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设具有跨世纪特征的当代青年精神文明
1
作者 马名骞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35-38,共4页
从精神文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出发 ,对当代青年的精神现状及其发展的主流进行客观的探索和公允的定位。通过对当代青年精神缺陷的剖析 ,提出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深度 。
关键词 精神文明 精神缺陷 青年 教育 德育 育人结构 社会环境 使命意识
下载PDF
民族精神成长史的影像书写——以“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沈鲁 彭俊颖 《军事历史研究》 CSSCI 2018年第6期112-122,共11页
由于受到各种复杂的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以20世纪"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当代中国电影,从创作观念到叙事策略,再到新的历史文本生成,常被局限在"爱国主义"或"消费主义"的实用窠臼之中。&... 由于受到各种复杂的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以20世纪"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当代中国电影,从创作观念到叙事策略,再到新的历史文本生成,常被局限在"爱国主义"或"消费主义"的实用窠臼之中。"南京大屠杀"电影文本的历史建构与文化建构,尚未完成从"民族"到"世界"的美学书写方式的过渡。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在文化建构下话语权力的悬殊,"南京大屠杀"在电影叙事中难以达到"犹太大屠杀"的传播效果。该题材影片中拯救关系的设置、女性受难模式、英雄缺位的主题呈现都可透视出一部分人民族自尊心的脆弱,并试图在电影创作中完成责任代偿。纵观"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文本,其叙事基调未能突破历史悲情的拘囿,大多集中于展现民族苦难和屠杀场景的残酷,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族创伤记忆中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重塑的必要性。基于当前全球视野下的"南京大屠杀",如何进一步寻找多重化的叙事视角,跨越狭隘的民族主义,讲好中国故事,有效实现跨文化传播,以实现历史对当下的关照并完成历史对未来的引领,是"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创作应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中国电影 历史文化建构 精神重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