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康德的“先验统觉”的内涵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山木 《理论界》 2015年第1期80-84,共5页
近代哲学自笛卡尔以来以自我为阿基米德点,试图在知识形态上实现形而上学。但是由于受到这种意识哲学的局限,康德以前的哲学家们对自我原则的理解都是独断的,这不仅使形而上学成为毫无确定性可言的战场,甚至连知识本身的确定性都受到了... 近代哲学自笛卡尔以来以自我为阿基米德点,试图在知识形态上实现形而上学。但是由于受到这种意识哲学的局限,康德以前的哲学家们对自我原则的理解都是独断的,这不仅使形而上学成为毫无确定性可言的战场,甚至连知识本身的确定性都受到了怀疑。康德以其批判哲学的视角认识到以往哲学的局限,重新厘定了理论领域中自我的内涵即先验统觉,为知识夯实了基础。然而先验统觉并没有达到自我的真理性,康德也没有超越知性思维方式的局限,其先验统觉不能为形而上学提供保证,在形而上学建立的过程中起到了消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精神性实体 经验性统觉 先验统觉
原文传递
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仅以时代背景、科学定位和精神实质为视角
2
作者 刘云鹏 瞿高治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1-4,共4页
“三个代表”是在科学判断世情、国情和党情尤其是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的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 “三个代表”是在科学判断世情、国情和党情尤其是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的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代表”思想 时代背景 科学定理 精神实质 中国共产党 党的建设
下载PDF
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理论创新和哲学基础——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视角
3
作者 王鲁宁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9-18,共10页
"以人民为中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举足轻重并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解读和研究,更多的是基于一般的社会发展视角,没有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体系建构视角... "以人民为中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举足轻重并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解读和研究,更多的是基于一般的社会发展视角,没有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体系建构视角去把握。所谓精神实质,是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构成内容之间的本质联系。从内在结构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与习近平哲学思想及群众观之间存在着本质层面的必然性联系。习近平关于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原则的运用和发展。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本质内涵看,它的母体和出发点是唯物史观及其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原理。习近平的人民主体理论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实践观的主客体关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精神实质 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理论创新 哲学基础
下载PDF
税收法律主义的法理基础
4
作者 李双龙 《怀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43-45,共3页
税收法律主义是税收立法乃至税法实践的基本原则,是现代税法的理论基石。考察了税收法律主义原则的形成过程,借鉴人类需求原理与契约思想,分析认为税收法律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民主、和人权保障,以及对国家权力的限制。
关键词 税收法律主义 起源 精神实质 涵义
下载PDF
践行科学发展观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5
作者 文国伟 《重庆社会科学》 2009年第2期13-16,共4页
为更好地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拟对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遇到的、学术界研究得不够深入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包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时间、指导地位和精神实质问题。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精神实质 指导地位
下载PDF
柏拉图“灵魂不朽”论证背后的死亡焦虑探析——以《斐多》篇为中心
6
作者 王博医 《宜宾学院学报》 2020年第10期79-88,共10页
柏拉图对待“死亡”的态度通常被认为是豁达的,这种乐观主义的生命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对“灵魂不朽”命题的笃信。在《斐多》篇中,柏拉图分别运用辩证法、回忆学说、灵肉关系和语义学等理论,从不同侧面论证了“灵魂”的永恒性,但论证... 柏拉图对待“死亡”的态度通常被认为是豁达的,这种乐观主义的生命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对“灵魂不朽”命题的笃信。在《斐多》篇中,柏拉图分别运用辩证法、回忆学说、灵肉关系和语义学等理论,从不同侧面论证了“灵魂”的永恒性,但论证的前提——“灵魂”必须是一个在实在上存在的“精神实体”——却没有被严密证明。柏拉图选择忽略“灵魂不朽”论证中的这一重大逻辑漏洞,恰恰透露出他对于“死亡”的真实态度并非豁达,对“人的有限性”的深深恐惧和焦虑。柏拉图试图掩盖焦虑的暧昧态度使得“死亡”作为重要范畴却被西方哲学研究长期遮蔽,直至现代才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斐多 灵魂不朽 死亡 精神实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