管组织相似,可见食管鳞状上皮轻增生。支架两端实验组和对照组局部增生食管组织覆盖支架,可见肉芽组织、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增生。结论^125I粒子支架置入正常兔食管壁组织造成病理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肉芽组织、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无出血、穿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支架 ^125I粒子 近距离放射疗法 放射性损伤
原文传递
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支架预防血管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峰 赵骞 +2 位作者 张世轩 赵铁男 冯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9-584,共6页
背景:药物洗脱支架和单纯内皮修复型支架在治疗血管狭窄疾病时可见内皮化延迟以及植入后再狭窄的问题。作者既往的体外研究显示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支架可协同抵消抗增殖药物的内皮化延迟和内膜的过度增生。目的: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损... 背景:药物洗脱支架和单纯内皮修复型支架在治疗血管狭窄疾病时可见内皮化延迟以及植入后再狭窄的问题。作者既往的体外研究显示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支架可协同抵消抗增殖药物的内皮化延迟和内膜的过度增生。目的: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损伤模型中,分析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复合支架预防血管再狭窄的效果。方法:将冠状动脉损伤小型猪模型随机分为雷帕霉素组、CD133抗体组以及雷帕霉素/CD133抗体组,分别在损伤冠状动脉置入雷帕霉素支架、CD133抗体支架和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支架。动物实验于2019-03-15经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20190017。结果与结论:(1)3组支架植入后14 d和1个月时,内皮化程度存在差异,其中雷帕霉素组支架内皮覆盖程度低于CD133抗体组及雷帕霉素/CD133抗体组。(2)置入后3和6个月,雷帕霉素组和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组管腔狭窄率较低,但雷帕霉素支架周围组织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且CD133抗体支架可引起明显内膜增生及管腔狭窄。(3)提示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支架可在体内实现早期内皮化,促进内皮细胞修复,并在置入后降低周围组织炎症反应,且其6个月内抗增殖效果与雷帕霉素支架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涂层支架 雷帕霉素 CD133抗体 内皮祖细胞 内皮化 再狭窄 血管损伤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血浆Rap1A水平变化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浩东 匡圆圆 +3 位作者 刘昱博 张银妆 王萍 马琦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50-1658,共9页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是其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然而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治手...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是其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然而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本研究拟检测Ras相关蛋白1A(Ras-related protein 1A,Rap1A)在ISR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炎症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差异,并探讨Rap1A在调控TNF-α诱导的HUVECs炎症中的作用,为ISR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潜在靶点。方法:纳入2020年12月至2022年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PCI支架植入术,且术后1年复查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的冠心病住院患者共60例。患者入院后根据CAG诊断27例为PCI术后ISR,33例为无支架内再狭窄(non-in-stent restenosis,non-ISR)。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患者血浆Rap1A水平,比较2组患者血浆Rap1A水平。在细胞实验中,通过TNF-α(10 ng/mL,24 h)构建HUVECs炎症损伤模型,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eal-time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Rap1A、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以TNF-α处理HUVECs诱导内皮细胞炎症,并运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减Rap1A,以探究Rap1A在调控TNF-α诱导的HUVECs炎症中的作用。结果:与non-ISR患者相比,ISR患者中有吸烟史(P=0.005)及合并糖尿病者比例更高(P=0.028),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P=0.01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P=0.014)及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P=0.027)水平升高,余指标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再狭窄 Ras相关蛋白1A 内皮细胞 炎症损伤
下载PDF
胆管狭窄患者塑料支架移位致十二指肠损伤的危险因素研究
13
作者 程思乐 沈红璋 +2 位作者 谢璐 顾伟刚 张筱凤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724-728,共5页
目的研究胆管狭窄患者置入胆管塑料支架后发生移位致十二指肠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胆管塑料支架置入术的1408例胆管狭窄患者(2607例次操作)的病例资料。统计术后出现胆管支架移... 目的研究胆管狭窄患者置入胆管塑料支架后发生移位致十二指肠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胆管塑料支架置入术的1408例胆管狭窄患者(2607例次操作)的病例资料。统计术后出现胆管支架移位致十二指肠损伤的情况,将2607例次操作分为移位损伤组(n=23例次)和非移位损伤组(n=2584例次)两组,比较移位损伤组和非移位损伤组在基线资料和手术情况方面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胆管狭窄患者置入胆管塑料支架后支架移位致十二指肠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408例胆管狭窄患者先后置入塑料支架2607例次,共发生23例次支架移位导致的十二指肠损伤。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胃肠手术史(OR=4.278,95%CI:1.332~13.737,P=0.015)、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手术史(OR=8.128,95%CI:2.382~27.738,P=0.001)、高位胆管狭窄(OR=4.457,95%CI:1.722~11.539,P=0.002)、使用长度≥7 cm的塑料支架(OR=4.701,95%CI:1.708~12.938,P=0.003)和圣诞树型支架(OR=6.890,95%CI:1.540~30.830,P=0.012)是胆管塑料支架移位致十二指肠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位胆管狭窄、使用长度≥7 cm的塑料支架和圣诞树型支架、有胃肠手术史及EST手术史会增加胆管狭窄患者置入塑料支架后支架移位致十二指肠损伤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胆管 十二指肠 危险因素 移位 损伤
原文传递
自制减压垫预防经股动脉脑血管支架置入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玉娟 夏雪琴 +4 位作者 李阿萌 侯贝贝 郑婧雯 项盼盼 邹太玉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10期1052-1054,共3页
目的:观察自制减压垫在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介入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度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作为对照组(n=60),患者术后弹力绷带下垫纱布加压包扎,将2020年行择期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为实验组(n=60),术后在弹力... 目的:观察自制减压垫在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介入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度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作为对照组(n=60),患者术后弹力绷带下垫纱布加压包扎,将2020年行择期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为实验组(n=60),术后在弹力绷带与患者皮肤接触处使用自制减压垫加压包扎,两组患者均用沙袋压迫6 h,术侧肢体制动12 h,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共有16例患者发生皮肤压力性损伤,其中1期10例,2期5例,3期1例,发生率为26.6%;实验组2例患者发生皮肤压力性损伤,且均为1期,发生率为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制减压垫缓冲了弹力绷带对患者皮肤间的压力,提高了术后患者的舒适度,降低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支架置入患者皮肤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垫 股动脉 脑血管支架 压力性损伤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镇静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肌保护效应的比较 被引量:18
15
作者 周爽 嵇富海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33-936,共4页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镇静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心肌保护效应.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需行急诊PCI患者6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Ⅲ或Ⅳ级,年龄41-88岁,体重45 - 8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30):右...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镇静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心肌保护效应.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需行急诊PCI患者6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Ⅲ或Ⅳ级,年龄41-88岁,体重45 - 8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30):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D组于术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 μg/kg,输注时间10 min,M组术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两组术中分别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2- 1.4 μg·kg-1·h-1和咪达唑仑0.02 - 0.10mg· kg-1 ·h-1至手术结束,根据RASS镇静程度评估表,维持RASS-2-2.于给药前及术后第3天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集肘静脉血,测定血清心肌酶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记录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与M组比较,D组术后第3天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及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和cTnI浓度降低,LVEF升高,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咪达唑仑比较,右美托咪定镇静对PCI患者心肌保护效应及预后效果更佳,更适合PCI患者的镇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咪达唑仑 冠状动脉 支架 心肌再灌注损伤 心肌梗塞 清醒镇静
原文传递
预置双J管对宫颈癌手术及放疗中输尿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孙华宾 刘燕 +4 位作者 杨光伟 石少权 延敏博 桂西青 詹鸣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4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预置双J管防治宫颈癌手术及放疗过程中输尿管损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妇科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前给予膀胱镜下输尿管逆行插管留置双J管并保留至宫颈癌术后放疗结束的临床资料,一般3个月左右在膀胱镜下更换双J管,需要时可保... 目的探讨预置双J管防治宫颈癌手术及放疗过程中输尿管损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妇科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前给予膀胱镜下输尿管逆行插管留置双J管并保留至宫颈癌术后放疗结束的临床资料,一般3个月左右在膀胱镜下更换双J管,需要时可保留至6个月后拔除。与60例宫颈癌未预置双J管的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手术患者术中均能容易辨认输尿管,损伤输尿管2例(2.50%),对照组因组织粘连等原因不易辨认输尿管,损伤9例(1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两组比较,研究组损伤1例,对照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晚期肿瘤患者压迫一侧输尿管导致该侧完全梗阻无尿,另一侧部分梗阻,肾功能下降,行双J管引流后1周内肾功能均正常或接近正常。结论输尿管逆行插管预置双J管能够有效预防宫颈癌术中输尿管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J管 宫颈癌 输尿管损伤 膀胱镜
原文传递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s of acute kidney injury after intra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被引量:11
17
作者 Fei He Jun Zhang +4 位作者 Zhong-qiu Lu Qing-ling Gao Du-juan Sha Li-gang Pei Guo-feng Fan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CAS 2012年第3期197-201,共5页
Acute kidney injury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s associated with a worse outcome. However, the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s of acute kidney injury (AKI) in patients after intracoronary stent ... Acute kidney injury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s associated with a worse outcome. However, the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s of acute kidney injury (AKI) in patients after intra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are still unknown. A retrospective case control study was done in 325 patients who underwent intra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from January 2010 to March 2011 at the Drum Tower Hospit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Those were excluded from the study if they had incomplete clinical data.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normal group and a AKI group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post-operation day 7 to identify AKI. The parameters of the patients included: 1) pre-operative ones: age, gender,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left ventricular insufficiency, peripheral angiopathy, creatinine, urea nitrogen,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 hyperuricemia, proteinuria, emergency operation, hydration, medications (ACEI/ARBs, statins); 2) intraoperative ones: dose of contrast media, operative time, hypotension; and 3) postoperative one: hypotension. The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with univariate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325 patients, 51(15.7%) developed AKI. Hospital day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AKI-group.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pre-operative parameters (left ventricular insufficiency, peripheral angiopathy, creatinine, urea nitrogen,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hyperuricemia, proteinuria, hydration), emergency operation, intraoperative parameters (operative time, hypotension) and postoperative hypotensio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However,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increased age (OR=0.253, 95%CI=0.088-0.727), pre-operative proteinuria (OR=5.351, 95%CI=2.128-13.459), pre-operative left ventricular insufficiency (OR=8.704, 95%CI=3.170-23.898), eGFR〈60 ml/min/1.73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Acute kidney injury Risk factor OUTCOME
下载PDF
络脉舒通冲剂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的心肌保护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大成 陈玉国 +4 位作者 徐峰 吕瑞娟 李瑞建 孙袆 张运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目的:探讨络脉舒通冲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分络脉疏通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络脉疏通组给予PCI+常规药物+络脉舒通治疗,对照组给予PCI... 目的:探讨络脉舒通冲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分络脉疏通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络脉疏通组给予PCI+常规药物+络脉舒通治疗,对照组给予PCI+常规药物治疗,疗程2 wk。入院后即刻,PCI术后24h、7d抽取静脉血,测定白细胞介素-6mRNA(IL-6mRN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同时,观察PCI术后心律失常、心电图ST段回落?结果:PCI术后24h,2组病人IL-6 mRNA及hs-CRP含量均升高,但络脉疏通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PCI术后2h、24h、7d,络脉疏通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ST段回落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d,IL-6 mRNA及hs-CRP含量均较前进一步明显降低(P<0.01),络脉疏通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络脉舒通具有抑制PCI术后炎症反应,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 心肌再灌注损伤 络脉舒通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何飞 张均 +4 位作者 卢中秋 高庆龄 沙杜鹃 范国峰 裴力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4-518,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325例患者临床资料,排除部分资料不完整的患者。根据术...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325例患者临床资料,排除部分资料不完整的患者。根据术后7d内符合急性肾损伤诊断的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n=274)和AKI组(n=51)。观察指标:(1)术前指标,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左心功能不全、周围血管病变)、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eGFR)、高尿酸血症,蛋白尿、急诊手术、水化、用药(ACEI/ARB、他汀类);(2)术中指标,包括造影剂剂量、手术时间、低血压;(3)术后指标,包括低血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统计术后AKI的发生率以及分析预后。结果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有5l例患者出现AKI,发生率为15.7%;AKI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1)、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1)术前指标:年龄、基础疾病(左心功能不全、周围血管病变)、肌酐、尿素氮、eGFR、高尿酸血症,蛋白尿、急诊手术、术前水化等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指标:手术时间、低血压发生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指标:低血压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0.253)、术前蛋白尿(OR=5.351)、术前左心功能不全(OR:8.704)、术前eGFR≤60ml/(min·1.73m2)(OR=6.677)、手术时间延长(OR=1.017)、术中低血压(OR:25.245)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KI是冠状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预后
原文传递
Repair of a common bile duct defect with a decellularized ureteral graft 被引量:5
20
作者 Yao Cheng Xian-Ze Xiong +5 位作者 Rong-Xing Zhou Yi-Lei Deng Yan-Wen Jin Jiong Lu Fu-Yu Li Nan-Sheng Che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48期10575-10583,共9页
AIM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repairing a common bile duct defect with a decellularized ureteral graft in a porcine model.METHODS Eighteen pig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n approximately 1 cm segme... AIM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repairing a common bile duct defect with a decellularized ureteral graft in a porcine model.METHODS Eighteen pig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n approximately 1 cm segment of the common bile duct was excised from all the pigs. The defect was repaired using a 2 cm long decellularized ureteral graft over a T-tube(T-tube group, n = 6) or a silicone stent(stent group, n = 6). Six pigs underwent bile duct reconstruction with a graft alone(stentless group). The surviving animals were euthanized at 3 mo. Specimens of the common bile ducts were obtained for histological analysis.RESULTS The animals in the T-tube and stent groups survived until sacrifice. The blood test results were normal in both groups. The histology results showed a biliary epithelial layer covering the neo-bile duct. In contrast, all the animals in the stentless group died due to biliary peritonitis and cholangitis within two months post-surgery. Neither biliary epithelial cells nor accessory glands were observed at the graft sites in the stentless group.CONCLUSION Repair of a common bile duct defect with a decellularized ureteral graft appears to be feasible. A T-tube or intraluminal stent was necessary to redu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ELLULARIZATION stent BILE DUCT injury BILIARY reconstruction Ureteral GRAF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