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昌耀故乡情结的三重向度
1
作者 林长磊 《巢湖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4-100,共7页
昌耀的故乡情结最初呈现为思乡与思亲的情感渴求。归来后昌耀的生存境况得到改善,青海成为昌耀的第二故乡,昌耀的故乡情结由原初地域情感性的思乡之念升华到精神的思索,并构筑了自己的精神原乡。在由感性到精神的转化过程中,生存的意义... 昌耀的故乡情结最初呈现为思乡与思亲的情感渴求。归来后昌耀的生存境况得到改善,青海成为昌耀的第二故乡,昌耀的故乡情结由原初地域情感性的思乡之念升华到精神的思索,并构筑了自己的精神原乡。在由感性到精神的转化过程中,生存的意义被放大,乡愁从最初的地域情感之念转变为形而上的生命体验,因此昌耀的故乡情结并非仅限于地域、情感的思念,而是由三个层次构成:一是第一故乡的地域情感之念,是身处异乡对故乡的怀念;二是历经波折归来后对精神原乡的守望与建构,是对自我精神理想崇高感的顶礼膜拜;三是哲理性的乡愁,是从形而上的角度思索对生命本质和生命之乡的终极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耀 诗歌创作 故乡情结 乡愁 精神原乡 知性探寻
下载PDF
论贾平凹商州系列长篇小说中的空间书写
2
作者 魏家文 李建红 《语文学刊》 2023年第4期72-77,共6页
贾平凹商州系列长篇小说中的空间书写与他对故乡的空间记忆密切相关。在贾平凹的笔下,具有隐喻意义的自然“风景”、兼具地理性和精神性的人文“风水”,以及作为作家生命印记的方言土语,共同建构起商州这一充满地域文化色彩的乡土空间... 贾平凹商州系列长篇小说中的空间书写与他对故乡的空间记忆密切相关。在贾平凹的笔下,具有隐喻意义的自然“风景”、兼具地理性和精神性的人文“风水”,以及作为作家生命印记的方言土语,共同建构起商州这一充满地域文化色彩的乡土空间。对以秦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日益式微的担忧,传达了作家对现代化负面性的反思及文化寻根之意。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来看,“商州”实际上是贾平凹在真实地理空间基础上用文字创造出来的文学空间,既是贾平凹“精神望乡”的产物,又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学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商州系列长篇小说 空间书写 精神望乡
下载PDF
马步升的精神故乡和文学世界 被引量:3
3
作者 程金城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15-19,共5页
"故乡"是马步升的人生起点,是他的精神渊薮,也是他写不完道不尽的创作领地。反观并超越"故乡"而面向人类世界,由此建构起作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并聚焦于一个立意高远的创作目标--乡村文明共同体的复原与重构,是理解... "故乡"是马步升的人生起点,是他的精神渊薮,也是他写不完道不尽的创作领地。反观并超越"故乡"而面向人类世界,由此建构起作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并聚焦于一个立意高远的创作目标--乡村文明共同体的复原与重构,是理解马步升及其文学世界的重要切入点。认识其创作的"另类"先锋性和重识其被遮蔽的思想深刻性,是有待拓展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故乡 文学意蕴 研究空间
下载PDF
临水的花街:徐则臣小说创作的精神“故乡”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超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77-80,共4页
作为70后的代表作家,徐则臣以"花街"为题材的小说自然也展示出不俗的文学创作功力。"花街"系列围绕"水"生发出的花街、石码头、运河构成了徐则臣小说的一条经脉,一方面叙述着古旧静谧氛围下的人间烟火气... 作为70后的代表作家,徐则臣以"花街"为题材的小说自然也展示出不俗的文学创作功力。"花街"系列围绕"水"生发出的花街、石码头、运河构成了徐则臣小说的一条经脉,一方面叙述着古旧静谧氛围下的人间烟火气,一方面又呈现出"现代化"人性的暧昧和欲望的混沌。不同于鲁迅故乡的根性记忆,徐则臣"花街"系列的"故乡"遭遇现代文明的冲击日渐消失,与此同时裹挟着70后一代人的精神困境和自我身份找寻。尽管如此,"花街"都将会是徐则臣小说创作的精神"故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则臣 “花街”系列 “水” 现代意蕴 精神“故乡”
下载PDF
生存与怀乡:萧红生命体验的独特文本 被引量:1
5
作者 董燕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年第12期73-77,81,共6页
文章将萧红的人生历程视作一个生命文本加以阐释,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性作品,解读其创作的独特主题意蕴———生存与怀乡,揭示了萧红艺术世界中涵纳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 萧红 生命体验 精神家园 生存 怀乡
下载PDF
《文城》:空间视域下的精神故乡
6
作者 翟文辉 吴芳烨 郑云海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第6期140-145,共6页
人类的历史由时间和空间共同组成。《文城》作为“新历史”小说的回归,其“溪镇”作为余华笔下理想乌托邦空间形态的展示,内蕴的不仅是余华这一代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的忧虑,更是对中国80年代文学思潮和当下精神困境的一次呼... 人类的历史由时间和空间共同组成。《文城》作为“新历史”小说的回归,其“溪镇”作为余华笔下理想乌托邦空间形态的展示,内蕴的不仅是余华这一代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的忧虑,更是对中国80年代文学思潮和当下精神困境的一次呼应和探索。因而《文城》呈现的不是在汹涌时代下个体选择所形成的“历史决定论”,而是通过个体故乡和民族精神故乡的反照和回归,以期让中国文学在传统文化承接的断层中找寻某种可行性的出路和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城》 空间 精神故乡 文人传统
下载PDF
从哀伤美到中日民族文化——《边城》与《古都》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昕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87-92,共6页
沈从文的《边城》和川端康成的《古都》是同类题材的作品,都重现了文学追寻的主题。两位作家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各自故乡的自然美与人性美,也分别完美地再现了中日两国的"道"与"禅"的民族根性。
关键词 自然美 人性美 精神故乡
下载PDF
永恒的憧憬和追求──试论萧红创作中寂寞情绪的生成、体现及其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娇华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79-84,共6页
萧红在30年代的出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而凄美的文学现象。童年记忆、无家情结及情感的漂泊无依等种种情愫在她潜意识心理结构中的蓄积、沉淀,幻化成了她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奇异的审美现象──寂寞情绪的生成与具像化、审美化... 萧红在30年代的出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而凄美的文学现象。童年记忆、无家情结及情感的漂泊无依等种种情愫在她潜意识心理结构中的蓄积、沉淀,幻化成了她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奇异的审美现象──寂寞情绪的生成与具像化、审美化。本文主要从童年记忆、无家情结及创作的心理等方面试析萧红创作中寂寞情绪的生成、体现及对创作所构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记忆 无家情结 心理批评 归家意识 精神家园 萧红 文学创作 小说 寂寞情绪 文学评论
全文增补中
寻找信仰救赎之路——评徐则臣长篇《耶路撒冷》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雪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8-81,共4页
《耶路撒冷》以一群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年代年轻人的逃离与重返故乡之路为核心,旨在通过历史与自我、时间与记忆、内在生命与外在现实的多重关系,并融合70后的焦虑困惑来探寻这一代人的经验与精神脉络,构筑出"一代人的心灵史"... 《耶路撒冷》以一群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年代年轻人的逃离与重返故乡之路为核心,旨在通过历史与自我、时间与记忆、内在生命与外在现实的多重关系,并融合70后的焦虑困惑来探寻这一代人的经验与精神脉络,构筑出"一代人的心灵史",以此辐射到当下社会,深入挖掘现代人复杂的现实与精神生活,寻找一条共同的信仰救赎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路撒冷》 信仰救赎 幽暗厄境 精神之乡
下载PDF
超越居住
10
作者 刘廷杰 《时代建筑》 2001年第2期50-51,共2页
通过对历史街区里一个模数制多可能性居住体的探索,阐明居住应是城市形态·历史记忆·社会结构的综合产物。居住应跨越普通品位和物质需求走向理想的境界。
关键词 城市结构 模数化立方体 居住规划 城市形态
下载PDF
消费文化下的另类抒情——以赵绪奎的诗歌创作为个案的研究
11
作者 惠转宁 张海凌 《陇东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7-60,共4页
在消费文化的大环境下,文学呈现出让人忧虑的局面,文学成为世俗的文化,成为欲望的发泄。构建现代新理念来张扬一种健康文化,使理想人性得以回归,这是文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亦是文学阅读者期盼的灵魂得以净化与升华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消费文化 另类抒情 构建 精神家园
下载PDF
回望精神故园 展绘诗意乡野——评赵方新散文集《翠微集》
12
作者 何志钧 刘杰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41-42,65,共3页
山东作家赵方新的散文作品大多着眼于凡人俗世,平易自然,立意古朴,这些作品以个人视角折射出了人世的变迁、社会的百态,将个体生命的感喟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社会变革的印记、传统中国的血脉连结在了一起。在赵方新笔下,理想中的诗... 山东作家赵方新的散文作品大多着眼于凡人俗世,平易自然,立意古朴,这些作品以个人视角折射出了人世的变迁、社会的百态,将个体生命的感喟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社会变革的印记、传统中国的血脉连结在了一起。在赵方新笔下,理想中的诗化美化了的故园还寄托和表现了作者的乡土人生理想。同时,赵方新的散文作品也将作者对都市文明、商业文化大潮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乡土文明的焦虑暴露无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翠微集》 精神故园 诗意乡野 都市文明 乡土文明
下载PDF
在都市文明中回望精神原乡——论施蛰存小说的城乡二元书写
13
作者 金莹莹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23-26,共4页
施蛰存是"海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都市小说为主,但是在都市小说中不乏诸多的乡土叙述。借助这些叙述,他建构了一个诗意的原乡故土世界。然而,小说没有沉迷诗意乡土的建构,而是呈现了在都市文明冲击下乡土世界的瓦解... 施蛰存是"海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都市小说为主,但是在都市小说中不乏诸多的乡土叙述。借助这些叙述,他建构了一个诗意的原乡故土世界。然而,小说没有沉迷诗意乡土的建构,而是呈现了在都市文明冲击下乡土世界的瓦解和在此过程中存在的劣根性。施蛰存把城乡二元关系以一种相互交叠、映衬、互动的对立姿态呈现出来,这不仅仅是他对乡土的一种回望,也是他对城乡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都市文明 精神原乡 二元书写 “无根感”
下载PDF
流徙者的英雄情结和精神原乡——抗战时期西北流徙文学论
14
作者 贾东方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1-48,共8页
抗战时期涌入西北的"流徙作家群",因家国危亡下的作家使命,由分散而聚合,与西北地理、环境产生精神共鸣,并完成文化的认同归属感。多以青年作家为主的西北流徙文学,很容易感染时代的烽火,高扬战斗精神,"英雄情结"... 抗战时期涌入西北的"流徙作家群",因家国危亡下的作家使命,由分散而聚合,与西北地理、环境产生精神共鸣,并完成文化的认同归属感。多以青年作家为主的西北流徙文学,很容易感染时代的烽火,高扬战斗精神,"英雄情结"随之凝成,但它也是内心软弱的体现,进而使得主体精神丧失。"旅居身份"的西北流徙作家,会不断地寻找心灵归宿的精神原乡,或以记忆中的故乡为依托,或沉溺于个人的安乐,或在异域的西北寻觅"故乡"的温柔,寄怀于永恒的宇宙万物与"诗化"的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西北文学 流徙作家 英雄情结 精神原乡
下载PDF
现代城市社区情感障碍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邓遂 《城市问题》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49,36,共4页
指出社区情感隔离直接阻碍了社区情感发育 ,制约了社区舆论的形成与成长 ,削弱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建设合力 ,探讨了社区情感隔离的成因。
关键词 城市 情感隔离 社区舆论 凝聚力
原文传递
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解析
16
作者 马震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243-243,245,共2页
鲁迅先生所作的《故乡》,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了重回家乡的故事,描写了回忆中的故乡,感受到了现实的故乡,同时衍生了构建理想故乡的愿望,表达了对于旧世界的不满,以及创造新世界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 精神“故乡” 失落 鲁迅 《故乡》 解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