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point sources associated with OH masers
1
作者 Ji-Mang Mu Jarken Esimbek +1 位作者 Jian-Jun Zhou Hai-Juan Zhang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66-172,共7页
We collect 3249 OH maser sources from the literature published up to April 2007, and compile a new catalog of OH masers. We look for the exciting sources of these masers and their infrared properties from IRAS and MSX... We collect 3249 OH maser sources from the literature published up to April 2007, and compile a new catalog of OH masers. We look for the exciting sources of these masers and their infrared properties from IRAS and MSX data, and make a sta- tistical study. MSX sources associated with stellar 1612 MHz OH masers are located mainly above the blackbody line; this is caused by the dust absorption of stellar en- velopes, especially in the MSX_A band. The mid-IR sources associated with stellar OH masers are concentrated in a small region in an [A]-[D] vs.[A]-[E] diagram with a small fraction of contamination; this gives us a new criterion to search for new stellar OH masers and distinguish stellar masers from unknown types of OH masers. IR sources associated with 1612 MHz stellar OH masers show an expected result: the average flux of sources with F60 〉 F25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wavelength, while those with F60 〈 F25 vary little with wavelength, because the sources with F60 〈 F25 are much hotter than those with F60 〉 F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ers: OH maser -- stars: late-type star -- catalog -- star-forming region -- infrared radiation
下载PDF
Stellar Mass Function of Lyman Break Galaxie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2
作者 刘晓亮 黄永清 +2 位作者 刘念华 赖珍荃 束成钢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1061-1064,共4页
Adopting the observational distributions of star formation rates and half-light radii of Lyman break galaxies (LBGs) in the rest frame UV, we investigate empirically the predicted stellar mass function for LBGs. It ... Adopting the observational distributions of star formation rates and half-light radii of Lyman break galaxies (LBGs) in the rest frame UV, we investigate empirically the predicted stellar mass function for LBGs. It is found that a peak exists at mass around 1.5 × 10^10M⊙ for their stellar mass function and there have been significant amount of LBGs with stellar masses higher than 10^11M⊙ at z ~ 3. There should be two families for LBG population observed by the Infrared Array Camera (IRAC) (which is a key instrument in the infrared space telescope Spitzer), one is red and the other is blue,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recent works. Moreover, the predicted comoving correlation lengths for LBGs with different stellar masses, i.e., with different 8 μm magnitudes, are also discussed. The red LBGs should be clustered in space more strongly than the blue LBGs. These predictions can and will be tested by the observations of IRAC, and will provide strong constraints on the current hierarchical galaxy formation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TZER-SPACE-TELESCOPE star-forming GALAXIES HIGH-REDSHIFT ULTRAVIOLETLUMINOSITY Z-SIMILAR-TO-3 EVOLUTION HALOES
下载PDF
Gaseous versus Stellar Velocity Dispersion in Emission-Line Galaxies
3
作者 Xiao-Yan Chen Cai-Na Hao Jing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CSCD 2008年第1期25-38,共14页
We compare the ionized gas velocity dispersion σgas with the stellar velocity dispersion σ* in star-forming galaxies, composite galaxies, Low Ionization Nuclear Emissionline Regions (LINERs) and Seyfert 2s, compi... We compare the ionized gas velocity dispersion σgas with the stellar velocity dispersion σ* in star-forming galaxies, composite galaxies, Low Ionization Nuclear Emissionline Regions (LINERs) and Seyfert 2s, compiled from a cross-identification of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Fourth Data Release (SDSS DR4) and Point Source Catalogue Redshift Survey (PSCz). We measure σgas from the FWHMs of emission lines (Hα, [NⅡ]λλ6548, 6583 and [SⅡ]λλ6716, 6731).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as and stellar velocity dispersion exists, despite substantial scatter. The mean value of the gas to stellar velocity dispersion ratio is close to unity. This suggests that gas velocity dispersion can substitute for the stellar velocity dispersion as a tracer of the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well for all the four types of galaxies, but the involved uncertainties are different from type to type. We also studied -↑σgas, as a function of the redshift and the axial ratio to test the effects of aperture and galaxy inclination, and found that both effects are weak. Finally we checked the trend of -↑σgas/σ* with the infrared luminosity and foun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LAXIES active - galaxies interactions - galaxies star-forming - galaxies SEYFERT
下载PDF
恒星形成星系主序关系的研究现状
4
作者 陈瑶鑫 康熙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观测发现,恒星形成星系(star-forming galaxies, SFGs)的恒星形成率(ψSFR)与恒星质量(M_(*))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关系(即lgψSFR-lg M_(*),称为“主序关系”),弥散约为0.2~0.4 dex。主序关系对限制星系演化的理论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是... 观测发现,恒星形成星系(star-forming galaxies, SFGs)的恒星形成率(ψSFR)与恒星质量(M_(*))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关系(即lgψSFR-lg M_(*),称为“主序关系”),弥散约为0.2~0.4 dex。主序关系对限制星系演化的理论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描述星系演化的基本关系之一。近年来,随着大型观测设备和数据处理技术飞速发展,星系形成和演化的理论模型也越来越完善,在此基础上,天文学家对于主序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首先介绍测量星系ψSFR的技术和挑选SFGs的方法,方便后续分析主序关系存在系统性偏差的原因。然后介绍主序关系最新的观测进展:主序关系在大质量端会“变平”,可能是由于星系/暗晕冷热吸积模式发生转换导致冷吸积减少;主序关系的弥散对恒星质量的依赖呈现U型,可能是由于小质量端的恒星反馈和大质量端的活动星系核反馈导致恒星质量相近的星系在恒星形成历史上具有多样性;理论与观测得到的主序关系零点在中高红移存在差异的问题依然存在较大争议。最后对主序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星系 主序关系 星系形成 星系演化
下载PDF
猎户座中SiO脉泽分布的新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俞志尧 向德琳 +1 位作者 海部宣男 浮田信治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65-70,共6页
我们研究了Orion-IRc2SiO脉泽饱和辐射谱线轮廓,找到了很好的拟和谱线轮廓的函数.在观测结果中发现,Orion-IRc2SiO脉泽饱和辐射谱线轮廓中存在着若干峰,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分布模型,即多重分离的旋转膨胀盘壳模... 我们研究了Orion-IRc2SiO脉泽饱和辐射谱线轮廓,找到了很好的拟和谱线轮廓的函数.在观测结果中发现,Orion-IRc2SiO脉泽饱和辐射谱线轮廓中存在着若干峰,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分布模型,即多重分离的旋转膨胀盘壳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这个新模型,不仅可以解释脉泽的非饱和辐射谱,而且可以解释脉泽的饱和辐射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 星云 SiO脉泽 分布模型 猎户座
下载PDF
近邻恒星形成星系的主序关系
6
作者 李力 郝彩娜 郭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20,共7页
为了验证现有孔径改正方法的有效性,基于一个具有星系总体Hα、Hβ发射线流量和紫外(UV)、远红外(FIR)多波段数据的近邻(<150 Mpc)星系样本,研究不受孔径效应影响的Hα作为恒星形成率指示剂的恒星形成主序关系,并对Hα和远紫外(FUV)... 为了验证现有孔径改正方法的有效性,基于一个具有星系总体Hα、Hβ发射线流量和紫外(UV)、远红外(FIR)多波段数据的近邻(<150 Mpc)星系样本,研究不受孔径效应影响的Hα作为恒星形成率指示剂的恒星形成主序关系,并对Hα和远紫外(FUV)分别作为恒星形成率探针时的主序关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受孔径效应影响的Hα作为恒星形成率指示剂的主序关系与已有的利用孔径改正所得主序关系一致,表明通常采用的孔径改正方法可以还原星系整体Hα流量.此外,利用总红外(TIR)与FUV之比以及FUV-NUV颜色对FUV流量进行尘埃消光改正所得FUV作为恒星形成率示踪物的主序关系一致,表明FUV-NUV颜色对FUV流量进行消光改正没有引入更大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邻恒星形成星系 恒星形成率 孔径效应
下载PDF
银河系英仙臂的距离
7
作者 徐烨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23-625,共3页
以地球轨道半径为基线,借助目前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甚长基线干涉阵(VLBA),通过测量英仙臂中大质量恒星形成区W3OH的三角视差,得到了银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英仙臂的距离为1.95±0.04千秒差距(5.86×1016km).这个工作解决了天文... 以地球轨道半径为基线,借助目前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甚长基线干涉阵(VLBA),通过测量英仙臂中大质量恒星形成区W3OH的三角视差,得到了银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英仙臂的距离为1.95±0.04千秒差距(5.86×1016km).这个工作解决了天文学中关于英仙臂距离的长期争论,说明英仙臂显示强的运动学反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BA 脉泽 三角视差 大质量恒星形成区 银河系结构
原文传递
Cepheus C的C^(18)O(J=1-0)分子辐射的观测──多核结构
8
作者 俞志尧 TomooNagahama YasuoFukui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85-188,共4页
利用日本名古屋大学天体物理系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CepheusC的C18O(J=1-0)分子辐射首次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强度分布图.从强度分布图上,我们发现C18O(J=1-0)分子的分布呈现三个核.通过计算得到了三个核的物理参数.
关键词 分子云 恒星形成区 分子辐射 多核结构
下载PDF
Cep OB4恒星形成区的IRAS观测
9
作者 罗绍光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对恒星形成区CepOB4的IRAS观测结果的详细分析和研究表明,与年轻星团Be59相联系的分子云物质的原始分布是高度成块的。Be59诞生于一个平均密度为100─200cm(-3)云的背向太阳一侧。强烈的电离辐射以及星... 对恒星形成区CepOB4的IRAS观测结果的详细分析和研究表明,与年轻星团Be59相联系的分子云物质的原始分布是高度成块的。Be59诞生于一个平均密度为100─200cm(-3)云的背向太阳一侧。强烈的电离辐射以及星风已经在其诞生地产生了一个半径大约为5pc的"水泡型(Blister)"电离氢区及与之相关的红外源。电离辐射也穿过云际介质到达与母云分离的另两个云的表面,形成了从侧面看到的电离波前及被压缩和加热的中性物质壳。在这个恒星形成区中,虽然有大量年轻恒星存在,但大质量恒星的形成已经停止。红外发射主要起源于标准尘埃粒子的热平衡发射。但在主激发星团Be59附近的HII区中25μm发射的显著增强可能与某种与电离气体相混合的新型尘埃粒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 H区 分子云 红外发射 形成区
下载PDF
分子云核与恒星形成区的良好探针-CH_3CN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琴 裴春传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4-174,共11页
本文作者通过对猎户座KL区的观测、分析与计算,阐明CH3CN分子转动谱线系作为分子云核与恒星形成区探针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并对观测该线系所需要的仪器条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分子云 恒星形成区 星际分子 CH3CN 探针
下载PDF
若干恒星形成区的^(12)CO(J=1-0)与^(13)CO(J=1-0)观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瑞青 曾琴 +1 位作者 韩溥 雷成明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9-76,共8页
首次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m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若干分子云与恒星形成区的^(12)CO(J=1—0)和^(13)CO(J=1—0)分子辐射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各自中心位置的谱线轮廓。作为一个实例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对分子云^(12)CO(J=1—0)和^(13... 首次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m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若干分子云与恒星形成区的^(12)CO(J=1—0)和^(13)CO(J=1—0)分子辐射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各自中心位置的谱线轮廓。作为一个实例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对分子云^(12)CO(J=1—0)和^(13)CO(J=1—0)谱线的综合分析与计算得到云中的物理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 形成区 星际分子 分子射电谱线 分子云
下载PDF
基于积分场光谱数据的近邻星系恒星形成区多波段恒星形成率定标研究
12
作者 于洵 郝彩娜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30-35,84,共7页
为探究多波段数据相结合的恒星形成率定标在近邻星系恒星形成区的可应用性,基于窄带Hα成像观测数据、二维积分场光谱数据(IFS)以及Spitzer/MIPS 24 μm和Herschel/PACS 70、100、160 μm的中远红外波段高空间分辨率图像,对5个近邻恒... 为探究多波段数据相结合的恒星形成率定标在近邻星系恒星形成区的可应用性,基于窄带Hα成像观测数据、二维积分场光谱数据(IFS)以及Spitzer/MIPS 24 μm和Herschel/PACS 70、100、160 μm的中远红外波段高空间分辨率图像,对5个近邻恒星形成星系中119个恒星形成区进行恒星形成率定标研究.以由IFS数据测得的巴尔末减缩得到的内部消光改正后的Hα光度为基准,将24、70、100和160 μm与未经过内部消光改正的Hα光度相结合进行定标.结果发现:在10^34~10^39 erg/s光度范围内,4个红外波段与H α光度的结合均能很好地示踪经过内部消光改正的Hα光度,RMS为0.20~0.27 dex.良好的数据分布表明基于较小样本的研究结果具有统计意义和可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区 恒星形成率 积分场光谱 红外光度 复合发射线
下载PDF
大质量恒星形成区中的H_2O脉泽运动学
13
作者 张濂 张波 闫庆增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1-282,共12页
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内分布着很多类型的脉泽,包括OH,H_2O,CH_3OH和SiO等。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技术多历元观测脉泽,可以在10~100 AU的线尺度上反映年轻星附近的气体运动学特征。在各类脉泽中,H... 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内分布着很多类型的脉泽,包括OH,H_2O,CH_3OH和SiO等。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技术多历元观测脉泽,可以在10~100 AU的线尺度上反映年轻星附近的气体运动学特征。在各类脉泽中,H_2O脉泽是亮度最强的脉泽之一,因此是研究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外流的极佳示踪天体。H_2O脉泽在不同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内主要显示有准直喷流和宽张角外流等运动特征。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如Orion-KL,Cepheus A,W75N(B),G24.78+0.08 A1和AFGL 5142,介绍了H_2O脉泽在这些形成区所反映的气体运动学特征,及其与大质量恒星演化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区 脉泽 H2O脉泽 运动学 VLBI 外流 大质量恒星
下载PDF
ON2中部区域OH1667MHz脉泽的新观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俞志尧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30-234,共5页
利用法国巴黎默东天文台的南锡射电望远镜对ON2 中部区域OH1667 MHz 脉泽首次进行观测.观测结果表明中部区域的OH1667 MHz 脉泽的辐射频谱为典型的双峰结构.这说明ON2 中部区域的OH1667 MHz 脉泽... 利用法国巴黎默东天文台的南锡射电望远镜对ON2 中部区域OH1667 MHz 脉泽首次进行观测.观测结果表明中部区域的OH1667 MHz 脉泽的辐射频谱为典型的双峰结构.这说明ON2 中部区域的OH1667 MHz 脉泽是位于绕中央星运动的薄盘上.结合模型对中部区域的OH1667 M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2恒星形成区 OH1667MHz 脉泽 新观测
下载PDF
分子外向流源的近红外测光
15
作者 孙锦 毛信杰 +1 位作者 吴月芳 李守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3期91-92,共2页
星际介质中相对致密的区域是分子云,观测与理论已确认,恒星诞生于分子云。近10年来在恒星形成区不断观测到冷分子气体的高速外流,证明了在恒星演化早期,大多数星都将经历一个高能量的物质喷发阶段。目前对这类源的研究主要是通过CO分子... 星际介质中相对致密的区域是分子云,观测与理论已确认,恒星诞生于分子云。近10年来在恒星形成区不断观测到冷分子气体的高速外流,证明了在恒星演化早期,大多数星都将经历一个高能量的物质喷发阶段。目前对这类源的研究主要是通过CO分子谱线的观测与分析进行的。部分工作涉及分子外向流的中、远红外分析,采用的是红外天文卫星(IRAS)的资料。为了进一步弄清这类天体整个红外谱特征以及它与恒星早期物质喷发的关系,1988年1月、8月和1989年1月、8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演化 分子外向流源 近红外测光
下载PDF
ON2西部区域OH1612 MHz脉泽的新观测
16
作者 俞志尧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2002年第23期102-106,共5页
利用法国巴黎天文台的南锡射电望远镜对ON2西部区域OH16 12MHz脉泽首次进行观测 ,观测结果表明 ,西部区域的OH16 12MHz脉泽的辐射频谱为典型的单峰结构。结合模型对西部区域的OH16 12MHz脉泽谱线频谱图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薄盘模型 ,... 利用法国巴黎天文台的南锡射电望远镜对ON2西部区域OH16 12MHz脉泽首次进行观测 ,观测结果表明 ,西部区域的OH16 12MHz脉泽的辐射频谱为典型的单峰结构。结合模型对西部区域的OH16 12MHz脉泽谱线频谱图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薄盘模型 ,得到相应于ON2西部区域的OH16 12MHz脉泽单峰脉泽斑的位置在r =112 .5AU ,Y =7.6AU ,其Keplerian运动速度为Ur=10 .6km s ,Vt =- 9.4km 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H1612MHz脉泽 薄盘模型 恒星 射电望远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