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交往”与“微自治”: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的空间延展及其效应 被引量:14
1
作者 徐琴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9-137,175,共10页
移动互联网在乡村社会的应用与普及催生着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与升级,也扩展着乡村社会的公共空间。案例分析表明,党群微信群实际上是乡村社会中公共交往空间和公共治理空间的现实映射,而互联网的互动、便捷、透明特性又拓展着这双重空... 移动互联网在乡村社会的应用与普及催生着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与升级,也扩展着乡村社会的公共空间。案例分析表明,党群微信群实际上是乡村社会中公共交往空间和公共治理空间的现实映射,而互联网的互动、便捷、透明特性又拓展着这双重空间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微信群所塑造的虚拟社区,为村民互动、互助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乡村公共性在“微交往”中再次聚合;另一方面,以“微管理、微监督、微决策、微服务”为主要表征的乡村“微自治”又强化着村民在乡村治理场域中的主体性作用。与此同时,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也映射在微信群所塑造的虚拟空间之中,使得该空间兼具“国家在场”与“乡村自治”的双重面相,强化着乡村社会公共空间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群微信群 乡村社会 公共空间 主体性 公共性 国家社会关系
下载PDF
从“行政吸纳社会”到“行政吸纳服务”:中国国家-社会组织关系的变迁——以D市S镇志愿者协会为例 被引量:19
2
作者 蔡长昆 沈琪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随着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日益频繁,剖析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动态变迁,既是理解我国政治社会的窗口,也是理解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关键。本文聚焦于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变迁,以D市S镇政府与S镇志愿者协会关系的变迁为案例,... 随着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日益频繁,剖析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动态变迁,既是理解我国政治社会的窗口,也是理解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关键。本文聚焦于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变迁,以D市S镇政府与S镇志愿者协会关系的变迁为案例,研究发现团镇委与镇志协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行政吸纳社会”到“行政吸纳服务”的变迁过程。团镇委基于地方经济需求的驱动和工作重心的转变,主动调整了在S镇志愿服务中的行动边界,将“控制”策略转变为“支持”策略,完成了其与镇志协关系的变迁。这一研究超越了现有基于“大历史”维度的宏观、静态的结构性研究和策略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还原了我国国家-社会关系的真实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关系 志愿者协会 行政吸纳社会 行政吸纳服务
下载PDF
在国家-社会和空间-行动者之间——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演变与理论因应 被引量:10
3
作者 付建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4-111,共8页
作为转型的重要场所,城市社区建设经历了从生活空间到治理空间的路径演变,国家赋权和问题倒逼构成了演变的两个主要逻辑线索。在理论层面,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启动后持续至今,形成了"社区建设"研究和"... 作为转型的重要场所,城市社区建设经历了从生活空间到治理空间的路径演变,国家赋权和问题倒逼构成了演变的两个主要逻辑线索。在理论层面,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启动后持续至今,形成了"社区建设"研究和"社区建设研究"两种研究取向,经历了从国家-社会关系到空间-行动者的视角转换。这种视角转换主要是从宏观切到微观,对城市社区建设出现的新特征缺乏充分的解释和回应。科层结构视角从纵向政府间关系和横向部门间关系两个维度描述了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组织逻辑,可以成为理解城市社区建设新趋势的一种补充。从科层结构视角出发,未来城市社区建设应当优化激励、约束和机会结构,通过调整组织运作逻辑弱化工具主义的建设情绪和政策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建设 国家-社会关系 空间-行动者 科层结构
下载PDF
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探析——以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本土研究为对象 被引量:1
4
作者 卢艳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9-36,共8页
西方政治学话语体系中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是建构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这一理论的本土化运用折射出中国政治学界对西方理论学习、运用与转化的心路历程,并预示着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未来走势。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至今,... 西方政治学话语体系中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是建构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这一理论的本土化运用折射出中国政治学界对西方理论学习、运用与转化的心路历程,并预示着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未来走势。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至今,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在中国经历了阐释与反思、更替与创新、批判与再造等多次嬗变,这一变迁历程意味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同时面临着思维上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过密以及实践上的本土话语原创内生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突破西方话语体系的学术桎梏与钳制、促进多重本土话语的深度互动与融合、强化中外理论资源的时空对话与交流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学 话语体系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本土研究 创新路径
下载PDF
名实分离与融合:业委会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与实践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班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38-144,共7页
实证调研发现,业委会在社区治理中的运作实践与将其视为维权自治组织的制度设定之间存在悖离,亦即"名实分离"。分离的原因在于异质化与碎片化的社区结构中业主之间缺乏共同历史记忆与社会关联,造成业委会的实践运作悬浮于社... 实证调研发现,业委会在社区治理中的运作实践与将其视为维权自治组织的制度设定之间存在悖离,亦即"名实分离"。分离的原因在于异质化与碎片化的社区结构中业主之间缺乏共同历史记忆与社会关联,造成业委会的实践运作悬浮于社区之上,自利性倾向凸显。融合的实现需要政府以趣缘关系网络为媒介营造社区共同体,进而增强业主间的社会关联,促进现代公民精神成长及提升居民参与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委会 维权 自治 分利共同体 国家.社会关系
下载PDF
市民诉求驱动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创新——以北京市F街道“接诉即办”实践为例 被引量:14
6
作者 燕继荣 张志原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4-64,共11页
经过大约20年的改革努力,我国大体形成了纵向职能到底、横向网格覆盖为主要特征的社区治理体系,这一治理体系遵循了由国家意志为主导、社区作为执行层的对基层社会实施自上而下控制、管理与服务的治理逻辑,具有管控性强、覆盖率高等优势... 经过大约20年的改革努力,我国大体形成了纵向职能到底、横向网格覆盖为主要特征的社区治理体系,这一治理体系遵循了由国家意志为主导、社区作为执行层的对基层社会实施自上而下控制、管理与服务的治理逻辑,具有管控性强、覆盖率高等优势,但同时也加重了社区的任务负担与职责的碎片化,使基层部门缺乏足够的能力、精力和意愿来对居民需求做出灵活调整与及时响应。应对社区治理的新难题,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提出了一条以市民诉求为驱动实现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创新的解决路径。基于北京市F街道及其下辖社区的实地调研,本文认为,“接诉即办”改革以居民诉求为核心,重构了社区治理体系中的工作流程、职权分配与考评标准和方式等制度要件,通过强化市民-政府间责任关系纽带、激励社区(居委会)-居民间的协商沟通、赋能社区居民自治等作用机制,促进了社区治理效能的提升。“接诉即办”的治理经验表明,实现社区治理从行政意志主导向民众诉求驱动的转型,经由社区的“中间层”实现国家与社会间的有效响应、互动合作与协同治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接诉即办 诉求驱动 治理效能 国家-社会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