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人工林生长及林分分化 被引量:52
1
作者 楚秀丽 刘青华 +3 位作者 范辉华 王生华 陈柳英 周志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5-453,共9页
利用福建省三明市和建瓯市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人工林的24块代表性样地材料,对其生长及林分分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45龄闽楠人工纯林北坡、东坡林分树高均值明显高于西坡、南坡,而南坡、东坡林分平均胸径显著较北坡、西坡大,中... 利用福建省三明市和建瓯市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人工林的24块代表性样地材料,对其生长及林分分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45龄闽楠人工纯林北坡、东坡林分树高均值明显高于西坡、南坡,而南坡、东坡林分平均胸径显著较北坡、西坡大,中坡、下坡生长明显优于上坡;45龄不同混交类型闽楠人工林中,与杉木混交效果较好,显著优于分别与福建柏、毛竹、木荷混交的林分;8 10龄弱光环境下闽楠林分在马尾松冠下和杉萌套种模式时生长较好,其树高、胸径显著大于杉木冠下闽楠林分;相同坡向、坡位、混交林及马尾松冠下闽楠人工林树高、胸径变异较小,而冠幅变异较大。不同微环境和造林模式的闽楠人工林径阶分布采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效果较好,各坡向、坡位闽楠人工纯林、与毛竹混交的林分及弱光条件下闽楠幼林均为倒"J"型分布,即其林分结构相对稳定、竞争较合理,而分别与杉木、福建柏和木荷混交的林分径阶呈单峰左偏山状分布,表明其处于竞争的自然稀疏后期;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林分林木分级显示,除杉萌套种和杉木冠下林分各级林木所占比例相对分散外,其他调查林分Ⅱ级木、Ⅲ级木占主导地位。因此,营建闽楠人工林应依据不同培育目标进行立地、混交模式及微环境选择,其人工林分宜选偏阳、半阳坡、中下坡,造林时尽可能选庇荫微环境,至中龄期可逐步移除冠层树种;杉木为其较理想伴生树种,与杉木混交林分的生长后期或杉萌套种闽楠林分郁闭期,建议间伐伴生树种;而弱光微环境应首选立地较好的马尾松冠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人工林 生境 造林模式 林分分化
下载PDF
林分结构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2
作者 赵中华 惠刚盈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3-152,共10页
林分结构是森林经营与分析中的重要因子,提高林分结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增加的基础。林分结构多样性表达方法是生态学和林学学科研究的重点议题,本研究从林分结构组成多样性、林木大小分化多样性和林木... 林分结构是森林经营与分析中的重要因子,提高林分结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增加的基础。林分结构多样性表达方法是生态学和林学学科研究的重点议题,本研究从林分结构组成多样性、林木大小分化多样性和林木空间分布多样性3方面综述林分结构多样性研究进展。林分结构组成多样性常以林分组成属性为基本统计单位,以植物群落学中的α物种多样性指数为基础来表达;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分组成结构多样性则通过描述林分中树种的隔离程度来体现。林木大小分化多样性以林木个体胸径、树高和冠幅等因子作为比较指标,大小变异系数、Gini系数、胸径分布偏度、大小分化度等常用来描述林木大小分化程度。林木空间分布多样性的实质是林木在水平空间上的位置分布格局多样性;点格局分析方法能够很好描述林木位置随尺度变化的差异,但对数据要求较高,需要精确的林木定位数据;标记二阶特征可以体现林分中树种和大小随尺度变化的分布情况,对生态学过程和假说具有一定分析和解释能力,但无法表达林分树种组成的丰富程度和林木大小的变异程度,也需要精确的林木定位数据。林分结构复杂性优先于林分结构多样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林分结构多样性常作为林分结构复杂性的替代指标。林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概念,现有林分结构多样性表达方法缺乏体现林分结构多维性的指标,探索林分结构多样性和复杂性表达方法仍是一项富有挑战的工作。未来林分结构多样性或复杂性指标的构建需要考虑林分结构多维性,同时要考虑多种属性的权重问题;另外,还要与具体的森林经营活动相结合,能够指导林分结构调整,最终实现增加林分结构多样性、维持和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结构 多样性 组成 大小分化 空间分布
下载PDF
造林密度对峦大杉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7
3
作者 欧建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1,共5页
为探讨不同造林密度对峦大杉人工林林分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影响,选用福建武平8年生不同造林密度(2 700、3 000、3 300、3 600株·hm-2)峦大杉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等系列性状指标进行调查分析,并应用主成... 为探讨不同造林密度对峦大杉人工林林分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影响,选用福建武平8年生不同造林密度(2 700、3 000、3 300、3 600株·hm-2)峦大杉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等系列性状指标进行调查分析,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峦大杉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林分蓄积等5个生长性状;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峦大杉的圆满度、冠长率、高径比、枝下高、胸高形数等5个形质性状;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峦大杉相对胸径的变异系数和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表明峦大杉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有着显著的造林密度效应。随造林密度的增大,峦大杉的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冠长率、单株材积均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表现出抑制效应;而林分蓄积、树干圆满度、高径比、枝下高、胸高形数等形质指标以及相对胸径的变异系数,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等林分分化指标均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表现出促进效应。造林密度对峦大杉的造林保存率、树干通直度、尖削度无显著影响。造林密度显著影响峦大杉综合得分值,表明合理造林密度的必要性。综合8年生峦大杉生长形质以及林分分化情况,造林密度2 700株·hm-2的峦大杉总体生长表现最好,有利于峦大杉大中径材的培育,并适时间伐、抚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峦大杉 造林密度 生长 形质 林分分化 优化
下载PDF
林下套种及坡位和弱光环境对南方红豆杉人工林早期生长及林分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欧建德 吴志庄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16,共5页
为高效栽培南方红豆杉人工林,采用方差分析、径阶分布拟合和林木分级等方法,在福建省明溪县进行林下套种及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的南方红豆杉人工林早期生长及林分分化研究。结果表明:林下套种模式的12年生南方红豆杉林分的胸径、树高、... 为高效栽培南方红豆杉人工林,采用方差分析、径阶分布拟合和林木分级等方法,在福建省明溪县进行林下套种及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的南方红豆杉人工林早期生长及林分分化研究。结果表明:林下套种模式的12年生南方红豆杉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显著大于迹地更新造林,其胸径、树高、冠幅变异系数较小。10年生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林分生长有着显著的坡位效应,除下坡与中坡间冠幅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均有着显著性差异,3个生长性状生长量和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在相同林分密度条件下,马尾松林下弱光环境10年生南方红豆杉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显著大于杉木林下,但马尾松林下弱光环境南方红豆杉的胸径、树高、冠幅变异系数较小。不同培育模式及林下套种时,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的南方红豆杉人工林径阶分布采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效果较好;林下套种模式及其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均呈倒J型分布,即其林分结构相对稳定,竞争较合理;而迹地更新造林的林分径阶呈单峰左偏山状分布,表明其处于竞争的自然稀疏后期。南方红豆杉林分林木分级显示,除迹地纯林造林和林下套种的上坡位出现Ⅴ级木外,其它尚未出现Ⅴ级木。因此,营建南方红豆杉人工林应该进行培育模式、坡位和弱光环境选择,其培育模式宜选择林下套种,并在林下套种时优先选择马尾松林下弱光环境和中下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人工林 林下套种 坡位 弱光环境 生长 林分分化
下载PDF
峦大杉与杉木人工林的生长形质、林分分化和空间利用比较 被引量:19
5
作者 欧建德 吴志庄 康永武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11,共5页
以福建省来舟国有林场31年生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峦大杉和杉木生长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峦大杉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等生长性状指标显著高于杉木;树种间分级木比例无显著差异,但峦大杉分化略大;... 以福建省来舟国有林场31年生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峦大杉和杉木生长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峦大杉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等生长性状指标显著高于杉木;树种间分级木比例无显著差异,但峦大杉分化略大;峦大杉胸高形数显著高于杉木,枝下高比例显著低于杉木,但树种间的枝下高无显著差异;应用改进可变指数削度方程可以很好地拟合两个树种的干形曲线与干形形状,峦大杉比杉木有着更小的削度、更优的干形和更好的干材品质;峦大杉的平均冠幅、冠长、冠长率、树冠体积、树冠表面积、生长空间指数和竞争指数等显著大于杉木,但峦大杉的树冠圆满度显著小于杉木,树冠更狭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峦大杉 杉木 林木生长形质 林分分化 空间利用
下载PDF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人工林地上生长和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谷加存 肖立娟 +2 位作者 马振东 夏秀雪 高国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008-3016,共9页
密度对林木个体生长和林分蓄积量增长均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林分密度与树木根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帽儿山4种造林密度(处理Ⅰ:株行距:1.0 m×1.0 m,Ⅱ:1.5 m×1.5 m,Ⅲ:2.0 m×2.0 m和Ⅳ:1.5 m... 密度对林木个体生长和林分蓄积量增长均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林分密度与树木根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帽儿山4种造林密度(处理Ⅰ:株行距:1.0 m×1.0 m,Ⅱ:1.5 m×1.5 m,Ⅲ:2.0 m×2.0 m和Ⅳ:1.5 m×3.0 m)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 Rupr.)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2012—2016年连续测定了林木的胸径和叶生产量(2013、2014和2016年)以及每年的林木枯死状况,并在2013年采用根钻法和内生长法分别对细根(直径≤2.0 mm)和吸收根(直径≤0.5 mm)的现存量和生产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密度最低的处理IV中树木分杈率最高(31.55%),平均树高最低;密度次低的处理III中,胸径和树高均高于其他处理。叶生产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以处理II中最高。总的林木自然枯死率以密度处理I最高。样地水平上,近5年林木株数保存率与叶生产量、胸径年生长量均为负相关(前者统计上显著)。细根和吸收根的现存量与生产量均以处理IV最高,处理I^IV中吸收根现存量分别为(184.62±17.73)、(146.45±5.59)、(150.32±5.39)和(242.81±19.07)g·m^(-2)。样地水平上,吸收根现存量和生产量均与林分密度负相关(后者统计上显著)。吸收根与叶生产量和胸径年生长量的比值以处理IV中最高,而其他处理间差异则相对较小。综合来看,造林密度2500株·hm-2林分具有最大的平均胸径和树高,最高的株数保存率,以及较为合理的吸收根和叶生产量比例,是本地区最适宜的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吸收根 根系周转 自然稀疏 林分分化
原文传递
乳源木莲生长形质、林分分化及空间利用能力的混交效应 被引量:9
7
作者 欧建德 康永武 吴志庄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16,共5页
研究了福建沙县32年生乳源木莲纯林和杉木乳源木莲混交的乳源木莲系列生长形质、林分分化及空间利用能力特征。结果表明:乳源木莲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等生长性状有显著促进混交效应,乳源木莲枝下高有显著促进混交效应,乳源木莲尖削度... 研究了福建沙县32年生乳源木莲纯林和杉木乳源木莲混交的乳源木莲系列生长形质、林分分化及空间利用能力特征。结果表明:乳源木莲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等生长性状有显著促进混交效应,乳源木莲枝下高有显著促进混交效应,乳源木莲尖削度有显著抑制混交效应,但混交林培育对乳源木莲胸高形数、枝下高比例和树干圆满度无显著性影响。乳源木莲相对胸径变异系数,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有显著抑制混交效应。乳源木莲冠长、冠幅、冠形率、树冠体积、树冠表面积、生长空间指数、生长空间竞争指数等性状有显著促进混交效应。研究结论认为,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培育可显著促进乳源木莲生长,提高干形形质,缓解林木竞争与分化,提高空间利用能力,模式在同类生境条件地区可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源木莲 生长形质 林分分化 空间利用能力 混交效应
下载PDF
造林密度对乳源木莲人工林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欧建德 康永武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45,共6页
用10年生造林密度试验林观测资料,分析造林密度2500、3000、3600、4500株/hm^2对乳源木莲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影响,应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乳源木莲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林分蓄积等... 用10年生造林密度试验林观测资料,分析造林密度2500、3000、3600、4500株/hm^2对乳源木莲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影响,应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乳源木莲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林分蓄积等5个生长性状,密度显著影响着乳源木莲的圆满度、通直度、冠长率、高径比、枝下高等5个形质性状,密度显著影响着乳源木莲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乳源木莲的平均胸径、冠幅、冠长率、单株材积随密度增大而减小;树高、树干通直度、树干圆满度、高径比、枝下高等生长形质指标以及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等林分分化性状随密度增大而增大;林分蓄积随密度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密度对乳源木莲的造林保存率、胸高形数无显著影响。造林密度显著影响乳源木莲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综合表现,表明合理造林密度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得出乳源木莲大中径材的合理造林密度宜为2500~36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源木莲 造林密度 生长 形质 林分分化
下载PDF
基于林分生长量的沙地樟子松初植造林密度确定 被引量:7
9
作者 韩辉 袁春良 +3 位作者 张学利 宋鸽 安宇宁 孙晓辉 《辽宁林业科技》 2020年第6期1-9,58,共10页
为研究樟子松不同初植密度林分成熟龄后生长因子之间的差异,对不同初植密度的27块林分造林40年后的生长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林分由初植密度10000~833株·hm^-2演变到现存密度2542~390株·hm^-2,关系式为:D现=705.651×... 为研究樟子松不同初植密度林分成熟龄后生长因子之间的差异,对不同初植密度的27块林分造林40年后的生长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林分由初植密度10000~833株·hm^-2演变到现存密度2542~390株·hm^-2,关系式为:D现=705.651×ln(D初)-4360.7(R^2=0.81);成熟龄樟子松人工林保存率随初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关系式为:R r=-0.0036×D初+54.758(R^2=0.61);胸径随现存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关系式为:DBH=-0.0044×D现+22.423(R^2=0.75);树高随现存密度的增大而增高,关系式为:H=0.0005×D现+9.8537(R^2=0.05),但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树高不再增高,而是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现存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以樟子松成熟龄人工林的胸径生长量为指标,考虑到樟子松更长久的固沙防护周期,初植密度以833株·hm^-2为宜,株行距以3 m×4 m为宜。樟子松为强阳性树种,栽植时不宜丛植。樟子松的生长抚育间伐以单株树冠之间互不相搭为标准进行作业为好。在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同龄林中如用克拉夫特林木分级法判别林木级别,用胸径一个指标区分就可以保证准确性,便于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樟子松 初植密度 林分因子 林木分化
下载PDF
湖南省“一湖四水”流域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敬阳 肖化顺 +1 位作者 龙时胜 龚召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8-95,共8页
【目的】我国栎类次生林资源丰富,其质量优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举足轻重。研究森林资源质量及其时空分异特征是科学经营、提质增量的关键。【方法】基于湖南省1989—2014年6期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建立了含林分生长潜力、林分结构... 【目的】我国栎类次生林资源丰富,其质量优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举足轻重。研究森林资源质量及其时空分异特征是科学经营、提质增量的关键。【方法】基于湖南省1989—2014年6期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建立了含林分生长潜力、林分结构和立地条件指标的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评价模型,并按等距划分法将其定量评价结果划分为优、良、中、差、劣5个等级;结合湖南省"一湖四水"的流域分布特征,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研究分析了25年间各流域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的变化规律,并按质量评价等级提出栎类次生林经营要点。【结果】1989—2014年,湖南省栎类次生林面积增加约56.99万hm^(2);通过林分质量评价模型得出,以流域为单元的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综合得分值域为[0.261~0.483];林分质量时空分布变化表现为:优等栎类次生林分布于湘江流域,其他等级林分各流域均有分布;空间上,湘江流域、沅江流域、澧水流域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相对较好,资江流域、洞庭湖流域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较差;时间上,资江流域的栎类次生林质量等级(差)不变,其它流域栎类次生林质量等级由差发展为中。【结论】25年间,湖南省栎类次生林规模大幅增加,各流域栎类次生林质量仅体现中和差2个等级,林分质量整体较差。从质量等级发展过程来看,林分顺向演替明显,提质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质量 栎类次生林 时空分异 湖南省
下载PDF
一个新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大小比数 被引量:321
11
作者 惠刚盈 Klaus von Gadow Matthias Albert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6,共6页
提出了模拟林分空间结构的大小比数。该结构参数量化了参照树与其相邻木的关系,以大于参照树的相邻木数占所考察的全部相邻木的比例表示。大小比数是对直径分布和至今所延用的描述相邻木关系的大小分化度的完善和补充,它能准确地判断... 提出了模拟林分空间结构的大小比数。该结构参数量化了参照树与其相邻木的关系,以大于参照树的相邻木数占所考察的全部相邻木的比例表示。大小比数是对直径分布和至今所延用的描述相邻木关系的大小分化度的完善和补充,它能准确地判断出参照树是否比其相邻木大。其优点在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空间 结构参数 大小比数 大小分化度
下载PDF
A data-driven method for syndrome type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被引量:16
12
作者 Nevin Lianwen Zhang Chen Fu +4 位作者 Teng Fei Liu Bao-xin Chen Kin Man Poon Pei Xian Chen Yun-ling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10-123,共14页
The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reatments for Western medicine (WM) diseases relies heavily on the proper classification of patients into TCM syndrome types. The authors developed a data-driven... The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reatments for Western medicine (WM) diseases relies heavily on the proper classification of patients into TCM syndrome types. The authors developed a data-driven method for solving the classification problem, where syndrome types were identified and quantified based on statistical patterns detected in unlabeled symptom survey data. The new method is a generalization of 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 which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WM research to solve a similar problem, i.e., to identify subtypes of a patient population in the absence of a gold standard. A well-known weakness of LCA is that it makes an unrealistically strong independence assumption. The authors relaxed the assumption by first detecting symptom co-occurrence patterns from survey data and used those statistical patterns instead of the symptoms as features for LCA. This new method consists of six steps: data collection, symptom co-occurrence pattern discovery, statistical pattern interpretation, syndrome identification, syndrome type identification and syndrome type classification. A software package called Lantern has been developed to suppor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The method was illustrated using a data set on vascula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SYNDROME syndrome classification latent tree analysis symptomco-occurrence patterns patient clustering st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原文传递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
13
作者 张萌 范秀华 +2 位作者 岳庆敏 韩卓秀 黄一鑫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1-77,共7页
【目的】探究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和维持作用,为东北针阔混交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以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回归分析,量化解释变量(生物因素包括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 【目的】探究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和维持作用,为东北针阔混交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以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回归分析,量化解释变量(生物因素包括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林木分化程度、生物多样性,非生物因素即地形因子)对响应变量(保留木生产力、进阶木生产力、死亡量)的影响,采用变差分解法分析3种生物量变化对生物量净变化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对保留木生产力,所有解释变量可解释其总方差的12.07%,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有显著正效应,坡度有显著负效应。对进阶木生产力,所有解释变量可解释其总方差的22.62%,胸径变异系数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有显著正效应,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海拔和坡度有显著负效应。对死亡量,所有解释变量可解释其总方差的3.51%,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有显著正效应。进阶木生产力、保留木生产力和死亡量对生物量净变化量方差的单独解释量分别占0.01%、20.87%和74.54%,其中,死亡量相对贡献最大,但可预测性较低。【结论】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对不同生物量动态过程的作用不同,其中较高的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促进保留木生长,加速林木死亡,对进阶木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林木分化程度及系统发育多样性促进进阶木生长。在地形因子中,保留木生长受坡度限制,进阶木生长同时受海拔和坡度限制。生物量净变化量主要受死亡量和保留木生产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 林木分化程度 生物多样性 地形因子 生产力 死亡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