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缺失现象透视及其回归 被引量:22
1
作者 舒宗礼 王华倬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2-507,共6页
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诸多生命教育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生命完整性的割裂、生命独特性的忽视、双生命主体性人格的迷失、生命体验性与生命生成性的漠视以及教学评价的教育性价值弱化等等。为此,提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生命回归的途... 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诸多生命教育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生命完整性的割裂、生命独特性的忽视、双生命主体性人格的迷失、生命体验性与生命生成性的漠视以及教学评价的教育性价值弱化等等。为此,提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生命回归的途径:充分表达学生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以规范的运动技术学习为主线,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生产实践;凸现生命的体验性和教学的生成发展性,构建宽松自由的学校体育生态环境;教法与学法并重,关注教学方法的对话性;以人格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教育 高校体育 身体生命 精神生命 社会生命 全面发展
下载PDF
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颜晓峰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共5页
精神生活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维度,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高质量发展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同样体现在人民精神生活领域,要把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和标准,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人民精神... 精神生活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维度,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高质量发展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同样体现在人民精神生活领域,要把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和标准,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精神生活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精神生活 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
下载PDF
高品质生活的居民感知与创造路径--基于重庆市39个区县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孟东方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56,共13页
高品质生活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充分平衡发展条件下,人们所呈现出的共享高质量物质生活和高品位精神生活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创造高品质生活是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统一的。基于&... 高品质生活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充分平衡发展条件下,人们所呈现出的共享高质量物质生活和高品位精神生活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创造高品质生活是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统一的。基于"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度"3个维度构建高品质生活的居民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居民的抽样调查分析结果充分反映了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重庆市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整体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安全感"和"幸福感"指数较高,而"认同度"指数较低,主城都市区和收入较高的居民满意度较高;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是重庆市居民获得感(认同度)较低的最主要原因,但居民对未来的物质生活和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和信心;重庆市居民对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以及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较高,但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较低。重庆市创造高品质生活,首先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居民的收入增长和就业稳定;其次要加快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和帮扶力度;最后还要加强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并充分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发展机遇,不断提升全市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品质生活 幸福感 安全感 获得感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转型期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及其扬弃 被引量:6
4
作者 罗富宴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25-30,共6页
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型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型经济社会的根本转变过程中,部分人的精神生活遭遇到物化加剧的现实困境——片面而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却不屑一顾。以社会转型期为背景,力图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物化... 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型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型经济社会的根本转变过程中,部分人的精神生活遭遇到物化加剧的现实困境——片面而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却不屑一顾。以社会转型期为背景,力图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物化角度对当代人精神生活现实处境加以深刻剖析,并对当代人这种生存困境的原因及危害加以探讨和反思,最后向人们敞开一种新境界——当代人应该过怎样的精神生活,以期人们在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中,在科技理性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十分丰裕的时代,走出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转而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重新领受精神生活的真义,构筑起物质时代的精神家园,保持一个人应有的精神理念和品质,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 物化 扬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下载PDF
新时代青年“精神共富”:现实样态、价值审视与实现路径
5
作者 胡德庆 《深圳社会科学》 2024年第4期16-28,共13页
丰富青年精神世界、力促青年“精神共富”,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要求。当前青年群体精神世界相对丰富、精神活动相对和谐、精神追求相对高雅。但在网络技术双刃化、社会思潮叠加化、青年发展复杂化共同作用下,... 丰富青年精神世界、力促青年“精神共富”,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要求。当前青年群体精神世界相对丰富、精神活动相对和谐、精神追求相对高雅。但在网络技术双刃化、社会思潮叠加化、青年发展复杂化共同作用下,其精神生活也在不同层面出现一些需要合理纠偏的现实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从个体上看存在“动态焦虑”、从群体上看存在“圈内主义”、从全体上看存在“整体失衡”等现实困境,偏离了青年“精神共富”应具有的“高质”“适量”与“平衡”等特征。实现新时代青年“精神共富”具有四维价值,即:个人维度上,可有效破除“盲期”陷阱,塑造青年个体健康人格;理论维度上,可以合理确证青年“本质”,科学实现青年群体全面发展;实践维度上,可夯实共同奋斗精神基础,有效凝聚青年创新创造合力;历史维度上,可传承与弘扬青年运动光荣传统,助推民族复兴伟大历史进程。新时代广大青年既是“精神共富”的建设主体,也是享受主体。应立足新时代“新青年”所具有的新特点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要求,从聚焦精神生态微观组织、瞄准精神培育虚拟场域、抓好精神发展资源分配、革新精神生产旧有模式、健全精神发展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为新时代青年“精神共富”提供决策支持和现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青年 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精神素养 人的全面发展 青年教育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
6
作者 周竞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9-75,共7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其孕育生成的那刻起就带着深深的人民性烙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主要体现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三个维度。为了人民,即为了实现...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其孕育生成的那刻起就带着深深的人民性烙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主要体现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三个维度。为了人民,即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依靠人民,即依靠人民担当推动文化传承赓续、依靠人民创造促进文化创新发展、依靠人民奋斗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造福人民,即在强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造福各族人民、在主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造福全体人民、在倡导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中造福世界人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人民性 精神生活 文化发展 文化强国
下载PDF
引领新时代教师的精神生活发展--习近平关于教师精神生活重要论述的阐释 被引量:4
7
作者 孙清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26,共7页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多次论述和强调有关教师精神生活领域的重要问题,形成了丰富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观视域下对习近平关于教师精神生活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和阐释,有助于准确把握教师精神生活的理论内...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多次论述和强调有关教师精神生活领域的重要问题,形成了丰富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观视域下对习近平关于教师精神生活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和阐释,有助于准确把握教师精神生活的理论内涵,明确引领新时代教师精神生活发展的价值意蕴、目标导向和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新时代 精神生活 教师 发展
下载PDF
教育性新解及其回归教学的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唐露萍 肖川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1,共4页
教育性的"育人"内涵在伴随生命个体成长的课堂中,其意义逐渐发生变化,从单纯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延伸扩展到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关注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性的新解,也是教育性回归教学的应然路径,即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 教育性的"育人"内涵在伴随生命个体成长的课堂中,其意义逐渐发生变化,从单纯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延伸扩展到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关注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性的新解,也是教育性回归教学的应然路径,即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让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实现教育性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 教育性 自然生命 社会生命 精神生命 全面发展 关注生命
下载PDF
为儿童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也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被引量:1
9
作者 乌云特娜 《中国德育》 2007年第3期19-22,共4页
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高尚品格,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也是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核心所在。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 精神生活 全面发展
原文传递
困境与破解:信息茧房效应下当代青年精神生活的审视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少元 权晓晨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4-19,共6页
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信息茧房”迅速发展,给青年的精神生活带来极大挑战。“信息茧房”具有信息内容定制化、信息空间封闭性、信息价值片面化等特征,造成当代青年精神生活信息“能见度”降低、深陷“信息孤岛”、引发“虚拟串联”、... 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信息茧房”迅速发展,给青年的精神生活带来极大挑战。“信息茧房”具有信息内容定制化、信息空间封闭性、信息价值片面化等特征,造成当代青年精神生活信息“能见度”降低、深陷“信息孤岛”、引发“虚拟串联”、沉迷“价值幻象”等困境,继而引发青年精神文化视野变窄、知识素养下降、道德法律意识模糊、精神需要异化等问题。应从优化精神资源供给、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唤醒青年主体意识等方面着手,帮助青年冲破“信息茧房”束缚,促进青年自由而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茧房 青年精神生活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基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视角下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内涵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岚 《蚌埠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15-118,共4页
阅读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的途径之一,推动作为“阅读”主阵地的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加均衡、更加普惠、更高品质、更高效能的“平衡”和“充分”发展,是新时期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新... 阅读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的途径之一,推动作为“阅读”主阵地的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加均衡、更加普惠、更高品质、更高效能的“平衡”和“充分”发展,是新时期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新内涵。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必须走上三方面“协调”的平衡发展之路,以及三方面“聚焦”的充分发展之路。三个“协调”主要是指区内协调、区域协调以及城乡协调;三个“聚焦”主要是指“高能”聚焦、“高效”聚焦以及“高创”聚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图书馆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高职生精神生活发展的困境及其实践选择——兼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高职生精神生活发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尚艳琼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31-34,共4页
个体精神生活发展离不开个人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确立以及理想的选择、道德品质的修养,更离不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自觉践行。社会转型时期高职生精神生活发展存在着信仰匮乏,忽视对意义的追寻;文化认同模糊,政治意识淡化;消费主... 个体精神生活发展离不开个人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确立以及理想的选择、道德品质的修养,更离不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自觉践行。社会转型时期高职生精神生活发展存在着信仰匮乏,忽视对意义的追寻;文化认同模糊,政治意识淡化;消费主义盛行,价值取向功利化;轻视品德修养,责任意识淡薄;文化素养不高,鉴赏审美低俗化;闲暇生活理性控制薄弱,随意性强等问题。以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高职生精神生活发展,在于找准高职生精神生活发展的实践方式,以塑造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促进其对理想的选择,提升其道德品质修养,从而全面改善和提升其精神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生 精神生活发展 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选择
下载PDF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发展困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蔡红生 周银 《决策与信息》 2018年第10期44-53,共10页
新生代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精神生活状况日益引起社会和学界的高度关注。由于城乡二元制度障碍、社会主流价值引导不够、社会大众关怀缺失、自身综合素质薄弱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较易陷入精神生活发展困境。新... 新生代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精神生活状况日益引起社会和学界的高度关注。由于城乡二元制度障碍、社会主流价值引导不够、社会大众关怀缺失、自身综合素质薄弱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较易陷入精神生活发展困境。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社会心态失衡、伦理道德失范、文化认同缺失、意义追寻迷失等方面。要突破发展困境,必须进一步消除城乡之间制度阻隔,加强正确价值引领,同时充分整合非政府组织和新闻媒体的力量,为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状况提供组织保障和舆论引导。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研究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重新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实际情况,针对影响他们精神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尽快解决影响因素中的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精神生活 发展困境 社会心态 伦理道德 文化认同 主流价值
下载PDF
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14
作者 邵思远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2-16,共5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口袋”富裕和“脑袋”富裕的辩证统一。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内在需求,源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实践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口袋”富裕和“脑袋”富裕的辩证统一。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内在需求,源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实践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对当前世情国情的深切关注,呈现出丰厚的价值意蕴。现阶段,应当从坚持党的领导、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提高文明交流互鉴能力入手,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争取早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人本向度
15
作者 肖新发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9-33,共5页
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准确把握文化与人化的内在关系,深刻阐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取向和力量源泉,突出强调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范导人的... 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准确把握文化与人化的内在关系,深刻阐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取向和力量源泉,突出强调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范导人的行为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既展示了其文化观的丰富思想内涵,也为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正确思想和方法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文化观 人的精神生活 人的行为取向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主体作用
下载PDF
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现状调查——以无锡市部分高职院校个案为例
16
作者 尚艳琼 张科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83-86,90,共5页
精神生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它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及价值观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及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域出发,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高职生精神生活现状,并从衡量人的精神... 精神生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它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及价值观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及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域出发,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高职生精神生活现状,并从衡量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一般尺度——精神生活特性、精神生活要求、精神发展程度、精神感受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职生的精神生活发展质量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生 精神生活 发展 现状
下载PDF
精神生命的发育与境界——论罗光对张载关学的现代诠释
17
作者 许宁 徐洁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2-16,共5页
罗光以其"生命哲学"的立场研究和阐释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在对张载哲学的诠释中,他强调张载哲学重在对人精神生命的探讨,围绕精神生命的形上基础、化育方式和最高境界提出了新见解。首先,罗光指出张载哲学中的"太虚&qu... 罗光以其"生命哲学"的立场研究和阐释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在对张载哲学的诠释中,他强调张载哲学重在对人精神生命的探讨,围绕精神生命的形上基础、化育方式和最高境界提出了新见解。首先,罗光指出张载哲学中的"太虚"是从本体层面上讲,而"太和"是"太虚"变化之道,表现为体用关系,"太虚"作为形上本体又与形下之气沟通进而化生天地万物,由此阐发了精神生命的形上基础。其次,罗光认为张载提出关于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重人性论,解决了人性善恶的问题,在此前提下,罗光分析了"穷理尽性"和"存神知化"两种精神生命化育的方式。最后,罗光将天人合一视为张载哲学思想的顶点,并以《西铭》为文本依据,从万物相通、天人一体的层面论述了人精神生活的至善之境。罗光对张载哲学所作的现代诠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光 张载 精神生命 发育 境界
下载PDF
马克思的精神生活观论析
18
作者 杨东柱 《理论界》 2013年第7期5-7,共3页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活的灵魂所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精神生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它以物质生活为前提,同时又超越于物质生活,具有独立性;人的精神需要是精神生活形成的直接动力,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是精...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活的灵魂所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精神生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它以物质生活为前提,同时又超越于物质生活,具有独立性;人的精神需要是精神生活形成的直接动力,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是精神生活形成的两种路径;与物质生活相比,精神生活更能体现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因此,促进精神生活的发展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 实践 直接动力 路径 人的存在和发展
原文传递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5
19
作者 杨勇兵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59,125,共8页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社...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社会成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精神境界以及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它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过程。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的公共文化治理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王慧莹 田芝健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114,共8页
新发展阶段,我国公共文化治理被赋予了“共同富裕”这一更为鲜明的奋斗主题和价值标识。公共文化治理作为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软治理”手段,能够在夯实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基础、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发展阶段,我国公共文化治理被赋予了“共同富裕”这一更为鲜明的奋斗主题和价值标识。公共文化治理作为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软治理”手段,能够在夯实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基础、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深沉而持久的作用。通过优化公共精神结构,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国家精神和民族心理支撑;通过型塑公共文化空间,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价值认同和文化权益保障。要树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聚焦人民精神生活需求新期待,加快构建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相衔接、与相对贫困治理相协调的公共文化治理体系,通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机制、强化价值引领与整合、健全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构建城乡与区域均等化格局,优化公共文化治理,助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和均等化发展,夯实公共文化精准惠民、惠及全民基础,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注入文化力和精神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全面小康社会 公共文化治理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