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的自燃倾向性新分类方法 被引量:51
1
作者 王继仁 邓存宝 +2 位作者 单亚飞 洪林 陆卫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50,共4页
应用热重分析仪实验研究了神东矿区不同层位和不同工作面煤的自燃特性,结果表明:煤氧化燃烧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升温失水失重阶段、升温增重氧化阶段、升温燃烧失重阶段.对应3个阶段的活化能分别为失水活化能、着火活化能和燃烧活化能.... 应用热重分析仪实验研究了神东矿区不同层位和不同工作面煤的自燃特性,结果表明:煤氧化燃烧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升温失水失重阶段、升温增重氧化阶段、升温燃烧失重阶段.对应3个阶段的活化能分别为失水活化能、着火活化能和燃烧活化能.着火活化能是指从增重开始到增重结束转为失重的拐点处阶段的活化能,以煤的着火活化能判定煤炭的自燃难易程度的新方法.着火活化能越小煤样越容易自燃,着火活化能越大煤样越不易自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燃倾向性 热重分析 着火活化能
下载PDF
斜沟煤矿13号煤层自然发火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国辉 毕建乙 +1 位作者 张辉 孙亮 《煤炭与化工》 CAS 2018年第4期111-115,共5页
为了更好的防治斜沟煤矿13号煤层自然发火,通过大型煤自然发火试验台模拟13号煤的自燃过程,并分析23107工作面煤样自燃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了煤样的最短自然发火期、临界温度、干裂温度及活性温度等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煤样温度的... 为了更好的防治斜沟煤矿13号煤层自然发火,通过大型煤自然发火试验台模拟13号煤的自燃过程,并分析23107工作面煤样自燃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了煤样的最短自然发火期、临界温度、干裂温度及活性温度等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煤样温度的升高会导致其氧化速度加快,当煤样温度低于临界温度时,煤样的氧化速度减缓;当煤温高于临界温度时,煤样的氧化速度增快;当温度大于干裂温度时,煤样的氧化速度显著增快。通过煤自燃过程中标志性气体产生时的特征温度来预测预报煤的自然发火程度,为斜沟煤矿火灾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燃 标志气体 耗氧速度 临界温度 放热强度 自然发火期
下载PDF
煤自燃倾向性测试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周清清 刘建忠 +2 位作者 袁绍 王智化 周俊虎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共9页
煤自燃是煤在一定条件下低温氧化放热并聚集热量,使煤温度升高并达到着火点的自发燃烧过程,是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应用中的重大灾害之一。煤自燃倾向性反映了煤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其自然发火特征之间的关联性,是煤自燃特性的重要指标... 煤自燃是煤在一定条件下低温氧化放热并聚集热量,使煤温度升高并达到着火点的自发燃烧过程,是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应用中的重大灾害之一。煤自燃倾向性反映了煤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其自然发火特征之间的关联性,是煤自燃特性的重要指标。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煤自燃倾向性测试方法及研究现状,总结了不同测试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煤自燃倾向性测试方法的发展趋势,指出了弥补单一测试方法在煤自燃倾向性测试中可能带来的偏差,可将多种测试方法的测试指标进行整合构成一个通用的指标,新指标应既能涵盖煤在低温阶段的氧化特性,又能体现煤的自燃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燃倾向性 着火点 氧吸附法 交叉温度法 篮网法 热分析法 氧化特性 自然发火期
下载PDF
煤炭自燃标志性气体实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永辰 赵贺 尹博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19,共3页
通过理论分析、相似模拟实验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自行研制的CSC-1200型自然发火实验平台,针对长城煤矿不同地点采取的煤样进行自然发火全过程的实验研究跟踪。研究逸出气体与自燃温度之间的变化规律,为判断采空区自燃状态提供... 通过理论分析、相似模拟实验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自行研制的CSC-1200型自然发火实验平台,针对长城煤矿不同地点采取的煤样进行自然发火全过程的实验研究跟踪。研究逸出气体与自燃温度之间的变化规律,为判断采空区自燃状态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自燃 程序升温 标志性气体 乙烯 自燃温度
原文传递
堆积铝粉尘遇湿自燃发展规律试验与理论研究
5
作者 石永国 贾波 +1 位作者 汪圣华 牟杰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17-1523,共7页
利用设计改造的堆积铝粉尘自燃测试装置和粉尘基本参数测试平台,结合理论分析开展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堆积铝粉尘自燃特征发展规律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初始环境温度的升高,堆积铝粉尘的诱导时间缩短,同时着火延滞期时间缩短;随着初始... 利用设计改造的堆积铝粉尘自燃测试装置和粉尘基本参数测试平台,结合理论分析开展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堆积铝粉尘自燃特征发展规律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初始环境温度的升高,堆积铝粉尘的诱导时间缩短,同时着火延滞期时间缩短;随着初始粒径的变大,堆积铝粉尘的延滞期逐渐变长,粉尘自燃的诱导期也随之变长;堆积厚度为2 cm和3 cm的铝粉尘层均发生了自燃,但堆积厚度为1 cm的铝粉尘层未发生自燃,对于最终发生自燃的粉尘,随着堆积厚度的增加,其诱导时间和着火延滞时间均缩短;根据Semenov燃烧理论,进行了临界温度的理论计算估计,并与试验测试值进行对比,其结果较为吻合,证明了试验测试设备的准确性和理论近似计算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铝粉尘 自燃机理 粉尘自燃 着火延滞时间
下载PDF
不同氧气浓度下采空区煤自燃极限参数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高江涛 冉小波 杨博 《煤》 2022年第4期9-12,40,共5页
为了研究氧气浓度对煤自燃极限参数的影响规律,采用自燃程序升温实验测试阜生煤矿煤样在氧气浓度分别为21%、17%、11%、9%和5%等5种条件下的低温氧化特性,得到了不同氧气浓度下煤样氧化耗氧速率及放热强度,计算得到煤样自燃极限参数。... 为了研究氧气浓度对煤自燃极限参数的影响规律,采用自燃程序升温实验测试阜生煤矿煤样在氧气浓度分别为21%、17%、11%、9%和5%等5种条件下的低温氧化特性,得到了不同氧气浓度下煤样氧化耗氧速率及放热强度,计算得到煤样自燃极限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环境中氧气浓度减小会显著抑制煤活性结构的低温氧化反应,导致煤低温氧化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随氧气浓度减少而呈现降低趋势,控制采空区氧气浓度可显著提高煤自燃所需极限条件,降低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程序升温实验 氧化特性 氧气浓度 自燃极限参数
下载PDF
煤自燃火区启封条件的商磋
7
作者 褚恒滨 王振平 +3 位作者 高敏峰 王超 张晓 肖旸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7-81,共5页
通过煤自然发火全过程实验,对现行《煤矿安全规程》(2022版)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的火区熄灭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实验结论表明,煤着火后,当O_(2)浓度降到5%以下时,煤自燃指标气体... 通过煤自然发火全过程实验,对现行《煤矿安全规程》(2022版)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的火区熄灭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实验结论表明,煤着火后,当O_(2)浓度降到5%以下时,煤自燃指标气体浓度快速降低,但仍可维持阴燃状态,恢复供氧后很快会复燃,说明在此条件下测定的指标气体不能准确表征煤自燃状态。因此,认为:《煤矿安全规程》(2022版)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的火区熄灭条件,将指标气体的观测限定在“火区内空气中的O_(2)浓度降到5.0%以下”不妥,或者改为“火区内空气达到新鲜空气要求,即O_(2)浓度达到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发火 指标气体 O_(2)浓度 火区启封 复燃
下载PDF
基于相关系数法的煤孔隙结构与自燃着火温度关联研究
8
作者 田坤 赵炬 吕兆海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3,共8页
为了探究煤中孔隙结构参数与煤自燃着火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利用液氮吸附试验测试了4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样的孔隙结构与孔径分布,利用热重试验得到了煤的自燃着火温度和着火能力,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计算了煤的着火温度与孔隙结构关键参... 为了探究煤中孔隙结构参数与煤自燃着火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利用液氮吸附试验测试了4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样的孔隙结构与孔径分布,利用热重试验得到了煤的自燃着火温度和着火能力,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计算了煤的着火温度与孔隙结构关键参数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随着煤变质程度的增加,煤孔隙的吸附能力、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先降后增,介孔占比逐渐减小,大孔占比逐渐增加;随着煤变质程度的增加,煤的质量曲线和失重速率曲线向高温区移动,着火温度逐渐增长,自燃能力减弱。Pearson相关系数法的计算结果表明,比表面积、2~10 nm、10~20 nm和>50 nm孔径占比与着火温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3、-0.895、-0.910和0.921。煤中的大孔含量越低、介孔含量越高,煤的比表面积越大,与氧气接触更加便捷,着火温度越低,煤自燃能力越强。基于相关系数法的结果,建立了煤孔隙结构与着火温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相关系数R2为0.853,拟合度较高,该模型可用于预测煤的着火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孔隙结构 着火温度 自燃能力 Pearson相关系数法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粉煤灰胶结注浆防灭火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方庆河 马保祥 林羿潇 《山东煤炭科技》 2014年第10期87-88,共2页
某煤矿开采的3煤层为Ⅱ类自燃煤层,最短发火期为18天,为有效地控制采空区发火,达到防灭火目的,矿井决定采用粉煤灰胶结防灭火材料进行注浆防灭火,确定合适的防灭火注浆系统。
关键词 自燃煤层 采空区发火 粉煤灰胶结防灭火材料
下载PDF
凹腔支板火焰稳定器自燃点火性能初步试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玉英 谢奕 +1 位作者 柳杨 金捷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98-1304,共7页
以凹腔支板火焰稳定器为研究对象,在进口温度为750~900℃、马赫数为0.20~0.28、氧气体积分数为13.4%~15.8%、喷嘴距支板前缘5~50mm及常压的条件下,开展自燃点火性能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凹腔支板火焰稳定器在进口温度为850℃以上可成... 以凹腔支板火焰稳定器为研究对象,在进口温度为750~900℃、马赫数为0.20~0.28、氧气体积分数为13.4%~15.8%、喷嘴距支板前缘5~50mm及常压的条件下,开展自燃点火性能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凹腔支板火焰稳定器在进口温度为850℃以上可成功实现自燃点火。自燃点火性能随进口温度的升高而提高;随着进口马赫数的提高,火焰稳定器自燃点火成功的温度范围越窄;随着燃油喷射距离的增大,稳定器自燃点火性能有所提高。稳定器的凹腔结构能够稳定火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燃 点火 支板火焰稳定器 钝体 凹腔
原文传递
马口煤矿分层开采工作面上覆采空区自燃治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渊 王磊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1-103,共3页
马口煤矿13^(-2#)煤层8402工作面上分层13^(-1#)煤层8401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后,利用钻孔气体分析法结合开采工艺等准确判断火源位置,采取黄泥灌浆灭火、利用新型材料加固密闭封堵漏风窒息火区、在下分层工作面建立均压系统的综合治理措... 马口煤矿13^(-2#)煤层8402工作面上分层13^(-1#)煤层8401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后,利用钻孔气体分析法结合开采工艺等准确判断火源位置,采取黄泥灌浆灭火、利用新型材料加固密闭封堵漏风窒息火区、在下分层工作面建立均压系统的综合治理措施,成功治理了上分层采空区遗煤自燃事故,保障了8402工作面安全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自燃 钻孔气体分析法 火源点 黄泥灌浆 均压系统
下载PDF
物化结构对胜利褐煤自燃倾向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琳 莫琼 +2 位作者 廖俊杰 常丽萍 鲍卫仁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1-577,共7页
选用胜利褐煤为研究对象,在140℃和160℃、空气气氛下氧化不同时间,制得一系列氧化煤样。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氮吸附法对煤样的官能团以及孔结构参数进行了分析测试,采用篮热法对氧化煤样的临界自燃温度进行了测定,对自燃动力学参... 选用胜利褐煤为研究对象,在140℃和160℃、空气气氛下氧化不同时间,制得一系列氧化煤样。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氮吸附法对煤样的官能团以及孔结构参数进行了分析测试,采用篮热法对氧化煤样的临界自燃温度进行了测定,对自燃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探讨了褐煤物化结构对临界自燃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褐煤中活性基团在氧化自燃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烷基侧链基团与含氧官能团含量越高,其自燃倾向性越大。煤样孔结构也是影响自燃倾向性的因素,比表面积、孔体积越大,其暴露出的活性位点越多,越容易发生自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自燃倾向性 临界自燃温度 化学结构 孔结构
下载PDF
稻壳粉尘着火敏感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熊静文 叶亚明 +1 位作者 蒋代 雷成文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5-738,共4页
为探究稻壳粉着火敏感性,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SEM对其粒度进行分析及形貌表征,利用Godbert-Greenwald炉、固体自燃点、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测试仪对自燃点温度、最低着火温度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壳粉颗粒越大粒度分布越集中;粉尘... 为探究稻壳粉着火敏感性,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SEM对其粒度进行分析及形貌表征,利用Godbert-Greenwald炉、固体自燃点、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测试仪对自燃点温度、最低着火温度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壳粉颗粒越大粒度分布越集中;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随粒度的减小呈降低趋势;标准试验模式下,粒度D;=52.9μm的稻壳粉自燃点为225.1℃;粒度一定时,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随模具高度的增大而降低,当高度达到20 mm最低着火温度达到最低,且不再随模具高度的升高继续降低。本试验结果可为工业过程安全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粉 粒度 粉尘云 自燃点 最低着火温度
下载PDF
硫化矿石诱导自燃过程及分阶段混沌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伟 吴超 +1 位作者 李孜军 杨月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89-1696,共8页
为揭示硫化矿石自燃过程的混沌特征,以从某硫铁矿采集的矿石样品作为实验材料,室内开展矿石诱导自燃实验,进而集成小波技术和混沌动力学理论对诱导自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8个矿样的自燃点温度分别为408,385,437,... 为揭示硫化矿石自燃过程的混沌特征,以从某硫铁矿采集的矿石样品作为实验材料,室内开展矿石诱导自燃实验,进而集成小波技术和混沌动力学理论对诱导自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8个矿样的自燃点温度分别为408,385,437,334,374,365,366和380℃,在正常采矿条件下矿石不易发生自燃;矿样的自燃过程分为3个阶段,依次为自燃孕育期、自燃发展期和临近自燃期,其平均升温率分别为1.0,2.0和4.2℃/min;随着时间的推移,矿样自燃过程的最大Lyapunov指数整体呈逐渐增大趋势,3个阶段的平均值分别为0.001 5,0.002 0和0.005 0,这是自热反应复杂剧烈程度的一种客观反映;随着矿样自燃点温度的升高,其临近自燃期的最大Lyapunov指数整体呈逐渐减小趋势。因此,可基于该阶段的最大Lyapunov指数来定性判定矿样自燃点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矿石 诱导自燃 混沌特征 自燃点温度 最大LYAPUNOV指数
下载PDF
高温热源表面点燃甲烷和煤尘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毅 王海燕 +1 位作者 张雷 胡浪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5-90,共6页
煤矿采空区煤自燃高温区域可能导致甲烷/煤尘爆炸,有必要开展煤自燃诱发瓦斯/煤尘爆炸的研究。目前基于电火花诱发方式对瓦斯/煤尘爆炸特性的研究不能充分反映采空区内煤自燃诱发瓦斯/煤尘爆炸的特性,针对该问题,利用自主研制的40 L气... 煤矿采空区煤自燃高温区域可能导致甲烷/煤尘爆炸,有必要开展煤自燃诱发瓦斯/煤尘爆炸的研究。目前基于电火花诱发方式对瓦斯/煤尘爆炸特性的研究不能充分反映采空区内煤自燃诱发瓦斯/煤尘爆炸的特性,针对该问题,利用自主研制的40 L气体爆炸设备研究在高温热源表面点火方式下甲烷/煤尘爆炸特性。结果表明:①通过高温热源表面点火方式得到的甲烷/煤尘爆炸过程与甲烷/空气爆炸过程一致,均可分为3个阶段。②甲烷/煤尘的3个爆炸参数(爆炸压力、压力上升速率和爆炸温度)随甲烷浓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即先随着甲烷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达到峰值后随甲烷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甲烷浓度小于转折浓度时,甲烷/煤尘的3个爆炸参数分别大于甲烷/空气相对应的爆炸参数;当甲烷浓度大于转折浓度时,甲烷/煤尘的3个爆炸参数分别小于甲烷/空气相对应的爆炸参数;由于煤尘的加入,甲烷/空气的3个爆炸参数的转折体积分数由11.5%分别降至9.5%,10.5%和9.5%,峰值分别增加了0.8%,6.9%和0.8%,且规律性下降。③由于点火方式不同,爆炸温度的变化规律不同:电火花引爆甲烷/煤尘后爆炸温度在下降阶段(Ⅲ阶段)再次出现升高的现象;高温热源表面引爆甲烷/煤尘后爆炸温度变化规律与未加入煤尘时保持一致。④对煤尘点燃温度预测函数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拟合优度提高了20.05%;结合实验数据得到了煤尘在高温热源表面点火方式下的点燃温度预测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瓦斯爆炸 煤尘爆炸 瓦斯/煤尘爆炸 高温热源 电火花 爆炸特性 点燃温度
下载PDF
腐朽坑木与煤混合物升温氧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令起 刘可忻 王晓磊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9-154,共6页
为研究煤层及腐朽坑木着火特性,采集巷道内腐朽坑木与煤样并进行混合,对其混合物进行燃点测定和程序升温实验;通过对不同煤木混合物在升温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规律性进行分析,优选出混合物产生的单一气体指标及复合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随... 为研究煤层及腐朽坑木着火特性,采集巷道内腐朽坑木与煤样并进行混合,对其混合物进行燃点测定和程序升温实验;通过对不同煤木混合物在升温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规律性进行分析,优选出混合物产生的单一气体指标及复合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随朽木在混合物中的比例上升,混合物燃点呈下降趋势,且CO,C2H4等指标气体出现更早,CO产生量更大;腐朽坑木达到燃点后会发生阴燃并逐渐升温引燃煤炭,加速煤氧化进程,最终导致火灾的发生;CO,CO/CO2比值、ICO指标可作为本煤层着火主要预测指标气体及指标,C2H4,C2H6可作为辅助指标气体;该方法可准确判定煤火灾发生发展程度,对实际生产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预测指标气体 程序升温 曲线拟合 燃点测定
下载PDF
极易自燃煤层发火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芳 《价值工程》 2018年第29期88-90,共3页
煤炭开采过程中受煤层伴生CO气体的影响,煤层极易自燃且存在煤层自然监测和预报难度大的问题。本文采用试验模拟的研究方法对宁夏宁东矿区煤层发火特性进行研究,确定了气体指标的选择、煤层自燃发火判定参数及其与煤温的关系,找出了在... 煤炭开采过程中受煤层伴生CO气体的影响,煤层极易自燃且存在煤层自然监测和预报难度大的问题。本文采用试验模拟的研究方法对宁夏宁东矿区煤层发火特性进行研究,确定了气体指标的选择、煤层自燃发火判定参数及其与煤温的关系,找出了在矿井开采条件下灵敏度较高的指标气体及其对应的特征温度,明确了矿区煤自然氧化升温过程中的自燃特性参数,这对建立和完善宁东矿区煤层自燃监测预报及预报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自燃 气体指标 发火特性
下载PDF
甘庄煤矿煤自燃特征及分级预警体系研究
18
作者 杨五五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4期68-72,共5页
以甘庄煤矿11#煤层煤样为研究对象,利用XK-IV大型煤自燃实验平台模拟了煤的自燃过程,分析了主要特征气体浓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了自燃指标气体及其临界值,揭示了煤在自燃过程中高温点变化移动规律,给出了甘庄11#煤层煤样自然发火特征温度... 以甘庄煤矿11#煤层煤样为研究对象,利用XK-IV大型煤自燃实验平台模拟了煤的自燃过程,分析了主要特征气体浓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了自燃指标气体及其临界值,揭示了煤在自燃过程中高温点变化移动规律,给出了甘庄11#煤层煤样自然发火特征温度。基于指标气体选取原则结合煤矿实测数据,构建了甘庄煤矿煤自燃分级预警体系及相应阈值,为煤自然发火预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自然发火特征 指标气体 分级预警体系
下载PDF
置于楔形热板上的煤自燃特性数值模拟
19
作者 杨俊义 《能源与环保》 2021年第1期17-20,共4页
基于着火和阴燃蔓延两步化学反应,构建了煤自燃楔形热板模型,考虑了热对流以及热辐射,研究了置于楔形热板上的煤自燃特性。首先进行了模型可靠性验证,之后对楔形热板上的煤样自热温度特性、自热过程的多物理参数的变化以及最敏感点火位... 基于着火和阴燃蔓延两步化学反应,构建了煤自燃楔形热板模型,考虑了热对流以及热辐射,研究了置于楔形热板上的煤自燃特性。首先进行了模型可靠性验证,之后对楔形热板上的煤样自热温度特性、自热过程的多物理参数的变化以及最敏感点火位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数值模型与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楔形热板上的煤样发生热失控的临界温度为193℃;随着热板温度的升高,最小点火时间逐渐缩短,呈线性递减趋势;煤体温度、氧气体积分数以及气体产物体积分数变化均提前,氧气以及气体产物在发生热失控瞬间迅速变化;未发生热失控时,最敏感点火位置的高度随热板温度升高而增加;发生热失控时,最敏感点火位置的高度随热板温度降低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楔形热板 数值模型 最小点火时间
下载PDF
基于活化能指标的煤自燃倾向性及发火期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陈文胜 刘剑 吴强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19-22,共4页
在煤的自燃及热分析动力学的基础上,结合对神东矿区3种煤样进行了热重实验,运用热重分析手段对煤从常温到燃点之间的氧化热解过程进行了研究。运用不同动力学机制模型函数分别对热重分析数据进行了处理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煤炭氧化热... 在煤的自燃及热分析动力学的基础上,结合对神东矿区3种煤样进行了热重实验,运用热重分析手段对煤从常温到燃点之间的氧化热解过程进行了研究。运用不同动力学机制模型函数分别对热重分析数据进行了处理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煤炭氧化热解过程符合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机制,据此求出活化能等动力学参数。对基于活化能指标的煤的自燃倾向性及自然发火期进行了初步研究。经过研究发现,该方法是科学的、客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发火倾向性 自然发火期 氧化热解 活化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