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化学诱变的小麦斑点叶突变体的生理和遗传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杜丽芬 李明飞 +6 位作者 刘录祥 王超杰 刘洋 许喜堂 邹淑芳 谢彦周 王成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20-1026,共7页
通过EMS诱变普通小麦品系H261,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斑点叶突变体LF2010。自然条件下,该突变体在三叶期叶片基部第一片叶最先出现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生长从基部老叶片到上部新生叶片依次出现黄斑,最后叶片上斑点逐渐增多并扩散到全片叶、... 通过EMS诱变普通小麦品系H261,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斑点叶突变体LF2010。自然条件下,该突变体在三叶期叶片基部第一片叶最先出现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生长从基部老叶片到上部新生叶片依次出现黄斑,最后叶片上斑点逐渐增多并扩散到全片叶、叶鞘、颖壳和麦芒。斑点部位不存在细胞死亡,斑点性状的表达受光照和温度诱导,突变体的色素含量、光合速率随着斑点的出现而显著下降。突变体的株高、有效穗数、单株产量、穗长、结实率和旗叶长等农艺性状显著下降,但是千粒重和旗叶宽却与野生型无差异。将突变体与正常绿色品系杂交,对其F1、F2和BC1代的遗传分析表明,LF2010的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叶突变 光合色素 光合特性 农艺性状 遗传分析
下载PDF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hm197的鉴定及其基因定位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小红 施勇烽 +7 位作者 张晓波 奉保华 宋莉欣 王惠梅 徐霞 黄奇娜 郭丹 吴建利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7-456,共10页
通过双环氧丁烷(diepoxybutan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遗传稳定的水稻褐色斑点叶突变体hm197。在自然条件下,该突变体褐色斑点自播种后10周开始于叶尖出现,而后慢慢扩散至全叶。遗传分析表明,该褐色斑点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名spl... 通过双环氧丁烷(diepoxybutan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遗传稳定的水稻褐色斑点叶突变体hm197。在自然条件下,该突变体褐色斑点自播种后10周开始于叶尖出现,而后慢慢扩散至全叶。遗传分析表明,该褐色斑点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名splhm197,并将其定位在第4染色体长臂上140kb的区段内。与野生型IR64相比,突变体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均显著下降。遮光处理表明,hm197褐色斑点的形成受自然光照的诱导。此外,hm197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效率也比野生型显著降低。组织化学分析表明,突变体中有过氧化氢和大量超氧阴离子O2的沉积。与IR64相比,hm197叶片中清除氧自由基酶系统中SOD和APX活性极显著上升,其余均极显著下降,同时伴随总可溶蛋白含量下降以及MDA含量上升,hm197表现出早衰迹象。抗病性鉴定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叶突变体 白叶枯病抗性 基因定位 水稻
下载PDF
一个水稻显性斑点叶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精细定位 被引量:6
3
作者 郭丹 施勇烽 +6 位作者 王惠梅 张晓波 宋莉欣 徐霞 贺彦 郭梁 吴建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66-975,共10页
通过EMS(ethane methyl sulfonat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显性斑点叶突变体HM113。在大田环境下,突变体褐色斑点在播种后3周的叶片上产生,始穗期扩散至叶鞘。与野生型IR64相比,突变体HM113的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 通过EMS(ethane methyl sulfonat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显性斑点叶突变体HM113。在大田环境下,突变体褐色斑点在播种后3周的叶片上产生,始穗期扩散至叶鞘。与野生型IR64相比,突变体HM113的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显著下降,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同时突变体CAT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OD活性显著上升。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突变体叶片中积累了大量活性氧,且斑点处细胞坏死。白叶枯病菌接种结果显示,HM113是一个广谱抗性增强的突变体。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HM113中防卫反应基因AOS2、PAL4、PR10和PR1b等的表达大幅上调。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褐斑性状受单显性基因(SplHM113)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法将该基因定位在第7染色体长臂RM21605和RM418之间,物理距离约为308 kb。本研究为褐斑基因Spl^(HM113)的克隆与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斑点叶突变体 白叶枯病抗性 活性氧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spl2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5
4
作者 宋莉欣 黄奇娜 +7 位作者 奉保华 施勇烽 张晓波 徐霞 王惠梅 李小红 赵宝华 吴建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19-1528,共10页
通过双环氧丁烷(diepoxybutan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红褐色斑点叶突变体spl21(spotted-leaf 21)。大田条件下,突变体播种后约2周叶片上开始出现红褐色斑点,随后部分斑点融合,从叶尖开始发黄枯萎,并沿叶片两侧边缘向下扩... 通过双环氧丁烷(diepoxybutan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红褐色斑点叶突变体spl21(spotted-leaf 21)。大田条件下,突变体播种后约2周叶片上开始出现红褐色斑点,随后部分斑点融合,从叶尖开始发黄枯萎,并沿叶片两侧边缘向下扩散,严重时叶片大部分或整体枯死。突变体spl21与野生型IR64相比,其株高、穗长、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均显著降低。组织化学分析表明,叶片斑点处及周围有H2O2沉积。突变还导致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降低,叶片光合能力明显下降;此外,突变体中CAT、SOD、APX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OD活性则极显著升高。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法最终将该基因定位于第12染色体长臂下端介于In Del-8和RM28746之间约87 kb的区段内,暂名spl21(t),本研究为该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斑点叶突变体 过氧化氢 光合色素 基因定位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a Novel Rice Spotted-Leaf Mutant with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to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被引量:3
5
作者 SHEN Hai-chao SHI Yong-feng +5 位作者 FENG Bao-hua WANG Hui-mei XU Xia HUANG Qi-na Lü Xiang-guang WU Jian-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713-721,共9页
A spotted-leaf mutant of rice HM143 was isolated from an EMS-induced IR64 mutant bank. Brown lesions randomly distributed on leaf blades were observed about 3 wk after sowing. The symptom lasted for the whole plant gr... A spotted-leaf mutant of rice HM143 was isolated from an EMS-induced IR64 mutant bank. Brown lesions randomly distributed on leaf blades were observed about 3 wk after sowing. The symptom lasted for the whole plant growth duration. Histochem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cell death occurred in and around the site of necrotic lesions accompanied with accumulation of hydrogen hyperoxide. Agronomic traits were largely similar to the wild type IR64 except seed setting rate and 1 000-grain weight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mutant. Disease resistance of the mutant to multiple races of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utation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recessive gene, tentatively termed splHM143. In addition, using molecular markers and 1023 mutant type individuals from an F2 segregating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he cross HM143/R9308, the spotted-leaf gene was finally delimited to an interval of 149 kb between markers XX25 and ID40 on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4. splHM143 is likely a novel rice spotted-leaf gene since no other similar genes have been identified near the chromosoma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potted-leaf mutant hypersensitive response-like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ce molecular marker
下载PDF
水稻淡褐斑叶突变体lbsl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12
6
作者 奉保华 杨杨 +6 位作者 施勇烽 林璐 陈洁 黄奇娜 魏彦林 Hei LEUNG 吴建利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7-301,共5页
通过EMS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淡褐色斑点叶突变体lbsl1(light brown spotted leaf 1)。在自然条件下,突变体播种后10~14d,叶片上出现淡褐色斑点,随后逐渐扩散至全叶,第1叶至剑叶上均有淡褐色斑,为全生育期性状。斑点性... 通过EMS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淡褐色斑点叶突变体lbsl1(light brown spotted leaf 1)。在自然条件下,突变体播种后10~14d,叶片上出现淡褐色斑点,随后逐渐扩散至全叶,第1叶至剑叶上均有淡褐色斑,为全生育期性状。斑点性状的表达对株高、生育期、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淡褐色斑点叶性状受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将突变体lbsl1与正常叶色水稻Morobereken杂交构建F2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最终将该淡褐叶基因lbsl1(t)定位在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约130kb的区段上。定位的结果和发展的群体为该基因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色 斑点叶突变体 分子标记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spl101和spl102的筛选及候选基因鉴定 被引量:2
7
作者 韩晓斌 徐冉 +3 位作者 段朋根 于海跃 罗越华 李云海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6-353,共8页
斑点叶突变体是指植物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叶片或叶鞘上自发形成、且与病原菌侵染产生的病斑类似的一类突变体,筛选并研究斑点叶突变体对揭示植物抗病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研究斑点叶的形成机制,本文通过EMS诱变品种宽叶粳(KY... 斑点叶突变体是指植物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叶片或叶鞘上自发形成、且与病原菌侵染产生的病斑类似的一类突变体,筛选并研究斑点叶突变体对揭示植物抗病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研究斑点叶的形成机制,本文通过EMS诱变品种宽叶粳(KYJ),筛选得到两个斑点叶突变体spl101和spl102。这两个突变体在生长发育晚期(抽穗期以后)形成严重的类病斑。遗传分析表明,spl101和spl102均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Mutmap方法对候选基因进行克隆,结果显示,spl101和spl102的候选基因均为OsEDR1,该基因与类病斑发生有关。在spl101中,OsEDR1基因突变发生在第6外显子和第6内含子的交接处,该突变导致第6内含子的错误识别,最终造成移码突变。在spl102中,OsEDR1基因突变发生在第10外显子上,导致一个苯丙氨酸(F)变成半胖氨酸(C)。因此,本研究鉴定了两个新的OsEDR1等位突变,对OsEDR1抗病反应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及丰富水稻种质资源具有积极意义。同时验证了利用Mutmap方法克隆水稻突变基因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 Mutmap OsEDR1
下载PDF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W1764的遗传分析及初步定位 被引量:5
8
作者 杨绍华 刘华清 王锋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519-522,共4页
从籼稻品种"明恢86"转基因后代中发现1个非T-DNA插入的叶斑突变体W1764。突变体在分蘖后期最先从基部叶叶尖处开始出现褐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斑点逐渐从叶尖扩展到整个叶片,同时从下到上叶片依次出现表型,至成熟时几乎遍... 从籼稻品种"明恢86"转基因后代中发现1个非T-DNA插入的叶斑突变体W1764。突变体在分蘖后期最先从基部叶叶尖处开始出现褐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斑点逐渐从叶尖扩展到整个叶片,同时从下到上叶片依次出现表型,至成熟时几乎遍布整个植株。遗传学分析表明,该突变体表型受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以突变体W1764和粳稻品种02428杂交构建F2群体,用其中突变表型的136株个体进行基因定位,将W1764的突变位点初步定位在第12染色体长臂的分子标记NSSR1229和L05-78之间1.9cM内。初步鉴定为1个新的叶斑突变基因,暂命名为spl30(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斑突变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西瓜黄化斑点叶片的生理特性与遗传倾向
9
作者 赵紫君 赵晨 +2 位作者 杨可 池明 张卫华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7-524,共8页
【目的】探究西瓜黄化斑点叶片的生理特性与遗传倾向,为该材料在实际应用及后续基因定位与克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黄化斑点叶西瓜TNY1201和普通西瓜1182为材料,对其叶片表型、解剖结构以及光合生理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建立六世... 【目的】探究西瓜黄化斑点叶片的生理特性与遗传倾向,为该材料在实际应用及后续基因定位与克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黄化斑点叶西瓜TNY1201和普通西瓜1182为材料,对其叶片表型、解剖结构以及光合生理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建立六世代群体进行遗传倾向研究。【结果】TNY1201从第一片真叶开始就具有黄化斑点性状,与普通西瓜叶片相比,具有面积大、密度小的气孔,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排列松散,叶片紧密度小,海绵组织所占体积较大;TNY1201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1182,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显著高于1182;将TNY1201与1182进行正反交与回交,遗传倾向表现为F2中叶片有斑与无斑的分离比为3:1,回交BC1P1叶片有斑与无斑分离比为1∶1。【结论】TNY1201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均显著低于普通西瓜叶片。TNY1201叶片的黄化斑点由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叶片斑点 生理特性 遗传倾向
下载PDF
辣椒彩色斑叶突变体叶片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萌 赵虎 +3 位作者 赵曾菁 孟生德 吴星 王日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00-608,共9页
以彩色斑叶辣椒突变体、紫叶辣椒、白色斑叶辣椒突变体功能叶为试验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通过观察叶片不同斑区的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分析彩色斑叶的显色部位、显色特征、细胞器数量及形态变化,从细胞水平上探讨彩色斑... 以彩色斑叶辣椒突变体、紫叶辣椒、白色斑叶辣椒突变体功能叶为试验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通过观察叶片不同斑区的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分析彩色斑叶的显色部位、显色特征、细胞器数量及形态变化,从细胞水平上探讨彩色斑叶辣椒复杂叶色的成因。结果表明:(1)彩色斑叶辣椒突变体子叶为紫色,自第一片真叶展开出现异色斑块,斑块位置、频率、色彩深度无明显规律。(2)叶肉细胞内叶绿体少甚至缺失形成白斑,花色素苷在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均有分布,其在叶肉细胞不均匀分布是紫色深度不同的主因。(3)辣椒彩色斑叶突变体绿斑区内细胞形态良好,细胞器结构较好;紫色斑区和白色斑区细胞呈中度肿胀,细胞器明显异常。(4)叶肉细胞内叶绿体少甚至缺失、花色素苷不均匀分布是叶片呈现彩色的原因,该叶斑类型属于色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彩色斑叶突变体 显微结构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基于分子标记和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精细定位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茂辉 钟春燕 +4 位作者 罗文龙 聂金泉 郭涛 王慧 陈志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0期1-8,173,共9页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Spl34是自然获得的突变体,在研究其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基础上,利用粳稻Francis和Spl34杂交构建F_2基因定位群体进行精细定位研究,遗传分析表明Spl34的斑点叶表型受单个显性基因Spl34(t)调控;利用SSR/InDel标记对...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Spl34是自然获得的突变体,在研究其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基础上,利用粳稻Francis和Spl34杂交构建F_2基因定位群体进行精细定位研究,遗传分析表明Spl34的斑点叶表型受单个显性基因Spl34(t)调控;利用SSR/InDel标记对无斑点叶隐性单株进行连锁分析,将Spl34(t)精细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23.483~23.530 Mb之间,定位区间长度为46.99 kb,筛选出8个候选基因。另外,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F_2(Francis/Spl34)有斑点个体混合池、无斑点个体混合池以及双亲进行重测序,利用基因组SNP对有斑点和无斑点混合池进行关联分析,将Spl34(t)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23.223~23.791 Mb之间,区间大小约568 kb;进一步利用单分子测序技术对Spl34突变体进行测序,通过从头组装、关联分析,在两个重叠群tig00001409和tig00003011检测到紧密连锁。通过对两个重叠群之间序列进行Sanger测序并产生的新重叠群长度达到233.95 kb,其中Spl34(t)定位区间大小约40 kb。将斑点叶基因Spl34(t)精细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约40 kb的区间,为进一步开展该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 分子标记 高通量测序 基因定位 序列比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