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在自然流产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袁海明 陈梦帆 +1 位作者 邓小燕 吕芬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42-446,共5页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以及染色体微阵列(chromosomalmicroarrayanalysis,CMA)技术在自然流产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然流产样本440例,对其进行CMA检测。结果在440例流产样本中,成功检测417例,成功率为94...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以及染色体微阵列(chromosomalmicroarrayanalysis,CMA)技术在自然流产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然流产样本440例,对其进行CMA检测。结果在440例流产样本中,成功检测417例,成功率为94.7%。染色体异常的样本为209例(50.1%),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29例(61.7%),结构异常40例(19.1%),嵌合体38例(18.1%),纯合子区域2例(1.0%)。结论相较于染色体核型分析,CMA可为流产物检测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为患者的病因诊断和再生育风险评估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流产 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微阵列 染色体数目异常 染色体结构异常 嵌合体 染色体纯合区域
原文传递
NGS技术检测自然流产胚胎或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及拷贝数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佳 毕川 +6 位作者 高雅 季刚 汪凌云 张红云 李云 王军 王威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5年第2期12-15,共4页
目的探索新一代测序技术(NGS)在检测自然流产胚胎或绒毛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和拷贝数变异(CNV)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例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应用NGS技术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和拷贝数变异的检测,并以染色体核型... 目的探索新一代测序技术(NGS)在检测自然流产胚胎或绒毛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和拷贝数变异(CNV)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例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应用NGS技术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和拷贝数变异的检测,并以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金标准"进行NGS方法的评估。后于2013年共收集1074例自然流产胚胎或绒毛组织,应用NGS技术完成染色体非整倍体和CNV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例自然流产样本的NGS结果与核型分析结果对比,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100%。临床检测的1074例流产组织样本中,42例样本DNA不符合质控标准,实际完成检测1032例。1032例组织样本中阳性445例(43.12%),其中非整倍体369例(82.92%),以16、X、22、21、15、18号染色体高发;CNV共76例(17.08%),阳性样本集中发生在8-12w。阴性587例(56.88%)。根据孕妇年龄将样本分为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GS技术用于检测流产组织的非整倍体和拷贝数变异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适用于临床的有效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测序技术 自然流产 绒毛膜绒毛 染色体畸变
原文传递
全基因组染色体芯片在流产绒毛及死胎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钱芳波 沈晔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86-1592,共7页
目的:探讨全基因组染色体微阵列芯片(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自然流产及死胎组织遗传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临床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为流产夫妇的遗传咨询和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利用Affyme-trix Cytosc... 目的:探讨全基因组染色体微阵列芯片(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自然流产及死胎组织遗传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临床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为流产夫妇的遗传咨询和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利用Affyme-trix Cytoscan 750K芯片对91例流产样本进行遗传学检测,利用ChAS 3.0软件进行判读分析,并参考DGV、DECIPHER、OMIM、ISCA、UCSC、ClinVar等国际公共病理性数据库,同时与既往文献进行比对,分析拷贝数变异的病理性。结果:91例流产绒毛和死胎样本均获得芯片结果,检测成功率为100%,共检出61例(67.03%)异常样本,除40例(65.57%)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30例三体、10例单体)外,CMA还检测出了10例(16.39%)染色体结构异常、2例(3.28%)多倍体、5例(8.20%)嵌合体、4例(6.56%)杂合性缺失/单亲二倍体。10例染色体结构异常涉及1p36.33p31.1、4p16.3、7q36.2q36.3、22q11.21等区带,其中4例为两条染色体间长短臂末端同时出现缺失和(或)重复,高度提示父母一方为相互易位携带者。结论:全基因组染色体微阵列芯片无需细胞培养,具有高通量、高分辨率、准确率高、报告周期短等优点,可为流产遗传学检测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为患者的病因诊断和再生育风险评估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可作为流产物遗传学诊断的主要检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流产 死胎 染色体微阵列芯片 拷贝数变异 杂合性缺失 嵌合体
下载PDF
早孕期服用二甲双胍对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王蕴慧 张留苗 +2 位作者 谭剑平 梁立阳 张建平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592-597,共6页
目的观察具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病史的患者在早孕期服用二甲双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3月到2010年2月215例具有PCOS病史的孕妇。在本次妊娠前口服二甲双胍后受孕或既往有过反复流产史且... 目的观察具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病史的患者在早孕期服用二甲双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3月到2010年2月215例具有PCOS病史的孕妇。在本次妊娠前口服二甲双胍后受孕或既往有过反复流产史且伴有血糖升高及高胰岛素血症的58例PCOS患者为观察组,在妊娠早期开始或继续(孕前已用者)口服二甲双胍1.0~1.5g/d;157例有PCOS史但孕期从未用过二甲双胍的孕妇作为对照组。用卡方或t检验比较2组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早期自然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2%与28.7%,χ2=13.476,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晚期流产率(6.9%与6.4%)、妊娠期高血压(3.9%与4.9%),子痫前期(3.9%与3.9%)、早产(13.7%与20.6%)及羊水过少发生率(5.9%与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2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2925±530)g与(2910±659)g]、新生儿窒息(3.7%与6.8%)、新生儿畸形(0.0%与0.9%)、新生儿低血糖(5.6%与6.8%)、巨大胎儿(1.9%与3.4%)、胎儿生长受限(5.6%与6.0%)及新生儿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比例(18.0%与2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追踪观察婴儿体格智力发育情况,现最长为3.5岁,体格智力发育正常。结论妊娠早期口服二甲双胍可降低PCOS患者自然流产率,未观察到对子代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二甲双胍 自然流产 妊娠结局
原文传递
临床干预对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不孕与自然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朝霞 谢晓英 +2 位作者 王琴 吕维名 马华谋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9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不孕与自然流产史患者给予左甲状腺素钠(L-T4)干预治疗对改善妊娠结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生殖医学科门诊就诊的不孕症和有自然流产史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6...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不孕与自然流产史患者给予左甲状腺素钠(L-T4)干预治疗对改善妊娠结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生殖医学科门诊就诊的不孕症和有自然流产史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愿意及要求,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用左甲状腺素钠,口服治疗,对照组未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率、流产率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妊娠率为26.67%、流产率为12.5%,对照组患者的妊娠率为10%、流产率为66.67%,两组患者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前与治疗后TS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不孕和自然流产患者给予左甲状腺素钠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善甲状腺功能,提高妊娠率,降低流产率,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自然流产 不孕
下载PDF
孕早期自然流产组织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马韵翼 吴东 +4 位作者 霍晓东 高越 张梦汀 刘广芝 廖世秀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8年第10期971-973,共3页
目的探讨孕早期自然流产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孕早期流产孕妇433例,其中适龄组(<30岁)226例,中间组(30~<35岁)129例,高龄组(35~<40岁)61例和超高龄组(≥40岁)17例;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孕早期自然流产组织基因组拷... 目的探讨孕早期自然流产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孕早期流产孕妇433例,其中适龄组(<30岁)226例,中间组(30~<35岁)129例,高龄组(35~<40岁)61例和超高龄组(≥40岁)17例;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孕早期自然流产组织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结果 433例孕早期自然流产组织中,200kb以上基因组CNVs 259例(59.82%),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80例(41.57%),染色体结构异常79例(18.24%);CNVs主要分布在15、16、22及X染色体(6.70%、9.70%、8.55%、9.24%),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最高的为16-三体(8.78%),其次是22-三体(8.08%),染色体结构异常多发生于15号染色体(3.23%)及X染色体(2.08%);适龄组、中间组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32.30%、44.19%)均低于高龄组(63.93%)和超高龄组(64.71%)(P<0.05),且适龄组低于中间组(P<0.05),高龄组与超高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适龄组染色体结构异常发生率(23.01%)高于高龄组(8.20%)(P<0.05)。结论 CNVs主要分布在15、16、22及X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孕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孕妇年龄可影响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而对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发生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流产 孕早期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 基因组拷贝数异常
原文传递
母胎界面蜕膜巨噬细胞与滋养细胞串扰在自然流产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梁诗维 宋芳 +3 位作者 宫晓玲 赵紫薇 杨美霞 栾兆进 《解剖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53-257,共5页
自然流产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不明原因自然流产与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有关。蜕膜巨噬细胞(DM)来自于母体,是母胎界面第2丰富的免疫细胞,在重塑螺旋动脉、维持母胎免疫耐受和调节滋养细胞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滋养... 自然流产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不明原因自然流产与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有关。蜕膜巨噬细胞(DM)来自于母体,是母胎界面第2丰富的免疫细胞,在重塑螺旋动脉、维持母胎免疫耐受和调节滋养细胞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滋养细胞是惟一与母体蜕膜直接接触的胚胎细胞,在母胎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具有类似于肿瘤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行为。研究证明,DM与滋养细胞存在细胞间的串扰作用,一方面DM影响滋养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另一方面,滋养细胞调控DM极化,并且自然流产患者母胎界面DM和滋养细胞之间存在串扰异常。现系统阐述DM和滋养细胞的功能,以及两者间串扰异常对自然流产的影响,为研究母胎界面在自然流产中的发病机制,以及找寻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流产 蜕膜巨噬细胞 滋养细胞 串扰
下载PDF
不孕症患者IVF-ET助孕后自然流产的相关因素分析
8
作者 姜璎钊 邹雅琴 +1 位作者 屈艳阳 陈洁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346-1350,共5页
目的分析不孕症患者IVF-ET助孕后自然流产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首次接受IVF-ET助孕并临床妊娠的357例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出现自然流产情况分为未流产组(n=312)和流产... 目的分析不孕症患者IVF-ET助孕后自然流产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首次接受IVF-ET助孕并临床妊娠的357例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出现自然流产情况分为未流产组(n=312)和流产组(n=45),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男方精液参数、疾病史/既往史、IVF-ET相关资料等临床资料,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然流产的相关因素。结果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35岁、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男方精子活力为D级、男方精子浓度≤15×10^(6)/ml、男方精子DNA碎片指数>20%、人工流产史>3次、自然流产史>3次、宫腔操作史>2次、有子宫肌瘤患病史、移植胚胎质量为C级是不孕症患者IVF-ET后自然流产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不孕症患者的年龄大、BMI高、人工/自然流产次数多、宫腔操作次数多、有子宫肌瘤患病史和移植胚胎质量差可增加IVF-ET助孕后自然流产的风险,且男方精子活力差、浓度低和男方精子DNA碎片指数大也会加大IVF-ET后自然流产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孕症 IVF-ET 自然流产 相关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
下载PDF
血清微量元素水平与早期自然流产的相关性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斌利 侯伟 +2 位作者 闫晓婷 惠凌云 于学文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年第9期1074-1076,共3页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与早期自然流产相关性,为临床上防治早期自然流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早期妊娠妇女62名及未孕育龄妇女63名,分为自然流产组(31名)、正常早孕组(31名...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与早期自然流产相关性,为临床上防治早期自然流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早期妊娠妇女62名及未孕育龄妇女63名,分为自然流产组(31名)、正常早孕组(31名)、正常未孕组(31名)和有自然流产史未孕组(32名),采用原子吸收法检测4组妇女外周血铜、锌、钙、镁、铁元素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4组妇女血清中钙及铁水平存在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2.73、4.76,均P<0.05);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发现,正常早孕组血清中钙的水平明显高于早期自然流产组(P<0.05),且血清铁水平明显高于早期自然流产组和有流产史的未孕妇女组(均P<0.05),正常未孕组妇女血清铁水平则明显高于有流产史的未孕组妇女(P<0.05),4组妇女血清中铜、锌和镁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0.16、1.23、1.30,均P>0.05)。结论血清钙及铁水平低与早期妊娠自然流产有一定的相关性,妇女在妊娠前和妊娠期应注意保持营养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妊娠 自然流产 相关性
下载PDF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在自然流产遗传学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怀磊 冷建杭 +1 位作者 郭钦贤 孙博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7年第8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技术在自然流产遗传学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自然流产患者43例,对流产绒毛或胎儿组织应用SNP-arra... 目的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技术在自然流产遗传学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自然流产患者43例,对流产绒毛或胎儿组织应用SNP-array技术进行检测,同时选取15例人工流产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 43例自然流产样本成功检测43例,成功率为100%,发现染色体异常16例,异常检出率为37.2%(16/43),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2例,结构异常4例。对照组15例人工流产样本检测全部成功,未发现染色体异常。结论 SNP-array技术可以作为自然流产物遗传学分析的方法之一,可为患者的病因诊断与再生育风险评估提供指导,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流产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 染色体异常 绒毛膜绒毛
原文传递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411例自然流产原因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顾惠凤 唐克峰 姜慧萍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0年第7期800-801,862,共3页
目的探索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自然流产原因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MA技术对411例自然流产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s)进行检测。结果411例流产标本,检测成功... 目的探索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自然流产原因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MA技术对411例自然流产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s)进行检测。结果411例流产标本,检测成功389例,成功率94.6%。染色体异常标本202例(49.1%),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80例,结构异常22例。结论CMA技术能检测出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可以为流产物检测提供较为全面的评估,为患者解释临床表现并评估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流产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 染色体数目异常 染色体结构异常
原文传递
利用微卫星诊断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邹刚 贺光 +4 位作者 陆建英 骆敏 郭茗 杨慧珠 段涛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08年第2期15-21,共7页
目的运用微卫星(短串联重复序列,STR)结合的多重定量荧光PCR检测61例流产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以评价它与传统经典的核型分析方法的关系。方法首先利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扩增48份无关个体DNA样本中的常见发生数目异常的染色体上19个STR位... 目的运用微卫星(短串联重复序列,STR)结合的多重定量荧光PCR检测61例流产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以评价它与传统经典的核型分析方法的关系。方法首先利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扩增48份无关个体DNA样本中的常见发生数目异常的染色体上19个STR位点和一个AMXY位点,扩增产物经毛细管电泳。计算出各位点的杂合度和正常杂合子峰面积比值范围。再对61例自然流产组织中这些位点进行扩增,判断染色体数目异常情况。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做为对照诊断标准。结果①核型分析成功率为65.6%;多重荧光定量PCR扩增成功率为98.3%。核型分析成功的40例样本,多重荧光定量PCR全部扩增成功,其中38例结果与核型分析结果相一致,以细胞遗传学作为诊断标准,诊断的符合率为95%。②运用核型分析方法,新鲜标本核型分析成功率为80.4%;不新鲜或者坏死标本的成功率为20%,P<0.001。运用STR-PCR方法,新鲜标本扩增成功率为100%;不新鲜或者坏死标本的成功率为93.3%,P=0.246。③AMXY和DXS8090、DXS8094联合诊断性别的成功率可达97.9%。结论结合STR的多重荧光定量PCR在诊断染色体数目异常中敏感性强,特异度高,可以做为细胞遗传学的补充。对于稽留流产和坏死变性的绒毛组织,STR-PCR也可以进行诊断。AMXY和DXS8090、DXS8094可用来进行性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流产 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数目异常 牙釉蛋白基因 定量荧光PCR 毛细管电泳 微卫星
下载PDF
Glycodelin—A与不明原因流产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兰珍 吴爱华 张嵩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年第12期1409-1411,共3页
目的研究Glycodelin—A与不明原因流产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流产提供指导。方法测量25例不明原因流产孕妇和24例正常早孕妇女血清Glycodelin—A含量并加以比较。结果正常组孕妇Glycodelin—A浓度f(6.95±0.64)ng/ml]高于流产... 目的研究Glycodelin—A与不明原因流产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流产提供指导。方法测量25例不明原因流产孕妇和24例正常早孕妇女血清Glycodelin—A含量并加以比较。结果正常组孕妇Glycodelin—A浓度f(6.95±0.64)ng/ml]高于流产组孕妇[(5.53±0.62)ng/ml],差异有显著性(P〈0.05o结论不明原因流产孕妇血清Glycodelin—A水平较正常组水平低,Glycodelin—A分泌及表达不够可能是此类流产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ycodelin-A 流产
下载PDF
一种改良拷贝数变异检测技术在自然流产遗传学检测中的应用
14
作者 胡雯婧 陈勤芳 +3 位作者 吴怡 韩旭 郭晓奎 陶炯 《检验医学》 CAS 2019年第7期637-642,共6页
目的探讨一种高通量多重基因拷贝数检测技术(CNVplex)在孕早期自然流产遗传学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96例孕早期自然流产组织,清除蜕膜后绒毛组织每份分为2个组,一组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检测,另一组提取DNA采用CNVplex进行... 目的探讨一种高通量多重基因拷贝数检测技术(CNVplex)在孕早期自然流产遗传学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96例孕早期自然流产组织,清除蜕膜后绒毛组织每份分为2个组,一组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检测,另一组提取DNA采用CNVplex进行检测,比较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196例孕早期流产绒毛中,细胞培养成功175例(成功率为89.29%),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98例(异常检出率为56%),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96例、结构异常2例;CNVplex检测成功194例(成功率为98.98%),检出拷贝数异常115例(异常检出率为59.29%),包括染色体整条拷贝数异常107例、染色体部分片段拷贝数异常8例。在染色体核型分析失败的21例样本中,CNVplex共检出染色体拷贝数异常16例。在175例2种方法都检测成功的样本中有10例结果不符,其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的2例多倍体、2例嵌合体以及1例易位型22三体CNVplex未能检出;其余5例CNVplex结果显示为染色体部分片段拷贝数异常,而染色体核型结果为正常或不明确,该5例样本均采用随访夫妻染色体检测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验证。结论CNVplex的检测成功率高,能有效检出染色体小片段拷贝数异常,适用于孕早期自然流产遗传学快速检测,是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流产 拷贝数变异 核型分析
下载PDF
体质指数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体外受精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予 马芸 +1 位作者 李琳 杨冬梓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行体外受精(IVF)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PCOS不孕患者行IVF治疗的171个新鲜周期,以BMI≥23.0 kg/m2为界值分为正常体重组(n=102)和超重/肥胖组(n=69),比较两组基础内分泌代谢和...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行体外受精(IVF)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PCOS不孕患者行IVF治疗的171个新鲜周期,以BMI≥23.0 kg/m2为界值分为正常体重组(n=102)和超重/肥胖组(n=69),比较两组基础内分泌代谢和IVF的临床及实验室参数。结果超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相比,基础血清游离雄激素及游离雄激素指数高,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低,空腹葡萄糖及胰岛素、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口服糖耐量试验2 h葡萄糖及胰岛素高,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高,三酰甘油高及高密度脂蛋白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促排卵过程中促性腺激素用量及时间增加(P<0.05);峰值雌二醇水平低(P<0.05),成熟卵泡少(P<0.05),早期流产率显著增高(P<0.05);其他IVF相关临床及实验室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23 kg/m2的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和高雄激素血症更显著,糖脂代谢紊乱发生率高,负面影响IVF促排卵的反应且早期流产率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体质指数 体外受精 早期自然流产
下载PDF
Epidemiological Survey and Risk Factor Analysis of Recurrent Spontaneous Miscarriages in Infertile Women at Large Infertility Centers 被引量:8
16
作者 Hai-Yan Wang Jie Qiao +4 位作者 Xiao-Xi Sun Shu-Yu Wang Xiao-Yan Liang Yun Sun Feng-Hua Li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7期2056-2062,共7页
Background:A higher frequency of spontaneous miscarriage has been observed in infertile couples,and there is a higher prevalence of inferti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recurrent spontaneous miscarriages (RS... Background:A higher frequency of spontaneous miscarriage has been observed in infertile couples,and there is a higher prevalence of inferti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recurrent spontaneous miscarriages (RSMs;〉2 miscarriages).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proportion of infertile patients with RSM and examin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in patients with RSM being treated with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Methods:This cross-sectional observa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at six reproductive medicine centers in three cities of China.Data of 751 patients with at least one spontaneous miscarriage were analyzed.Demographic data and eti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fertility were compiled and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a single spontaneous miscarriage (SSM) and those with RSM.Results:Two hundred (26.6%,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23.50-29.95%) patients experienced RSMs and 551 (73.4%) had a single miscarriage.The odds of RSM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ge (odds ratio [OR] =1.06),uterine disorders (OR =2.09),endocrine disorders (OR =2.48),and immune disorders (OR =2.98).Higher education level,masters or above,and a pelvic cavity disorder we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RSM (OR =0.27 and 0.46,respectively).Late spontaneous miscarriages were more frequent in patients with RSM than in those with a SSM (31.5% vs.14.2%,respectively,P 〈 0.001) and were associated with a history of uterine cavity procedures (OR =2.095) and cervical factors related to infertility (OR =4.136,95% CI:1.012-16.90).Conclusions: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only a SSM,the conditions of patients with RSM are more complicated.To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factors including uterus cavity adhesion,cervical relaxation,endocrine disorders,and immune disorders should be treated before assisted reproduction is initiated.These data may provide treatment guidance for infertile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R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Epidemiological Survey INFERTILITY Recurrent spontaneous miscarriage Risk Factor
原文传递
中医药治疗习惯性流产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9
17
作者 徐淑敏 《中医临床研究》 2012年第2期73-75,共3页
习惯性流产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且让病人非常痛心的一种现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妇女生育年龄的推迟,普遍服用避孕药,导致患有不孕不育症的人逐年增加。接受人工授精治疗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习惯性流产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习惯性流产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且让病人非常痛心的一种现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妇女生育年龄的推迟,普遍服用避孕药,导致患有不孕不育症的人逐年增加。接受人工授精治疗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习惯性流产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临床证实中医药可以有效的,成功地预防习惯性流产。本作者根据临产经验分析讨论习惯性流产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以及随证加减。将其分为六大类型:脾肾两虚,冲任不固;肾气虚弱,胞脉受阻;气血两虚,胎失所养;阴虚血热,胎元不固;湿热内蕴胞宫和外伤。笔者也介绍现代医学最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特别是自身免疫反应方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自然流产 习惯性流产 传统中医药 人工受精 免疫反映
下载PDF
连续2次与3次以上自然流产患者宫腔镜检查结果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郭广玲 张春莲 +2 位作者 方彩云 何琳 陈双郧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33-1334,1337,共3页
目的通过宫腔镜检查比较连续2次和3次或以上自然流产患者的子宫异常的发生频率。方法回顾该院连续2次与3次或以上自然流产患者宫腔镜检查结果,分析其先天及后天子宫异常发生比率。结果139例复发性自然流产的患者中72例为连续2次自然流产... 目的通过宫腔镜检查比较连续2次和3次或以上自然流产患者的子宫异常的发生频率。方法回顾该院连续2次与3次或以上自然流产患者宫腔镜检查结果,分析其先天及后天子宫异常发生比率。结果139例复发性自然流产的患者中72例为连续2次自然流产,67例为连续3次或更多次自然流产,两组间子宫异常率差别不大,分别为36.1%(26/72)和28.4%(19/67)。结论2次自然流产后即行宫腔镜检查可更早诊断反复自然流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性宫腔镜检查 自然流产 子宫异常
下载PDF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俞晓晶 王芳 《医学信息》 2020年第10期34-36,共3页
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多样,多数原因不明,部分治疗措施亦存在争议,严重困扰诸多育龄期妇女。目前常针对病因治疗,但该病病因复杂难断,治疗效果欠佳,因此该病的病因学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复发性流产病因研究现状... 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多样,多数原因不明,部分治疗措施亦存在争议,严重困扰诸多育龄期妇女。目前常针对病因治疗,但该病病因复杂难断,治疗效果欠佳,因此该病的病因学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复发性流产病因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预防复发性流产发生以及其治疗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 病因
下载PDF
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与反复自然流产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霍梅 林琳华 +6 位作者 黄明 黄蓉 朱莹 何桂蓉 唐署明 方红辉 李体远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82-1284,共3页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插入和缺失多态性与反复自然流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57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和153例对照组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并进行比较。结果:反复自然...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插入和缺失多态性与反复自然流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57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和153例对照组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并进行比较。结果:反复自然流产组PAI-1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4G/4G为26.3%,4G/5G为54.4%,5G/5G为19.3%,4G等位基因频率为0.535,5G等位基因频率为0.465;对照组PAI-1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4G/4G为21.6%,4G/5G为56.2%,5G/5G为22.2%,4G等位基因频率为0.497,5G等位基因频率为0.50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与反复自然流产发病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基因 多态性 反复自然流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