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中益气汤对气虚发热大鼠体液免疫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梁丽萍 梁一彪 +3 位作者 李锦灵 高钰婷 南海军 王晖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224-1227,共4页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对气虚发热大鼠体液免疫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证的机制。方法:采用限食+游泳力竭+番泻叶致泻+注射脂多糖(LPS)(80μg·kg^(-1))法复制气虚发热大鼠模型。于第42天,各给药组给予相应的药物...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对气虚发热大鼠体液免疫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证的机制。方法:采用限食+游泳力竭+番泻叶致泻+注射脂多糖(LPS)(80μg·kg^(-1))法复制气虚发热大鼠模型。于第42天,各给药组给予相应的药物,补中益气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2.53,1.27,0.63 g·kg^(-1))灌胃,阳性组给予阿司匹林混悬液(0.1 g·kg^(-1)),连续6 d,末次给药后腹腔注射LPS,隔0.5 h测一次肛温,连续检测8 h。大鼠眼眦静脉取血,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M(IgG、IgM)及补体C3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补中益气汤高、中、低剂量组均有降温作用(P<0.05),低剂量组表现出较强的解热作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gM、IgG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C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补中益气汤组大鼠血清中IgM、IgG水平显著提升(P<0.05),其中低剂量组变化最为显著。结论:补中益气汤具有一定的提高气虚发热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发热 补中益气汤 体液免疫 免疫分子 大鼠
原文传递
补中益气汤退热作用及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进娜 谢鸣 +1 位作者 高秀兰 赵荣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退热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发热组、补中益气汤组共3组,每组10只。采用饮食失节+过度疲劳+注射LPS法复制脾虚发热模型。每周测体温1次。第18天开始补中益气汤组每天ig(6.83 g.kg-1)...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退热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发热组、补中益气汤组共3组,每组10只。采用饮食失节+过度疲劳+注射LPS法复制脾虚发热模型。每周测体温1次。第18天开始补中益气汤组每天ig(6.83 g.kg-1),正常组和脾虚发热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5 d。第22天AM 8:00脾虚发热组和补中益气汤2组大鼠ip脂多糖(LPS,80μg.kg-1)诱导发热,正常组ip等体积生理盐水。测量各组大鼠ip LPS后30,60,120,180,220 min肛温及绘制体温曲线,测定下丘脑环磷酸腺苷(cAMP)、前列腺素E2(PGE2)。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虚发热组大鼠体温曲线明显上抬,各观察点体温均明显升高,下丘脑PGE2和cAMP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脾虚发热组比较,补中益气汤组大鼠体温曲线明显下移,下丘脑PGE2和cAMP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补中益气汤对脾虚发热模型大鼠具有明显的退热效用,其退热作用可能与降低中枢发热介质PGE2和cAMP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发热 补中益气汤 退热机制
原文传递
脾虚发热证大鼠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进娜 谢鸣 +1 位作者 高秀兰 赵荣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复制并评价脾虚发热大鼠模型。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脾虚组、脾虚发热组。大鼠采用饮食失节+过度疲劳法复制脾虚模型,于造模第22天腹腔注射LPS(80μg/kg)诱导发热,测定各时间点的肛温、体重、外观行为变化积分值、尿D... 目的:复制并评价脾虚发热大鼠模型。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脾虚组、脾虚发热组。大鼠采用饮食失节+过度疲劳法复制脾虚模型,于造模第22天腹腔注射LPS(80μg/kg)诱导发热,测定各时间点的肛温、体重、外观行为变化积分值、尿D-木糖排泄率和外周血相关指标。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虚发热组大鼠体温除在30min有一过性降低外,其余各观察点均呈显著性升高(P<0.01,P<0.05);单纯脾虚组大鼠体温除在60min时有一过性升高外,其余各点无显著性差异;脾虚发热组与单纯脾虚组大鼠在第1、2、3周末的体重均明显降低;第2、3周末的外观行为变化总积分值呈显著性增加(P<0.05,P<0.01);第3周末的尿D-木糖排泄率、血GAS、MTLI、L-1β、IL-2、T3、T4、TSH均降低I,L-6和SS升高(P<0.05,P<0.01);②与单纯脾虚组相比,脾虚发热组大鼠体温在30min时有一过性降低,之后体温一直呈显著性升高(P<0.01);外周血T4含量显著性降低(P<0.01),其余各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饮食失节+过度疲劳+LPS注射可引起大鼠出现类中医脾虚发热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 脾虚发热 证候模型
下载PDF
黄芪与不同剂量柴胡配伍的退热作用及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赵荣华 高秀兰 +1 位作者 谢鸣 张敬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0期1222-1224,1227,共4页
目的:探讨黄芪与不同剂量柴胡配伍对脾虚发热大鼠模型的退热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发热组、芪柴大、中、小剂量组、柴胡组共6组。采用饮食失节+游泳疲劳+LPS制备大鼠脾虚发热模型。实验第17d开始,各... 目的:探讨黄芪与不同剂量柴胡配伍对脾虚发热大鼠模型的退热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发热组、芪柴大、中、小剂量组、柴胡组共6组。采用饮食失节+游泳疲劳+LPS制备大鼠脾虚发热模型。实验第17d开始,各给药组大鼠分别按剂量4.56 g/kg、2.95 g/kg、2.41 g/kg、2.41 g/kg给予灌胃,正常组和脾虚发热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6 d。第22天模型组和各给药组ip LPS(80μg/kg),正常对照组ip等量生理盐水。观测各组大鼠ip后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测定血中细胞因子和下丘脑体温调节递质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脾虚发热组大鼠在ip LPS后各点体温均见不同程度升高,60 min和220 min时升高明显(P<0.05);血IL-2显著升高(P<0.05);下丘脑cAMP和PGE2显著升高(P<0.05),AVP呈下降趋势。与脾虚发热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体温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P<0.05),下丘脑PGE2或AVP呈现降低或升高趋势,其中柴胡组和芪柴小剂量组的体温下降明显,下丘脑IL-1β显著降低(P<0.05),芪柴大剂量组血IL-1β显著升高(P<0.05)。与芪柴大剂量组比,芪柴中、小剂量组及柴胡组血IL-1β均显著降低(P<0.05),芪柴中、小剂量组血IL-2显著升高(P<0.05)。结论:黄芪配伍柴胡不同剂量及单用大剂柴胡对脾虚发热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退热作用,其退热机制可能与降低中枢发热递质PGE2和升高AVP有关,黄芪与小剂柴胡配伍和单纯大剂柴胡的退热作用可能还涉及到中枢IL-1β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柴胡 配伍 脾虚发热 退热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证的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进娜 《河北医药》 CAS 2022年第23期3564-3568,共5页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探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证的机制。方法 使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以补中益气汤的8味中药作为关键词搜索其主要化学成分,同时筛选作用靶点并利用Uniprot数据库完成蛋白靶点对照,通过用ge...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探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证的机制。方法 使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以补中益气汤的8味中药作为关键词搜索其主要化学成分,同时筛选作用靶点并利用Uniprot数据库完成蛋白靶点对照,通过用genecard数据库获取气虚发热证即与发热相关的疾病靶基因信息,将初步筛选后的成分相关靶点和疾病靶基因制作韦恩图,获得补中益气汤有效成分与疾病的交集靶点;通过STRING平台和Cytoscape3.7.2软件筛选关键靶点并构建PPI图及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以DAVID完成靶基因的GO功能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并绘制条形图。结果 TCMSP数据库获得补中益气汤的主要有效化学成分共153个,分别是黄芪有16个,升麻有17个,人参有20个,陈皮有5个,甘草有74个有效化学成分,柴胡有14个有效化学成分。使用genecard疾病数据库筛选出发热相关靶基因1 501个;其中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治疗发热的交集靶点105个。交集靶点蛋白-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网络中节点连接度较高的靶点有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IL6)、AKT1、JUN、VEGFA。结论 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证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特征,从整体角度阐述了中医药有效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分子层面的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补中益气汤 气虚发热证 机制
下载PDF
黄芪配伍不同剂量柴胡对脾虚发热证模型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高秀兰 赵荣华 +1 位作者 谢鸣 张敬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46-250,共5页
目的:探讨黄芪配伍不同剂量柴胡对脾虚发热大鼠模型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发热模型组、芪柴高、中、低剂量组、高剂量柴胡组共6组。采用饮食失节+游泳疲劳制备脾虚模型。实验第17天开始,各给药组大鼠分... 目的:探讨黄芪配伍不同剂量柴胡对脾虚发热大鼠模型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发热模型组、芪柴高、中、低剂量组、高剂量柴胡组共6组。采用饮食失节+游泳疲劳制备脾虚模型。实验第17天开始,各给药组大鼠分别按剂量4.56,2.95,2.41,2.41 g·kg-1ig,正常组和模型组同体积蒸馏水ig,1次/d,连续6 d。第22天模型组和各给药组以脂多糖(LPS,80μg·kg-1)ip,正常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ip。观测各组大鼠每周的外观行为变化和LPS ip后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测定外周血相关脑肠肽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LPS ip后各点体温均见不同程度升高,60,220 min时升高明显(P<0.05);外观行为积分显著升高(P<0.05),外周血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8)、β内啡肽(β-EP)均显著升高(P<0.05)。与脾虚发热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体温均见不同程度下降(P<0.05),其中柴胡组和芪柴中、低剂量组体温下降明显,体温曲线明显偏离正常组;各给药组中仅芪柴中、低剂量组的部分行为指标及积分下降明显(P<0.05);各给药组血β-EP均显著升高(P<0.05),芪柴各剂量组血SS和CCK-8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趋势,但高剂量柴胡组SS和CCK-8反见升高趋势。与高剂量柴胡组比较,芪柴各剂量组血SS均显著降低(P<0.05),芪柴高剂量组血β-EP显著降低(P<0.05),芪柴中、低剂量组血CCK-8显著降低(P<0.05)。结论:黄芪配伍不同剂量柴胡对脾虚发热模型均有退热作用,对外观行为或相关脑肠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单用高剂量柴胡仅有退热作用;综合效应以黄芪配伍低剂量柴胡的防治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柴胡 配伍 脾虚发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