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定量测定油藏岩石润湿性的新方法 被引量:14
1
作者 鄢捷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3-86,共4页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定量测定油藏岩石润湿性的新方法,即经改进的自吸速率法。该测定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当岩石与流体接触时,其表面的润湿性是影响自吸速率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采用无因次时间(tD)代替实际自吸时间,...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定量测定油藏岩石润湿性的新方法,即经改进的自吸速率法。该测定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当岩石与流体接触时,其表面的润湿性是影响自吸速率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采用无因次时间(tD)代替实际自吸时间,可以消除油/水界面张力、液体黏度、孔隙结构,以及岩心的形状与尺寸等其它因素对自吸速率的影响。由自叹过程中所测得的拟毛管压力曲线,可定量确定岩石表面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的润湿指数(WR)。 WR值越大,则水湿性越强。 WR值的大小,既取决于自吸速率,又取决于自吸的液体总量。在进行自吸实验时,将岩样吊挂在电子天平上,并浸入盐水中。盐水组成应与建立束缚水饱和度时所用盐水相同。自岩样浸入盐水的瞬间开始,记录岩样质量随时间的变化,直至岩样质量保持恒定时为止(通常约需72h)。根据每一时刻岩样质量的变化和油、盐水的密度差,求出该时刻油相的自吸采收率(Rim),井绘制每一岩样的Rim与tD关系曲线。然后分别计算不同tD值所对应的拟毛管压力(Pc,ps)和水饱和度(Sw),并绘制出每一岩样的Pc,ps与Sw关系曲线。根据该曲线的下包面积,求出每一岩样的润湿指数(WR)。实测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测得的润湿指数与使用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岩石 润湿性 定量测定 岩心分析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页岩油润湿性及其对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肖文联 杨玉斌 +5 位作者 黄矗 谢启超 陈小东 曹润荣 郑玲丽 任吉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为了识别和评价页岩油储层岩石润湿性,深化其对储层原油动用程度的认识,以鄂尔多斯盆地西233地区页岩油储层岩样为研究对象,开展完全饱和水及束缚水状态下的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测试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自吸法润湿性实验,建立... 为了识别和评价页岩油储层岩石润湿性,深化其对储层原油动用程度的认识,以鄂尔多斯盆地西233地区页岩油储层岩样为研究对象,开展完全饱和水及束缚水状态下的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测试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自吸法润湿性实验,建立基于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评价润湿性的基本方法,进而选择平行岩样开展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水驱油实验,分析评价润湿性对水驱油过程中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驱水后(即束缚水状态),水相与孔喉壁面的作用力明显减小,其在孔喉空间中表现出自由流体状态下的体弛豫特征,因此岩样的润湿性表现为油湿,这与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自吸法润湿性实验评价结果一致。由此可见,通过对比不同状态下的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能够评价岩样的润湿性;岩样在水驱油过程中主要动用的是中-大孔喉中的原油,小孔喉中原油的动用效果较差。当增加注入水毛细管数的同时减弱储层岩石的油湿特性,小孔喉的动用效果可明显提升。因此注水开发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注入水毛细管数和储层岩石的润湿性,进而提高页岩储层的水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润湿性 自吸法 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 原油动用程度
下载PDF
基于数字岩心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致密砂岩自发渗吸模拟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汪勇 孙业恒 +1 位作者 梁栋 蔡建超 《石油科学通报》 2020年第4期458-466,共9页
自发渗吸广泛存在于低渗—致密油藏的水力压裂与注水开发过程中,受岩石微观结构、流体特性及边界条件等众多因素影响,精确刻画自发渗吸规律是有效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关键基础问题之一。为研究致密油藏微观孔隙结构及岩石润湿性对自发渗吸... 自发渗吸广泛存在于低渗—致密油藏的水力压裂与注水开发过程中,受岩石微观结构、流体特性及边界条件等众多因素影响,精确刻画自发渗吸规律是有效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关键基础问题之一。为研究致密油藏微观孔隙结构及岩石润湿性对自发渗吸的影响机制,本文针对胜利油田樊154区块致密砂岩样品,应用CT扫描技术建立微观孔隙结构的数字岩心模型,利用格子Boltzmann多相流模型开展孔隙尺度自发渗吸模拟,分析三种典型孔隙结构特征及不同润湿条件影响下的渗吸前缘演化和采出程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孔隙片状发育且连通性较好的结构中渗吸速率快且非润湿流体主要以"卡断"形式捕集,最终采出程度高,孔隙尺寸细小且连通性较好的结构内渗吸速率稳定,无较大波动,渗吸现象持续时间长,非润湿流体可以通过"绕流"和"卡断"方式捕集,最终采出程度一般,形态特征以片状发育但连通性较差的结构中渗吸速率波动显著,非润湿流体主要以"卡断"方式捕集,最终采出程度低;不同润湿性影响两相流体前缘的演化规律,润湿角越小,润湿流体优先侵入孔隙角隅,两相界面杂乱、分散,主终端液面滞后明显,渗吸前缘后非润湿相滞留明显,而润湿角越大,角流现象减少,渗吸前缘形态规则,但渗吸速率减慢,渗吸程度低;渗吸前期的逆向渗吸在强润湿条件下,发生程度高且位置多,同时后期的顺向渗吸过程中,润湿性越强,渗吸作用越明显,渗吸速率越快,最终采出程度越高。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致密油藏压裂开发中自发渗吸作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岩心 致密砂岩 自发渗吸 格子BOLTZMANN 润湿性
下载PDF
Pore scale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counter-current spontaneous imbibition in multi-scaled pore networks
4
作者 Yuchen Wu Xiukun Wang +1 位作者 Chaofan Zhang Chenggang Xian 《Petroleum》 EI CSCD 2023年第4期558-571,共14页
The multi-scaled pore networks of shale or tight reservoirs are considerab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sandstone reservoirs.After hydraulic fracturing treatment,the spontaneous imbibition process plays an import... The multi-scaled pore networks of shale or tight reservoirs are considerab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sandstone reservoirs.After hydraulic fracturing treatment,the spontaneous imbibition proc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horizontal wells.Applying the color-gradient model of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accelerated with parallel computing,we studied the countercurrent spontaneous imbibition process in two kinds of pore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interlacing distributions of large and small pores.The effect of geometry configuration of pore arrays with different pore-scale and the capillary number Ca on the mechanism of counter-current spontaneous imbibition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oil recovery factor are studied.We found that the wetting phase tends to invade the small pore array under small Ca in both types of geometry configurations of different pore arrays of four pore arrays zones.The wetting phase also tends to invade the pore array near the inlet for injecting the wetting phase no matter if it is a large pore array or small pore array except for the situation when the Ca is large to a certain value.In this situation,the small pore arrays show resistance to the wetting phase,so the wetting phase doesn't invade the small pore near the inlet,but invades the large pore preferentially.Both the geometry configurations of different pore arrays and Ca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oil recovery factor.This work will help to solve the doubt about the selectivity of the multi-scaled pores of the wetting phase and the role of pores with different sizes in imbibition and oil draining in countercurrent spontaneous imbibition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ntercurrent spontaneous imbibition Multi-scaled pore structures Selectivity of wetting phase to pore siz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原文传递
一种电子式高精度静态渗吸测量装置的研究——有效预测致密储层的渗吸采收率 被引量:1
5
作者 濮御 王秀宇 +2 位作者 杨胜来 濮玲 冯学洋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6年第5期5-8,共4页
全球能源短缺迫使人们将注意力从常规能源转移到非常规能源上。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承受力角度分析,致密油、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是其低孔、低渗的特点使其在开发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以毛管力为基础的静态渗吸作用成为... 全球能源短缺迫使人们将注意力从常规能源转移到非常规能源上。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承受力角度分析,致密油、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是其低孔、低渗的特点使其在开发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以毛管力为基础的静态渗吸作用成为开采这类储层的有效方式。纳米级的孔喉对渗吸实验测量方法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因而需要更加重视实验过程中的精确性。笔者论述了静态渗吸的机理、方式,并对传统方法的限制性和适应性进行了深度剖析,最终设计出了一种电子式高精度静态渗吸实验测量装置,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的精度,为今后研究致密储层静态渗吸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渗吸 渗吸机理 实验方法 应用潜力评价
下载PDF
分支通道内液-液自发渗吸规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郑江韬 贾宁洪 +3 位作者 胡慧芳 杨勇 鞠杨 王沫然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3-554,共12页
自发渗吸过程中两相界面在分支通道内的破裂和汇合为强非稳态过程,难以用经典理论及常规数值计算方法准确描述。本文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研究孔隙结构分支通道基本单元内的液-液自发渗吸行为,对比出入口通道大小、两相黏度差异对液-液... 自发渗吸过程中两相界面在分支通道内的破裂和汇合为强非稳态过程,难以用经典理论及常规数值计算方法准确描述。本文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研究孔隙结构分支通道基本单元内的液-液自发渗吸行为,对比出入口通道大小、两相黏度差异对液-液自发渗吸行为的影响。入口通道的大小对两相界面破裂进入分支通道内的竞争自发渗吸行为起控制作用,而两相流体黏度控制了自发渗吸整体行为。本研究为复杂孔隙结构内液-液自发渗吸行为定量表征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渗吸 毛细管力 两相流 多孔介质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原文传递
致密砂岩储层自发渗吸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雄 严乐 +1 位作者 张洋 范鑫 《云南化工》 CAS 2021年第8期55-57,71,共4页
基于长庆油田延长组长7致密砂岩储层岩心自发渗吸实验,对致密砂岩储层自发渗吸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照实验采用同一岩心重复洗油饱和进行了对比,并对研究因素的影响程度做了分析排序。结果表明:岩心洗油对润湿性影响不大,洗油后,饱和... 基于长庆油田延长组长7致密砂岩储层岩心自发渗吸实验,对致密砂岩储层自发渗吸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照实验采用同一岩心重复洗油饱和进行了对比,并对研究因素的影响程度做了分析排序。结果表明:岩心洗油对润湿性影响不大,洗油后,饱和地层水可以恢复岩心原始润湿性;渗透率越高,渗吸置换率越大,呈对数正相关;置换液的矿化度越低,岩心渗吸置换率越高,越早达到渗吸稳定状态;黏度较大的饱和模拟油有较低的渗吸置换率和较长达到渗吸稳定的时间;渗吸置换率受界面张力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存在一个界面张力的最优值使得岩心的最终渗吸置换率最大。影响渗吸置换率的因素排序有:界面张力>温度>渗透率>矿化度>模拟油黏度。研究成果对提高致密砂岩储层压裂液渗吸置换采收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自发渗吸实验 影响因素分析 质量法 重复洗油饱和
下载PDF
基于改进LBM的气液自发渗吸过程中动态润湿效应模拟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晟庭 李靖 +5 位作者 陈掌星 张涛 吴克柳 冯东 毕剑飞 朱上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5-368,共14页
微通道内气液自发渗吸是广泛发生在自然界及诸多工业领域的物理现象,而动态接触角是影响整个渗吸过程的关键因素.针对该问题,本文使用改进的伪势多相流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直接捕捉微通道内气液自发渗吸过程中的实时接触角,并分析接... 微通道内气液自发渗吸是广泛发生在自然界及诸多工业领域的物理现象,而动态接触角是影响整个渗吸过程的关键因素.针对该问题,本文使用改进的伪势多相流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直接捕捉微通道内气液自发渗吸过程中的实时接触角,并分析接触角的动态变化特性及其对渗吸长度的影响.首先,本文在原始的伪势多相流LBM的基础上耦合Peng-Robinson(PR)状态方程,改进流体−流体作用力以及流−固作用力格式,并采用精确差分方法将外力添加至LBM框架中.然后,通过校准模型的热力学一致性,模拟测试界面张力,静态平衡接触角等界面现象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基于建立的模拟方法,在水平方向上模拟微通道内气液自发渗吸过程.结果表明:渗吸过程中的接触角呈现动态变化特征,在渗吸初期,因受到惯性力的影响存在较大波动;随着渗吸距离的增大,其逐渐减小并趋近于静态平衡接触角.渗吸过程中的接触角与微通道尺寸及静态接触角有关,随着微通道宽度增大,实时的动态接触角与静态接触角相差大;随着静态接触角增大,实时的动态接触角与静态接触角的相差增大.此外,忽略动态接触角的Lucas-Washburn(LW)方程所预测的弯液面位置与模拟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利用模拟得到实时动态接触角数据可以直接用于校正LW方程,校正后的LW方程预测的弯液面位置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自发渗吸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动态接触角 微通道 Lucas-Washburn 方程
下载PDF
液桥的动态界面特性对液-液自发渗吸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张晟庭 李靖 +4 位作者 陈掌星 毕然 强壮 吴克柳 王子怡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3-1177,共15页
在自然界和工业应用中,多孔介质中的多相流动现象普遍存在,如地下水流动、油气开采、非饱和颗粒材料等.在这些过程中,液桥的存在对多相流动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改进的液-液自发渗吸理论模型及改进流-固作用力格式的两组分Shan-Chen模型,... 在自然界和工业应用中,多孔介质中的多相流动现象普遍存在,如地下水流动、油气开采、非饱和颗粒材料等.在这些过程中,液桥的存在对多相流动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改进的液-液自发渗吸理论模型及改进流-固作用力格式的两组分Shan-Chen模型,研究了液桥的存在对毛细管内液-液自发渗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含液桥的渗吸过程相比,液桥的存在使得毛细管内产生3个界面,显著增大了系统的动态接触角,降低自发渗吸速度.随着润湿性的增强,液桥的存在使得界面动态变化特性增强的幅度更大.当液桥的黏度小于非润湿流体的黏度时,整个系统的动态接触角随着渗吸长度的增加而增强;若二者黏度相等,整个系统的动态接触角为一稳定值;而当液桥的黏度更大时,整个系统的动态接触角随着渗吸的进行逐渐减小.将模拟获得的实时动态接触角纳入至渗吸理论中,可以改善由液桥界面动态变化导致的渗吸长度的理论值与模拟结果间存在的偏差,并得到与模拟基本一致的结果.文章还利用模拟数据,系统地评价了Cox-Voinov模型对含有液桥以及不含液桥体系的渗吸过程中的界面动态变化特性及渗吸长度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自发渗吸 格子BOLTZMANN方法 液桥 动态接触角 两相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