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拓殖高原、永久定居、麦作传入:对当前青藏高原史前考古重大争论的回应 被引量:7
1
作者 吕红亮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3,共4页
近年来,西藏高原的史前考古学吸引了诸多学者的注意,在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意见也较为分歧,成为近年亚洲考古研究的热区。概括而言,目前争论焦点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问题:"人类何时拓殖青藏高原"?&q... 近年来,西藏高原的史前考古学吸引了诸多学者的注意,在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意见也较为分歧,成为近年亚洲考古研究的热区。概括而言,目前争论焦点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问题:"人类何时拓殖青藏高原"?"人类何时永久定居青藏高原"与"青藏高原最早的农业证据"。本文尝试对最近的研究做出评论性回应。为了更好理解人类在青藏高原早期活动历史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提倡谨慎或有限定地使用"青藏高原"这个地理概念,并重视考古遗存背景的重要性,且应当在这一区域投入更多、更细致的田野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殖西藏 麦作农业 农业扩散 聚落
下载PDF
农业向西南地区传播的限制——基于温度生态模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Jade D'AlpoimGuedes Ethan E.Butler +2 位作者 王冰言(译) 陈志远(校) 陈雪香(校) 《东方考古》 2020年第1期213-232,共20页
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研究农业技术和农产品是如何、为何并通过何种机制从其原始发展区域传播出来。迄今为止,只有少数研究工作会将农业生态模型与植物考古遗存分析结合起来,以详细论述人类把农作物传入与其原产地有着不同生长环境... 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研究农业技术和农产品是如何、为何并通过何种机制从其原始发展区域传播出来。迄今为止,只有少数研究工作会将农业生态模型与植物考古遗存分析结合起来,以详细论述人类把农作物传入与其原产地有着不同生长环境的地区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本文采用生态位模型,概述了古人类在将水稻、粟黍、小麦、大麦移植入中国西南山区时面临的制约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文中提出将水稻移植入这一地区对该地区的种植者来说相当困难,我们推断,水稻在这一区域得以传播是通过适应低温的水稻品种的培育或将其栽培与粟黍结合起来而实现的。高海拔地区直至引进可适应寒冷气候的欧亚西部驯化作物如小麦和大麦后,才开始全面发展农业。温度生态模型根据农作物适应的温度条件不同支持说明了不同区域之间所采用的农业策略,同时对研究除水稻之外的其他农作物向西南地区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 水稻 农业传播 模型 粟黍 气候
原文传递
新媒体语境中江苏省新型农民培养研究
3
作者 张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5期226-229,共4页
鉴于新媒体在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已成为改变农村文化生态的重要力量,在界定新媒体和新型农民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的结果,分析新媒体对农传播的现状,并探讨新媒体在培育新型农民过程中的改进空间,以期通过政府、新乡贤、新媒体和农民... 鉴于新媒体在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已成为改变农村文化生态的重要力量,在界定新媒体和新型农民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的结果,分析新媒体对农传播的现状,并探讨新媒体在培育新型农民过程中的改进空间,以期通过政府、新乡贤、新媒体和农民自身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发挥新媒体的催酶作用,实现江苏省新型农民培养的有效性,并对其他地区形成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对农传播 新型农民 培养
下载PDF
试论政府作为与汉代农业技术传播 被引量:3
4
作者 黄富成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6-71,共6页
Government functioning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nd implemented in West and East Han Dynasties.As a result,agriculture techniques were developed and spread quickly through out the country.Officials at all levels worked ... Government functioning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nd implemented in West and East Han Dynasties.As a result,agriculture techniques were developed and spread quickly through out the country.Officials at all levels worked hard by encouraging agriculture to promote ironware,cattle-ploughing,water conservancy and domestic weaving techniques in underdeveloped,remote areas.The establishment of official standards for ironwar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led to the wide spread of it and its foundry as well.Rimland economic policy such as migration to rimland and aid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had also resulted in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cluding labor,material and 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作为 农业发展 技术传播 汉代 农业经济发展 劳动力资源 农业生产技术 农业技术
下载PDF
水稻遗存的判定及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马永超 靳桂云 杨晓燕 《东方考古》 2017年第1期131-157,共27页
当前,稻作农业的研究成果已卷帙浩繁,相关争论也繁多,但尚欠有序的梳理。通过对已有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关于稻作农业的种种争论,归根结底是关于水稻遗存属性的争论,即如何判别粳稻(Oryza sativa subsp.japnica)与籼稻(Oryza sativa sub... 当前,稻作农业的研究成果已卷帙浩繁,相关争论也繁多,但尚欠有序的梳理。通过对已有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关于稻作农业的种种争论,归根结底是关于水稻遗存属性的争论,即如何判别粳稻(Oryza sativa subsp.japnica)与籼稻(Oryza sativa subsp.indica)、野生稻(Oryza rufipogon)与驯化稻(Oryza sativa)。对此,学者们已经提出了多种方法,并广泛应用于考古学研究中。基因学和各类判别方法的运用成果表明,中国是粳稻的起源地;长江下游地区的相关研究表明,由多年生普通野生稻至粳稻的转变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历时约5000年。另外,野生稻和驯化稻的判别以及水稻驯化过程的研究应是未来史前水稻遗存研究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而粳稻和籼稻的判别及其分布格局演变则应属于历史时期稻作农业的研究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和驯化稻 粳稻和籼稻 稻作农业起源与传播 中国
原文传递
明清农业技术传播渠道及其效果探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佳楠 冯开文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22,共7页
明清时期不同场域中的技术传播主体主导着多种农业技术传播渠道,并形成不同的传播载体。由于土地占有权及识字程度的不同,处于农业技术推广链末端的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渠道和载体亦具有选择性。文章在考察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及各种影响... 明清时期不同场域中的技术传播主体主导着多种农业技术传播渠道,并形成不同的传播载体。由于土地占有权及识字程度的不同,处于农业技术推广链末端的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渠道和载体亦具有选择性。文章在考察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及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与同是记载农业技术的日常类书和杂字相比较,推测得出农书通过40%左右的农业户丁数在75%左右的土地上传播农业技术,是除行政命令之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农业技术传播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农业技术推广 农书
下载PDF
《农圃便览》与丁氏禁书三案
7
作者 王俐 《农业考古》 2019年第4期191-194,共4页
清人丁宜曾所著农书《农圃便览》,传播历程颇为坎坷,自成书后受到非止一次清朝文字狱牵连。其中一次“以邻省书案株连焚毁殆尽”,此次邻省书案即为刘峨《圣讳实录》一案,是此书传播过程中最为严重的一次祸端。幸其子孙辛勤奔波,才又见... 清人丁宜曾所著农书《农圃便览》,传播历程颇为坎坷,自成书后受到非止一次清朝文字狱牵连。其中一次“以邻省书案株连焚毁殆尽”,此次邻省书案即为刘峨《圣讳实录》一案,是此书传播过程中最为严重的一次祸端。幸其子孙辛勤奔波,才又见完书并流传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圃便览 农书传播 禁书案 《圣讳实录》案
下载PDF
欠发达农业地区轴—点扩散开发模式的规划实践——以蚌埠龙亢农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建达 高好好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15年第3期476-480,共5页
点-轴理论在我国发达地区已被广泛采用,该理论在空间开发上理解为由点而轴、由轴而面的发展格局。但欠发达农业地区的城镇,其"点"作为经济中心的极化作用和扩散效应难以形成,"点"之间的联系也无需求,因而点-轴理论... 点-轴理论在我国发达地区已被广泛采用,该理论在空间开发上理解为由点而轴、由轴而面的发展格局。但欠发达农业地区的城镇,其"点"作为经济中心的极化作用和扩散效应难以形成,"点"之间的联系也无需求,因而点-轴理论无法适用。本文在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蚌埠龙亢农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实践基础上,提出轴-点扩散开发模式,其空间发展采取由轴而点、由轴而面的方式,轴是重点,点是支撑,区域的多个发展轴交织就构成了网络化的经济空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点扩散开发模式 现代农业试验区 规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