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五脏之火论治慢性咽炎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烨 杨志华 +1 位作者 闫海峰 宋俊生 《河南中医》 2019年第10期1467-1470,共4页
五脏之火,以心肝最炽,其次是肺脾,久则及肾。心居丙丁火位,为火热之脏,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且必将偏旺于心,手少阴心经挟咽循行,故治疗慢性咽炎,可以少阴为枢,以桔梗汤为基础方加味,清宣少阴心之伏火;少阳枢机不利,情志不畅,郁而化火,肝... 五脏之火,以心肝最炽,其次是肺脾,久则及肾。心居丙丁火位,为火热之脏,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且必将偏旺于心,手少阴心经挟咽循行,故治疗慢性咽炎,可以少阴为枢,以桔梗汤为基础方加味,清宣少阴心之伏火;少阳枢机不利,情志不畅,郁而化火,肝胆火旺是慢性咽炎的常见病机之一,故临床上常以小柴胡汤和黄芩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慢性咽炎;肺火喉痹,常以虚火为主,方用贝母瓜蒌散合养阴清肺汤加减,以润肺养阴,清热化痰。若偏于实火者,则以泻白散加减,以泻肺中之伏火,另木火刑金,此类咽喉不利以张景岳化肝煎为基础合清肺利咽之品治疗;若脾有伏火,伏火循经上扰,灼伤咽津,而出现咽干咽痛,口唇干燥、糜烂,烦渴易饥等临床表现,方用泻黄散合竹叶石膏汤加减,以泻脾经之伏火,若久病,脾胃气阳两虚,可与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等;久病及肾,或素体肺肾阴虚,水之下源无以汲养,虚火上炎,发为喉痹,方用左归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以壮水之主,滋阴降火。若疾病日久,阴损及阳,则在半夏散(汤)的基础上加温肾药物,若阴阳两虚,则可酌情加入滋阴补肾之品。辨清"火"所在脏腑及相兼之脏,分清主次,辨证施治,方能不失偏颇,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咽炎 五脏之火 心火 肝(胆)火 肺火 脾(胃)火 肾火
下载PDF
阴火刍探 被引量:12
2
作者 郭程程 焦华琛 李运伦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732-738,共7页
阴火理论源于李东垣,但对于阴火的认识,至今尚未有定论。关于阴火学说的起源,有阴虚内热说和壮火散气说两种。关于阴火学说的内涵,有阴火即心火说、阴火即肾火说、阴火即脾胃火说、阴火即脉中伏火说、阴火即三焦火说、阴火即相火说几种... 阴火理论源于李东垣,但对于阴火的认识,至今尚未有定论。关于阴火学说的起源,有阴虚内热说和壮火散气说两种。关于阴火学说的内涵,有阴火即心火说、阴火即肾火说、阴火即脾胃火说、阴火即脉中伏火说、阴火即三焦火说、阴火即相火说几种观点。心火,有心阴虚火旺、离位之心火、代君之火之分;肾火,有肾阴虚火旺、肾中真阳外越、肾气郁火之分;脾胃之火,有脾胃郁火、血虚之火、脾胃虚火之分;脉中伏火,有心火煎熬血脉、气郁血脉、火邪下陷血脉、卫气下陷血脉之分;三焦火,有三焦气郁化火、三焦流行之火之分;相火,有妄行相火、离位相火、病理相火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火 心火 肾火 脾胃火 脉中伏火 三焦火 相火 阴虚内热 壮火散气
下载PDF
论泻黄散与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脾胃郁火的异同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健萍 余长晖 +1 位作者 翁映虹 黄坚红 《四川中医》 2021年第1期17-19,共3页
钱乙的泻黄散与李杲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均是治疗脾胃郁火的名方,通过分析论述二方在病因病机、主要方证、遣方用药原则、现代临床运用等方面的异同,深究二方的深义,从而指导临床运用。
关键词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泻黄散 脾胃郁火 阴火
下载PDF
基于“脾胃伏火”论治口疮 被引量:16
4
作者 韦双双 李海昌 +3 位作者 钱俊华 温成平 谢志军 范永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844-2846,共3页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唇口之疾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伏火是引起口疮常见原因,脾阳不升与胃火不降是脾胃伏火主要病机。脾胃伏火引起的口疮有虚、实火之分:实火者,多采用清、泻之法论治,方选泻黄...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唇口之疾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伏火是引起口疮常见原因,脾阳不升与胃火不降是脾胃伏火主要病机。脾胃伏火引起的口疮有虚、实火之分:实火者,多采用清、泻之法论治,方选泻黄散为主;虚火者,多采用升阳泻火法论治,方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伏火 口疮 论治
下载PDF
基于动静观与阴火理论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机辨治
5
作者 陈溪 袁振华 +5 位作者 张蔷 刘苗苗 李园 周康宁 闫雨柔 王俊宏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2304-2308,共5页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作为儿科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广大儿童身心健康与个人发展。中药在改善核心症状、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具有优势。中国古代动静观认为,疾病生于阴阳动静的失衡,阴火源于脾胃虚损后阳气升发与阴气静...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作为儿科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广大儿童身心健康与个人发展。中药在改善核心症状、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具有优势。中国古代动静观认为,疾病生于阴阳动静的失衡,阴火源于脾胃虚损后阳气升发与阴气静藏的动静状态失衡,是一种虚性火热邪气。凡动皆属火,此病理状态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神思涣散、行为躁动的表现多有相符之处。王俊宏教授认为,脾胃亏虚、元气不足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基础,阴火邸张、动静失衡为其病势动态,湿火闭塞、气机郁结为其病理因素,治疗上应以“除阴火、平动静”为总纲,健运脾胃以伏火、益气养阴以涵动、调和气机以通静,同时遵循儿童体质特点与动静药性配伍规律,附临床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动静观 阴火理论 脾胃亏虚 厚土伏火 益气养阴 平衡动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