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桐城派“诗文一理”论 被引量:2
1
作者 潘务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7-119,共13页
明清时期,文学理论由辨体而趋于诗文互渗乃至诗文"一体"。桐城派虽亦重辨体而反对其他文体渗入古文,但由于该派文士诗文并擅,故"诗文一理"的主张成为共识。公安派及袁枚性灵诗学利用儒家诗学理论的漏洞,提倡书写私... 明清时期,文学理论由辨体而趋于诗文互渗乃至诗文"一体"。桐城派虽亦重辨体而反对其他文体渗入古文,但由于该派文士诗文并擅,故"诗文一理"的主张成为共识。公安派及袁枚性灵诗学利用儒家诗学理论的漏洞,提倡书写私生活的情趣;桐城派则以古文之"道"革弊,注重诗人道德境界的升华。鉴于宋代以降俚俗化及神韵诗学带来的诗风靡弱之病,桐城派借用"文以气为主"的传统,以逆折、顿挫、横截诸种古文笔法造气以救之,易诗歌平顺之风为雄直之气。面对俗化倾向及格调派粗豪的弊端,桐城派以诗之神韵入古文,于是古文亦倡"神为主"。桐城派打通诗文之间的界限,从而形成"诗文一理"之说。清代不仅"诗文一体",文学与书画等艺术在精微之处也逐渐趋同,臻于"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诗文一理
下载PDF
“六法”之心悟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芳 张春生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9-13,共5页
“六法”是中国画理论体系发展的基础 ,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 ,只有领悟、糅合“六法”的精髓 ,才能不断的促进中国画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促进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画的绘画语言与表现形式。
关键词 六法 中国画 科学技术 绘画语言 表现形式 艺术水平 气韵 笔墨
下载PDF
作为心灵相遇媒介的童话——鲁迅翻译蔼覃、爱罗先珂童话因缘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家平 徐水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5-10,94+2,共6页
鲁迅、望·蔼覃、爱罗先珂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国度,却因童话发生交集,产生精神的共鸣。他们同属19世纪后期出生的人,拥有相似的人生困境,怀着同样悲天悯人的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在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象征的童话中,完成他们对生命本真... 鲁迅、望·蔼覃、爱罗先珂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国度,却因童话发生交集,产生精神的共鸣。他们同属19世纪后期出生的人,拥有相似的人生困境,怀着同样悲天悯人的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在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象征的童话中,完成他们对生命本真状态、理想生存形式等严肃问题的思考和对复杂生命审美的追问,提出一种崇尚童真、自然、野性的诗性文化品格和文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话 精神共鸣 诗性
下载PDF
唐诗与竹林七贤 被引量:1
4
作者 袁济喜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7-79,158,共14页
唐诗作为唐代文化的瑰宝,既是时代精神的彰显,也是六朝思想的传承与光大。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代表,其人格精神对于唐代诗人的影响至深,他们身上呈现出来的放诞、散淡的行为方式以及诗酒精神,感染了唐诗作者的思想与书写方式。以李白... 唐诗作为唐代文化的瑰宝,既是时代精神的彰显,也是六朝思想的传承与光大。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代表,其人格精神对于唐代诗人的影响至深,他们身上呈现出来的放诞、散淡的行为方式以及诗酒精神,感染了唐诗作者的思想与书写方式。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创作群体与竹林七贤在精神上的共鸣,说明任何一种文学艺术形态都离不开对于前代的继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竹林七贤 精神共鸣 诗酒传承
原文传递
由柏拉图与孔子的比较浅析人类文明源头东西方文化的互融
5
作者 赵婵媛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8-59,62,共3页
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公元前四世纪初是人类文明的觉醒时期,通观东西方文化,此期涌现出了先前未曾有过的众多的先觉者。古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便是典型代表。孔、柏二人治国理想的建构体现了"尚善"的原则,追根溯源他们又... 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公元前四世纪初是人类文明的觉醒时期,通观东西方文化,此期涌现出了先前未曾有过的众多的先觉者。古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便是典型代表。孔、柏二人治国理想的建构体现了"尚善"的原则,追根溯源他们又有着相同的贵族阶级出身背景,这就有可能窥探出一些人类文明源头的精神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柏拉图 《论语》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精神共鸣
下载PDF
李美皆的B面——评《晚年丁玲形象研究》
6
作者 张伟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21-25,共5页
李美皆的文学评论,以明快而锐利见长,她似乎不屑于引经据典。而她的学术著作《丁玲晚年形象研究》,则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旁征博引,占有资料宏富,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丁玲晚年,面相十分复杂,李美皆做出了清晰... 李美皆的文学评论,以明快而锐利见长,她似乎不屑于引经据典。而她的学术著作《丁玲晚年形象研究》,则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旁征博引,占有资料宏富,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丁玲晚年,面相十分复杂,李美皆做出了清晰的勾勒。作为女性学者,李美皆怀着“理解之同情”走进丁玲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去揣摩、描述丁玲的心路历程。她为丁玲辩诬,也毫不讳言丁玲的种种局限性。李美皆保持着一贯的清明和理性,她以理性还世界以清明。丁玲个案研究,却具有普遍意义,透视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共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美皆 《晚年丁玲形象研究》 面相 精神共相
下载PDF
“对话教育”视野下的非诉讼纠纷解决课程再造——以复旦大学非诉讼纠纷解决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
7
作者 熊浩 《昭通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54-61,共8页
对话教育理念在真实学科教育过程中的落地,需要找到理念与学科的精神共鸣,并以此为基础完成课程再造。对话教育与法学非诉讼纠纷解决存在着清晰的智识交织,从而为对话教育理念在法学课程中的落地提供了契机。基于这种共鸣,三个方面的课... 对话教育理念在真实学科教育过程中的落地,需要找到理念与学科的精神共鸣,并以此为基础完成课程再造。对话教育与法学非诉讼纠纷解决存在着清晰的智识交织,从而为对话教育理念在法学课程中的落地提供了契机。基于这种共鸣,三个方面的课程优化与重塑成为现实:在价值维度,用“对话”反思“对抗”,强化对“聆听”的关照;在内容维度,用“对话”批判“程式”,增补对“认同冲突”化解方法的习得;在教学维度,用“对话”超越“灌输”,激活对“多层次对话”的觉知。基于对话教育的理论视野,从价值、内容与教学这三个维度,实现非诉讼纠纷解决的课程再造与教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教育 非诉讼纠纷解决 精神共鸣 课程再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