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ar-infrared polarization study of L1641S
1
作者 CHEN Xuepeng YAO Yongqia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05年第1期68-77,共10页
H-band polarimetric images and Ks-band images of star formation region L1641S are presented. Two reflection nebulae, Re50N and Re50, are i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region, respectively. The polarization maps of two... H-band polarimetric images and Ks-band images of star formation region L1641S are presented. Two reflection nebulae, Re50N and Re50, are i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region, respectively. The polarization maps of two nebulae exhibit high degrees of polarization and centrosymmetric patterns, indicating the single scattering and small dust grains in the nebulae. There are two infrared sources, IRS1 and IRS2, in the nebula Re50N. IRS1 is the illuminating source of the nebulae and the driving source of CO outflow; IRS2 is suggested to provide considerable light at optical wavelengths. The high polarization in Re50N can be interpreted as surface scattering from the outflow at an inclination of 30 degrees. Based on the polarization arc structure, we further identified the bipolar structure of the nebula Re50N. The FU Orionis phenomenon in L1641S is discusse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infrared polarization star formation infrared nebula molecular outflow.
原文传递
近红外偏振观测在恒星形成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志维 江治波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6-329,共14页
近红外偏振是研究恒星形成的有效工具。该文介绍了近红外偏振器的工作原理,然后分几个方面介绍了近红外偏振在恒星形成研究中的应用。红外反射云能很好地示踪年轻星天体及分子外流,通过分析偏振矢量的方法确定红外反射云的偏振对称中心... 近红外偏振是研究恒星形成的有效工具。该文介绍了近红外偏振器的工作原理,然后分几个方面介绍了近红外偏振在恒星形成研究中的应用。红外反射云能很好地示踪年轻星天体及分子外流,通过分析偏振矢量的方法确定红外反射云的偏振对称中心,从而确定它的照亮源;偏振波长相关曲线包含了年轻星天体的星周物质的很多信息;年轻星的分子外流导致了红外反射云的形成,因此红外反射云的照亮源通常与年轻星天体成协,并是分子外流的驱动源;一些年轻星天体埋藏得很深,一般在近红外波段无法直接探测到,人们称之为深埋源,通过分析偏振矢量的方法可以找到深埋源;一般认为比较年轻的年轻星天体都是有尘埃盘的,尘埃盘的存在会导致它的偏振形态出现偏振盘,偏振盘可以用来研究尘埃盘;恒星形成区里成员星的偏振主要是由尘埃的二色性消光产生的,这样偏振方向会平行于致使尘埃排列的磁场的方向,从而能够揭示磁场的结构。最后进行了总结,并论述了中远红外偏振研究的优势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分子云 近红外偏振
下载PDF
恒星形成时期强远红外源的红外发射与赫罗图 被引量:1
3
作者 孙锦 唐歌实 张燕平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12-425,共14页
本文从IRAS点源星表(PSC)中选择了一批流量只F100μ≥500Jy,且属于正在形成或早期演化阶段的强远红外源,利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1.26m红外望远镜,对这批源进行了J、H、K波段的近红外观测,得到了12个源的第一次J、H、K测光资... 本文从IRAS点源星表(PSC)中选择了一批流量只F100μ≥500Jy,且属于正在形成或早期演化阶段的强远红外源,利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1.26m红外望远镜,对这批源进行了J、H、K波段的近红外观测,得到了12个源的第一次J、H、K测光资料.结合外台站的红外观测资料和IRAS点源星表数据,我们对强远红外源的红外发射进行了修正的黑体光球模型、双壳层尘埃发射模型以及详细的辐射转移等模型的拟合,得到了这些源的一系列重要的物理参量,如中心星的等效光球温度,近红外消光以及包层的尘埃温度和密度随半径变化的幂律等.本文利用红外导出的中心星光球温度和光度,得到了与这些强远红外源成协的大质量年轻天体在赫罗图上的位置和演化特征.我们发现,对质量一定的大质量年轻星,沿着向主序演化的方向,红外谱在12μ-60μ间的斜率S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对演化到同一时间线的星,随着质量的增大,S也有增大的趋势.本文分析了这一性质.并提出了利用红外资料研究赫罗图的方法,它是一种研究深埋于分子云和尘埃包层的大质量年轻星早期演化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 形成时期 远红外源 红外发射 赫罗图
下载PDF
Observational evidence for the evolution of nuclear metallicity and star formation rate with the merger stage
4
作者 Rui Guo Cai-Na Hao +2 位作者 Xiao-Yang Xia Peng Wei Xin Guo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7期113-124,共12页
We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of nuclear gas-phase oxygen abundance and star formation rate(SFR) of local far-infrared selected star-forming galaxies along the merger sequence, as traced by their optical morphologies... We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of nuclear gas-phase oxygen abundance and star formation rate(SFR) of local far-infrared selected star-forming galaxies along the merger sequence, as traced by their optical morphologies. The sample was drawn from a 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IRAS Point Source Catalog Redshift Survey and 1 Jy ultraluminous infrared galaxy sample with the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Data Release 7 database. The investigation is done by comparing our sample to a control sample matched in the normalized redshift distribution in two diagnostics, which are the nuclear gas-phase metallicity vs.stellar mass and the nuclear SFR vs. stellar mass diagrams. Galaxies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types show different mass-metallicity relations(MZRs). Compared to the MZR defined by the control sample,isolated spirals have comparable metallicities with the control sample at a given stellar mass. Spirals in pairs and interacting galaxies with projected separations of rp 〉 20 kpc show a mild metallicity dilution of0.02–0.03 dex. Interacting galaxies with rp 〈 20 kpc, pre-mergers and advanced mergers are underabundant by~0.06,~0.05 and~0.04 dex, respectively. This shows an evolutionary trend that the metallicity is increasingly depressed as the merging proceeds and it is diluted most dramatically when two galaxies are closely interacting. Afterwards, the interstellar medium(ISM) is enriched when the galaxies coalesce.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such ISM enrichment at the final coalescence stage has been observed, which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supernova explosions in affecting the nuclear metallicity. Moreover, the central SFR enhancement relative to the control sample evolves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nuclear gas-phase oxygen abundance.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predictions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LAXIES abundances galaxies evolution galaxies interactions galaxies starburst galaxies star formation infrared GALAXIES
下载PDF
基于积分场光谱数据的近邻星系恒星形成区多波段恒星形成率定标研究
5
作者 于洵 郝彩娜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30-35,84,共7页
为探究多波段数据相结合的恒星形成率定标在近邻星系恒星形成区的可应用性,基于窄带Hα成像观测数据、二维积分场光谱数据(IFS)以及Spitzer/MIPS 24 μm和Herschel/PACS 70、100、160 μm的中远红外波段高空间分辨率图像,对5个近邻恒... 为探究多波段数据相结合的恒星形成率定标在近邻星系恒星形成区的可应用性,基于窄带Hα成像观测数据、二维积分场光谱数据(IFS)以及Spitzer/MIPS 24 μm和Herschel/PACS 70、100、160 μm的中远红外波段高空间分辨率图像,对5个近邻恒星形成星系中119个恒星形成区进行恒星形成率定标研究.以由IFS数据测得的巴尔末减缩得到的内部消光改正后的Hα光度为基准,将24、70、100和160 μm与未经过内部消光改正的Hα光度相结合进行定标.结果发现:在10^34~10^39 erg/s光度范围内,4个红外波段与H α光度的结合均能很好地示踪经过内部消光改正的Hα光度,RMS为0.20~0.27 dex.良好的数据分布表明基于较小样本的研究结果具有统计意义和可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区 恒星形成率 积分场光谱 红外光度 复合发射线
下载PDF
NGC7538的近红外偏振成像(英文)
6
作者 姚永强 佐藤修二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1-68,共18页
介绍恒星形成区NGC7538的H和Ks波段偏振成像的观测结果.近5′视场的偏振图像揭示了与亮红外源IRS111成协的年轻星团和红外星云的复杂结构.IRS13星云的偏振图像表明星云的近红外辐射主要来自对深埋红外源I... 介绍恒星形成区NGC7538的H和Ks波段偏振成像的观测结果.近5′视场的偏振图像揭示了与亮红外源IRS111成协的年轻星团和红外星云的复杂结构.IRS13星云的偏振图像表明星云的近红外辐射主要来自对深埋红外源IRS1的反射;其形态可解释为颜色很红的高偏振的壳层包围着的低消光气泡.IRS1周围的近红外的偏振强度在IRS1双极分子外流方向上呈现出一较小的壳结构.IRS4在近红外表现为双源,其中较红的源ISR4b周围观测到中心对称的偏振图像.IRS5与亮星云成协,IRS6则处于一组星的中心.在IRS5和IRS6周围的星云中没有观测到偏振.IKS9照亮着两块星云,IRN1和IRN2.IRN1星云有很好的锥形并包含一高偏振的喷流成分.云中较高偏振的部分对应较蓝的颜色,显示着其较大的视向张角的外流腔结构.与复杂的IRS9区分子外流相比较,IRN1星云与在NESW方向的外流相符合.首次证认了IRS11近红外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近红外偏振 NGC7538 偏振成像 恒星
下载PDF
恒星形成区CMaOB1/R1复合体的红外发射
7
作者 罗绍光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344-351,共8页
使用IRAS的红外观测资料,对恒星形成区CMaOB1/R1复合体的红外发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与光学观测,射电连续观测及CO观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个复合体的发射是由一个弥散发射背景和若干分离源所组成。红外弥散发射可由两个O星的... 使用IRAS的红外观测资料,对恒星形成区CMaOB1/R1复合体的红外发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与光学观测,射电连续观测及CO观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个复合体的发射是由一个弥散发射背景和若干分离源所组成。红外弥散发射可由两个O星的加热来解释,但扩展的HII区可能是由一个老的HII区的遗迹与仍处于主序阶段的两个O型星共同作用的结果,分离源大多与已知的发射或反射星云相对应,但存在几个没有已知光学对应体的源,它们可能是刚进入主序的早型星激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 复合体 红外发射 分子云
下载PDF
S255IR复合体的近红外偏振测量
8
作者 姚永强 佐藤修二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64-375,共12页
介绍恒星形成区S255 IR 复合体的H 和Ks 波段成像偏振和对其中红外源IRS1在1 .2 - 4 .2 μm 上的分光偏振测量.偏振图像揭示了S255 - 2 核区的两类近红外辐射.以IRS1 双源为中心的一条亮云脊表现出高... 介绍恒星形成区S255 IR 复合体的H 和Ks 波段成像偏振和对其中红外源IRS1在1 .2 - 4 .2 μm 上的分光偏振测量.偏振图像揭示了S255 - 2 核区的两类近红外辐射.以IRS1 双源为中心的一条亮云脊表现出高偏振,而周围延展云却基本上无偏振.偏振图样进一步显示出由IRS1a 和1b 分别照射的两块反射云.它们都呈双极结构,并且其轴向近于相互垂直.由IRS1b 照射的双极云位于方位角PA~65°,与H2 发射的双极喷流现象很好地符合.两个照射源都是深埋天体.IRS1b 和高密度拱星盘成协,其盘平面与双极云垂直.IRS1a可能也与一未能分辨的盘结构成协,东西方向的盘同样与其成协反射云垂直.从IRS1 的分光偏振测量可辨认出3 μm 水冰吸收波段上的偏振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近红外成像 分光偏振 S255IR 复合体
下载PDF
新的H_2O脉泽源的发现与证认
9
作者 孙锦 唐歌实 +3 位作者 范英 吕静 雷成明 韩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3期373-376,共4页
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13.7m射电望远镜对一批强IRAS远红外源(流量F100μm>500Jy)进行了H2O脉泽谱线的搜寻,发现了10个新的H2O脉泽源。其中9个源均与恒星形成区成协,它们是正在形成中的大质量星的标... 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13.7m射电望远镜对一批强IRAS远红外源(流量F100μm>500Jy)进行了H2O脉泽谱线的搜寻,发现了10个新的H2O脉泽源。其中9个源均与恒星形成区成协,它们是正在形成中的大质量星的标志,另一个则是著名的富碳星IRC10216,在富碳星包层中H2O脉泽活动的出现是罕见的。还讨论了这些新发现源的演化特性和时变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 H2O脉泽 远红外源
下载PDF
恒星形成时期强远红外源中的22GHz水脉发射与CO分子外向流关系的研究
10
作者 唐歌实 孙锦 吕静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04-420,共17页
为揭示大质量星形成及早期演化中的一些重要特征,根据IRAS的流量,选择了一批F100μ≥500Jy的强远红外源,它们大多是处于恒星形成或早期演化阶段中的大质量的年轻天体,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射电望远镜... 为揭示大质量星形成及早期演化中的一些重要特征,根据IRAS的流量,选择了一批F100μ≥500Jy的强远红外源,它们大多是处于恒星形成或早期演化阶段中的大质量的年轻天体,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射电望远镜,对它们分批进行了22GHz水脉泽的搜寻,得到了11个新的水脉泽源.使用这些新的观测数据和IRAS资料,并结合外台站的水脉泽和CO分子外向流资料,对这类源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CO外向流的机械光度LmCO与远红外的积分光度LFIR相关,与12─60μ间的红外谱斜率S(=Log10(F60μ/F12μ))反相关.2.H2O脉泽发射的积分光度LH20与LFIR明显相关,与S无明显相关性.3.在LmCO一定时,相应的LH2O有一个下限,最强的外向流活动对应最强的H2O脉泽发射.4CO外向流及H2O脉泽的探测率均随远红外积分流量而增大.5.CO外向流的谱斜率趋于S偏小的区域,而H2O脉泽的谱斜率则分布在大的S范围,且较弥散.6.总样本中H2O脉泽的发生率大于CO外流的发生率;而在CO外向流中则H2O脉泽的探测率大于H2O脉泽中CO外向流的探测率.综合以上结果说明:大质量星和低质量星在形成过程中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强远红外源 水脉泽 分子外向流
下载PDF
近红外变源IRAS 04000+5052为一小尺度致密恒星形成区
11
作者 王俊杰 王俊杰 +1 位作者 王俊杰 王俊杰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338-342,共5页
利用瑞士Gornergrat天文台的意大利1.5米TIRGO红外望远镜对近红外交源IRAS04000+5052进行了近红外成像观测,得到了JHK宽带及H2S(1)1~0和Br窄带高分辨率图像,并进行了红外测光及位置测... 利用瑞士Gornergrat天文台的意大利1.5米TIRGO红外望远镜对近红外交源IRAS04000+5052进行了近红外成像观测,得到了JHK宽带及H2S(1)1~0和Br窄带高分辨率图像,并进行了红外测光及位置测量工作.结果发现此IRAS源不是以往认为的单一年轻天体,而是一个包含有许多个年轻天体的小尺度致密恒星形成区,在这样小尺度且致密区域内,恒星形成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HII区 红外源 恒星 小尺度
下载PDF
不同演化阶段的分子云与恒星形成的研究
12
作者 孙艳春 孙锦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302-312,共11页
利用Masachusets-StonyBrook的12CO的分辨率为47″的银道面巡天和IRAS的分辨率为15′的红外巡天图像资料,系统地进行了l=8°~38°,b=-1°~+1°天区内不同分子云演... 利用Masachusets-StonyBrook的12CO的分辨率为47″的银道面巡天和IRAS的分辨率为15′的红外巡天图像资料,系统地进行了l=8°~38°,b=-1°~+1°天区内不同分子云演化阶段与恒星形成过程的对比研究.将上述天区划分成30个小区,通过图像处理,得到了每个小区的CO(1-0)和波长60μm上远红外发射的空间分布,计算出相应天区的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色温度和光深分布,结合IRAS红外点源和HII区星表,把分子云从年轻到年老的演化阶段分成四大类,分析了它们的主要特征以及与恒星形成过程的关系.文章最后对超致密HII区和原恒星候选体沿银经的分布,以及HII区和原恒星候选体与分子云成协的比例进行了统计研究,再次说明在银河系中恒星形成活动仍在不断地发生和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云 恒星形成 HⅡ区 红外点源 演化阶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