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学生对学业负担的承受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合荣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0期88-92,共5页
大多数学生承受并且不逃避所谓"过重的"学业负担的基本事实背后存在着内在的人性根源,需要从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中揭示出学生对学业负担的主观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学习动力和负担承受力源泉。从人性角度观察,... 大多数学生承受并且不逃避所谓"过重的"学业负担的基本事实背后存在着内在的人性根源,需要从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中揭示出学生对学业负担的主观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学习动力和负担承受力源泉。从人性角度观察,当今并不存在学业负担过重但存在偏重的事实,外部的某些非自觉自愿因素造成的学业竞争压力与学生自己的内在学业成就动机之间其实达成了某种平衡或者默契,学生主观上需要学业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业负担 人性发展 自然性 精神性 社会性 内在需要
下载PDF
技术精神:高等职业教育的精神属性——技术哲学的视角
2
作者 朱永坤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115,共7页
以“作为过程的技术”来分析,技术过程分为三种形态、两次过渡。技术的第一种形态(技术Ⅰ)是发明者研制的样品,第二种形态(技术Ⅱ)是生产技术和商品形态的技术。部分源技术经过一定的选择后投入生产,制造出大批产品(在商品、市场关系中... 以“作为过程的技术”来分析,技术过程分为三种形态、两次过渡。技术的第一种形态(技术Ⅰ)是发明者研制的样品,第二种形态(技术Ⅱ)是生产技术和商品形态的技术。部分源技术经过一定的选择后投入生产,制造出大批产品(在商品、市场关系中它们表现为商品),实现了技术Ⅰ向技术Ⅱ的第一次过渡。技术的第三种形态(技术Ⅲ)是进入生活的技术和用品,商品被售出后成为用品,这时的技术目的才得以实现。由技术Ⅱ转变为技术Ⅲ,实现了技术的第二次过渡。技术过程又存在技术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小循环是技术Ⅰ与技术Ⅱ、技术Ⅱ与技术Ⅲ之间的循环技术本质未变,大循环是技术Ⅰ、技术Ⅱ和技术Ⅲ的整个技术过程的循环,往往是社会中新发明的出现、新技术的创新。技术过程体现出“创造精神”“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精神”在内的技术精神。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具有教学、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职能,内在地要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中坚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础培育“技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精神属性 技术精神 技术哲学
下载PDF
人的三个发展纬度的教育学意义
3
作者 王卫华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5年第3期87-91,共5页
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纬度的协调发展,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存在着內在的逻辑联系。历史经验证明,教育作为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如果只专注于人的某一个纬度的发展,其教育效果往往不会理想。因此,我们... 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纬度的协调发展,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存在着內在的逻辑联系。历史经验证明,教育作为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如果只专注于人的某一个纬度的发展,其教育效果往往不会理想。因此,我们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对人自然属性的发展要注重社会属性的浸蚀,而在教育的总体目标中,更要加强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发展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精神属性 教育
原文传递
心理学的整合之路
4
作者 王金奎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02-104,共3页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重新理解,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精神性、生理性、社会性三个属性。心理学是两级三次的整合模式,即初级整合(包括意义整合和生理整合)和次级整合,只有经过这三次整合,心理学才能实现最后的统一。
关键词 心理学 整合 意识 精神性 生理性 社会性 属性
下载PDF
试论漆画材料语言在漆画创作中的三重属性
5
作者 阙阿静 陈丽伶 《中国生漆》 2022年第2期53-55,59,共4页
漆画是在传统漆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兴画种,是根植于中国深厚漆艺传统基础之上的当代艺术形态。漆画材料语言作为构成艺术表现语言的基本要素,具有物质属性、精神属性、文化属性等重要属性,漆画材料的运用必须恰当地运用漆画材质语... 漆画是在传统漆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兴画种,是根植于中国深厚漆艺传统基础之上的当代艺术形态。漆画材料语言作为构成艺术表现语言的基本要素,具有物质属性、精神属性、文化属性等重要属性,漆画材料的运用必须恰当地运用漆画材质语言的物质特性,感悟漆画材料语言的精神属性和文化属性,延续于漆材料物质之上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承袭传统漆艺文化底蕴,挖掘漆画材料语言的表现内涵,探索漆画艺术的表现规律,拓展漆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把东方精神融入当代艺术语境之中,构建新型的艺术表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画 材料语言 物质属性 精神属性 文化属性
下载PDF
气·骨·神·韵——中国书画中的精神性范畴
6
作者 张建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73,共4页
气、骨、神、韵为中国书画中的精神必性范畴,它们联系着作品的生命力、感染力以及精神价值、艺术特质。"气"在中国古代思维中,其实有着多重含义。绘画与书法中的"气",联系着生命和精神这两个要素。气是生命,也是可... 气、骨、神、韵为中国书画中的精神必性范畴,它们联系着作品的生命力、感染力以及精神价值、艺术特质。"气"在中国古代思维中,其实有着多重含义。绘画与书法中的"气",联系着生命和精神这两个要素。气是生命,也是可以感动人的精神力量。骨与力量有关,而骨的力量,是源自于一种内在的力量,或者说一种人格的感染力并形成骨力、骨气、风骨、气骨等艺术品评术语。神这一范畴在绘画中与在书法中略有不同,绘画中的神,来自于被画对象——人物——的神。书法的神,是"风神",是由书家的技法高超的书法行为造就而成的书法作品的神。气和骨都与作品的感染力及艺术价值相关,而"神"是这种感染力的核心。神往往与想象力相联系。韵与神相似,都处于艺术价值、艺术感染力的中心。韵是一件书法、绘画作品是否可以称得上艺术作品的试金石。与神一样,韵是超越于形和单纯技术的一个概念,标志着书法、绘画批评摆脱"用"的标准与"技"的标准,确立起超越性、精神性、艺术性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画 精神性 生命力 感染力 精神价值 艺术特质
下载PDF
中华文艺思想起源研究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特征
7
作者 雷欣翰 《中国美学研究》 2021年第2期203-217,共15页
无文字时代文艺思想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艺活动的集体主体与理性主体属性。考古学为此提供了主要的知识资源,其与神话学、人类学与艺术史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共同形成了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格局。在此基础上,除了继续坚持诸领域的探索与... 无文字时代文艺思想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艺活动的集体主体与理性主体属性。考古学为此提供了主要的知识资源,其与神话学、人类学与艺术史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共同形成了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格局。在此基础上,除了继续坚持诸领域的探索与交叉之外,还应关注无文字时代与文字时代所共有的沟通天人的思想史背景及其影响下的物质制作行为,尤其聚焦从象征性制作到修辞自觉时代的不同材料,探讨中华文艺活动起源和演化的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艺思想 社会属性 精神属性 制作 修辞
原文传递
基于机器学习的南京市旅游地个性及其文化景观表征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郴 黄震方 +1 位作者 张捷 葛军莲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86-1903,共18页
旅游地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鉴于旅游地精神属性在量化表达和测量方面的困难,以往旅游地研究较少涉及。旅游地个性概念的提出为旅游地精神属性研究打开了思路。由于开展时间不长,当前旅游地个性研究大多基于营销学中的品牌个性研究... 旅游地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鉴于旅游地精神属性在量化表达和测量方面的困难,以往旅游地研究较少涉及。旅游地个性概念的提出为旅游地精神属性研究打开了思路。由于开展时间不长,当前旅游地个性研究大多基于营销学中的品牌个性研究思路展开,缺乏对地方适用性的考量,且尚未深入到对个性表征形式及表征机制的探讨。基于此,从地理学视角出发,选取城市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着眼地方特性,系统构建城市旅游地个性量表,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案例地城市南京的个性测量和分析,并以城市文化景观作为表征媒介,深入探究城市旅游地个性的景观表征形式及表征机制。研究发现:城市旅游地个性主要包含态度、气质、性格、能力四大特征;城市文化景观是城市旅游地个性的重要表征媒介,包含现代空间景观、传统空间景观、生态景观、生活景观、社会景观五大维度;以上景观维度及其所辖景观元素在表征城市旅游地个性方面发挥不同作用。研究过程及结论为包括旅游地在内的地方精神属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概念框架和方法体系,是对精神层面人地关系认识上的丰富。机器学习这一智能化探索型数据分析手段的运用为处理地理学中普遍存在的高维非线性噪声数据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精神属性 城市旅游地个性 文化景观表征 机器学习 南京市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特点和核心要义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建军 郭远 王文秋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5,共11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情感依托和心灵归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现实性与基础性问题。通过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的形态考察,发现三大主要研究形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情感依托和心灵归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现实性与基础性问题。通过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的形态考察,发现三大主要研究形态:模块论、互动论、意义论,三种形态之间既以中华文化站位、中华文化认同为基质,又以文化个性为表现品质。由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彰显中华民族特质和精髓,反映中华民族共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气质、情感态度、生活追求的复合的文化共同体。剖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语词,形成了三方面认识:“共有”是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精神家园”的内容共创、成果共享、价值共建。在厘清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在性、民族性、场域性、主体性等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以共同的政治立场、历史认同、语言文字、价值取向、生活追求、情感依托说明其核心要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概念属性 核心要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